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管理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管理概论范文1
在我省开展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培训,其课程体系设置要根据贵州实际,符合贵州省情,充分考虑贵州是一个基础教育相对落后、中学数字化实验开展相对较晚的省份。因此,课程体系制定的指导思想是以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主线,以加强贵州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为目的,培养中学数字化实验师资,着力解决目前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提升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教学水平,建立一支能够起到引领、示范和承担各地培训的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队伍。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的制定,目标是要通过培训,使受训教师掌握中学数字化实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提高数字化实验的教学能力;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在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培训,使培训者初步具备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研究能力。任务是设计好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数字化实验课程培训内容,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探索有效和符合贵州实际的中学数字化实验培训内容,为贵州培养一批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为贵州的基础教育服务。
2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贵州省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实际,根据全省中学开展数字化实验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掌握数字化实验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情况,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应以“重基础、强操作、重实际、强能力”的原则来制定,培训模式分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反思总结三个阶段进行。
2.1集中培训课程体系集中培训阶段内容由五个课程模块组成,详见表1。
2.1.1数字化实验概论模块数字化实验概论模块含数字化实验室的基本概念、我国中学数字化实验开展概况、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发展情况、教育部2000—2010年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装备规范说明等。
2.1.2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模块学习各种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主要介绍物理中的位移、时间、温度、力、周期、电流、电压、磁场、电场、光照度、光强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化学中的温度、浊度、电导率、pH值、微电流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生物中的氧气、氧化碳、电导率、浊度、温度、湿度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2.1.3中学数字化实验软件系统模块介绍中学数字化实验软件系统,即软件系统内容与组成、传感器与软件系统的联接与设置、软件系统的使用、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实验图像图线的认识与分析、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分析、实验报告等内容。
2.1.4数字化实验操作训练模块数字化实验操作与训练模块,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小学科学学科,其培训具体内容根据中学实验要求如下:(1)中学物理数字化实验培训项目,见表2。(2)中学化学学科数字化实验模块培训内容,见表3。(3)中学生物学科数字化实验模块培训内容,见表4。(4)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操作训练模块培训内容,见表5。上述实验操作与训练,是针对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不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的培训,其具体实验项目是根据三个学科的中学实验开设要求来选定的,在集中培训时,可根据受训教师情况,选择一部分小学科学实验进行培训学习。
2.1.5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与组织管理模块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与组织管理模块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学数字化实验的开设、教学组织与管理、考核及数字化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学习与讨论。
2.2校本研修
集中培训结束后,参训者回到学校进行为期2个月的校本研修,主要内容包括:就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参训者QQ群进行网络讨论交流,并由网络指导教师跟踪指导解决。针对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的组织、开展、设计,可进行教学讨论、教学研究、集体备课、网络交流、报告撰写、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以期发挥每位参训者在实际数字化实验教学中的主动作用、参与作用和交流作用,共同提高和巩固培训成果。
2.3反思总结
经过为期2个月的校本研修后,参加培训的学员,在中学数字化教学实践后,反思参加培训学习的方方面面,对自己数字化实验知识的掌握、实验技能的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等写出总结,对自己还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进行反思,并对培训班从课程设计、组织安排、培训管理、校本研究、网络交流等方面,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使今后的培训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中学实际,符合引领全省中学数字化实验的教学的开展和教育前线教师的需要,为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的培养提供服务。
数字化管理概论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测量;矿山测量;技术应用
Abstract: mine survey for the min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work it is indispensable, also is very importa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e production in mining will first find mine; Mine survey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e production basic work, is also related to the mine safety of the important work.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mine surveying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nes, the digital measurement is the key links in min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n digital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n mine to the measur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i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digital measurement; Mine survey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TD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我国矿业产品的需求,同时也加大了对矿山建设与生产的要求,矿山测量领域的数字化建设也是各矿山企业必然的发展趋势。矿山企业要认识到矿山测量数字化的重要性,对其提高矿山开采安全、保障矿山生产人员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任何疏忽或误差都会影响矿山生产的安全甚至导致严重的事故发生。针对这样的情况,积极运用现代测量技术提高矿山测量精度已经成为矿山测量质量提高的关键。
