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认识

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认识范文1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首先体现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一点从其名称上可以明显地感到。其中:数字是指计算机信息技术,如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编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交互技术等都属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内容媒体是指设计及设计物的载体,包括材料学、数字存取技术等;艺术设计是具有创造性和符合审美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专业,广告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艺术设计、玩具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影视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等专业或专业方向都属于艺术设计。

从应用和就业的角度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应用和就业面广泛。像广告、动画、创意、音视频节目、模拟现实、网络内容、游戏等领域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其应用主要包括策划、创意、设计与制作等。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员的就业面,必然是广泛的。

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具有很强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表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软件编程能力等能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现状

通过对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特点和学科定位分析,可以看出:有关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目前,我国已有几百所高校建立起了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命名的专业,归纳起来其被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把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定位在计算机应用学科中,培养目标比较明确,所培养出的学生在网络公司、游戏创作公司、动画制作公司;另一类,也是极少数或极个别的学校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归为艺术类,归为这类所培养出的学生应该说基本上不适合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职业。由于这是极个别的情况,在此不进行分析了;第三类。是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归为艺术设计学科中,这种归类占绝大多数,就目前情况看,以艺术设计为主导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1)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认识的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但从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来看都不尽如人意,这里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特别是很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师大都是以美术或工业美术等相关专业教师,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的教师和极少数的影视方面的理论研究人员为主,教师之间对数字媒体设计的认识分歧严重,如:有强调编程等技术的,有强调新媒体观念的,有强调影片制作的,也有强调创意和编剧的。这也就直接就导致了整个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混乱,没有一条主线。另外,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及其基础性,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学科其他各专业的关系及其密切,加之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不一致,致使专业建设无所适从,课程计划就像一个大杂烩,脱离实际,而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框架,教学计划没有主线。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之间脱节,各门课程的教师各讲各的,每个教师都从自己的角度来强调自己的观点。

(2)师资构建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师资构建存在很大问题。具体来说,在构建师资队伍时由于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会直接导致出现两种偏差,一种是认为艺术设计以艺术为主,忽略技术,所组建的师资队伍以美术或工业美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为主,强调艺术设计的表面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只会在表面做功夫,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无法让市场接受;另一种则注重技术,一味只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能直接投入市场的“工人”。无论强调哪一方面的师资构建都违背了数字艺术设计的本质。而对师资构建准确的定位是整个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在构建师资队伍时是考虑艺术与技术分离开,还是对教师的要求是既有技术又要有艺术设计的能力,真正能够实现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3)教学体系构建问题   基于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就会出现偏差。一方面,以现有教师的能力、学术水平以及特长为基础建立的教学体系,这些教师能上什么可课就设立什么课,即便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存在,也不去重视,去解决;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中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框架,没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之间无法做到环环相扣,各门课程的教师各展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不精。从以上的分析上来说,数字艺术虽然涉及面非常广,但对于培养来说还是有明确目标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

(1)定位要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匹配

任何学科和专业,在设定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让数学和物理都非常差的学生学习电子、通信、机械或工程等专业;安排对音乐或艺术一窍不通的人学习表演、音乐、绘画等专业,即使上述所涉及到的人对所安排的专业感兴趣,由于基础和性格、生理等原因还是不适合为他们安排这些专业。

(2)要注重策划与创意能力的培养

策划和创意是一种选择。虽然,所有属于艺术设计的专业都要求学生具有策划和创意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也都包括了对策划和创意能力的培养,但策划和创意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在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和修养的基础上,在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他们的策划和创意能力,培养他们用艺术的视角,结合数字技术进行策划和创意能力是一种比较恰当的定位。

(3)要注重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够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和进行后期制作的能力。这个目标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策划和创意能力: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修养要熟练掌握处理素材所需的各种应用软件及其处理技巧要掌握和比较深入地理解相关理论。   (4)要注重提高人文和科学素养   计算机毕竟是一个高效、便捷的使用工具,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实现手段,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础应是设计者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艺术修养和完备的设计思想。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字媒体技术软件的熟练操作,又要加强对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5)要注重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数字艺术设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创意是一个成功作品的先决条件。但任何创意过程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在理性的前提下,多接受外部信息,扩展眼界,结合实际进行创作。

