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素质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面素质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面素质培养

全面素质培养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育;全面素质;教育改革

幼儿教育是人类的启蒙教育,我国的幼儿教育强调的是智力的启蒙和开发,往往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必须充分调动幼儿的潜能,发挥其特有的天性,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因此要在幼儿园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

一、注重幼儿教师素质的培养

要想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首先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幼儿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自主能力以及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全面素质,必须对幼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思想、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拓宽。为了切实地使幼儿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专业的更新教育、补偿教育和提高教育。

也应该改变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使幼儿教师具有大教育观念。大教育观念强调儿童要依赖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家庭和社会是幼儿生活的主要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极大。幼儿园是启蒙教育的基础,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构建的发端,幼儿教育不以书本为基础,教育本身所面临的就是家庭生活和社会环境。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指导儿童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最终感恩生活,通过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培养儿童的感情,开发其非智力因素。

将幼儿放在家庭社会所构成的大环境、大体系中,可以使幼儿园和这两者产生交换和融合,更加促进幼儿的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幼儿本身的素质培养

加强幼儿自身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其综合素质要求幼儿教师善于发现儿童的优越点和闪光点,每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闪光点并希望得到注意和表扬。孩子进入幼儿园是其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教师要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创设符合每个儿童的环境。并且多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共同指导儿童与周围人、事的接触,促进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进步。使得孩子既有基础的文化知识,又有健康的体魄,更有完整高尚的品德情趣。

提高幼儿的自觉性,促使幼儿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每个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周围的孩子接触交往中或多或少都会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因而会引发孩子之间的争端。我们的幼儿教育就是从争端下手使孩子自己去思考并解决。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游戏规则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孩子之间的交往提高其自觉性,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改掉自私自利的毛病。

要尊重幼儿的思想和尊严,幼儿园的孩子本身年龄小,思想并不成熟但是已经具备自尊、自爱的本能。幼儿教师不能高声斥责惩罚学生,教师需要弯下腰轻声指出孩子的错误,这样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更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行及时的、愉快的改正。

三、幼儿的综合素质要全面提高

幼儿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自主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所谓的好奇心是神圣的,没有好奇心就缺乏求知欲,没有求知欲就很难拥有创新精神,所以说好奇心是发明创造的巨大动力。幼儿教师应该注意保护和拓展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稀奇问题,从而激发其求知欲。

所谓的观察力就是幼儿认识事物,感知事物的能力,但是幼儿园的孩子所处的阶段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此时孩子的观察力较差,系统性、顺序性差。孩子对于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几乎不触及本质问题,此时需要教师设定观察的任务,教授孩子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认识事物,提高其综合的思维能力。

所谓想象力就是面对事物不同的思想能力,需要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为其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并引导其独立思考。面对儿童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时不能简单地扼杀,而是通过正确的引导给想象插上翅膀。所谓自主能力是儿童健全人格的体现,自主活动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孩子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自我评价能力就要求儿童正确地评价自身的言行,明确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多多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使其接受评价标准,从而如实、客观地了解、评价自己。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J].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0.

全面素质培养范文2

关键词:幼儿教育 培养 师德 继续教育 大教育观念

一、进行幼儿教育、要重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

幼儿教育是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启蒙教育,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中国幼儿教育特别强调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智力因素的培养仅仅是浮于水面的冰山一角,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是水下的冰悬。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主要的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和搜集事实的勤奋。”美国幼儿教育从小就特别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 充分开发幼儿的潜力, 发挥其天性,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创造性人才。

对于如何在幼儿园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幼儿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⒈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此时,幼儿观察的有意性较差,缺乏一定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易触及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有必要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并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去观察。比如观察大公鸡,可先引导观看鸡头、鸡身、鸡脚,以后进一步观察公鸡和母鸡有什么异同,边看边引导,还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自答。这样就有助于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⒉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如果爱迪生的妈妈对孵蛋的小爱迪生给予批评,对他的许多好奇心给予否定,爱迪生就不会产生众多的发明创造,更不会成为发明大王。幼儿由于知识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探索和发现。作为教育者,应当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和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3.注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传说鲁班发明木船是受了鞋飘在水上的启发而想象出来的。许多发明创造,起初都源于人们的想象和幻想。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候,想象力是他们进行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教师要通过多种活动,扩大幼儿眼见,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鼓励和启发幼儿大胆进行想象,为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空间,并加以正确引导。面对幼儿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应该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幼儿可贵的想象力,不能将幼儿的一些美好设想扼杀在萌芽状态,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还幼儿以自由的广阔空间。

