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视觉传达设计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视觉传达设计理论

视觉传达设计理论范文1

关键词:传播学;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有着一定年代的综合学科,其兴起的时间是上个世纪60年代,而传播学是一门与各个学科都有着一定联系的学科,其渐渐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就离不开传播学理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其视觉符号多是一些线条、光影等要素,其本身不具备任何的意义,但如果通过一定的组织将其表达出来,例如画成一幅画就能传达出传达者想要表传达的信息。而这恰恰就是传播学中的理论。在传播学的角度中最直观的交流符号就是图像、图形。因此,笔者就传播学理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传播学与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其基本的含义主要包括:其是通过视觉通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其实一种双向性质的信息传播行为方式、其信息载体是设计图像、其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交流。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说,其设计就是通过将图形、色彩、文字、材质等元素进行组合,从而达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而传播又是世界的普遍现象,所有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本身的传播。视觉传达擅长将一些文字难以表达的情感通过一些要素的组成更形象的传达给收信方。

2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存在的传播要素

2.1传达者

传达者其本质就是在传播活动中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传播者,传达者根据设计中对各种信息进行挑选,然后向传播对象传达有价值的信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其传达者的构成比较复杂,由客户、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组成。在这当中,设计师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与修改,所以设计师又是传达活动的执行者。

2.2传播内容

传达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就是传播内容。其中,传播内容可以不是语言符号,也可以不是实物,在传播的过程中对这些并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在视觉传播活动中,因为其视觉符号是一种特定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因此,设计师需要将这些所接受到的信息具体化形象化传播给客户。

2.3传播媒介

视觉传达设计的桥梁就是媒介,通过媒介的传播才能更好的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者。当然,不同的媒介其属性也不相同。

2.4受传者

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传达者必然也有受传者,也称之为传达对象,也就是在视觉设计中接受视觉信息的人。其可能是群体,也可以使个人。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有受传者接受认可传达者所传达的内容,才能算是完成了整个传播过程。

3如何有效利用传播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

现如今,视觉传达设计中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想在众多的竞争中抓住群众的眼球,则必修要在信息传播中表现出与众不同,从而使得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能得到有效而准确的传播。而笔者就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播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

3.1创意的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的创意是否新奇且形象具体是受众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连传播的内容都不够新颖不能让接受对象满意,那传播则很难完成。因此,视觉作品的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独具匠心的创意才会使得受众者产生兴趣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师是传播的主导者,所以,设计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用异于常人的想法实现信息的传播。

3.2针对性的进行创意的修改

社会各个层次有着不一样的群体,同样的也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思考。因此,设计师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受众者给予不同的创意,创造其所喜欢的视觉形式。例如,针对儿童的视觉设计,其创意就不该是生涩难懂的,而应该是浅显易懂的、符合儿童好奇心的,具有浪漫色彩的,这样就能吸引儿童的目光。所以,在视觉传达的设计中应该针对性的进行创意,从其受众者、信息类别、媒介与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不同的创意设计。

3.3有效的对传播媒介进行整合应用

现如今是一个多媒介共存的社会,因为各媒介之间的原理都是想通的,而媒介的整合就是利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交融,从而达到信息更有效的传播。这种整合能使得媒介的优势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而视觉传达设计中也离不开媒介的传播。例如,近年来走在街上就能看见各种电子屏,其上面精美的广告,使得大家对其辨识度、认可度都很高。这种新型的广告媒介就是视觉传达设计有效传播的方式。

3.4加强对受众者的研究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师与受众者都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他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设计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受众者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而受众者在得到设计师给予的设计内容时也希望自己得到的是自己满意的设计。因此,受众是视觉传播过程中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设计师应加强与受众者的沟通,从而使得设计作品具有受众者想要的效果,以达到相互的一致性。

4结语

总之,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视觉传达的设计需要传播学理论。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其若想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视觉传达设计中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实现更好的传播。

作者:丁鼎 单位:热带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屏.论视觉传达设计信息的传播与接受[J].西北美术,2000,2(3):26一28

[2]周旭.信息传播、信息认知与视觉设计艺术[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3(06):528一530

