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介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介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介绍

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介绍范文1

关键词:数字电视;中间件技术研究;中间件技术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014-01

在现在的社会中,对于数字电视的发展研究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针对如何使数字电视得到更好的发展的问题,有专家指出,数字电视的核心技术之一的数字电视中间件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面向数字电视的中间件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几乎快要形成一套了符合中国市场的技术体系,但是对于中间件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找到更好的实现数字电视的中间件的方法。

一、面向数字电视的中间件技术的定义

关于数字电视中的中间件,是一种软件,它位于数字电视的机顶盒内,在应用程序和实时操作系统之间。数字电视中的中间件的存在形式是以API(应用程序接口)的方式存在,在机顶盒中的闪存FLASH中储存着整个API集合,数字电视的中间件是针对机顶盒中间的应用程序API作为基本进行研究开发的,所以能够支持丰富的应用。对于中间件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复杂的内容变的简单化,在技术、标准等复杂的内容简化,并且在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软件的时候,可以使过程变得更简单方便。一旦面向数字电视中的中间件技术能够被很好的开发应用,那么,在提高开发的效率方面和减少开发成本方面有很大的意义,并且能够及时的跟上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于应用的开发变得更为简便快捷,使得产品的可移植性和开发性的可能更强。但是,在中间件的开发应用中有一个限制,就是中间件相对于机顶盒的硬件资源的要求很高,一旦中间件技术能在数字电视中大量应用的时候,成本会大大下降。

二、对于数字电视的中间件技术的研究和实现

(一)中间件技术的技术构架

在数字电视业务中系统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软件平台的中间件技术是一个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技术,它给数字电视中的交互增值业务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应用平台,这个平台包括了对于数字电视中的传输协议,以及数字电视中的内容格式的支持,并且面向数字电视的中间件是以软件接口的形式存在,这一存在方式就刚好为数字电视业务提供了很好的软件接口。面向数字电视的中间件标准对于很多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和说明,主要有软件的可靠性和恢复性,应用编程的接口,机顶盒软件平台的模型以及其功能特性,以及中间件的编程接口的一致统一性测试和认证平台。在数字电视的接收设备的软件系统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系统资源层以及接收设备驱动层,第二层是中间件软件平台软件层,第三层是应用程序层。

在对于面向数字电视的中间件技术的软件进行系统设计的时候,要采用层次性的架构模式。这样的架构模式有很强的逻辑性,使得所有的信息可以一目了然,并且每一个层级都有明确的定位和功能,使得在后期管理的时候更加的方便。对于中间件的软件系统的设置,在层次型构架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的组合方式,是每一个模块所负责的工作清晰明了。这样的构架组合方式,使得数字电视中中间件软件系统更加有条理,分工更明确,在以后的系统升级和扩展中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中间件技术的实现

在数字电视的中间件技术中,对于数字电视应用编程的接口也有很高的要求,下面说明一下接口功能包。JAVA是现代计算机编程中间被广大软件的设计制作人员推崇的,并且,JAVA具有“开发一次,到处运行”的特点能够很好的打破平台的限制,所以,JAVA在数字电视交互以及其增值业务的开发上面,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工具。

在深入研究和发展数字电视中间件的时候,对于中间件软件平台的功能包里的应用程序编程要有一定的注意内容。主要有:

媒体播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流媒体的播放与控制,是需要建立在JMFV1.0的基础上的,而JMF就是JAVA媒体框架。

事件管理API:事件管理API可以用在线程之间的通信,它在事件的发送和坚挺方面能够提供一个通用的并且有效的机制,并且在和线程之间通信的基础上,也可以为其他的功能包中的事件管理提供相应类型的处理方法。

数据传输API:作为基本功能的数据传输,是对于广播流中间所携带的文件进行访问,主要用于采用数字存储媒体命令及控制(DSM-CC)协议传输的数据,以及访问低延时的文件系统。

应用列表与启动API:这个相对较为简单,就是提供应用的列表,并且提供选择和启动。

业务选择API:使用通用的机制,在特定的时候向应用程序提供选择业务或播放频道功能。

回传通道处理API:这个API是比较关键的它的作用是在带有回传信道的网络和网络之间进行会话,讲信息之间进行交互的。并且与服务器进行通信,进行数据的传输等等相关事务的管理。

DVB业务信息API:它主要是由SDT(服务表述表)、PAT(性能加速技术)、NIT(网络信息表)和BAT(群组关联表)等组成,重点是具有提供所需要的网络的信息的功能。

电子节目信息指南API:提供高级的、比较抽象的编程接口,解读高几信息,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电视节目的先关信息。

