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范文1

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平衡增长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从长期看,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不平衡发展,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产业间不平衡增长超过一定程度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

平衡增长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强调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无疑是正确的。

(来源:文章屋网 )

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范文2

一、府谷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1. 坚持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协调发展

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于府谷地区来说极为重要,不仅如此,国家也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作为重点,因而,应该充分的把握森林资源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林业资源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眼前发展是为长远发展做铺垫,如果过度的重视眼前发展的话,那么会影响到森林资源的长远发展;另外,如果过度的重视长期的发展,那么,也会对眼前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不仅要坚持眼前的发展利益,同时要做好长远利益的发展目标,并且对其进行协调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长远利益的发展目标非常关键,必须要保证长远目标制定的合理性。

2. 确保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同步进行

对于森林资源保护来说,主要是通过一些保护措施来增加森林资源的储备量、提高森林资源的覆盖面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重开发利用、轻保护的现象,如果忽略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就会使得森林资源不断的受到破坏,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长期以往势必会造成森林资源、以及周边环境受到破坏。对此,要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制定合理的计划,既要保证森林资源有着很好的恢复效果,还要保证经济效益的效率化,要一边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一边利用森林资源来创造利益,尤其是要合理控制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度,避免出现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这样不但会影响到环境,同时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 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原则

针对森林资源保护国家也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而有些地区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的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再加上法律法规执行力较弱的情况下更助长了这些人们破坏森林资源的气焰。对此,应提高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在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要严格的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府谷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

二、府谷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1.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对于森林资源来说,具有再生能力和自主更新的能力,然而,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之下,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在逐年的提高,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在这种开发高于保护的情况之下,森林资源的再生能力和自主更新能力也在逐渐减弱,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发展,因此,应建立全面有效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传统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缺乏全面性,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森林资源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根据当今森林资源利用和开发的现状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保护体系,建立健全的、科学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

2.充分发展林业经济

林业的发展与森林资源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一方面涉及到采伐来增加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对此,应做好林业的合理发展,对森林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因为森林资源的具体发展情况要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森林资源面积来决定,通过合理的分析并找到林业企业发展的最佳比例,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将林业资源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最大化。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企业是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直接施加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对企业加强控制和管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加强监管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是要使企业主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纳入到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由于各种产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与影响都有所不同,所以在监管中要根据产业、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拟定出合适的环保标准,合理开采资源。同时,还要加强社会的舆论监督能力,使破坏森林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曝光,使企业主失去社会诚信。

4. 发挥中央及地方政府作用

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这样才能满足森林资源稳定、和谐的发展,通过地方政府的力量来加强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和采取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首先,应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投入的资金,同时大力开辟森林资源保护投入资金的新渠道,合理的分担森林资源保护的资金,在稳定资金的支持下来促进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其次,要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森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使人们在潜意识中认识到森林保护对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的重要性,才能确保人们积极的投入到森林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要将一些媒体资源、传播渠道、信息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培养人们对森林保护的正确观念,促进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正文:

引言:

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力度,通过对其的深入研究发现,致使生态环境受损的因素有许多,这些因素的产生与地质矿产资源开发有直接关联。尽人皆知,地质矿产资源开发是一项重要工作,但在实际开发矿产资源过程中时常出现乱砍滥伐的现象,如此一来便导致了我国水土流失等问题出现,使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遭到影响,所以,提高对地质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重视尤为重要。

一、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中时常会出现生态环境遭损坏的情况,首先,对地质矿产资源进行开发,从最初的勘探到后期的加工的整体流程中会产生诸多废弃物,比如勘探材料的排放、烟尘、废气等,所产生的废弃物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当其进入到环境中,会给土地与大气的质量、人们健康带来影响,并且成为导致环境污染的主体;其次,传统的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为了切实降低开发难度,时常会利用转换地质状态的方法,但此种方式与自然规律是相违的。当资源开发完之后,此区域极易出现地质灾害,还有部分地区会出现地下水资源枯竭的状况。在开发地质矿产资源时,只要是不当的管理都会使矿区周遭环境遭受威胁,并使当地的生态系统受影响。虽然一些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单位在勘探、加工时采用了一些保护自然的方法,但此种现象并不广泛,很多单位并未意识到此方面,所以无法将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在根本上解决掉,若是此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直接影响。当前,我国加大了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力度,各个行业都有义务与责任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当然矿产单位也不例外,这便需要在矿产单位在开发矿产资源时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应用无污染技术来完成生产作业,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提供有力依据。

