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信息隐藏;隐写分析;算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时代和数字时代己经拉开了帷幕,但同时也跟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绝密的信息以及文件能否在互联网中安全传输;个人的隐私能否得到相应的保障;一些公司、企业的商业机密会不会被他人窃取;多媒体的版权维护问题等。信息安全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重视。

由此,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隐藏(Information Hiding)应运而生。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了人类的感觉器官对数字信号的冗余,从而把一个有用的消息(即隐秘信息)伪装隐藏在另外一个载体信息中,并且这个载体信息是可以公开的在信道里面传输的,隐秘之后就可以得到一个隐蔽载体,从而能够实现隐秘信息在信道中的隐蔽通信。在传送过程中,第三方很难知道一个看似普通信息中是否隐含了其他的隐秘信息,就算知道也很难将其提取出来。

信息隐藏技术目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数字水印和信息隐写。数字水印主要是对数字媒体起标识以及版权保护作用;信息隐写则是将隐秘信息伪装隐藏于其它的载体信息中。很多地方将数字水印技术作为一个单独的分支拿出来做研究,同样本文对数字水印也不做过多研究。信息隐藏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信息隐藏技术能够为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机密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输提供可靠的保障,个人在公共网络中的安全和隐私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被某些怀有不当目的的个人或者组织所利用,在网络中传播一些非法或破坏性的信息,从而对社会的公共安全以及国家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在学习、研究信息隐藏技术里这个“矛”的时候,也应该学习、研究其“盾”(隐写分析技术)。

一、信息隐藏技术

信息隐藏技术和传统的密码技术相比,相同点是二者都是为了保证隐秘信息的安全。不同的则是密码技术是对秘密信息进行特殊的编码从而形成了第三方不可识别的密文。信息隐藏是将秘密信息伪装隐藏于另外一个可以公开传递的载体信息之中,通过此载体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来传递隐秘信息。传统密码技术由于密文是杂乱的,所以很容易被第三方辨认出来,这样的话第三方的目的就很明确了,一旦截获了密文,全力去破解即可。但是对信息隐藏技术来说,仅通过视觉无法判断出载体信息是否含有隐秘信息,因此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第三方在短时间内很难辨别出数字媒体是否包含有隐秘信息。因而跟传统的密码技术相比信息隐藏技术能更有效地保证隐秘信息的安全。信息隐藏技术模型如图1所示,隐秘信息通过密钥伪装隐藏到载体信息之中,然后通过公共信道传输给接收对象,接收对象接收到信息以后根据密钥就可以提取出想要得到的隐秘信息。在公共信道中,首先第三方很难察觉到载体信息中有隐秘信息,就算察觉到了,也很难提取出隐秘信息。

信息隐藏技术发展至今出现了许多经典的算法,在图像中嵌入隐秘信息的算法大致可以分为空域算法和变换域算法两种。空域方法包括使用LSB编码、用图像处理或压缩、变换算法对图像的属性进行修改。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图像本身的冗余性和人眼对图像颜色或者灰度的分辨率的感官特性实现的信息隐藏。隐藏后并不改变载体图像的使用价值和基本特征,隐秘前后仅靠肉眼基本看不出图像差别。经典算法大概包括:最低有效位算法,调色板方法以及Patchwork算法。而对于变换域的隐藏方法主要是使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离散余弦变换(DCT)或者小波变换在图像中嵌入信息。变换可以基于整个图像,也可以对整个图像进行分块操作。经典算法大概包括:DFT变换域算法,DCT变换域算法以及DWT变换域算法。

二、隐写分析技术

自古有矛就有盾,隐写分析技术是指对被表明为正常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号进行检测,判断其中是否嵌有秘密信息,甚至只是指出媒体中是否存在秘密信息的可能性大小。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载体信息在隐写前后的统计特性的变化,从而能够分辨出载体信息是否包含有隐秘信息。一般原始图像的特性是比较连续、光滑的而且像素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隐秘图像一般都是随机的比特流,而且与原始的载体信息之间相互独立,所以图像相邻像素之间的相关性将会大大降低。隐写分析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就是两类分类的模式识别问题,其关键是特征的选择,好的特征能较好的帮助我们判断出载体是否含有隐秘信息。

