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作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工作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工作方法

传统工作方法范文1

按照省林业厅《20*年辽宁省林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要求,结合我市林业工作实际,制定本要点。

20*年我市林业系统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方针,推进我市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一、用科学发展观促进普法工作开展

(一)按照“五五”普法规划任务要求,要始终把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作为首要宣传工作来抓。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普法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深入学习宣传林业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今年要以新《森林防火条例》颁布和新出台的《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为宣传重点,有计划地开展专题学习宣传活动。认真学习《*市林业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实施标准》,继续深入开展《森林法》、《种子法》、《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与林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

(三)认真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对林业职工和林农安全生产、保护生命财产及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依法保障林业职工及林农根本利益。

二、用重点法制宣传带动全面普法深入开展

(一)继续做好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林业干部职工、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工作。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对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适合不同对象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推进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继续加强对林农和林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加大对林农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和引导广大林农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常识和法律途径。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各种林业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加强对林区青少年的法律宣传教育。

三、用多措并举的普法形式增强普法宣传实效

(一)继续深入推进法律进机关活动。20*年要把法制学习作为机关学习的重要内容。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公务员和执法人员法律培训制度、考试考核制度,使领导干部、公务员和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经常化、规范化,在工作中做到依法行政。

(二)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本单位门户网站、网页上进行法制宣传;加强对媒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创新报道形式,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在案件报道中,可作案例分析,指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

(三)搞好专项法制宣传教育。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开展各种专项法制宣传;继续做好“12·4”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认真组织落实好国家林业局普法办统一部署的全国林业系统年度普法考试工作。

(四)继续运用普法培训证书制度促进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将法制培训情况及考试成绩登记入册,作为被培训、考核、定级、晋升的重要依据。

四、用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法制宣传教育顺利实施

传统工作方法范文2

从我国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德育教学活动没有趣味性与实效性。小组工作方法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就是指在诸多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与帮助下,有目的地进行小组编制,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去完成德育教育。让小学生在小组互动学习中规范自己的个人行为,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小组工作方法在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有利于德育教育成效的提升。

1.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有利于德育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落实,更有利于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检验。小组工作方法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应用,是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有利于弥补传统德育教育中的不足。与此同时,利用小组工作方法,结合德育教育目标开展的游戏与课堂活动,正好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会让德育教育工作寓教于乐,让小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活动,成为德育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将小组工作工作方法与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能够让教学模式更加完整,也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进步。

2.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师生互动去传递德育知识,给小学生更多的德育信息。受到年龄的影响,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传统的授课式方法也无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传递更多的德育知识,需要获得小组工作方法的支持。在小组工作模式中,小学生通过活动参与到德育学习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为小组德育学习成果的优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合作性,让德育学习的氛围更加良好。

3.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德育教育矫正作用的发挥

德育教育,是一种影响性的教育,并不是命令型的教育。在小组工作方法的支持下,小学生可以在小组德育学习过程中观察其他人的言语与行为,更可以在隐形的情况下习得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的实施,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干预性与疏导性,让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矫正。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小组工作方法就是一种治疗模式,小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自主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德育教育效率的提升。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着未来的社会生产力。不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但是,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小学阶段的教育过于关注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落实时间的不充足及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广泛存在,更不用说将小组工作方法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去了。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德育教育重视力度不足。在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我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仍然较为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的近些年来,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绝大多数教师与家长比较关注学生的成绩,认为提高学习成绩就是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没有引起学科教师的重视,更受到了许多家长轻视,认为这是对孩子学习时间的一种浪费。重智轻德教育理念的存在,影响了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二,德育教育形式化问题严重。德育教育已经在我国推行了多年,但德育教育成果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过程过于简单,形式化严重的问题仍有存在。许多学校会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德育教育,要求小学生按照行为规范做到某些事情。而对于小学生德育学习成果的评价,是通过书面考试来完成的。一张试卷能全面地反映小学生道德水平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教育问题。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很难在生活中体验正确的道德规范。流于形式的小学德育教育,让小学生的日常行为缺少监督,“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更让小学生无法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第三,德育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教育工作是服务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社会矛盾增多,让当代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更加复杂,他们需要处理更多的问题,教师应当通过正确的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让小学生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与判断。然而,在当前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教材内容往往比较空洞,与小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不能服务于小学生的生活。

