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理念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理念培训

教育理念培训范文1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较高学历,掌握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成为“讲课的学问家”。强调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解决具体教学问题为基本理念的校本培训模式,对丰富高校教师教学培训形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本培训的理念

“校本培训”,字面意义很容易理解,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进行培训。而校本培训内涵到底是什么,人们对其理解和描述却是多样的。概括起来校本培训有如下基本特征:(1)校本培训是适应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在职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形式之一。(2)校本培训是终身培训,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3)校本培训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培训基本单位。培训立足学校实际发展需要,以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4)校本培训是集基层学校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的培训活动。(5)校本培训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尽管培训一词对教师而言蕴涵一定的被驱动性,但实际上校本培训强调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探索问题,在与同行的相互学习中、在与专家的对话中,不断反思、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实现自己的教育信念,发展和完善自我。总结以上基本特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校本培训所倡导的理念—强调实践,立足通过教师培训实现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让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在教师学习、探索、反思过程中实现对教育理念的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校本培训理念突出教育践行者—学校、教师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师资教学培训的困境与抉择

高校师资教学培训与中小学相比并不发达。通常“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一种师范教育,这种教育一般来说是强制性的,并且是由国家认可的单位负责组织。大学教师的培训则与此相反,它在更大程度上是在职的,自愿的。”中小学严格要求进人教学职业者必须具备基本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重视教师的准人资格。高校并没有统一的选用教师标准,但选用教师时往往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其重要标志就是学历和学位。教学能力一般不作为选用教师的主要标准。高校更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不重视教学的一个原因是错误地认为,教学是任何人都能干的日常工作。如果一位教师有博士学位,想当然地,他就能胜任教学。”所以,高校有完整的职业训练机制,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在职进修、做访问学者、申请学位,等等。但这些培训模式多是以提高学历,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学术研究训练为主,而教学培训并不发达。

教师高学历化已经成为世界高校的普遍趋势。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经达到教师总数的85 %。我国2003年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3 %,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为8%。显而易见的差距足以证明,学历补偿教育在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中必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如果仅仅重视学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或者想当然地认为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就很容易掌握教学规律,具备教学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劳工组织就已经把教师这一职业正式列为专业化职业。的确,教学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独一无二的社会劳动形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的专业’,一种复杂的智慧性工作”(舒尔曼)。教学如同医生、律师等专业职业的劳动形式一样,没有专业训练与培养是很难胜任的。事实证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仍然采用他们做学生时的传统教学方式—把知识被动地传授给学生。一方面,“长期的学校学习使他们习惯于这些方法,而且他们的学术成就证明这些方法是成功的。”另一方面,教学知识体系与技能的缺乏也使“许多大学老师认为旧的模式是唯一地选择,他们想不出其他替代模式。”高校采用评估和督导的办法引导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与传统教学方式。然而,这两种方式仅仅让教师意识到教学行为的某些不足,对如何实现正确教学行为仍是借然无知。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人发展,无论是课程体系更新还是教学内容变革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实现课程理想在学习者身上的转化。包含再多先进理念和内容的课程如果遭遇传统教学理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课程的现实转化就会大打折扣,也就很难谈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此,“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确实,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作为教师倘若对于理想与理论没有充分了解,倘若对于实践的条件没有实际的把握,那么,这种转化就会有很大的落差。”高校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推行教学方式改革,与实施教师教学培训促进教师掌握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是不可分离的。

为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1997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1994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高校青年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积极组织,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培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1)培ail由省师资培训中心统一规划、管理和组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外控式培训形式。这种培训形式,有利于强化标准,加强约束力和指导性,其作用不可替代。但它带来的弊端也很明显。它无法考虑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的实际需要,无法照顾被培训者的个体差异与主体性。学校把培训当作上级规定的任务来完成,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青年教师为获得证书,晋升职称,只是消极应付考试,并不重视培训过程。(2)培训以纯粹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脱离高校教学实践,忽视教学技能训练。对于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理解教育本质、了解教学原则,认识教师职业内涵固然重要,然而“‘教师怎样做’(实践取向)比‘教师是什么’(本质取向)更重要,教师的知识蕴涵在如何做之中。”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分类的观点看,仅具备陈述性知识—熟悉教学概念和规则,没有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经过练习就不可能实现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真正懂得如何去教学。事实上培训过后,教师也只是记住某些概念和规则,教学行为一如既往,并无改变。(3)这种培训为“短训”式,一次合格保终身。显然不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持久发展。无论是终身学习的宗旨,还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都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者。“教师职业的社会化过程,并非终止在进人职业的那一刻或在教师早期生涯的任何一点上。”教师职业的发展应当贯穿其职业生涯全过程。