辅助工具API:这个是为了记住用户喜好等个别信息所设置。

总而言之,数字电视中间件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数字电视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中间件的特性,它的功能完整性以及后期的升级和扩展都对于数字电视的生产厂商和机顶盒的厂商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于人们来说,数字电视能否拥有更加全面的功能,能否是用户使用的更为顺心,中间件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面对数字电视的中间件技术的研究是不会停止的。

参考文献:

[1]雷宇.数字电视中间件技术研究与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06

[2]闫伟.Java虚拟机的研究以及在数字电视中间件上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6

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介绍范文2

了解Drupa印刷技术的变革历史,对于把握未来印刷业的发展走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历数最近几届Drupa主题,分明是世界印刷行业发展的路线图(图1)。

很多企业将Drupa看作新印刷技术最大的平台,将4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展会上集中展示,使得Drupa展会发挥着印刷技术“里程碑”的重要作用。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印所”)则肩负着将这些新印刷技术快速带回国内传播、研发创新的重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届Drupa展会,中印所都组织强大的参观阵容到现场学习考察,并将Drupa上展示的先进技术传播到国内。从CTP技术的引进,到“德鲁巴来到中国”国际印刷技术报告会等活动的推出,以及“科印传媒”品牌的建立,中印所紧跟时展,有效推动了Drupa展示的先进印刷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并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研发创新,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图1 1986~2012年历届Drupa的展出主题

20世纪80年代桌面出版系统风起云涌

关键词:桌面出版系统(DTP)——Drupa 1986

在激光照排技术兴起前,铅字排版在中国印刷业极为盛行。1976年,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激光照排系统(Laser typesetter),正式开启激光照排时代,为桌面出版系统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79年,经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了北京新华照排研究实验中心,1984年归属中印所。照排中心对蒙纳英文激光照排系统进行消化吸收,开发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中心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出中国第一套计算机中文字库,用激光照排系统排出了中国第一本正式的印刷出版物。

随着技术的发展,激光照排机逐渐被激光图像输出设备(Image setter)所取代,由黑白图像扫描仪、计算机、激光打印机和激光图像输出设备组合而成的桌面出版系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rupa 1986展会上,桌面出版系统无疑成为其中最大的热点。在这场对印刷业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中,Adobe、Apple、Aldus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Adobe的努力下,PostScript成为出版印刷行业的标准语言。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使前端实现了黑白图文组版及后端黑白图文整版输出,产生了出版社来盘加工这一新的业务方式。

中印所在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的开发方面走在国内前列。1985年,中印所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的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科印”电子出版系统。能对科技类、五线谱等复杂版式进行组版输出。在政府支持下,“科印”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内大部分新华印刷厂中得到了应用,加速了铅字排版的淘汰,并迅速成为当时我国书刊电子出版系统的主流产品,有效地迎合了桌面出版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中印所旗下《印刷技术》杂志经多次改版后发展壮大,与中印所一起承担起印刷新技术宣传与普及的历史使命,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杂志,带动了业内一批媒体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登上历史舞台

关键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Drupa 1990

以往的桌面出版系统只能实现黑白图文的编排。Drupa 1990上出现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使印前彩色图文处理实现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化。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印前处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彩色图文合一、计算机组版成为现实,在屏幕上可看到图文合一的版面,还实现了分色出片。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硬件包括彩色扫描仪、工作站和图像输出机,软件包括Photoshop、PageMaker等等。在传统工艺流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分机逐渐被淘汰。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这一革命性变化,中印所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1990年,中印所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介绍到国内,并于1993年组织召开国内第一次“彩色桌面系统专家研讨会”。自1994年起,中印所成功举办了6届北京国际电子出版暨多媒体展览会(EPmedia),对我国彩色出版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有效地推动彩色桌面出版技术在国内的传播和应用,1995年,中印所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杂志《桌面出版与设计》,该杂志是第一本采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组版输出的中文杂志。

1994年,由中印所与美国苹果公司合作成立苹果彩印技术中心,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万国全和苹果公司总裁迈克尔·斯本德拉也专程出席成立仪式。苹果彩印技术中心以推广世界先进的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技术、促进国内行业发展为目标,为国内印刷界同仁提供了一个极为系统、全面、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当今世界最新成果的窗口,为国内培养了大批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专业人才。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需要,1989年,中印所与台泥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合作进行专业字形设计和字库产品开发,1993年合资成立汉仪公司。2009年,汉仪公司正式成为中印所全资企业,更名为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迄今为止,汉仪公司已经向国内外市场推出近两百款数字化中文字库,承担了研发生产中文字库、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CTP等数字化技术集中爆发

