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勘察工程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勘察工程技术范文1
关键词:岩土勘察 勘察工程 技术
中图分类号:P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255-01
一、岩土勘察工程技术分析
1.勘探
1.1钻探
在实际工程操作中,钻探一般采用的是振动钻探、冲洗钻探、冲击钻探及回转钻探这四种方式,其中回转钻探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岩土勘探方式。
在岩土勘察工程中,经过钻探的孔深度应达到目标层之下三米至五米,深度精度上下应不少于五厘米;孔径符合抽样及抽水的技术要求;同时还要求岩样的采取率应是完整的粘土或岩土,且淤泥不少于百分之八十,若粘土或岩石是破碎的,则要求不低于百分之六十五。在要确定岩石质量指标时应选用口径为七十五毫米的双层芯管或金刚石钻头。
在试验钻探时应该选择在土壤、岩石、水及原位进行测试,原位测试及应力层取样的应保证一米至两米的距离,同时要求主要土层的原位测试数据或土样应不低于六套,最后还应保证目录、列名、核心专业人员及土层的原位测试数据结论相符合。
1.2.洞探、井探及槽探
钻探在如遇到隧道、地下洞群、大坝或故障时无法准确的识别地下真正的情况,这就需要用到洞探、井探及槽探的方法进行探索,这时钻洞的深度应在地下水位之上,且长度与其他部分应严格按照工程要求进行。
1.3地探
地探可以说不仅是一种岩土勘探的方式,还是一种重要的原位测试方法。岩土地探不仅可以测定电阻率与辐射参数,核定动态剪切及弹性模量,还可以测定岩石的波速与判断此土壤是否会腐蚀金属等等。
2.测绘
前期阶段的一般侦查是精细岩土勘探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它主要用到的理论主要是工程地质方面的理论。通过观察地面上的地质现象,再来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判断出地下的情况,为后面的探索及其他各项试验研究打下基础。
3.勘探及取样
在岩土勘探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钻探、物探及坑探。勘探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地质条件及可利用勘探工程进行监控及原位测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土壤和岩石的不同性质选择适合的勘探方式。钻探是使用比较广泛的勘探方法,可根据不同阶层与侦测要求选择不同的钻井方法。如果钻井的方法无法确定地质条件时,坑探是不错的选择,勘探时较多的使用电力及机械设备,且工期较长,易受到多种条件限制,费时费力,所以,如果选择此种方式则要从经济方面合理布置,避免随意性与盲目性。物探则是一种相对间接的方式,它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钻井和探测光,效率高且更经济,它能够非常及时对工程地质测绘中遇到的难题或者急需了解的地质条件提供支持并给出合理解决方式,所以物探是测绘工作的常用方式,它还可以成为钻探的先行军或者提供辅助支持。但是物探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物探往往会出现多个解决方案针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地形条件及其他外在工程因素,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
4.实验室试验及原位测试
实验室试验及原位测试主要是为了在分析与评价岩土工程时提供例如应力和应变条件、渗透系数、强度参数、土地各种物理指标、固结变形特征等各种技术参数。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在于在实验室中可以对测试条件进行控制,应力及应变条件可分批次取样。而原位测试的优点在于它在测试时就在本来的工程环境之中,因岩石及土壤的体积很大,这样就可以从宏观上综合反应出土壤及岩石的性质。这种测试方式还有个效率高,时间短的特点。单原位测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端,也就是说的人力耗费严重,且试验应力路径的控制非常有难度。
5.现场检查
如何能够保证岩土勘查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是现场检查的目的与途径。现场检测主要针对岩土工程勘查中的结果进行最终的验证与复核,同时还需要控制工程的监理质量。通过现场检测后获得数据可以再扭转后期工程中的技术参数,为工程设计寻找更为合理、经济、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岩土勘察工程中的技术要点
目前,我国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岩土勘察单位因为考虑经济原因使得在岩土勘察中一些领先的技术与手段有些停滞不前的态势,目前岩土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地质形态问题。主要包括对地下孔及地下物体的分布情况的探查,还包括对埋藏地点的确定及深度的探测。
第二,地质界面的划分问题。地质结构及其弱结构师划分岩石风化程度与土壤种类的决定因素,能够区分优质及不良的地质界面。
第三,岩土工程设计中例如变形参数及承载能力等这样的重要参数确定较为困难。
第四,因一些勘探技术人员技术素养不高,致使他们在现场勘查时不能够有效地使用原始数据,调查目的也够明确,导致数据无法满足后期的工程设计需要,在遇到项目中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时也很难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解决的具体路径
要使岩土的勘察工程技术要得以解决的话,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解决及提高岩土勘探工程的技术问题。
第一,目前勘探手段已逐渐多样化,这样可以更为准确的反应出现场的各种地质情况,例如:形态、力学特征、界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的关系等,充分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在具体的勘探过程中除过原先单一的勘察手段外,可以结合钻探、工程地质填图技术,另外还可以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第二,对勘探技术人员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并将此系统化,定期对勘探技术人员进行业务考试也是促进技术人员学习的重要途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将有利于促进勘察技术的不断进步。
第三,积极采用原位测试的新技术,不断加强具体施工中的检测、实验及监测方法,这样才能使得岩土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的可靠性得到保障。
第四,不断加强对现场土壤及岩石的采样及测试工作的研究调查。现场土壤及岩石的采样及测试等各种重要的勘察数据也可以成为突破勘察技术问题的途径之一。一方面,岩土工程设计计算是否准确与可靠必须建立在可靠及完整的前期测试数据之上,如果没有这个保证,那么后期的各种评价与分析就缺乏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具体的钻探及取样的过程中受到或多或少的干扰总是不可避免的,数据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影响后面的施工。