一、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概述
随着现代矿山生产对测量工作的需求,矿山测量工作已经成为影响矿业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不仅关系到矿山开采、生产的科学进行,同时更是关系到矿山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运用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进行矿山测量工作能够有效提高矿山测量的质量,提高矿山测量精度,为矿业企业生产指明方向,提高矿业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效果。三维数字化软件技术、全站仪、GPS定位测量技术、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技术、数字化地形图等技术的应用极大的降低了矿山测量劳动工作量,提高了测量工作效率与测量质量,为矿山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由于数字化测量技术对矿山测量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现代矿业企业必须认识到运用现代测量技术开展矿山测量对企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测量工作投入、提高测量质量,为矿业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需要矿业企业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测量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对企业测量人员技术的要求,以科学的测量管理体系构建为基础,加大测量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测量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同时还需要测量人员认识到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过程中测量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以自身能动性为基础提高矿业企业测量技术水平,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是区别于传统单一测量科学的综合性科学,是综合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及计算机相关设备采集矿山地里生产与储量数据,并利用CAD等软件绘制成图的数字化测绘技术。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必须以有关规范为基础依据,按照测量重点以及测量工作质量控制因素进行的工作。在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过程中还要根据测量工作地点(地面、井下)以及其测量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其测量过程进行控制,以此达到运用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提高测量质量的目的。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应以矿业企业测量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基础,提高测量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以及了解、认识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操作要点,以此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在其应用过程中,矿业企业测量部门或测量企业要以自身对测量工作的重视以及对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的重视,加大投入以此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电子经纬仪、全站型仪器、GPS接收机和多种地面或岩层移动变形监测仪器等数字化设备仪器在矿山测量的应用提高了地面测量与数据采集工作效率与精度、降低了测量工作的劳动强度,为矿山的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施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过程中,测量部门或企业还要认识到同一类型测量仪器中先进性的选择,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时,测量部门或企业应选用具有先进性与综合性能优异的设备仪器,提高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效果。
GPS、GIS、遥感和计算机等技术是现代测绘学科的核心技术,也是矿山测量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中的关键。随着近年来矿业建设与测量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也为我国矿山测量过程中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数据处理与机助制图、电子速测仪、GPS技术、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和GIS等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在一些矿区的应用使一线矿山测量技术人员亲身感受到现代测绘仪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优越性,同时内业数据处理、图形绘制数据的数字化工作也使得内业测量人员认识到现代测绘数字化的优点与便捷。随着现代数字化矿山进程的不断推进,积极运用数字化矿山系统促进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已经成为矿业企业工作开展的关键。
三、采用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的优点
1)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分层)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而且一目了然,【基本上改变和弥补了传统产品线条、符号和数字、文字等综合包罗】,非具一定专业知识才能读懂的缺陷;
2)数字化测量产品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能够随时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可以随时补充修改,随时出新图提供使用;
3) 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可以对产品的各种要素进行数据再加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而且还可以随意对图形进行拼接、缩放,用途更广泛。
四、结束语
矿山测量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发展和进步与采矿技术和矿业工程的发展、测量科学技术与仪器设备的发展、其它学科如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测绘技术是建立在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光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上的综合性技术,并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等一系列优点。现代测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必然会促进矿山测量的进一步发展。以现代测绘技术、矿业工程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矿山测量,必将会形成集数据采集、处理、管理、传输、分析、表达、应用、输出为一体的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系统,为矿区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基础性的资料,促进矿山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涛.现代矿山测量新技术应用[J].中国矿业工业M2009.11.