针对某种特定隐写术的隐写分析可分为空域分析和变换域分析。空域隐写分析主要攻击对象是空域LSB隐写算法,主要包括有EZStego,s-Tool等。经典的分析算法包括直方图分析法、x2分析法、RS分析法等。变换域隐写分析的主要攻击对象为DCT域隐写术,它包括有Jsteg、Outguess、F5以及MB等,变换域隐写分析主要思路是DCT系数在隐写前后特性会发生变化。通用隐写分析主要根据图像隐写前后总体或者局部统计特性的变化,然后选取统计特征向量进行训练,最后通过分类器进行有效分类。

三、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信息隐藏技术与隐写分析技术已成为了当下一个热点问题,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但是它们现在都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对隐写分析来说,现在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检测出图像是否含有隐秘信息,但要估计出隐秘信息的长度,甚至提取出隐秘信息,现在仍然难以做到,这也将是以后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特征的选取,分类器的设计以及降维技术都还存在可以优化的空间。

参考文献:

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中国元素;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是与绘画、舞蹈、音乐及雕像艺术一样,拥有较强文艺性、审美性及思想性的艺术类型,主要是通过现代多媒体设备及互联网资源而完成的,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包括数媒技术,又包括艺术元素,在日常生活中,数字媒体艺术能够充分地切合现代审美理念,提升国民的精神生活品质,并使艺术作品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更好、更有效地丰富现代艺术的内容和范畴。而在现代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将中国元素融入并应用到数字媒体中,能够使数字媒体拥有全新的表现形式及审美特征,更好地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融合起来,提升数媒艺术的情感表达与艺术表现效果。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一)融合性在概念界定层面上,数媒艺术主要指通过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所完成的艺术创作过程,能够有效地突破传统媒体的边界,使数字艺术成为动画制作、绘画创作的重要手段与关键依托。而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数媒艺术能够将传统艺术技巧和现代数字技术巧妙地融合起来,使传统艺术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属于数媒艺术经典《清明上河图》,该作品能够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将原始画作中的人物以动画的形式诠释出来,进而在柔和灯光和古典音乐的烘托下,再现“清明上河”的场景,在这里,融合性主要体现在古典元素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指传统艺术与现代媒体平台的高度结合。

(二)交互性在我国传统的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品完成后是不需要更改和调整的,并且受众在观看并欣赏艺术作品后往往难以及时地将反馈呈现给艺术家。但在数字媒体出现后,艺术作品和受众的沟通交互逐渐变得可能,能够有效地影响,并引导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和创作理念。这是因为在新时代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互联网文化在数字媒体中的影响和冲击所形成的。受众在数媒艺术观赏中,会本能地提出反馈和意见,让受众有意或无意间参与到数字体艺术的创作中,譬如在绘画、雕塑或民间艺术直播中的弹幕等。

(三)虚拟性虚拟现实是数媒艺术有别于我国传统媒体的重要特征及基本特点,艺术家可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将作品呈现在虚构的场景中,为受众营造出不同寻常的感观体验,譬如《魔戒》和《紫禁城》的空间场景都可通过数字技术来进行真实的、等同比例的还原,使作品和受众得到完美的衔接,使现实和虚拟得到有效的对接,使艺术和科技得到完美的融合。而这种虚拟性又为艺术作品的规模性、范围性传播提供了支持和条件,可以让作品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后,及时而有效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并感受数媒艺术的思想特征和审美内涵。

二、中国元素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水墨元素通常来讲水墨画拥有黑白分明、气韵生动、文化内敛的特征及特点,在千百年的传承与锤炼的过程中,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内容及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能够使其成为各类艺术作品的“灵魂载体”。譬如将水墨元素融入动画创作中,便可使动画作品呈现出水墨画的意境和神韵(如《小蝌蚪找妈妈》)。而将水墨元素与现代数媒艺术向融合,又可有效地展现并发挥出水墨元素的时代特征及文化特点,使艺术作品拥有较强的氛围感和文化感。

