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的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面发展的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范文1

关键词:审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021-04

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的一个永恒主题,人离不开美,社会需要美,而这一切都来自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行为、心灵,提高人们道德情操的目的。审美教育最终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即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1]并通过人的审美发展而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完美状态。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前提下,审美教育面临两个任务:一是适应时代的需要,重建人们的审美意识,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人生态度;二是培养审美能力,即培养人们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的时代新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居主导地位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代表人类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就是强调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根本上使人获得解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就是“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的观念,这里所说的“人”,并非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本”是指人的行为的出发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人看做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要求。“价值的多维性,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全面性,全面意味着多维之间是相互联结和补充的,统一的基础是人,是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

(一)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应该具有的本能和基本特征,它会促使人的一些自发性的行为和动机产生。比如母亲保护她的孩子,这是一种天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人的社会属性更为重要。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点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会性。人一旦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社会实践,也就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的“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可见, 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一定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个人就丧失了发展的基础。因此,只有全面协调地发展社会关系,人才会有社会归属感。

(二)人的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

个性是人在自然属性基础上受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个性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群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意义上的人,原则上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但最终他的行为还是离不开社会规范的约束,因此,人个性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从德、智、体、劳等方面进行,还要强调审美教育,要将人培养成为具有丰富的、全面的、健康的、高尚的情操的道德人,那是德、智、体所不能代替与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出现的,其核心是“我们人类受到既要将自己的内在必然性带给现实,又要使自己的外在现实服从必然性法则这种两重对立的冲动的驱使。”前者强调的是人的感性认识,后者强调的是人的理性认识,针对感觉确保人格性。席勒通过对感性和理性的调和,提出“美的灵魂”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审美教育论。到16至17世纪,在夏夫兹柏利、卢梭、歌德的著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和谐的人格理想,他们意图通过对人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来实现“美的灵魂”的理想境界,至此,审美教育有了真正的理论规定,并与美学和教育建立了内向联系。“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2]审美教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

人个体的和谐发展,首先是人格的全面发展。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发展完美的人格,是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使人在情感、道德、智力、品格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审美心理结构“从个人来说是经过教育的结果,所以讲欣赏能力……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人家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3]。因此,审美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揭示美的规律,从而影响人的心理,让人理性的判断、感受、创造美,最终塑造人的完美人格。

全面发展的教育范文2

【关键词】幼儿艺术 教学尝试 目标意识 艺术教育

目前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两大环节: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就现代教育观念来讲,艺术教育应与人的素质相提并论,应该是终身教育,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但两大环节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更具重要性和基础性的阶段——幼儿园教育阶段。幼教理论的不断发展,证明了幼儿教育对幼儿完美人生建构的奠基作用,也就是说幼儿教育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素质和谐发展宗旨,为整体素质教育打好基础为最终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的进程。针对如何提高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如何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一问题,我在实践中摸索出几点做法,与同行共勉。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肯定了“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艺术领域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本义是:萌发幼儿欣赏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情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教师是否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成为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如在教小班新入园的幼儿唱《第一天上幼儿园》一曲,要求不单教会幼儿唱,还要求幼儿学习随音乐节奏拍的、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达出对歌词的理解,让新入园的幼儿不仅唱起来,还要舞起来,提高幼儿学习兴趣。通过歌曲的学习,让他们明白每个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慢慢的会和其他的小朋友熟悉起来,老师对小朋友的爱和爸爸妈妈的爱是一样的,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亲切感。教师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会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而选择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而不会选择坐在教室教师唱一名幼儿学唱一名的教法。让幼儿通过活动真正认识到幼儿园可爱的地方,从而产生热爱幼儿园的思想感情,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为幼儿今后在园的生活学习打下基础。