数字化管理概论范文3
关键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数字教材;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86-02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辩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其学生的实践和发展逐渐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后来杜威提出反传统,提倡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近六十年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据乔伊斯和韦尔统计,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带有不确定性,有些还不能自圆其说。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
3.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如何去教的角度来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4.教学模式日益向数字化教学发展。在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充分利用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日益向数字化教学发展。其核心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数字教学,将新式课本替代传统课本,是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突飞猛进,使数字教学成为可能。轻便、便宜、易于修改的数字课本正在逐渐取代厚重、昂贵的传统纸质课本。数字教材有别于传统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它区别于普通电子书,是基于3G、4G、WIFI网络在Windows PC、Pad、智能手机上呈现的数字化书籍。它集中了富媒体数字出版、云服务和移动学习三大领域的前沿科技,支持3D、高清图片、视频、音频、动画、地理定位等多媒体学习内容,可进行网络社交、提供基本阅读、视听学习、索引定位、全文百科字典等功能,给学习者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二、中西医结合概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课程研制的思路和方法
1.基本思路。《中西医结合概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课程,基于“中西医结合概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对象是相关大学课程的学习者,也适于成人教育学员。“学生自主学习”指的是由学习者自行安排、主动学习的活动。该学习平台不是一个单纯的课程视频,也不同于其他的学习平台,而是一个强调以“三基教学”为教学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已有能力和水平为基础,以学生的第一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包含了教、学、管全部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由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开展靶向教学辅导,进而在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制作理念。大学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是教学,教与学之间的媒介是教材,而各种教材的编写和制作、选用应当符合大学教育的使命。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在以更快的速度不断涌现,学校无法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再强,记忆力再好,也绝对不可能把老师传授给他们的这些知识全部记住和应用。大学教育只能通过启发学生的自学意识,强化自学能力;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以现有的知识为媒介,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培养学生这“两个意识”和“两个能力”,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后能够具备明显的“两个意识”和“两个能力”。
3.制作方法。按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的特点进行设计,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分段设计,分别制做。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必要知识与针对“两个意识”和“两个能力”培养的媒介知识的必要加入和有机结合,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相互关联。课程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总体知识面,为方便教学,按照一定的关系划为章节。每一章节有相应的知识面(要求学生掌握的全部知识)、需要讲述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以及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所讲内容的考试题目(检测点)。具体要求:
(1)确定课程内容,所选媒介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觉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尽量相关。
(2)将课程内容分解为相应的章节,并确定能以点带面的知识点以及检测点(拟定向学生提出、并检测学生理解程度的相关问题)。
(3)以文字脚本的方式,按教学章节顺序列出:
A.每章节全部教学知识点,并加以标注;
B.每章节要求学生必须回答与各教学重点、难点相对应的多项问题组;
C.与每个多项问题组正确答案相对应的标识;
D.与每个错误答案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如视频、图片和/或文字),并加以标注;
E.错误答案的引导,指引学生答错后应该学习的具体内容;
F.在学习结束后要向学生再次显示与错误答案相关的类似问题,由学生回答;
G.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让学生过关,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否则,重复前述过程,直至学生给出正确答案。
4.教学过程设计。要求尽量以网络游戏过关的理念设计课程:
(1)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视频、图片或文字)引入课程,向学生展示与每一章节第一个教学重点、难点相对应教学内容。
(2)提出与本章节各教学重点、难点相对应的问题(检测点),要求学生以已有知识给出初步的答案。
(3)如答案正确,则可初步断定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及知识面。给学生记分、鼓励,并展示下一个问题。此处的关键之处在于各检测点的选择,而检测点的数量不受限制,以能确定学生掌握知识面为基本要求。
(4)如答案错误,则引导学生到相应的学习内容开始学习,不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5)每一章节给出的问题必须100%答对,否则不予下一章节的学习。
(6)以1-4的方式展示本章节下一个教学知识点,直到完成本章节的内容。
(7)以1-6的方式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并以80%的比例记入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
(8)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实际,汇总与全部知识点相对应的问题,并按适当方式及比例制成试卷,由学生完成,并以20%的比例计入考试成绩。
(9)以80%平时学生成绩+20%考试成绩给出学生在本课程学习后得到的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5.课程制作要求。教师按以上或类似格式,对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形成网络课程,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要根据各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把视频、图片和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用视频、音频替代图片、文字,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完一堂课犹如看完一场引人入胜的电影,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教学质量监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会自动提醒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在必要时把学生的学习质量数据推送给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以便教师及时提醒学习进度落后的学生抓紧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数据,使教务管理部门动态掌握学生学习的学习状况。平台也会把老师的教学质量数据提供给各校教务处,在教师责任不到的情况下提醒教师,动态掌握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让教务处能以虚拟工作量为教师计算实际工作质和量。
数字化管理概论范文4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工程测量;应用与研究
一、概论
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全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等各种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得以应用和研究。
