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安全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安全的定义

社会安全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公众参与 维护 环境安全 重要性 现实意义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安全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安全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种:(1) 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安全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响和督促他人加强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意识。

二、什么是环境安全

1.环境安全的概念和含义:国际上,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安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见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环境安全,主要有两种。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这两者在英文中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着重介绍三种环境安全概念。

第一种安全(safety),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health)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产品、安全设施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security),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主权、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事实上,技术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安全,都以环境资源作为介质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环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难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例如,根据美国的《环境安全规划》,环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预防、技术、安全(safety)和职业卫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净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虫管理等8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政治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时,往往离不开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问题,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是基础,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后者是前者严重化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者包括前者。

2.环境安全的内容定义: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指主权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国家环境安全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控制的主题是谁;②什么是关键的资源;③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中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三、我国的环境安全现状

社会安全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行政安全国家安全关系对策建议

一、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非传统安全概念的不断确立,行政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政府之行政安全则是一次前瞻性的思索,其建立在行政决策后给行为相对人带来的安全状态之上,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有执行力的政府的保障。其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相对复杂,是非传统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安全意识淡薄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软肋。怎样增强公民行政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意识,解决国家社会当前之弊病,确已成为现行之难题。本文在提出行政安全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行政失败一说,通过行政安全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分析给出了政府应对行政安全的建议措施。

二、行政安全与国家安全关系综论

行政安全一说,散见于各政治家的言论与著作中,如唐太宗的“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履舟”说,《淮南子,兵略训》的“兵之胜败,本在于政”之说等等。然而,在现行的书籍或文章中直接描述的甚少。

1.行政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界定

何为行政安全,在这一领域实属空白。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1972)。正因为如此,行政安全理论研究的价值才得以存在。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在其《行政学研究》中认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是行动中的政府;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政府本身同样的经历(丁煌,2008)。”与威尔逊同样坚持行政一政治二分法的古德诺则认为行政就是对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就是以行政手段治理,政治的具体表现就是行政。由此可以看出,政治与行政不能处于绝对二分法的状态。

相对于政治一行政二分法而言,古利克强调,政治与行政之间的老二分法已经失败。他认为应该建立和发展一种“可以在具有政治和专业责任的适当组织机构中充分利用专家。”的学说(丁煌,2008)。沃尔多在总结传统行政学时,认为其具有接受政治一行政二分法、一般管理取向、通过科学分析来寻求一般原则、强调行政活动的集权化和对“民主”的基本承诺五个特点。其在对传统行政学进行批判的同时认为当代公共行政学则主要包括组织理论、比较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及“新公共行政学”。马克思(1957)在论述行政的本质时指出:“所有的国家都在行政机关无意地或有意地办事不力这一点上去寻找原因,于是它们就把行政措施看作改正国家缺点的手段。为什么呢?就因为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

相对于行政研究的如此广泛和深入,同样安全研究也有其广阔的领域。“安全”一般是指稳定、完整、没有危险、不出事故、不受威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解释为“没有危险,不受威胁”。而在英语中被认为是指无危险、无忧虑以及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险或忧虑之物。然而,相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安全的首要价值在于生存,其次是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等),再次是财产。行政安全面对的是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包括个人、法人、组织等。换言之,就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对象。在这里,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的行政权利,以自身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皮纯协,张成福,2002)。

