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125-02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是学校管理队伍的生力军和干部队伍的后备军。在高校,他们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的工作绩效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关系着自身的职业发展。但是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辅导员在工作初期热情高涨,几年以后,大都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同时也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鲁顿伯格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用来描述助人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和工作满意度低而导致的一种身心疲惫不堪的状态。马斯拉池进一步指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紧张的与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失败感。[1]

一般辅导员入职伊始担任新生的辅导员,对工作充满了好奇、新鲜和激情,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入学教育到就业辅导,从日常管理到思想教育,一个周期下来,对所有的工作流程已了然于心,同时也尝尽了辅导员工作的艰辛和酸甜苦辣。当初的热情过后,辅导员普遍产生职业倦怠,甚至提前产生职业倦怠。其成因和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满意度逐渐降低。高校虽然强调全员育人,但实际上有关学生的一切事务都落在辅导员身上。取得了成绩是大家的,出了问题就是辅导员教育管理没到位,这让辅导员很反感和委屈。辅导员工作很多是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比如下班级、下宿舍,这些工作很难得到体现和认可,使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降低。

二是工作压力大。家长把孩子送进了学校,辅导员就成了学生的保姆,这种无边界责任带来的压力让辅导员备感焦虑。同时,学校常态开展的学生工作评比也给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绩效评估中,考研率、四六级通过率、就业率等等,都成为辅导员的工作指标,而有些指标辅导员也无能为力,产生一种无助感,常感到紧张、孤独和情感压抑。

三是工作强度大。辅导员工作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比如必须二十四小时手机开机,半夜电话响往往心惊肉跳。同时,辅导员工作面对学校很多的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等,学校各个部门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各种问题,都要由辅导员来解决,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使辅导员疲惫不堪,精神高度紧张。

如果职业倦怠得不到有效缓解,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辅导员工作消极应付,遇事不作为,不投入,只求学生不出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寻找机会脱离“苦海”。这对学校的学生工作和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必将带来很大的伤害。本文试图以胜任力为视角,探讨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胜任力内涵

胜任力(Competence)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自我概念、价值观和个人特质。[2]1993年Spencer等人提出冰山模型。该模型被称为胜任力的基本模型。根据胜任力显现的不同,将这些特质分为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

胜任力理论及模型自诞生以来,在管理领域及其他相关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在研究辅导员工作能力方面,也开始有学者运用胜任力理论构建辅导员胜任力结构模型。从2009年开始,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辅导员胜任力进行了分析。我们的研究最终归纳出辅导员的内隐胜任力包括渴望成功、渴望尊重、人际理解、职业生涯规划、自信心、抗压能力、抗挫能力、沟通能力、职业忠诚度、团队意识、责任感、敬业精神、内省能力、亲和力、服务意识等方面。目前高校普遍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因此,辅导员的外显胜任力基本都能够具备,而决定辅导员工作绩效的主要是内隐胜任力。也就是说,辅导员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因此,唯有从内隐胜任力出发,才能寻找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途径。

三、从内隐胜任力出发缓解职业倦怠的路径

为有效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学校组织层面和辅导员自身层面皆可以结合辅导员内隐胜任力要素,采取多种形式满足辅导员的精神需求和成就感,缓解辅导员压力,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对学校和工作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之持久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实现自我价值。

1.组织层面

一是目标管理,完善科学的辅导员的绩效评价机制。要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完善考评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职定级密切挂钩。[3]在评价和考核辅导员工作时要尽量减少一些即时性的可量化考核指标,少从显性效果方面考核辅导员工作,重点从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

二是人本管理,健全合理的辅导员薪酬激励机制。学校不仅要把辅导员的业绩与津贴挂钩,另外还可以设立辅导员专项津贴、奖励基金、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金和辅导员科研基金等,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相关表彰奖励;要在岗位津贴、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三是职业规划,建立合适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要针对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他们拟定职业发展方向,脚踏实地,逐步向目标迈进;要建立上岗培训、专项培训、在职进修、出国研修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体系,为辅导员能力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建立辅导员的职业分流机制,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督促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为辅导员的职称和职务晋升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奖罚分明,形成良好的辅导员工作氛围。在管理学上,如果某一正确行为得不到正强化,该正确行为最终必然消失,而某一错误行为得不到负强化,该行为将长期存在。辅导员队伍中一旦有人产生职业倦怠,他对周围的人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会较快削弱辅导员的群体实力。因此,对少数不合格者坚决淘汰出局,这对其他辅导员也能产生教育作用。