关键词: CTP(Proof、Plate、Plate on Press、Print)——Drupa 1995

1995年的Drupa是CTP技术的舞台,在这届展会上,包括CTProof、CTPlate、CTPlate on Press、CTPrint在内的各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追捧。其中,CTProof是数码打样,CTPlate是计算机直接制版,CTPlate on Press是在机直接制版,CTPrint是数字印刷。由于CTP(主要指CTPlate)设备及版材在Drupa 1995上大规模展出,并开始付诸应用,因此许多人将1995年称做“CTP元年”。Drupa 1995也是历史上数字技术应用于印刷、产生划时代技术最多的一届。数字印刷技术在1993年首度亮相后,在Drupa 1995上又进行了集中展示,Indigo公司的E-print1000、Xeikon公司的DCP-1彩色数字印刷机等成为展会上的明星产品,生产型的数字印刷设备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加快CTP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在1996年的EPmedia展览会和报告会上,中印所将CTP技术介绍到中国,并举办了国内第一次关于CTP技术的研讨会和数字式彩色打样研讨会。2001年,印刷技术杂志社首次推出了“CTP在中国”市场调查报告,深入剖析中国CTP现状与发展,迄今为止成功推出了10期调查,已成为分析国内CTP市场发展的权威之作。

除了在信息传播方面推动CTP在中国的发展,中印所在CTP配套耗材的技术研发方面也不遗余力。2000年,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该公司成功地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热敏、紫激光等CTP版材,有效地推动了CTP在中国的发展。CTP技术的出现,加速了激光图文输出系统和传统胶片的淘汰。

21世纪初网络技术深刻影响印刷业

关键词: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Drupa 2000;JDF——Drupa 2004

进入2000年以后,网络化浪潮迎面袭来。在21世纪初举办的两次Drupa展会中,网络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在展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Drupa 2000的主题是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它们的出现表明了印刷技术在数字化之后向网络化迈进。Drupa 2004的主题是JDF,在DTP、CTP及数字印刷技术出现并趋向成熟之后,印刷技术由“局部创新”走向印前、印刷、印后的“全流程整合”。

在数字印刷时代新技术大爆炸的局面下,为了将更多关于Drupa的信息带入中国,中印所旗下媒体《印刷技术》等杂志,对两次Drupa展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并于2000年、2004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德鲁巴来到中国”国际印刷技术报告会,有效地传播了Drupa的新技术信息,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变革。

为了适应印刷新技术的发展,2002年1月,在桌面出版时挥了巨大作用的《桌面出版与设计》杂志完成历史使命,正式更名为《数码印刷》。中印所又尝试举办“数字印刷技术研讨会”,成立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积极推动数字印刷技术在国内的发展。2002年,数字印刷大型系列市场调查报告“数码印刷在中国”正式推出,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2005年,“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暨“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也应运而生。目前,该活动已成为促进数码印刷在中国全面、深入应用的重要力量。

在举办EPmedia同时,中印所也逐渐积累了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经验,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世界。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中印所、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同Drupa印刷展主办方杜塞尔多夫国际展览公司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在上海举办,并大获成功。迄今为止,全印展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2003年,中印所以《印刷技术》为基础,将旗下《数码印刷》、《印刷经理人》等印刷媒体整合为“科印传媒”,以统一的形象组织市场活动。2005年,中印所又紧跟时代需求,推出印刷行业门户网站科印网(),向网络媒体进军。经过几年的发展整合,2006年4月,隶属于中印所的北京科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0年,经营印刷耗材、辅助器材、零配件以及专业图书的网上商城——印贸网()正式上线。为了紧跟移动互联时代新的市场需求,2011年又推出了“科印手机报”……

目前,科印传媒已经成为中国印刷包装行业领先的综合性专业媒体服务机构,在中国印刷包装领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科印传媒肩负起向国内传播新印刷技术的责任,也意味着中印所对于Drupa新技术的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00年、2004年两届Drupa展会的数字化、网络化蓄势,最终迎来了2008年喷墨技术的大爆炸,数字印刷的大发展时代正式来临。

进入21世纪喷墨印刷技术独领

关键词:喷墨印刷——Drupa 2008;喷墨与胶印相结合——Drupa 2012

严格意义上讲,伴随着数字化印刷技术的兴起,喷墨印刷早已登上印刷舞台,但多应用于大幅面广告喷绘和小幅面票据可变条码喷墨领域。在Drupa 2008上,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高速、彩色、高质量、宽幅面、生产型、广适性为特征的喷墨印刷机纷纷亮相,有30多家公司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喷墨印刷概念机。崭新的喷墨印刷技术领域呈现群雄纷争的局面,甚至已经不能称其为新技术,就已经直接进入广泛应用的集中爆发阶段。因此,Drupa 2008也被称为“喷墨Drupa”。此后,一些当初在Drupa 2008亮相的喷墨印刷设备已经逐步正式投入生产。在刚刚结束的Drupa 2012展会上,又有一批成熟、稳定的喷墨印刷系统亮相,喷墨印刷技术正式进入应用阶段。