二、进行幼儿教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1.幼师必须加强专业的补偿教育

幼师中有些没有受过职前专业训练,缺乏幼儿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采用边工作边培训的方法,使其逐步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这种方式投资少、见效快,对幼师教育是一种有效的补充。

2.幼师必须加强专业的更新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正掀起教育改革的新浪潮,我国幼儿教育正处在改革的过程中,近几年,国家教委与有关部门了一系列重要行政法规和文件,这些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问题,需及时传授,使在职幼儿教师的思想、专业知识理论、技能得到补充与更新,形成自我专业发展和更新的目的,这是继续教育的又一个重要职能。

3.幼师必须加强专业的提高教育

曾受过职前专业教育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将会遇到新问题,为了适应幼教事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他们要求继续学习,接受再教育,增加新学问,获取新信息,以自己不断流动更新的知识体系,面对幼儿。这种,将职前一次教育转向终生教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

三、进行幼儿教育,我们应该有大教育观念

1.大教育观,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它强调,对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依赖于学校,而应是家庭、社区和社会配合学校一起进行,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合力效应。强调这一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家庭和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文化环境,或者作为对幼儿产生作用的最“亲近”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相当大;

2.幼儿园是人生启蒙的第一站,是人性真善美体学构建的发端,而它的教育不是以书本为基础,其本身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幼儿的周围环境和生活。我们要引导在社会中、在生活中认识事物,培养情感,促进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可以说,幼儿园的教育是一种完全的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

3.家庭、幼儿园、社区和社会构成的大环境是一种大体系,对幼儿进行教育必须依赖于这种大体系,而且在这种大体系中,幼儿园和其它两者之间发生着交换和融合,幼儿园不能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环境;

参考文献:

[1]Ann Taylor Allen.“American and German Women in the Kinder- garten Movement,1850-1914”,from German Influenc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1917[M].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 sity of Cambridge

全面素质培养范文3

关键词:作业;学困生;情景

一直以来,中学生抄袭作业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抄袭数学作业,这一不良学习习惯已影响到了整个数学成绩的提高,所以消除这种现象对大面积提高数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既可以提高成绩,又能减轻学生在心理上的压抑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能减少师生的无效劳动,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为此对抄袭作业情况加以分析并有效的进行调控,是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主观和客观导致抄袭的源泉

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学法指导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正确率,经常听到学生说:“听的时候懂了,但做作业时又弄不清楚了。”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但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感到数学难学,加重了心理负担。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的结构规律,面对大量的知识应用,一旦混淆,必然要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陷于解题,而达不到预计的教与学的要求,错误率大大提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学生很容易走极端,形成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从学生中调查发现:①同类题目,由于学生程度高低参差不齐,迫于催交,使抄袭现象应运而生,且很难根治。②传统的批改人为地割断了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形成“完成作业,万事大吉”的错误观念。③学困生的心理上存在着自卑感和自暴自弃,对不懂的知识不敢问也不愿问,怕教师批评,宁可放弃数学学习,而来抄袭别人的作业。④现在中学生懒惰心理较为严重,会做的懒得做,不会做的就不做,要么随便做,最好是抄着别人做。⑤学困生遇到不会做的题目自己缺乏信心,又顾及交作业的规定或不求上进混一天算一天,产生了抄袭作业的心态……。总之,抄袭现象,品种繁多,五花八门,这都给进一步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质带来了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创设调控情景

1.改变教师的思想认识,创设调控意识

对抄袭作业的学生,教师的思想要转变。一般来说,抄袭作业以学困生为主,要改变抄袭的不良习惯,首先要教师尊重与接纳学困生,使他们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学困生的自尊心很脆弱,经受不住刺激,他们渴望教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讽刺、挖苦及揭短。学困生有一个怕被教师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只有对学困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动力,从而实现对他们的期望。热爱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是调控抄袭作业的有效思想武器。