(二)剪纸元素剪纸艺术是古老而传统的艺术类型,是始于民间而发展于民间的技术门类。所以在艺术内容与表现形式上,与民间传统和人文习俗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大部分的剪纸艺术都能够表达出中华民族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盼望和渴求(譬如表现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剪纸作品等),因此剪纸艺术拥有较强的民族性和民俗性,具备较强的生活特性,而将其运用到其他艺术领域,则可呈现出较强的画面表现与民俗特点。譬如《猪八戒偷西瓜》和《人参娃娃》等,都是剪纸元素与现代动画技术的有机融合。

(三)彩陶元素彩陶艺术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始于半坡文化,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之一。而在现代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彩陶艺术逐渐成为设计师的艺术创作题材,并广泛应用到不同的设计作品中。而在现代数媒艺术设计与创作的过程中,彩陶元素能够将我国古朴的文化内涵生动而全面地呈现出来,使其更好地创新并优化现代数媒艺术的表现类型,让受众在彩陶文化元素的烘托下,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数媒艺术作品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色

三、中国元素在数媒设计中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巧妙融入并应用中国元素能够极大地提升数媒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使其更好地营造并凸显出传统文化的人文底蕴与思想特点,进而有机地融入建筑设计、包装设计及工业设计等领域。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数媒设计师在中国元素的设计与应用的过程中,主要以内容模仿、照搬硬套为主,难以在内容上做到自主创新,更有甚至只是改变了其他作品的符号和颜色,无法有效地呈现出中国元素与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与艺术性。

(二)主题不深中国元素与数媒设计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深化并凸显设计作品的思想主题,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人文性。然而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设计师往往将中国元素直接应用到作品设计中,没有深入思考作品主题和文化元素的内在联系,导致重形式和轻主题的问题较为严重,无法有效地彰显数媒艺术的主题意蕴,使作品沦为形式,其中较为明显的例子,便是设计师不加考量地应用祥云、青花瓷等元素,导致外在形式和内在主题难以得到有机的契合。

(三)缺乏经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数媒艺术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并且在文化元素应用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而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导致设计师很难把握中国元素与数媒作品的内在联系,进而使中国元素广泛地、大量地、直接地呈现在作品的设计中。譬如堆砌水墨元素,直接应用皮影形式。虽然这能够从形式上提升作品的感官体验,然而却违背了艺术作品与中国元素磨合与调整的原则,极大地影响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而在经验缺失的背景下,过于重视中国元素的应用性,又将导致艺术作品脱离现代文明的文化范畴,呈现出“复古”的文化内涵,难以契合当代大众的审美心理,进而无法发挥中国元素的文化优势。

四、中国元素在数媒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新艺术内容,彰显民族特性在数媒艺术设计领域,中国元素拥有较为鲜明的人文内涵及思想底蕴,能够帮助设计师提升作品的思想与形式,使作品更加契合受众的文化心理。而在实际的数媒作品创作中,设计师应根据主题需求,来确定并选择合适的中国元素。首先,主动学习并探究传统文化内涵,明确不同元素的表现形式、发源发展及创新方向,进而在掌握中国元素的内在机理及外在表现后,才能更好地选择并表现中国元素。其次,要摒弃照搬抄袭的思想,遵循数媒设计和艺术创造的发展规律,着重于内容层面上行的创新,使中国元素成为凸显民族特性和作品主题的抓手,继而让中国元素真正地融入数媒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二)凸显文化主题,兼并多样元素数字媒体能够有效地契合现代受众的文化心理与审美需求,使受众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而在作品创作层面上,数媒艺术能够兼并和融合多种艺术类型,使中国元素能够有效地融入其中。因此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数媒设计师需要根据主题元素的内涵及要求及现代社会民众的审美体验,在主题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使数媒作品更有观赏性、民俗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但中国元素在数媒作品中的运用,绝对不能过于注重形式,应根据思想及主题的表现需求进行选择,使图案和符号的应用,深入地体现出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可采用水墨元素、剪纸元素、彩陶元素来呈现主题,也可将西方元素与古典元素相融合,实现主题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积累实践经验,发展数媒艺术在社会市场经济得到蓬勃发展的当下,数媒艺术秉承时展的理念和精神,积极汲取西方艺术作品的思维和理念,并在中国元素应用上做到取长补短,以此转变了传统的直接抄袭与拿来主义,真正创作出属于国人自己的数媒作品。而要想实现这点,首先应要积累经验,通过借鉴西方优秀作品,开展社会实践,使中国的数媒设计逐渐形成自己的特征及特点。其次,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让经验积累,从现实实践发展为理论探究,进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发展格局。