我国新时期高校教师培训的运行机制将实现重大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行为转向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建立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相适应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上述讨论也使我们看到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培训的低水平和一些明显的缺陷,这将为高校探索新的教师教学模式,开展校本培训提供了空间和契机。

三、实施校本培训.开展高校教师教学培训

1.在组织管理上,设立教学指导中心。设立教学指导中心是国外许多大学比较通行的做法。①我国清华大学也设有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教学指导中心作为高校教师教学培训的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促进本校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基本工作包括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课题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日常教学问题咨询、评估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对教师进行各种表彰和奖励。其中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和日常问题咨询是核心工作。教学指导中心应为本校教师提供多种培训课程和辅导计划,如依据培训对象设置“新教师培训计划”;依据教学对现代教育技术需求设置“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计划”;也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提供“课程设计培训计划”,辅导教师掌握有关课程设计技术,以便教师开发出更多新课程。教学指导中心除进行大规模的定期培训,还可以通过网络为教师提供日常咨询服务,随时给教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帮助教师提高授课技巧,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教学指导中心自身需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素质,同时也要开展教育课题,通过课题立项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教学指导中心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对优秀者要予以表彰和奖励,还要能从评价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总结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把这些方法介绍给教师,并纳人到学校教学发展计划当中,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高校设立教学指导中心,教师教学培训就可以是长期的,有计划的,有的放矢的,教师职业技能和学校教学质量会持续不断地提高。

2.从培训内容选择上,校本师资培训注重与教学实际密切结合,以实戏性知识为根本,进行专题式培训。把一些大的培训计划分割成小的专题,如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计划,开设网页制作、课件制作专题;针对改进课程设计的培训计划,安排如何编写教材、如何编制考试试题、如何组织学生讨论的专题。由这些专题可以引发相应的理论介绍,更多的是以技术和策略性知识为主。每一个专题包含了教学实践中大量常规问题,培训后教师了解了相应的教学理论,也完全可以驾轻就熟直接用于教学。专题式培训从形式、时间到内容都可以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一个专题培训可以一个学期重复多次,也可以固定在某一个学期。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时间自由选择专题,高校可以根据需要规定教师必须参加的一些专题培训计划。这样的培训比较生动灵活,更易于为教师所接受,也更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理念培训范文2

关键词:校本培训;青年英语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基金项目:2013年度九江学院校级课题人文社科项目《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地方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校本培训研究》(2013SK16)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对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旧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巳经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要求。高校英语教师急需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思潮和制度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处于蓬勃的发展过程之中。近年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也日益认识到开展校本培训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积极的推进措施。校本培训正成为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一个重要形式。

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是教过了就教过了,和同事交流过后就忘了,想其一却不会思其二。日子久了,还是在原地踏步,一片迷茫。因此每到要写论文和课题申报的时候,就会有很多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问,写什么好呢?不知道选什么题材好啊?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因此,我们在进行校本培训的时候,要着力于培养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不如此,很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 教师反思能力的含义

教师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具体包括专业自我的意象、职业意识和自我设计。二是教学监控能力,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学生学习活动、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评价学习行为、教学后反省。从教师工作的思考对象上划分,反思能力可以分为自我反思能力、德育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反思能力和生活反思能力等。

2 教师教学反思的方法

2.1 树立反思意识

如何真正让反思实践成为教师自主、主动的一种研究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归根到底要使教师明白反思实践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尝到反思实践的好处,为教师自身提高工作成效,促进自身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只有当教师认识到反思的意义和它的重要性,把反思当做一种自觉行动时,教师才能主动反思,提高反思质量,得到反思目的。反思的落脚点应是我们自已的教学行为。教学进程完毕,我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与教研室的教学老师一起研究讨论,随机记录即成。因此鼓励和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2 反思的内容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

教学反思,“思”什么?“思”之要有物。这里的“物”,特指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教师的反思大多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既有回顾性的“实践后的反思”,也有过程性的“实践中的反思”,还有突出经验教训对新的实践过程指导的、具有前瞻性特征的“实践前的反思”。这样的一些反思往往是教师思维火花的闪烁,只有引导教师及时加以捕捉,并加以深化,才可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要求教师在每上完一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写在备课本上,定期进行讨论和交流。