视觉传达设计理论范文2

版式设计语言理论在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实践问题

1.版式设计教学应突破学科的疆界

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设计教学应突破学科之间的疆界,寻求设计与创意的新表达,因此,创意人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知识体系,而不能一味地“专”下去。版式设计教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角色;同时,也是承担着传达思想与情感的重任,甚至是传承文化与文明的重任。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综合知识的整合能力。例如:哲学、经济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等等。要让学生认知到版式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综合且新型的艺术学科。另外,还必须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在强调学科边界的融合时,并不是要求版式设计者个个都成为多面手,而是模糊学科边界本身的同时,而是构成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与重合性、形成新的创意表达语言,运用综合性有利于版式设计理论的全面发展与延续,使版式设计的理论在教学方面有突破常规的发挥,成为一门综合性强、专业语言传达新的设计学科发展态势。

2.版式设计教学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版式设计教学中,个性化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出现为当今的设计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和设计与制作工艺。在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下,版式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学科领域,要在这个需要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的提升,版式设计教学的水平与科技发展的步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的广泛应用,版式设计教学逐步走向程序化与科技化的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具有创意并且富有个性化的表现。创新就是版式设计的本质,创新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的表达是教师对版式设计教学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在版式设计教学中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传授,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表达的思维,倡导个性化设计风格与思维的体现,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思维,使版式设计创意具有鲜明性、独特性的个性化表达和形成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

3.重视学生的理解力和应用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设计教学中,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让学生通过对幻灯片和课件观赏与思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理念与创意意识。要求学生对版式设计有一定的研究,熟练地掌握版式设计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对文字、图片、版面中的抽象元素等视觉因素,在版面中的编排有一定的理解和应用的实践能力。同时单一的版式设计教学形式训练课程,增加综合设计教学时,开发学生更多、更具个性的思维拓展空间与创造机遇及灵感。根据版式设计教学的安排,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与课程内容的规范,提出版式设计教学的重点。重视教学实践性的应用能力培养,版式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在是传统的培养模式。在特定的设计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完成设计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创意的全过程训练,使学生们呈现出完全互动并且相对独立的思考与表达关系,设计教学的成果则是在创意设计上,或者称为版式设计样章。当然,这个“样章”可能还不够完善,也许它可能是极其粗糙、不成熟的草稿,但版式设计一定是具有超前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思维的表达。

版式设计语言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版式设计语言就是针对平面设计而言,特别应用在是书籍装帧设计、海报招贴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各种版式设计中。由此可见,版式设计教学是在满足平面设计功能的前提下,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有效的编排与表达,版式设计教学的范围涉及到书籍、招贴、网页等各个平面设计的领域,其设计原理与理论贯穿于每一幅设计创意的始终。因此,版式设计教学从表层来分析,它是一种关于平面设计元素的编排的设计教学活动,是现代设计工作者与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专业表现技能。

1.书籍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书籍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阶梯,又是传达信息的载体。在书籍的版式设计理论的设计教学中,学生应该了解其以下的特征:一是,书籍版式设计语言的特点:书籍主体通常由文前、正文、后附构成;它是通过版式设计语言来组织大量的有效信息,以文字为主要版面编排的设计要素构成。二是,书籍封面的版式设计:书籍封面中主要由书名、编著者名、出版名等文字组成;封面设计是书籍整体形象塑造与表现的核心,具有保护、传达书籍内容的功能,使书籍更具有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与功能。三是,书籍内页的版式设计:在书籍版式设计中,通过对书籍版式设计语言教学中展开实践性的学习,学生必须考虑页与页之间的连贯性,进行整体与统一的设计创意。四是,版式设计语言教学在书籍中的应用:书籍设计是对版式设计教学中作出实践性的研究意义的拓展也是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变,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设计表达能力,调动自主决策的能力与收集处理信息的整合能力,发现实践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使实践的应用能力得以全面的提高。书籍设计流程的基本练习,学会解析基本要素、特点以及评审标准。通过书籍设计的原则,分析整体版式设计结构与形态任务,在一定的开本上,把书籍原稿的体裁、结构、层次、插图等方面作为艺术性而又合理性的融合。结合各种要素进行书籍整体设计的思考;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以恰当的方法,进行创意,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类型的书籍版式设计的要求表达,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提高主体与客体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意境。