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范文3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展示设计是一种以视觉信息为主的传播活动,视觉是影响展示最重要的因素,科技馆展示设计是传达展品信息、营造独特风味、实现观众体验互动的时空媒体艺术,视觉传播在其展示设计中具有奇妙且独特的作用。本文拟就基于传播学的现代科技馆发展做些探究。

 

一、科技馆的传播特点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倡导科学精神,提升公众求知、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以及增强科技进步意识的重要教育场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科技馆在为国民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既是公众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发展创新文化的重要手段[1]。科普教育形式主要有学校、媒体(包括报纸、书籍、影视、网络等)、科普活动(包括各种科技周、科普日等教育活动)和科技类博物馆。其中,科技类博物馆既通过各种标本、实物、模型、互动体验设施、多媒体互动和演示设施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又重视个体的参与和体验。因此,科技馆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上的优势非常独特。

 

科技馆是科学教育教学与传播的重要平台,作为一种传播机构,它有两个最明显的属性:第一,它是一种非正式教育机构。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与学校等同起来。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非正式学习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场馆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学习领域。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属性是非正规教育,从独特的展品资源入手展现其在教育学、传播学上的特殊意义,科技馆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引导观众通过模拟再现的科技实践进行探究式学习。

 

第二,它是以空间形态为特征的视觉文化传播机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明构造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得以空前拓展,形成以视觉传播为特征的视觉文化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必然引起图形设计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图形设计家和传播学家关注如何使信息向目标受众进行快速、有效传播,对视觉图形的形式语言进行创造性研究正是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呼唤。现代科技馆通过建筑形态、内部空间、功能流线、景观、节能技术、主体结构等表达以人为本、师法自然的设计宗旨,体现创新风格和传播要求。

 

二、国内外科技馆利用社交网络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科技馆,是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需要,更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全民公众科学素质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馆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形成以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和县(市、区)级科技馆组成的科技馆网络体系,科技馆科普事业迈上了新台阶。近年来,四川科技馆大力构建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协同发展的“四位一体”模式,强力打造科普系列展览、活动、讲座“三大系列”科普活动精品,在科普服务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绩[2]。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馆还无法满足公众参加科普活动的多样化需求。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世界第一,智能手机已深入到普通人当中,移动互联网也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科技知识的最重要工具,如何利用好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成为科技馆体系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

 

2007年,美国教育部的《美国学术竞争力咨询报告》中指出,非正规教育是美国教育系统的三个相互整合的部分之一,即K-12教育、高等教育、非正规教育。“逛科技馆”这种科普教育已成为非正规教育的重要形式。成立于1846年的史密森学会拥有19家博物馆、画廊、动物园和9家研究院。2012年,史密森学会的公共机构共接待了3000万访客,还有1.03亿公众通过网络访问了史密森学会。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09年出版的《在非正规环境中学习科学》中显示,人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特定场所(博物馆、科技馆、科学中心、动植物园等)、非学校组织的科学活动当中,不分年龄层,而且比学校教学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技政策咨询,其网站专设“新闻与公众参与”版面,面向公众和媒体提供科学传播与普及服务,主要以信息提供以及线下活动为主[3]。美国大量科普内容的网站以“gov”为后缀,如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航空航天局(NASA)、疾控中心、农业部、环保署等政府机构和部门开办的科普网站是网络科普的重要基地[3]。

 

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通过社交网络的形式让用户参与到科学传播中来,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独特作用。在发达国家,科技博物馆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科技博物馆在功能定位、经营管理、运行模式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功能定位主要是收藏、研究、文化交流和科普,将科技博物馆提升到了文化产业的高度,每家科技博物馆都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有着独特的运作模式。科技博物馆也从立法和资金保障两方面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也通过种种政策鼓励民间机构对科技博物馆进行资助。

 

借鉴国内外科技馆建设的成功经验,就是要使科技馆建设数字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和保护藏品,二是更有效地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科技馆科普传播的基本方法及其媒介形式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有: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个系统。

