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数字化解决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厂数字化解决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厂数字化解决方案

工厂数字化解决方案范文1

关键词:BENTLEY冶金EPC 应用

中图分类号:TN7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应用背景

AE﹡(﹡化名AE为冶金行业EPC)是一个专业覆盖面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除了工厂管道以外,更有大量的厂房、设备、场地、道路、铁路、桥梁、自备电站、污水处理以及工程地理信息等众多的专业子项。这一特点,也对冶金行业应用软件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软件除了能解决本专业的应用问题外,更需要与其他专业能够实现数据的互用,具有良好的数据兼容能力,能够实现协同设计。而广泛的专业软件覆盖及数据在专业内部及专业之间的互通互用,使得Bentley在全球冶金行业成为用户数量最多的软件供应商。众多的全球著名EPC公司及业主选择Bentley的软件解决方案作为他们的核心软件环境。

ASE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为:同一平台协作工程 跨专业协作设计实时管控和设计应用软件平台统一(尤其是3D设计)最终实现工厂设计数字化。而对平台及软件的需求为:易用性实施快捷。重点是与现有正在开发的ERP的集成及功能融合。另外要求要与项目立项及策划管理设计过程管理项目变更管理项目进度控制管理 ISO质量管理采购管理 施工组织管理及开车管理人工时管理项目文档合同管理项目查询与分析等的融合。

项目应用解决方案

1工程项目数字化全生命周期平台集成方案

Bentley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在ASE应用整体架构规划图

Bentley数字化工厂在ASE应用架构数据流向规划图

2AE三维工厂设计集成系统实施目标和规划

作为大型工程技术公司,AE公司拥有铁烧、焦化、炼钢、轧钢、工业炉、总图 、机制、冶设、土建 、电力、仪表、信息中心、给排水、通风、燃气、地质、测绘等齐全的多专业勘察设计主线以及优秀的设计人员和设计软件工具。此项目的规划及策划实施,目的在 于利用三维操作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公司自身的设计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缩短设计和施工周期,提早投产,创造效益。

因此,我们将构建一个以Bentley三维工厂设计解决方案为基本环境,尽可能 兼容AE公司现有的软件的集成软件系统,实现三维数字工厂和协同设计技术在冶金设计行业的应用。

三维协同设计,是真正能够体现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内数据 价值的系统。这一技术的采用,不仅能够提高设计的整体效益,更能提高设计质量, 减少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错、漏、碰、缺。

3AE三维工厂设计集成系统实施目标和规划

基于上述目标及规划,AE在本项目中如“Bentley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在ASE应用整体架构规划图”中所示,其覆盖的范围为:

 三维协同辅助设计

 工程设计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中所有涉及到工程内容部分

 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图档及其产生过程,人员与图档的相对关系,以及企 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具体来说就是:

 以MicroStation为平台的多专业三维协同设计系统(覆盖工程的各个专业)

 以ProjectWise为平台的工程内容管理环境,管理和控制着各种形式(包括 其他产品产生)的工程文档、工程内容(对象级管理)

 以BentleyFacility为平台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 以BentleyProjectWiseLifeCycleServer 为平台的工程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Bentley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实现了和其它软件厂商之间的数据互用, 能够兼容公司正在运行的现有系统,或与这些系统通过数据交换接口进行对接,充 分保护原有系统投资的延续。例如:机械设计软件Solidworks、项目管理的P3/P3ec 等。

4多专业协同设计

如何提高多专业的协同操作效率就成为AE关注的关键问题。协同操作的内容包括设计平台的协同、设计标准规范的协同以及模型空间 定位的协同等几大方面。AE公司完全应用了Bentley 基于MicroStation的三维工程解决方案。规划使其完全实现专业间的协同操作。

AE采用的Bentley产品结构规划图如 下:

真正运用了Bentley工程系列软件涵盖专业广泛,针对性强,统一的操作平台使得各专业均 在相同的界面上工作的诸多优势,使其达到实现减少了图纸格式转换带来的麻烦,提高数据传递的速度和准 确性。

另外参考工具为多专业协同操作带来了极大方便,一改以往项目设计专业有时间先 后不同的弊端,使各专业可以同时开展设计工作,并在设计过程当中及时了解其他 专业的设计情况,对设计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及时修改,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并消 除了施工阶段的返工现象。

结束语

该规划方案重点贯穿于AE项目生命周期中所有的信息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让散布在 不同区域的项目团队,能够在一个集中统一的环境下工作,随时获取所需的项目信息,进而能够进一步明确项目成员的责任,提升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及生产力。同时借助于数字化工厂设计平台,搭载这个管理平台,不仅可以将项目中所创造和累积的知识加以分类、储存以供项目 团队分享,而且可以作为以后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改变了传统的分散的交流 模式,实现信息的集中存储与访问,从而缩短项目的周期时间,增强了信息的准确 性和及时性,提高了各参与方协同工作的效率。

工厂数字化解决方案范文2

CAXA目前在北京、南京和美国设有三个研发中心。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线完整,覆盖了工业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和管理四大领域。 用于产品研发设计的“研发设计PLM解决方案”,包括二维、三维CAD,工艺CAPP和管理PDM等软件;用于产品生产制造的“数字化工厂PLM解决方案”,包括CAM、网络DNC、MES和MPM等软件。