2.个体层面

一是自我认知。高校学生工作给每位辅导员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但几年以后每个人的发展路径却各不相同,有人顺利晋升,有人原地踏步。因此,辅导员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把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合理设计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心态的调适,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职业价值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

二是自我调节。首先,提高抗压能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其次,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宣传自身的工作,尽最大可能改变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认知环境。第三,结交良师益友、培养业余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都可以有效防止职业倦怠。

三是自我提高。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一方面必须脚踏实地做好辅导员工作,在工作上必须取得突出成绩,为自己树立良好的职业生涯个人品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有为才会有位,为下一步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职业竞争资本,如参加各类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强研究,多思考勤总结,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做好准备等等。只有不断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积累竞争资本,才能创造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 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4):91-93.

[2] 杨东涛,朱武生.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9):8-10.

[3] 陈国钦.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应注意把握几个要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10-112.

收稿日期:2011-07-10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法律;职业道德;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35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发的激烈,无形当中推动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渐渐的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等诸多问题也浮出水面。如何建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当前教育界的热议问题。因为其与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的建立和以后的发展。通过对西方国家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学习和研究发现,西方国家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专业化,同时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与我国不同,结合以上几点我们国家在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应该使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操作性、法制性[1]。

一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治学态度不严谨,不思进取,教师职业特点决定要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与科学发展同步的过程,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最前沿的科学动态,才能给学生灌输新鲜的血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通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意识上认为进入教师行列就拥有了铁饭碗,整天过着悠闲的生活,不思学习,不求上进。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的会因为知识的匮乏只能照本宣科的教学,教学方法及观念的陈旧影响教学质量。

(二)缺乏爱心,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的普遍观念认为学生成绩、素质低,从心里就排斥学生。教师服务的第一对象是学生,如果教师能够像爱护自己孩子一样爱护学生,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教师的人格力量,相信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都会有所提升。

(三)敬业精神不足,现在的大量研究显示[2-3],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数都是“心在曹营人在汉”,利用其余的时间整理自己的工作之外的事情,利用职业方便赚钱,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针对以上所述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培养增强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努力,要想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学校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要积极主动的组织本校教师认真学习教师相关法律知识,改变广大教职工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其次,要通过一系列的网络教育或者进修学习等方式,开阔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思想觉悟。第三,还要帮助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改革的全新理念,让教师的思想与时俱进,走在社会的最前沿。

(二)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编写比较重视,用此来规范教师言行举止,让教师从入校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4]。我国的高职院校可以吸取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自己学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起到督促和监督教师的作用。而且要坚持执行持证上岗,对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要进行严格的培训之后才可以上岗就业。还可以聘用已退休的师风师德较好的教师作为督导成员,对学校教师进行督导。

(三)建立实用的激励制度,学校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评价以后,要制定明确的奖励制度,对评价高的教师要有明确的力度大的奖励,这样无形当中就对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做了推广工作,还可以把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同时对于一些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职人员, 明确的处理方案,对于那些在教师队伍中影响极其不好的教职工可以考虑给予开除等处分,已起到警示作用。

三 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也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启示我们:

(一)我们应该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我国现有法律结合在一起,细化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改变高职教师的思想认识。假如教师不与教师职业道德相一致,那么他不仅仅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也会违反我国的法律,通过法律途径达到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目的。

(二)我们还是应该将职业道德的“理想化”向“实际化”转变[5],众所周知,教师只是一个职业,任何一个公务人员选择这个职业的最初还是为了生存,若大家整天都空谈职业道德根本毫无意义,我们应该在注意教师精神生活的同时给予物质的支持,相信这样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广职业道德建设的方法。

提升教师教师职业道德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讲都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教育行为, 它即受到国情当地政治、经济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要认真研究国外的方法,合理的吸取他们的经验,起到促进我国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姚彤.国外及中国港台地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共性及启示[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3):59-62.

[2] 郅庭瑾,吴慧蕾.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与评价[J]. 中国教育学刊,2009,(8):27-30.