 

(一)科技馆传播的基本形式

 

分为面对面传播和非面对面传播两种形式。

 

1.面对面传播。是展教员与观众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包括语言传播(如讲解、讨论、演讲等)和非语言传播(如手势、情感、姿态等)。两者互相补充、交替使用。其特点是:第一,双方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并给对方留下直接的印象。第二,双方可以更多地进行感情交融,更好地相互理解。第三,可以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要说明的内容,或对其做出进一步解释。由于信息的传播范围小、速度慢,面对面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某一信息。

 

2.非面对面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使用文字媒体(如图片、展板等)、电子媒体(如电话、录音机、录像机、电视等)和新兴媒体(电脑、手机等)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传播形式。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既可以通过荧屏内外进行交谈,也可以通过电视电话电脑进行交流,这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传播。通过文字媒体,特别是电讯媒体传递信息,大大缩短了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的空间距离。

 

(二)充分发挥各类传播媒体的功能

 

1.文字媒体。是指借助于可视的语言文字符号传递社会信息的各种载体,如馆报、馆刊、杂志、工作简报、工作手册等。

 

2.实物媒体。是指包含某种信息,能充当信息传递载体的实物,如墙报、橱窗、意见箱等。对科技馆来说,展品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实物媒体,品牌、形态、质量、设计、布局等都能传递信息。

 

3.电子媒体。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光碟等。

 

4.新兴媒体。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被称为“第五媒体”。

 

四、提升科技馆科普传播的对策措施

 

提升科技馆科普传播,要在利用传统大众传播、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作用等方面上下工夫。

 

(一)要广泛利用传统大众传播

 

科技馆不是小众传媒,更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属于社会公共文化范畴,其科普活动,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科技馆的科普活动吸引社会及大众传媒的关注,大众传媒的关注又促进了科技馆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科技馆必须紧跟时展,围绕满足公众需求,与大众媒体广泛合作,开展科普活动,积极探索和创新传播形式、方法,打造科普讲坛、策划科普电视节目,举办科普讲解大赛,利用平台开展科普咨询、讲解、互动服务[4]。

 

(二)要重视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科技馆展示设计活动是一项“科学信息的传播”活动,以科学概念和思想为其主要内容,同时还重视对科学方法的培养;通过展示设计的造型、色彩与空间等元素的系统构造,在独特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展品信息,展现出强烈的视觉文化色彩。因此,科技馆的展览应该重视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深化科技与科普的融合,不断丰富展教形式,拓展多动体验模式,采取多种形态吸引观众主动参与体验,实现精准科普、快乐科普[5]。

 

(三)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作用

 

科技馆展示设计是传达展品信息、营造独特风味、实现观众体验互动的时空媒体艺术,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特征明显[6]。在“互联网+”的时代,科技馆尤其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的作用,建立和利用科普微博、科普微信、科普微视频等,扩大其影响力。利用二维码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社交软件平台、开发适合观众使用的手机游戏、APP等,使观众的参观更具有自主性,游览更具智能化和人性化,增强科普传播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科技馆应该摒弃原有的旧有服务模式,积极应用社交网络技术拓展新的服务方式。

 

综上所述,科技教育界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传播的认知过程及特点的研究,探寻科技馆如何更好地运用传统大众媒体和新兴媒体,吸收更多的先进技术,建立完善现代科技馆体系,增强科技馆信息化、时代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和社会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其展览教育特有功能,进一步深入有效提升科普传播。同时,要对科技馆科普传播中取得积极成效的案例进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提出更系统的理论,用以指导科技馆科普传播的实践。

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范文4

采访中缺乏关键性提问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采访技巧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采访中,应采取问答、聊天式的采访方式较能较快的与被采访者建立和谐关系,且能更好的获取真实的新闻信息。有的记者在提问时为了取悦被采访者采用迂回战术,则很容易导致问题的笼统和不着边际,反而造成新闻信息内容的贫乏。甚至有的记者全程未能提出较为关键性的问题体系,没有将新闻“点”具体化、详细化,致使被采访者回答的内容也不出“彩”。