(6)要注重与市场相结合

就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本身来说,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与行业相关,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数字媒体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不但要注重对艺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加强与数字媒体行业的联系,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因此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定位

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来说,由于其综合性强,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多,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师资情况和学校的特点来定位。学科定位如下表所示。

五、在艺术设计学科中构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思考

综上所述,如果在艺术设计学科中建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应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定位,及学科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要找到准确的定位就需要从整个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入手,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必须做到一环紧扣一环。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需要从一开始就要打下良好的根基。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的起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部分高校当中都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来开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础软件的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做到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很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的起点课程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整个教学体系服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重点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生学会怎样用简单的软件作出好的作品。以PowerPoint为例,首先这是比较简单的软件,以目前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控能力,要学会使用这样一个简单的软件是很容易的,有了这个前提,那么课程中重点介绍的不再是Power Point各个菜单、各项功能是什么,,而是要告诉学生Power Point可以用来做什么,通过什么样的色彩、版式、动画效果、字体字号等元素的运用才能做出好的演示文稿作品,而软件使用上的问题只是一带而过,更多的让学生通过项目的设计制作,自己摸索软件的使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也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认识范文2

语文的读写能力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而读写能力是一种“移动着的目标”,它能不断地随着社会对个人能力的期许而变动,随着技术的不断变化读写内涵也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很清醒地认识到对语文素养的理解需要与时展需求相适应。

在印刷媒体主导的时代,即纸质媒体时代,语文读写主要趋向于注重文本的内涵理解,用特定的语言阅读和写作或学习阅读技巧的读写能力培养。目前,这种基于纸媒的传统读写依然是主流,而这种以纸媒为介质的读写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随着广播、电视、媒体播放机等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对读写又有新的要求,除了对静态的文本的理解外,还要掌握基于图片、视频和声音等多媒体相结合材料的读写方法。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社会化媒体、智能终端设备运用的普及,语文读写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超链接的跳跃式阅读,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相融合的阅读资料,多方式的言语表达,数字时代儿童的“数字读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遗憾的是,当前一线教师基本不关注对儿童的数字读写能力培养,还沿用传统的学习方式教授数字时代的儿童。

从读的角度看,传统阅读方式是由左至右、从上到下、从前往后,以线性的方式阅读。而数字时代的阅读方式是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通过超链接不断跳跃跟进学习主题,使用不同的解码方式和阅读策略。超文本和超媒体改变了数字环境中的阅读方式和创建搜索路径的方式。超媒体的数字化环境支持文本、图表、声音、视频和超链接来创设信息的非线性收集与阅读,是动态和交互的。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纸媒阅读是以阅读材料为中心的“线性阅读”,而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阅读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立体化互动阅读”。

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认识范文3

2.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字媒体技术被认为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传播、存储的一种信息媒体技术,它主要包括文字、图形、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从而使得传播的内容以及形式更为数字化,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分发和存储的一种数字化过程。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缺乏联系性。在进行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当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许多学校开设了较多的实践课程和相应的提升能力环节,但是,对于这些增强实践能力的各个环节,很难找出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甚至缺乏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各自为政,从这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实践环节当中存在的混乱性,在这种环节的教育教学当中,很难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锻炼,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2.实践课程安排上缺乏合理性。在教育教学当中,每个课程的安排和设定都会受到总学时的限制,而这种现实往往导致难以较为全面地对数字媒体技术这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科目进行学习和探讨,因此,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其实践的目标相对模糊,往往被动地进行这项活动,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同时,由于实践灵活性不够充足,通常会在理论课结束的同时实践课程也就相应结束,这种教学课程的安排则很难将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系统而有效的结合,从而也会丧失学生对于这方面课程的学习兴趣,对数字媒体技术实践课程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现代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需求。数字媒体属于一门具有交叉性、知识覆盖面较广的现代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理论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很难适应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这种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的专业课程,在数字媒体教学的过程当中,大多以操作技能为主,学生更需要对课程进行集中安排,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而在传统教学当中,却很难做到这点。