三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尝试策略

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尝试创新的德育教育手段,这是优化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举措。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因材施教

小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实施德育教育之前,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首先,教师要摸清楚小学生当前的道德水平状况,了解每一位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环境以及成长经验、行为习惯等等。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个性化的学生档案,帮助学生解决道德问题,规范日常行为。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在日常的小组学习中,教师要聆听每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在观察中发现小学生的道德问题,并结合之前经分析了解到的原因,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这有利于德育教育中因材施教理念的具体落实。

2.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增加信任

小组工作方法的落实,对于小学生人际交流信任感的加强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学习之前,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分析小组工作的目标,明确每一位成员的职责,让小学生全面认识小组工作的流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分组,每一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都要尊重小学生行为守则。选择权威的组长,利用小组工作去建立坚固的友谊。比如在开展“他人眼中的我”活动的时候,让小学生在小组内对小组成员进行赞扬,使小学生认识到他人眼中那个优秀的自己,促进小组工作效率的提高。

3.利用小组工作方法,总结经验

总结,是小组工作模式的重要环节。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小组工作的经验总结部分。在德育学习之后,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有利于小学生深入理解德育学习的主题,将德育学习内容作为自己成长的标准。比如引导小学生在小组讨论了诚信问题之后,可以让每个小组在课堂结束阶段进行经验总结,并派代表汇报小组工作的成果。注重总结,会让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丰富,更能让教学过程得以升华,极大地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

四总结

传统工作方法范文3

一、传统的群众工作方法发生骤变

新形势下,山区县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及交通、通讯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沟通、往来的方式也随之变化,群众工作方法烙印上复杂、多样和时代的特征。

(一)沟通方式由单一变为多样。过去,基层干部进农家坐脏椅、跟村民喝杯酒,就能把工作落实、把矛盾化解。现在,农村不脏,反而用上手机、坐上小车、玩上电脑,基层干部既要有驻村同劳动的“体力沟通”,还要有指导生产、工作态度的“脑力沟通”,更要有沟通能力、农民实惠的“效果沟通”。

(二)交往文化由单层变为多层。过去,农村群众文化普遍都较低,“田坎文化”反而更能与群众沟通。现在,群众文化从小学到大学层次的都有,文化结构、文化层次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基层干部不仅要懂得一些“田坎文化”,还要掌握“现代文化”,才能满足开展群众工作时的文化需求。

(三)工作场所由固定变为分散。过去,群众居住在固定的村寨,修建房屋也是建在同一寨子里,其生产、生活的场所不会变化。现在,部分群众在乡镇甚至县城建房或购商品房,其生产、生活已经不在村寨。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范围、场所便发生变化,其工作方法自然随之改变。

(四)指导生产由简单变为全面。过去,农民生产粮食为主,经济作物寥寥无几。现在,外出务工农民多至“半壁江山”,农民在家从事二、三产业的也日渐增多。因此,基层干部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单靠种稻、养鸡一类农业技术显然不够了,群众工作方法既要下田会栽培,又要上街能经商。

(五)工作方法由单纯变为丰富。过去,群众最关心的是粮食青黄不接之际不断粮、不挨饿,基层干部能解决粮食问题,其他群众工作都迎刃而解。现在,即使是贫困村的群众也不至于断粮挨饿。因此,基层干部群众工作的方法里必须增加诸如送项目、送良种、送市场的方法和手段。

(六)教育方式由集中变为零星。过去,群众文化生活都比较简单和单纯,基层干部借助看场电影、调演文艺等方式教育群众、宣传政策、传达精神。现在,电视、电影、电脑、文艺等极其丰富。基层干部靠简单的宣传方式来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沟通群众很不现实了,宣传教育方式变得分散、零星、多样。

