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创新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创新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创新发展

工业创新发展范文1

二要坚持创新发展。要把理念创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贯穿发展的全过程,以创新的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的思路推动加快发展。要针对当前宏观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区域竞争格局变化带来的新压力、加快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以及工作落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勇于探索实践,寻求创新的切入点,找到创新的突破口,注重在创新发展中寻找出路。要围绕破解要素制约、提高招商实效、加快项目建设、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整合政府资源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机制和政策创新,培育区域后发快进优势,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三要推进创业富民。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大力营造全民创业氛围,全面推进个人、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创业再创业。坚持以就业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切实加强指导服务,拓展全民创业渠道。实施“回乡创业工程”,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鼓励群众想创业、支持群众创成业、帮助群众创好业,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提升。引导外来客商投资创业,激励创业成功人士“二次创业”,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实业、企业创新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生动局面。

四要注重狠抓落实。抓工作贵在坚持,重在实效。政府工作要围绕全年目标任务,着力在抓深化、抓落实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求真务实作风,坚持重心下移,健全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力争每一项工作抓得早、抓得实,每一项任务责任到位、实施到位,特别是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城联创”、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为民办实事等重点工作,必须全力推进,常抓不懈,务求实效。对看准的事情,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努力营造真抓实干的氛围。

根据以上总体要求和目标,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推进工业化,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工业化是加快发展的核心。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就是要更加突出“工业立区”的主战略地位,扩张工业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约格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强化平台建设。坚持把空间平台建设作为增强区域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构建以开发区和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主体的梯度型工业平台格局,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着力提升开发区建设水平,加快南山三期550亩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符合“两规”的700亩土地征用,争取调整绿地规划,积极做好开发区东扩前期工作;加快开发区功能配套,完善宾港大道等路段亮化、绿化设施,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生产保障功能;发挥土地、资金、政策的最大效应,提高园区投入产出率和产业集中度。扎实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完成廿里、上方工业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廿里工业功能区新征地块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洲工业功能区一期开发建设,启动高家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更大空间;合理安排乡镇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完善工业功能区投融资体制。

培育产业集群。坚持把集群化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完善和落实“工业28条”等扶持政策,推动主导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高档特种纸、机械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电子器材、新型建材、轻工服装、钙产品、竹制品、绿色食品等六个特色产业,着力构建“2+6”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立足主导产业基础,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高档特种纸产业要加快形成装饰原纸、高档包装纸、农业用纸等多品种、广用途、系列化产业格局;机械装备制造业要突出以专用设备制造和标准件、汽摩配件系列加工为主导,形成产品配套、产业关联的企业群,并大力引进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鼓励现有零部件加工型企业向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和整套设备制造企业发展,力争两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25亿元。特色产业要充分发挥碳酸钙及延伸产品、竹炭及高档竹胶板、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资源型产业优势,着力壮大产业实力,提升产业档次,钙产业要向纳米钙、专用钙、改性钙等精深产品加工延伸;竹制品业要突出竹炭和高档竹胶板特色,产业向系列化研发、规模化生产发展;绿色食品要依托现有基础,突出精细加工,打响健康、安全、放心品牌;新型建材要引进节能、环保项目,努力提高产业层次;轻工服装要注重品牌培育,积极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展。要积极培育机械装备制造业、电子器材等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市场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努力形成产业群优势。

推动企业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新产品15个。加大企业技改力度,着重扶持15个市级重点工业项目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档次提升。深入推进“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深化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实施名牌培育和质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工业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加快培育仙鹤、夏王、海力、志高、罗伊、伊梦特、民心、雁杰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衍生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形成大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格局。要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特别要重视对科技型、成长型、外向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在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创业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中小企业成为推动全民创业的重要载体,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举办高档特种纸、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

狠抓节能减排。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举措。立足治旧与控新相结合,完善项目决策咨询、能评、环评、竣工验收等制度,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杜绝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项目入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落实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责任制,强化定期监管和动态监测,建立健全规模企业能耗台帐,加快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测装置建设,开展超标排放企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有效降低企业能耗和排放。充分发挥东港热电集中供热供气优势,促进企业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抓好企业清洁生产,力争5家企业列入省清洁生产计划。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二)推进城镇化,着力培育城市经济。城镇化是加快发展的重点。着力培育城市经济就是要按照新型城市化要求,坚持城区建设与城市经济互动,注重规划建设与经营管理并举,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促进人气、产业集聚。

注重城乡规划。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注重建设的时序性、合理性,完善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深化城区建设规划,调整完善功能布局。积极融入市域规划,不断拓展城郊乡镇(街道)发展空间。优化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建成区道路、管线等专项规划,编制城区出让地块详细规划,制定城中村改造规划。加强村镇规划工作,基本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强化“三村三沿三点”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完成一批重点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切实规范建设行为。

完善功能配套。加快南北大通道建设,基本完成23省道*至320国道段改建,完成百灵北路公铁立交桥建设,全线贯通樟潭至大洲公路。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府前路西段建设,启动市民公园四期和江滨公园绿化工程,完善霞飞路、百灵北路等硬化、亮化、绿化等配套设施,启动樟潭防洪工程建设。主动对接市综合物流中心服务需求,全力推进三口畈大排渠改造、信安大道东延伸段工程、铁路专用线和园区管网等基础性、功能性项目建设。完善城区功能配套,完成区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体工程、樟潭中心小学迁建、老年活动中心、灯具市场等项目建设。加强集镇建设管理,坚持以强镇重镇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集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集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集镇经济,增强集镇活力。

繁荣城市经济。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源增长的新亮点。大力发展商贸、餐饮、住宿、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促进城区人气、商气集聚。引进连锁超市、星级宾馆等项目,推动专业市场建设,启动农贸城前期工作,加快形成市、区互动互补的商贸业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全力推进浙西粮油交易中心、省储备粮库和*无水港等一批市综合物流中心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壮大联创、华升、华东巨化等规模物流企业,积极引进以工业产品为主的现代物流主体,推动加工制造企业服务功能剥离,大力发展生产业,不断推进与市综合物流中心、东港工业园区的协同发展、互动发展。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做好房地产项目的包装和推介,积极对接东港工业园区和市综合物流中心,吸引园区(中心)企业主、职工入住新城区;研究激活新城区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盘活房地产存量,提高已开发小区的入住率;推进鑫业晶典等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推出13号、14号等地块开发。加大对建筑业培育力度,引导建筑企业提升素质、加快发展。同时,要继续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重点外贸企业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优势出口产业、企业加快发展,更加重视进口工作,鼓励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扩大外贸总量,提升外贸层次,加大外资利用力度,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