第五,要严格控制地质钻探的过程。前文我们已经了解到钻探一直是勘察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岩土钻探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形成不同的取样与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工程设计,这样才能实现技术要求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的。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在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与措施的基础上,发现实际探查过程中存在许多较为复杂的问题。岩土勘探是工程技术中首要一环,它主要负责查明岩土情况,研判此地的地质条件,为后续的工程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与技术建议。对勘探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进行不断地相互学结,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有效地促进勘察技术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马丽辉,马秋磊.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8).
勘察工程技术范文2
关键词:岩土勘察、岩土工程技术、现状与发展
岩土工程技术是近代科学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其实践性强、技术要求高、外延广,目前发展尚不够完善,发展的潜质空间很大。岩土工程技术中的岩土勘察的作业对象主要是位于地表以下的地质体,其勘测结果是提供准确完整的目标岩土参数资料和勘察报告,正确反映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从中发现异常或不良情况,结合项目设计和施工情况作出技术论证和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建议。
一、岩土勘察的现状问题
岩土勘察重在查明、分析、评价目标地质的地质情况和岩土工程条件,涉及的业务比较精深。目前,我国的岩土勘察领域因为设备、仪器和技术的局限还很薄弱,存在着亟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一些问题;加之,岩土工程类型及其勘察、设计和施工的程序繁多,尤其是勘察时在复杂的、具多变性的自然条件下进行,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多种多样。
(一)工程地质测绘不到位
工程测绘是岩土勘察的基础工作,主要是观察、分析和推断地质性质,为后续勘测工作提供依据。由于测绘工作的技术性措施不够,会存在对岩土体和岩石风化层厚度分析不够,对软弱结构面和地质构造、地质形态的界定不准确等情况,这样会导致地形地貌、断层、地层界面、风化程度等资料离散,不能充分显示地质特点。
(二)岩土参数难于确定
大多数岩土体受力状态复杂,是非均质、各向异性的,难以直接观察和检查,岩土设计参数就难于确定。如对粉土的划分,粉土试验复杂,经常会出现塑性指数的误判现象;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这些岩土层,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进行室内室外试验,其参数确定亦比较困难。
(三)勘测的数字化水平低
如果技术条件欠成熟欠规范,那么数字化的某些设计系统环节就会有失连贯和精准。岩土勘察提供的勘察信息资料一般以表格、文字、图片等形式呈现,描述偏向于定性内容,数字化程度低,就会造成勘察资料理解、处理、运用上的难题。
(四)监察机制不完善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基础形式、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埋置深度和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因为缺乏系统的、完善的监理监察机制,使得不规范岩土勘察现象存在,勘察时不参照设计要求不依据建筑物实际荷载等,导致勘察报告深度、广度和精确度难以满足要求。
(五)技术素养能力低
岩土勘察工作相当复杂,它涉及到地质学、气象学、工程学、岩土力学等多种学科技术,需要研究和考虑的方面很多。岩石勘察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广度不够,缺乏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对技术的发展情况不了解,就无法解决技术难题。遇到复杂工程和重大项目,难以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去顺利作业,影响工作进度。
二、岩土勘察技术的发展策略
(一)进行技术攻关
不能只依靠传统的单一勘察手段,应综合采用工程地质测绘技术、岩土取样技术、地质钻探坑探技术、工程物探技术、混凝土灌注桩取心技术、空间勘测技术等,也重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在勘察中的应用。加强岩土测试和各种原位测试新技术的应用,加强使用施工检测和监测技术,确保所提供的勘测数据和参数资料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在原位测试技术上,用原位测试确定土工参数可以综合室内土工试验技术成果,提供各土层承压力特征值和计算方法。各土层天然地基主要设计计算参数表如下图:
土层编号及名称 压缩模量
Es1-2(MPa) 内聚力
C(kPa) 内摩擦角
φ(度) 承载力
特征值
fak(kPa)
-1粉砂 15 6 27 130
-2粉质粘土 14 10 23 85
-3粉质粘土 10 18 4 90
-4粉质粘土 17 17 4 95
-5粉土 11 9 24 110
-6粉土 7 9 24 110
-7粉土 11 10 23 90
-8粉质粘土 7 19 4 80
可以用计算机技术来验算地基的承压力特征值,计算机技术亦可以多方面地应用于其他计算,包括受压层深度计算、数理统计、土压力计算,基坑支护设计计算、各类静力或动力有限元计算、沉降分析计算、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地基与基础协同作用分析计算、渗流分析计算等等。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该按下式作出修正:
?a = ?ak +ηb ?(b-3)+ηd ?m(d-0.5)
备注:?ak代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ηb、ηd代表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代表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kN/m3);b代表基础底面宽度(m);?m代表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kN/m3);d代表基础埋置深度(m)
勘察工程技术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勘察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工程地质勘察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实现了向岩土工程勘察方向发展,技术人员的知识得到了更新换代,岩土工程技术不管从勘探手段、测试设备、试验仪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是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勘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为设计、施工提供地质勘察成果及各项岩土工程参数,是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按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勘察成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工程安全和工程造价。一份高质量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满足相应规范的基础上,不仅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勘察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地下水、岩土性质和不良地质现象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进行正确合理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提供合理可信的岩土工程参数和建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已实施多年,将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技术问题加以归纳、分析,并提出对策,便于提高勘察技术水平,保证勘察成果质量。
