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规划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规划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素养 职业生涯 提升途径
伴随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的严峻,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自身的素质进行提升可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予以增强。职业素养由四部分构成: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进行提升,不但要求对学校的各种教学的资源进行协调、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机构进行成立以及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加强,还需要大学生正确的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认识,对课内课外的学习平台进行充分的利用,对自身的能力予以提升。
一、职业规划素养含义
职业规划素养指的就是职业内在的要求及规范,指一个人从事职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综合的品质。从学术界方面来看,职业的素养通常指的就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意识以及职业道德;从职业界方面来看职业素养就比较的具体,它包括了专业技能方面的素养、职业道德方面的素养、开拓创新方面的素养以及团队合作方面的素养等。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指的就是大学生在对外界的环境及个人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开展职业选择、对奋斗目标进行制定以及对行动计划进行落实。为了对职业规划进行完成以及为了适应岗位的需求所应该养成的职业规划的道德、意识、能力以及知识。它表现的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中综合的品质。
二、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进行提升的方法
1、正确的认识职业规划,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精神予以形成。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不单单是为了学习,而更多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外部的环境、职业的潜能以及职业的意向进行充分的了解,对自己职业的奋斗目标及未来职业的发展道路尽早的进行确立。这放映出来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把职业规划当成一种生活的态度的时候,就会明白讨论及交流只是一种表象,对生涯进行决策以及知己知彼只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方式手段,更深层次的是职业规划精神的塑造。
2、对课内外的教学平台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及利用,对职业规划的能力及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大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相关知识以及可以对职业规划情感进行增加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教学。所以,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课堂体系教程,大学教育全过程都要贯穿职业规划的课程,实现全员化以及全程化的教学模式。并且要加大实践活动,这样可提高学生的认识、锻炼他们的品质以及培养出能力,更好的去了解这个社会。
3、去设立一些专门职业规划的辅导机构,帮助学生解决职业规划相关的问题。这种类型的机构应该由政府的成员、企业的人员、学校的老师以及校友等组成,对相关的职业、心理学、法律、教育学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指导。教师的比例比较恰当,分工也是非常的明确,专业化及职业化的水平都是非常的高,可以胜任职业规划的辅导工作,可对工作做出全局的考虑及统筹的安排。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塑造、职业分析、培养实践能力以及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学生可咨询专业及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可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学习焦虑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个人价值和人生观进行科学的指导及引导。
4、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提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老师不但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实践者及研究者,更是职业规划教育具体的组织者,他们可以对学生的情感及生活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应该对教师的教师水平进行提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专业化及职业化的教育指导队伍是对高校规划教育强有力的保障。教师队伍应该具备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知识文化应该广博、可以妥善的进行信息处理、沟通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高尚的职业情操等,可对学生进行事业心及社会责任感双面教育,将大学生向社会责任心方向指引,通过发现自我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出发点,一心一意的投入到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里。学校应该制定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奖罚明确,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尽最大可能的予以提高。
三、结语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对自我有个清醒的认识,正确的定位自己的价值,在此基础之上,对自己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这不但可以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以及可持续的进行发展。制定好职业规划并且对良好的职业规划的素养予以形成,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高校也应该充分的将学生、学校以及社会进行融合,增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为更好的服务社会积蓄力量。(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方卉,郑加仁.当代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浅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z1):28-32.
[2]蒙维洋,李玉清.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1):57-60.
[3]邹英,张芳.关于大学生参加职业素养培训意愿的调查分析——以长春市高校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25-26.