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城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深化推进“五城联创”,进一步巩固提升环境卫生整治和“创卫”、“创园”工作成果,打好“创卫”攻坚战,建立城区长效保洁、保绿运行机制,加强城区主要道路、农贸市场、城中(郊)村、“六小”行业和“十乱”整治。注重城区综合管理和整治,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城市管理由主干道向背街小巷延伸、公共地域向居民小区和单位延伸、城区向城郊结合部延伸,推进振兴中路、东迹大道示范街建设,打造城市管理亮点。加强集镇环境整治工作,改善镇容镇貌。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发挥社区的基础作用。

(三)推进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是我区最大的优势,生态化是加快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就是要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加快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培育生态文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努力构建“经济走廊、生态屏障”的发展格局。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围绕争创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区的目标,以产业化、园区化为主攻方向,整合完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加快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档次。一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深化实施柑桔品质提升工程,力促柑桔产业提质增效,继续抓好后溪万亩柑桔精品园和高家千亩示范园建设,新建5个百亩示范点;大力实施竹产业提升工程,做强竹业经济,主攻加工环节,延伸产业链,培育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竹制品加工企业3家和竹加工专业户100户,建设高效竹林基地1.8万亩、改造低产低效竹林3万亩,新建改建林区道路150公里,启动省级竹子现代示范园区建设;提升生猪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生猪养殖生态化、规模化,提高养殖小区建设水平,规模养殖率达60%以上;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粮食直补政策,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发展订单粮食,提高单产和种粮效益。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注重区域特色,重点抓好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特色水产、食用菌、有机茶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专业村,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格局,形成一批花卉苗木、山地蔬菜、大棚西瓜、吊瓜、草莓、名优茶、太阳鱼等专业村,新增特色农业专业示范村20个。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高效生态模式,加快推进莲花“宝岛农业观光园”、“月山千亩玫瑰园”等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加快农村生产要素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三是加快培育品牌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打响“*三元”猪、“一品红”椪柑、“阮小二”食品、“纯野”山茶油、“大山”茶叶等绿色特色品牌。大力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着力引进一批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形成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培育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加快建立“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责任农技推广制度,促进绿色安全、标准化等农业技术进村入户。

重视农民增收致富。大力推进高山远山、库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民内聚外迁、合理流动、转产转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启动实施乌溪江库区群众增收致富工程。继续实施异地脱贫工程,启动黄坛口乡窑篮、岭洋乡鱼山等脱贫小区建设,转移安置1000人。因地制宜推进低产低效竹林、茶园、果园等改造提升,着力加快林区道路、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大帮扶工作力度,全面建立低收入农户档案,建立“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采取小额农户信贷等措施,扶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多形式社会救助,构建“政府引导、全民创业、全社会帮扶”的扶贫工作格局,力促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持续增长。三是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和预备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新型农民。重点抓好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本地企业用工培训和农村困难群众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全年培训农民1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6000人。四是积极实施水库移民扶持工程。认真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六年规划、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实施一批移民扶持项目。

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巩固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着力建设生态家园。一是扎实推进“四项重点工程”建设。突出农民主体作用,完善村企结对、部门挂钩等帮扶机制,深化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实施50个环境整治村和一批市级示范村建设,重点抓好旅游景区沿线村、乡镇所在地中心村的环境整治,抓好产业特色村、生态特色村、特色文化村和下山脱贫村的示范建设,深化黄坛口乡药王山沿线村庄连线整治,启动黄坛口乡天脊龙门沿线村庄连线整治,探索以池塘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水环境治理工作;巩固提升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程,新增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50个,力争80%以上行政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全面推广“一池三改”技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力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整治,新建改建户用沼气池2000只,新增沼气容积1.5万立方米;加快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推进上方镇自来水厂等项目建设,解决4.5万以上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完成路基改造和路面硬化100公里;基本完成廿里文塘大桥、横路文胜桥、举村杨梅岙公路建设;启动上方、莲花等集镇过境公路建设。逐步改造提升农村电网,实施新农村电气化改造村80个。实施杜泽镇下余畈、云溪乡东头畈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大洲镇白西坑、周家乡邵源等6座水库“千库保安”工程和黄坛口乡、莲花镇等地的防洪工程建设,实施以黄坛源为重点的清水河道工程,完成乌溪江西干渠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公路、饮用水等农村公共设施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经济繁荣、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农村新社区建设要求,加快中心村建设和城中(郊)村、空心村改造,积极推进村庄整理和宅基地置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组织和网络。抓好上方镇大立村等12个农村社区试点工作。

抓好生态旅游发展。充分发挥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积极开展省旅游“十百千”工程创建活动,争创省旅游强乡1个、省特色旅游村2个。着力培育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业,实施后溪镇富祯湖等一批旅游度假项目,推进紫微山、九龙湖风景区的开发建设。要加强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人员培训、规范管理,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的“农家乐”特色村,巩固提升大洲镇罗樟源和黄坛口乡药王山、天脊龙门等旅游景区沿线的“农家乐”特色带建设。精心策划生态山水游、现代农业游、红色探险游、文化古迹游等一批乡村旅游线路,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打响“城中山水、生态*”旅游品牌,力争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省级生态区创建工作,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节能、降耗、增效。深入实施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市工业循环经济“5518”工程,巩固开发区化工企业污染整治成果。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继续推进乌溪江流域水污染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努力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深化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以及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强化民生改善,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是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要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强区创建成果,加快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维修工程,启动廿里中心小学扩建,完成12所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建立城区、中心集镇小学与薄弱学校对接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整合办学资源,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积极扶持特殊教育。完善激励政策,切实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加大义务教育保障力度,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成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抓好重点疾病、地方病、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乡镇文化站建设,创建特色文化村,培育文化示范户。以“农家乐大篷车”等为载体,广泛开展“种文化”和“送文化”活动。全面开展文物普查,认真做好金仙岩摩崖石刻等重点文物保护工作。深化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重视体育事业发展,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机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事业,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做好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认真做好征兵和拥军优抚安置工作。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加快民族村新农村建设,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以扩大保障面、提高保障水平为重点,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制度,全面推进“五费合征”工作,巩固“五大保险”覆盖面。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力争人均年筹资达到100元以上,参合率达到88%以上;加快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确保参保率达到70%以上,逐步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夯实工作基础,健全分层分类救助办法,适度提标扩面,城乡低保补差金额达到50元以上,实现应保尽保;深化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工作,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85%和95%以上;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新增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逐步解决历年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继续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和困难群众住房救助、灾害救助等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等公益事业。认真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帮扶长效机制,切实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促进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和再就业人员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保障监察,依法规范企业用工,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监测、市场监管和应急储备,确保市场基本稳定,做好低收入群众的动态物价补贴工作。