伴随着喷墨印刷技术的成熟,喷墨印刷与胶印工艺、数字印刷系统供应商与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结合日益紧密,Drupa 2012上展出的兰达(Landa)纳米彩色喷墨印刷系统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这个号称掀起第二次彩色数字印刷革命的喷墨印刷技术,采用胶印橡皮布转印技术和纳米墨水,将喷墨印刷技术的灵活性,与胶印在不同材料、不同介质的完美适性结合起来,有效地拓展了喷墨印刷技术的适应范围,让人们真正意识到,喷墨印刷与胶印相结合并在印刷材料和工艺方面有所突破,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早在2006年,《数码印刷》杂志就推出了“喷墨印刷系统用户调查分析报告”。2008年,中印所通过第三届“德鲁巴来到中国”报告会向国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Drupa 2008喷墨印刷技术的最新进展。2011年3月,中印所在广州举办了中国喷墨应用发展论坛,共同探讨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推动传统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喷墨印刷市场的繁荣发展。同时,中印所开始进行喷墨印刷新技术、喷墨与传统印刷结合的研发,以及喷墨印刷的应用开发。2012年3月,中印所与伊士曼柯达公司、上海太阳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位于中印所的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共同开发高速喷墨技术的组合印刷系统应用,探索市场推广营销模式,为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升级、企业转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目前,中印所正在建设印刷环保技术产业化重点实验室,其中等离子技术在数字喷墨印刷及表面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环保型喷墨CTP胶印版的研究等多个研究项目与喷墨印刷有关,这些研究在推动绿色印刷进程的同时,也推动着喷墨印刷在中国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递Drupa展会上的前沿资讯,2012年5月,中印所及科印传媒派出了强大的记者团和专家考察团前往Drupa 2012展会现场,并通过科印网、科印手机报和科印微博等网络平台第一时间传递展会信息,系统、全面地向国内介绍了备受关注的兰达纳米喷墨印刷技术以及数字印刷的精进,包装及标签印刷的快速发展,传统胶印的增值,印前、印后领域的新方向以及中国展团的风采。

2012年7月,中印所还将主办2012德鲁巴高新技术报告会,第一时间权威、全面、立体地展现Drupa 2012上的国际最前沿技术,让国内同行不出国门也能了解Drupa的技术动态,助力印刷企业了解新技术、新产品及其所预示的印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市场中抢占先机。除此之外,2012年9月,由中印所主办的iDigital 2012数码印刷主题公园将在天津举行,该公园以“数字生活、印刷时尚”为主线,为数字印刷技术应用企业全方位展示数字技术在印刷领域中的无限魅力。同期还将举办相关技术论坛、“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颁奖典礼及数字印刷应用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Drupa看印刷技术发展趋势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其发展趋势便是取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对已经成熟的生产方式进行补充和创新,这对于印刷业来说也不例外。万众瞩目的Drupa展会,既是新印刷技术的推动者,也是传统印刷中落后技术的终结者。

数字技术的普及,加速落后印刷工艺的淘汰

Drupa展示的众多新技术加速了印刷业的新老交替,并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逐渐将铅字排版、电分机、激光照排机等工艺取代:从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出到铅字排版被完全取代,经历了大约15年的时间(1976~1990年);从Drupa 1990上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大放异彩到电分机的消亡,也经历了近15年的时间(1990~2005年);从Drupa 1995出现的CTP技术到激光图文输出技术走向边缘化也走过了15年左右的时间(1995~2010年)。

网络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推动印刷技术发展创新

2000年以来,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跨媒体出版和JDF等技术获得飞跃性的发展。新兴的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使得古老的印刷业焕发出新的活力。Drupa 2012展会上,许多厂商展示了网络技术在印刷业的应用,其中不乏“云计算”的身影。网络与数字技术将不断地推动印刷技术的发展创新。

以喷墨印刷为代表,数字印刷技术前景无限

如果将2008年作为喷墨印刷技术发展元年,那么探讨喷墨印刷技术能否在15年左右的时间淘汰CTP和取代某个传统印刷技术也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未来的几年内都将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

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介绍范文3

摘要:计算机教育的出路在于与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数字媒体应用教程》是一本很好地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表意”工作之中的教材。本文介绍了《数字媒体应用教程》教材的特点,希望能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字媒体;多媒体;媒介;教材;工具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从2002年起,美国大学里选择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锐减,我国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人数虽然变化不算剧烈,官方的说法是从2004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非重点院校,有的学校报告中说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连年下滑,就业率全校倒数第一。与此同时,我国信息化建设人才仍然缺乏的各种报道仍然频见报端。2007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6号)将软件、微电子、信息安全、动漫等信息领域的紧缺人才培养作为优先支持对象。

一方面是社会急缺人材,一方面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这种矛盾的现状令人深思,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