三、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有效方法

1.课程安排上要符合数字媒体韵基本特点。对于数字媒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而言,首先要符合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其次要符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实践性以及应用性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重点内容,我们要牢牢掌握这点,才能够更好地对实践教学进行实施和建设。作为一个具有动态发展的重要学科,学生需要在进行实践的过程当中反复训练和求证,逐渐经历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在课程安排当中要具有系统性与紧密性联系,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2.要具有创新型的发展原则。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培养的重要话题。加强对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组建,关系到整个专业实践教学最终的效果以及目标,同时也直接影响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应当在教育教学当中不断贯彻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状况,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3.以人为本,构建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对于数字媒体这样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应当在教学上突破单一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育过程当中尝试更多方面的培养。应打破传统的以学科构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应依据学生的发展个性、个人能力以及兴趣和喜好,构建丰富的教学课程以及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管理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有效进行。[本文转自wWw.dYLw.nEt 教育教学论文]

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数字图像 处理技术 电子信息

伴随着先进的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譬如,医学、通信、工业检测、智能机械人等方面,但是不管是哪个方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运用使得各事物间的逻辑关系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得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上的发挥。

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计算机的显著特征在于,能够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数字图像在经过采样-量化处理后转变为数字存储在计算机当中,在经过数字图像处理之后,数据信息便会被分割、增强、复原,这一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字图像处理过程。

由此可见,数字图像处理是计算机软硬件有效结合的一种技术,伴随着先进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及其各行业中广泛运用。在先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获得大程度发展的同时,展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1 图像处理的多样性

数字图像编写算法及程序上存在一定差异,会造成最终的图像处理结果也是有所不同的。

1.2 图像处理精准度较高

随着数字图像处理精准度的不断升高,图像再现性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数字图像处理实则是利用多种计算方法对图像数据进行的相关编写与计算,伴随着先进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促使计算结果的精准度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多种计算方法的融合会获得相近的计算结果,具有良好的再现性。

1.3 各学科技术的相互融合

数学与物理是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性因素,除此之外,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视技术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1.4 大量的数据处理

图像当中涵盖了大量的信息,其中包含:有用、无用等各类信息,我们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无用信息完全的进行消除,从而获得图像当中的有用信息数据。

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运用最早的领域为报纸业中,相继,随着先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营运而生及迅猛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数据图像处理技术的有效运用,发展到五十年代中心,在太空计划的引领下,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以1964年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中数字计算机的正式运用使得旅行者7号返回的月球照片得到了科学的处理。从此以后,图像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当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并且逐渐形成完善化的科学理论,截至目前为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演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现在也创建了独立的探究领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医学领域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里程。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图像处理技术显然不能够达到复杂的图像处理需求,为此,对图像进行全新的深层次理解与认识才是关键,这一现状给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人们对于图像的认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加深,这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图像行为的处理,并且,计算机视觉技术为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全新的生命。

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

通过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道路分析来看,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可归总为以下几走向。

(1)需进一步强化软件理论知识的探究,挖掘出全新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注重与其相关科学领域成果的探究,凭借新思维、新方法在图像处理中进行有效的运用;

(2)图像处理准确性与处理速度非常重要。通过对气象云图、遥感进行的深入浅析可以看出,大量的数据信息与处理速度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来加以解决的;

(3)深入探究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知识。需对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与掌握,这样才能够使得图像处理技术基本理论完善化;

(4)注重边缘学科的探究。科学的边缘性探究是通过对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有关学科进行的探究,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紧密联系的学科包括:心理学、视觉学等。在通过深入探究后便能够有更大的突破与创新,促使我国的数据图像处理技术获得更大的进步;

(5)标准化建设。较大的数据量信息是数字图像的显著特征,可是,图像信息处理中的检索、交流中潜存很多的问题,目前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相关的软硬件是非常多的,同时并无一体化的平台,这对于数字图像处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4 结束语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断的升高,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早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譬如,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能够使得电视广告、手机软件得到更好的体现,这一现象使得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所具备的显著特征很好的表现出来。相信在将来的社会发展当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必然会发挥其最大的有效作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朱睿.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博览,2011(14).