扎实推进“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积极创建省级“平安区”。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综治网络规范化建设,依法防范和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全面开展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情沟通工作,强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加强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和谐村镇建设。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矿山、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预防和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继续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森林防火、动物防疫、防汛防旱等工作。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土地协管员制度,强化土地管理,坚决制止违法占地建房等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高度重视工作。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工作,增强全民遵纪守法意识。重视和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努力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

(五)强化项目推进,切实增强发展后劲。项目推进是加快发展的主抓手。要深化“开放兴区”战略,着力引进和实施一批工业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民生改善项目,增强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和促进力,切实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后劲。

着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更加注重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全年新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50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18亿元以上。一是提高招商项目质量。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注重招商选项,完善考核办法,建立与项目税收、项目投资强度等相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着力提高招商项目质量。强化引进项目后续服务,提高项目资金到位率。二是拓展招商领域。继续坚持以工业招商为主,大力引进有利于两大主导产业、六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战略性项目。加大城市招商力度,着力引进有利于集聚人气和涵养税源的城市经济项目。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加大生态经济项目推介力度,着力引进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等项目。注重引进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改善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三是创新招商方式。要继续深化“山海协作”工程,扩大协作范围,协作的领域要从经济技术项目拓展到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和新农村建设各个领域。进一步加大协作的力度,注重产业招商、资源招商和以商招商,主动对接杭州、宁波资源与产业协作项目,推进以温州、台州、金华等沿海地区和相邻地区为重点区域的定点招商,着力提高招商实效。

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坚持把项目推进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突出重点项目推进,全年完成重点项目建设22个,开工建设重点项目33个,实现重点项目投资16亿元。推进仙鹤二期、夏王二期、华恒模型、法标洁具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积极引进和合理布局符合环保和安全要求的高科技、高成长型好项目。大力开展项目谋划工作,重点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确保动态储备项目100个以上,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要加大产业招商项目推进力度,积极鼓励现有企业以存量资产、存量土地等为依托,寻找产业上下游合作项目,通过扩股增资、技术改造、配套引进等形式,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配套能力强的项目,推进主导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要大力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以及我区特色产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包装一批项目,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联系和衔接,争取在土地指标、报批和资金、政策等方面得到更大的支持。

加大项目整合力度。要加强部门项目整合,改变项目条块分割、资金分散、效益欠佳的现状,集中项目资源支持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新城区、新农村、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发展,确保各项政策、资源和要素优先向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倾斜,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健全部门项目整合的工作机制,注重多渠道争取、多领域整合,充分用足用活政策,加强统筹谋划,合理调度整合部门项目,形成部门争取、政府统筹、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加大要素保障力度。要主动适应宏观调控要求,按照有保有压、统筹安排的原则,不断创新方法举措,早对接、早安排、早落实、争主动,着力破解资源要素制约。要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千方百计保障项目建设用地,立足挖潜盘活存量,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改或利用存量土地厂房增资扩建或引资招租建厂,着力提高存量土地投资强度;深化实施“腾笼换鸟”,盘活化工园区土地厂房,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率;加大闲置土地处理力度;建立完善新建项目签约承诺、落地投产、履约评估、竣工验收和土地开发保证金制度;积极争取用地指标,通过项目包装争取新增农转用指标;继续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完成低丘缓坡开发1500亩,建设用地复垦800亩,开展莲花镇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要积极构建资金筹措机制,千方百计缓解资金供求矛盾,用足用活信贷政策,及早包装项目对接融资;强化政银合作和银企对接,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平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上市工作;加大开发区商住、市场用地开发力度,积极开展城区和集镇土地运营,力争出让城区土地100亩以上。要立足解决本地企业用工矛盾,开展紧缺工种培训和招才引智工作,建立劳动力外招基地,加强劳务交流的有形平台和网上平台建设,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素质性矛盾。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政风建设,确保行政有为、执行有力。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精简、务实、高效相统一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切实将政府精力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切实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加强部门预算外资金管理。加强政府专项资金和政府性债务管理。组建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整合和盘活政府存量资产,科学调度政府资金。继续减少和规范审批事项,努力提高审批效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探索林地产权流转和抵押贷款机制,创新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

工业创新发展范文2

一、区域农村工业创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区域农村工业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区域农村工业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区域农村工业创新有利于加速农村工业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增加农村经济的总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其次,区域农村工业创新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的必然要求。农村工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区域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我国农村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面临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必须探索新的有效途径加以解决,而通过区域农村工业创新,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能够全面提升农村工业素质,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这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化和区域创新,从而确保建立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

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组织创新。本文中的区域农村工业是指以一定区域为背景,农村工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存在诸如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以及由于企业“小而全”的结构,使农村工业企业之间、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缺乏经济技术协作,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等问题的区域农村工业。研究如何通过区域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创新,消除上述制约因素,全面提升农村工业的质量,增强农村工业的竞争力,实现农村工业的跨越发展,从而达到新农村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目前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问题

按照企业组织优化的标准,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股份制的现代企业组织,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和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相当大部分交易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而不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都存在着非零的交易成本。合理的企业组织便可将存在于高市场交易费用的市场交易一体化为企业内部交易,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在现代生产活动中,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效率的高低,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效率。因此,农村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对农村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的农村工业企业生产组织形式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获得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从而加速农村工业的聚集,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工业企业多是“小而全”的组织形式,即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在本企业内进行,缺乏与外界特别是城市工业的生产分工协作。这种“小而全”的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