2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应是与行业技术的深入融合

计算机教育发展有“工具论”及“信息素养论”等阶段的说法。这里不去研讨这些理论的具体内涵,借用“工具论”这一名词,笔者认为计算机应是作为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难题的一种工具(不是唯一的工具),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是它的主流方向。计算机教育也应如此,它应是培养少量的制造计算机这种工具的人才、培养一些改造工具的人才、培养大批使用工具的人才的教育。参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决策,深入各行业的,将计算机技术与行业技术深入融合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是改革的主要方向。

计算机教育界已对此作了很多探索,有了很多的教学改革成果,现在总体上感觉教学成果更多的分散在各校,计算机教育整体改革推进进度较为缓慢。

3教材是教学改革的最好载体

受环境影响,现在计算机教师比较热衷于撰写论文,但论文在传播计算机教育改革成果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不仅能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更适宜作为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载体,是教学研究成果普及、师资力量培养的极好媒介,这一点上比论文更为有效。因而,现阶段计算机教育要尽早走出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困境,不仅仅需要各校作一些切实的改革探索,还需要将已有的改革成果尽快编写成教材,加速教学改革成果推广普及的速度。

4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结合的典型案例

翻看清华大学刘惠芬老师2008年秋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媒体应用教程》(ISBN 978-7-111-24805-7),感觉到作者在计算机技术与媒体专业的结合方面确实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使数字媒体技术真正得到“应用”,它不仅可以作为多媒体教材进行推荐,更可以作为计算机技术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典范来推荐。

数字媒体和多媒体的内涵相似,按现在的发展趋势,网络媒体是数字媒体目前的典型应用;手机媒体是数字媒体发展的新方向,故而如《数字媒体应用教程》中所说称为数字媒体更能体现发展趋势,更恰当和准确一些。

如今数字媒体技术是最为普及的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授课演讲用的电子课件,到电子商务、网络视频、电子图书,再到手机媒体,到处充斥着数字媒体的应用。《数字媒体应用教程》一书较好地处理了媒体表意基础知识与数字技术的关系,贯彻了数字技术为媒体表意服务的观念,这使本书的实用性更强。

5《数字媒体应用教程》的特点

粗看起来,本书有以下特点。

(1) 使用较多篇幅讲述媒体表意的基础知识。无论使用何种技术,文字、图像、视频还是其他,媒体作为表意的中介,最终目的是要使观众容易接受我们叙述主题,要完成信息传达和表意这一目标。数字媒体技术仅是信息传达和表意的一种技术手段,在了解技术手段之前总要有一些表意的基础知识,如色彩的搭配、平面的构成、影视蒙太奇等,这些知识是非美术专业或影视专业的学生所欠缺的。而在之前笔者之前看到的多数“数字媒体”教材(大部分名称为“多媒体技术**”)恰恰没有此项内容,或者仅是简单照搬知识点,使数字媒体技术与表意之间形成难以理解的两张皮。而本书用了60%以上的篇幅来讲述多媒体表意的基础知识,并且将知识渗透到了全书的每个章节,每个案例中,使学习者在学习具体的技术之前能形成一些基本的表意理念,这样在学完本书后的读者不再会象笔者一样,只会软件操作,做不出漂亮的作品。

(2) 以软件功能和关键应用过程为教学侧重点,避免版本升级尴尬。高等教育有别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但好象现在计算机教学中这一方面有所缺失,过份强调技术学习,计算机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因而学生有了强烈的毕业即落伍的感觉。从媒体应用的角度看,数字媒体技术无非就是软硬件的使用。与熟练掌握某一个软硬件相比,面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显然更重要。而《数字媒体应用教程》中对技术的介绍以配合“传达信息”为目标,侧重于软硬件功能和关键应用的过程,而不是和版本相关的使用说明书的方式来讲解。这种教学编写方式节省了大量的篇幅,因而在增加如丰富的表意基础内容后,本书仍是一本中等厚度的书,当然这种厚度的教材也减轻了教学难度。

(3) 案例选取恰当,与知识点有较高的融合度。案例化教材的难点在于选择恰当的案例和将案例与知识点相融合。本书中的案例丰富,有鉴赏与分析型的案例,这种案例能使读者开阔眼界,能更好地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还有模仿与应用型的案例,能使读者通过案例学习“如何说”,将技术实现与内容创意结合起来。本书第2章“内容与创意的应用过程”以网络应用为案例,笔者开始时不理解,读完全章后才感觉到它的好处。本章的作业即是“作业本网站”的策划,这样学生的学习能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而且作业本网站的应用贯穿全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极有好处,同时对于教学的组织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4) 项目小组式教学引入教材,技术教学之中隐含素质教育。协作性是职业人的必须素养,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素质教育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本书即要求3~5人组成合作组,协作完成大作品,而且要求小组共同完成作业本网站。通过这样的锻炼,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还能增强协作精神。正如刘惠芬老师的学生所说:“……更多的是与他人的合作,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争执和不快,但最后都能够克服,也是一大收获。”不知不觉中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这种素质教育的效果比单纯的素质说教更有效果。

