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的优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科学的优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科学的优点

人文科学的优点范文1

关键词:数学 选修课程 模块化 多样化 层次化 弹性化 学分制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充分吸收国外选修课程模式的优点与总结我国选修课程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主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四个选修系列)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模块化。所谓模块是指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整合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经验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稳定的学习单元。模块相对独立,有一定的体系,为学生在不同模块间选择提供了条件。

第二,多样化。从课程结构看,选修课程有很多系列。数学选修系列由四个系列构成,选修系列3、4的16个专题相对独立,可自由选择。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框图如下:

表3-2 必修系列课程框架

表3-3 限定选修系列课程框架

表3-4 任选系列课程框架(高考可考)

表3-5 任选系列课程框架(高考不考)

第三,层次化。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选修课程可分为两个层次: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选修系列1、2)与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程(选修系列3、4)。前者主要着眼于保障学生的基本学力,大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术性和均衡性。后者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长特长。(课程展开的逻辑顺序如下图3-1)

第四,弹性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志向进行选择,对于必修课程

图3-1 课程展开的逻辑顺序图

第四,弹性化。对选修模块,只规定基本的学分要求,而对“学有余力”和“兴趣志向”的学生可以选修更多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弹性。

第五,学分制。本次高中选修课程(包括必修课)采取学分制的做法,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志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修课作不同的选择。为了保证选修课程的实施,在学分上有如下要求:

(1)高中数学的基本要求。高中生在修完必修课,获得10个学分后,就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可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上述10个学分也是进一步选课的基础。

(2)对倾向于人文科学的学生的选课建议。如果希望在人文科学方面发展,有两种选择:

选择1:(必修)10学分+(选修系列1两个模块)4学分+(系列3两个专题)2学分=16学分,获得这16个学分后,可以报考高等院校人文科有关专业。

选择2:(如选择1的)16学分+(系列4四个专题)4学分=20学分。这是人文科学各专业中对数学较高的要求。

(3)对倾向于理工科的学生的选课建议。如果希望在理工科学方面发展,还有两种选择:

选择3:(必修)10学分+(系列2三个模块)6学分+(系列3两个专题)2学分+(系列4两个专题)2学分=20学分;获得这20个学分后,可以报考高校理工科的有关专业。

选择4:(如选择3的)20学分+(系列4四个专题)4学分=24学分。

表3-6 新高中数学选课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兼,黄翔,张丹.数学课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人文科学的优点范文2

关键词:定向免费医学生 人文素质 教学创新

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把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中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科学体系,尤其是在人文精神日益凸显的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应是既有医学知识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素质课教学是培养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只有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断创新人文素质课教学,才能培养和提高免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扎实、技能高超、素质全面的合格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1.创新教学理念,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

关于教学理念的观点有很多,从传统与现代的视角来看,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应试教育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两种,

通过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种教学理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是以考试为指挥棒,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造成知识结构单一和“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通存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则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教学理念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当今中国,尽和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教学理念在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根本转变。

2.创新教学过程,实现从单向传授向双边统一的根本转变

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很多,从传统与现代的视角来看,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的单向传授和现代的双边统一两种观点。

单向传授是指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也都是书本中的现成知识,没有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和探索,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

双边统一则注重师生的双面交流,它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发学生如何理解、掌握、运用和创新知识,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把教学当作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开展学习、认识活动,以获得品德、智力及良好个性等诸方面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3.创新教学手段,实现从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向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主的根本转变

教学手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可以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大类。

传统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表、表格、挂图、标本、模型等,具有历史悠久、形象直观、概括性强、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和经济实惠等特点。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现代教学手段是以电教设备为主体的各种教学工具,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类。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多功能化。如电化教学手段具有记录、储存、控制、传输和再现等功能,还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进行信息的加工编辑。二是形声性。现代教育手段主要是用图象和声音表现教学内容,可使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声情并茂地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比传统教学手段更形象生动、逼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先进性。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教学软件可以多次复制,反复使用,长期保存,具有大容量、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等先进性。现代教学手段的上述特点,使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对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对比分析可知,二者既各具特色,又各有所长,但从总体来看,现代教学手段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符合教学规律,更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技能训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为培养定向免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应创新人文素质课的教学手段,实现从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向以现代教学手段为主的根本转变,既保持和发扬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又要大力推广和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并使之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是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把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中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值得指出的是,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本文仅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素质课教学的视角,对向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能够引起抛砖引玉的效应。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03-114-137)资助。