1.规模不经济。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大规模的生产会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而乡村工业企业,由于规模过小,形成明显的内在不经济,表现在管理成本、原料成本、销售成本、技术开发成本、运输成本高,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高。虽然劳动力成本低和土地无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内在不经济,但这仅仅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则是以资源的浪费为代价进行生产的。例如,乡镇小煤窑采用掠夺式的一次开采方法,有的煤炭开采率不到20%,比国有煤矿低近3倍,造成了煤炭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2.交易成本昂贵。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企业的存在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即有些交易在企业内进行,使交易成本内部化,避免单个生产者直接面对市场所带来的麻烦。从这个意义上,交易环节越少企业越经济。而通过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对技术采购和销售渠道的共同利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交易成本。农村很多小企业特别是家庭工厂作为独立的个体,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需要与众多的对手打交道,花费很多信息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企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由于规模不经济和交易成本昂贵,这种“小而全”的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对农村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1)限制了企业的技术路径选择。由于“小而全”的结构加上实力弱,农村工业企业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大多采取掠夺性技术创新战略,只能利用耗能高、工艺落后、原材料浪费大的城市工业淘汰的落后设备;采用简单、粗放、劳动强度大的生产技术;选择城市和发达国家不愿生产、污染严重、治理成本高的产业,以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发展。(2)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由于缺乏外界的要素来源和供给,这种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扩大规模。2004年农村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12.7人,平均总产值196万元,平均固定资本原值56.5万元。其中,占农村工业总数98.5%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平均固定资本原值25.5万元,平均从业人员5.2人,年均营业收入51.2万元。(3)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和社会成本。农村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由于缺乏实力,处于很不利地位,加上中国农村工业起点特别低,劳动力素质、技术装备水平等与城市工业差距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加大了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企业为了生存,只好以低价取胜,而为降低劳动力成本,不惜以损害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个别企业甚至依靠非正当竞争手段,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扰乱了市场秩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这种“小而全”的企业模式、封闭的生产力系统,影响着要素优化组合,难以取得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制约农村工业企业自身竞争力的生长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也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工业化的最终顺利完成。

三、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创新的途径

农村工业企业大都规模小、实力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发展成大企业,因此,只能通过生产的分工协作,将其纳入现代大生产体系,获取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同时提高其技术与管理水平。

工业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日趋专业化。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也是一个生产社会化的过程,要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按照经济合理原则,实现有组织的分工和协作,消除生产要素组合过程中的封闭性所造成的危害,使社会分工和协作趋向合理化。城乡工业之间的协作尤为重要。城乡工业联系形成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可将局部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农村工业来说,与城市工业进行分工协作,能够较快提升自身的素质,尽快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那种认为城乡工业应该平行发展、二者始终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的观点,忽视了工业经济的内在规律性,割裂了城乡工业化的本质联系,使城乡工业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降低了资源利用率,使工业整体效率降低。不仅会延缓农村工业化进程,而且最终会制约国家工业化进一步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一个有效途径。即在同一种行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之间,大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形式与中小企业结成固定的承包经济关系,从而将零部件加工等生产任务交给中小企业完成,使之成为自己的生产车间或附属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顶点的金字塔型的承包结构。塔尖是大企业,中间和底部是中小企业。系列内的企业进行密切的生产分工协作:大企业承担技术开发、组装等关键性生产,中小企业承担一般性任务和零部件加工,由此形成高效的生产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大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也有效发挥了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具体而言,这种大中小型企业系列的优点主要是:(1)可以使中小型企业纳入现代化、专业化生产轨道,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好处。有利于促进其生产水平的提高。(2)能够将大小企业的优势较好地结合起来。既能使大企业避免企业过大、机制不灵活的局限性,又可使小企业避开激烈市场竞争的风险,集中生产。而且有利于打破地区分割,使城乡经济一体化。(3)由于系列内的中小企业群一方面是有组织的,另一方面内部的各家企业又都是独立的,所以,在获得外部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保持了内部各个小企业固有的灵活性。这就使它们在一定意义上兼有大中小各类企业的长处,并在一定意义上避免了大中小各类企业固有的弊端。创新成果在系列内扩散的速度加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要有领头的大企业,而且这些大企业要具备较强的实力,能够面向国内外市场,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竞争地位。(2)城市工业改革开放以来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逐步提高,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大企业已经占领了部分国际市场,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竞争力,随着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逐步增多,城市工业实力不断增强,辐射逐渐加大,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农村中小企业的重要支持力量。(3)需要合适的行业。那些生产过程能够分解的行业,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四、区域农村工业创新的保障措施

工业创新发展范文3

一、纺织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进程

纺织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在解放前,我国纺织企业作为传统行业,在财务的账簿管理和会计科目管理方面非常规范,是其他行业效仿的典范

第二时期,在前,主要突出的是成本管理,成本管控有统一的计算方法、标准和规程,成本的降低率是企业考核的一项指标。

第三时期,在期间,多数管理受到严重的冲击,值得庆幸的是纺织业得财务管理制度和规程得以保留,并且正常有效的进行实施。

最后时期,即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纺织企业的财务管理顺应改革的要求向前发展,在继承了传统的管理方法的同时正向国际化的财务管理进军。

二、纺织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内容

在传统的工业中纺织企业是重要的工业之一,其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压力和阻力。纺织企业受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很深,要实现企业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型,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于目前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而言,在适应新的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困难。因而,在进行财务管理创新发展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入手:

1.财务管理内容方面

作为传统的纺织企业而言,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首先要从根本的管理内容入手。传统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资产的记录、报告、确认、计量和评价都是非常详细缜密的。如今伴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的日益应用,出现了很多网络虚拟公司,这些公司通常是种短期的战略合作,当目标实现后就会解散,使得财务主体变得虚拟化,对于公司的资本衡量、知识产权的列示,人力资源价值等无从入手进行评判,因此,纺织企业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管理模式,更要依据新的发展进行创新,因而需要将两者进行完美结合,以便适应新的要求。

2.财务管理目标方面

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确定管理目标前,要做好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经济的动态变化,一定要使目标适应经济发展的节奏。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再是传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而是逐步向西方经济的股东利润最大化的方向靠拢,由于目前市场以知识经济作为主导,因而造成知识资本地位的提高和物质资本地位的下降。市场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资源得到了国际共享,使纺织企业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纺织业完成了知识资本向科技成果的转变,为纺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奠定基础。

3.财务管理方法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电算会计的普及应用,要求纺织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也要适应时展的创新要求进行不断地创新发展。随着信息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都由物质竞争变为信息技术的竞争,与此同时,企业的交易方式也通过网上虚拟银行进行,无疑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要求财务管理方法要不断的创新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纺织企业而言,要将日益月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财务管理的方法中,以此适应现代财务发展的管理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财务管理的事前控制,从而使纺织企业具有高效的财务管理;除此之外,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财务管理,还能确保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为领导作出科学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生产、供给、需求等信息及时得到全面共享,有利于企业的资源管理,使企业可以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控制财务风险,使企业实现全面的财务管理。