本书还有很多其他优点,以上四点是笔者未详细研究即看到了的,其他读者也许会有更好的见解。当然,任何好书都不是万能的,并不是说这本书就是数字媒体教学的“万金油”。本书是适合较多需要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表意的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作为数字媒体入门教材,当然也适合“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作为数字媒体技术的导论性教材,不适合作为影视等媒体专业的数字技术学习的教材。从学生层次上来讲,本书比较适合本科教学,对于高职层次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不过对于优秀的高职学校来说使用也未偿不可。

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介绍范文4

【关键词】数字影像;后期合成;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取得了较大成果。其中,影视娱乐行业的发展也较为迅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实力的提升,也加强了我国此类产业技术的发展。在此现状下,关于影响影视发展的数字影像后期合成技术则引起了较多人群的关注。如何以适时、适用、高效、稳定的方式开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成为当前教育部门以及研究人员长期研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笔者针对当前数字影像后期合成课程的开展现状,简要分析当前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策略的制定,以盼能为我国此类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数字影像合成

随着当前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数字影像合成课程,按照其归类属于理工科类别。当前我国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在细化的过程中分属为计算机类。数字影像合成课程单从字面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三个要素:数字、影像、合成。其中数字指代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模式,按照数字进制进行排列存储。影像则为通过摄像机、手机等媒介设备获取的画面。之后将摄制的影像导入计算机,利用剪辑设计软件进行图片或视频的剪辑、配音、特效处理、压制、合成。此为数字影像合成的主要内容,数字影像合成课程在开设过程中涉及的课程内容主要有影像剪辑、图形处理、视听语言、表导演基础、摄影摄像、动漫设计等。

二、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目标

随着当前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影像后期合成也进入到了职业教育中。当前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具备一定影像剪辑、作品设计、游戏创作、程序开发、理论知识的综合型人才。

三、当前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新技术类的发展较之西方国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影视行业、游戏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项目之一,当前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因此,国家对此类技术的发展也较为重视,大力推动此类技术的教育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整体发展较为良好,但由于基础较为薄弱,人才系统的成熟以及尖端人才的储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四、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数字媒体技术的整体发展较为良好,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但在实际应用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归纳起来有:教学策略偏重理论教育、课程项目多而深度浅、学生专业实践偏少、合作学习模式未能全面展开、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小,等等。此类问题的出现,对当前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策略制定以及后期的教学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此现状下,笔者针对此类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1.教学策略偏重理论教育当前,我国教育整体的教学模式仍多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侧重点为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受此影响,我国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发展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教育,与课程设立的初衷相违背,结果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最终影响学生后期的就业问题。2.课程项目多而深度浅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课程编制人员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的全面性,设置的课程项目较多、较杂。按照当前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所设立的学习课时,根本不足以完成如此大量的学习课程。由此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体学习的课程内容较多,但对知识的实际掌握较少,深度较浅。导致学生不能完整地接受学习知识,对于学生的后期学习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3.学生专业实践偏少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基于此类目的,该类课程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中也设计了较多的实践评测等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学校课程设计中的评测内容与市场发展严重脱节,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培养人才的技术能力较为落后,无法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对课程的发展以及学生后期的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4.合作学习模式未能全面展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然而,当前高职教学受设施、师资等方面的制约,实际教学过程主要还是通过教师讲课、演示,学生听课、记录、操作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模式未能全面有效地展开推进。因此,不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5.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小影视行业除了对技术人员专业方面的要求外,对创作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当前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自我发挥空间的引导较少,因此对人才后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当前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策略制定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改善此类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改善策略,如: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进行精简化教学、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等。1.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数字媒体课程在教学策略制定过程中,应根据其教学的目的进行设计。针对当前高职数字媒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偏重理论教学问题,首先应改善教学平衡问题。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后期发展较为重要,但实践动手能力更为重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主要有个人作品创作,具体体现为软件操作能力、作品设计创作能力、剧本策划能力、特效配置能力等。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保障学生的均衡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相互结合,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动手能力的提升。2.研究市场发展现状,精简化教学当前高职数字媒体教学内容较多,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实际技术的掌握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教职人员和课程设计人员应深入市场进行调研,研究实际应用的软硬件以及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应用,以此进行课程设计的改革,去除其中落后的技术以及理论知识,加入新型技术和理论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强化人才对市场的适应性。3.定期举办专业比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当前高职院校实践评测还存在评测技术落后等问题。针对此现状,高职院校应定期举办专业的评测比赛,并按照市场标准,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鼓励学生学习新型技术,以此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4.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影像后期合成技术是一项复杂程度较高的操作型技术,在实际合成或剪辑的过程中,通常按照技术类型分为音频分类、视频剪辑分类、特效分类、字幕分类等。在此情况下,如由单一个体独立完成,耗费的时间较长,出错率也较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回顾人类教育的发展史,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推动教育产生变革的根本性力量。目前,我们经历着第四次教育革命的发展和演变,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逐步让位于基于广泛学习资源的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模式。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策略亦莫过于此。

作者:梁姗 单位: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马卫.高职影视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视频剪辑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法为例[J].东方教育,2015,(11):90-91.