1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和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各种公共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回异,其平面和立面变化大,给结构和勘察专业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1 界面划分问题:主要有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
1.2 地质形态问题:主要有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
1.3 岩土参数问题:主要是那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即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其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
1.4 综合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1.5 技术素质问题:主要是勘察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勘察各专业缺乏内部沟通、技术交流,对各自技术服务的对象和技术发展状况不了解,导致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知应采用何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问题。
2 岩土勘察中存在技术缺陷的解决措施
要解决上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随着电子、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十几年来,工程物探专业根据弹性波理论、电磁波理论和电学原理发展了许多新的工程物探方法并相应发展了一大批集适时采集处理,软、硬件功能于一体的工程物探探测设备,它具有采样密度大、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等特点。为了有效地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技术难题,必须采用多种工程物探手段和钻探联合使用的方法,起到互相补充、互相验证的作用。合理地选择 、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勘探手段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2.2 加强室内、外测试新技术和施工检测、监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经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并通过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并达到解决那些采用传统勘探手段难于获取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等问题。此外,还可以利用土工离心模拟技术检查工程安全的可靠性:验证堤坝、边坡的变形和稳定性;解决建筑物浅基础的地基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力,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施工工艺对桩基础承载力及变形的影响:解决挡土结构的变形及破坏机理,土体与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动力工程、砂土液化、单桩和群桩在水平动荷载作用下的性状。
2.3 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形成定期制度,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代。勘察单位施行 内部岗位轮换制度,促成勘察各专业的技术交流、知识渗透,尽可能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达到扩大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目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采取这些措施无疑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技术综合能力。
3 心得
许多弄清地基岩土的性状和获取其工程特性指标的岩土工程勘察手段是间接的,非直观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者应掌握与岩土工程勘察有关 的各类规范、规程,勘察工作中应仔细、认真、考虑全面,并且不断总结、提高,这样才能使勘察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能够确保勘察成果满足设计使用要求,也能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1 工程实践证明;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技术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任何的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性,要有效地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必须采用多种勘察手段联合使用,互相补充、互相验证。
3.2 各种间接勘察手段所获取的资料应与传统的勘察方法(如钻探、原位测试、岩土试验等)、施工检测、施工监测成果进行对比、验证,建立相对应的经验关系,从而建立定量分析、判定标准,确保工程勘察质量。
3.3 提高工程勘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关键是:a) 培养勘察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b) 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c) 积极参与工程实践。
4 结束语
经过实践与理论分析我们发现,提高勘察人员的技术、规范市场、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并加以监督,在技术改革工程中不断应用更多先进技术能够改善建筑工程岩土勘察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其取得较大的进步,进而更快、更健康地在勘察事业中发展。勘察作业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将会减少工程建设的投资,减少工期,提高效率,保证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顺利进行,也会促进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技术的更大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技术,尽快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GIS信息技术应用之路是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王运霞;李涛;依据现场载荷试验结果计算静止侧压力系数的探索[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10).