CAXA客户覆盖航空航天、机械、汽车、电子电器、军工、建筑、教育等行业, 包括中国制造业500强在内的25000家企业以及2000所知名大中专院校。

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CAXA)是中国领先的工业软件和服务公司,主要提供二维、三维数字化设计软件(CAD)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解决方案和服务。

5月12~14日,CAXA作为工业软件领域的代表企业,与北京展团一道,参加了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

分两区域展示

在本届软博会上,CAXA展示的主题是软件服务工业,展示分两个区域:一个是CAD软件区,主要展示二维、三维CAD软件,在工业软件领域第一个推出SaaS模式服务,其在线CAD服务产品获得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另一个是PLM解决方案,主要展示“研发设计PLM解决方案”和 “数字化工厂PLM解决方案”。

CAXA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二维、三维CAD产品领先的兼容性和深度融合性领先国内同行,而CAXA PLM解决方案则贯穿了产品的设计、工艺、生产、制造全过程,展示了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创新性和协同性,获得了现场嘉宾的肯定。

据CAXA相关人员介绍,随着国家“新18号文”的与“核高基专项”的大力推进,我国的工业软件产业正在快速崛起,一举打破了国外软件垄断地位,国产工业软件已经占据整个市场的29.7%。这得益于国产工业软件企业推出的本地化策划和服务,使其能为我国工业企业提供性价比越来越高的产品和服务。

CAXA在线CAD服务

CAXA在线CAD服务(Http://)是中国首个专业在线CAD服务产品,30000个资源随时下载、120课时在线培训、数千会员线上交流……可以让人们尽情享受设计,工作轻松惬意。

CAXA在线CAD服务是专为广大中小企业及个人用户全新推出的专业CAD在线服务,采用基于互联网的SaaS模式,使用成本低,维护方便可靠,享受正版CAD软件的在线服务,尤其适合机械装备、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等制造行业用户应用。

CAXA在线CAD服务方案以点卡形式提供给使用者:CAXA在线电子图板(机械)一年使用权,轻量下载,顷刻安装,在线激活。CAXA在线服务包含在线咨询、在线培训、技术论坛、资源中心、软件自动更新。

在线产品 CAXA在线电子图板(机械),采用简体中文,具有完整的CAD功能,操作简便,使用灵活,与CAXA电子图板机械版基本功能完全一致,体积小巧,50M以下的文件包让网络下载瞬间完成;绿色安装,快速启动即可使用;服务及时,与在线服务时刻关联,快速解决问题;购买方便,通过CAXA商网络等直接购买。

在线服务 CAXA在线电子图板(机械)用户自动升级为VIP用户,获得积分赠送,可以享受以下服务:享受在线客服,优先获得免费电话和线上沟通;在线培训,享受每周两次在线培训;技术论坛,享受技术专区的服务,技术问题优先响应;资源中心,享受资源中心资料的下载和使用,包括各种最新工具、图库、教程等;软件自动更新,在线提示最新版本,完成软件自动更新和升级。

CAXA PLM产品创新 协同管理

CAXA PLM 是围绕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及其协同管理等核心业务活动,提供从需求、订单、设计、工艺、制造直至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旨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帮助企业不断改善和优化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的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设计方案(2D/3D CAD)提供从二维、三维设计和工程绘图的创新设计工具,帮助完成产品的概念、外观、结构、零部件和总体设计等,以及提供对设计标准、设计文档和经验的知识管理和共享平台,实现并行设计、异地协同设计,提高企业的设计效率和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

工艺方案(CAPP)提供企业制造资源、工艺标准和典型工艺库,重用CAD的图形和数据,重用各种工艺知识和工艺经验,提高工艺编制和工装设计的效率,生成各种材料清单和工艺汇总数据,缩短工艺准备的时间周期。

制造方案(CAM/DNC/MPM)提供各种数控机床的自动编程工具,各种数控机床的网络通信和联接以及订单、计划、车间生产调度、制造执行、库存和采购等管理的平台,提高对车间生产加工的计划和监控的能力,提高制造资源的利用率和加工效率。

工厂数字化解决方案范文3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小零件标准化;型号标准;标准件库

0引言

标准件在航空武器装备中是通用化和系列化程度要求最高的零件,不仅影响产品结构强度、寿命,也对产品减重、提高产品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衡量武器装备“三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航空发动机行业标准件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形成系列化标准体系,现有行业级以上标准不能满足新一动机设计选用需求,需要发展航空发动机专用标准件标准,满足设计和生产单位的需求,进而提高型号小零件标准化水平和标准件质量。

1小零件设计应用情况分析

为整合多方资源,优化设计生产的协调管理,缩短研制周期,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启用了协同研发模式。发动机行业标准件本来就基础薄弱,大量具有通用特征小零件图在企业内部流通,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研发模式在运行不成熟的初期更加限制了全机小零件通用化水平,小零件标准化问题成为发动机研发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1.1小零件应用现状分析

1)标准化程度低:以某型发动机我所承研部分设计出图情况为例,小零件设计图样有908个图号,单台共计9737件,其中各级标准件76种,单台共计1454件,仅占全部小零件的14.9%。