二、工程测量中的数字化技术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城市与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常规的成图方法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艰苦的野外工作,同时还有大量的室内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
(一)地图数字化技术
在建立各种GIS系统时,对原有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建库工作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工作量,各工程测绘部门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已有纸制地图,若其现势性、精度和比例尺能满足要求,就可以利用数字化仪将其输入计算机,经编辑、修补后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当前有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矢量化两大类仪器,针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大多数扫描矢量化软件能自动提取多边形信息,高效、便捷、保真的对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
(二)数字化成图手段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常规的成图方法野外工作量大,作业艰苦,作业程序复杂,同时还有繁琐的内业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而数字化成图技术具有精度高、劳动强度小、更新方便、便于保存管理及应用、易于等特点。目前,数字化成图技术有内外业一体化和电子平板两种模式。内外业一体化是一种外业数据采集方法,主要设备是全站仪、电子手簿等,其特点是精度高、内外业分工明确、便于人员分配,从而具有较高的成图效率。
三、工程测量中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接收机的改进,广域差分技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发展,加之美国SA技术的解除,使得GPS技术在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城市规划、工程测量等领域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80年代以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完善,使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RTK(Real Time Kinematics,实时动态)技术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厘米级精度的一种新的GPS定位测量方式,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
四、工程测量中的地理信息(GIS)技术
GIS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已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和地学空间信息显示的基本手段与工具。其技术优势不仅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三维可视化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还在于它的空间提示、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目前,GIS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质矿产、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工程测量中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航空摄影测量是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可以提供数字的、影像的、线划的等多种形式的地图产品。全数字摄影工作站的出现,加上GPS技术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迈进。随着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摄影测量产品已经从影像图等向4D产品转化,为建立各类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
六、工程测量中的遥感( RS)技术
遥感(RS)技术由于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
七、工程测量中的3S集成技术
3S(GPS、GIS、RS)技术的结合,取长补短,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行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即GPS与RS为GIS提供区域信息及空间定位信息,而GIS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以便从GPS和RS提供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科学的决策依据。诸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工程,其施工范围大、物流量大、施工周期长等,而3S技术为该类大型工程提供了最有效的数据及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决策的工具。
八、结语
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转化,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成绩; 面向21世纪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先进地面测量仪器等将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中,并发挥其主导作用。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勇,胡建国.GPS技术的新进展[J].测绘工程,1996(2)
[2]李建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李青岳.工程测量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4]郑汉球,洪立波,陶福海.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我们的对策.北京测绘,1996(l)
数字化管理概论范文5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期的传承与演化,由于文化空间场域环境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悄然失去了得以传承的文化路径,使我国各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传承发展危机的“焦虑”,一些优秀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和消亡的威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1]。面对休闲时代的到来,对于丰富多样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如何去传承和保护,已成为21世纪体育学术界所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国内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工作在传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制约瓶颈,如:数字化技术问题、数据的可编撰性问题、碎片式保护问题等[2],因此,本研究尝试运用数字化采集、存储技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像、视频档案加以保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径。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现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近700项,如:春秋北方山戎秋千、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汉代的连骑击鞠壤、西域乐舞、清代冰嬉等等,但是,这些中国民族特有的体育文化项目在传承的过程中,对遗留的一些档案信息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档案信息亦是难窥一见,也正面临着永远消失的可能[3]。早在1986年,国家文化部门就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料进行整理。1990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这也是较早进行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工作。2001年,国家开始组织了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整理、抢救和翻译了大量各民族民间体育、杂技、游艺等地域性体育文化,各地域也均出版编辑了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档案,如:《新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史》《陕西红拳十年》《学校民族传统体育》。2005年,中国武术博物馆的完工,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拓展平台。2004年国家开始了加大对民族体育文化档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对一些珍贵、濒临灭绝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得到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环境[4]。2006年至2011年,国家完成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工作。2011年12月25日,国家“非遗法”的颁布与实施,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相应的法律支撑,2015年,我国已经成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5]。