职业规划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考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扩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突显。但同时,很多大学生有业不就,或高学历员工的高流动率,使很多企业和单位出现了招工难。可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因为当前大学毕业生真的过剩了,而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严重不足。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就目前来讲,大学生能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认识,确立合理而适时的职业目标才是当务之急。另外,对于高校来说,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必要性
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指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被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
根据萨珀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而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度期(18-22岁)和试验承诺期(22-24岁)的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大学生毕业后会走上初次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因此,在试验承诺期内,许多大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所以,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大学生可以解决好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
另外,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使职业目标比较清晰,在职业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本身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职业规划过于理想化。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将薪资待遇、地区因素等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并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或未来发展空间排在首位。他们并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很模糊。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求职屡屡碰壁后才开始考虑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在求职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职业价值观。这种错误的职业价值观使得他们在求职时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同时也加重了他们的求职压力。
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权衡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然而,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并不清楚,对自己的了解程度也不够,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取向。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只有16%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缺乏充分了解,不能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智商、情商、能力等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因而许多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理想化。另外一些学生在职业定位时表示自己在两年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35岁前要成为年薪50-100万的职业经理人。这些都足以看出多数的学生对职业定位的理想化,而没有考虑到现实的职业环境。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在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
2.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度不够,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而仅仅是在大四的时候举办少量的就业指导讲座,提供就业信息等一些就业指导,简单地将职业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这样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弱,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老师,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可操作性的技巧。这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确立职业取向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很大。
3.高校缺乏系统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生涯规划缺乏个性化。许多高校只是针对就业在毕业班开设临时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忽视了对大学整个阶段的生涯发展定位。许多学生并没有从大一到大四进行系统而全程的规划,而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系统、长期的指导。另外,目前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由于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影响或制约,没有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更不能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的生涯设计和指导。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大学生应该全面、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通过职业意向测试或参与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对自己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弄清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从而避免职业规划中的盲目性和职业目标的理想化。加强和已毕业校友的联系,交流工作心得体会,从而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另外,通过参加职业意向测试、职业兴趣分析测试,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等,更多地了解职业情况,掌握职业技能,以便更好地开展自己的职业设计,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2.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专业性。在高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给学生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难题,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加强对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的培养,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设立专门地职业规划咨询室。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指导队伍,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应挑选专业知识强、实践丰富的教师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并鼓励相关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考取职业规划师资格证。
3.开展系统性教育,让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阶段的全过程。高校应从大一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从大一到大四进行系统的指导,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与大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辅导,以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这方面知识和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学校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全程辅导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出大学四年学校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全程辅导”。一年级,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者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就业观念,帮助其初步规划大学生活,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二年级,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帮助大学生塑造和完善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三年级,指导其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确定未来职业方向,并致力于目标的实现,不断积累知识、技能与经验,重点参与和个人目标实现有关的活动,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四年级,针对择业期间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就业形势、就业信息、面试技巧、心理调试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引导其主动走向社会寻找锻炼机会,为进一步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准备。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也越发凸显。只有政府部门、高校和学生本人三方面共同行动,大学生本人对职业生涯规划高度重视,学校给予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政府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更加完善,才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升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秦茂森,冯磊,张庆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2] 杨航.谈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社会,2009,(3).