参考文献:

[1]曾昭轰,卢晓中,舒邦华,等.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

[2]孙英梅,姚凤海,马丽娟,等.医学学科的人文向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4期.

[3]陈培刚.关于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2年01期.

[4]孙英梅,岩磊,张,等.现代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卫生软科学,2002年04期.

[5]刘震雄,孙盈盈,黄裕新,等.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5年05期.

[6]李雁.医学院校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及比较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作者简介:

谭宗梅(1962-),男,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

人文科学的优点范文3

关键字:人性化教学 小学数学

通过小学四年级的教材可以看出,西师版的教材十分注重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的全面培养,拿四年级上册说明,其按照大纲要求,分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几个版块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代数、几何以及统计方面的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一、将人性化数学教学渗透进多媒体技术中

人文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生的主管能动能力。人性化教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事业中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发挥了人性化教学的特点。

根据西师版的教材,我们可以很快地发现,教师的教与学生之间的学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如何将教与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失为一种有效地方法。

数学教学不似文科教学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地寓言故事以及美术教学中鲜艳亮丽的色彩为学生打造人性化课堂的印象,由于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程既浅显又深入,它已经慢慢摆脱了小学教学课程中的识数的阶段,也逐渐进入方程式以及初等代数以及几何的初步学习中,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浓厚而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

(一)计算器的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画面的讲解,在西师版的教材探索版块有这样一个例题:

例题:由1×1,11×11到111×111,从上到下因数的位数由1位(1个1)到4位(4个1),因而乘积就是因数中有几个1,积就从1开始从左到右排到几,然后又排回到1。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可以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

多媒体教学的种类有很多,计算器教学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在此道题目中,让学生通过进行计算器的计算,进行独立地探索和思考。

然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过程,纠正学生在数学问题上的表达能力,对数学语言有一定程度上的把握,让学生学会解题时的解题顺序以及对解题思路进行调理,理解题目中的规律,并且能够准确应用。

在计算器中,有很多案件的变化使用,可以得出很多不同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习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对计算器的探索,并且主动和学生进行讨论,找出更多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

(二)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由于思维比较活跃,因此不能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听讲上,因此教师应该发扬人文关怀的魅力,通过生动有趣地课堂情境的营造,让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性。

通过动画的制作以及生动有趣的形象让学生可以快速理解上课所学的内容,通过简单的例题引出数学课上要学习的知识重点。

例如在学习垂直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动画演示进行直线、射线等的复习,然后让学生思考,两条线相交会发生什么现象,并且进行实地演练,通过直尺、三角板等工具让学生充分理解垂直的定义并且运用到做题中去。

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利用人文化教学的特点,可以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事半功倍。

二、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实验小学是体现人性化教学的一个侧面,通过西师版的教材大纲我们可以发现,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理念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迅速的消化知识,并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西师版教材模块的设置,教师可以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优缺点,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时,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所带的工具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推论应该先做哪一部分,再做哪一部分。最后由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天枰等工具进行观察。

在进行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的时候,通过房屋模型以及图片让学生自己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改写的方法,举例说明亿和万的不同。

在进行这方面教学的时候,算盘是最重要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珠算能力。

结语:

人文精神,是我国大力提倡的一种人性化精神理念,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以及思想行为品格,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沟通,通过教师的亲和力量从侧面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生动有趣,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及谈心互动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人文关怀的温暖,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实践的同时注重对自身品格的培养,通过“人性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景彬.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刘亚飞.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人文科学的优点范文4