2.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良好的学习动力

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对抄袭作业深知危害非浅,但缺乏刻苦钻研与克服困难的意志,更缺乏学习的信心,认为努力也学不好,有“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因此对学困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所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介绍雷庆瑶身残志坚、顽强学习的事迹,数学家华罗庚逆境成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性,提高思想认识。

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调控前景

由于学困生的认识前提差,思维能力差,因此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机会,还要加强变式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即时得到反馈。讲授时应放慢镜头,语言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特别要加强直观教学,结合电化教育,做到语言、图形、式子相结合。

4.分层教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知道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对数学作业应以课本为主,不搞偏题、怪题,不搞题海战术,要适中,以结合学生能力拉开档次,不搞“一刀切”。比如一节课后的联系可分三部分,精选成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规定不同程度达到不同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数学题目千变万化,但其规律和类型都是有限的。引导学生抓解题规律,用规律指导练习,提高质量是减轻作业负担的根本途径。

5.重视“师导生、生生互动” 活动,促进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为了营造和谐校园、绿色教育的大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遇。我们学校在每天放学前安排了一节作业整理课,在这节课别提出了“生生互动”的学习模式,就是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学生带学生的“小导师制”,允许同学间相互找“师徒关系”,当碰到有疑难问题时先向师傅请教。由于学生间容易沟通,一般来说平时不愿意去问教师的学生,这是也会变得愿意去问同学,从而迫使他自己去思考作业。当然,这里的师傅必须是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责任心的学生来担任,而且师徒关系要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当他辅导的同学有进步时一定要及时表扬以激发他更大的热情。同样,当徒弟出现错误越来越多时或者表现不好时,师傅也要“受罚”。记得有位师傅特地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提问他的徒弟,并说“如果徒弟回答不出来,我愿意一起受罚”,这件事真得使笔者很感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强烈责任心,而且还可以利用师傅来督促和制止抄作业现象,这样慢慢地也会减少抄袭现象。

6.采用“说学”活动,调控抄袭,行之有效

“说学”也就是把学生自己做过的题目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解题所用的知识点,解题的方法和思维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其作用不可忽视,改变了课外作业只是“学生做教师批改”的模式,克服学生抄袭的陋习。抄作业应付不了“说学”,在教师、同学面前交不了差。同学们私下说,与其抄作业还不如找同学帮助,上课认真听,把问题及早解决。同时,在“说学”中充分发掘学生的解题方法……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教师要处理好一个“度”字,因材施教,注意“能”字上体现一个“活”字,面向全体,首先是肯定优点,找到学生的闪光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归纳,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复习回忆、引入新课的良好途径。

7.及时练习、反馈,加强辅导,提高作业的正确率,淡化抄袭一事

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的识记首先是达到初步识记。识记的特点是识记的材料在脑中保持的时间较短,只能在短时间内再认或重现。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因而练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一般笔者采用的方法是每堂课内必须完成一定量的题目,针对性地控制那些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得到及时反馈、及时纠正,保证中下学生基本掌握,有利于课外练习的顺利进行。但学生间总是会有差异的,由于基础、学习态度、条件、兴趣爱好的不同,学习成绩自然就会不一样,为了使学得好的学生学得更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帮助学得差的学生尽快赶上,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所以课外辅导是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它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提高数学素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性地给基础差的学生辅导,课间常用“卡片”上的题目进行抽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从及时学习、课后辅导到卡片抽查紧扣环节,使学生感到抄袭毫无必要,抽查难以过关,逐步提高了作业的正确率,淡化了抄袭作业的意识。

8.多样化批改,坚决抵制抄袭现象

在批改中,传统的精改细批法是不可完全抛弃的,因为它有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优越性。这一批法对教师反馈及时,而且一目了然,能有效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但工作量大、收效差,是学生形成“完成作业,万事大吉”的抄袭的原因之一,因此批改需要改革。

(1)面批。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个别辅导。逐步细改,以学困生为主,解决其个别的问题和弥补其知识缺陷(这部分工作量大可以在课内练习时完成),或采用“卡片”分组练习,层层落入到位。