国家安全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是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首要问题。关于国家安全的研究著作颇丰,学者徐则平(2009)在《国家安全理论研究》中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古代至近代以军事安全为主要目的和手段的安全研究阶段;二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冷战结束的安全研究阶段;三是冷战结束后发展到今天的通常所说的安全研究阶段。在冷战结束以前的国家安全研究主要是传统安全领域,主要指军事安全与政治安全,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非传统安全得以迅猛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安全、科学与信息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民族安全、文化安全等等。现在的国家安全不再是单一的某一领域的安全,而是综合的安全观。是用一种辨证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分析问题,是对传统安全观的扬弃。在学术界,对于国家安全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争论,美国学者Deutsch(2010)也认为,安全没有确切的含义,“安全意味着和平与和平的维护,但是由于安全作为一种价值,同时享受其它许多价值的方式和条件,所以它的含义往往是不明确的”;美国另一学者Baldwin(1995)认为,安全是一种活生生的外皮,它所应用的时间和环境不同,它的色彩和内容就截然不同,因而人们难以界定或者定义国家安全的概念。中国学者认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的主权;和政治制度不受外来势力的侵害”(胡锦光,王谐,2005);国家安全是一种“没有危险的状况”(刘跃进,2001)、是“一个国家防止境外间谍、敌特势力进行渗透和破坏的专门能力与措施之和”(李敏,吴为,1996)、是“维护主权国家存在和保障其根本利益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刘卫东等,2002)等等。

社会安全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失范”;“越轨”;社会转型;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24-02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绝非偶然,在它的背后存在着深刻的必然性。从社会学“失范”和“越轨”的理论角度入手,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而寻求应对的措施,努力探索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宏观层面:失范理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1.失范的理论研究。“失范”一词最早由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指的是缺少规范,是一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于个人对于自身的欲望以及为实现这种欲望而采取的行为缺少规范而引起的。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社会的各个部分处于整合状态,是井然有序的。人们的行为在社会规范的可控范围内,处于正常状态。但是当社会发生变动时,原有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就会被打乱,原先约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会发生变化,已经不能有效的约束人们的行为了。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失范是“规范的缺席”,既对于现存的社会规范,人们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状态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也丧失了对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控制效力[1]。美国社会学家迈克埃威将心理学的失范定义为“个人对社会依附感的断裂”,他将这种断裂与当代社会的三种病态特征——文化断裂、资本的竞争、社会变迁的暴力——相联系而构成了三种社会失范的维度。剧烈的社会变迁则可以由这些人来解释,“他们失去了往日价值观的基础”[2] (R. M. Maclver,1950)。

2.社会价值和道德的失范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的转型期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首要的原因是社会价值和道德的失范。在转型社会中,在市场经济下,出现了竞争和利益冲突,导致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出现多元化。在此情形下,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人们的影响日趋减弱。当旧的社会规范已不适应社会发展,人们的行为已不受旧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控制时,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没有被人们所接受、所遵从时,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大量的社会失范现象。中国的经济体制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变化成现在的市场经济,从以前的有限的市场变成了一个无限的大市场。在有限的市场里,大多数产品的提供者,往往与这些产品的消费者有着面对面的直接交易的关系,并存在着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这样的前提下,诚实守信是一种理性并且是唯一的选择。当其被道德化表述之后,遵守它更能得到社会认可和现实利益的双重收获。因此,其价值和道德说服力就得到了强化并被普遍的接受。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多数产品的提供者,与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减弱或根本取消了这样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预期交易只有一次,诚实守信可能成为一个非理性和非唯一的选择。这就表明了价值失范和道德失范是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不可规避的现象。

二、微观层面:越轨理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1.越轨的理论研究。按照最简单的社会学的理解,越轨就是指违反或者背离公认的社会规范;越轨行为就是指与一个群体或社会的标准行为或社会期待相违背的行为 [3]。李向健(2010)对越轨行为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越轨行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由于违背了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而被该群体或社会中大多数成员予以负面评价并引起人们试图对其进行控制的任何行动、言说、思想以及观念 [4]。默顿认为,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不一定能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条件,使其达成目标。如果个人为了达成目前而采取的行为和社会的要求和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偏离,就属于越轨行为。越轨行为的本质是由于目标的实现和社会化制度之间无法达成一致时,发生冲突而造成的结果。