[3] 王蕾.高校如何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4] 李薇,罗静,邓莹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职业规划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 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对策
职业规划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职业规划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生价值能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关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支持。中职生可塑性大,掌握了一技之长,能随时应用于实践,因此中职生就业率比较乐观,部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但随着中职学校的扩招, 一些学校盲目开设专业, 造成部分专业需求过剩。这就促使中职生自身必须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自己在学校的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订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到职业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关键就是要解决“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以什么样的心态干”的问题。
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不但有利于缓解中职生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中职生应对以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变故;既能弥补教育体制上的不足,也可以促进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人生的发展历程。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一)中职生缺乏生涯规划意识中职生缺乏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详细规划,他们对学校开展的就业活动缺乏兴趣,只有不到1/3 的学生表示留意过学校开展的相关方面的活动。许多中职生对生涯规划的内涵不了解,对学校开设生涯教育课能给自己有何帮助一片茫然,他们只关注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能挣多少钱。
(二)学习观念存在偏差、只强调专业课的学习中职生对于“为何学习”和“学什么”的认识比较局限。他们不愿意在学习上花费太多时间,尤其是在一些非专业课上,比如英语、政治等。他们认为主要学好专业课,以后找个好工作就行,普遍不喜欢“将来用不上”的文化课和“枯燥难懂”的专业基础课,只喜欢上直接与技能有关的专业课、操作课。这种轻基础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的实用主义短视行为,严重影响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方式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方式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建立本土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方面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既定目标难以实现。主要以职业指导课和实习或就业前的面试指导为主,对专题讲座、职业咨询、企业行业参观等手段运用较少。
三、对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问题的解决途径职业规划中的误区和问题无论是对职业规划的有效实施还是对个体的职业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为了避免和淡化这些影响,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开展规划。
(一)从社会方面的着手
在当今社会,“人才浪费”现象严重。
中专生可以胜任的工作找大专生,大专生可以从事的工作用本科生。这导致缺乏学历优势的中职生越来越有危机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急需技术人才,出现“技工荒”、“高级技工荒”。因此只有社会改变对中职教育的歧视,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在职业教育中发展起来。
(二)从学校方面的着手
学校在平时的教育中,除了重视专业技能的教育,还要加强对学生整体生涯规划的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许多中职生属于中考的失败者,属于普通高中选剩的“差生”。在进入职校学习之初他们就认为自己是没有太大出息、事业上很难有所作为的。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辅导相关课程。如低年级学生乐观进取,但比较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探索和行动,学校为他们开设生涯规划课和心理健康课;高年级学生有较好的职业生涯设计能力,但缺乏正面乐观的态度,学校专门为他们开设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课程。
学校每年请企业到学校给就业学生讲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请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在学生实习期间,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使学生正确对待实习试用。配合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举办“我爱我的专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 在实习中开展“ 爱岗敬业”摄影比赛;配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定期举办“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怎样成为我想成为的谁” 等题活动; 通过召开各种学生、家长座谈会, 了解学生对实习和就业的期望。
(三)中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中要努力的方向中职生要脚踏实地,通过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激发自己
在发展方向的思考,促进职业规划意识的形成。要深入学习各种知识,包括政治、专业、文化、艺术等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个人修养;要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要在集体中成长,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优势和劣势。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在职业规划的设计和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不要消极地抱怨或畏缩,要看到困难和挫折的积极一面,他们是不是提醒你需要对初步的职业规划做一些调整?客观冷静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在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调整的同时,自身也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中职生也是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一套系统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有效的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相信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彭文军, 丁三伏.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职业规划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规划 构建
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使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愈演愈烈,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对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个冬天有点冷。”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也同样遭遇了就业瓶颈。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大学生进行好职业生涯设计无疑有利于认清自我,更准确地把握好人生的方向盘,为就业和幸福人生铺石造路。