(2)普查。利用课前5分钟,类似于作业要求采用A~B卷形式,统一完成。

(3)课堂评批。对答案(基本题单一性),中等题型分步报结果,重点题板书分析。

(4)由骨干学生做“小老师”,以说学小组为单位,然后再由课代表汇总,把问题转入教师手中。

(5)互批、点批、抽批或答案张贴。当然,完成这项任务需做大量的工作,比其单一的精批细改要复杂得多,批改的时间相对分散,教师与学生有待于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做到统一思想,统一准备,统一行动,落入检查,保证及时反馈,及时梳理,及时修正,及时总结,真正把批改落到实处,达到调控的目的。

三、抄袭现象的调控,有利于数学素质教学的提高

只有对抄袭现象的杜绝,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进一步端正,增强独立完成作业的自觉性,减少教师纯机械操作时间和学生低效率的学习时间,增加了教师用于指导、辅导、研究教育理论及学习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和教科研的时间,促进数学素质教育的提高。当然,杜绝抄袭这一现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定时间的努力才能调控,要落人到位,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业的有效成分,只有这样,我们的目的才能达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自觉、自愿地喜欢数学,这才是数学教育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全面素质培养范文4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新教材实施成功关键。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及品质的培养,主要依靠新教材教学方法来实现,但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考试制度和就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存在许多弊端,限制着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省是全国最后一批实施新教材,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观念的转变就是其中的关键。

由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原因,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升学考试金题名是家长、学生乃至老师共同一致而不懈努力的目标,一切行动均服从这一目标。因此,教师的教学以升学考试为目标,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怎样教、怎样做,教学过程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观看,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老师批改作业,简单模式的重复,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大搞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方式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空间,束缚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的容器,解题的机器。缺乏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思维上的创造性及人格品质上的个性,因此加快新教育教材方法的转变,迫在眉睫。

树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的。教会学生学习和创新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是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教学重要目标。教师应把课堂从“教堂”变为“学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如让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讨论、分析过程,课堂活泼生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后还留下“小课题”,让学生调研,如设计“三个球两两切,另两个小球分别与三个球外切”模型,让学生了解四个球外切问题转化成四个球心的问题。进而转化为棱锥问题与直线与圆相切问题。实现课堂“五动”,动手、动脑、动口、动笔、动情,培养学生能力。树立应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高中教学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工具是教材和黑板、粉笔和嘴巴,教学十分枯燥乏味,要善于使用教具,如挂图、幻灯、模型及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教学,可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树立教书育人的德育观,教师应有教书育人的任务,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把德育教育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集体主体精神

二、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教学模式是教育基础理论的具体化,教学经验的概括是教学行为和教学理论框架的复合体。教师应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本人教学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模式。要打破传统的“填鸭”模式提倡多种模式的互补与配合,我经常采用引导、探究和综合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角度互换,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尊重学生设想,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等多方面能力,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但也有少数授课是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基本与运用“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应用、总结评价”等模式,精讲巧练,讲练结合,用传统的观点看,应是一堂好课,但因其偏重于“注入式”学生主体地位不实,结果评价不高。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适时质疑,情感提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适时质疑,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学中,老师应善于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所设问题应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安排学生回答时,应注意学生情感,对较难的问题应安排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使其感到学无止境,而对较简单问题,则安排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同时注意留给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设问应由浅入深,老师应从语气、表情、态度上消除其紧张心理。让其大胆回答,若有答错,不可批评,可不断提示直至答对,让其获得成功的喜悦,恢复信心,对学生答问过程中的缺陷教师应及时修补;对其优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分析题的知识点、考点,从条件推结论。全面正确培养联想思维,这样即不使其骄傲自满,又可激发其学习热情。加强直观教学。教具教学,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一般都有强烈兴趣,因此加强多煤体和教具教学,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光靠粉笔和嘴巴有时难以表达理想的教学效果,合理使用教具,幻灯、图片、模型以及电脑多媒体,可增加直观度、生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克服想象与理解上的困难,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是声、像、图、文并用,使用起来灵活方便,易理解,效率高,省时省力,如讲立体几何时,可用模型式电脑进行三维展示, 这样即解决学生理解上困难,又节省许多宝贵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加强学法指导。