2. 越轨行为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越轨行为的本质是行为本身偏离了社会的标准和要求。正常情况下,获取利益的合法手段是在正常的社会规范下,用合理的成本获利。越轨利润则是通过违反正常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用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在社会转型期,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有些人在靠合法手段不能获取财富,就可能靠不合法的手段获取财富,这就是一种越轨行为。这也就不难解释在当今社会,会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期,当人们发现,越轨成本越低时,越轨利润就会越高。这时人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采取这样的行为,在经济上是“合算”的,所以其越轨行为的发生率就可能越高。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人们发现所有或大多数这样的越轨行为都变得很“合算”,而相应的风险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时,越轨行为就可能大量增加,这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越轨行为中,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

三、社会转型期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社会转型一样,尽管中国当代的社会转型是一种理性的、有序的、稳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但是还是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社会失范现象和各种越轨行为,给现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理念、文化思想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效的改变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重建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应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相一致,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位一体的道德观,使道德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成员自觉的行为准则,发挥道德对于个人行为的自律性,重塑社会和个人的正确价值观。对整个食品行业来说,如果遵守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合法经营的话,可以首先实现行业利益,其次实现企业和个体的利益;相反,如果不遵守道德观和不正确的价值观,违法经营的话,就能先实现企业、个体的利益而损害行业的利益。所以如果食品行业的企业或个体降低成本的话,就可能违背价值观和道德体系而取得最大的利益。那么整个食品行业的道德水平就很难建立起来了。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是食品企业和个人的根本。

2.加强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管,建立统一的监管部门。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单独的一个部门能完成的。我们应该重新界定食品安全各个环节中的各个部门的职能范围,使之职能不相重叠又无疏漏之处,以此避免互相推诿或无人管理的情况。同时,要建立起统一的监管部门,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发挥其最大的效力,有效的管理、监督中国的食品安全。政府部门应该出面牵头,组建由各个食品相关的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权威人士组成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全面、统一的管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类事项。包括:提出建议,帮助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建立食品应急预案,提升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突发状况时的应变性;加强食品检查、监督机制;检查、评估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并提出改进措施等等。更为主要的是,这个食品安全委员会要有行政管理权,进行食品安全的综合管理。此外,还要具有协调指导的职责,这样才能把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有机的结合起来,使食品监管工作环环相扣。

3.完善和加强社会控制,严厉打击越轨行为。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新旧规范之间的冲突,造成了社会上的各类失范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旧的规范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控制力量。正是由于社会规范权威性的丧失,社会控制和监督力量的弱化而出现的社会失范现象,造成了中国近期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人民身心健康、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要重视完善社会控制和社会监督系统的建立,严厉打击越轨行为获得的“利益”,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应该改变赔偿机制,引入惩罚性赔偿的概念。一旦发生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的生产厂家、经营者(明知故犯者)都要被处以巨额的罚款。这些罚款,将被用于赔偿受害者的损失和建立健康安全的食品管理体系。除此之外,在行政处罚上,也要加重对违法者(包括食品安全各个领域内参与违法的人员)的处罚。这样才能对违法者起到震慑的作用。

综合上述,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社会治理和生活质量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没有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就得不到保证,社会难以安定,和谐社会也就没有了稳定的基石。当今中国正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的管理模式和经济的运行模式同转型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此情形下,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同样也面临着格局的改变。因此,从“失范”和“越轨”的理论视角下研究转型期社会食品安全产生的原因,并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程.当前中国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J].社会,2002,(12):12-14.

[2] R. M. Maclver.The Ramparts We Guard. New York:Macmillan Press,1950:84-92.

社会安全的定义范文4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受到保护。不遭受破坏、更改、泄露,系统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从用户的角度,他们希望涉及到个人和商业的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受到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避免其他人或对手利用窃听、冒充、篡改、抵赖等手段对自己的利益和隐私造成损害和侵犯。从网络运营商和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对本地网络信息的访问、读写等操作受到保护和控制,避免出现病毒、非法存取、拒绝服务和网络资源的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胁,制止和防御网络“黑客”的攻击。