2)专用化设计:目前通用小零件图样结构型式、尺寸规格和材料选用品种繁多,设计技术要素不统一,例如,橡胶密封圈材料有5080、FS6265、FX-2、FX-4等,很多材料沿用老机型,寿命达不到产品贮存期要求,耐高压和耐高温密封性不满足要求,需要经常更换。

3)重复设计:小零件设计主责单位基本根据单元体划分,资源分散,依托于型号按类别进行独立图样的设计与管理,各专业室沟通和资源共享渠道不畅,图纸间存在大量无用差异,重复设计问题严重,一方面造成很大的设计与管理上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不利于工厂组织生产。

4)借用件比重大:在型号研制过程中,不同型号之间小零件的借用现象比较普遍,造成借用小零件的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交叉,为其技术状态的跟踪和协调管理带来麻烦。

1.2国外先进发动机的小零件应用现状

国外先进发动机标准件体系较为完善,在CFM56系列发动机中研制中采用了大量的AMS、AS、MS等行业级以上标准,并以此为基础,配套了200多种结构尺寸标准,其成套性和协调性较好。以CFM56-7B发动机为例,其小零件构成情况,小零件的标准化率高达62.5%。小零件标准化已成为目前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的一个突出问题,为适应新一动机的研制需求,需加快全机小零件通用化、系列化、规范化研究进程,逐步建成并完善发动机标准件体系。在行业级以上小零件标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依托型号研制,以现有小零件设计生产经验为基础,借鉴国外先进标准,统筹规划编制型号小零件标准,实现技术、设备、人力等方面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有序推进全机小零件标准化,从而达到提高发动机的研制水平、降低发动机型号研发与生产成本、缩短研制周期的目的。

2型号小零件标准化实践

2.1实施规划

结合型号研制需求,分析梳理型号小零件设计图样数据,优化系列,压缩品种,淘汰老材料,对标准件品种规格进行整合,初步确定标准项目。经过多轮分析迭代,核查上级标准过滤已有标准项目,剔除通用性不强的标准项目,合并可优化整合的标准项目,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提出新型标准件标准项目,在平衡适用性、先进性和经济性基础上统筹制定型号小零件标准化实施方案。

2.2实践过程

2.2.1标准编制原则

为了保证协同研发模式下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标准件的质量,型号标准件标准的编制按如下原则开展:

1)压缩规格品种,整合设计资源;

2)基于上级标准统一结构要素,避免未经优化的尺寸罗列,从标准的角度和要求出发,以满足设计使用为目的,经过充分的试验验证,优化小零件标准参数尺寸和规格系列;

3)技术要求标准从国家军用标准和航空行业标准中选择,已有标准不满足要求时补充编制配套型号标准件技术条件标准;

4)有分歧的技术要素的确定要经过充分的试验验证,同时积累试验数据。

2.2.2关键问题攻关

1)优化系列,压缩规格品种按照型号标准件标准编制实施方案,在保证满足设计、安装、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对某型发动机研制中小零件的结构要素进行归类优化,压缩材料品种。

2)关键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确定结合目前型号小零件设计实际情况,参考国外先进标准和技术,对小零件技术要素进行标准化,对性能指标进行科学的理论设计;缺少设计依据时,参考先进标准,结合小零件设计使用经验,提出初步指标设计原则和方法,经过验证和改进迭代后,形成标准件技术要求的性能指标。

3)小零件关键工艺改进在标准讨论和标准件鉴定试验中重点关注标准件螺纹镀银技术、自锁螺母材料热处理与收口参数的关系、5次加温加载试验不合格、螺纹粘接、螺栓螺母分解过程中由于粘接导致的螺栓断裂等问题,以及自锁螺母锁紧性能不能满足高温振动试验要求的相关工艺问题,控制标准件按规范要求达标生产。

4)关键试验方法改进提高5次加温5次加载试验、扳拧试验等关键试验的试验精度,参考国外标准,确定切实可行的试验方法,统一试验夹具和流程。

2.3标准件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新的小零件设计管理模式在应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传统的设计思维和工作流程的制约,为了促进标准贯彻和应用,同时利于型号数字化设计的开展,基于型号标准件标准资源开发标准件库管理平台,为标准的使用提出数字化解决方案。标准件库基于Teamcenter2007创建,在UGNX中调用运行,利用该系统对型号标准件模型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以方便设计使用为目的,数据库定制有以下特点:

1)数据时效性强,加载方便,模型即调即用;

2)客户端界面设计科学合理,结构化管理资源,信息引导性强,实用性远远优于文档性目录。

3)解析标准的主要技术要素,实现了合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重新整合几何和非几何参数,提高信息识读性和浏览效率;

4)实现面向标准件技术要素的搜索,执行跨标准参数化搜索,融合标准间界限,提高查询效率和设计效率。

3结论

工厂数字化解决方案范文4

纵观今年国内传统鞋机销售市场波澜不惊,一反去年同期火爆销售状态,相对爱玛数控供不应求的局面,显示数控设备呈现高增长需求态势,折射制鞋产业集体提速进入“数字化研发及自动化生产”的发展阶段。

一、制鞋业成本上升,掀起机器换人潮

目前,我国制鞋业在发展和转移受到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环境保护以及销售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