关键词:共通感;通识教育;经典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008-04

一、共通感的丧失与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文科博士a和理科博士b聊到情感问题,说起各自思念的人。a想起一首契合此时心境的诗歌,拿出来与b一起分享:

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戴望舒

b很有兴趣地说要读一下:“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假如……”a有些惊讶:“不能这样横着念,应该竖着念。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b笑着说,“我这样念也可以啊”,却也按她的方式又读了前两句。a简单地说明了一下,“我誊写的时候,没有注意格式,也没有写上标点符号,让你读错了。这首诗分两段,采用回环反复的手法,第二段就是把第一段反着读。”b重新开始读:“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问我的忧愁,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忧愁……”a虽然听到b两次把“烦忧”念成了“忧愁”,但她想起好多次和b分享她认为很好很有感触的文字,而b看过后常笑着说“我看不懂了,我对这没感觉了”,以后a就不敢提醒b读错了。b读完了整首诗,“作者的名字‘戴望舒’很好听了,‘望舒’,‘舒’也是一个姓,以后给宝宝取名字,换做是我的姓就好难听的。这个‘舒’字好。”

在读戴望舒的这首《烦忧》时,因为b所看的文本不是规范的书写格式,所以按照我们的思维定势,横着念下来实属正常。b两次把“烦忧”读成“忧愁”,却并没有意识到,从这个小小的误读中可以看出b并不在意文字的推敲,或许也感受不到“烦忧”与“忧愁”的不同情感。通过巧妙组合而成的文字,在那些对文字不敏感的人眼中就仅仅是一个个我们认识的文字,没有意义,因此也体验不到其内在的意蕴。“表达是人文主义的前提条件”,诗歌的品读与欣赏需要一种对于文字的敏感性,切身性地感受词语可能传达的真实价值。而让b有感而发的是作者的名字,因为可以参考“望舒”这个名给小孩取名字,他从这首诗歌中获得的是一种实用的价值。尽管两个人处于相似的情境中,a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字字句句恰好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情意,但b却体验不到诗本身的情感与美感,在她们之间并没有一种共同的思想储备与情感体验,使a和b在欣赏同一首诗歌时无法“心心相印”。在当前的大学,a和b也许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进入大学,面对各种令人迷惑的科系而无从选择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做出职业选择,根据职业选择专业,并通过掌握这门专业,成为教师、医生、律师、记者、商人和演艺人员等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可交流的,他们的学习没有给他们提供什么共同之处,因此他们之间缺乏一种共通感,把彼此引向对美好事物的共同经历。

“教育的目的是将人与人,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增进人类的思维”,在人与人之间、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起联系的纽带,有赖于共通感的生成。这种共同感知对于我们的认识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为不同的人提供了相同的背景,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的认同。基于这种共通性,人与人之间具有了一种可交流性。人文主义就存在于“可交流性”之中,因此在伽达默尔看来,“共通感”这一概念来源于人文主义的传统。伴随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裂缝的生长,尤其是人文学科江河日下,使得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题正在逐渐地减少,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共通感的可能性也日渐衰微。人们到处都能显示专门知识,每个人都仅仅在一个事情上是专家,知识的狭窄化使其无法进入那个超越一切的整体的关联中。换言之

,当我们越来越专业化,不同专业的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导致人们的浅薄和孤立。

大学教育所面对的整全性关怀与专业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戈尔迪之结,难以理清。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一所著名的大学应该代表着这样一种氛围,它能激发大学生们发挥才智,能使教授和学生重新焕发正在逝去的求知欲望,自由地探索那些人人都应关心的永恒问题,增强学生对整全意义上的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通识教育对抗着大学的专业化,通识教育的意义就是把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在一起,通过对具有普遍性知识的共同关注而建立一种共通感,以缓解专业教育造成的孤立主义困境,斩断教育中的戈尔迪之结。长久以来,尽管通识教育一直定义不清,充满争议,但它仍然不屈不挠,并且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唤起他们最勇敢、最热烈地追求其独特的庄严和深沉。