网络安全根据其本质的界定,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机密性。是指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个人、实体和过程,或供其使用的特性。在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机密性及相应的防范措施。(2)完整性。是指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被修改、不被破坏、不入、不延迟、不乱序和不丢失的特性;(3)可用性。是指合法用户访问并能按要求顺序使用信息的特性,即保证合法用户在需要时可以访问到信息及相关资料。

二、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安全和保密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且急需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互连性和共享性等特征使网上信息安全存在着先天不足,再加上系统软件中的安全漏洞以及所欠缺的严格管理,致使网络易受攻击,因此网络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应能全方位地针对各种不同的威胁,保障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现有网络系统和协议还是不健全、不完善、不安全的。

网络安全是研究与计算机 科学 相关的安全问题,具体地说,网络安全研究了安全的存储、处理或传输信息资源的技术、体制和服务的发展、实现和应用。

每个计算机离不开人,网络安全不仅依赖于技术上的措施,也离不开组织和 法律 上的措施。客户/服务器计算模式下的网络安全研究领域,一是OSI安全结构定义的安全服务:鉴别服务、数据机密、数据完整、访问控制服务等;二是OSI安全结构定义的安全机制: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鉴别交换、通信填充等机制以及事件检测、安全审查跟踪、安全恢复;三是访问控制服务:访问控制服务中的安全技术有静态分组过滤、动态分组过滤、链路层网关、应用层网关;四是通信安全服务:OSI结构通信安全服务包括鉴别、数据机密性和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服务;五是网络存活性:目前对Internet存活性的研究目的是开发一种能保护网络和分布式系统免遭拒绝服务攻击的技术和机制。

三、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网络安全是一项动态、整体的系统工程。网络安全有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组件组成,一个单独的组件是无法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1)防病毒技术。网络中的系统可能会受到多种病毒威胁,对于此可以采用多层的病毒防卫体系。即在每台计算机,每台服务器以及网关上安装相关的防病毒软件。由于病毒在网络中存储、传播、感染的方式各异且途径多种多样,故相应地在构建网络防病毒系统时,应用全方位的 企业 防毒产品,实施层层设防、集中控制、以防为主、防杀结合的策略;(2)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重要网络安全技术,其主要作用是在网络入口处检查网络通信,根据用户设定的安全规则,在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内外网络通信,提高内部网络的安全。

(3)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是近年出现的新型 网络 安全技术,目的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实时入侵检测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同时对付来自内外网络的攻击;

(4)安全扫描技术。这是又一类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安全扫描技术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通过对网络的扫描,可以了解网络的安全配置和运行的应用服务,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客观评估网络风险等级。如果说放火墙和网络监控系统是被动的防御手段,那么安全扫描就是一种主动的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5)网络安全紧急响应体系。网络安全作为一项动态工程,意味着它的安全程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时间和网络环境的变化或技术的 发展 而不断调整自身的安全策略,并及时组建网络安全紧急响应体系,专人负责,防范安全突发事件。

四、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安全管理是指对所有 计算 机网络应用体系中各个方面的安全技术和产品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整个计算机网络的防御入侵、抵抗攻击的能力体系。最初人们对网络安全的普遍认识是单点式的、分散的安全管理。一个系统中采用各类不同的安全设施实现不同的安全功能,目前大部分单个的网络安全管理工具比较分散,各个安全功能需要分别进行配置,不同的管理工具之间缺乏连通性,但是由各种技术和产品构成的系统日益复杂。管理员如果要实现一个整体安全策略需要对不同的设备分别进行设置,特别是在全局安全策略需要进调整时,很难考虑周全和实现全局的一致性。

社会安全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船舶企业;应急管理

2014年4月16日早上8时许,载有462人的韩国“岁月”号车客渡轮在从仁川至济州岛的航程中发生浸水倾覆事故。抛开“岁月”号轮本身存在的设计与设备配置标准低、船舶重心高、初稳性小等本质安全性缺陷,如果在船体开始倾斜之初,船长就当机立断让旅客们穿好救生衣,走出船舱,等待营救或自救,如果客轮上装载的救生艇全部发挥作用,也许不会酿成如此惨痛的悲剧。但在船身剧烈倾斜后,船上广播却传来“保持原地不动”的指令,让众多乘客错过最宝贵的逃生机会,就此结束了生命。由此可见,船公司和船员的安全管理意识薄弱、应急响应能力不足显然是本次海难之所以造成如此惨重后果的重要原因。