4月1日起,欧盟正式停止对中国和越南生产的皮鞋征收反倾销税,但欧委会仍对上述产品进口实施为期1年的监察机制。这意味着,反倾销后时代,中国鞋企仍要应对来自发达国家基于市场保护采取的一些手段和措施。

随着用工荒在全行业蔓延开来,制鞋业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利益的时代已经结束,在提高工资水平、被动产业转移“二路不通”后,通过数字化研发,加快生产自动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制鞋业不二选择。

以爱玛数控新推出H2-315双刀头电脑皮革切割机为例,取代手工开料,刀模裁断等传统模式,采用高清晰投影,全自动电脑排版,真空吸附固定皮革,双振动刀头切割皮革,是一种皮革裁切领域革命性的自动化高效切割设备,适用于多个行业(制鞋、皮具、手袋等等)大批量裁切皮革的最佳生产设备。为客户带来高效的切割效率,有效解决用工荒困境,并能够节省6%以上的皮料。

与此同时,依赖手工与师傅经验的生产企业对数字化研发及自动化生产的认识也已悄然转变并逐渐接受,如百丽、达芙妮、富贵鸟、星期六等国内著名企业率先建设数字化研发及自动化生产。

达芙妮鞋业自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三个月增购100多台电脑折边机,经过内部核算,这笔过百万元的投资仅三个月就收回投资成本。温州爱美高鞋业,今年开春投入数十万元引进爱玛数控3D鞋样设计软件及2D开版软件,使研发速度成倍提高,间接节省了数以万计版师工资支出,同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方式,提高了企业研发水平。据了解,已有两家知名企业在短短三个月内向爱玛数控订购了二十多台数控设备。

数字化研发及自动化生产,分解着手工与机器之间的边界,分解着依靠师傅经验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边界,打破传统生产依赖熟练工人与师傅的经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能及节省人工、材料等各项成本,实现生产价值最大化。

爱玛数控CEO王国权认为,中国制鞋业必然朝向数字化发展。因为只有数字化才能实现自动化。只有实现自动化才能真正节能降耗,减少浪费,实现绿色环保。

二、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崇数字化建设

我国制鞋产业长久以来都以承接国外订单生产加工为主,在生产成本日益高涨的时期,利润显得非常微薄,要掌握主动权、提高利润率,扩大企业生存空间,势必要解决制鞋业五大问题:缺乏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形成国际营销网络、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信息化水平不高。而解决这五大问题的关键则是:提高制鞋行业数字化建设。

制鞋企业数字化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宣传的信息化,即网站制作宣传推广及产品电子商务,制鞋企业已经广泛应用。二是鞋企管理的信息化,已经被众多的鞋企所接受。EPR等企业管理软件已经在鞋企中得到一定的普及与应用。三是鞋企生产制造的信息化,即数字化鞋业生产系统。中国制鞋产业发展的症结及根源就是要提升中国制鞋业的数字化研发及自动化生产的水平。

王国权认为,“数字化研发及自动化生产”在宏观层面需要制鞋业的上下游产业主体建立密切联系,在微观层面需要通过有效整合为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内容。

据他介绍,爱玛数控的业务拓展已围绕数字化研发及自动化生产整体解决方案进行,该方案集中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三大核心难题:产品个性化,工艺标准化,管理透明化,以节省、高效、环保为出发点,不仅立足于“以机器替代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来增加利润,提高制鞋业产业链的两端――设计与销售的竞争力,进而提高鞋企国际综合竞争力。

制鞋业进入数字化研发及自动化生产时代,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设计、研发、接单、打样、采购、量产、库存等不同环节整合,实现技术开发商、设备供应商、制鞋工厂、采购商等多方共赢,促进角色的换位与整合,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因此,数字化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把握以及高品质、高效率自动化生产的搭建,更在于对各类生产资源的聚合管理效应。

以最难控制成本的环节――裁断为例:实行全智能化电脑排版,比人工排版快90%,节省6%以上的皮料成本,并且通过电脑皮革切割机实现自动化皮革切割过程,能在裁断环节,节省80%人力成本。

业内人士认为,数字化研发及自动化生产模式,不仅加速了制鞋业上下游的融合,更可以实现客户选择与体验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需求。

三、数字化建设,制鞋产业升级转型必经之路

“十二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制鞋行业经过快速发展后,以往传统追求数量扩张、低价竞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提升技术水平和提高产品质量将是制鞋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常,产业升级都会向三个方面发展:①做更有技术含量、更有附加值的产品,如做高档产品利润更高;②更有效地提升生产力,如用自动化机器设备,用同样的人做更多的产量;③在产业价值链中,增加投入,获取更多价值。如鞋业生产企业不仅生产,也投入研发及品牌经营,以期获取更多利润。但这三个方面其实都离不开数字化的应用。这方面,国外的鞋业同行已经远远走在中国前面。发达国家的一些知名企业,依靠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劳动效率是中国企业的2~3倍,尽管他们的人工费用高得多,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保有竞争优势。因此,数字化研发及自动化生产,可以助力中国的制鞋业进行产业升级,加快完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升级。

工厂数字化解决方案范文5

“我看到一个趋势,消费者对印刷品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那么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方式去应对?我相信,印刷业需要多种技术和多种生产方式的组合,而不是某一个取代另一个。为什么?因为市场需求很复杂,单一技术不可能满足那么多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站在市场和客户的角度,去探索印刷业的未来以及印刷品的发展趋势。”