2.3 课堂反思的基本方法

随着外语师资培养的重新定位以及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师资培训模式中注重对既定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概念性解说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外语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掌握,这说明单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已无法促进教师职业素质的综合发展。教师只有通过反思使其“教学理论”明晰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教师应是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反思精神的人(于兰, 2005) 。教师培训过程中应该倡导反思型的教师教育模式,,开展反思性教学,,使教师成为反思性的从业者。

首先,开设青年教师讲座和教师座谈。青年教师讲座的范围是老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的研究心得,老师报名确定讲座的主题,并提交初稿,由教研室审核,交流并讨论,最后定稿。然后组织教师参加青年教师讲座。会后和老师进行交流。这样既是一个交流平台,也是一个促进教师反思的举措,这种小型的讲座也是教师小课题的启发点。

其次,促进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师的成长与专业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很少涉及到教师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引导教师实践的基础上,要重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较之要求教师仅仅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更为重要。

除了课堂教学反思之外,听、评课也可以反思。教学生活中,前辈、同事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研活动中的听评课便是学习他人的最好途径。每次的听评课都要确立一个专题,讲课人与自己的差异,便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比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热烈,学生参与度高,那作为听课人就要认真归纳梳理一下师生互动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补充形成课堂师生互动,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的框架。这样自然会对我们的教学有着极大帮助。听课过程也可中写反思。可以在教案或听课记录旁边的空白处写反思。或者是在教案环节的中间处写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或典型的经验,或深刻的教训,进行深层次的剖板。然后在课时设计或听课记录的结尾处写反思。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预案的可行性,教学过程的合理化……从多个角度去透视教学实践。

3 如何提高反思能力

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丰富理论功底,为反思实践寻救理论的支撑。青年教师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看到行为背后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反思才有深度,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师要多参与、多研讨,在同伴互助中提高反思实践能力。听课一直在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观点认为,通过观察其他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与学生交流以及讲授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发现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能够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种听课方法是以获得教学技巧为基础,“如何做”成为听课的重点,然而,有些问题是无法通过听课而直接观察到的,因此有必要透过表面的现象去探究教师 “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层次问题。可以要求教师间的听课不作为评价手段,听课者应以助手或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课堂中去,其作用是帮助授课教师收集对课堂反映的信息。多听课,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听评课时注意专家的意见。与同伴的交流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能够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

教师还应该要多思考、多动笔,强化反思意识,在自主实践中提高反思能力。作为一名21世纪的人民教师更要具备反思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地认真总结经验,把自己在课堂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体会、感受等用反思日记或问题单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于今后对比、分析、总结。反思日志是教学经验的记录,它本身是一种为指导者提供反馈的形式,也可作为反思性探索的手段,而且,写日志的过程又可以激发对教学过程的洞察力。教师的反思程度是有差异的,因此有必要进行反思方法的训练,让教师互相交换日志,以分析各种不同的教学日志,从中找出反思的语言,提高反思的程度。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中。教学反思也是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和前提,反思是校本培训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个人或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动机。

4 结语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一方面培训了发展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白不断等习、不断更新思想和教育理念,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和时代;另一方面培训教师的反思、创新、做科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并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总之,反思是一种更好地理解现实的勇敢和努力。反思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现存的惯例和信念,是对自己过去的价值观及行为的否定,这对于成长中的个体来说是具有威胁性的。但反思与知识融合在一起,使教师永远处在追求之中,生活在教育体验和生活体验之中,它使教师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活泼,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坚定的目光。

参考文献

[1] 冯根裕、包育彬.校本培训的核心: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培育[J]. 浙江教育科学, 2011(3).

[2] 吴义昌. 教师自我反思之反思[J]. 教育评论, 2008(4).