二、推动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增强工作人员环境保护意识

1.加强宣传。在对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宣传,加强宣传能够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对于他们提高责任意识具有促进作用。若想提高开发人员环境保护意识,单位领导需要起带头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采用适度的原则,杜绝出现过度开采资源的现象产生,需要结合实际状况来进行开采,从而为后代留下充足的矿产资源。

2.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不管是矿山扩建,还是改建都需要以保护自然为主,若是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伤害,一定要及时停止工作,切勿继续施工。另外,在开发地质矿产资源时需着重注意社会伦理引导,它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影响,正确的引导能够使其传统的功利价值观发生转变,使更多的群众意识到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开发地质矿产资源时,不但要考虑经济因素,还需兼顾社会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同步发展。

(二)应用生态开发技术

开发矿产资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经济价值发挥到最大,但对地质矿产资源来讲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需将目光放长远,若是因为当前对矿产资源不注重保护,一旦资源被挖空,不但无法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还会使后代生活质量受影响。因此在开发矿产资源时需注重利用生态开发技术,不但要注重清洁生产技术,还需给予资源利用技术与视废弃物利用技术高度重视,因其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比如在矿产资源开发时应用清洁生产技术,能够使生产过程变的无污染化,或是降低加工污染能力,将其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中,推动地质矿产资源开发朝着无污染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健全的的内部管理制度

1.坚持以生态技术为主,将内部管理体系构建工作做到位,明确责任主体。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当前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单位的主要工作,为了切实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损害,矿产开发单位需在开发中展开保护,并且把各类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比如在生产环节,需要将环境保护责任分配给生产部门,保障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不造成影响。

2.加强对绩效考核制度的建设力度。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单位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同步发展,这便需要构建健全的考核管理制度,需基于多样化考核为主,在对干部政绩考核时,需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当作考核内容,在注重生态审计机制建设的同时,还应将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基于此才会使更多员工参加到生态环境保护中,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

(四)加强政府扶持力度政府的支持力度

对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有直接关系,因为政府是市场调节的主体。为了推动地质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政府需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并且对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动态监督。比如,政府可以为矿产单位提供补助资金,降低单位处理废弃物时的资金压力,对于应用新兴处理设备的单位也需要给予适量的资金补助,提高了单位优化设备与技术的重视。除此之外,还需建立技术生态扶持制度,因为矿产单位所在地区经济的差异性,会使技术生态化的作用效果受影响,因此对矿产单位增加政府在技术生态方面的扶持力度,从而提高单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并达到完善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诸多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单位并未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需加大对地质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视力度,通过降低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中废弃物排放量、构建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注意生态开发技术应用,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促进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俊霞,贾志敏.内蒙古草原地区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法律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33(06):133-137.

[2]杨永均,张绍良,朱立军,安艳玲.贵州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09):232-235.

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范文4

1.1经济发展形势落后,方式单一

经济发展落后,是难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简单、粗放、单一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再加上我国在生态能源方面的利用率不高,技术落后,也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掠夺。

1.2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环境监督机制、激励机制

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后,导致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现行的环保制度、环境违法处罚制度使得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对公众的环境权利或环境权利界定不足,导致监督的失效。同时,环境保护机制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公民个人、企业单位成为制度的被动遵守者,以致有些不法分子纷纷钻法律法规的空子谋取私利。

1.3环境生态保护意识淡薄,重经济、轻保护唯

GDP观的政绩观,形成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沿用着这种简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轻发展质量,对资源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补偿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行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如果破坏了生态环境基础,无论是人类的生存发展还是经济的发展都将受到严重的制约。

2.2保证改革开放事业成功,保证人民共享开放成果的保证

改革开放是我国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关乎经济发展全局。现如今,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攻坚区,要保证改革开放事业的的不断发展,就必须更加深入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保证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把经济发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也才能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存性措施

3.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针对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人才引进战略的实施,加快科技进步,促进高科技、高消耗、高环保技术的开发,通过加强教育发展和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2加快产业化结构升级,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加快产业化结构升级,加速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逐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重点调整高污染、高耗能的老旧工业企业。以“耗能减量化,回收再利用、资源节约化”为原则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

3.3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将和谐观念深入实践,把环保意识深入群众,形成全民参与的环保行动。摒弃城市发展的效率模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城市经济环境进行系统的协调,建设和谐美好的城市家园。

4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和明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经济发展的成果才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才能不断得到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对立又统一,两者关系处理得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处理不好则一损俱损。

作者:梁双 彭成龙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龚大金.谈谈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J].经济师,2007,(4).