[3] 安身健.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93-94.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21

1 现阶段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1.1 部分高职教师价值取向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下,部分高职教师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缺乏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工作懈怠,不思进取。少数高职教师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与高收入,甚至做起了“第二职业”。这些举动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声誉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1.2 学术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在社会急功近利不良风气的带动下,受金钱观的驱使,一些高职教师治学态度极其不严谨,不能踏踏实实埋头写作,心态浮躁,导致学术腐败现象比较严重。部分高职教师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还有一些教师为评职称需要,盲目追求论文数量,论文写作粗制滥造,不顾质量,学术泡沫化现象比较严重。

1.3 只重教书而不重育人

一些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教书而不重育人,对自身应当承担的教师职责缺乏正确理解,没有认识到教师应当担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还有部分高职教师错误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好书,而育人是班主任、辅导员的责任,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接触非常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了解和信任感。

2 高职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客观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在资本主义国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我国的社会道德规范受到严重冲击,社会风气被严重玷污,人们的心灵受到不断侵蚀,教师群体也深受其害。部分高职教师受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心态严重失衡,导致其职业道德观念淡化,出现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现象。

此外,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还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现今的高职教师待遇与职称评定密切相关,学校将教师的学术、科研成果量化赋分,按照分数进行排名,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提升福利待遇的重要指标,使得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甚至出现学术腐败现象。

2.2 高职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职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生代青年教师,一些高职院校还会外聘部分兼职教师;此外,为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新设置了一些专业课程,有经验的相关专业教师资源严重缺乏。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只能无奈选择与之对应专业的高校大学毕业生来充实本校的教师队伍。

这些新生代年轻教师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就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没有经过系统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也缺少现实的教学实践、实习的历练,导致一些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缺失,在价值调整过程中容易出现错位。

2.3 缺乏统一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统一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导致高职教师一味地照抄照搬《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自身的职业道德标准极易产生认识误区,这也是导致当前高职教师出现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3 加强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3.1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氛围,不仅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必备条件。当前,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已经对整个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净化社会的不良风气,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此外,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校环境,也有助于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高职院校要为教师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氛围浓厚、健康向上的学术环境,严厉惩处学术腐败行为,使高职教师能够踏踏实实埋头做学问,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和科研观,最终提高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应多方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吸取他人学习、工作经验,多做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够撰写出高水准、有价值的教学、科研论文和著作。

3.2 提高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

第一,高职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职教师通过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提高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最终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第二,高职教师要刻苦专研业务知识,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素养。高职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身业务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储备,掌握精湛广博的知识,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素养,这是高职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

第三,高职教师要严于律己,善于反思。高职教师要不断加深对师德建设的认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省察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方向、改正错误,从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3.3 出台统一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为积极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出台一部统一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当包含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如严谨治学、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为有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对高职教师应当如何做、不应当做哪些都做出明确规定。只有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使高职教师做到有法可依,才能有针对、有目的地提高其自身的道德素养。

总之,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需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来保障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实施。只有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符合新时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27.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4

虽然我国教育部及各高校已经意识到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并针对问题在近几年出台了一些措施,但从现状看来收效欠佳。受到市场经济诸如“唯利是图”“利益至上”之类拜金思想以及“问题”等长期持续性的负面影响,使得社会各行各业道德问题频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受到世界范围内文化浪潮的冲击,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频现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现象。虽然当前大多数青年教师仍能秉承“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部分青年教师仍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教学不够严谨、品行不够端正,在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背离的现象。

(一)责任意识亟待提高,理想信念还需加强

自私并缺乏责任感作为独生子女的通病,在青年教师身上及工作中都有体现,个别青年教师讲课照本宣科,应付差事,备课敷衍了事,对工作缺乏积极性,一旦出现问题便推卸责任。很多青年教师没有看到他们工作的伟大之处,没有认识到他们的工作是为了培育国家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果青年教师的认识都能上升到这个高度,职业道德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当前一些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够重视,忽视了对青年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之青年教师自身政治理论素养薄弱,致使部分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高校建设不能只抓教师职业能力的建设而忽视教师思想道德的建设。无论任何工作,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只有先具备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获得成功。

