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学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学理念范文1
摘要: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是显而易见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既要发现差异、
认识差异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要在确保所有大学生达到基本的学目标的基础上,使每个大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差异教学理念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有关差异教学理论的来源和特点的总结,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及应重视差异教学理念的应用;进而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应用差异教学理念的教学策略,并对应用差异教学理念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体育教学 差异教学 理论研究
高校教学理念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数学 教师素质 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42-01
高等数学作为众所周知的大学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开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后续进行的专业知识学习打造重要的基础。当今社会对数学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等领域,大量正在新兴的数学方法已经逐渐被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科学研究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新时期的新需求就要求我们广大高校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率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时的转换教师的角色,以保障高校数学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为社会建设输送人才。
1 更新高校数学教学理念及转换教师角色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高校数学课程从教学的效果上看可以分为实施课程和预期课程两种。由专家教授们制订的预期课程内容是高校数学教育过程中主观上无法左右的内容,而实施课程则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位高校数学教师依照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以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而实施的教学过程构成了实施课程。由此可知,要想更新高校数学教学理念首先就是要设计出理想的预期课程,制定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合理教学内容,才能够在根本上满足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满足学生汲取知识的全面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教师能够按预期课程要求去实施也是教学效果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主导地位,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好的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完成还要仰仗于高素质能力的教师,只有拥有第一流的教师,才能够造就出第一流的教学质量,才会培育出第一流的人才。新时代下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教师本身对其角色的良好定义,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 新课标下教学内容对高校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期待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本身不仅仅在于具有创造生产力等经济型因素,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呼应,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在精神上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个性化的心理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往往背道而驰。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学理念,以求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期待教师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下的高校数学课程对课程的结构体系进行了调整,突破了原有的课程界限,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丰富的教学形式。新课标对这些内容的调整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素质教育以及对当代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控,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全新的教学模式必将对高校数学教师提出全新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调整,要更富创新精神,要突破传统、打破常规,对新型模式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功底,良好的数学素养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3 期待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新课标下制定的全新教学内容虽然多数好使沿用旧有的知识内容,但还是提出了许多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全新数学教学内容。教师作为教育体系的前沿资源,要先学生变化而变化,及时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满足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对教师的根本要求。教师要及时的通过自学、交流研讨、参加进修班等渠道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扩大自己的知识接受面,深入了解数学相关的前沿知识内容,进而满足以全新的教学理论支撑自身的教育工作。
3 新课标下教师该如何转换自身角色
3.1 在思想上重视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标下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桎梏,利用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教学理念,注重“以人文本”的教学价值观体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标下教师本身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以及肩负的责任,主观上要赋予饱满的工作热情进行高校数学教育改革;教师要充分从细处着手,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发展,关注学生“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的发展。
3.2 在知识结构上完善自身的内容更新
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欲为人师,必先自学,数学教师不但要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全部知识内容,还要对相关领域的跨学科知识进行了解,以应对更具复杂化的学生心理,教师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其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够真正的胜任当前的高校数学教育体系。
3.3 在心理上教师要完善自我更新
教师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下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教学主导地位,学生获取知识来源的唯一途径就是教师。随着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学生具有了更多元化的获取信息途径的办法,所以,教师首先要在心理上接受这种逐渐失去教学权威性的教学环境。新课标下的全系教学体系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教师已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递着存在于高校教学体系中,还要作为学生的知己、引领者、朋友、倾诉者、心理咨询师等众多角色,教师要合理的将这些角色整合到自己的教育体系中,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主体,增进师生间的互动性,旨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率先做好角色上的心理转变。
参考文献
[1] 鲍玉琴.国外教育改革及发展趋势[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19(1):16-19.