二、媒介融合下新闻采访技巧探讨

利用媒介技术融合深入研究采访对象技术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等直接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进程,在新闻采访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介融合条件及信息技术能提高采访的效率和质量。任何一个被采访者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性别、年龄、职业等各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新闻记者应采取不一样的采访方式。记者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对采访对象进行细致的了解,利用媒介技术将采访对象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充分的分析,依照分析结果,选用适宜的采访方式。新闻记者在运用其采访技巧时,其前提应为新闻的客观和真实性,要恪守记者的职业道德,熟悉采访对象的特性,正确予以引导。

新闻采访中加强信息提取和时效性对于新闻来说,新闻的信息量和时效性是新闻的关键。尤其是突发事件,更要保证其时效性和真实性,否则其就缺乏了新闻价值。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记者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新闻信息,其要利用这一优势对新闻现场的过程进行细致的了解,并获取事件发生的背景,以此来提取新闻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就能有效保障新闻的信息量和时效性。

新闻采访内容需契合媒介融合新闻的基本特征包含:真实、准确、时效等,并且新闻对受众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文字、图像、语言、视频等等,在现代媒介融合的大形势下,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移动电视、互联网视频、数字广播等新媒体越来越普及,新闻采访要配合新闻新媒介,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公众互动的工具、新媒体与信息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以便更好的发挥新闻的作用,服务受众对新闻的需求。

三、结语

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范文5

当前我国报纸新闻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特征

当前我国报纸表现出的增长放缓、受众流失、竞争乏力等被动局面,归因于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 对现有媒介的技术资源实现了全方位调度。报纸的重要传播手段就是版面,版面资源本身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是版面的数量,其二则是版面的编辑,包括版面语言、版式、图片等等。从全国的报纸版面来看,对版面语言的运用,包括线条、强势、留白以及距离、形状、图像、色彩已得到全面挖掘。与此同时报纸版面的数量在经历几次扩版后从总体上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对现有表达资源的可支配限度,尽管还在出现新的变化,但都是在这样一种基本框架之下进行微观层面的调整,无法改变报纸传播的基本手段和现实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媒介技术资源的发展动力不足必然造成竞争中的劣势。

2 对新闻的多方位多层次开发。各类新闻体裁得到充分展现,消息充分体现出时效性的价值特征,通讯的表现形式更为灵活,不断拓宽了深度报道的领域和形式;从报道的内容来看报纸的选题被不断突破;近年来新闻评论以专业化、独特性强化了舆论影响力和报纸的个体特征。与此同时,新闻策划对新闻信息资源的整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对延伸性资源开发的不足之处。报纸对其信息资源、网络资源、品牌资源的利用不足。网络资源是报业产业中的重要资源,尤其是自办发行,被公认为是效率最高的发行模式,它所形成的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为其子报提供成熟的市场通道,还可以从事物流传输等业务,实现网络资源增值。品牌资源是报业重要的延伸资源之一,一旦形成便可转化为对媒介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无形资产。但是目前能对报业延伸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的报纸依然是凤毛麟角,尽管在全国范围内可以找到成功的范例,但在不同地区难以复制。由此观之,我国报业在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由于过度依赖单一媒体资源,造成了资源之间的转换受阻,难以通过资源的相互联接有效整合,内生出新的发展动力,这种发展视域,又必然制约了其他新闻资源的优化和提升。

我国报纸新闻资源整合与重塑的路径选择

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闻传播活动以及新闻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不断推进,也给报纸带来了新的机遇。资源具有转移性的基本特征,资源必然能够通过某些方式和方法转移到其他人手中,或者迁移到其他地方,聚集于其他项目。正是基于此,报业的重振必须以资源的扩充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1 以技术的融合为先导实现内容的创新

近年来报纸纷纷介入新媒体,其方法、方式不一而足,毋庸置疑这已成为当下报纸发展的重要课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渠道与内容的整合还未形成有效路径,更多的是盲目强占渠道,以技术为先导的指导方针仅仅落实于技术层面,内容建设与技术资源的疏离,模糊了媒介融合的真正目标。媒介融合发展的最大意义在于:“以数字与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传播渠道整合与信息载体剧增,冲破了长期以来媒体间的介质壁垒和机构割据,所有传媒组织都能够以资本为纽带实现程度不同的资源共享和协同运作,共同打造产品链以实现内容增值,并延伸媒介产品的生命周期,获得效益最大化。”因此,内容才是媒介融合的最终目标,通过媒介技术资源的转化实现内容的价值最大化。