海德堡全球销售与服务部总监马切尔・基斯林(Marcel Kiessling)

“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市场上,近几年包装印刷表现出比商业印刷更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中国市场的情况不大一样。数据显示:在这里,商业印刷和包装印刷基本上是齐头并进的,一直到2020年都会是这样。从产值来看,商业印刷产值占中国印刷业总产值的50%左右,包装印刷到目前为止占25%。可见,商业印刷仍然拥有很重要的市场,我们不应该忽略其成长潜力。”

海德堡全球生产网络总监彭帝峰(Stephan Plenz)

“我们通过第三方调研了解到,2011年中国的印刷市场规模在410亿欧元左右,预计2020年将达到640亿欧元。当中国的人力成本正在以每年10%的幅度上升,自动化生产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中国的印刷企业能够像发达国家的印刷企业那样使用海德堡的高端技术和高度自动化设备、实践精益生产、应用印通解决方案来衡量企业绩效……那么,中国企业一样能达到高效率和高利润,实现成功。”

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连光

“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印刷业可以说依然蓬勃向上,值得注意的是,未来5~10年,内需市场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过去海德堡在包装印刷上的投入已经非常大,今后在这方面的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强。未来,中国的包装印刷品质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包装的设计、形态等各方面的水平都将有所提升。印刷企业要针对这些变化提早做配套布局,海德堡会为客户提供更多帮助。”

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单张纸胶印解决方案总监夏靖

“海德堡始终贴近和顺应市场需求,以一体化解决方案来唤起印企‘内部挖潜’的意识,推动企业内部的流程整合、标准化管理和数字化应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仅仅投资设备是不够的,只有重新审视自身的运营模式,不断完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希望与客户携手奋战、共同成长,引领中国印刷技术及工艺向世界领先水平迈进。”

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印前及数码印刷总经理侯建彤

“印刷厂在使用传统胶印机之余,也需要将数码印刷机作为补充,主要用来处理超短版、数码打样、补单、可变数据等业务。印刷品买家并不在乎印刷厂用的是胶印机还是数码印刷机,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合理的价格和令人满意的质量完成印刷就行。而对于印刷厂来说,如何在传统胶印和数码印刷之间达到平衡,为印刷品买家服务,这是所有企业都要考虑的。”

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印后设备部总经理詹辉光

“印刷企业卖的不是一张纸,而是一个产品、一本书或一个包装盒。从前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印刷’来赚钱,在印刷装备上慷慨投资武装自己。然而随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印刷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并规划整个生产流程,发现隐藏的潜力。过去被忽视的印后如今成了最有提升空间和价值的环节。”

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系统服务部总监殷伟雄

“海德堡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高效的服务,比如我们的远程服务就能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技术支持,加快排除生产故障和解决问题的速度,缩短停机时间,让生产率直线上升。70%左右的设备电器问题都可以通过远程服务得到快速解决。现在,我们还提供更高级、更有效的远程监控服务,对设备运行状态实施不间断的自动监控,以发现潜在的故障,并在其阻碍生产之前主动发出预警提示。”

工厂数字化解决方案范文6

一、全球迎来“工业4.0”浪潮

目前,全球在“工业4.0”领域的竞争可分为以下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制造强国。在这一阵营中,德国和美国正在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话语权,也即是成为全球标准的制定者。

第二阵营:以日本、法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在全球居于前列,却难以成为全球标准的制定者。

第三阵营: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他们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追赶者。

二、德、美、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战略路径

1.德国将“工业4.0”视为国家战略,将工厂智能化视为国家方针。在德国工业4.0工作组的《实施“工业4.0”攻略的建议》中,工作组认为,实现“工业4.0”的关键是要推动“双重战略”。

2.“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重振美国经济的战略选择,这一经济复兴战略有丰富的内涵以及深层次的长远考虑,即营造经济新时代。

3.日本将机器人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过发掘机器人的可能性实现日本经济的增长。日本政府打算在新经济增长战略中写入促进护理、农业、建设第一线利用机器人的相关内容,并设立“实现机器人革命会议”加快技术开发。

三、“工业4.0”背景下中国的行动路径

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全新的、更为艰难的要求,使正在努力向工业3.0追赶进军的中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为全面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国的产业政策思路和行动路径应当适时调整。

(1)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2)优化产业结构;(3)制造业对外合作与内部改革并举;(4)继续推进两化融合;(5)推行精准主义和标准主义,构建中国制造标准体系;(6)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研发投入的差距,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全球迎来“工业4.0”浪潮

智能化工业装备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基础,发达国家不一而同地将制造业升级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各传统工业强国无不高度重视全面信息化对制造业已有和潜在的影响,思考及采取对策加速自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期占领未来国际较量的战略制高点。这其中尤以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最为引人瞩目,被认为是德国吹响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前进号角。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

“工业4.0”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物理系统等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德国“工业4.0”的大体概念是在2011年于德国举行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当时,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董事兼行政总裁沃尔夫冈・瓦尔斯特尔教授在开幕式中提到,要通过物联网等媒介来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提高制造业水平。2年后,在2013年4月举办的“Hannover Messe 2013”上,由产官学专家组成的德国“工业4.0工作组”发表了最终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包括德语版和英文版)。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同,德国将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定义为工业1.0,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为2.0,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化定义为3.0,而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宣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