良好的应急管理是预防事故发生、减小事故损失,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笔者长期从事造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基于这件悲剧的触痛,不由从从业经验角度就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以下看法与建议。

一、应急管理定义、历程与意义

应急管理的客体主要是突发事件, 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得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应急管理学说虽自古有之,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等,但作为一门学科,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以至于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一般定义为:为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危害, 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 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后, 有效集成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相关资源, 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和谐稳定、企业兴亡、家庭和个人健康幸福的大事,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履行企业主体责任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普及和提高应急技能,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应急管理的原则与内容

应急管理作为安全管理的一个分支,也应遵循风险管理的原则,需进行危险识别、风险分析、影响评估与风险控制,要“宁可备而不来,不可废而不备”。应急管理是对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交叉的,但每一阶段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而且每一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因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相互关联,构成了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循环过程。

三、应急预案建设

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三个层次。

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管理相关主体的责任范围和角色期待与分工,是开展及时、有效和有序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有助于将突发事件处置与响应的步骤与措施“格式化”,提高紧急事情发生时的应对效率;有利于培养全社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塑造预防为主的安全文化氛围。一个科学、实用应急预案的制定首先应符合法律法规、地方政府综合应急预案的要求;其次应基于企业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与应急能力评估的结果,且组织体系、联络程序、处置方法等应科学、可操作。

如像“岁月”号等近海车客渡轮,要基于船舶类型、运营特点、技术状况、航行海域、天气变化等编制各项海损、机损应急预案体系,明确本船从船长、轮机长到水手、加油工直至客舱服务员的应急职责,确立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程序,建立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

四、应急资源保障

没有资源保障的预案是无米之炊,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同步进行应急资源需求分析,排查现有资源以及资源缺口,制订获取资源的措施并推进实施,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包括队伍保障、资金保障、物资保障、疏散集合地保障、通信保障等方面。

如“岁月”号类车客渡轮舶首先应基于船舶经营类别、载重、航行海域、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等应急需要,配备包括消防器材、通讯卫星电话、逃生设备等物资,明确紧急疏散信号与集合点,其次是事先指定疏散撤离的路径与撤离时所乘的救生筏(艇),在公共场所用明显标志标明消防、救生演示图,配备适量的消防、救生手册,供司机、旅客阅览。

五、应急培训与演练

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是普及应急知识、正确进行应急处置与逃生的重要手段。应急培训要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职责进行针对性的意识、知识与技能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应急演练。

如“岁月”号类车客渡轮舶应定期开展内容包括全船失电、船舶失控、应急操舵、船舶救生、船舶消防等应急演练,以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磨合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标准、锻炼应急队伍、普及应急知识与技能。每次开航前还应向乘客说明消防、救生手册所处位置和车客渡轮舶应急通道及有关应急措施。通过应急知识普及、培训与演练,确保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人们能以一种熟悉和习惯的心理、行为方式来应对险情与灾难,进行自救与互救。

社会安全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校园 安全文化 构成要素 功能

据教育部人员郑增仪在06年9月13日的新闻会上指出,至9月11日,全国中小学共发生安全事故、事件110起,死亡学生188人,受伤1266人。教育部07年3月22日公布的2006年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指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事故灾难占59%;社会安全事故占31%;自然灾害占10%。其中,溺水占31.25%,交通事故占19.64%,斗殴占10.71%,校园伤害占14.29%,中毒、学生踩踏事故、自杀等占24.11%。报告指出小学生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43.75%发生在小学;校园伤害事故增多, 25%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内部,主要是校园伤害和学生斗殴,其中校园伤害占56%;全年有36%的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在暑假和节假日。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是多数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45%的事故因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18%的事故因学校管理问题而发生,27%的事故由于社会交通、治安等原因发生。以上事实说明,安全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在哪?