2.招贴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解析

海报招贴创意以大面积的版式设计语言传递着有效的视觉信息,它具有强烈的视觉传达与表现力、版式语言简洁、信息传达明晰等特征。在视觉信息传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招贴版式设计的特征:在编排的层面分析,海报招贴的版式设计通常采用简练、概括、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可以吸引受众的目光。海报招贴的版式设计手法从两个方面深度解析:一是,招贴设计的色彩选择;是一门综合性的色彩元素与集合,它需要具有敏锐的色彩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参与和表达。二是,海报招贴设计的表现手法;要求版式创意表达简练,重要信息突出,受众能在众多信息中或从较远的距离接受版式所传达的主题信息。其次,标题文字的设计;主要是指的字体的大小,色彩与位置的编排关系,体现出文字的识别性和独特性的传达能力。标题文字常以较大的字号出现,但须要配合以大量的留白、色彩对比、图形相反衬等手法,以确保突出主题思想,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其三,版式设计语言教学在招贴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各种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解读,使学生掌握版式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以及各类平面设计的版式的不同特点,进而让学生了解版式设计的文字与图形的布局、视觉流程与视觉元素的节奏与控制,让学生熟练掌握实践过程中的相关环节与步骤,并能熟练操作相应的设计软件。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的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理论与实践的挑战。为促进高等院校的教学与实践性活动、要与社会服务紧密相结合是盘活教育的好途径。能力培养是个性化、实践性指导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全新的教学模式是社会发展需求,调整版式设计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对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践改革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3.网页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剖析

网页是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形式。可以说是平面设计的一种延伸与拓展,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软件和版式设计理论,进行个性化与基础性的编排。一是,网页版式设计的特征:传统的网页媒介是以静态的形式传达信息。而现代的网页设计,都是以网页的“动”起来作为吸引观者的注目。从版式设计语言的角度来分析,网页的设计与制作,需要相关的设计软件应用与设计专业的技术。二是,图形与文字的比例:网页设计同样也是一种版式设计,在文字与图片的编排上,应该注意它们的比例关系。图片在版式设计中除了能够将信息具体化达到展示与传达以外,还具有调节版式活跃感的特征。三是,版式设计的语言教学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以网页为教学载体、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与学习的情境,以项目带内容设计,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网页设计教学流程归纳为:由先到后、由简单到复杂、有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增强学生的认识与表达能力,并与现实中的大型企业共同开展设计教学与实践练习,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得到实战性的锻炼与提高根据项目的不同来培养个人的兴趣与专业发展方向,确保学生既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更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应掌握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又能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增加学生的自主创意能力,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性的指导性作用。培养学生的版式设计语言能力,可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拓展,积累丰富的视觉的语言与词汇,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的设计类软件的同时,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总结

视觉传达设计理论范文3

关键词:现代设计理论;园林设计;色彩

一、现代设计理论的原则

新形势下现代设计理论的原则有以下几个内容:以功能作为设计最主要的原则,现代的设计思想是以人为最终的服务目标,现代的设计理论就是功能主义。在现代设计理论思想的要求下必须把设计逐渐转为功能主义的形式,要注重强调功能第一的主导思想。

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设计的本质理念是服务,不需要追求过多形式化的东西,而是要强调服务的内涵。

简洁实用,现代的设计理论要求剥除原有的设计形态及特征,运用基础的几何单体,形成简洁实用的设计。

技术和艺术相互结合的本质内涵,现代设计理论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思想。技术要和艺术相结合,在遵循自然的客观原则下,实现工艺美术的改革。

二、现代设计理论三大构成因素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不仅是设计的构成因素,而且也是设计的核心元素,是设计的实际表现形式。这三大构成元素在园林设计时,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结合运用。

1.色彩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的理论基础是因为在面对色彩会产生同样的心理方面及感应。色彩的轻重感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浅色的事物显得轻盈,重色的事物显得沉重,在园林设计中一定要把握色彩的轻重感,才能体现设计的主题。轻重感的规律包括:白(轻)

冷暖色系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在现代设计学中,色彩可以分为暖色及冷色系。暖色系可以充分展现热烈愉快的氛围,进行园林设计时一般适用在庆典等场面。例如:在广场入口设置颜色鲜艳的大型花柱,拱托欢愉的气氛。冷色系则是突出宁静与肃穆的氛围。例如:建筑物的顶部以蓝为主色调,配以白色,可以营造肃穆的氛围。

色彩忧郁和明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纯度与明度是是色彩产生忧郁或明的主要因素。明度较高的颜色搭配可以很容易获得明,而明度较低的颜色搭配就会引发忧郁感。在选择园林设计的整体感觉时,要着重把握颜色对比度高低所产生的明快及忧郁感,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园林设计的内涵。