[2]李立芳.浅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03).

[3]张玮雄,刘建霞.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科学之友,2012(06).

作者简介

熊朝松(1973-),男,湖南省张家界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数据挖掘。

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艺术”思维;培养体系

1 背景研究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招收了首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学生,并提出“以CG技术与艺术为核心,以宽带互联网络为基础,深入数字高清应用领域,进行以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多媒体艺术为主的数字艺术的探索与实践”的专业定位,积极在数字媒体艺术这一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这标志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真正开始。发展到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终于形成了一种跨学科、跨媒体、科学与艺术与人文相融合综合培养体系。

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涵

2.1 “技术-艺术”思维

“技术-艺术”思维是“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思维理念问题。该概念在《技术-艺术思维》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从思维结构层面来说,“技术-艺术”思维一种将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融为一体的复合型思维。对“技术-艺术”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用技术做艺术。第二,用“技术-艺术”作为手段完成“艺术-设计-语言”三个方面的具体任务。第三,“技术-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面向一切事物。利用技术-艺术合力想问题、做事情,探索事物结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技术-艺术”思维,为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进军人类思维研究的更高境界,增添了新的角度和力量。

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

2.2.1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将美术类专业培养手段与相关工学培养理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从我们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创造能力。在对国家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服务方面,他们应该既是艺术创意设计家,又是能够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艺术造型工程师。

2.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构成

(1)课程体系设计

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是对其最直接的体现,课程体系设计是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设定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课程结构,根据我们“技术-艺术”相统一,我们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四类,在这四个类型中,所有课程都按照课程类型被划分到艺术类、技术类、“技术-艺术”类三种类型中。

(2)知识结构设计

知识结构设计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在构成,他直接告诉了我们要培养什么养的人才,该人才具有什么能力。按照我们培养“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包括理论课、艺术类型课程、技术类型课程、“技术-艺术”类型课程、实践类型课程五个层次。

(3)师资结构建设

师资结构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支撑,是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核心。师资队伍的机构对专业的培养体系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直接影响。

(4)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运行的有力保障。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有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实验室的支持。对于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比如实验设备、仪器、实验场所等,软件指的是学生进行“技术-艺术”创造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一般情况下学生所学的技术应该处于该技术前沿领域。

(5)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最终实践成果的体现。这里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技术-艺术”作品教学,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以比赛、项目研究、学生素质拓展等为平台的综合实践。系统开展和研究学生就业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素质、有作品的人才”。

2.3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特点

首先,“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是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身特点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最大的特点就学科的综合性,它是美术学、艺术学、工学、传播学、心理学等交叉而成的一门专业,其中既有感性思维为主的美术学等艺术类课程,又有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工学的技术类课程,而以“技术-艺术”思维为主的这种培养体系就是针对这种交叉学科特点而设的,

其次,“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强调以作品教学为驱动,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艺术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特点。我们知道实践教学是巩固艺术理论、提高技术应用和加深对技术-艺术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这种强调作品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混合上,这种混合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要求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教室、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作品教学为契机的体系改革。

第三,“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具有强调主体性特点。这里的主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体系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技术-艺术”思维的了解和践行,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安排、对新技术的学习、对艺术现象的评价、对学生“技术-艺术”创作的指导等。二是学生主体。学生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的完成是教师教学的最终体现,在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技术特点,创作类型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3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顺应时展而生的新专业,也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在分析专业特点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综合考虑,最后制定一套可行的培养方法.“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套还在不断完善的教育教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化,它也会不断更新其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参考文献