[2]万黎琴.浅谈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J].经济纵横,2007,(6).

[3]林道辉,沈学优,刘亚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2).

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范文5

论文摘要:协调度是体现两个子系统间及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构成要素,并在构成要素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的评价模型,以便于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

一、协调度界定

协调是体现两个子系统间及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协调发展体现在系统进化的潜力、生机和较强的适应性,如果系统目前的水平较低,但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和谐、相互推进、配合默契,系统的生命力就会旺盛,就有可能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促进两者的快速发展;如果系统目前水平较高,但各子系统之间不协调,相互不配合或配合不好,系统就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衰退,同时也阻碍了两者的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是指两个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的合作、互补、同步等多种关联关系,及利用这些关联的积极关系使系统呈现出协调结构和状态以及两个子系统间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稳定状态,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

因此,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系统应符合以下特征:

(一)动态性

两个子系统的协调过程必须是一个动态协调过程。在协调的过程中,暂时的不协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允许并正确看待这种暂时的不协调,因为这种暂时的不协调将会对以后的进一步协调做准备,为推动两者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内部性

两个子系统内部必须是协调的。两个子系统内部不协调,则谈不上促进两者的协调,只有内部协调才能促进两个子系统的发展,且各系统内的每个要素在协调过程中都要以其他要素互为输出、互为适应为目标,因此,两个子系统自身结构的合理对系统总体的协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相互性

两个子系统之间必须要协调。一般情况下,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目标之间应该是大体平衡的,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状态。但若有一方过度超前就会造成两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就会出现失衡,并最终影响系统各个方面的发展,所以只有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彼此相互促进才能达到整体最优发展效果。

二、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成因素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组成的系统,因此,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体现为区域创新系统各构成要素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因此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成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主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主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主要体现为区域内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与区域经济的协调。要实现它们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创新主体彼此间的合作与配合,形成凝聚力,并且在各创新主体合作的同时,它们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也必须要跟上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创新主体就要通过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及影响力,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使整个区域处于创新的氛围中,并且在各主体相互影响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发展结构和运作机制,通过调控和整合各主体间的发展结构和运作机制来确保创新主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创新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资源的合理投人、配置及使用可以促进其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创新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推动创新资源各要素的有序流动,在投人创新资源的同时根据资源本身具有的优势合理地使用资源,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同时还要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让各创新资源都能高效地发挥其自身作用,并在不断完善自身使用价值的同时,促进其最大限度的产出,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收益,最终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是反映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主要体现在自主研发能力、技术的吸收利用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方面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上。自主研发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可以让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吸收利用能力可以使企业引人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节约研发时间;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造原有技术,并改善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想实现这三方面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就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有技术、资金和人才的实际程度来决定采取哪种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对于实现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很有帮助。

(四)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是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协调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只有建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才能形成更大的经济增长效应。创新环境协调需要软、硬环境都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不仅需要通过体制、’政策、机制、贸易等来促进创新软环境的改善,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善硬环境为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带来好的环境空间,同时也为创新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都是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决定指标,其作用都不可忽视,应对其重视及加强。

三、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

(一)指标选取:

因为协调是描述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状况,而不是各自的发展状况,即使各个子系统发展到了较好的水平,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有良好的结合关系,并不能说明系统协调。相反,系统完全可以在低水平层次上达到协调,我们追求的主要是高水平的协调。因此,‘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从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的角度来考虑,同时所选的指标应该既能体现两个系统本身状况又能体现出二者的相互作用。

所以本文把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以下四方面:创新主体协调指数、创新资源协调指数、创新能力协调指数、创新环境协调指数,根据指标数据可查性及代表性,本文选择各项指标如下:

创新主体协调指数。选择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工业企亚数比重、"211”工程院校数占高等院校比重、有科研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作为创新主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

创新资源协调指数。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综合能耗产出率作为评价指标;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科技活动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比重作为评价指标;资金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人比重三项作为评价指标;信息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评价指标。

创新能力协调指数。自主研发能力选择用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申请授权数比重作为评价指标;技术的吸收利用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选择用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作为评价指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选择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份额、新产品销鲁收人占产品销售收人比重两个指标来衡量。