二、开展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学尝试

(一)幼儿应是艺术活动的主体。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如果幼儿总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则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发挥,影响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艺术教育教的是“技术”,而非“艺术”。“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但“艺术”只有靠长期用心感受。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美术的技法,但对美的感知是不能教给的,只能进行引导和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正确发挥指导作用,开启幼儿自己的感官让幼儿处在主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在一些活动中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由幼儿自己决定用什么材料,与谁做伙伴。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启发孩子的独特性,从旁对幼儿提出指导性建议,或在技能方面给予帮助,对幼儿的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丰富想像、创造性表现等表示肯定和鼓励,敏锐地去意会他们背后的精神寓意。如:在小班一次添画活动中,一位小朋友的画与老师要求添画的雨“点”一点关联也没有,但是作为老师又不能轻易的否定幼儿的能力,在询问了之后才了解到,他画的小雨“点”被画上的“龙卷风”吹散了。原来除了按老师的要求作“点”的练习以外,他还加上了自己的想像,从“点”延伸到“线”,乱作一团的线,成人不能看懂,他却用自己的想像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孩子不可估量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师应加以正确的鼓励和引导,幼儿的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兴趣就会不断提高。

(二)幼儿艺术教育要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儿童选择参与活动,首要的心理条件是——好不好玩,存着一种游戏、享乐的心态。在这种愉悦的情绪中,他们能认识环境事物,也流露最真的心性。《纲要》的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五条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的任务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性地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可以乐此不疲的像做游戏一样地从事艺术活动,追求过程的快乐。反过来,幼儿的艺术活动又充满着游戏性,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艺术活动当作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审美和创美活动,他们只是满足活动的需要,为了自己喜欢才去做。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有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过程,令幼儿高兴。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感受快乐,继而分享快乐。

三、发展艺术教育,为幼儿的健康人格打好基础

全面发展的教育范文3

一、高校美学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发展的新希望,只有校园和谐了,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而美学作为高校中的一门人文学科,其在培养人才和美育方面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从而诗意的生存,这是和谐社会中人的基本生存目标,因此,加强高校美学教育和美学研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都显得尤为重要。

1.美学中的哲学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世界观。黑格尔说:“美是人类最早的老师”,“美的教育具有解放思想的品质”。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还影响着世界观的形成。在美学的讨论中,有大量的哲学观内容,如中国孔孟老庄的哲学思想,“中和”“意境”“气韵”等美学观点,还有类似西方的“审美静观”“自由与美”、马克思的“自然人化”等观点既是美学的也是哲学的,对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美学中的伦理社会学内容,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伦理学研究的是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它的基本范畴是“善”及对立面“恶”。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决定的。真善美是人类向往的理想境界,三者缺一不可。美与善关系密切,同时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切善的本质会让人不由自主的联系到美。真善美不仅是美学所研究的中心内容,同时也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对美学中研究真善美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大学生真正认清什么是真善美,自觉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去努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伦理思想,以“善”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3.美学中的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一切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美的,而对于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又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使他们明白美学的真正内涵,并以此指导他们的言行。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发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美,才能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学生只有树立了高尚的审美观,才能培养其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自觉地用正确的审美标准去分辨美丑、善恶、是非,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提高审美水平。

4.美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完整自由的人格。人的全面发展是符合人的自身发展规律的,是历史发展的逻辑规律的再现和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自我完善。席勒曾经说过:“为了解决经验中的政治问题,人们必须经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由此可见,美学通过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高校美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美学教育主要涉及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问题即建造审美心理结构的问题,它关系到内在人性、心灵的塑造,形成有关审美教育的某些思想。

1.发挥美学的教育功能设置美学选修或举办美学讲座。美学作为人文学科,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美学教学与大学生现代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个人的审美鉴赏力,促进个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均衡和全面协调发展。

2.用主题活动深化真、善、美的主体。美作为一种善的表达,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而是借助主题活动将其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心田里,让真、善、美成为其思维与行动的标杆和准绳。结合第二课堂,如学生各类社团,举办注重养成教育活动、举办“十佳女生”评选、举办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举办校内美术音乐比赛、举办与美学有关的各类展览,举办美化寝室比赛等,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美是在于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在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美与真、善的有机统一。

