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教学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学理念范文1

1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所谓生物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去的生物课程过于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过于偏重知识要求,忽视情感和价值观;强调结果,忽视过程;注重科学,忽视技术。这或许是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悬殊的原因之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注意到了原有生物课程的不足,明确提出生物教育的任务和价值是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 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

生物新课程标准较好的把基础的生物学内容穿插安排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相关的模块,全面覆盖了高中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在微观与宏观方面体现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作为做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贯穿于整个过程,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标准设计了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如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让学生尝试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安排了“生物技术实践”模块,让学生制作“果酒和果醋”、“提取植物芳香油”,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食品加工的简单方法和技能,体现生物技术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1. 2 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培养

新课标不是努力去搞一本生物学的中学用缩编本,去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是培养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而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它把生物学素养分解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因此我们现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特别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

2 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无论他们的年龄、文化背景、性别、家庭背景、智力、身体状况、数理基础以及民族、经济等的差异,生物学教师要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1 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

教师在上课前,要对班内学生的情况做全面、彻底的了解,根据班内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体系,精心设计一些新颖独特、具有挑战性、起点低、层次多的问题来刺激学生,引导其积极解决问题,形成课堂竞争的氛围,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位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堂提问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防止出现“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现象,还要顾及教室内的每一位置的学生,绝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要有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插话提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要适当运用曲问、悬问、逆问、梯问等设问的技巧,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启开疑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活动。

2. 2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上课时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促进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充分保障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 3 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

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分成不同的级别,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能够多少够多少”。

3 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的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探究是学生认识生物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特别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1 注重教材中规定的探究项目的实施

教材规定的探究性学习项目各有侧重点,例如,体验科学探究学习项目的一般过程,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数据收集、整理和处理,材料取样与检测,实验装置合理设计,等等。无论探究性活动的侧重点是什么,但探究过程都有共同的要求,即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必修第一册中提到了SARS病毒,学生肯定对此很感,但对此又了解不多,所以老师就利用这些素材,设计好教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悟科学家如何提出问题,寻找证据,不断深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经历了与原始研究十分相似的过程。学生充分思考,寻找出SARS病原体。

新课程教学理念范文2

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谈谈我的见解。

1.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2.课堂教学中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

过去的教学过程,更多关注地是教师是否准确地落实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把握教材,是否恰当优选教法、教具等。很少关注、甚至忽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况。新课程标准,则重视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创设各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积极创设质疑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从而努力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发现。

讲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节,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加完整的认识,我让学生扮演古代人的角色,试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怎样证明大地是不平的,然后一步一步证实地球是球状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地球的球体结构,还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反映到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进行分析、研究、归纳,从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在处理不同的教材内容时,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易于理解的基础性内容,让学生自由阅读,通过阅读,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目前尚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在探讨"火山会给人类带来各种灾害"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火山也能为人类带来好处,并阐述了自己这种观点。对他的观点,我并不进行表态,而是引导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结果他们提出了很多课本并没有的知识:火山灰可肥田、火山可发展旅游等,这样,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式学习也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求证-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地理知识,促进地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地理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去由于地理教学中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少有实践和探索的机会,现在课堂中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让他们通过一系列活动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而且在探究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3.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新课程教学理念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20-01

一、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培养

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历史的学习以及感悟能力对于学生的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初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改进,是实现历史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措施。要想提高历史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我国历史教学课程的现状,必须要加强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仍然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再加之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历史教学效率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应用各种先进的知识,对历史教学效率进行提升。当前历史教学依旧没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反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最终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能力的训练本来就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自由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多的自由,给学生更多发挥主动性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提升的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新的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频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各种媒体资料的时效性、开放性程度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这些新媒体形式的运用,为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改革传统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学观念

历史教学是一门人文性质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加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对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进行改进,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要从学生个体的发展出发,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全面性的人才。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认为学生进行历史训练只是为了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内涵的提升带来的作用和意义。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历史教学教学的重要原则和基础。首先要明白历史教学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育人,而不仅仅是各种历史知识的传授。历史教学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2、加强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一味地示范和模仿只能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要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性,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比如采用互动合作、游戏等方法进行历史教学,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从而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上来,体会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对各种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对各种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广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初中的历史教学实现现代化,通过理论与图片、音乐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感染力,历史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加深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挖掘和了解,从而加深对历史的感悟能力,并且能够运用历史经验对现代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