2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与传承困境主要是源自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演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话语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些原初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已渐渐褪色,这也是当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档案保护工作的必要性。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本质原因在于失去了得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环境,因为,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多是集中在节日习俗、庆典活动、劳作之余、祭祀民俗中,这些文化空间环境的变异成为了民族传统体育消失的本源[6]。针对这一问题,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与保护,尝试从还原文化空间的角度,模拟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空间,这种类似“动物园”式的保护工作,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传承效应。在这种形势之下,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利用数字技术的无破坏性、辐射强、传播范围广泛的优势,对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特别是对现代传承人的一些音像,现存的一些实物档案、文字档案加以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技术
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主要是借用数字化采集、存储和数字化展示技术,这些保护性工作的开展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境,如:缺乏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技术体系,主要是针对某个项目进行数字化的简单描述、讲解,而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字化保护系统,数字化保护的一些技术措施进一步加以挖掘,以更好地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3.1数字化技术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技术主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存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字档案、实物档案、传承人档案、活动实践档案等,借助图片、视频、音频、电子书、交互展示等途径来加以存储,借助数字化共享平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传播[6]。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采集、存储、维护、管理、传播、消费等,都需要开发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数据库,利用新的保护与传播介质,实现从单一的部门管理走向多部门(从国家到地方)共建共享管理,从单一的文字、图片档案遗产数字化到声像立体化。3.2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分析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数字化资源库,并且对于文字档案、实物档案、视频、音频档案等存在整理的“碎片化”状态[7]。在建设数字化资源库的过程中,设立国家数据采集管理中心、各省市数据采集中心、各县区数据采集管理中心,由此形成三级数字化资源库管理网络,并且采用集中建设的方式,地方文化部、科研单位相互联合,共同搜集和整理一切可整理的、现存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并将所搜集到的所有现存资源统一入库管理,国家数据采集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国家历史档案中所载录的有关某个具体项目的文化信息,各省市、县区单位通过各省、市、县民族志的整理,深入到民族传统体育发源地,当前民族传统体育遗留,以及对传承人档案的整理,特别是剪辑整理一些有价值的音频、视频档案。Web2.0技术的发展应当说改变了以往单向传播模式难以适应网络建设的需要,这就需要采用分布式架构的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发挥多方资源开发的合力作用,由此形成由文化创意企业,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文化保护部门,以及一些研究院所、通讯、广电等单位,共同合作开发完成数据库建设,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挖掘与资源运营的协调统一,构建“整理、监管、开放”于一体的传播模式与服务模式,完成由单向共享到双向互动传播方式的转变。3.3数字化产品开发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建设包括文字、传承人音像、传承地音像、三维模型等,这些素材性档案资源的保护与传播借助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介渠道。这种单向被动的信息传递范式压制了社会群体的主观判断,这就需要借助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产品共建开发技术,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技术,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立体呈现数字化产品[8]。具体的步骤可以采用:对现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档案借助三维扫描技术,对当前遗留的档案、不完整的实物档案进行数字化复原,可以借助虚拟引擎技术对数字化产品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人们可以通过点击数字化产品画面,给人更为直观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地解读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历史背景,发展与演化历程。3.4数字化技术开发流程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数字化技术开发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各项技术的融入相对比较分散,数字化技术体系的开发建设,档案数字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需要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流程,完善数字化全生命周期,具体的步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步,数据采集技术。通过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史料,以及现存档案的数字化采集工作,进行全面的挖掘与整理工作,其中,所涉及的数据采集技术包括文本技术数字化、音乐技术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立体成像技术等。第二步,数据存储技术开发。主要是搜集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元数据录入处理,具体的分类方式可以采用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两种方式进行分类建设资源库。第三步,数字化管理技术。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档案的管理是防范信息安全风险,防止数据库的非法侵入与篡改,同时,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与检索服务,包括注册权限、检索服务、分发、下载等方面的技术。第四步,数字生产技术。运用技术算计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图像处理、动画制作、三维渲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内容产品进行处理。第五步,数字化传播技术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实现更广域范围内的传播,借助信息化空间环境,如:IPTV、无线通讯和卫星网络等渠道,突破了传统传播介质时空的局限,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即时性。第六步,终端服务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数字电视、手机网络等服务终端,把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信息以人机交互、数字化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完成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档案数字化的开发保护流程。
4结束语
数字化管理概论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高校;数据应用;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93.18