[2] 方庆军;米海珍;银晓鹏;;浅析重度增加法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J];甘肃科学学报;2011,(3).
[3] 洪辉;;城市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2,(2).
[4] 沈孝宇;初振环;;饱水粘性土主固结理论(续):主固结过程粘性土含水量与时间的关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5).
勘察工程技术范文4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技术问题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before, must carry on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onstruction procedures.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many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norms, rules, both GB, standard, and standard, landmarks, and norms, regulations are inconsistent; and in view of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of market structure, main body behavior dominates the direc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basic agreement, the various unit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will be more efforts from the details, the survey results to provide more direct, conveni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design. Through the principles of soil mechanics,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gineering manuals and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s based on the main specifications of the system of study, some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and learning, with broad rock soil engineering survey technology personnel exchanges.
Key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technica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P25
1、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岩土工程勘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土力学的理论、工程地质理论、工程力学理论等,这些工程理论都是一种半 科学 半经验的理论,很多理论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如很多公式都是经验公式。岩土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利用自己的工程经验,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建立相应本构模型,运用合理适宜参数,加上良好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岩土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扎实的基础理论同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工程判断力是同等重要的。在学习和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隐藏在公式和 规律 背后的背景知识和真正实际内涵及其假定边界条件。而积累经验的过程可分为 分析 与预测现场观测对分析、预测和现场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和 总结 3 个过程,可见积累经验的过程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笔者认为:理论与经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具有同等的地位,过分强调哪一点都是不合适的。笔者讨论此问题,目的在于目前很多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过分强调经验,而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不足,这种现象对岩土勘察技术的 发展 不利;同时用于对年轻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上,不利于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甚至会出现以讹传讹。
2、与设计沟通的重要性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要求:房屋建筑工程在进行详勘之前,应收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在此笔者要强调勘察前与设计沟通的重要性,因为勘察成果的直接使用者就是设计人,在进行勘察前,勘察人应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弄清楚拟建物工程特性,这样勘察工作就能作到有的放矢、 经济 合理,提供给设计人最直接、最有用的勘察成果。如:现在很多高层建筑都带有裙房,这种项目在勘察前,必须要弄清楚设计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及联接方式;还有一些主体不高但跨度很大的建筑,采用柱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就与采用筏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有很大差别。所以必须要重视勘察前与设计的沟通。目前有的经营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此认识不足,造成勘察项目的返工。笔者讨论此问题,目的在于提醒经营与技术人员重视承揽项目和实施项目时与设计的沟通。
3、注意各种等级的划分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量布置时,应按相应的分级标准,确定项目的相关等级。如勘察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拟建物安全等级、重要性等级等。因为这些等级的划分直接决定了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只有充分了解了各种等级,布置工作量时才能作到安全、经济、合理。