二、交流与融通:通识教育的价值所在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一词常常混在一起,甚至交互使用。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可译作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而出现得晚得多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可译作普通教育。思想是大学的一切,大学的本性就是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因此不论是通识教育还是自由教育所面对的都是对“学习哪种知识?”这一基本问题的审思。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裂缝“是我们时代最具决定性的知识现象,而且没有轻松弥合这种裂缝的办法。它是自由教育危机真正的根源所在,而对那种危机的认真研究就是自由教育本身”。随着专业化的飞速发展,在今天谈论liberal education可能会有些不合时宜,我们一般使用“通识教育”一词,但是对通识教育的考察必然要回到自由教育本身。自由教育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其教育对象是与奴隶、工匠相对的“自由人”。在我们论述自由教育时,总是试图使大学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回到纽曼,也就是回到对自由知识的不断追求和探索之中。纽曼认为“自由教育从其本身来看,仅仅是对理智的培育”。自由教育培养的是绅士,“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这些都是广博知识天生具有的本质。它们都是大学的目标。”在纽曼看来,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因此知识选择的标准是永恒性和普遍性,主要是神学和文学。大学要扩大所要传授的学科范畴,通过学习这些永恒的普遍的科目以开阔心智,积极探索真理。在纽曼的自由教育理念中,就蕴含着对整全的关怀,对人类共通的、普遍的知识的渴求。

“在专业教育不可避免地强势兴起之后,自由教育的理念仍保留了自己的位置,这正是通过通识教育的形式而得以体现的;形式上是通识教育,精神实质上是自由教育。”在此意义上,自由教育即通识教育的灵魂,因此通识教育具有自由学术或自由知识的基本特征,即普遍性和整全性。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意味着我们有必要放弃欲望的直接性,放弃个人需求和私有利益的直接性,去追求那些普遍性的知识。基于此,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这种共同的思想储备有利于帮助学生回答“我们是谁?我们如何处世?”等人生的永恒问题。正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明确指出:“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在此意义上,“通识”即“通人”,通识教育就是通过对贯通性、普遍性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们始终盯住人类的永久价值,在整全性的观照下面对人事和人生。

从字面上分析,与“liberal”一词相比,“general”意指“普普通通,一般人接受的”,似乎有点形而下的味道。尽管我们把general education译作“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但是在提倡通识教育的人士看来,并不是“普普通通,无关紧要”的,而是“广博开通,人人必识”,即要求学习那些尽可能具有普遍价值的、能通达不同领域的知识。因此“通识”意味着共同的、核心的、必备的,通识教育的价值就是要发掘我们共同的人性要素,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共通感,以应对当下专业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孤立主义困境。

通识教育自提出以来,它的一个最根本而且至今未变的突出特征就是以人文知识为重心,因为人文知识“关心的将不仅是‘心智’(mind)而

更是‘心事’(heart)。这种新的哲学对于今天和未来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各种共同体、各种人群的交往产生的问题可能更有积极意义”。基于“他者性原则”的人文知识维持着对整全的关注,保持对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的沟通与相互理解的开放性。此外,通识教育的课程大部分都是通过阅读和讨论经典著作的方式进行,一本名著给人们带来共同的精神实体,并提供了一个话语的共同世界,使人们联系在一起。换言之,真正的精神上的交流传达着共同建构起来的认识、情感和价值,因而在这种精神状态中生成的共通感是一种融通的能力,这种内在感觉使个体为他者、为更普遍的观点敞开自身,进入人类生活的整体之中。

三、共通感的生成:通识教育中的经典阅读

“现在对教育来说重要的东西仍是某种别的东西,即造就共通感,这种共通感不是靠真实的东西,而是由或然的东西里培育起来的。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东西就在于:共通感在这里显然不仅是指那种存在于一切人之中的普遍能力,而且它同时是指那种导致共同性的感觉。”这种普遍的和共同的感觉,实际上就是人们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向普遍性的提升,是对教化本质的一种表述。“人类教化的本质就是使自身成为一个普遍的精神存在”,赫钦斯、施特劳斯、布卢姆等提出以阅读经典这一出色的老办法,以走向某种普遍性,实现人与人、过去与现在的理解和交流。