一、职业生涯设计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是一个人一生中通过职业、职位的变迁来达到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一个人毕生的工作经历。职业生涯设计又称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规划和安排。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延续性的发展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把握自己,根据主客观实际条件规划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从而成就幸福成功人生。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问学生“毕业十年后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了希望在社会上拥有财富、影响力等成就。但是只有为数不多的10%的学生写下了具体的目标并做出合理规划。10年后,后续追踪调查发现,那10%为自己定下具体目标和合理规划的学生,他们的成功率占全部受访者的96%。这个事例生动地说明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当代高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增强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还可以提升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和事业成功率。
二、当代高职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突出问题
(一)对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在对本市4所高职院校413名大学生的随机调查中显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未做过任何设计的占71.3%,有设计的占28.7%,其中有明确设计的占1.7%。
这充分显示在大学期间,高职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并不明确,更谈不上运用职业设计理论来规划和设计自己的职业和人生了。
(二)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
在一份护理专业三年制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上写道:自我评价:“自信、开朗,善于与人打交道,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职业发展目标:“毕业后进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三年后成为主管护师;五年后成为副主任护师;十年后成为主任护师。”
不难看出,以上这个案例自我评价中肯定的多,否定的少,不全面,不客观。职业发展目标虽然明确,但具体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这只是一个案例,但在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却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对自己不能全面准确评价,对职业发展期望过高,定位不准确。
(三)对职业缺乏感性认识
象牙塔中的学子在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虽然有机会进入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短期的见习和相对较长时期的实习,特别是高职生,见习的机会更多,更频繁,实习的周期也较长,对自己所学专业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难发现,一方面,见习和实习期间所接触的职业不一定是将来所从事的,另一方面,见习生和实习生的身份也限制了对专业相对口职业的深入了解。
在当今高职生中,学生虽然可以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周末参与社会活动,以及从师长、家庭等其他渠道获悉有关职业的信息,但无疑都是相对封闭和抽象的,缺乏深入的了解。
正确的理论总是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也最终来源于感性认识,当今高职生对今后所可能从事的职业缺乏必要的、深入的感性认识影响和限制了当代高职生的职业规划设计。
三、当代高职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实施与构建
(一)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情,作为学校也有义务和责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从体系和制度上进行保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辅导管理机构。
学院或有条件的系部可成立职业生涯指导所及其相关机构,主要负责学生的职业测评、职业规划指导、心理测试等项目,设置相应的管理章程、管理职责和管理内容。
2.配备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职业生涯师资力量是确保高职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只有配备了专门的师资力量,才能使我们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否则就成了无米之炊。
3.完善就业评价机制。
可将高职生的职业规划设计纳入到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完善现有的就业评价机制,从机制层面激励和促进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行为。
(二)实施职业生涯设计的具体步骤
1.第一年:新手上路,发现自我。
高职生学习成绩在整个中学阶段一般处于中下游的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来到高职院校以后,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在我院药学专业一份新生入学调查报告中显示,决定高考所选专业的影响因素中,父母选择占52.6%,师长建议占11.7%,兴趣爱好占30.2%,其他占5.5%,这充分显示学生对自己所读专业受家庭、社会等客观因素影响比较多。
主要目标:发现自我。
具体方法:可通过职业测评、性格测试,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程及讲座等形式初步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设计的含义和意义,重新全面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为做好职业规划打好基础。
2.第二年:拓展职业认识,细分职业选择。
主要目标:拓展职业认识,细分职业选择。
具体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继续发现和收集感兴趣的职业发展领域的信息,积极参加假期兼职、实习和志愿者活动,和感兴趣的相关行业专业人士进行沟通和交流,甚至与之共事或参加专业求职培训,充分了解前沿职业咨讯,构建人脉网络,增强自己对将来有可能所从事的职业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细化自己的职业选择。
3.第三年: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
主要目标:设计好职业生涯第一步。
具体方法概述:
(1)分析自己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性格、家庭及所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等主客观条件。
(2)计划和设置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学习深造都要力求最适合自己。
(3)利用一切机会拓展求职渠道,必要的时候向父母、老师、朋友、职业咨询顾问等寻求帮助,为职业生涯的第
一份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实现其人生价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磊.新升本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
[2]张平.如何迈出职业困惑[J].软件工程师,2009,(01).
[3]龙必尧.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对策[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03).