创新环境协调指数。经济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选择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来表示;金融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选择金融机构贷款占科技经费统筹额比重来表示;市场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选择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比重来表示;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选择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来表示。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一级指标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下设四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创新主体协调指数、创新资源协调指数、创新能力协调指数和创新环境协调指数,三级指标为指标选取中所选择的指标。: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1)权重的确定。由于在本论文中选用的指标都是定量的,所以选择变异系数法来确定权重,这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在一个系统中,指标的重要性越大、对应的权重也应该越大。

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为:

(2)评价方法。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采用的评价方法有相关系数法、DEA评价法、平均方式的量化统计分析法和主成分投影法。

相关系数法所关注的是两个系统之间是否有一种稳定的联系,如果有稳定的联系,便是协调的,否则便是不协调,这是相关系数法的优点。但该方法也有不足,如果科技与经济间一些指标有稳定的比例关系,但很低,那么二者也是协调的,但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协调。同时,用相关系数法无法对超常规发展做出协调度判断。

DEA评价必须是从投人产出的角度分别从两个系统分开建立评价体系,然后用指标体系法合并在一起,评价体系的建立本身不能体现二者的协调,这是其缺点。

平均方式的量化统计分析法的优点是综合考虑了各因素的作用,便于纵向和横向比较评判。但就某一时点来讲,其缺点仍然是无法给出两个系统是否协调的量化判断。

主成分投影法重点反映的是两个以上的因素或属性水平之间的比例或比值,这种比值表达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协调指标不仅是相对指标,而且是无量纲的相对指标,作为协调指标,它们仅以相关系数存在。一般来说,相关系数越大就表明协调度越好,相关系数越小就表明协调度越差。

鉴于以上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本模型采用主成份投影法对协调度进行评价,一方面因为本文的评价指标都是相对指标,适宜用主成份投影法来评价,采用主成份投影法可以得出协调度的具体分值,可以对协调度做量化判断;另一方面该方法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简便易行。

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范文6

1 我国林业管理发展的概况

1.1 林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我国林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为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即林业传统发展阶段。解放初期,占据了林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国处在经济和文化都相对低下的贫困时期。在这个阶段林业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而木材的来源基本全部依靠于对国内森林资源的采伐。为了改变国家的经济环境,生产项目成倍增长,项目所需木材也随之增多。在这个时期,我国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处在滥砍滥伐的状体。而且,当时的民众基本对于环境的保护没有概念和应有的认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也被忽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在这个时期森林资源被过量采伐后的缺失。

1.2 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

我国林业发展的第2个阶段为林业的探索阶段,即林业的恢复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得到极大的增长和发展,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个时期林业发展开始强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对统一。虽然在这个时期国家已明确扶持林业,且加大了人工造林的力度。但是,森林资源总体增长依旧比较缓慢。

1.3 林业本文由收集整理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阶段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国力日渐强盛,经济也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开始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我国现代林业发展逐渐步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稳定阶段。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国家都给予了林业项目较大支持,加之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实施,林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今,林业从一种单一的公益性事业,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转为生态建设的主体。造林方式也由基本的以人工造林开始向按照经营目的造林,合理分配自然资源转变。

2 我国林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重视环境保护的同时,发展多功能林业,重视林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合一,综合发展。同时,强调多功能林业的发展,合理进行森林形态和森林结构的建设是我国现阶段林业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其具体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采育结合,加强营林、造林基础

我国虽然森林面积处于世界较前的位置,但是森林的贮蓄量和人均拥有森林面积较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及时造林对于补充森林资源,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向社会宣传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外,我们还应考虑到林业管理物质利益方面的问题。要想加强我国的林业基础,势必要靠林农和经营单位进行造林活动。那么,如何调动林农和经营单位的积极性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必须使他们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不合理的,或者是多出的,一些林业税收进行改革,一些不必要的收费要予以取消。对于林业的经费,要严格控制,规范用途。另外,将营造林项目的建设与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对于造林工程要合理的计划,科学的确定树种。这些都对提高林业本身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林区综合开发与多产业协调发展

我们还可以通过发展森林旅游,深林绿色产品,花卉园艺等多种手段提升林业的系统发展功能,以达到综合开发和多产业的协调发展。要通过产、供、销与服务的一体化,搞好林区的综合开发,推动林业内部产业的协调发展。

2.3 提高林业的科技水平

我国林业之所以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的匮乏。为了今后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是关键所在。在营造林的时候加强研究,用科学手段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树种,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通过系统的自然科学研究我们就可以最大幅度的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通过科学手段真正提高营造林的经济利益。在加强产品开发,提高自身科技的基础上,通过对于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学习,我们可以有效的对于林业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进行近一步提升。

3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