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介绍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碎片化;广告;媒介

1 信息碎片化语境分析

“碎片化”是20世纪80年代在后现代研究文献中发现的,后现代主义研究者詹姆逊提出后现代文化的首要特征是零散化、碎片化,缺乏连贯性,给人一种拼贴感。如今“碎片化”的说法逐渐延伸到社会学、传播学、广告学等领域,是描述当前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它的产生是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催化了传媒产业“碎片化”。

约翰・拉文说过,“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传播领域的“碎片化”语境是伴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象。数字媒体是当代信息社会媒体存在和传播的主要形式。数字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瓦解了传统媒体统治下的社会形态,如碎片化阅读、碎片化交往、碎片化营销、碎片化媒体、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服务等,碎片化到处存在,充溢着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了现代人生活模式的典型特征。

人们不再甘于趋从于一成不变的模式,而逐渐追求个性化、独特化的目标。这种“碎片化”的趋向也渗透到了广告设计领域。其中传统媒介所占市场逐渐收缩,话语权和传播率不断下降,而同时新兴媒介不断扩展,传播形式激增,大量信息聚集以及主体意见性表达多样化形成了新的传播语境。

2 新媒体时代下碎片化分析

李四达在《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一书中指出,“数字化的新媒体都是对‘旧有的’模拟媒体的更新再利用以及功能属性的扩展延伸。”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升,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通过对新旧媒体的划分,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传播媒介的出现适应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与传统广播电视、纸质媒体相比,新媒体更能适应当今人们快节奏、高速度的生活模式。可以说网络时代使受众趋于碎片化、个性化。新媒体层出不穷,受众不断细分,媒介数量与时俱增。各种形式的广告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时间空隙和空间碎片。而就广告设计而言,要想吸引受众的关注点,就需要意识到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受众或多或少都受到碎片化的影响。

3 碎片化状态下广告传播现状分析

传统广告的传播模式受到“碎片化”激流的冲击,传统大众媒体逐渐失去往常的地位与权威。面对这样的局面,传统媒体要找寻新的媒体发展目标,提高竞争力,适应“碎片化”模式的冲击。而新媒体数字技术具备传受交互、使用便利、传播及时等特点,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以及不同形式的媒体,模糊媒体之间的界线,实现媒体融合、优势互补,并提高受众吸引度,形成多方共赢,如今这已成为许多媒体团队的共同目标。

随着传播碎片化的冲击,传统广告传播日趋难行,逐渐进入瓶颈期,但是碎片化也有其优势,那便是“谁占用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谁就更容易获得成功。”现在广告商大多选择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进行传播,很好地突破了传统广告带来的局限性。手机淘宝的出现便是智能移动终端逐渐普及的产物,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人必备的生活品,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网络,便可以随时随地逛商城,这种模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淘宝作为一个平台,为商家和厂家做广告宣传,从而使得用户更直接更有效地了解自己所需产品的信息。双十一的时候,手机淘宝兴起了抢红包热潮,进入店铺主页通过玩游戏来获得红包,以此来为商家店铺做广告的形式,受到了商家和用户的热捧。还有微信平台,微商这个职业也在这几年开始崛起,相信大家手机朋友圈总是有几个朋友整天发图来宣传自己卖的护肤品和衣服。除了淘宝、天猫,现在许多网红达人选择在微博、微信投放广告,来宣传和介绍自己的产品和店铺网址信息。而且现在微信朋友圈还出现了广告推广功能,是赞助商提供广告信息的又一方式,而广告信息的内容很简单,有时投放的只是图片,有时却是一个精巧风趣的小动画。

4 数字技术促使广告发展更适应碎片化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虽然促使了碎片化的产生,但是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广告具有了更高效的传播优势。因为信息碎片化的影响,使得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方式推广的广告的传播空间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解决好广告主动侵入与受众主动介入的关系,再很好地利用碎片化空间,通过数字技术和新型的媒体广告形式找到突破口,使得广告在有效地传递给观众的同时,提高观众对其的好感度。