报纸由于媒介技术资源的限制已难以突破内容的建构模式,对于以“内容为王”为竞争基本原则的媒介来说,无异于致命的硬伤。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报纸新闻信息资源的枯竭,因为通过技术资源的转化,可以生成新的内容产品,并与原有的新闻信息资源对接,实现新闻信息的深化和提升。2008年、2009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国庆60周年的报道中,报纸与各类媒体“联姻”,通过资源共享,突破单个媒体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互动平台,吸纳了受众资源对内容的再造。联动式报道近年来在报界使用频繁,多点式的传播方式有利于体现报纸的独特价值,突出报纸媒体的品牌形象,通过凝聚市场注意力资源,叠加累积传播效果。

2010年两会期间,新京报开设了微博专栏、专版,导入了微博报道形式,从新闻报道的形式上积极探索,同时拓展了新闻报道的内容,使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能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得到更充分与更深入的讨论,使两会现场更快速、更真实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也使更多的民意汇聚到两会上,这些民主细节以媒体呈现的创新样式不断凝聚注意力。微博的落地可以说将报纸的新闻信息资源、受众资源、报纸的公信力、品牌资源等优势资源在短时间内聚集放大、相互提升,使内容价值得到彰显。微博不仅是技术力量的传递,更是内容的再造。

2 以受众身份的转换为基点打造新的传播模式

新的传播模式必然带动新闻资源的整合和提升。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使受众资源在所有新闻资源中的分量迅速加重,还使受众资源向其他资源转化也更为快捷便利。受众从新闻消费者变为新闻生产者,“人人都是记者”预示着新的传播模式的到来。“受众的位置从传播的终端转向了传播的全程,他们能够作为新闻源头提供线索和信息,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变身为记者进行新闻采集制作。在这样的传播变局中,新闻报道方式也必然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加紧密地结合与汇流。”

受众资源的转换,打破了以传者为主体的传播模式,让受众与新闻互动起来,新闻和评论结合起来,体现受众对重大主题新闻的参与价值,并搭建开放性的报道平台。这种以互动、开放为基本特征的传播模式,一方面整合了报纸原有的优势资源,在与新的新闻资源对接、融合过程中,深化新闻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必然重塑了报纸的媒介身份,在与受众分享渠道资源的同时,能更好地体现媒体的社会价值。

结语

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数字水印技术;数字水印算法

中图分类号: TS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网络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的核心。从广义上讲,凡是涉及到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领域,其主要技术包括监控、扫描、检测、加密、认证、防攻击、防病毒审计以及数字水印技术等等。

2数字水印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数字水印是指嵌入在数字作品中的图像、文字、符号、数字等标识性信息。它于1993年由Caronni最早提出,最初用于图像中,之后研究人员将其逐渐扩展到声音、视频等其他数字媒体。数字水印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2.1不可感知性

数字水印的嵌入不会明显干扰原始数据,不影响原始数据的正常使用,对信息接受者来说这一点变化是不易察觉的。

2.2隐蔽性与安全性

嵌入的数字水印通过统计的方法是不可能被发现的。同时,数字水印中的信息难以被篡改或伪造,只有合法用户才能够检测、修改水印。

2.3鲁棒性(robust)

嵌入数字水印后的原始数据在经历一系列有意无意的数据处理(如: A/D和D/A转换、重采样、滤波、有失真压缩、图像旋转、剪切、缩放、平移等)后出现失真时,水印仍能保持完整性和准确的可鉴别性;如果只知道部分数字水印信息而又试图去除或破坏数字水印则会导致原始数据严重降质而不能被使用。数字水印的这一特征在版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数字水印典型算法

3.1空域算法

(1) Schyndel算法:此算法首先把一个密钥输入一个m序列发生器来产生水印信号,然后排列成二维水印信号,按像素点逐一插入到原始图像像素值的最低位。由于水印信号被安排在最低位上,它是不可见的;基于同样的原因,它可以轻易地被移去,因此鲁棒性较差。