3、加强情境教学理念的运用

历史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情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国,教师要注重进行情境创设。情境的创设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体会情境提升学习效率,所以这是一个基础的步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对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对一些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比如在讲解的内容时,需要对当年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明白爆发的背景,从而加深所学的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放录音或者视频,将各种历史事件通过录音或者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相对于课本上的文字而言更具有吸引力,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比较宽松良好的环境。播放视频、录音,或者利用图片与音乐、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的提升。

4、加强互动合作理念的运用

互动合作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合作的关系,对各种教学任务进行完成的一个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合作与互动都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新的教学理念下要对传统的一对多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变,可以在课堂上加强讨论教学的力度,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沿着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进行优势互补。合作与互动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与互动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课堂外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改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加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的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加强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毅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

新课程教学理念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学 教学反思

化学是中学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高中新课改自2009年开始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且要成为研究型教师。研究就要从教育教学开始,就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首先必须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不仅体现在一堂课后的教学反思,而且表现在对自己整个教学行为的反思。它对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化学教学反思的现状

化学教学中,教师有了反思意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应付敷衍。某些教师不是把反思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常规检查,把它看做一项任务来完成。所以这样的教学反思就没有价值。

2.缺乏深度。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是停留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对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教学的目标缺乏深层次的反思。

3.自我评价。由于缺乏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与认识,某些教师把教学反思写成了教学总结,反思的内容是自我检讨,多是失,而教学的亮点则很少,不能彰显教学理念。这种对化学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式的反思,对教学起不到促进作用。

二、化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化学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

1.反思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有效的教学行为是一致的,教学行为需要先进的理念来指导。但是,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往往是反思时所缺少的。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反思时,往往从客观环境的角度去反思,不注意自身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必须明确。

2.反思教学目标。一节课必须有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目标才能是一节成功的课。反思教学目标,要看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明确,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哪些教学设计,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最终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主要是反思实施教学后的效果。

3.反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内容方面进行反思是指教师如何理解教材,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学方法的反思是指怎样利用生活常识和实验现象等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当然,教师在预设的内容实现的同时,还要考虑课堂的生成。这也是反思的重要内容。

4.反思教学状态。教学状态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教学反思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反思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优秀的课是师生互动的课,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二是反思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是反思的重要方面。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三、提升化学教师的反思能力

要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以研究促进思考,以思考促进教学,在研究中提高反思能力,使自身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反思能力。理论学习是提高反思能力的基础。没有理论的学习,反思就缺乏方向性。提高反思能力,就是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问题来自于实践,将这些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剖析,然后再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才能提高实际的教学能力和对教学的反思能力。

2.针对教学实践,有效进行反思。(1)学会对教材质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前提的。已有知识是否为新知的展开做好了铺垫?教材中选择的例题内容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课后的练习内容是否具有反馈的功能等等?(2)要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感觉:该讲的内容都讲了,该设计的问题都设计了,该做的做了,该练的练了,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这时,我们不妨与学生换位思考,我讲的内容是不是该讲,问的问题是不是不该问,不该做的也让学生做了,不该练的也让学生练了?此类的问题多思考,就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善于与他人比较。我们的教学,各种教学手段都用了,也按照教学目标进行了精心设计,课堂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学也没有多大的起色。这时,我们不妨听一听同行的课,和同学科教师的课进行一下比较,看一看别人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不妨再研究一下名家的课例,反思他们的教学好在哪里,自己的缺陷在何处。

总之,教学反思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教师只有做到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火花,才能不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只有大胆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才能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学理念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信息素养

一、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要探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首先,应该明确新课程的几大核心教育理念,只有把握好核心理念,贯彻实行新课程推崇的教育思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有效教学。新课程的几大核心理念分别是:①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这个理念是新课程为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的基础。②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是要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进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③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点理念就是要求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让学生能够自主管理、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等等。只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理念

1.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合格的新时代公民。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以团队交流的方式,掌握对信息的捕获、交流、共享、管理的方法,并且能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信息设备操作的原理,比如计算机等。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才能够感受时代文化的进步,并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融入整个学习氛围中。学校应该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配备必要的学习工具,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家里的信息设备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以此来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力量,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3.关注学生基础水平,构建特色化信息技术课堂。信息技术课程相对其他课程来说,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较早接触电子信息设备,而有的学生很少接触。为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水平,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力来进行分层次教学,以符合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信息技术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由教师为学生布置信息技术实验任务,学生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来完成既定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和信息知识,并且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收获。任务驱动法综合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自主探索、体验、发现、总结等等要素要求于一体,使其在密切联系生活的任务操作过程中,同时收获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的知识。在任务驱动方法中,教师对任务的布置起到关键作用,设置恰当合理的学习任务,才能够避免任务驱动滥用和泛化问题。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当成一种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法的操作流程一般可以为:教师布置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完成任务――教师评价。只要教师布置任务明确,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将会很明显。