二、纺织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的四项重点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

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体,更是创新的主体。纺织企业素有“千金沙,万人工”之称,可见纺织企业的人员构成是浩大的,因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员工既是管理的客体,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同时参与管理,在创新过程中,要全身心的依靠全体的企业员工,调动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创新思维,通过大家集思广益,为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真知灼见。

2.转变思想观念

要想实现纺织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就必须从观念上开始转变进行改革创新,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更新发展的时期,纺织企业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和挑战,陈旧的思想观念是最为严重的制约因素,很多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假如不进行观念转变,势必会遭到时代的淘汰。

3.会计准则作为导向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会计核算快速的同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企业逐渐顺应了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要求,通过企业对会计的内部控制,强化了防范风险的意识。纺织企业要以会计准则作为导向,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向。

4.求效务实,逐步创新

创新的过程就是实践,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抱有务实求真的态度,切勿把创新当作形式,当作口号,创新要求企业必须行动起来,如果没有行动创新就如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结束语:本文通过对纺织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历程的简单阐述,指出我国纺织企业财务管理面对新的经济形式所要做出创新的重要内容及在创新过程中要把握的几项重点,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本文在最后提出几点创新建议,供大家参考:

1.针对目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运行规则,注重财务管理的人事、监督、经营决策和核算等方面内容的创新发展。

2.要使我国纺织企业能够健康发展,必须要使政府行政、政策法律、行业管理和社会舆论等一系列的外部环境做相应的改善,进一步强化金融改革机制,加快体制调整,立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角度鼓励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

3.改善目前纺织企业的不正当的竞争秩序,对于纺织企业及产品实行严格的规范控制,减少恶性压价或偷工减料等不正当的竞争行径。从根本上改善国有企业与纺织企业的差别待遇,给予纺织企业一些政策上的扶持,强化纺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4.我国的纺织企业多数还是较为传统的从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家族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目前企业的人员素质及管理理念和方式都已经远远达不到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纺织企业在人员素质方面和企业管理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和学习。

创新就是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步推进,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步上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天宇,马玉萍,牛洪军.纺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ERP的应用.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

[2]王泰.浅析企业财务管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2009(02).

[3]吴伟霞.浅析我国服装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4]赵湘莲,李艳梅,朱伟明.我国纺织服装业勉励的挑战及对策.防治学报.2009(03).

工业创新发展范文4

[关键词]创新机制;牵引机制;协同机制;循环转换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065-03

1 引 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都市工业园求发展、求创新的思路必须随形势而动,这就对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人口、经济和能源问题而引起低碳经济的概念;资源与人口依赖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从而引起人们对新型工业化的思考;国际竞争力仍同大国形象不合,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桎梏百出引发对自主创新理念的探讨;从经济社会宏观角度分析我国面对各方挑战的不足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问题。这些新形势下对我国都市工业园提出的要求就促使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符合我国具体国情,能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并真正适用于都市工业园的创新机制。这种创新机制,可以满足我们对低碳生活的要求,并逐步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型走上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的战略性发展的道路。

2 文献综述

创新机制,又称创新机理,主要分为因素构成、结构组成和功能作用三大部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技术创新机制与创新动力机制中技术创新动力等方面,而我国学者则更突出对创新机制内涵和结构的研究。

在国外创新机制的研究中,各国学者主要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层面提出了五大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式,分别是:技术推动模式(即为熊彼特创新模式I和模式II)、需求拉动模式、“推―拉”综合作用模式、技术规范―技术轨道范式模式和“社会需要―资源”关系模式;在国内,对创新机制的研究则侧重其定义标准、要素构成方面的研究,分别产生了创新机制是创新活动中各创新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内在联系,并通过自我管理技能与活动协调技能表现出来以及将创新机制分解为风险投资机制、优胜劣汰机制、人才培训与激励机制、官产学合作机制、法律制度机制五大板块等论述。

3 我国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模型

都市工业园作为一个创新整体,它的创新机制内部组成的各要素与主体之间以及各要素相互之间相互联系,互相推动,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创新机制架构。在这个架构中,各种要素紧密合作,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了都市工业园的创新机制的架构。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构架如图1所示,具体解释如下:我国都市工业园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由市场机制催生的,因而他的载体必然是市场。市场发展动向的变化以及都市工业园自身条件的不断转移和变化都可能成为影响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构架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的调控下,首先由政府作为先导,进入到都市工业园的筹划建设中。政府进行基础设施等的相关建设,并提供以优惠的政策作为辅导和指引,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竞争环境等)来吸引以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投资运行主体,同时,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确定出都市工业园的总体发展方向。选择以高科技发源地的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作为依托,将产学研很好的应用于都市工业园的创新机制中,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企业作为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承担者,他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地创造出推动整个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运作的动力。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在自身运转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理念创新,在将其成果反作用于政府。而政府利用各方面为自身提供的条件,通过政策指引、资金注入以及方向定位等行为,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行为进行影响(由图1中①②所表示)。另外,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之间也在技术和管理、知识与资本等方面互通有无、携手向前(由图1中③所表示),并以此带动了整个循环机制的运行,实现了资金、技术和信息在这

三个主体之间的可再生性循环利用。信息和资金随着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运转不断地更新与流通在各个主体之间,而技术则是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升级与自我完善促进各主体的协调运作。在整个运作过程中,人才资源是作为具有附加值的重要的输入资源,投入到工业园的创新发展机制中。当然,在这同步输入的是作为最原始状态的技术。他不同于在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体系中不断循环升级而被不断利用的技术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这些技术是伴随着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发展方向与思路的确定就直接被引入的,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输入要素。同时,作为地区发展的旗帜性项目,都市工业园最终的输出,将在同以往传统工业园相似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强调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 我国都市工业园三大创新机制

4.1 牵引机制

都市工业园的牵引创新机制又称动力创新机制或推动力创新机制,是推动整个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不断的发展、健全与完善的各种组成要素的总体。都市工业园牵引创新机制的组成要素来自于内部和外部。

(1)内部牵引要素

都市工业园牵引创新机制的内部要素主要包括都市工业园内部企业间的竞争,创新的利益推动和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意识。

市场竞争的压力、行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抉择迫使都市工业园内部企业通过不断的自我创新,并进一步促进了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催化一切市场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利益的牵引,不断地摒弃那些与利益无关的环节,将目光集中在重要产业,并以此带动创新机制的运作;人才除在技术和知识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更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创新主体,在其对自身要求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推动着其所在部门的不断创新进步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良性竞争机制,使得都市工业园的创新机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2)外部牵引要素