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数字媒体 人才 培养 困境 社会实用性

在当代,数字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收看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实况,或是国际象棋大师的博弈,又或者我们可以一边搭公交车一边利用手机浏览新闻资讯,数字媒体真正让“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理念得以实现。当然,数字媒体这个传播载体的出现一方面使我们的传播途径得以丰富,但是另一方面又对我们社会现有的人才供应结构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数字媒体这一传播载体需要人才去使用它,发挥数字媒体的最大价值,这里就是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仅仅拥有好的千里马是不够的,而是要有懂得运用千里马的伯乐,把数字媒体这一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传播载体不断丰富起来。

当然,针对这一人才供需结构的新变化,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也渐渐出现了研究数字媒体这一传播载体的专业,并且开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然而当代中国教育也遇到了一个瓶颈期,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培养出来的传播学人才竟然没有办法对数字媒体进行实际操作,完全失去了社会实用性价值。这样无论是对数字媒体本身的发展,还是对我们国家传播事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阻碍。

因此,如何培养出一批能动手、懂理论、重实践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就成为了这个时代抛给我们的一个巨大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这也是我们在这里着重探讨的内容。

一、数字媒体的含义与特性

数字媒体作为特殊的信息载体,存在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指这个数字媒体其本身通过动画、音乐、网站、论坛等模式存在,数字媒体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形式直接了解到数字媒体所承载的内容,这些被称为感觉形式。第二种形式是指编辑数字媒体各种感觉形式的二进制代码、编程等,这些被称为逻辑形式。第三种形式是指承载各种感觉形式的客户端,包括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顶盒等,这些被称为数字媒体的物质形式。

数字媒体的三种形式不可分割,因为数字媒体需要这三种形式共同构建,才能够形成有效传播。即使人们通常接触到的数字媒体主要都是指感觉形式下的数字媒体,但是这种数字媒体形式认识显然是很狭义的。我们如果要对数字媒体进行更大的发展推动,就需要对数字媒体的感觉形式、物质形式、逻辑形式都要有所发展才行。

作为一种新时代的信息载体,数字媒体的特征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旧的传播媒体,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数字媒体的特性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精确性

数字媒体的精确性主要是指数字媒体在传播上会更多体现出它所要针对的特定对象,或者说数字媒体所服务的对象也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其所提供的服务都是非常精确的。与数字媒体的精确性相对比,旧的媒体形式传播形式没有明确的服务方向。虽然像报纸或者电视这类媒体尝试以不同类型的板块或者节目来增强其传播的针对性,但是它们依然没办法做到只向信息的需求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而是附带了很多其他的信息噪音,干扰了这些媒体与信息受众之间纯粹的信息交流。所以数字媒体的精确性,就是一个解决或者说降低信息噪音的方案,数字媒体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直接,而不需要信息受众自行选择编排,像剪报一样把所需的信息汇集到一个本子里面。

(二)分众性

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社会化大分工也随之产生,每个人都细化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中,其从事的工作即便类似也有细微的差异,其所受教育的背景、经济条件与实力、精神心理的状况,都促使了人的异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不同也导致他们迅速地分层,成为很多个社会阶层。这些社会阶层所关注的东西或许相同,或许不同,但是对于信息载体的选择必然是不同的。因此,数字媒体比起其他的媒体更具备时代标志的特性就是分众,针对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然后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有的人喜欢阅读,但是有的人有文字疲劳的现象,希望阅读图片,这些在数字媒体中都可以通过搜索找到关于同一个信息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以往平面媒体和电视电台所不能比拟的多元和深层次分众特性。

(三)互动性

这个特性也可以说是数字媒体为什么那么重要的原因,也是数字媒体最大的吸引力所在。数字媒体不同于以往的旧式媒体,其诞生的本质就是社会里虽然每个人千差万别,但是大多数人对于话语权有着来自灵魂深处的本质追求。话语权,简单地讲就是人们有想要说话的权利追求,而话语不能仅仅存在自言自语,因为话语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话语是具备社会性的。所以人们渴望跟不同的人,甚至是更多的人说话,数字媒体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给人们以说话的机会,可以展现自己对于这个信息的观点和看法。