德国产业界普遍认为,工业4.0将正视和解决某些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城镇化、人口结构变化等。工业4.0能持续带来覆盖整个价值网络的资源生产率和效率的增益。它能将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因素考虑在内,以适合的方式组织生产。智能辅助系统让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把精力集中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

正是认识到“工业4.0”战略的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在制造工程领域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而且,并非只有亚洲的竞争对手对德国工业造成威胁,美国也在采取措施,通过推进“高端制造业”计划反对“去工业化”。目前,全球在“工业4.0”领域的竞争可分为以下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制造强国。在这一阵营中。德国和美国正在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话语权。也即是成为全球标准的制定者。

作为传统的制造强国,德国充分认识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对制造业产生的重大影响,而自身在信息产业方面却没有明显优势。因此,德国提出工业4.0的概念,既是以工业3.0已经实现、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极高的优势为基础和条件,更是德国对制造业未来转型升级的战略预判及方向明确。不仅如此,德国还希望通过推动“工业4.0”战略,而继续保持自己称霸国际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指出,数字化生产对德国的繁荣富裕至关重要,德国可成为“工业4.0”标准的推动者,并在欧洲甚至全球推行这些标准。默克尔说,德国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德国希望继续保持工业强国地位。因此,德国工业生产必须迈向数字化,即实现“工业4.0”,而如今已是设立相关标准的时候了。默克尔认为,德国应抓住欧洲内部市场的优势。“也就是说,德国可以成为特定标准的推动者,并使其扎根欧洲,”她说,“同时我们也有机会将其推向全球。”

默克尔政府希望通过推动“工业4.0”,重塑自己在工业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并建立解决老龄化等问题的积极应对战略。在这一高度下,德国本身的工业4.0规划,非常侧重借助信息产业将其原有的先进工业模式智能化和虚拟化,重视智能工厂和智慧生产,并把制定和推广新的行业标准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即德国的工业4.0的产业集成。

从短中期来看,奥巴马政府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目标是要重振美国制造业,创造就业,推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等。这既源于对金融危机前“去工业化”潮流的纠正,也源于制造业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制造业能够帮助一个国家保持产业领先地位,同时提供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在全美所有行业中,制造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排第4位,大约是美国一直引以为傲的金融服务业的3倍。据统计,自2010年2月以来,制造业已为美国人创造了53万个就业计划,实现连续31个月增长,创过去近25年以来最佳表现,其中多为高新尖端技术就业机会。正是发现了制造业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乘数效应,2008年还在竞选总统期间,奥巴马就公布了自己的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以吸引基数庞大的蓝领投票者。

奥巴马政府“再工业化”的远期目标则是要在世界经济领域掀起一场“战略大反攻”,以“再工业化”作为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促使主导“新型制造制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环保、能源、交通,乃至所有经济领域遍地开花,以达到巩固并长期维持其世界第一经济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从―开始,奥巴马政府就是把“再工业化”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来策划和实施的。在第一任期内,奥巴马政府就先后推出“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翻番目标”,以及“促进就业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战略部署。“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是要推动美国制造业的脱胎换骨,要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造就类似于信息革命那样的大趋势,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

二、美国“再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重振美国经济的战略选择,这一经济复兴战略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层次的长远考虑,即营造经济新时代。奥巴马政府一直在细化并推进相关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有利于制造业复苏的法律政策环境。美国出台了带资金的《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其中7872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相当一部分拨给了制造业。此后,又出台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等。

2.加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虽然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高,但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美国在此次危机中受到了沉重打击,市场大幅萎缩,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作用重新凸现出来,受到了美国各界的重点关注。先进制造业包含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清洁生产、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绿色制造等众多先进模式,不仅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带来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提高经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而扭转美国当前严重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现象。目前,美国为了重塑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向实体经济转型,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振兴制造业的有关立法工作;鼓励制造业研发创新及产业化;大力培育新兴先进制造业;为制造业提供积极的金融支持等。

3.保证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美国联邦实验室和联邦资助研发中心的研发量只占美国研发的10%左右,超过80%的研发是企业完成的。为保证美国的研发能力,美国政府极其重视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和公共服务帮助,而发达的金融服务业能够敏锐发现有前景的中小企业,并提供融资机会。2009年3月16日,奥巴马宣布计划从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划拨部分款项(约7.3亿美元)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2009年10月21日,奥巴马宣布一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新计划,以帮助小企业渡过信贷紧缩难关。2009年12月11日,奥巴马政府计划将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剩余资金用于扶持小企业,旨在遏制失业率高企带来的政治和经济不良后果;还准备要求国会对TARP进行修正,放宽将施加给小企业贷款机构的薪资限制及其他限制。美国政府还多次敦促美国银行为那些有可能增加就业机会的小企业提供更多贷款。

4.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美国国会公布的《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的草案包含增加133亿美元科技投入,其中研究和开发99亿美元,研究和开发设施设备34亿美元。2010财年联邦部门研发拨款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科学办公室和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主体的研发拨款朝着十年内翻番的目标稳步前进。今天,在全球的研发开支中,美国一家就占到31%,远超欧盟的17%和日本的11%。