从教育部至各中小学就安全工作的研讨会近几年可以说年年召开,红头文件年年都发,也制订了相应的“安全条例”,各种安全工作手册比比皆是,各学校同样制订了相应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进行封闭式管理等等。然而,所有这些均有点“头痛医头、脚疼治脚”之嫌,起到的实际上是一个“消防队”的作用,而未能从“源头”上加以根治。

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是一种被动型、经验型的作业驱动型管理,而纳入经营战略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创新的效益型、系统型的项目驱动型管理,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因此,当前大力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已势在必行,应当受到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1952年,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发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对西方自1871年至1951年期间关于文化的160多种定义做了清理与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得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这一文化的综合定义基本为现代东西方的学术界所认可,有着广泛的影响。

“安全文化”―― 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现为单位和单位中的每一个人共同持有的态度、意识、行为特征。

校园文化――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以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文化,把行为文化、管理文化和物态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安全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

从文化的形态来说,安全文化的范畴包涵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层,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质层。这四种文化形态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1、安全观念文化。

安全观念文化主要是指全体师生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原因。

安全意识是人的潜在对安全的重视和敏感程度,是对一种事物、过程、事情等自然而然萌生出的安全反映。安全意识由强弱之分,只有树立安全第一,不断的学习安全知识,积累安全文化,才能不断的增强安全意识。

安全理念是一个具体、形象向全体师生表明学校安全目标的设想。当今的安全理念应该是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理念。

安全价值观是学校安全在学校及师生发展中的地位。学校要发展,师生也要发展,校园安全文化不仅为学校营建和谐、稳定、安全及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且让教师、学生的现在、将来乃至终生都受益,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安全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当前,我们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是办学效益的观念;安全是为了学生终生安全的观念;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等等。

2、安全行为文化。

安全行为文化: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现代社会,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教育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等。

校园安全行为文化,可分为领导行为文化、群体行为文化和个体行为文化等,它们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领导安全行为文化,指学校领导者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管理的行为。如领导小组及其职责,开展安全调查,进行安全决策,激励与惩罚等

群体安全行为文化,指校园多人参与的实施安全工作,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的重要行为。如校园的安全教育行为,以校园网、校园广播(电视)、校(班、队)刊(报)、宣传橱窗等为载体,以开展讲座、主题班会、学生社团(队)活动等为途径,积极开展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和防伤害演练,利用"626"世界禁毒日、"119"消防日、"124"法制宣传日以及节假日和寒(暑)假前安全教育等活动,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乐于接受的多种方式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饮食卫生安全、集体外出活动安全、化学实验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用电用火安全、网络安全、游泳安全、危害、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教育,以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又如师生集体外出活动的安全行为等

个体安全行为文化,指师生个体受所认同和接受的安全文化影响表现的行为。如师生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程度,安全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自我防范能力等。

行为科学的理论还使我们认识到:人的行为受心理、生理等内部因素的支配和作用,也受人文环境和物态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和作用,因而人的行为表现出动态性和可塑性。这样,对于行为的控制和管理需要动态、变化的方式相适应,还要求艺术、形象、美感的技巧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安全文化活动需要定期与非定期相结合;安全教育在必要的重复基础上,需要艺术的动态;安全宣传有技巧与关键;安全管理要从简单的监督检查变为艺术的激励和启发等。

3、安全管理文化。

安全管理文化是校园行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放在专门的地位来探讨。管理文化指对学校及师生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师生的要求。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订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地执法行为等。同时,安全管理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等。