教育理念培训范文3

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党性意识和责任

2、培训对象:

局中层以上人员

3、培训内容:

收集井冈山革命资料,立足于弘扬井冈山精神,开展红色教育、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坚持把增强党性作为第一任务,遵循以史育人、以情感人的教学理念,将理想信念教育与能力建设贯穿始终。以“弘扬井冈山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为工作核心,以井冈山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现场教学,构建以党性党风党纪为核心,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教学布局。

教育理念培训范文4

一、教师教育技术观认识上的不足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对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申继亮,2001)[1]。叶澜(1998)指出,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脱离教育观念的,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它都是实实在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2]。教师的教育技术实践也受到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制约(Becker,2000;Ertmer,2005)[3][4]。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观呈模糊、片面和表面化等特点。培训应明确区分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从教师对培训的描述可以看出,存在用信息技术培训代替教育技术培训的现象。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不会必然导致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张志祯,2008)[5]。

从参训教师教育技术观认识上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误认为是信息技术培训。培训主讲教师为了迎合参训教师技术学习的需要,存在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引向简单的信息技术培训的错误倾向。

二是把新课程理念下的“双主”教学设计误认为是传统教师教案设计培训。教师未能理解“双主”教学设计的内涵,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没有真正从学生个体特征和学习思维习惯、认知发展程度等方面来设计教学。

二、教师教学设计上常见的错误

参训教师教育技术观念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在培训中表现出不同形式的错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具体有以下一些错误形式。

1.概述设计流于形式

部分参训教师设计的教学设计没有涉及概述或教材分析部分,对课程内容泛泛而淡,甚至对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先后关系、教学设计的总体思想和设计思路、教学组织策略等均表达得不够明确。如对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论语》专题(高一年级)的设计。《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它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其中教给我们的“交友之道”,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意义。

中小学教师除了有效设计课堂教学外,更应该从资源分享的视角来有效借鉴、合理选用他人设计好的教学设计。从这个角度看,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总体思想和设计思路、教学组织策略等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设计定位泛化

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的设计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有效设计。经过培训,教师基本掌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原则,但还存在教学目标设计模糊化、过程化、虚假化的现象。例如下文是某教师对高一年级《论语》专题课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能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②背诵《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名言警句。

③了解并掌握《论语》中关于朋友的作用、择友、察友以及处友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④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课外写作。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查找《论语》中关于“交友”的语句,并翻译、理解。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②主要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点拨法、讨论法、指导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交友之道,谨慎择友、察友和处友。

②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魅力,热爱中国的文化经典。

在上述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较为模糊,没有具体说明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文言词语,要背诵《论语》中哪些交友的名言警句,择友、察友、处友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哪些是要求掌握的。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把“课前查找”与“能够学会课前查找”混淆。与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具体的教学目标相比,过程和方法应该指向更具一般性、普遍性的技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魅力”又有目标夸大的嫌疑,可以将二者合而为一,改为:能学会感受中国经典文化中交友之道的精髓,学会谨慎选择朋友、体察朋友和与朋友友好相处。

设计教学目标应该尽可能明确具体,教学重点、难点的引出要合理自然,同时不宜刻意地提取三维教学目标。

3.学习者特征分析浅尝辄止

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处理上,参训教师最容易陷入的错误就是浅尝辄止。如某教师只作了学生对《论语》不太感兴趣的结论,却没有进一步分析学生为何对《论语》不太感兴趣。

又如,某班学生来自城乡结合部学校高一年级,英语基础较差。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分析时,以“英语基础较差”一言以概之,显然缺乏客观和全面的分析。

4.媒体分析游离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之外

参训教师要么没有设计媒体选择分析表,要么媒体分析与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不一致。例如,把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简化为几句话――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设备、课件等;实验器材:多用电表、干电池、二极管、待测电阻若干。

媒体选择分析表应该简明合理,可以很清晰地从表中看到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式、媒体使用方式、预计占用时间、媒体来源等内容。

5.教学流程图设计各行其是

多数参训教师没有理解教学流程图设计的内涵,要么使用矩形框,要么为求简单或美观而各行其是,要么把教师活动与媒体使用混合到了一起,从而违背了教学流程图设计的初衷。规范的教学流程图应该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教学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彼此先后关系和媒体选择使用情况。

6.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脱离

很多教师在传统的教案中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而在培训的教学设计中只有简单的纲要知识点,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相脱离,教学过程设计显得过于简单,很难看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创新性内容。

7.教学评价设计混乱随意

当前教学评价设计存在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是不能区分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与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的区别,错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作为教学评价设计。

二是把教学评价设计等同形成性练习设计或课后练习,把具体的形成性评价的习题作为教学评价设计的内容。

三是教学评价的设计偏离教学目标。评价的重点要么与教学目标无关,要么没有突出重点、难点。

四是教学评价过于偏重质性的评价,而对于知识点的定量评价基本忽略。评价方案设计了很多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情况等调查问卷的评价内容,却没有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