4、注意经济性 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满足规范、规程要求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勘察手段和工作量实现勘察目的和任务。同时达到相同的勘察目的和任务,所用成本的多少,可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技术水平的高低。针对当前岩土工程勘察现状,目前的勘察成本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可以节约的。如:对“桩基础一般性孔深入到桩端以下3~5 倍桩径,且不小于3m,对大直径桩不小于5m”这一要求,如勘察方案布置的一般性孔为50 m,根据控制性孔资料,40m处分布有良好的桩端持力层且能满足桩基设计要求,项目负责人现场可将50m的一般性勘探孔调整为45m(当然按权限该上报审批的进行上报审批),这样就可节约不少工作量,从而达到经济的效果。再有土工试验项目的选取,也是一条实现经济勘察的重要途径,希望岩土工程技术人员予以重视。
5、重视规范规程的学习
规范、规程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依据,对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评价等均提出了详细的、可操作的要求,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要重视对规范、规程的学习,充分了解其要求,这样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就不至于出现诸如工作量布置不足、原状土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足、未划分抗震地段等 问题 了。另外规范、规程中的条文说明,技术人员也要认真研读,条文说明中有丰富的信息,对于提高我们的 理论 水平及正确理解规范、规程具有重要作用。
6、房屋建筑和构筑物岩土工程详勘的目的任务
(1)查明勘察范围内场地原始地形、地貌,岩土层的成因、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 规律 , 分析 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2)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旧基础、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其分布范围。
(3)查明 影响 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活动断裂等)和特殊土(包括软土、填土、污染土、湿陷性土、膨胀土、红粘土、多年冻土等)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 发展 趋势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的建议。
(4)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补给及排泄条件,地下水位,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评价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各土层的渗透性质,分析评价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及浮托力的作用和影响;预估产生基坑突涌、流沙(土)或管涌等地下水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提供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 方法 的建议;提供用于 计算 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5)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基坑周边环境,提供基坑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分析评价放坡开挖的可能性和基坑边坡稳定性,适宜选用的支护结构类型及其稳定性,基坑开挖与降水对地基变形、周围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
7在岩土勘察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7.1 勘查的依据不充分
我们在进行勘察时, 要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 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地基允许变形等特点。但是在实际进行岩土勘察的时候, 存在着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 勘察单位没有按照工程的特点及地形进行勘察, 没有根据设计要求和建筑荷载情况就胡乱编制勘察报告, 致使报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最终还是要补勘。
7.2 资料质量不过关
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是需要结合所需建设的场地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这就需要在岩土勘察的时候,要把收集到的室内、野外的零乱分散的原始资料进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 这对岩土勘察工程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
7. 3不能实事求是的反映实际情况
勘察报告是要根据所需建设工程的具体场地进行详细勘察后得出的结论, 但是近年来, 很多勘察报告没有实际上的内容, 只是越来越多的没有用的空话, 没有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 没有很详细很具体的研究分析, 没有很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没有设计施工时真正需要的内容。
8、加强岩土工程勘察的措施
加强岩土踏勘与资料收集通过现场踏勘与区域地质资料的收集,可以帮助岩土勘察人员了解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一方面可减少勘察工作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使岩土勘察成本合理,增强岩土勘察单位竞争力。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a.拟建建筑基础形式、结构形式。如一般轻型荷载建筑物,采用天然地基,岩土勘探孔深度15m 基本可满足要求,而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框架结构建筑物,采用桩基,岩土勘探孔深度15m 一般就不够。
b.场地工程地质性质。如场地工程地质性质好、埋深浅、厚度大的地区岩土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小;而场地工程地质性质差的地区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加深,岩土勘探间距可适当加密,合理编录与整理资料,岩土勘察资料的整理应有现场技术人员的参加。现在很多勘察单位由于分工较细,现场技术人员回来后将原始编录资料交给报告编写人员就不管了,这样就容易造成野外与室内之间脱节。对原始编录资料及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等逐一比对,出现异常和矛盾时应认真分析查明原因,确保资料准确无误。由于拟建场地的岩土特征、岩土勘察要求等千差万别,因此勘察报告不能生搬硬套、一成不变按部就班,报告应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及建筑物工程特点,注意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加强岩土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认证,健全质量管理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确立了以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结构。岩土勘察设计企业应通过有效应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用过程方法,采用PDCA 循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和管理,持续改进。