全面发展的教育范文4

一、科学教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说,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如认识“光与影儿”、种子发芽、磁铁的吸引力、水中的沉浮、我们的小脚丫等,幼儿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观察、操作、比较、分类、总结,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不仅引导幼儿掌握科学发现的结果,即科学知识,而且要引导幼儿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即观察、分析、推理、比较、分类、概括、实验、沟通等过程。如小猫的眼睛与别的动物有什么不一样?脚趾一样长吗?青蛙的皮肤与蚯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等等。发现的过程会涉及分类、排序、比较、测量、空间关系等问题,教师还要鼓励幼儿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对目前现象提出形成之原因,预想未来的状态,根据观察的现象试着提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又将幼儿的科学经验整合起来,帮助幼儿超越从“发生了什么事”到“这是怎么来的”,这一思维进展过程。

在幼儿探索过程中沟通也是最为重要的科学能力。科学家以口头、书面、肢体、文字、图表、公式来沟通他们的研究成果。幼儿园里,口头、肢体、文字、图画、图表、美劳制作等都是幼儿良好的沟通方式,都能够锻炼幼儿的综合能力。

二、科学教育活动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科学教育活动在丰富幼儿科学知识和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科学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广,存在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它向幼儿展示了一个多彩的物质世界,声音、色彩以及事物相互关系的变化等都能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幼儿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科学奥秘的惊奇,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操作探索的满足感,获得知识的成功感等。当然,在活动中幼儿也会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但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一旦战胜了困难,获得了成功,便会滋生出一种蓬勃的探索精神,并成为下一次探索的动力,对其终身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教育活动,也有利于消除幼儿的消极情感。幼儿接触和认识大自然时,对大自然产生亲近感,对生物产生仁爱之心,这种爱心便是幼儿长大后形成道德感的必要基础。幼儿害怕某些动物和自然现象,其重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对这些动物和现象的认识。科学教育活动使幼儿对自然界有了粗浅的认识,减少了其恐惧感,增强了自信心。比如狮子、老虎等动物是孩子最害怕的,但在认识了动物世界后,幼儿知道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该和动物和平共处。

三、科学教育活动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直接影响其心理过程的发展,也影响着儿童个性的形成。许多科学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这就为幼儿提供了与教师、与同伴相互交往、互相交流的条件和机会。如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力”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引导幼儿分组玩这些物体。幼儿自由结合玩过后,以小组为单位谈谈大家的发现。在这样的规则要求下,幼儿之间容易形成和谐、友好、互帮的关系,营造一种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合作的学习气氛。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这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

四、科学教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自信心、创造性等品质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正处于创造力的萌发期,但是创造力又是一种最容易受压抑和挫折的能力,需要得到成人的保护、鼓励和培养。科学教育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气氛。教育内容广泛、物质材料丰富,又能自由选择、操作的科学活动,在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引导幼儿探索桌子的长短,但缺少测量工具时,幼儿纷纷地想出办法:有的拿铅笔,有的拿书,有的拿吸管,有的拿扎发辫的绸带,有的找树枝,有的用小手,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测量工具不足的问题。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生动、新颖、独特的表现,充分说明了科学教育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五、科学教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全面发展的教育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育;知识教育;德育

现如今,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格,而音乐就是这种力量当中最能被我们感受到的一种。音乐伴着我们每一个人成才,以至于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属于自己的旋律。下面,我们将进入课堂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妙。

一、音乐与知识学习

很多学校不是很重视音乐课的学习,尤其是初中和高中,面对升学的压力,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开始淡漠对孩子的音乐教育。然而,对于音乐的学习恰恰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加强其对知识的记忆,对于韵律的感受也可以加深他们对于文章传递思想情感的理解,这些都是老师在讲台上的讲授所达不到的。

1.利用音乐韵律可以加强我们对于古诗词的学习

《诗经》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滥觞,而《楚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后代人常用“风” “骚”并称来体现它们的主要艺术成就,而《诗经》与《楚辞》其实都是“歌词”。

《诗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诗歌,有对一年四季劳作场景的直接描绘,如《七月》;有对家人爱人的热切思念,如《君子于役》;还有对爱情失落的怨恨,如《氓》;他们都是在用心唱着自己生活。《楚辞》则是诗人屈原高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以及自己美好情操和忠君爱国之情,也有对自己遭奸臣陷害而被君王疏远的哀怜,他仰天高歌,最后纵身勇投汨罗江。