高校教学理念范文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教师。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教师的素质分值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合格的双语教师,直接影响到高校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决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发展前景。
一、 国内外研究概况
美国的双语教育肇始于1568年,在长期开展双语教育的过程中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高质量的双语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双语教师,高质量的双语教师必须是具备高水平双语知识与能力的非语言学科优秀教师。美国十分重视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与提高,且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双语教师培训制度与模式。
加拿大也很重视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与提高,开展双语教育已有40年的历史。其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通常有下列三种方式:(一)通过举办专门的双语教育研讨会培训在职双语教师。(二)通过大学举办的浸入式双语教师进修班培训在职双语教师。(三)通过参观学习其他兄弟学校的方式培训在职双语教师。
目前国内对高校双语教学这个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及其相关学科的关系;(二)双语教学模式;(三)双语教学师资;(四)双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五)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有的使用了实证的方法,还有的使用了调查报告、对比研究、教师反思等其他方法。
二、 CBI教学理念
CBI(content-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教学,又被称为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或融合性语言教学(integrated language instruction)等,国内外文献中常简称CBI, 是西方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一个外语教学法流派,也是第二语言和外语课程设计的一种新理念。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有多种定义。至于 CBI 教学目标,则是发展第二语言或外语能力,并在学习特定学科内容的过程中获得杰出的内容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在学术界,CBI 获得了来自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等研究领域的支持。从教育实践来看,CBI 也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当外语或第二语言与学术内容相联系,我们获得了比孤立学习第二语言更为有效的学习成效。
三、 CBI教学理念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
根据《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有关规定,双语教学课程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 50% 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但在实践中,则出现各种组合模式,如有学者认为,下列教学形式均可视为双语教学:(一)采用原版外文教材,完全用外语(主要是英语)授课,或课堂讲授以外语为主,以母语 (主要指汉语)为辅;(二)使用原版教材,以汉语授课为主,外语授课为辅;(三)使用外文教材(既可是原版教材,也可是改编教材),基本上用汉语授课。
基于上述分析,作为二语或外语习得理论流派之一的CBI 教学理念,是当前双语教学改革可供参考的思路。在课程目标上,二者都同时强调学科内容与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在课程内容上,都以某一学科或学术专题、领域为教学依据。有学者据此思路对 CBI 教学理念及其四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概述,并就双语教学的原则进行了探讨,认为双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进行教学。本文将以CBI 教学理念为依据,研究双语教学中教师的队伍建设问题。
四、 双语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教育素质,而且还要拥有较高的外语教育素质。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的普遍状况是: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一般不懂专业知识,而懂专业知识的教师其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低下,难以胜任双语教学重任。因此,加快建设一个既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掌握全面的英语应用技能的双语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就目前而言,从英语国家留学归来的专业教师,其专业及外语水平普遍较高,是最理想的师资来源,但这部分人的数量很有限,这就迫使我们探索培养双语教师的有效途径。双语教师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两种: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然而,总体而言,双语教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职前培养的主要渠道是普通师范院校,其他渠教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还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师范专业、师资班等。职前培训的形式多样,比如:可以开设以双语教育师资为培养目标的专业;也可以以研读双学位的方式培养双语教育师资;还可以通过主辅修的方式培养双语教育师资。职后双语教育师资培训,是对各种层次在职教师进行双语教育的专门培训。学校可选派一些英语教师到国内外大学学习另外一门专业知识;也可挑选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应用能力培训(可以脱产集中培训,或送出国门,到英语国家进行强化英语训练)。我国双语教学起步相对较晚,双语教师严重缺乏,我们要尽快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双语师资培训体系,以满足双语教学的发展对师资的迫切需要。
高校教学理念范文4
关键词高校 武术套路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
现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作为必修课备受重视,很多高校也对公共体育课作了很多改革和创新,各种体育项目不断被搬到大学的体育课堂。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已经是很多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内容。但是,武术套路作为公共体育课在高校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总是达不到预期。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原因,我们必须找到这些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对武术套路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革新。
1目前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所面临的困扰
1.1舶来体育项目对武术套路的冲击
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一种“洋拳热”,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项目逐渐走进了大学校园,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相比之下,我们的中华武术却黯然了许多。在高校,很多大学生学习跆拳道,柔道等项目的兴趣要远远大于武术。究其原因, 有两点不能忽视,其一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大学生对舶来文化很感兴趣,比如近年来的“韩流”。其二就是以跆拳道为代表的舶来技击项目,有着从简单到复杂的技术体系,能够适应大众的口味,这种由简到难的技术体系也激励着习练者不断地向更难的动作目标奋进。跆拳道在习练几个月之后就可以到拳台上去体验搏击的感觉。而中国武术在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后,习练者似乎从中并没有领悟到技击的奥妙。