五是教学评价部分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评价表格和评价项目,但只是简单的堆砌,并没有说明如何使用这些评价内容。

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真正理解和正确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培训组织的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乱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自身素质和个人意识欠缺外,也有培训组织不力和内容设置不合理等因素。

1.调训工作组织的不力

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组织,在调训时间、调训程序、调训形式、调训理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大多数培训都在教师正常教学期间,导致参训教师“身在培训,心在学生”。有的参训教师是以所属学校或进修学校、电教馆等多重名义调来受训,难免会产生培训能否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同、培训是否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的疑问。培训时间紧、学习内容繁重、多学科一起培训等不利因素,都对培训的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

调训工作的组织应该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有效沟通、上下联动,统一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之下。同时,培训应该是在教师正常教学时间之外,有计划、分批次地进行。

2.内容设置的不足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的设置应该突出两方面的一致:即教育理论(如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与教学设计理念(即双主教学)的一致,技术实践与理念内化的一致。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要求在一定的技术实践下,强调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念的渗透,重点应该是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念的内化和领悟。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有所区别,如对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应该多讲一些实用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工具的使用,少讲理论的内容,多实践少讲授;而对新入职的教师或职称相对较低的教师,培训中应更多地强化教育理论的渗透,适当增加理论讲授的时间。在教育技术的实践和工具的运用上以任务驱动、自主实践为主。在教学设计理念的渗透过程中,要注意与传统教案设计的区别比较。

此外,由于教师在学科性质、地域特征和各地区教育现状的不同,可以在分年龄段、学科、地区集中组织为主的情况下,把各地区、各年龄段的优秀教师安排到其他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参与培训,既相互学习借鉴又共同提高。

3.对培训考核的反思

每一次的教师培训应该都只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新起点。若要保证教师培训的实效,就要让培训的内容贯彻到每位教师的长期教学实践中。对培训考核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份证书或者几十个继续教育学时证明,而应该有完善长效的教师考核机制作保证,如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测试等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务晋升的依据,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记录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技术等级、科研水平等。同时,考核过程应该有培训教师的参与,以保证考核结果更加客观真实、有效合理。另外,培训考核可以与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相结合,经历“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研究”这样一个循环实践与理论提升的过程,真正让每一位教师成为知行合一的教育工作者。

总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帮助参训教师正确树立教育技术观,使其在教学设计的有效实践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从教和学两方面改进教学,逐渐从教学的执行者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1]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论纲[M].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1.

[2]叶澜.更新教育观念, 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

[3]Becker,H.J.Findings from the Teaching, Learning, and Computing Survey: Is Larry Cuban Right?[OL] crito.uci.edu/tlc/findings/ccsso.pdf.2000.

教育理念培训范文5

根据地区分院、林业局政法委的安排和部署,全区检察机关从今年五月份开始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我院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念,提高执法能力,促进影响我院检察事业发展和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强检察机关干警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努力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落实“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增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构建林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林区提供坚强的法治保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院党组积极组织全体干警参加学习教育活动,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全院共有干警19名,活动参与率达到100%。在学习培训阶段,院党组组织全体党员认真通读中央政法委编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学习同志关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讲话;学习、同志在全国政法机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及地委政法委副书记朱洪祥、地委政法委书记郝敬江同志在全区政法机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鼓励干警积极参加省院、分院和林业局组织的培训活动。按中央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方式,组织全体干警分五个专题进行大学习、大讨论。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整个学习培训阶段的始终。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版权所有

我院党组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是在分院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开展工作,院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活动的开展,并做了周密安排和部署,随即抽调人员组成“十八站林区人民检察院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在学习培训阶段全院干警认真参加每一项活动,把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作为提高自己政治素质、法律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执法能力素质的一次机会,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鉴于行”,达到了省院提出的“六个进一步”。

在开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专项讨论中,每名干警均认真撰写发言提纲,在五次专题讨论中都做了专题发言。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院领导亲自抓日常工作、亲自撰写理论文章、亲自记学习笔记、亲自总结心得体会,并把“三个到位”和“四个带头”的每一项工作认真落实到位。