赫钦斯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永恒的学习”,以此“发掘出我们人性的共同点”,并提出通识教育课程“应该由西方名著以阅读、写作、思维和说话的艺术组成,再加上数学,它是人类推理过程的最佳范例”。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和教授们可以掌握共同的思想储备及其处理方法,因为“如果教授和学生们都有共同的基本思想,那么从事生理学研究的人和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就有可能相互沟通,甚至法学和数学也会开始发现相互之间值得联系”,这样便能有效地缓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专业主义、孤立主义的困境。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强调人文经典的教学,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和统整性课程两种方式发掘人性的共同要素,培养人们理智方面的优点。在赫钦斯看来,西方的名著涵盖了知识的所有领域,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理解法学的基础;在教育方面对于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同样重要”。在大学的四年中,花一些时间阅读、讨论和消化这类名著,不仅有利于为专业学习做准备,同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这种经历将会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个人的品位和批判精神”,使年轻人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进行明智的思考和行动。此外,人们在大学里读过同样的书,有一个共同的理智训练,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提供了基础。一所大学里有不同的学院和系科,除了拥有同样的校长等其他管理人员,通识教育课程把它们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和教授们相互交流,相互理解。

施特劳斯于1959年6月在芝加哥大学“成人自由教育基本计划”第十届毕业典礼上致辞,指出“自由教育在于以特有的小心,研读最伟大的心灵所留下的伟大的书”,这是对赫钦斯的经典名著课程模式的赞同与支持。如果我们说,只有名著是唯一值得阅读的书籍,应该不会产生异议。假若我们说,只有阅读和讨论名著才能给人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教育,恐怕会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回到名著本身,它是人类通过文字保存的不同时代的对话,并且是有关根本性和普遍性问题,以及人的心智方面的主要议题的对话。“自由教育是某种读写的教育:某种在文字之中或通过文字进行的教育。”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文字使人类的伟大得以显现,“我们最好从这些最伟大的心灵中选取一位作为我们的榜样,他因其共通感成为我们与这些最伟大的心灵之间的那个中介。”通过经典阅读,那些最伟大心灵的独白成为人与人之间共通感生成的基础,由此独白转换为对话,这种思想的共同交流赠予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经历。

艾伦·布卢姆在他15岁那年第一次看到芝加哥大学,觉得那些仿哥特式建筑“是指向一条通往伟人相聚之地的学习之路”。面对通识教育的危机,他认为唯一严肃的解决方案就是阅读巨著,即那些公认的经典文本。“只要巨著是课程的中心部分,学生们就会既兴奋又满足,感觉他们正在独立完成着某件事情,从大学里学到了他们在别处学不到的东西。”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对自己提出“人是什么?”、“我是谁?”之类的第一位的问题,而名著提出

了没有答案的永恒问题,激发他们持续地关注这些基本问题,并对它们进行思考。“也许更重要的,学生们获得了共同的经验和思想储备,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友谊。”人们哪怕是曾在大学里读过同样的一本书,这也是不薄的友谊,至少也为日后留下了共同的记忆。“以明智地运用经典文本为基础的课程,是通向学生心灵的坦途”,人与人之间更深刻的理解,来源于精神上的心心相印,而名著作为共通性的中介,为学生们提供了沟通的主题,使得基于思想和情感交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更为持久、丰富和美妙。

人文科学的优点范文5

关健词:素质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各方面的能力。一个人的表现能大致反映出此人的基本素质的高低。基本素质分为自然素质和精神素质。自然素质包括记忆力、观察力、好奇心、兴趣,爱好等,虽然这些都是自然素质,但并非是后天不可弥补的。精神素质主要指毅力与动力。毅力指献身精神与责任感,动力指爱国主义与事业心。精神素质是创造型人才智能结构的核心,没有优良的精神素质,就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而精神素质可以说主要基于后天的培养,与一个人成长的条件和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为人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实践证明,教育是造就人的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