1.2 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生了变化
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简单实用。范海彪的调查显示,有31.37%的学生认为武术课中学习的武术“没有攻防技击,缺乏实用性”。曹艳的一项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不满意的占51.6%,学生认为武术教学内容与他们所喜爱的差距较大,比如,学生对传统套路如长拳感兴趣的只有22%,对太极拳感兴趣的有77%,而对散打、跆拳道等攻防技术类项目感兴趣的却高达95%。
2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武术套路教学理念的革新
2.1 教学中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深受儒家、释、道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哲理向来是水融,武术生长在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之中,又与其他文化形态如兵学、美学、民族伦理、宗法观念、民俗传统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当代青少年有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学习中华武术必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与武术密切相关的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
而现在作为体育课的武术套路,在教学中只重视动作的学习,而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近几年来,在很多欧美国家都兴起了中华文化热潮,很多外国人都很想了解中国文化。我相信,只要有正确的引导,用武术这一形式一定能够对抗国内的外国文化热潮,让中国青少年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2.2 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套路运动在实战中的重要作用
武术包括套路和技击两部分,套路只不过是武术的一种练习手段,技击才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体现了武术的精髓。但是现在绝大多数高校武术课程教学都是“注重套路,忽略技击”的模式,这显然是本末倒置。这种教学模式既没有反映武术整体的技术体系,也没有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更没有反映出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兴趣。
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武术课,就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套路运动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套路中所蕴含的实战思想。武术是具有“刚柔相济之道,虚实攻守之学”的技击之本,技击的特征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讲求方法巧妙运动,倡导巧力而斥拙力,这与西方的竞技体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竞技体育崇尚一种力的强者哲学,体现个体力量的外在征服。
3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武术套路教学方法的革新
3.1 改变传统的习武程序
传统的习武程序是先练习基本功,再学习套路动作。学校武术的教学模式受到传统习武模式的影响,把武术的训练方法运用到武术教学中,沿着“基本功――规范化的套路”的教学模式走。这种方法在高校却行不通,枯燥的基本功练习让很多大学生刚开始接触武术便觉得索然无味,影响了后续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采用先学习套路动作,让学生感受到武术动作的优美,洒脱,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再逐步有序地引入基本功练习,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难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2 重视挖掘套路中的技击含义
现代的竞技套路,难度动作与观赏性(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25页)的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程度,但其技击性却在不断下降。这种以高、难、美、新为主导的的竞技武术不仅失去了技击性,而且在不断的脱离普通大众,普通大众对技击武术只是只能是视觉上的享受而无法用肢体来完成。
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是武术内涵的精髓,是前辈们思维特点的表征,失去攻防含义的武术与体操无异,也是武术魅力的所在。在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讲解动作要领、规格的同时,应结合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的满足,且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建立起对武术运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范海彪.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5).
[2] 金建栋.浙江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0(4).
[3] 曹艳.云南省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昆明学院学报,2009(3).
[4]王峰,张洋.高校武术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11).
高校教学理念范文5
【关键词】科学理念;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高校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六个部分30条政策举措。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选择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1 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是引领人的追求和发展的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核心追求,如何体现教育以人为本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一般划分为社会本位、人本位、学科本位。但纵观浩如烟海的学术论文,当前将三者对立起来而强调某一方面的论述颇多,表明我们还没有真正地理顺三者关系,从而也不可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和真正的以人为本。
1.1 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是社会需求与个人追求的和谐统一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进步;人的进步是自身的本质要求,也必然包含着社会进步;人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一定是和谐相容、对立统一的关系,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1.2 学科发展受制于人和社会的发展,必须适合和引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
高等教育的学科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随着生产、科技与教育不断发展积累起来的,在一定阶段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依赖人的智慧结晶和社会发展,同时又支撑人和社会的维持与进步。学科体系在一定时期偏重学科自身的学术发展,在一定时期又以服务社会(包括人)为主要特征,或在一定时期以引领社会(包括人)为主要特征,而且几种动能常常是交织并存、相互制约与促进。
1.3 教育应该通过促进文化科技进步而适应和引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上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其原因在于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导致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方法论上的实用主义与浮躁的非理性思维。如起因于解决就业困难,加之对“全人”、“完人”教育理念的曲解或极端化,以及人才市场的显性表现和应对大众化教育阶段而提出的“淡化专业”,片面强调教育被动地服务于市场经济而忽视其引领作用,这已经为实践和时间的考验所证伪!