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外部牵引要素主要包括政府的引导,都市工业园内外部企业间的竞争,科技进步的催生力量以及市场需求的拉动。

政府作为都市工业园建设的发起者,它既是市场竞争规则制度的制定者又是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运行方向的指挥者,它对都市工业园的导向牵引作用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都市工业园主导产业的确立以及方向性指引来实现的;在园区内外之间,同行业的相互竞争,决定着园区内的企业能否在园区长期立足以及该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前景,因而对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具体运作产生影响;科学技术作为推动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灵魂工程,它通过现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不断优化创新机制的每个环节,使得都市工业园的牵引创新机制更加符合时代特性,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摒弃故步自封的传统套路,通过自身的不断创新,不断增强整个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核心竞争力,让市场需求成为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真正的领航者,是一个都市工业园不断进步的重点所在。

总之,都市工业园的内外部牵引机制分别从小环境和大环境的角度,将都市工业园放进市场环境中来不断考验其创新机制的可靠性与再创造性。

4.2 协同机制

协同创新机制是指创新机制内部各要素之间要保持一致性,即在有共同组织目标的基础上,两个或多个要素在创新机制整体运作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进退,并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

都市工业园作为一个创新主体,他的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支撑起整个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框架。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要素协同方式可以从图2中看出,从主体间协同、输入间协同和输出间协同的角度阐述如下:

(1)主体间协同

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主体要素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整个都市工业园的运转中通过不断地协同合作,保证创新活动顺利开展。企业在制定战略方向时要充分考虑到政府的相关政策,依法从事商业活动;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园区内企业的利益,权衡各方利弊。科研机构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科技力量支持,以推动企业在各方面的创新;企业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为企业提供实践经验的同时还有资金、人才的辅助。同时,政府的法律法规可以影响到科研机构科研活动的开展,进而也影响到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科研机构更为企业和政府内部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输入间协同

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输入要素中的人才、技术和资金通过在企业、政府及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实现了协同促进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目的。企业运作需要资金作为基础,同时,技术上的不断创新进步也给了他发展的源动力,而这一切都要以人才资源作为前提。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要以资金作为基础;人才资源通过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实现技术突破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同时,技术上的突破也为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输出间协同

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输出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在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内部通过刺激市场机制运转来协同促进都市工业园的创新机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同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改善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效益。例如,过去很多工业园的建设只追逐经济效益,忽略了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导致环境严重污染、不必要重复建设、社会秩序紊乱等不良后果,这就是没有很好地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作用的结果。

总之,我国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只有做到将“产―学―研”有机的结合,注重技术向资本的转化、人才和技术的结合、资金―技术―人才协同作用,促进主体间信息的畅通,将各种要素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整体的顺畅运作,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4.3 循环转换机制

循环转换创新机制是指在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各要素和各主体处于动态的链循环中,他们因时期、目标以及地位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转变角色,在整个都市工业园的创新机制中不断再现,并持续、循环发挥作用。

在都市工业园的创新机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循环转换机制。这些循环转换机制,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随着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运行交叉循环往复的,并且随着都市工业园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着往复前进的。具体如图3所示。

(1)从要素循环转换的角度

人才、技术和资本作为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要素,他们通过 “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在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中的不断循环往复利用。人才资源通过自身在知识和实践上的优势,将知识转化为强大的无形生产力,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资本,实现了人才向资本和技术的转化;技术作为推动工业文明前进的重要动力,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宝贵的人才知识资源;资本作为最直接的基础投入,它的进入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技术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资源。这三方要素通过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不断地变化着身份,也不断相互配合,循环作用于都市工业园的创新机制中。

(2)从主体间转换的角度

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不同时期,主体的侧重不尽相同。前期准备阶段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机构根据主体产业集群的倡导方向来安排一切活动事宜。初期发展阶段,政府的主角作用逐渐减弱,政府慢慢放手,只给予政策和法令性的监督管理,由政府主导模式向企业和科研机构各按所需进行发展模式转变。成熟期升级,将政府的作用进一步减弱的同时,企业和科研机构紧密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产―学―研”高度集聚,形成较成熟的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并推动创新机制的不断升级。主体间的角色转换是将都市工业园的各个发展阶段紧密链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推动的循环机制。

5 结 论

5.1 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是一个整体

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中的要素和对象,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但作为一个创新主体,他们就像一部机器的不同零件,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使得整部机器有条不紊的运行。

5.2 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具有多种的特性

都市工业园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产物,无论是面对机遇与挑战还是面对创新与突破,都显示出不同的特质。时代性关系到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能否与时俱进;周期性关系到其当下实力与未来潜力;实践性关系到能否经受住现实的考验。

5.3 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具有具体性

推动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运转的牵引力,促进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的协同力以及提高资源配置与内部运转可行性的循环转换力。这些具体的运行机制是通过都市工业园机制不断创新的过程产生的,因而其本身具有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的具体性。也只有这些具体的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保证整个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更好地运转。

参考文献:

[1]刘国岩.我国创新型大企业的构建及创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论文,2008.

工业创新发展范文5

供给侧要通过产业的调整,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率,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通过结构性改革调整,应该对2016年经济的增长有一个乐观的预期。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传统的先增长后治理、追求增长忽视公平等发展方式失去了可持续性,必然走到尽头。

一、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现状

新常态下,结构调整是一种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是中国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变革。结构性改革是改革的重头戏,也是考验中国经济能不能转型升级的关键。

竞争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是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天然特质,这样的特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创造经济活力,更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扩大就业渠道。为了更好迎接大众创业、创新时代,我们对中小企业的观念和态度亟待转变和提升,重新审视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努力推进供应侧结构改革。

(一)发展规模小。中小企业在生产、人员、资产规模以及影响力都小于大企业,因此薪资和福利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都不具备以吸引人才。更何况,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无论是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将受到的影响都远大于大型企业,对于人才的发展,中小企业劣势明显。

(二)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分布于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和复杂。中小企业的排外企业氛围往往因为其活动范围不小和很强人员构成的地域性,不利于新进人才的吸引和融入。更严重的是,中小企业往往坐落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是偏远乡村,人才难以引进和保留。