二、认真学习,初见成效。

教育理念培训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理念;考试评价

素质教育一直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并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得到体现。“素质教育”一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我国出现,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是来自于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其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指引下提出的,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影响素质教育的若干因素中,教师素质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教师素质中最具有导向的素质构成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内在动力。只有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才可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目的观:重分数到重发展;重统一到重个性。过去的应试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的是让学生顺利地通过考试以获得更高的分数,分数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追求。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校教学完全围绕考试内容组织教学,轻视“德育”、“体育”、“美育”等相关学科,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化。素质教育并非不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不把高分数作为唯一目标。较之高分数,素质教育更强调教育应着眼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发展,重视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知识与态度和能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唯有如此,个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才可能实现。此外,素质教育虽然着眼于学生基础素质的提高,但并不是各方面素质的平均发展,不意味着教育目的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素质教育强调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统一的教育目的的要求之下根据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素质教育并不排斥人的个性化发展,相反,素质教育倡导人的个性化发展。

(二)学生观:重教师到重学生,重优生到重全体。学生观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学生地位的认知。素质教育与过去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应试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价值导向的,主要看重的是学生社会知识的获得及社会谋生技能的形成,在教学时更关注学生系统知识的获得。而教师因其在知识和社会经验上的优势成为课堂中绝对的权威,学生则沦为“倾听者”,教育地位相对被动。素质教育则认为,教育的重心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人,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因为学生个人才是学习的内因,教师作为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学生个人这个内因才能产生效用,所以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主体应从教师转向学生,真正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逾矩不包办。从学生对象看,应试教育强调学生不断获得更高的分数,好了可以更好,典型属于精英主义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关注的教育对象必然是少数成绩优秀学生,对于成绩一般或学习困难学生,教师可能会选择性忽视甚至敌视。在不断追求高分数的过程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素质教育则坚持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提升,教育具有全民性。教师不关注课堂中的某一部分学生,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发展。

(三)教学观:重知识到重能力,重灌输到重启发。在传统考试制度中,考试内容主要是知识。为了通过考试,教师在教学中会重视知识教学,甚至把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教师要认识到,知识虽然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并非知识越多能力就自然越强,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拥有更强的能力可以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以强制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其与众不同的质疑保持理解,“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独立性、批判性,努力运用对话、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观:重单一到重多元,重结果到重过程。在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分数成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也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并以此把学生区分为不同等级。这样单一的评价制度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综合评价”的改革目标,并制定配套政策《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其明确规定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版块。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多元评价标准,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品德、身心健康、审美等多方面作出评价。评价标准的变化要求教师的评价重心要随之发生调整,不能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情绪情感的变化。教师应学会用鼓励和欣赏的态度面对学生每一次哪怕是细微的进步。

二、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教育观念培养策略

(一)细化教育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素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从1999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到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再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我国一直在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都为素质教育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供了时间和政策支持。但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现有的教育政策进行细化、具体化,让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改革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二)师范教育调整培养目标,重视师范生科学教育理念的培养。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大学四年是教师专业理想和教育理念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获得的知识会成为未来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而这一时期形成的教育理念则会对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在就业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部分师范院校非常重视训练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却轻视对其教育理念的培养,这样的教师注定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因为教育理念是会指导教育行为的,如果教育理念有偏差,教学行为就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理念做指引,教学行为就会缺失方向,教育理想很难形成。因此,师范教育应该调整培养目标,除了关注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外,更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认同科学的教育理念。

(三)职后继续培训,建立互动式培训系统。师范教育为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基础,而职后继续培训则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深化教育理念。理念的深化建立在对相关教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我国现有的师范类课程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学论与教学法等相关领域。对于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来说,这只是打下了基础,还需要在职后继续学习,了解更多关于教育生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从而为科学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知识基础。因此,职后培训应当扩大学习范围。同时,为了增强培训效果,内化素质教育理念,培训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互动式培训方法,帮助教师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教育行为,学会教学反思,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四)社会配合宣传,形成社会舆论。教育观念产生于各种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外因是内因发挥作用的保障。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形成素质教育的整体氛围:新闻媒体始终将素质教育作为积极导向;家长、学校管理者、社会各界都要认同和支持素质教育,共同创造素质教育社会环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社会各界都要大力宣扬……潜移默化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带动内因,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

(五)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建立素质教育的教师评价体系。过去的教师评价一切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导向,甚至教师的个人利益完全与分数和升学率挂钩,这直接挫伤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必须改革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核心的教师考评体系,转变为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个人提高为重心的考评内容上。只有评价制度改革了,教师才愿意认同素质教育,才可能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保平.创新文化育人机制引领学生成长成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