2.合作学习法。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发展协作能力。合作学习法正符合这一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包括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正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表现。通过相互交流沟通,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除自己掌握的信息以外的更多信息和知识。合作学习法,是让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学习,完成同一个教学任务或目标。合作学习法能够实现信息知识的交流,个人的成果与小组的学习成果扯上关系,学生的团队意识会更加强烈,合作意识也因此培养起来。合作学习的实施流程如下:提出主题任务和要求――组织合作小组――小组讨论并分工――小组汇总和总结――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评价。采用合作学习法要注意任务的布置和小组成员的科学划分,小组成员划分应该实现强弱搭配,这样才能够做到以强带弱,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以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为大前提,然后根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理念要求进行科学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学习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这两个方法不仅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所追求目标的要求,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武国伟.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5.

新课程教学理念范文6

关键词:教学理念;学习水平;数学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旧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要进一步更新。《数学课程标准》是新形势下数学教学的行为目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部分教师正处在从原有的教学理念转变到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过渡时期。我们要真正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髓,既要突出新课标下的先进教学理念,又要发展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思想方法。我们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理念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一、由注重教学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的转变

过去的教法较多地运用灌输式、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始终占据着较高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而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主张把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主张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虽然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的作用也是十分关键的,关键之处是教师应该在什么时间出现和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我们不妨看看新旧教材是怎样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如概念的出现,在旧教材中用火车行驶问题引入,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时间、速度、路程三者的关系,按规律当火车行驶t小时的路程为90t,从而引出了“代数”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很快就可以从教师的传授和自己的观察中得出结论,但没有体现学生动手、猜想、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而新教材在七年级“字母能表示什么”教学中,首先提出用火柴搭正方形的问题,搭1个、2个、3个……分别需几根?从而引出“搭x小时需要多少根”,这里有学生动手、猜想、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活动,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从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求知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两种教学活动的比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两次“飞跃”,即第一次“飞跃”是“具体感知——抽象概括”,第二次“飞跃”是“抽象概括——实际应用”。

二、注重追求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班级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的人。显然,这样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其实,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及上课的时候,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教材的难度要求。对学习基础较差的班级,要采取拆分难点、分步设问、降低难度、重组教材、挖掘新教材等手段,尽量适应本班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由教师讲解知识向学生探索知识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逐渐转变为“要我学”的被动局面。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只有积极提高学生数学的兴趣,在班级中营造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局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适应教育的新课改精神。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分配时间。一节课,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一点的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索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我们知道,知识技能主要是靠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的笔头训练去完成,也就是说,课堂上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才能保证有机会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里要合理地分配时间,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使每一节课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对于确实要加大练习量的章节,可适当补充练习题、增加作业量等。如在七年级几何图形章节中课堂练习量较少,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地灵活处理。

四、由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向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转变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课题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传统的数学课程由于知识体系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展开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解释教材,导致“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教材中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出数学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尽量将教学内容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这方面教材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如在“单项式的乘法”教学中,旧教材只从交换律、结合律、同底数幂相乘入手,而新教材就直接从直观、通俗的几何图形入手。又如数据、方程、有理数运算、函数等与日常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息息相关,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看、会应用。又如在全等三角形教学中,从图案设计到全等定义、探索全等条件以及全等的应用(包括测量)等都用了实际的例子。再如相似形的教学,引入了大量的应用实例,如比例的应用、放大与缩小、图形的计算、建筑物的测量、黄金分割的应用等。我们教师应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中得到启示。

新课标并不是单纯摒弃旧的数学教学理念,而是在旧理念基础上更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投身于数学探索中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使一线教学呈现出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锋,沈亚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2003(5).

[2]李东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5(6).

Abstract: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roposes mathematics teaching ideas in new trend. We should not only develop excellent teaching ideas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but also emphasize modern teaching ideas i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herefore, we should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and old teaching ideas.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change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id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