人的索质要求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有一定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时代性。一个人的素质必须是全而的、综合的,必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时代的特定要求。在当今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所讲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索质、科学技术索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那素质和社会行为米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索质是素质阶级性要求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才教育,而几还是素质教育,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前提下,把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在教学中,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二、实施素质教育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

1.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发展整体。一般来说,知识是属于表层的东西.但它是荃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大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属于里层,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取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并形成稳定的品质,属于内核。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特点。

2.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并强调素质教育,这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素质教育是从时展的特点和趋势出发,在一个新的更广阔的事业下提出的。它不能脱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来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拓宽了德育的内涵和视野,同样也拓宽了智育和体育的视野。从时展的特征和我国的实际出发。特别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和文化累质,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更是造就杰出人才不可缺少的。

3.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以往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专业化教育,适应了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人才的摇要。即使在今天,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仍是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专业.没有专业的索质教育是一种泛化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能促进专业教育,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耍。不能简单地认为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可以降低专业要求。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科学技术素质教育是普遍受到重视的,教师与学生都把它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学校也把它作为衡摄教与学优劣的标准。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知”与“能”脱节的问题,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方法教育不够,专业教育往往是书本知识的大扭灌输,学生死背硬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世界上每天出版约10万本书、10多万种报刊,新的知识大量涌现,旧的知识不断更新、淘汰,应当把专业教学的重点由知识教育向方法教育适当转移,加大教学实验环节。掌握了方法也就提高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使其尽快走向创新期。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当今杜会是信息杜会、开放社会,国际交流能力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两个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能力;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要素,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首先考虑的一个条件。所以大学教育要加大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分量,高标准严要求,保证学习质量。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与方法的拿握以及中外名著的阅读、文字写作及语言表达。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不少专家呼吁高校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改变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历史虑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和一些学生不会写沦文、文章错宇连篇的现象,同时要求学自然科学的学一点人文科学知识,学社会科学的也要学一点自然科学知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交汇融合的趋势。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要从学校的课程安排上休现出来,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学校要专门开设课程,开列阅读书目、并规定一定的学分给予保证。同时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艺术素质主要是指审美知识与艺术技能两方面的内容。审美知识非常重要,是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的。要通过对学生的审美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使之形成高雅情趣,奠定文明生活的基础。艺术技能也要通过课程教学的指导、专项培训、自我练习来掌握。特别是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选修课,同时有计划地组织艺术讲座、艺术培训、艺术展览、艺术比赛、文艺演出等,为学生提供艺术审美买践机会。

身心素质主要是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要使学生掌握身心健康知识,提高身心健康意识,培训一定的运动技能,增强体魄。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特别重要,特别是在党风和社会风气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下,能否正确地对待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对他们是一次重大考验。首先是立身,尔后才能立业。但目前有不少学生走上社会后意志消沉。甚至丧失信心,这是心理素质不弧造成的。所以,不论何种专业的学生,都要补上这一课。

社会行为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文明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素质的培训,一方面靠课堂教育,另一方面靠学校管理,特别是校风校纪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学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观念,很显然.这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育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和“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两个重点,深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思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着眼于国际竟争和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摒弃那些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在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的思想;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

2.开展课程结构改革

第一,要始终坚持课程建设服务于总的培训目标的原则,培训什么样的人,开设什么样的课,这是课程改革最基本的要求。课程结构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研究课程改革问题。

第二,要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利学的实践活动来对待。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把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简单地理解为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点缀若干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应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即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科学的程序来完成课程结构的调整。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而的作用不可估量。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怎样教人做人。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一,要在教师中进行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把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第二,要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进行思想和业务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

第三,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不断研究、探讨有效的素质教育形式,加强教学现代化建设。达到教学相长。

4.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日标,落实人才培训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改革僵化的教学方法。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

第一,加强实践教育。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仅有理性的认识,更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为此,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提高试验和实习质量。

第二,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学牛的知识面,让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的重点只局限在某些专业知识上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信息化社会技术综合的需要。