全面素质培养范文5

【论文摘要】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本文认为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博学型教师的培养问题,探讨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对培养博学型、复合型教师,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关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概念是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条件的作用。[1]现在通常所说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

素质教育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它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型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理论上仍然存在概念模糊,比如最为关键的概念: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一般都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相对立,而是一种包容,即应试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应试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不搞应试教育,就简单理解为要取消考试,这肯定是没有弄懂素质教育的本质。

由于在概念上模糊不清,导致在实践上出现“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取消一些考试,但我们的家长却请家教,比以前更加重学生的负担。再看看在“素质教育”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退步,特别在各种学习、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尤为明显。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着太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广大一线教师大部分不是很理解素质教育,总是带有抵触情绪。所以在操作层面就很难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有一部分一线教师尽管理解素质教育,但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换句话说,没有能力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要不要是全面发展的呢?这就值得教育研究者深思。

如果把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进行全面的教育,还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是这样,其实是一种机械的全面发展。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还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全面发展,能够融会贯通。这里说的教师全面发展,并不是各领域都是精通,而是一专多才,是一种博学型人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我们教师呈现专业性特点,而不是博学型特点。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实践层面来说,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博学型教师可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出路。

三、博学型教师的培养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要全面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还得从高师院校培养教师抓起。目前高师院校培养教师还是以专业性为主要特征,复合型、博学型不明显。笔者所在的高师院校就没有体现复合型、博学型特点,尽管学校也要求开设素质拓展选修课,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有管理层面,可能更主要的是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专业性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应继续保持并完善,但在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方面应加强并突破。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师素质拓展课寻找一个突破口,即开设文化课程来强化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

1.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可能有上百种。但大体归纳起来,文化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一点说,文化它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等等。[2] 转贴于

有更抽象的理解,文化就是一个把人变成人,化成人的动态过程。文化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显著特征。文化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物质层面变化最快、传播最容易;制度层面最具权威性,能左右普通人的命运;精神层面变化最慢,也是最痛苦的。文化包含传统,对于传统,我们不能割裂,而要慢慢转化,转化为适合时展的需求。

2.文化课程的涵义。根据文化的理解,文化课程就是要把文化的精华,不论是古代遗留下的优良传统,还是现当代形成的各种观念、制度、物质文化;不论是主流文化,还是次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教材、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这种课程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思想文化,主要是历史上名人、伟人的思想和思维,通过典籍来体现。

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主要传统和道德规范。

三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文化载体来体现,主要是建筑、园林、绘画、雕刻、陶瓷等文化形态。

这三个层次综合起来可以说是微型百科式,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博学型、复合型无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及管理。当前我国课程结构和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三级管理模式。现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其中一条就是缩小国家课程的比例,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建设范畴,主要以地方和学校为主。

文化课程由于其内容博众型,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上难度较大,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但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即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为理念来开展文化课程的建设。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主持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和“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两个研究项目就可以借鉴。[3]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同样可以以滕星教授的方式或模式来建设。一方面通过文献法,根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原则把对学生最能产生影响共鸣的高师院校所在地方文化精华梳理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调查法,深入地方一线,收集、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精髓。比如民族风情、民族心理特征、民族生活习性、民族遗产等。在收集、了解的基础上按文化课程三层次分类整理成文本教材。

就文化课程的管理而言,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应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且要求达到优良以上。学校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吸收文化经典,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有条件的体验、思考文化给我们的影响。

总体而言,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个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上只是非常简单的论述,具体操作恐怕要把它当作规划项目来做。至于文化课程对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还有待于实施后来检验,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要等博学型、复合型教师出现后来验证。相信有好的效果。可以在一所高师院校搞搞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可以全面推广,以后就形成一个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爱青.素质教育何去何从[J].山东教育,2008,(14).