(二)为师不廉,趋于功利化

最近几年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利益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已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在功利思想愈来愈浓厚的今天,就连最后一片净土的“象牙塔”也被侵蚀。有的青年教师被利益所驱使,无利不图。为了获得更丰厚的收入,在课余时间搞副业,或在校外培训机构做兼职,甚至做起了生意。他们将本职工作的收入作为生活的基本保障,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副业上。在主副业工作时间发生冲突时,牺牲主业去搞副业,延误了本职工作。此外还存在着个别青年教师收受学生贿赂的现象,在学生中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据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关心个人发展前途与经济收入要大于关心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由此可见,个人利益的得失是他们最为关注的。

(三)教书与育人不能并重

大多数青年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认为育人的工作是由辅导员来做的,他们只负责授课工作。即便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也不及时纠正,未能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缺少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交流,甚至一个学期课上完,都不能记住几个学生的名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先,授业解惑次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充分说明了教师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然而现在很多青年教师并不明白传道授业解惑的真正道理,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学到再多知识亦无用。

(四)师表形象欠佳

部分青年教师在生活中不注重自身仪表形象,工作中同样如此。如仪表不整洁,穿着不得体,有的过于前卫,有的过分邋遢。对于个人的行为和情绪也不能很好地掌控,如不按时上下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无故旷课;课堂上肆意宣泄情绪,将不满的情绪迁怒于学生;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关心那些“有关系”“有背景”的学生,刁难有个人成见的学生;另外还存在个别教师言行失范的现象,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也时有发生,未能做到为人师表。

(五)教学能力仍需提升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为非师范类毕业,且从教时间较短,缺少授课经验,多凭自己的理解摸索授课,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缺少互动,也不关心所讲知识是否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所提问题不做认真解答,将授课当成任务被动完成。备课没有尽心尽力,有些教师很少对教案进行修改,教学不思改进,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这样的教学态度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厌学心理,并破坏教师应有的师表形象。在实践教学中也不能很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部分高校对于教师授课效果的评议缺少实际意义,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对于自己的授课水平放任自流,不求进步,难以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分析

(一)部分青年教师自身不上进

作为“70后”“80后”的青年教师,思想比较开放,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影响较多。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这两代人,由于相对优越和安逸的生活环境导致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内心浮躁,并且意志力普遍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部分青年教师贪图物质享受和不太健康的精神享乐,稍有成就便沾沾自喜、不思进取,他们消极倦怠的情绪必然会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环境不理想

这里的环境因素指影响青年教师成长的高校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滞后,使得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缺少环境的促进作用。加之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完善,经济结构、分配方式、利益关系趋于多元化发展,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难于同步发展。相对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是社会道德问题的频发,“”问题等不良风气已蔓延至高校,不少青年教师在面对权钱利益的诱惑时被冲昏了头脑、迷失了方向,理想信念发生动摇,职业道德出现滑坡。当前社会大环境乱象丛生,为了博人眼球,一些社会媒体对教师职业的一些不实报道以及恶言中伤,也打击了青年教师的职业自信。

(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度不完善

我国高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培养、考核机制以及职称评定,往往是以教师的科研成果、课时量和学术水平为重点,而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往往不被重视,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形式主义严重。即便当前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而收效甚微。此外,当今的教师职称的评定和晋升等所考核的内容里职业道德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难免教师会把精力都投入到提高业务能力当中。并且我国高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对于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缺少实质性的监管。这方面制度的不完善是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存在的成因之一。

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要渗透到青年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体现在青年教师的职业行为上,要落脚于高校对于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日常管理中。高校是教学工作具体实施的单位,是青年教师日常工作的地方,更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战场。所以要想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必须突出高校在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

1.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高校在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同时,应当深入开展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应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丰富学习方式,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进一步坚定青年教师理想信念,使其能正确把握形势,自觉拥护党的领导,自觉践行十精神。其次,要定期对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以便准确把握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及时纠正不正之风不当言行。再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导致三观偏移,职业道德更无从谈起。要加强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发自内心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用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御“”的侵蚀,从思想上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