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伴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有了重大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因而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和态度的教学信息化成为我国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关键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我国高校而言,数字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和学生对于数据运用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同时高校数据建设能力和建设水平也比较低下,这些都增加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难度。
1 高校数字化校园中数据应用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始探索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部分高校建立起了独立的校园网站,各学院也有自己独立的院系网站,比如网络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等等,统一的信息门户平台、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等都建立起来,这些大大推动了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智能化提供了便利。但是就高校数据运用而言,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资源存在闲置和浪费,数据应用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数字化校园可以大大提升校园的运行效率,进一步优化并且充分利用各项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并且拓展校园的各项业务功能,比如在线考级报名、信息注册、身份认证以及学生就业与服务帮助等。因而,数字化校园的实质就是信息化,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反观当前的数字化校园,信息资源存在闲置和浪费,限制了数据应用功能的发挥。比如,部分信息资源存在闲置和浪费,像一些院系网站,长时间无人问津,而真正有效的教学资源却极其有限,比如多媒体技术或英语学习平台上的资源更新缓慢,功能不够完善等。
1.2 院系网站建设存在不足,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院系网站建设能否实现一体化,全方位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优化各项服务与教学功能,是能否提高网站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就当前的高校院系网站建设来看,缺乏统一故意滑行、信息资源重复或断层,是影响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部分院系不重视网站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意识淡薄,网站缺乏统一的管理和领导,不仅出现信息封信缓慢等情况,功能不健全也是其网站缺乏统一管理的重要表现。其次,学院网站与学校各个网站缺乏紧密的协调与联系,各自为战,出现“信息孤岛”现象,也就是各部门的网站仅为本部门服务,相互之间缺少有机联系,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接口也不统一,导致资源难以更好的共享和利用。
1.3 数字化校园起步晚,数据应用意识淡漠
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数据应用意识比较单薄是影响数字化校园发挥其效能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在开发数据系统时,对于软件开发比较重视,系统的完善和实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属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认识误区,由于我国数字化校园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一些高校在建设中比较注重系统的开发,一些系统实用性不强或者不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资源浪费,资金也造成浪费。许多设备因为实用性不强而存在闲置情况,因此,数据研发人员的应用意识淡薄造成资金的浪费。其次,师生数据运用淡漠也影响着资源的利用。高校中比较年轻的教师相对于年龄偏大的教师而言,更注重信息网络的运用,但是从整体上看,教师的数据应用意识依然比较弱。而一些校内信息平台、教学网站能否发挥其作用,关键还是要看学生的使用情况。学生对校内学习平台、各项业务系统、教学系统缺乏比较完整、全面的认识,导致资源出现浪费。
2 高校数字化校园中数据应用建设的解决方案及其具体运用
数字化校园是计算机和网络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对于我国来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起步比较晚,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面临着上述种种问题。从当前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实际以及一些高校的经验教训来看,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及师生应用意识,完善数据应用体系是其关键。相关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强化信息化校园建设意识
面临着数字化校园迅速发展的趋势,强化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意识,是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关键。首先,学校要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宣传工作,增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意识。目前,高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教学效率。对于当前高校而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可以拓展学校的服务功能,提升业务水平,比如通过网络实现学生考级报名、学习测验、英语训练等,还可通过学工在线、教务信息系统等为学生提供各项服务,这样大大提高了现实校园中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校园的运行效率,从而节省学校的有关开支费用。因此,无论从信息化建设、学校职能完善或者是优化校园运行效率,建设数字化校园都极其必要。
2.2 加强师生信息化培训,提高数据应用水平
当前高校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更加多元化,灵活性,从培养学生的意识和能力入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数字化校园面对的是全体师生,其实用性也是通过师生反馈体现出来。因而,学校要加强师生的信息化培训,提高数据应用水平。一方面,加大对教师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培训。教师要熟悉校园的各项教学资源网站,比如英语教师应该是英语学习平台的建设者、支持者和宣传者。其次,普及学生校园网络知识,熟悉并经常访问运用各种校内教学平台。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多媒体设备、各种校内教学平台的运用和介绍,鼓励学生在校内教学平台上查找相关资料,同时可以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定期访问校内相关网站,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完善高校数据应用建设体系,提高网站建设协调性、统一性
所谓的数字化校园是指将网络和以及数字化信息作为基础以实现校园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的数字化以及硬件环境的数字化、智能化,从而构建起整个校园的数字化体系,进一步拓展教育教学空间,实现多维度教学功能。因此,完善高校数据应用建设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功能。首先,要对全面网站统一规划,建立起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各部门网站要加强联系与协作,提高资源共享能力,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理念建设数字化校园,同时在系统研发上要注重“以用促建”,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完善重要教学系统,有主有次,协调研发。对于校内的重点项目要重点开发,比如一些教学平台,像大学英语学习平台、现代教育技术概论平台等,对于教学系统内部的各项资源要及时更新和完善,比如增加在线测验的错题查询、答案详解等功能,提高系统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总结
数字化校园实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一体化。在信息传播与交流非常迅速的今天,信息爆炸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尤其是在校学生,计算机的普及使得其更容易接受到各种海量信息。因而建设数字化校园,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常潘.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建设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2]占科鹏,邢程,邵伟.走出数字化校园建设误区,构建智能型数字校园应用系统[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