全面素质培养范文6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44-1.5

校园文化是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活动在学校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发展创新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尚无经验可循,再加上其办学历史短,校园文化底子薄,学院更侧重于对校园硬件、教学设施等资源的投入,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成了一项受重视程度不高,支持指导力量不足,规划设计欠佳的工作,严重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实现。具体表现在:

(一)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缺少文化内涵

独立学院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只是简单地复制母体学校的校园文化,没有依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自身优势,校园文化建设尚未深入,往往对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重视程度不高,仅停留在举办体育、文艺活动等显性文化上。体现独立学院精神和价值的隐形校园文化建设尚未完善,代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品牌”文化没有形成。

(二)学院的组织管理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

独立学院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虽有独立的校园和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和组织管理,但是相关部门的职责权有待进一步明确,各类规章制度不成熟、不完善。很多独立学院的学院制度基本上照搬母体学校,只是做些“缝缝补补”工作,造成学院制度“水土不服”。

(三)部分师生存在边缘心理,缺乏对独立学院文化体系的认同感

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成绩较低,很多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有时认为自己不如母体学院的学生,或者降低对自身的要求。部分教师对学生也缺乏信心,在教学要求方面刻意降低很多。最终导致部分师生存在边缘心理,缺乏对独立学院文化体系的认同感。

(四)缺乏主流校园文化,缺乏校园文化活动的向心力

独立学院的大学精神尚未形成,虽然经过十年的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优势只益凸显.但代表独市学院灵魂的大学精神却至今仍未形成。当前,没有自己的校歌、校训和校徽等文化标识的独立学院仍普遍存在,没有自己明确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的独立学院也还存在。

二、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发展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它所处的环境、它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它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自身的目标密切相关。因此。独立学院根据发展现状及其自身特点,建设符合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校园文化迫在眉睫。

(一)加强独立学院硬文化建设

1.搞好校园基本建设,赋予学校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建设

校园的房屋建筑、道路交通等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的范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书育人、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独立学院文化建设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建大楼、添设备,还应该赋予每一个建筑、每一部设备以人文精神,使其具有教育意义。

2.加强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完善制度规范性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规范学校成员的言行、维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确立良好的校风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加强独立学院软文化建设

1.强化校风、学风和宿舍文化建设,形成独立学院特有的大学精神

(1)从独立学院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等特点,要大力加强校风建设。利用院报、广播电视、校园网和海报栏等舆论工具,加大校风建设的整体宣传攻势,形成一种与独立学院发展目标一致的小气候,使更多的人受到熏陶和感染。

(2)加强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热爱学习、勤奋努力的学习风气。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增强自信心;以人为本,对学生采取“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坚持正面教育,建立并落实“奖惩”机制,特别是对考风考纪方面的教育和奖惩力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要让学生形成以勤奋、认真学习为荣,以懒惰、考试作弊为耻的观念。

(3)推进宿舍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督促检查,搞好总结讲评;根据宿舍文化自身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以美化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美化宿舍比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宿舍文化建设纳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拓展训练当中。

2.提高学生团体活动质量

学生团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学生文化活力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联系学生的纽带。把学生团体活动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特别是加强其中文化性社团组织的建设,以增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和娱乐活动,通过学生社团的领导与组织,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磨练意志,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强调学生未来发展规划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关于学生职业规划的课堂。在新生入学时,重点强调职业生涯的发展应从大学生入校开始,介绍未来所学专业工作的基本条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引导其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学会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目标;针对四年级学生,敦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做总结,检验是否已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以及是否准备充分;或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讲座等。

(三)增强教师的校园文化意识,实施人性化管理,加强师生交流与沟通

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言行举止等对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教师是校园文化的执行者和重要传播者,学生是校园文化最大的受益群体,因此,做好广大教师的思想工作是推广好校园文化的首要条件。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了解,潜移默化中接受校园文化体系。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履行教师职责。

2.实现优秀师资传承,资深教师培养年轻教师

学院可以组织资深教师定期开办一些讲座,向年轻教师传授相关教学经验、科研技巧和专业知识。学院有意识地安排年轻教师经常去听资深教师讲课,让年轻教师在学习中弥补自己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宗新.论大学文化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13.

[2]张扬,张新明.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8(9):40-42.

[3]刘存刚,成晓晴.构建和谐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27-28.

[4]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66.

[5]张瑞春.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6]熊明亮.浅谈高职学生干部的培养[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