2.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属于视觉语言中的一种,是知觉和视觉共同作用产生的。平面构成的原理是指将设计中的若干因素,在逻辑推理的研究下进行构思,整合成为预期画面的过程。点、线、面都是属于平面构成的因素。

点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点虽然在平面构成的实际体现中只具有较小的面积,但是它的形状具有很强的多边性。点的聚集性可以极易获取目光的焦点,在园林设计中可以把点当做整体构成的视觉向心点或焦点,以实现突出主题或创造意境的根本目的。

线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点在发生移动之后产生的轨迹称之为线,是点之间联结的表现形式,线的最突出特征是长度,园林设计中常用的两种线条包括直线和曲线。水平线、垂直线、倾斜线是直线出现的三种形式。直线一般应用在道路绿化带、规则式园林、局部自由式园林的设计中。水平线具有统一、稳定、庄重等的特征。曲线在园林设计中具有很高的应用频率,在园林作品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曲线的存在。其在园林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上扩大园林作品的空间及视觉感受。

面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形状不同的线在封闭情况下可以构成具有差异性质的面。几何曲线形平面和直线形平面几何形平面都属于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平面构成因素。几何形平面可以是规则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散乱的。一般情况下,规则对称的平面都是应用在具有纪念意义园林广场的设计中,如南京中山陵广场及天安门广场。不规则的几何曲线平面可以应用在花坛、街心公园或庭院的设计上。

3.立体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立体构成在设计中也可以称为空间造形,是用来传达视觉的一种设计形式,其传达的信息具有感性的特点。立体造型具有的特点包括:在限定的空间之内、以实体占据空间、结合空间构成全新的意境、产生新的视觉。

粒体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粒体不仅是最小的形体单位,而且包含点的形式特点,粒体在形象的设计上是非常随意的。粒体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可以联想为多种形状的树木,如圆球形、伞形花形等,甚至可以联想为圆柱形的。粒体集中起来构成的空间,可以给人享受到轻快、活泼和充满乐趣的氛围感。粒体在园林的设计中虽然占据着很小的空间位置,但是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体的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平面线条的三维化形式称为线体,线体不仅包含平面线全部的特征,而且的还拥有自身独特的形式。线体可以由不同的形态来组成,其展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也是迥异的。在设计园林的时候要了解其构成原理,遵循均衡和对称的原则。左右、上下及放射形对称是园林设计中的三种对称方式。在设计园林时要注意左右及上下的对称方式是把物体的中心线当做对称轴,而放射形对称却是以物体中心来向四周发射的形式设计的,如伞亭及风车。

面体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面体是一种可以对空间进行限定的立体构成方式,曲面或平面空间是线体的两种体现形式。因为面体可以展现各种形式的状态,所以空间的限定及构成也随之展现多种形态。在设计园林时,若把握好面体的运用,就可以营造出很多种形式、意境及空间。以面体来作为创造空间的因素时,在确定单位面体的正面形态及厚度以后,把若干个单位面体组合到统一的空间里。在进行组合单位面体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在预期目标的要求下,协调好各单位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确保能够获得最好的效果。例如:各山的位置及大小的安排,草地、池塘、凉亭在整体园林中所占的比例。

三、总结

园林设计中的三大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平面构成是园林设计的基础元素,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立体构成,再运用色彩来体现设计的主旨;色彩是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而立体构成又是色彩和平面构成更深层次的递进,三个构成因素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了丰富的立体空间。在进行园林的设计时,一定要在充分掌握三大构成因素原理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其潜在的能力能够得到发挥,为我国的园林建设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卢上瓦,韦茂波.园林设计中各元素的特色之处[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视觉传达设计理论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艺术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44-01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数字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同时,新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

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

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

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

4.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

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年前在台湾举行的第一届“未来媒体艺术节”当中,艺术家们就用多媒体像公众展示了精妙的绝技:用3D动画模拟山水画、用高分子建筑材料塑造装置艺术、用数码技术勾勒写意线条……在公众看来,艺术无非是绘画、摄影、展览等,以纸张等印刷品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但这一活动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以多媒体技术将“艺术”的概念推向新的境界。

其实在过去,艺术创作虽被视作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活动,但依然有规律和原则可循。比如,以中国古典艺术为例,“求神”、“求韵”曾被视作一种约定俗成的铁律,而西方现代艺术也十分讲究与时事、热点、社会的结合———但这些创作大多是以纸质媒介为基础的,未来,当多媒体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载体时,这类规律是否仍然适用?与多媒体艺术时代相适应的艺术价值观、创作观会呈现哪些面貌?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传统艺术元素将彻底退出,抑或二者并存,有机互补?