职业规划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独立学院 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自身缺乏市场竞争力,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此种情形独立学院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认清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科学管理,创新机制,形成长效机制。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新的办学模式,尽管发展历史比较短,但发展速度却异常迅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主力军。独立学院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同时,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既有利于人才培养、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更有利于独立学院的改革和发展。
1.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任务需要。独立学院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目前,全国有300多所独立学院,承担了全国30%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独立学院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独立学院大学生毕业就业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正向“普及化教育”的转化,这必然带来“大众化”、“普及化”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早已打破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观念和机制,正在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加上今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所以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独立学院更是如此。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形下,独立学院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3.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的形势需要。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比较重视职业生涯教育,但在我国,对大学生生涯设计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这一初级阶段,独立学院更是如此。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独立学院改革发展趋势,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以及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都决定了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十分必要。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据《职业》杂志报道,在该杂志新近与搜狐教育频道共同设计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调查中,显示出以下现状:过半毕业生进入中小规模企业就业,52.4%的大学生找工作依赖学校和家人,大学生多数没有职业规划。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招生特点,学生入校成绩普遍偏低,自主学习愿望不强,厌学情绪明显,自律意识薄,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上更是稍逊一筹。
2.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错误认识。独立学院大学生张扬个性,颠覆传统,生活阅历缺乏,总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时毕业时要考虑的事情,职业生涯规划还停留在理想层面,目标远大但缺乏可操作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和重要意义更是模糊不清,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任何概念。
3.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度不够。独立学院作为新生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它精力和财力主要用于学院基础建设、硬件建设、招生、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独立学院还没有充分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大学生培养和教育工作当中去,在涉及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经费投入、关注程度和措施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而是仅仅浮于表面,拘于形式。
4.学生缺乏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在,很多高校没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一般就是由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担任。他们上大学是父母、老师帮助选的,专业也是父母、老师帮助选的,找工作,同样是父母选的,或者已经替他们安排好了。这些人从来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过。众所周知,这些指导者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也是十分匮乏,方式方法也是不尽科学的。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思考
1.以生为本,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要立足学生本身,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加强教育和宣传,让学生积极主动、热情、负责的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来,全面科学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
2.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解决突出问题,就是着力找准并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独立学院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观念,着力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突出问题。在涉及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经费投入、关注程度和措施等方面给予足够重视,把大学生职业生涯工作放在新的高度。
3.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目前,很多高校仅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种言传身教,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相当一部分职业生涯规划只是放在毕业生中开展。独立学院要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列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去,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为一门必修课程。从大一开始,系统的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大家有意识的学习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把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大学学习生活当中去。