(2)文本水印算法:文本数据的水印算法主要是通过轻微改变字符间距、行间距或是增加、删除字符特征(如底纹线)等方法来嵌入水印。这些方法无法抵御攻击,攻击者通过把字符间距、行间距进行随机化处理而破坏水印。

(3) Patchwork算法:该算法首先随机选取N对像素众,然后通过增加像素对中一个点的亮度值,而相应降低另一个点亮度值的方法来隐藏信息。

3.2频域算法

(1)扩展频谱通信技术。扩展频谱通信(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技术原理为:先计算图像的离散余弦变换(DCT),然后将水印叠加到DCT域中幅值最大的前L个系数上(不包括直流分量),通常为图像的低频分量。该方法即使当水印图像经过一些通用的几何变形和信号处理操作而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形后仍然能够提取出一个可信赖的水印。

(2) NEC算法。NEC算法由NEC实验室的Cox等人提出,在数字水印算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工作原理是:首先由作者的标识码和图像的Hash值等组成密钥,以该密钥为种子来产生伪随机序列,该序列具有高斯N (0, 1)分布;再对图像作DCT变换,用该伪随机高斯序列来调制(叠加)图像除直流(DC)分量外的1000个最大的DCT系数。该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安全性、透明性等。由于采用特殊的密钥和不可逆的水印生成方法,因此可以有效防止IBM攻击。

(3)生理模型算法。人的生理模型包括人类视觉系统HVS和人类听觉系统HAS。利用生理模型的基本思想均是利用从视觉或听觉模型导出JND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描述来确定在图像或声音的各个部分所能容忍的数字水印信号的最大强度,从而能够避免破坏视觉或者听觉的质量。也就是说,利用生理模型来确定与数据相关的调制掩模,然后再利用其来嵌入水印,这一方法同时具有好的透明性和鲁棒性。

3.3网络水印算法

尹康康等人针对计算机图形学中常用的三角形网络模型,提出了一种网格水印算法方案。这个方案与I-Guskov的多分辨网格处理工具箱集成,不需要建立额外的数据结构和进行额外的复杂计算,而是直接在网格低频成分中嵌入水印,并且在利用网格处理工具箱进行网格处理时,可以较好地保留水印,所使用的网格重采样算法简单高效,使简化网格和拓扑结构已改变的网格的水印枪测成为可能。

4数字水印技术的应用领域与前景展望

4.1用于数字产品的版权保护

目前,版权保护是数字水印技术的最为主要的应用。对于数字作品,原创者如果加上明显可见的标志,不仅有损作品的质量,而且很容易被拷贝和篡改。数字水印则利用密钥产生水印,嵌入原始数据,与原始数据合为一体,不可见或不可听,对于作品外观或质量没有明显的改变,而且不易被篡改。当团体或者个人侵犯作品的版权时,所有者可以从盗版作品和水印版作品中提取水印作为依据,有效捍卫自己的权益。IBM公司在其“数字图书馆”的软件中就为用户提供了数字水印的功能, Adobe公司也在Photoshop软件中集成了Digimarc公司的数字水印插件,这些都是数字水印技术在版权保护领域里面的典型应用的例子。

4.2声像数据的隐藏标识和篡改提示

数据的标识信息往往比数据本身更具有保密价值,如遥感图像的拍摄日期、经度、纬度等。没有标识信息的数据有时甚至无法使用,但直接将这些重要信息标记在原始文件上又很危险。数字水印技术提供了一种隐藏标识的方法,标识信息在原始文件上是看不到的,只有通过特殊的阅读程序才可以读取。这种方法已经被国外一些公开的遥感图像数据库所用。此外,数据的篡改提示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现有的信号拼接和镶嵌技术可以做到“移花接木”而不为人知,因此,如何防范对图像、录音、录像数据的篡改攻击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数字水印的篡改提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技术途径,通过隐藏水印的状态可以判断声像信号是否被篡改。

4.3隐蔽通信及其对抗

数字水印所依赖的信息隐藏技术不仅提供了非密码的安全途径,更引发了信息战尤其是网络情报战的革命,产生了一系列新颖的作战方式,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网络情报战是信息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公用网络进行保密数据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