1.4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行业认可的优质人才
从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关系层面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行业认可的优质人才,最大限度地提升符合学生生涯志趣的就业和长期发展的素质、知识与能力(技能),我将其称为学生发展的两个核心竞争力,即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 遵循规律、把握内涵、理顺关系,精心设计和实施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的价值取向、类型定位、运行机制、质量保证的基本规范,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制订好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关键。
2.1 能说、会做、善为人是普适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能说、会做、善为人”,它既是普适的,又是普世的。此七言是大实话,但内涵丰富。三者缺一都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三者尽善,实为难事。但对人才培养的设计者而言,这个理想目标是应该恪守的。
2.2 国家战略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战略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部也提出“创新人才”“拔尖人才”以及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这些战略要求非常明确,但如何在教育、教学方案中体现,以便在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课外活动中甚至整个学生生活中,通过学校机构支配或指导、师生互动、在合理的时空范围内实施,培养出在社会面向定位领域“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人才,却是值得反复思考和实践才能实现的。
2.3 理顺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形成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执行有力的培养方案
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应该处理好八个关系,即以国家战略与行业面向匹配、通识教育与精英(专业)教育共容、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通融、素质提升与创新潜能协调、基本标准与个性发展相宜、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行相济与知行合一兼具、校内与校外资源配置合理、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准则,根据专业的特点精心策划、精密设计、精细实施,才能在最基础的环节保证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上述八个关系,第一个是在培养方案层面体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第二到第五个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第六到第八个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任何学校的培养方案都难做到尽善尽美,但如果能够基本把握好上述八个关系,而在某些方面做出特色,就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进而不断优化,达到相对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2]方丽.浅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3]杨移赔,徐维忠.论高等教育核心质量[J].大学教育科学,2009(6).
[4]胡莉芳,王亚敏.理念和行为的矛盾与思考:基于某研究型大学师生通识教育观念调查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1).
高校教学理念范文6
关键词:声乐教学;创新;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36-01
一、声乐教学的现行模式
在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其不仅对声乐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作出判断,并对声乐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作出评价。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通过学生的演唱来找出其中的问题,然后通过详细的解说来分析这些问题,并通过亲身的示范来让学生模唱,让学生不断更正错误的同时提升演唱水平。这种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作出判断,也有利于让声乐教学更具针对性。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教学过程偏重于师徒传承,教学的唯一性容易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单一。其次,教师解说示范、学生演唱模仿的教学模式始终是将教师作为声乐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偏重于教师的教授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学习者的主动性受到了抑制,难以获得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创新声乐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都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现代声乐教学以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为目的,而音乐人才的高素质必须通过实践来塑造和展现。创新声乐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否认。我们应当在重视教师知识传授的同时,让声乐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培养他们的学习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通过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全面创新声乐课堂教学的模式,努力提高声乐学习者的音乐素养,必须重视体验学习对于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作为声乐教学的主体,既让他们学习声乐理论知识,又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声乐学习实践。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打破其专业背景的局限,让学生获取到多元的声乐知识和学习方法。
三、创新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第一,根据教学主题内容划分出专题学习小组。教学训练和演唱活动是体验式声乐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发挥教学理念的基础。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不同的主题。然后根据教学主题的特点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例如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划分为民族声乐的特点、歌唱的混合共鸣、歌唱的语言训练等不同的主题,然后把这些教学主题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
第二,整合信息资源,开展情境教学。在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专题,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每个小组根据学习主题搜集声乐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包括声乐基础知识、声乐学习方法、声乐实践演出等。搜集和整合信息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对声乐信息的搜集和整合,学生的音乐交流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开展情景教学,就是指利用现代传媒信息选取一些著名声乐专家的讲座、一些有代表性的声乐视频教学和电视表演,然后师生共同根据这些声乐资源开展体验式教学。
第三、开展自主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进行自主学习是学生进行体验式声乐学习的关键环节。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既是体验式学习的任务也是体验式学习的重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在真实的模唱训练和演出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声乐学习的过程,形成自己的声乐学习体验,并能及时的发现声乐学习的方法,纠正声乐学习的错误、总结声乐学习的经验。
第四,交流声乐学习体验,探讨声乐学习成果。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和探讨,才能将各小组的学习体验升华为指导声乐学习和训练的理论成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相互对立的学习体验感受,甚至有些体验感受带有严重的错误认识。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避免让自己的主观认识介入到学生的体验和交流之中,要让学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开展自由自主的学习。
第五,在进行教学评价的基础上持续改进声乐教学的模式。声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学习,积极地进行体验交流,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对声乐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以往旧的教学评价不同,在体验式学习所倡导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而是采用以教师、学生、小组三者为评价主体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不单单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因此在日常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履行好职责,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耐心的分析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纵向评价、对他们在每个学习阶段中的表现进行横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