管理文化应具有自己特色,符合有关安全规定、实际以及本校安全观念、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如我校安全监控管理规定, 依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及县教育局《2007年宁化县学校综治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宁化县教育局关于学校安全责任事故处理办法》的要求,落实校(园)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结合学校实际,确定每个学生在校的每个时候的责任教师及职责,以确保每个在校学生的安全;确定校园每个部位安全责任教师及职责(重点部位实行24小时监控),以确保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确定学校每项活动的每个程序每个细节的安全责任教师及职责,以确保不出安全责任事故;学校负责人和分管对学校安全工作全面督促,以确保安全工作扎实有序的开展,建立起纵、横、点、面的安全监控体系。又如我校寄宿生安全管理,采取“四点三查二评一会”模式管理,即四点:晨起、午间、晚自习、睡前点名,做到随时掌握学生的动向;三查:进行夜间查铺,防止学生夜间外出;校园夜间巡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对学生自带菜进行每天检查,防止学生吃不洁、霉变食品,以防食物中毒;二评:定期进行文明宿舍、文明寄宿生的评比,促进宿舍文化建设和寄宿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一会:每周至少召开一次寄宿生会议,对寄宿生进行教育,对有关工作进行总结、布置。同时,对他们的生活、住食、学习、思想、心理等情况进行了解,及时解决其各种困难或困惑,关爱有困难和生病的寄宿生。

4、安全物质文化。

安全物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质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学校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出学校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质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在:一是校园内的建筑物、教育教学仪器设备、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二是对现有的建筑物、设施设备、仪器等学校所有物件进行排查,发现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等。校园的安全物质文化业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二)、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

文化是针对具体的人来说的,是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来衡量的。除了对社会一般的大众、公民、学生、官员等都具有安全文化素质的问题外,对于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一般说有五种安全文化的对象:法人代表,各级领导(副校长、处室正副主任、部门领导、教研组长等),安全专职人员,教职工及家属。显然,对于不同的对象,所要求的安全文化内涵、层次、水平是不同的。例如,学校法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强调的是安全观念、态度、安全法规与管理知识,对其不强调安全的技能和安全的操作知识,应该建立安全观念文化有: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尊重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安全就是效益的办学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等。

三、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

1、安全认识的导向功能。

对安全的认识,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不断的安全文化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师生员工逐渐明白正确的安全的意识、态度和信念,树立科学的安全道德、理想、目标、行为准则等,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

2、安全观念的更新功能。

安全文化给师生提供了现代的安全新观念和新意识,使其对安全的价值和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安全人生观和现代安全价值观,从而用新的安全意识和新的观点指导自身的活动,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安全工作和保护自己。

3、安全文化的凝聚功能。

安全文化一使人为本,尊重人权,关爱生命的大众安全文化,是保护师生安全与健康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可行的手段。以独特的校园安全文化,树立一种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形成共同遵守的安全行为规范。通过安全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宣传,形成人人需要安全,人人都应对安全尽义务、做贡献的新风尚。通过安全文化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规范的潜移默化,更显示了安全文化对大众安全与健康需求的特殊粘合、凝聚的功能。以实现社会文明,教育发展,调动各方积极因素,通过互尊、互爱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为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国家的进步与文明,凝聚一起。

4、安全行为的规范功能。

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将会使广大师生加深对安全法律、法规以及安全规章的理解和认识,学习安全知识及技能,增强安全意识,从而对师生在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公共交往,起到保障安全的规范作用或具有自觉的约束功能。

5、安全知识的传播功能。

通过安全文化的教育功能,采用各种传统而有效的或现代的安全文化教育方式,对师生进行传统或现代的安全文化教育,进行各种安全常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安全意识、安全法规等的教育,从而广泛地宣传和传播安全文化知识和安全科学技术。

6、安全文化的影响功能。

通过校园观念文化的建设,影响领导者、管理者和师生对安全的正确态度和意识,强化每一个人的安全意识。

7、安全文化的激励功能。

通过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开展评比奖惩等活动,以及安全行为所带来的益处,激励每一个人安全行为的自觉性。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新兴的话题,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保证学生终生平安的主要手段,是确保学校科学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2、《现代教育原理》 柳海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