人文科学的优点范文6

[关键词] 高等医学教学;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4-122-02

1医学教学非单纯传授知识理念的转变

医学教学原本就具有学科多、课时长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医学知识积累,教学内容又不断地增加,然而医学教育改革又使得授课时数不断删减,这种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使多数教师极不适应,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是多数人的观点。毋庸质疑,要把更多基础的以及学科前沿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困难非常大,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惟一出路。目前,“填鸭式教学”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记住教科书上的现成的“真理”和结论[1]。其优点是 “短、平、快”,学生能记住大量现成结论;缺点是受教育者思维钝化、想象力贫乏、怀疑和批判精神缺失,这与大学教育的宗旨相背离,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

社会、医学的进步,要求高等教育的“产品”应该是创新复合型人才,而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传统医学教学模式无法完成创新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未雨绸缪,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育,培养出合格的“产品”。新、旧教学模式的目标观有如下几点不同:平凡的教育是期待受教育者成为预想的那种人才;卓越的教育是期待受教育者成为使教育者大吃一惊的人物。平凡的教学是教授者设定一定的模式,使学习者“照猫画虎”,自己轻松地完成任务,卓越的教学是教授者常常想不到学习者的成果,并往往使自己陷于学习者的提问中,苦思冥想。平凡的教师仅仅是让学生听懂;卓越的教师是让学生主动思维,自己去创造[2]。因此,新型医学教学理念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态度、知识和能力的并举,使学生体验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自动扮演“学习的倡导者、组织者”[3]的角色,以合作参与的身份掌握整个教学过程。

2教学的主体非教师本人理念的转变

教师是讲授知识的主体,学生被动的跟着接受,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而兴起于当代欧美国家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认为:知识的构建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新知识做出自己合理的解释,进而理解、接受并应用,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个体、环境和情绪色彩;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倡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造性的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4]。因此,教师应转变重教轻学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为主、为学而教的理念,回归真正的教学主体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发展的主体仍是学生,学生才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探索者。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知识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信息触手可及,教学的目的再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拥有主动、持续的学习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高水平学习指导、高屋建瓴的思想启发、激情澎湃的动机激励、坚定志向的明确导引。教师的作用不能再理解成简单的传授知识,研究、激励、启发和引导学生才是教师的真正任务。创造环境,施加影响,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引发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自主发展,建构知识。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要突出医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理解,渴求和建构新知识,发现、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的领域;教师能够做的就是创建开放的、富有浓厚探索气息的环境,提供参与、成功的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育自主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3医学教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渗

透的属性

医学是人类长期与自然斗争的科学知识积累,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而其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化的人,所以其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传统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加之现实中忽视人文因素,过分重视生物因素,临床上见病不见人,造成对医学生的误导。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常见的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因素在疾病的成因、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医学不仅要研究生物因素,更要研究社会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社会科学与医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水融。另外,医学生应该具有健康的人格,心理不健康是阻挡医学生成功的障碍,这都需要人文科学来支撑、培育。由此可见,医学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

医学基础课程大约十门左右,临床课程更多,学科间相互交叉和渗透十分自然和必然发生。此外,科技飞速发展,新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新的科学领域不断涌现,学科越来越专业化,这些特点使医学教学难度更大,授课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及时调整教学结构,采取相应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4]。在课程改革中打破旧的学科界限,使相关课程内容融合一体,既要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科学前沿知识联系起来,又要把非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金字塔型的创造性知识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将众多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融汇于一门课程之中,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开拓视野,有利于异向、综合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应变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校医学教师面临极大挑战,他们不仅是博学者,传授医学专业知识、人文知识,而且要成为医学生能动学习的倡导者、组织者、激励者,成为医学生人生健康成长的一盏明灯。只有拥有这些基本的理念,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学教师。

[参考文献]

[1] 袁祖望. 高校教师需要转变哪些教学观念[J]. 中国大学教学,2004, 26(8):22-23.

[2] 张楚廷. 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J]. 高等教育研究,2002,23(6):55 -59.

[3] 陈雅芳. 当代大学教师的教学理念[J]. 中国大学教学,2003,25(1):20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