结语
使岩土工程技术人员理论与经验、细节决定成败、重视规范学习等方面能有所启示。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
[1]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勘察工程技术范文5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1、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岩土工程勘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土力学的理论、工程地质理论、工程力学理论等,这些工程理论都是一种半科学半经验的理论,很多理论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如很多公式都是经验公式。岩土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利用自己的工程经验,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建立相应本构模型,运用合理适宜参数,加上良好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岩土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扎实的基础理论同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工程判断力是同等重要的。在学习和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隐藏在公式和规律背后的背景知识和真正实际内涵及其假定边界条件。而积累经验的过程可分为分析与预测现场观测对分析、预测和现场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和总结3个过程,可见积累经验的过程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笔者认为:理论与经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具有同等的地位,过分强调哪一点都是不合适的。笔者讨论此问题,目的在于目前很多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过分强调经验,而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不足,这种现象对岩土勘察技术的发展不利;同时用于对年轻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上,不利于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甚至会出现以讹传讹。
2、与设计沟通的重要性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要求:房屋建筑工程在进行详勘之前,应收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在此笔者要强调勘察前与设计沟通的重要性,因为勘察成果的直接使用者就是设计人,在进行勘察前,勘察人应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弄清楚拟建物工程特性,这样勘察工作就能作到有的放矢、经济合理,提供给设计人最直接、最有用的勘察成果。如:现在很多高层建筑都带有裙房,这种项目在勘察前,必须要弄清楚设计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及联接方式;还有一些主体不高但跨度很大的建筑,采用柱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就与采用筏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有很大差别。所以必须要重视勘察前与设计的沟通。目前有的经营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此认识不足,造成勘察项目的返工。笔者讨论此问题,目的在于提醒经营与技术人员重视承揽项目和实施项目时与设计的沟通。
3、注意各种等级的划分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量布置时,应按相应的分级标准,确定项目的相关等级。如勘察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拟建物安全等级、重要性等级等。因为这些等级的划分直接决定了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只有充分了解了各种等级,布置工作量时才能作到安全、经济、合理。
4、注意经济性
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满足规范、规程要求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勘察手段和工作量实现勘察目的和任务。同时达到相同的勘察目的和任务,所用成本的多少,可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技术水平的高低。针对当前岩土工程勘察现状,目前的勘察成本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可以节约的。如:对“桩基础一般性孔深入到桩端以下3~5倍桩径,且不小于3m,对大直径桩不小于5m”这一要求,如勘察方案布置的一般性孔为50m,根据控制性孔资料,40m处分布有良好的桩端持力层且能满足桩基设计要求,项目负责人现场可将50m的一般性勘探孔调整为45m(当然按权限该上报审批的进行上报审批),这样就可节约不少工作量,从而达到经济的效果。再有土工试验项目的选取,也是一条实现经济勘察的重要途径,希望岩土工程技术人员予以重视。
5、重视规范、规程的学习
规范、规程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依据,对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评价等均提出了详细的、可操作的要求,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要重视对规范、规程的学习,充分了解其要求,这样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就不至于出现诸如工作量布置不足、原状土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足、未划分抗震地段等问题了。另外规范、规程中的条文说明,技术人员也要认真研读,条文说明中有丰富的信息,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及正确理解规范、规程具有重要作用。
6、房屋建筑和构筑物岩土工程详勘的目的、任务
(1)查明勘察范围内场地原始地形、地貌,岩土层的成因、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2)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旧基础、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其分布范围。
(3)查明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活动断裂等)和特殊土(包括软土、填土、污染土、湿陷性土、膨胀土、红粘土、多年冻土等)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的建议。