此外,美国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体系的构建。2011年,奥巴马总统推出了“高端制造合作伙伴”(Advanced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计划。该计划由道氏化学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领导实施,而非政府部门直接负责实施,主要致力于四方面的工作:建设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的国内制造能力;缩短先进材料从开发到推广应用的时间;投资新一代机器人;开发创新型的节能制造工艺。可见,这是美国官产学研协同作战振兴制造业的一项重大举措。

日本工业机器人发展计划

说到日本工业,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日本具有国际上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不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市场规模方面,日本可以称得上是“机器人大国”。根据日本产经省统计:2013年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到3611.84亿日元,年度产量为99858台,供应全球50%以上的工业机器人产品。2014年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到4470.21亿日元。从供应方来看,日本6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机器人技术后,已经成为机器人第一大生产国,并且形成了浓厚的机器人文化,工业机器人约占全球66%份额,代表企业有发那科、安川、那智不二越等。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和电子机械行业,约占70%。

由于日本地少人多,人口老龄化严重,长期以来日本对机器人比较重视,特别是在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方面,都在世界遥遥领先。日本对机器人产业―直抱有非常大的希望,希望机器人能在日常生活和公共场所中成为更加贴近人类的工具,能在应对日本高龄化社会、解决日本劳动力下降、实现安心安全社会、创建便利和幸福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据统计,在金融危机前的2005年,日本有37万个机器人在工厂工作,占全球总量的大约40%。也就是说,制造业平均每1000个工作岗位中,就有32个是工业机器人。

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日本政府的支持分不开:

其一,日本政府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给予了巨额的资金支持。2013年,日本政府拨款23.9亿日元,帮助24家企业开发和推广护理机器人。日本还计划至2020年,实现产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翻番,扩大至1.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32亿元)。护理和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2万亿日元,是现在的20倍。日本首相安倍称,日本将把机器人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过发掘机器人的可能性实现日本经济的增长。安倍还称,会出台放宽限制的政策来大力促进机器人使用。日本政府打算在新经济增长战略中写入促进护理、农业、建设第一线利用机器人的相关内容,并设立“实现机器人革命会议”加快技术开发。

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采取了诸多经济优惠措施,2014年日本政府拟把机器人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支柱,通过扩大机器人应用领域、设立“实现机器人革命会议”、加快技术研发、出台放宽限制的政策等,大力促进机器人使用。

其二,日本把实现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所对应的产品形象)有关的技术课题经过整理和展望,编制成技术路线图。同时,把解决这些课题所还需要的单元技术和技术性能的进程沿着时间轴展开,编汇成完整的机器人路线图。机器人路线图划分为三个领域,即“新世纪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勾画出了10年以后各种机器人的未来形象(任务),从技术图中的重要技术中抽出其性能和所需要的技术等。路线图中提到为了创建和扩大新世纪机器人的早期市场,重要的是要缩短满足多种需求的机器人的开发时间、降低成本、扩大加入的企业。为此,提出了有助于缩短机器人开发,扩大机器人开发企业的“共同基础性技术”;有助于开发高级需求的机器人的“突破性新技术”;进而,从在其他领域中应用来扩大机器人技术的观点出发考虑“市场冲击力”,以及“基础技术开发的需要”。同时,路线图称,为了确保日本在这样的机器人市场中的占有率,强化日本的技术竞争力也是很重要的。

“工业4.0”背景下中国的行动路径

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信号给中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工业4.0”,向我们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流水线、集中化机器大生产的全新生产方式,生产要素、组织模式乃至市场供给与需求都将出现重大变化。这对我国进一步推进增长方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重要启示。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发达国家反思过度“去工业化”、推动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新一轮工业革命并非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实现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那么,在发达国家新一轮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际,中国制造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出路何在?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行动路径,方能跟上“工业4.0”的时代步伐?

新一轮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全新的、更为艰难的要求,使正在努力向“工业3.0”追赶进军的中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挑战在于:一方面,发达国家可能将通过“再工业化”再次占领制高点,后发国家的产业赶超可能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抑制;另一方面,“工业4.0”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中国制造业如果选择“跨越式”地迅速跟上,以现有水平来看难度较大。

1.后发国家的产业赶超可能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抑制。罗宁博士的观点认为,中国需要警惕的是发达国家可能将通过“再工业化”再次占领制高点,对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挑战。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可能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信息、资本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抢占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主导新型装备、新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成为未来科技革新与产业革命红利的主要受益者,这将对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黄群慧也撰文认为,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而且有利于发达国家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此,后发国家的产业赶超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抑制。如果后发国家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制造技术创造的技术和市场机会,新一轮工业革命将使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心一”世界分工体系被进一步固化。曾经为寻找更低成本要素而从发达国家转出的生产活动有可能向发达国家回溯,导致制造业重心再次向发达国家偏移。