过去看电视,演了一半就会插播广告,导致观众对于广告总是有一种厌烦的情绪,却又不得不看。直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颁布了《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导致广告播出受限,每当看完一集电视后,观众往往会选择其他方式来消耗广告播放时所占用的时间,导致广告很难传递给观众。这便是电视广告的局限性,不过后来手机微信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广告植入的方式不再是那么硬性的,通过一定的营销手段,观众可以通过微信互动的方式把广告信息印入脑海,在2015年的春晚上,用腾讯QQ、微信摇一摇发放红包便是如此。

淘宝现已逐渐成为每个人购物的天堂,这也使得支付宝成为手机银行的代替品,现在出门吃饭购物不带现金、不带卡都可以用手机支付宝来进行支付。支付宝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实体商家就和支付宝进行合作。双十二这天,支付宝就出现许多附近商家的广告活动,记得其中“良品铺子”有支付宝活动,可享受5折优惠等等。

在国外还有许多有趣的户外广告也是利用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人们在路口等车或是等红绿灯的时间就是属于碎片化时间,麦当劳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例如,处于北半球的马来西亚夏季温度足足达到40摄氏度的高温,麦当劳为了促销其冰淇淋,在十字路口红绿灯处设置了一个户外双屏互动创意广告《拯救冰淇淋》的小游戏,用户通过手机进行交互,转动手机上的风扇,广告牌上的风扇也会转动起来,参与的人足够多,那么甜筒就不会融化,而参与的人就能获得免费甜筒一份,这种运用数字科技的街头互动广告准确地把握住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而且这种传播形式给体验者带来了无限的趣味性。

5 结语

如今数字媒体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沟通方式,单纯的平面广告或是电视广告已经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碎片化时代的到来虽然使得传统广告的传播空间逐渐萎缩,但是新媒体的数字技术特征和互动化传播特征使得广告在逐渐窒息的环境中得以解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将是广告未来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广告、手机广告以及户外交互广告等新型媒体广告的逐渐崛起,向“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是广告传播趋势的普遍共识。

参考文献:

[1]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洪偌馨.手机电视传播的“碎片化”语境研究[D]. 重庆大学,2011.

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介绍范文6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三国文化;3D全息动画;项目流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以满足更多人的消费和审美需求。对数字艺术和动画设计工作者来说,新时代的要求也提供了课题研究的新领域。

成都是一座拥有悠久文化的历史名城,具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与旅游景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博物馆的文化文物展示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成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和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共同打造了《成都数字3000年》这一项目。《成都数字3000年》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信息平台,它是以线上(网站)和线下(博物馆数字动画展示)相结合,结合PC端、移动互联端(包括IOS、安卓平台)共同形成的全媒体体验。平台将通过新颖的艺术形式介绍成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从而提高成都城市形象的知名度与美誉,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成都,以达到推广成都的历史和文化的目的。

本人也参与了《成都数字3000年》中部分项目的动画设计与制作。项目的内容是按照历史时间轴的划分,将成都近3000年的历史文化全方位地进行展现。本文将围绕其中的三国蜀汉时期相关的数字动画应用项目――三国蜀汉人物3D全息秀对动画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三国蜀汉人物3D全息秀项目的研发是基于3D全息动画技术,以三国蜀汉时期的英雄角色为背景,打造的基于成都本土的三国文化科技项目。本项目利用全息多媒体投影技术魔术般的神奇视效,将使三国文化的展示得到全面提升,使“科技、艺术、文化”有机结合,发掘湮没在历史风尘背后的价值。其改变了以往静态、被动的展示方式,赋予静态文物鲜活的生命力,使观众在参与互动过程中,更加主动地了解展示的内容,对历史、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有更深刻的认识,真正达到寓教于乐,乐中受益的良好效果。

全息多媒体动画投影技术是近些年来流行的一种高科技显示技术,它是采用一种国外进口的全息膜配合投影,再加以动画影像内容来展示产品的一种推广手段。这种全新的互动展示技术将装饰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给使用者以全新的互动感受,成为当今一种最时尚的产品展示和市场推广手段。3D全息投影技术基于立体投射镜成像原理,通过光学成像设备的处理,产生悬浮在空中的三维光影成像。该立体成像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连续的图像,或者是高质量的经过立体处理的视频,观众可以围绕成像系统走一圈来观看悬浮在空中的图像。

该技术在国外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广告行业、博物馆行业、项目推介活动中都大放异彩。在广告行业中,诸如汽车、计算机、手表等各类高精尖的产品设备,在设计之初以及项目推广阶段,大量地引人3D全息技术,起到了非常好的助推作用;在博物馆数字化的应用推广上,3D全息技术也是空前备受推崇,3D全息技术可以非常逼真地复原各级博物馆的藏品,能够使得观众近距离的欣赏物品,不限制空间和观察角度,大大拉近了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并且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永久展出,因此在市场上有着非常广泛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