(4)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补给及排泄条件,地下水位,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评价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各土层的渗透性质,分析评价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及浮托力的作用和影响;预估产生基坑突涌、流沙(土)或管涌等地下水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提供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5)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基坑周边环境,提供基坑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分析评价放坡开挖的可能性和基坑边坡稳定性,适宜选用的支护结构类型及其稳定性,基坑开挖与降水对地基变形、周围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
7、结束语
使岩土工程技术人员理论与经验、细节决定成败、重视规范学习等方面能有所启示。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赵成刚,白冰,王运霞.土力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勘察工程技术范文6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TD2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岩土工程勘测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业突飞猛进,迅速发展,不仅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使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在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勘察技术也随之不断得到提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勘察技术上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为我国未来的建设累计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为我国勘察技术的提高创造了许多机会和发展平台,在一些大型的复杂工程中也能够独立承担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但是这不是最终目的,对于一些更加复杂的工程还有很大的技术上进行创新和改造的空间,因此,还要不断地探索。
二、提高岩土勘察技术的方法
(一)设计沟通的必要性
设计的沟通在勘察的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在这个环节中还明显存在着不足之处,出现了一些经营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缺乏彼此相应的认识,这对勘察项目的影响十分不利。我国的法律也有明文规定,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就具体说明了在建筑工程勘察之前,应广泛收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以及更多的地形、地基等资料,强调了勘察与设计沟通的重要意义。因此,只有做到了前期的良好沟通,才有利于后面施工环节的顺利展开,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进行等级的划分
等级的划分对于勘察工作的进行是很重要的,这样将会对勘察工作的布置起到一定的标示性作用,对勘察工作的进一步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比如,勘察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拟建物安全等级、重要性等级,等等。这些直接决定了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只有在充分熟悉掌握各等级,才能实现安全、经济、合理的局面。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优化。符合规范的前提下,采取较为经济的勘察手段和工作量,实现岩土工程勘察目标和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成本量反映技术水平的优劣。鉴于岩土工程勘察现状,节约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譬如,对“桩基础一般性孔深入到桩端以下3~5倍的桩径,且大于3m,对大直径桩不小于5m”的要求,如勘察方案布置的一般性孔为50 m,根据控制性孔资料,40m处分布有良好的桩端持力层且能满足桩基设计要求,项目负责人现场可将50m的一般性勘探孔变更为45m。这样,可在一定程度节约工作量,实现经济效益。譬如,土工试验项目的选取是实现经济勘察的重要途径。
(三)不断吸纳新知识
知识是进步的根源,不学习新的知识,就不利于勘察工作的前进。而勘察工作的主要依据是源于规范和规程,其针对的是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和评价,并全方位地提出了可操作性极强的要求和规范。作为岩土勘察的技术人员,就更应该重视对规范的学习,充分了解其内在的要求,这样才能避免工作量布置的不足,以及原位的测试数据不足、为划分抗震地段等问题等。除此之外,作为技术人员还应该认真研读规范的理论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正确地理解规范的具体内容。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标、强度参数等。
三、提升岩土勘察技术有效的方式
要想提升岩土勘察的技术,就必须对勘察的范围所在场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岩土层的深度、范围、类型等特性的规律和变化有所了解,这是进行研究地基稳定性和均匀性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其分布状况。譬如,埋藏的河道、墓穴、防空洞、旧基础、孤石等;研究干扰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影响和特殊土壤类型、成因、范围、趋势和危害程度,并提出对应防治措施。要注意确定地下水详情、类型、补给以及排放状况,地下水位,水位变化幅度以及规律;评定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于基坑工程而言,明确各土层的渗透性质,分析评估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动水压力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基坑突涌、流沙或者管涌等地下水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危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措施;确定基坑施工降水的对应技术参数以及施工降水提议;限定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查明基坑工程的周边环境,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分析研究开挖的可行性和基坑边坡的稳定性,适宜选用的支护结构类型及其稳定性,基坑开挖与降水对地基变形、周边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岩土勘察技术中,我们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努力才能完成。对于经常勘察的技术人员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理论和经验的关系,努力学习好理论知识,并坚持经济性原则的前提下,为增强我国的岩土勘察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弘,刘洁,刘雷,彭狄,邝松添,汤志权.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及方法.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新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