4.创新管理机制和观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建设。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可以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同时,要积极发挥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突出作用。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辅导学生,教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事,对大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总之,独立学院要坚持“以生为本”,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创新工作管理机制,高度重视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独立学院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华,杨卫军.论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生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3]冯峰.浅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职业规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职业规划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职业规划;目标设定;社会需求;可修正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106-02
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目标设定”往往被作为选择人生发展方向的第一步,这是有深刻含义的。人只有确立了目标之后才有动力去追逐。对大学生而言,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其实就是指就业目标,它不应当泛泛而谈将来要到某大城市、某行业就业,而应当以“实现到哪个单位工作为目标”。这就是说,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当有一个具体的参考值,应当根据具体岗位说明书、任职资格的要求来完善自己的能力,构建出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并以此为标准向就业目标靠近。
一、目标设定要符合社会与组织的需求
腾讯网2009年12月公布的“近三年重庆市大学生最难就业的专业”调查数据显示,工商会计、语言类、医学类、法学类大学生就业率相对偏低。专家发现,失业量排在前10名的专业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总失业人数中的比例偏大,而且最近两年失业集中在少数专业的趋势加强。失业最严重的10个专业在2007届毕业生失业量中占33%左右。高职高专也存在同样问题。“这说明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较为严重,极少数专业造成了大学生失业主要部分”。麦可思专家、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王伯庆把原因归结为“招生结构”,并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而是这些专业供大于求。但对大学生而言,进人大学后专业往往难以调整,如何背靠劣势的专业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大学生们在职业规划中必须面对的课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如何解决极少数专业造成严重失业的问题。
因此,在设定职业目标时,必须考虑到社会织对工作岗位的要求。当社会需要供大于求的时候,就要结合自身的情况,看看自己的胜率有多大;同时还要考虑单位对这个岗位的需要有无。
二、目标设定要符合自身的特点
大学生们应当考虑自己的性格是否与岗位相匹配。在职业规划中,通常我们不需要考虑岗位对智商的要求,只要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基本都能达到智力标准。而对单位而言,有时候性格比能力更重要。对大多数人而言,如何与人沟通,能否与伙伴们一起完成工作,才往往是单位要求的重点。大学生在设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性格与兴趣与岗位的匹配程度。
在职业规划中,适合只是职业规划的一个测量尺度。当然,职业适合与否对于职业人的发展确实很重要。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和工作经历较短的人而言,工作的适合程度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
三、目标设定高低要恰到好处
现实中,大学生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目标的订立有些理想化,而具体行动计划又有脱离实际。通过问卷圆我们发现,80%以上的学生的目标是今后成为社会精英,如职业经理人、公务员、教授等。有些学生是高职专科生,选择的就业目标却是大学教授。当初考上专科,说明自己在读书方面或考试方面不是很有优势,现在用自己不是特别擅长的方面来与硕士、博士来竞争,这取得成功的机会不会大,将此作为远期目标为宜,作为近期目标则脱离实际。
四、目标设定要明确具体
明确的目标可使人们更清楚要怎么做,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因此,目标设定得越明确越好。事实上,明确的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这是因为人们有希望了解自己行为的认知倾向。对行为目的和结果的了解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
大学生们可以在一个相对较窄的范围内同时设定几个目标;比如说要完成导师安排的一个课题,需要准备资料,需要社会调查,需要分析讨论,最后形成报告。除了最后的形成报告,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同时进行,但在操作中,大学生们应当给每件事情排列一个日程表,规定每一个基本目标的完成时间,时间一到,便开始检查目标成果的完成情况。这个日程表设置得越具体,越有可操作性,用来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准就越细,对于目标反馈也就越准确,对于不当之处的修正也就越有针对性。
五、目标设定要留有余地
目标设定要留有余地,指的是目标设定具有“可修正性”。学校职业规划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兴趣、专业等由学生确立目标,而规划一旦确立,传统的观念又告诉我们要坚持到底,锲而不舍,就算受到挫折也没关系。实际上,规划是开放的,是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适时调整的。然而,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反馈修正这个步骤,没有评估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便开始布置下一个步骤。一旦未能按原计划实行,就立即从事别的工作,并且没有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作为自己的第二选择。例如,法律专业的学生,为了专业与职业对口,计划是当法官,备选方案是做律师。表面上看起来是很保险,一个是上班族,一个是自由职业者。实际上,这两个职业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很有可能都无法通过,这样就无法起到反馈修正的作用,一旦考试未通过,原定的两个目标也就都无法实现。另外,大学生们特别强调拿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但很少有人提到与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假期参加实践才能知道自己所学是不是将来职业所需,自己能不能胜任工作,如果不能,那么在校应该尽快完善这方面的知识,或者及时修正职业规划,而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六、不要把理想当目标
就目标设定而言,很多人把自己的理想理解为目标。尤其对于那些走出校门进入职场的毕业生而言,觉得毕业了就应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实际上,这是不太理智的行为。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时,要认识到目标是实现理想的各个必经阶段,只有完成了各个阶段的目标才有可能最后完成自己的理想。按照马斯洛层级理论,实现理想是人至高层次的精神要求,也是职业规划中的最高目标。但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目标定得太高,眼高手低,就很容易出现断层,因为连续受挫的心理打击,最终的理想也会成为空中楼阁,遥不可及。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周围的环境随时在变,自己随着不断的成熟和接触不同的东西也会改变。以前想当官、后来想当企业白领、现在想自己创业,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虽然没有成型的职业规划,每个阶段的前进方向和短期目标要有,比如,英语听力要达到什么水平,朝什么方向努力等。没有努力的方向和短期目标,很容易虚度光阴。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应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套用标准模式。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划,同时必须警惕规划中的片面性,切实做到科学性、系统性与全面性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