2.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监管制度。高校监管部门应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由高校、学生和社会同时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监管制度,以监管整个教学环节。监管部门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以合理的制度去规范青年教师的职业行为。同时,要加大职业道德在职称评定和评先选优等考核工作中所占比例,将职业道德考核与收入挂钩;要不断优化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与奖惩机制;还要加大对新聘任教师的职业道德考核力度,强化职业道德的岗前培训,将职业道德问题遏制在源头。对于不合理的制度应及时修改,及时完善督导组评教、学生评教体系。对于职业道德考核优秀的青年教师要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青年教师应给予适度惩罚并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尽快成长为合格教师。对于职业道德素养特别差的,给学校和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以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3.建立教师职业道德的终身档案。教师职业道德终身档案的建立,是为了达到“以他律促自律”的目的。由于职业道德终身档案的影响具有长期有效性,所以可通过将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如实的记录在案,来威慑那些职业道德缺失的青年教师和即将产生不良倾向的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得不重视其职业道德的完善。当然,职业道德档案应当同个人档案一样具有保密性,不能被人随意查看,所以高校应当将教师职业道德档案存放于特定的部门管理,唯有相关监督部门和领导有权查看。最后,要确保案随人走。在青年教师工作调动时,高校必须保证档案能够转到其新的工作单位,确保将档案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发挥出来。

4.实质性地解决工作、生活环境和待遇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当前真正困扰青年教师的现实问题。后勤补给跟不上,前线战斗就会失利。环境对于职业道德的形成至关重要,在良好的环境下更有助于高尚道德的形成。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较低的收入待遇形成的反差,致使青年教师心理产生一定的落差。迫于年轻人生活的压力,青年教师群体中难免出现一些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相关领导付诸于实际行动,应时常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状况。相关领导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掌握青年教师的生活状况,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改善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并提高福利待遇。只有真正解决了青年教师的这些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二)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

首先,全社会应当大力弘扬教师的正面形象,杜绝一切诋毁教师形象的言论,并营造出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让青年教师能够真正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是受到全社会认可和尊重的,从而提升其职业自信,使其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其次,要树立优秀的教师典型。典型的树立要贴近生活不能脱离实际,典型也是人间烟火养育的,不能令人望而生畏和高不可及,要树立有血有肉的典型,让青年教师感到这一典型是通过努力奋斗所能达到的。在榜样效力下带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青年教师群体中牢固树立“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思想,让他们发自内心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和自豪。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无疑是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最有力的补充。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培养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应遵循和践行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的总和。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示范性强、自觉性高、影响广等特点,这也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的特殊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显著提高,相反,一系列道德问题逐渐显现。青年教师处于年龄的黄金阶段,身体强健,思想活跃,知识面广,创造能力强,是教育界的中坚力量,在整个教师队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新时期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就成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和信息日益多元化,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中,师德教育引导的滞后性,导致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如下:

(一)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识薄弱。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指教师对教育劳动中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的反映与认识,包括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职业道德实践动力的内化等。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形成道德观念,并通过自身道德行为的具体实践培养道德判断能力,直至把这些感性认识内化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并在日常的教育当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当下,一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他们不热爱工作,对工作有倦怠感,课堂上不关心学生的主体地位,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课后不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一心只想赚钱谋利。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道德形成的关键期,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关系到能否区分真正道德上的善恶美丑,能否对道德行为作出正确评价,否则,就难以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而改变学生错误的道德观念[1]。因此,强化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就需要进一步内化职业道德认识,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

(二)部分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薄弱。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从业者应该对这一职业的责任意识、责任情感和责任信念有清晰的认识,并逐渐使教师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对教师而言,责任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有了责任心才能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有了责任心才能拥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才能拥有勤奋工作的热情,才能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然而,青年教师责任意识薄弱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青年教师下了课就迅速离开教室,根本没有责任意识,不去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有些青年教师在课余时间办补习班,正常的课堂却草草了事,讲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稍难的知识放到自己办的补习班上讲,这就造成班里学生必须报名参加补习班,不报补习班学习就跟不上的怪现象;还有的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做生意,一心盘算着怎么赢利,上课则有口无心、照本宣科,甚至直接念讲稿。