(三)个体影响企业。中小企业中,企业生产和运行的稳定性多受经营者和职工的行为的影响。相较于制度在大企业中维持稳定性的作用,中小企业往往更依赖个人的力量。

(四)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不仅仅体现在资金不足与融资困难方面,更多的体现在产业、税收、投资等各方面受到的政策歧视与制度限制。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一项调查,中小企业拥有中国一半以上的发明专利,但其有效专利数和企业业绩之间的正向关系却非常微弱。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同时维权意识不足和维权成本过高也在无形中降低了侵权行为的违法成本;知识产权交易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创新成果实现资本化的动力不足;国家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的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缓慢。

二、加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据2015中小企业统计年报显示:全国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营业收入的40%;全国中小企业服务和产品的价值创造约相当于GDP的60%;全国中小企业纳税额占50%;全国中小企业在增加的就业、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国中小企业提供40%就业机会。

通过分析世界各国类似的成功经验,通过选择专业化经营细分市场,使企业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专补缺、以小补大,走向专业化的发展路径,这是一个在激烈的竞争中多数中小型企业获得的生存和发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同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大而满”、“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与大型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仅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的发展,也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现代科学技术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朝着规模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向着更小、分散的方向发展。中小企业的分散生产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或者是一个大学教授,他们经常集管理、业主和发明家于一体,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正因为如此,自第二十世纪70年代,中小企业的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他们的信息系统在微型计算机,半导体元件,印刷电子和新材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只有在短短的几年或十年,许多中小企业,在世界上著名的快速增长的大型公司如休利特帕卡德、微软、雅虎、索尼和施乐。

三、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措施

中小企业是大企业成长的摇篮,也是促进我省经济增长的新形势下,扩大就业,增加财政资源,保证社会稳定的主导力量,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

第一,中小企业作为融资需求的主体,其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提高信用意识,形成信用文化,并将信用建设贯穿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以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为标准,对企业自身的信用资源进行实时量化和提高,不断提升信用等级。

第二,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体系,应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各类民间商会为桥梁,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依托,尤其是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在人才、技术服务、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第三,未来中小型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程浩大,也是服务其长期发展的中心任务。充分提高各级各部门对此结构调整的重视度,理解其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抓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四、结语

工业创新发展范文6

国投新集公司在1989年建矿伊始,面临着没钱、没人、没技术的严峻局面,坚持以 “自我造血、滚动发展”为发展原则,走自主创新之路,经过“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的辉煌发展历程,从一家地方小煤矿成为我国煤炭行业知名的特大型煤炭企业,创造了闻名国内煤炭行业的新集模式和新集经验。当前,国投新集公司正在进行“矿井自动化建设”为核心的“三次创业”进程,先后建成我国第一对数字化矿井刘庄煤矿和国内首对大型智能化矿井口孜东矿,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水平走在了全国煤炭行业的前列,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又一次全面展现。随着当前市场经济更一步地走向深入,尤其是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意识的逐步增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得到了全国上下的普遍认可。煤炭行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瓶颈地带,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在此形势下,煤炭企业必须进一步在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各方面积极进行自我变革,才能走上更加稳健的发展之路。

一、国内煤炭企业自主创新工作面临的现状与不足

1.自主创新意识需要加强。由于煤炭在我国能源行业中的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又因为煤炭行业是传统行业,产品量大,产品单一,用户数量相对集中,用户需求变化也比较小,因此,国内煤企业的计划经济特点明显,历来仅仅重视安全管理和生产组织工作,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近两年煤炭进口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不少煤企纷纷要求政府要加强进口管制,寄希望于政府救市,却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在管理理念创新、经济技术一体化创新方面,很多煤炭企业只注重短期的效果显著的业绩,在绿色开采、循环经济建设等方面重视不足,企业的资金主要是上规模、上设备,以快速提升规模和产量,获得超额利润,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粗放经营观念。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煤炭行业结束了发展的十年黄金期,许多煤炭企业因创新能力不足、适应能力不足,纷纷倒闭或整合。

2.自主创新机制急需建立。虽然我国已经有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改革经验,加入WTO也已十多年,但煤炭行业所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依然不能实现完全的市场竞争态势。同时,由于政府对煤炭和电力的供应与价格控制力度较强,煤炭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这也不可避免的造成我国煤炭企业丧失了自主创新能力。虽然一些煤炭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计划经济时代下国有企业的特点依然十分清晰,重点煤炭企业基本上仍为国家控股,企业负责人对应政府相应行政级别。这就造成企业管理层次过多,机构不够精简,责权界定不够清晰,企业内人事关系复杂等不足,自主创新与自主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无法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运行机制。

3.自主创新基础亟待完善。目前,多数煤炭企业的科技活动限于产学研合作方面,过分依赖外部的技术支持,通常采用专家会诊的方式,对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造成煤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的并不多。而且,很多煤炭企业在软硬条件配备、创新人才培养等基础性建设创新不足。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等方面的自主研究基础薄弱,多数先进设备的关键部分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使我国的煤炭产业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二、国投新集公司的创新实践

创新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无论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还是文化创新,每个方面创新都推动着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新集矿区开发建设20多年来,为当代中国煤矿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模式,并不断加快在煤炭工业技术与管理领域的创新步伐,形成了具有新集矿区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特别在自主创新领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1.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国投新集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并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国投新集公司从建矿之初就每年召开一次科技创新大会,鼓励创新氛围。近年来,国投新集公司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工作力度,并连续召开三届创新成果表彰大会,表彰各口、各层面的创新成果,全力推动创新步伐。公司还通过具有国家二级培训资质的培训基地,通过入职培训、培复训、资格培训等多种形式,反复宣传和贯彻创新制度,将自主创新的思想观念灌输到全体员工中去,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般员工自觉的认识,构建创新氛围和全员创新精神。

2.形成了良好的创新习惯。创新是全员性、系统化、持续性的,国投新集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创新运行机制,要求所有员工要时时想着创新,事事想着创新,培养出一种对创新的热爱、对创新的激情,同时将创新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成为工作的习惯,不仅形式上要创新,在内容上更要创新。国投新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创一流,争第一,勤奋、节俭,多奉献”的新集精神,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员工在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创新习惯。公司每年通过五小改革、合理化建议等方式方法,积极落实并推进公司各项创新工作的落实。