互动不仅仅停留在信息的者和受众之间,也存在受众与受众之间,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这个平台,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不是像看报纸或者电视,对着屏幕和文字自言自语。所以这一种说话所产生的也让人们对数字媒体有一种更亲切的主观体验。

而互动性从本质上看,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曾提出一个社会流动理论,认为数字媒体是在信息传播领域提供了一个社会流动方案,通过语言的交流和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地使信息渗透到各个受众那里,这种互动也加速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人员社会位置的新陈代谢。

二、数字媒体所面临的人才困境

上文谈到了数字媒体的三大模式和三大特性,主要是为了分析当代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困境。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能一味指责高等教育的设置不当,而要探索社会的本质原因,看清楚其本质上产生这样一种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从而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设性的方案。

其实,当代数字媒体所面临的最大的人才困境就是社会实用性的不足。

中国的数字媒体的发展过多地依赖外国技术的开发,像中国人普遍使用的视频分享网站、微博网站等这些数字媒体的感觉形式,有些都是在国外有先例,由中国的数字媒体人才稍加改造,然后形成中国的数字媒体表现形式。这种创新不足表面上是因为中国的数字媒体的技术不完善,但是本质上仍然是当代中国的数字媒体人才对于社会需求的脱节,理论学习虽然成绩优秀,然而缺乏深层次的社会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不能够针对社会的本质需求,提出更具备中国特色和中国社会属性的数字媒体形式。

人才困境除了上面讲到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本身的问题,当然也有数字媒体在高等教育中的一些不足。中国的传播学科开辟时间也比较晚,这导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起步慢,比起外国已经有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传播学研究和关于媒体的钻研,中国的确任重而道远。社会化大分工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需要更为精确地培养专业性的人才。但是由于中国的传播学科发展迟缓,即使针对数字媒体方向进行培养,也只能主要依靠数字媒体学习者的自我探索,这种自我探索目的性虽然明确,但是很多东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成熟的经验作为指引,往往走的弯路很多,导致这批人才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也就产生了供需的隐形失衡,表面看这类数字媒体的人才很多,但是他们并不完全具备社会的实用性。

三、数字媒体人才的社会实用性困境解决方法

既然我们明确了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所存在的人才困境,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解决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困境。

(一)充分完善数字媒体的传播理论体系

是针对数字媒体培养教学而言。以前对数字媒体的认识正如前文所讲,已经出现了一些狭隘的观点,仅仅看到数字媒体的感觉形式,而忽视了对数字媒体的逻辑形式和物质形式的开发。传播学本来就是一个复合型的学科,其分支媒体传播的理论,也应该联合各种相关学科,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字媒体最易让人感受到的感觉形式上。数字媒体的理论体系拓展需要更多的学科专业人才共同开发。没有一个好的理论体系指导,那么数字媒体的人才培养发展还是需要耗费极长的时间。

(二)创新数字媒体的传播实践

从数字媒体的传播实践看,以前的数字媒体人才过分重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而忽视中国的特殊性,不能够结合中国实际来进行传播的实践。而且数字媒体人才还缺乏参与传播实践的勇气和创新的胆量,往往停留在前人的传播成功方案上,而不能够真正把社会作为一个大型的试验场,把自己一些全新的理念放进去,实体化为一个具体的数字媒体的传播模式。因此,作为数字媒体人才,应该重视传播实践的发展,把传播实践作为数字媒体的一种更为重要的自我培养过程。

(三)提升数字媒体的关联特征

数字媒体是一个开放多元的平台,因此数字媒体的多元性需要更进一步的拓展,数字媒体人才要兼顾到数字媒体与其他媒体、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把数字媒体变成一个更有社会意义的大平台,结合社会生活,拉动消费和生产的发展,使得数字媒体真正能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积极的效用。所以数字媒体人才应该重视强化自身的知识中的关联特征,促进数字媒体的社会应用发展,也就是数字媒体专业人才自身社会实用性的发展。

结语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数字媒体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把握好数字媒体的人才的社会实用性,才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下,每个人都如同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零部件,其特征性明显,因此强化数字媒体人才的社会实用性特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学明.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宏.数字媒体解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