(三)部分青年教师合作意识淡薄。青年教师大部分为80后,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比较缺乏合作意识。但是,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它需要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树立“谦虚谨慎、团结合作”的育人意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有意识地维护教师群体的威信,特别是在学生中的威信。当前有一些青年教师合作意识淡薄,工作中只考虑个人得失,不关心集体,不主动维护班级和学校荣誉。殊不知,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要在具体的活动中寻找合作对象,努力培养分工合作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促进整个教师团队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部分青年教师奉献意识淡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并在一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身体力行,为教育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教师的奉献精神可以理解为一种信念、态度、决心和行动,为了学生的利益,把所有的精力奉献给学生。奉献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当代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然而,当前部分青年教师的奉献精神薄弱,他们只把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时时刻刻想到的是个人的蝇头小利。教育本来就是一条清苦的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在平凡的工作中升华灵魂,实现自我价值。

二、青年教师道德人格水平下滑的原因

(一)受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绝大部分青年教师为80后,他们成长在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打开了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得以改善,另一方面,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给我们的思想文化带来新的挑战。尽管我们党和政府以鲜明的态度和有效的策略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但在局部范围内,这种思想仍然对我们教师的道德状况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和行为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2]。

(二)个人物欲主义的膨胀。“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极端个人物欲的膨胀。部分青年教师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于是,为了追逐个人利益做出不道德或者不理智的举动。诚然,部分青年教师个人物欲的膨胀与教师工资长期较低有关,但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方法不当也是部分青年教师错误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一些学校的管理者长期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教师进行金钱奖励,这种奖励手段“实际上是在引导教师将自己的工作价值取向向着纯商品化的价值取向转化”[4]。正如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富翁被困洪水之中,眼看就要被洪水卷走,一渔夫前去营救。在富翁的加价声中,渔夫的船速不快反慢,富翁最终葬送在湍急的洪水中。

(三)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放松。道德建设力度不够,这是造成我国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因素之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队伍得以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会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四)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某些方面稍显滞后,这也是当下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强制力无从体现,直接导致了对教师的行为缺乏约束力,加上依靠社会舆论的导向问题和传统道德思想的逐渐消失,所以部分青年教师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实现不仅需要道德规范的力量,更需要职业规章制度强有力的保障。

三、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塑造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的内在要求,是教师健全人格的体现,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支撑之一。因此,作为青年教师,要特别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要特别重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要具备学高身正的职业道德和教书育人的强烈的社会使命感[5]。

(一)加强制度保障和监督。教师职业道德的塑造必须要有各方面制度的保障和监督。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度完善,培养和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纪可纲。1.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塑造的激励制度。目前,教师激励制度存在手段单一的弊端,主要采用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教师不仅仅对物质有所求,还有更多精神层面的需求希望得到满足。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政府、学校要积极地完善各种激励制度,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培养教师的自我激励意识,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2.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既复杂又漫长的工程,只重视学生考试分数和学校升学率最终会导致教育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国家应改革目前单一、机械的教育评价制度,这样才能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6]。另外,学生评教评学活动也是教育评价机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就需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健全学生评教评学的制度,通过学生意见间接提高教师道德修养。3.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随着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有没有职业道德,教师师德的高低已经不单是一个德行问题,其中还包含着相当的法制成分。我们在教师道德建设中制定相关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学校可以成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小组,负责教师职业道德的检查评估和组织落实工作,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监督信箱,鼓励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监督,督促教师完善道德修养,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惩处。

(二)注重信息媒体对教师职业道德塑造的导向作用。随着信息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热点话题日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大众对各类社会事件愈发敏感。尤其在教育界,每个令人寒心的道德失范事件的曝光都会引起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质疑。“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引导舆论,至关重要”[7]。大众传媒对教师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教师道德建设的成败,管理部门应加强规范社会舆论和对信息媒介的正确导向,加强宣传主旋律,注意正面信息的引导,这对建设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有着方向性的作用。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有针对性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媒体的导向作用,创新活动载体,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道德人格塑造活动,树立师德典范,营造重先学优的氛围。

(三)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师德传统。我国是文化积淀深厚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传承中凝结出了璀璨生辉的师德传统,在这些优秀品质的引领下,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欣欣向荣。孔子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是强调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强调了“德”的重要性。类似案例不胜枚举,利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这些丰厚的思想理论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统道德教育,也是培养青年教师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8]。

(四)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青年教师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健康的心理有可能成为滋生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土壤。一名教师的心理如果出现问题,就会扭曲正确的道德精神价值,对学生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9],作为教师,应当性格和善、积极向上、平等公义,对学生时时刻刻产生良好影响,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起到榜样作用。反之,一些教师的消沉自卑、喜怒无常、郁闷焦躁等负性心理特征则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当留意教师的心理变化,及时排除心理上暂时出现问题的教师心中的疑虑,出现心理问题的工作者也应当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觉悟,或者积极请求外界的帮助。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力量源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人格塑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知识的传授。

参考文献:

[1]王帅.“80后”中小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杜光强.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路径厘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涂兵,余志伦.教理不当是教师不良物欲的重要成因[J].教师教育研究,2014,(5).