在许多资深艺术从业者看来,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P K,关键词不在于“替代”,而是“融合”。业内人士曾说过:“新媒体艺术如何避免短期的急功近利,如何避免沦为一种肤浅的时尚?恐怕要从传统艺术中吸取‘慢’的精韵,比如,一个优质中国画画家,至少要花20年的时间来锻炼笔墨的功力,然而,讲求新观念的多媒体艺术,若领悟不到‘神韵’的寓意,无法吸收‘慢工出细活’的内涵,终究也只是快餐艺术。”江福全建议,除了“慢”元素的吸收之外,如何适应新的艺术介质,传统画作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推广、如何把传统笔墨转录为数码符号,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新生代艺术从业者面前的崭新难题。

“传统”与“多媒体艺术”的结合,还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在中国,有个受众接受性的问题,很少观众会耐心地看一两个小时的展览,而不少多媒体艺术呈上的都是支离破碎的、抽象的,没有具体故事情节的视觉影像,它和公众的隔离程度太高,有些过于‘曲高和寡’。因此,如何把多媒体艺术化为公众能够接受的符号,如何用一定的‘地域性’吸引观众,恐怕是传统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结合的议题中,重要的环节。”

一些多媒体艺术家尝试与“传统”的结合,已收到部分成效:“比如,年轻艺术家邱黯雄的‘山海经’系列展览,就是中国元素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优质产物。展览中有中国观众所熟知的神话元素、传奇元素、中国山水画元素等等,数码高科技仅仅起到介质和传播的作用。”

而且,艺术媒介的更新势必带来创作观的更新:“传统艺术有很多趋同、约定俗成的东西,每一个艺术时代,你都能感受到有一种鲜明的风格在里面。当多媒体制作流行后,或许我们将迎来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创作时代,每个艺术家、创作者之间的差异将被放大到极致,这种多样化、差异化或将成为未来艺术的关键词。”

一些业内人士还认为,新媒体艺术会对中国的艺术教育构成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艺术教材和授课套路,都是以一些既成的艺术教学理论为原型的,新媒体艺术方面几乎没能形成一个十分完整、系统的理论,因此,一套能够匹配新媒体艺术时代的教案、理论和教学模式应当被建立起来,而这个教育模式肯定也不是照本宣科的,而是带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

尽管从形式上看,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有其实验性和先锋性等特征,呈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全新概念,但是从艺术的本质来看,新媒体艺术仍然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而不是颠覆。因为其创作的核心理念仍然是艺术家借助某种媒介语言生成意义,表达思考和感受,引人共鸣。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它们往往是以艺术的观念提出问题、生产意义以及建构想象,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世界以及感知体验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拉兹罗·鲁斯,乔治·L·威本佳;赵黎明译.包装设计图形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4.

视觉传达设计理论范文5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多学科;多媒介;跨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46-01

一、在原有理论教学基础上拓宽理论知识

我们现在的大学中,很多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专业为中心设置的一些核心课程。对于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这一边缘性的学科而言,知识范围的宽广、精深可以说直接影响到设计者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因而我们在学科的课程设置上就应当充分注意这一点,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文科学课程应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仅仅只关注到狭隘、有限的跟专业相关的核心课程,同时也要兼顾与此专业相关的其他理论课程的设置,正如何洁教授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所说,在研究视觉造型、美学、传播学的同时,还要研究语言、社会、市场、心理、生理、物理、哲学等诸多学科。我们也可将这些课程作为选修课让同学拓宽眼界,从其他的一些相关学科当中去汲取养分,为以后从事设计工作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学并不仅仅只在于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和技能,学生的作业是否完美,更在于给予他们一个关于设计的广阔的哲理空间,帮助他们去探寻最新的问题,从蕴涵丰富哲理的设计教育中受益终生,这也将是我们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二、与市场需要相结合

目前,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毕业生在毕业后往往在社会上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因此了解市场的需求对于高校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高校跟企业进行联合教学,一方面,学校便可以通过与企业、市场的密切联系,随时根据市场发展动向及人才需求状况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学校可利用企业资源,聘请一系列社会实践第一线的优秀设计师来学校开设讲,用成功案例诠释设计理论,为设计教学注入新的设计理念;此外,学校应开设实践教学基地,与具有较强实力的广告公司、印刷厂、广播电台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或者在学校建立自己的设计公司,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道路,使教学面向市场。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适应不断变化的设计潮流,从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中流砥柱,为中国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再创新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原创力