2.新的技术标准和竞争规则可能阻碍中国制造产品出口。业内人士指出,西方国家正从制造业的现代化、高级化和清洁化中寻找“再工业化”的出路,这意味着西方国家将在技术标准和国际贸易规则上做文章,以阻碍中国制造产品出口。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各种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和国际经济组织中占据强势,其操纵技术标准和竞争规则的能力较强,再工业化战略更加强化了其规则制定者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各种高端技术甚至极端技术抢先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工业品的技术标准和贸易规则,设置较高市场门槛,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无法进入该市场与其平分秋色。中国的制造产品出口将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制造技术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将成为产品的市场认可度的一大制约。

因此,中国必须站在国家高度充分认识“工业4.0”的全局性和战略性,认真研究理解“工业4.0”的核心内容,关注如何让互联技术在制造业全产业链上都发挥作用,重点关注和全面建设制造过程的系统化和标准化。中国应当在制造领域加快引进互联网产业体系,推动生产要素的互联,使之向“智能制造”的方向快速前进,这对于中国制造业的提升与赶超将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工业4.0”背景下中国的行动路径

为全面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国的产业政策思路和行动路径应当适时调整。

1.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全面推行“工业4.0”、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产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其中,国家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至关重要。2015年5月,中国政府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该纲领将制造业定位成“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5-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2025-2035年,达到制造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第三步,2035-2049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

“工业4.0”精彩案例

一、德国安贝格西门子智能工厂

作为工业4.0概念的提出者,德国也是第一个实践智能工厂的国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陈部城市安贝格的西门子工厂就是德国政府、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合力研发全自动、基于互联网智能工厂的早期案例。占地10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员工仅有1000名,近千个制造单元仅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络,大多数设备都在无人力操作状态下进行挑选和组装。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安贝格工厂中,每100万件产品中次品约为15件,可靠性达到99%,追溯性更是达到100%。这样的智能工厂能够让产品完全实现自动化生产,堪称智能工厂的典范。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数字化工厂概念:数字化工厂不是无人工厂,而是根据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投资成本的情况下,为人提供最佳支持。这一点在安贝格工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整个厂内甚至没有看到一台六轴机器人,但求所需,无求多余。目前安贝格工厂仍有1200多名员工,一条生产线仍然有6-8名操作工人,同时有30-40人的技术人员进行支撑,确保物料、设备、产品检验等工作。

持续改进的过程:安贝格工厂走到今天这样出色,是持续改进的结果,“质量第一”仍然是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历经25年,通过持续的改善,在员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产能提高到原来的8倍,质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560百万出错率,下降到2014年的11.5百万出错率,质量水平达到了99.9989%。可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厂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产品、工艺进行持续的改进。

数字双胞胎概念:西门子认为安贝格工厂的成功是数字化的成功,将工艺的规划与工程化、生产系统的规划与工程化、仿真优化及验证全部实现数字化,并且能够达到实体与数字信息同步,达到设计、制造、调试信息一体化的联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变化,都能在整个环节上同步进行变更,强调的是集成的、统一的数据标准。

信息化系统与自动化装备的高度结合:安贝格工厂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率达到75%,但更为关键的是物流的自动化与信息的自动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相匹配,真正达到了物流、信息流及仿真的完美统一。

模块化设计:缩短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周期,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目前安贝格工厂为全球6万多家客户提品,达到自接到订单,最短可达到一天之内为用户提品,生产组织形式真正高效、灵活。其中,模块化设计是其能够灵活组织生产的重要保证,模块化设计包含产品的设计,也包含了生产设备、信息化软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与相对标准化的设计。

另外,安贝格工厂的生产现场布局也很有特点,在场内基本看不到地面排线等,据西门子的专家介绍,其排线系统与物流系统一样,都放在了一楼,地面上设了多个能源供应点,可以根据生产布局的需要随时灵活调整。

综上所述,数字化、模拟仿真、模块化及相对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基于自己产品的物料清单和工艺清单的数字化,以及信息化与自动化的高度融合是德国实现“工业4.0”的重要因素。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持续的改进,并且不断地将BOM与BOP进行数字化后与自动化装备完美结合,才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的王道。

二、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台

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2010年推出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台,该平台融合施耐德电气在电力、工业、建筑楼宇、数据中心和安防5个领域的独特技术和专业经验,为需要寻求多个业务领域提高能源效率的客户提供智能化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EcoStruxure的承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首先,EcoStruxure是基于5个技术领域里有特定目的的应用的最全面组合,而这五个领域是解决能源方程所必需的。(1)电力:为设施、工厂提供完整的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实现高效、安全、可靠的电力分配。(2)数据中心:APC by Schneider Electric为数据中心提供了备受赞誉的InfraStruxure架构,该架构采用了模块化的、可扩展的方法,不但可以优化关键电源和制冷服务,还可以改进重复建设导致的低效。(3)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关注灵活性、可扩展性、易使用性,面向最终用户及原始设备制造商需求提供自动化控制和管理控制平台。(4)建筑楼宇:管理解决方案关注降低安装和运营成本,并通过对温度、照明以及百叶窗等的实时控制来提高最终用户的舒适度。(5)安防:Pelco by SchneiderElectric提供的架构拥有行业领先的视频、门禁与安保技术,可以尽可能地降低计划外的停机而导致的成本和效率损失,并提供全面的风险分析。其次,EcoStruxure能够将以上五种技术整合在开放的、灵活的技术平台上,(该系统需要用到IP和网络服务),并能够连接特定应用,设置不同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