[5]曾艳.论教师的道德人格及其塑造[J].怀化学院学报,2003,(6).

[6]孙杰远.当代教师道德养成特征与发展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5).

[7]邢贲思.科学发展观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何承荣.经济全球化对教师道德人格的冲击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3,(3).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中职幼师生 职业认同感培养策略

近年来,学前教育在社会和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幼儿教师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在幼儿教育师资队伍中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现象,例如不久前的虐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在此社会背景下,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中职学校,选择从幼儿教师的培养环节入手,提高中职幼师生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促进中职幼师生顺利入职,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一、关于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意义、有价值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幼儿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等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期望的一致。它包括个体对幼教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幼教职业应具备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与满足的心理表征等。

二、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的策略

中职幼师生因年龄小,阅历浅,接触社会机会少,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等没有准确的认识。对职业未来的发展也一知半解,因而职业认同感也就无从谈起。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应该贯穿职业教育始终,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

(一)开展专业实践体验教育,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高一新生入学第一周,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学生通过专业课老师的专业学习内容介绍,了解幼儿教师应该学习的专业技能,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通过参观幼儿园及幼儿园一日常规,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环境;通过园长讲座和学姐经验交流等专业认知活动,系统全面地认识幼儿教师职业。到了下学期学生已经接触和学习了一些幼师的专业课,此时根据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听课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进一步了解幼师的专业技能。

高二阶段,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组织为期一周的幼儿园见习实践活动,在这一周里,学生被分配到各个班级,开始零距离地接触幼儿、接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在这一周里学生要协助指导老师组织教学和活动,通过观察、学习、参与、实践开始体验幼儿教师的职业。

高三阶段,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从见习体验到准幼儿教师的实践,从方方面面接触幼儿教师这一职业。

通过分阶段的专业实践教育,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到毕业时已经形成了正确的职业认知,不会因对职业认知偏差而出现消极怠工、离职等问题。

(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规划和设计。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

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高一学生处在职业生涯的“认识与体验”阶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职业世界,认识自我与环境,初步设计自我的职业生涯。专业认知期间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和本市优秀园长来校讲座。通过这些讲座,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生涯路径,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期待,形成动力。高二学生处在“行动与调整”阶段,重点在于深入了解社会上各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升自我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发展以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全面素质,进一步巩固和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目标;高三学生处在“抉择与发展”阶段,重点在于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实践能力,掌握相应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职业纪律等,掌握行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并逐渐形成自我的职业决策能力,提升自我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等。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高一是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期”,从专业见习开始,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向学生讲解职业道德及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让学生系统全面了解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此同时,组织为学生安排参观幼儿园、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讲座等。这样,学生既有初步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真实实例帮助理解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高二是幼师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体验感知期”。学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时间可以安排在一周,同时应要求学生假期自己到幼儿园进行实习。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之后必定会有所思考,进而促进自己的职业道德提高。

高三是幼师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实践体验期”。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月的集体顶岗实习,这是学生亲身体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机会,学校安排专业教师跟踪指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工作,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四)组织特色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幼儿教师因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技能外,还必须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童心。针对这一职业要求,课外活动的组织应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这些方面素养。例如:要求每个学生从入学开始精心种植自己喜欢的一株植物或养一条金鱼,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拼图,折纸,十字绣等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等;开展一些学以致用的团日活动,利用专业服务社会的内容,如到福利院教小孩唱歌、画画、跳舞;到一些郊区的小学和幼儿园帮助他们设计和绘制校园的文化墙、黑板报;利用周末走进社区、早教中心帮助他们组织游园活动等等。这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特殊德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4

[2]闫静.基于职业认同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刍议[J].内蒙古教育,2011,(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