创新是设计的永恒主题。纵观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缺少有个性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就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推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便是如何开发创新型的设计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从整个教育体系角度出发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也就是在上文所谈到的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与市场相结合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这两点的结合,融会贯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使学生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培养学生逐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树立新的设计理念,勇于批判传统设计思维,突破陈规,进而全面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力。最后,建立新的教学机制。教学机制必须适应社会、经经的发展。良好的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促进创新型人才也必然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对于培养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学科、多媒介、跨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从整个教育体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内因与外因,努力从深层次挖掘出问题的本质。由于设计行业发展的复杂性,我们应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从而探索出新的设计教育模式。唯有这样,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视觉传达设计理论范文6

关键词:数字技术;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新媒体艺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基于数字科技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方面,是高新技术与艺术思维的完美结合。新型的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维空间和视觉空间,也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正确认识

新生事物的发展是在质疑和改善中不断发展的,数字化对艺术设计的发展有利有弊。电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师们使用电脑进行设计,这是现代艺术设计史上设计方式的一次大革命,它标志着一种新艺术形式的产生。但是,对于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同时也让我们的设计师们进入了一个误区,让我们的设计师们过度的注重数字技术的学习,而忽略了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和领悟,这个错误的观念导致了软件应用能力很高,但设计水平良莠不齐。艺术创作中的数字技术固然重要,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可以制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品,不仅仅能“再现客观”,更能“虚拟现实”,能为设计者带来更广阔的设计思维,更有效的设计方法,更独到的设计表现,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即使这样,数字技术也不能成为艺术设计中的主导,艺术设计的灵魂还是在于设计,在于创意,而数字技术只能作为创意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现在很多设计师局限于对数字技术的追求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相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技术已经融合到了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现代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已经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科学的去认识和平衡数字技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时代的发展,设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设计不仅要适应时代,更要引领潮流,所以现代艺术设计必然要创造更新的设计文化。数字技术为现代艺术设计搭建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设计师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在数字技术中融入传统设计文化、传统设计思维,并把传统的与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通过现代数字技术表现出来,以超前的设计意识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1、设计思维能力得到了延伸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替代设计师完成了大部分理性工作,给艺术设计的造型语言、设计观念、组织方式、工作方法、表现形式、设计效率等方面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其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深远。进入数字化信息社会的设计,设计对象和心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与现代化科技有关的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传统设计的产品也不断吸纳现代信息的元素,使设计出的产品在产品本身和制造方面都带有了智能化的色彩。设计的产品更具人性化,冷冰冰的产品拥有了人情味,使人们在科技包围的环境中不再感到陌生,这也成了现代设计的准则。数字化技术除了让我们有了一个便捷聪明的工具以外,同时使我们的设计思维得以延伸,设计思路更为大胆,设计触点越发广泛。开启了设计师原本无法触及的领域和长期封闭的灵感边缘。

2、设计内容形式得到了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其在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在设计的理论和平面视觉创意法则方面是相似的。在设计和表现的内容上是相近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继承传统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型学科。

3、设计手段方式得到了提升

在传统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是靠手工来绘制设计方案,。设计与制造由不同的人来完成。当产品完成之后,设计者再根据产品、静态图来讨论设计的功效。而使用者与产品之间是动态的,是多种感觉的一种直接交互的使用过程,这与设计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不同,设计者还得依靠使用者的反馈才能了解设计的成效,这造成了设计与使用的不连续性。新媒体艺术设计,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展示了其存储方便、修改容易,设计效果稳定等优势。消除了设计与使用之间的不连续性,使设计能在模拟真实使用的情景下完成,从而提高了设计的功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设计手段的局限,使构思、设计、制造和使用更具连贯和一致性,使产品更人性化。

三、数字媒体艺术推动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教育变革

随着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艺术设计的教育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史、艺术学等学术型的教育方式,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要通过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艺术创造的能力来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地创作出艺术作品。这样的教育体制是不完善的,导致了很多不知道如何学习的学生放弃了艺术设计。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强调的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而教育也同样如此,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那些基础知识,还要学习数字技术,在艺术修养和数字技术两者之间平衡发展,教育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型的艺术人才。这样助于我们构建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教学结构体系,是教育更具有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