2.对于音乐的学习可以帮助理解我国的古代文化

我国古代“礼乐并重”为人所熟知,但是其实“礼”是追随“乐”而来的。我们的先民最早视音乐如神灵,他们认为音乐是自己和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他们认为只要歌一首,就可以呼风唤雨。古代先帝的名字如尧、舜、禹,地名殷、商等,探究其甲骨文体可知,它们都是乐器的形态演化而来的。

3.对简单韵律的掌握可以提高记忆力

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很多学生出现记忆力下降、成绩不理想的状况,这个时候听听简单的乐曲,学一曲美妙的乐章来自己弹奏,可以放松大脑,放松心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通过音乐来掌握知识也是不错的。现在我们小学生记忆英语单词字母都是通过儿歌的形式,背古诗也带着简单的曲调。我们可以通过听英文歌曲来感受国外的文化气息,以此来帮助英语的学习,可能一个简单的音乐就可以唤起我们某一片段的回忆。

二、音乐与德育

1.通过对于音乐的学习可以唤起学生对祖国深沉的爱

《义勇军进行曲》让我们感受到了英雄们的大无畏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可爱;《我爱你,中国》则更为直接抒发了对祖国深沉的爱恋;《龙的传人》让我们身为华夏儿女而感到骄傲;一曲《青藏高原》让多少人爱上了那片土地。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听这些歌曲,感受这些韵律,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和先贤们的伟大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

2.对于音乐的理解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性情

虽然是“学院派”,但是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物质文明的快速进步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环境的干扰。一些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开始出现虚伪主义倾向,他们不相信爱情,不信任他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满的情绪。他们处世消极,没有信心和勇气,更没有对生活的热情。

3.对于音乐的感知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好的音乐不仅有优美的旋律,而且有动人的歌词,我们在感受优美旋律的同时,也在唱着自己心里的歌词。经常让学生听一些歌词优美、曲调动人的歌曲,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更好地鉴别美与丑,更好地区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增强他们对美的认识,在心中形成正确的对于美的积极的定义,这对于以后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极为重要。

人的全面发展最基本的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美好的理想,有爱国主义情操,心中有阳光、有爱。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音乐教育不单单是专业教育,更是德育,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音乐思想的阐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健全美好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全面发展的教育范文6

关键词: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5-01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最初萌芽于其在1839年至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性应该是自由的,从此开始了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考和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指出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何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而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从他那个历史时代人的发展的“异化”现转的思考和批判开始,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的界定也表现为多方面的规定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形成的分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智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含义;二是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包括物质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不是指个人能力的平均发展,更不是指所有个人都必须按照一个相同的模式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应该是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人类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也是人们向往和追求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根本宗旨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及其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我们应把“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科学的统一起来,科学而全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个人思想品德充分发展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社会制度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更多地使个人得到自我实现和满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因此而忽视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和保障,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与基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必须坚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

2、在结构模式上:确立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动性双向互动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受教育者当“人”看,而非“器”待。吸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应当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主体与主体”双向互动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启示我们,对现代社会开放和多元价值的现实,及对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创造性的呼唤,必须建立“主体―客体”平等交往、双向互动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育者负责价值引导,教育对象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基于自身思想基础及内在的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的影响,进行自我建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是主体和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

3、在内容上: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人的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的程度,人的价值观念、思维能力、行为方式和创新意识等现代化程度,不仅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而且决定着人们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程度和深度。一是“提高教育素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现。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劳动能力亦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要打破脑体分工,打破部门、工种之间的固定分工,使人们能够了解整个生产体系,能够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唯一办法就是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教育素质的基础。应当看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教育素质,而提高教育素质是现阶段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4、在方法上:创新方式方法,务求教育实效

方法是方式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不仅方式要科学合理,方法也要灵活多变。“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当代大学生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这就要求教育应该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尊重学生的主体角色,避免生硬的灌输,教师角色要从“权威教学”向“共同探讨”转变,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形成良性授受互动,以此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以“情感式教学”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染打动学生、以“辩论式教学”激荡学生智慧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