3.形成了坚强的创新支持平台。严峻的市场形势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创新的速度,要求企业加强对创新的支持。如果不及时进行创新,还是按照老的工作方式、陈旧的技术、传统的管理模式,那么企业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国投新集公司多年来十分重视创新,并在机构设置、基础设施配备、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安徽省四大矿业集团中,依靠公司设计研究院,率先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出台了相关制度,对于在创新方面取得的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进行奖励,以鼓励创新。当前,又注册成立了“国投新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国投新集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两家技术型全资子公司,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4.取得了诸多的创新成果。在体制创新方面。早在1998年,公司以明晰产权关系为先导,实现了企业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两权分离。剥离了非经营性资产,精干了煤电主业。科学规范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完善了公司的领导体制。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三会一层”组织形式,建立了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领导体制。体制的变革为国投新集的自主创新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在管理创新方面。国投新集公司改变多层管理模式,积极推行扁平化管理,实行公司、矿井、区队“三个中心”的管理模式。对安监、财务、供应、销售实行垂直管理,财务统一核算,资金统一运营,利润统一分配,供销统一对外。在公司内部各二级单位之间实行模拟项目法人负责制,最大限度的实现内部经济关系的市场化,优化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实现生产经营的高产高效,充分调动了职工和单位负责人的积极性。

在制度创新方面。国投新集公司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抓手 “全员下水,分头上岸”,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以规范劳动用工的合同化为主要内容,建立了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推行“价值制”岗位工资制度,建立了收入能增能减、岗变薪变的有效激励机制。推进了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公开、公正和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工作能力强、实绩突出、员工信任的管理人员脱颖而出,并及时被选拔到管理岗位上来的良好氛围。

在技术创新方面。创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与技术。国投新集公司就利用引进的美国的思科系统,独创性的自主开发了矿山应急救援系统。口孜东矿作为“国内首对大型智能化矿井”,成为国内煤炭行业在矿井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上的典范。国投新集公司与中煤特殊凿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并由国投新集公司主持的《两淮矿区复杂地层条件下深大井筒特殊法凿井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该公司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文化创新方面。任何一家煤炭企业在发展进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并成为本企业区别于其他煤炭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存基础。在国投新集公司一次创业期间形成的新集精神的基础上,在二次创业期间,新集矿区的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时俱进,又延伸出“真诚、信心、责任、沟通、激情”的新思想,并成为指引新时期全体职工的思想规范。

随着国投新集公司“三次创业”的深入,公司在自动化建设与创新力度上不断加大。特别是“立足煤炭、发展电力、延伸煤制气”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逐步深入实施,公司创新工作将在技术创新、管理流程、组织架构等方面进行创新,适应并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煤炭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主要目标

加强自主创新力度,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创新发展,是所有煤炭企业下一步走出困境,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通过政府和企业的政策调整,激励、推动煤炭企业加快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推手。

1.形成以企业为主,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体系。煤炭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政府的各类政策等既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发展的压力。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依靠外部力量,根本上必须依靠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近几年来,国投新集公司与煤科总院重庆研究院和西安研究院分别就煤矿瓦斯防治和防治水工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共同工作小组,专门就新集矿区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研究,确保矿井安全顺利开采;与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煤炭行业重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训、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增强自身创新发展实力。

2.开发以共赢为目标,有利于共同发展的市场合作体系。煤炭市场已经逐步从单纯的买卖发展到煤钢互保、煤电互保等多种形式。煤炭企业生产也已经从偏重于矿井产量和建设速度,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多元化发展,注重发展质量上来。煤炭企业市场创新不能以短期经营为目标,其具有时间的持久性。国投新集公司专门成立煤炭定价委员会,根据市场容量、确定煤炭产品,提高煤炭质量、优化煤种结构,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并采用灵活的产品定价策略,实施按质论价、折扣定价、按运送方式定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不同方式确保煤炭市场稳定和共赢。

3.深化煤企运行机制,建设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创新体系。今年下半年,动力煤期货已经正式运营,从国家层面上为煤炭企业提供了又一规避煤炭市场风险的保障,说明国家在积极探索和加快煤炭企业改革进程。作为煤企自身来说,在加强自主创新改革体系方面:

首先,要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制度。通过技术创新制度的完善,建立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包括:创新项目负责制、激励制度、人才培养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等。国投新集公司早在2010年,从董事会层面,成立了技术咨询委员会,明确科研项目从立项、实施到推广的程序和办法,对技术创新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以加强公司科研创新水平。

其次,加强创新环节管理。科学的管理体系要求各个生产环节和岗位的必须达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体现在管理、技术、装备、培训等各个环节的配合方面。特别是要把加强专业技术管理,贯穿矿井采、掘、机、运、通和防治水等主要生产环节的全过程,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再次,以煤矿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推动管理创新。煤炭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主流,并成为推动管理创新,提高煤炭企业管理水平,实现煤炭工业向高效、安全、环保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国投新集公司连续多年获得“信息化建设500强”称号,并得到了国家安监总局等国家及省市主管部门的肯定。今年,公司目前完成了矿井部分采煤工作面自动化的国产化设计,建成并成功应用矿井远程中央集控三级SCADA系统,初步编制完成我国煤矿第一套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矿井建设、管理和运维标准体系,公司“两化融合”工作稳步推进。

4.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助推企业科学发展的人才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以人才为基础。煤炭需要全面提高对创新机构和员工的激励强度,要制定鼓励自主创新的人才政策。从完善制度、优化环境、实施人性化管理入手,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实施留心留根留家工程,积极鼓励和吸纳大中专毕业生来煤矿工作,对于从事创新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可以开辟绿色通道,不受编制、工资等限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不断提高煤矿科技人员比例,加大煤炭产品技术含量。

5.形成创新文化,营造自主创新文化氛围。企业规模越大,企业文化的作用越重要。独特的企业文化在稳定职工队伍,激发创新热情等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树立极强的自主创新意识。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和风格。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创新理论水平和对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其次,要在企业内部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形成创新的氛围。通过培训、宣传、再教育等具体工作,使员工认识到企业对自创新工作的重视,并建立起鼓励创新、激励创新、应用创新的企业工作思路,切实把创新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

总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创新出效率,创新出效益。从国投新集公司的创新历程,以及对创新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作者认为,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牛克洪.中国煤炭大集团建设探索[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2] 李春霞.以创新精神做好煤炭企业基层党建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 张卫平.创新机制深化内涵提高安全文化建设质量[J].中国煤炭工业,2012

[4] 韩玉婷.路世昌.神华模式特征分析 [J].中国煤炭工业,2013

[5] 刘旭.张晓丽.走出工作思维的误区原来还可以这样工作[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