二、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亟待提升

当前,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受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实践经验等的影响,受农村山区生产环境、生活方式、群众需求等的制约,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亟待加强培训和迅速提升。

(一)基层干部备受年龄特征制约。新参加工作的基层干部虽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现代意识,但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生产实践。老同志虽有丰富的农村经验却又缺乏年青群众所需的现代意识和生活方式。基层干部队伍便存在年龄缺陷,在沟通群众、教育群众等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

(二)机关干部缺乏农村实践经验。随着20世纪招聘、选调的干部年龄老化或逐步退休,县直机关充实进来的干部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肤浅的特征,特别是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不了解、不热爱,指导农村工作、宣传农村政策、帮助农村发展时便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三)现代办公制约工作能力提升。车辆、电脑、传真、远程教育等现代设备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锐减与群众接触、言语、沟通、联络的机会。同困难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工作方式逐渐淡化或消失,农村群众接受现代设备的工作方式仍有缺陷、难度和过程。因此,在机关工作时间越长,群众工作能力就越弱。

(四)培训学习淡化群众工作内容。招考干部没有限制“群众工作”专业,“群众工作”类干部到基层的为数不多。业务干部更没有群众工作这个“学科”,并且培训时间少,培训内容涉及群众工作的更少。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方法既没有系统又没有标准,只有道听途说和各自积累的实践经验。

(五)思想观念逐渐脱离群众路线。考大学“跳出农门”、遴选招考调离农村而进入机关的基层干部,对农村工作不热爱,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感情不深。他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不重视群众工作,不愿意同农村群众接触、沟通、交往,有瞧不起、不愿做、随便做的态度,群众工作能力便十分有限。

三、余庆县以“六项行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余庆县开展理念培育、民情走访、积案化解、承诺践诺评诺、实事惠民、干群结亲等六项行动为内容的“群众工作能力提升年”活动,探索和实践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迫使基层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以行政手段组织各级各类基层干部开展群众能力提升活动,2000多名基层干部深入到乡镇和村寨,“见习”名誉“村长”、“村民组长”,同农民群众结亲交朋友,组织群众大会,田间地头献计献策,设身处地自觉感受农民思想、农民生活。

(二)检验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强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基层干部进村入寨后才知群众工作能力是“半斤还是八两”。基层干部在活动中真心服输,在群众面前方知“天外有天”,在化解矛盾纠纷中才知有所短,在指导村民中才悔实践经验不够。这项活动镜子般地照出了基层干部的缺陷、优势和能力。

(三)农村群众集中享受基层干部帮扶。基层干部进村入寨后,利用懂理论、抓项目、信息多等优势,帮助农民群众规划发展经济蓝图、引进农业项目、落实优惠政策等,居住危房得到改建、吃水困难得到解决、联户道路得到硬化、果树基地得到扩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基层干部带来的帮扶和实惠。

(四)解决基层干部群众工作欠账问题。基层干部边学边干,先从书本上学理论,再到活动中“现炒现卖”。基层干部实践群众工作办法、化解矛盾纠纷、教育引导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增进群众感情,群众工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解决了过去因群众工作能力低带给农民群众的误解、困难和问题。

(五\)论证基层干部必须提升工作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提升年”活动的开展和实践,不仅提升了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也论证了农业县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亟待提升、必须提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逼迫基层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山区农业县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才会扎实推进。

四、提升山区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对策建议

山区县有山区、农业、欠发达等特征,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要遵循这些特征循序渐进地提升。从余庆县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必须多层次、全方位、广领域地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一)组织层面:部署和监督基层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当地党委、政府特别是组织人事部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提升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明确专门的领导机构,组织专题调研群众工作能力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形成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不提升就影响评优、晋级和考核、奖惩的制度。

(二)工作方式:继承和变革传统固有的群众工作方式。现代设备要容纳传统的群众工作方法,传统方式要吸收现代设备。基层干部要不断总结和提炼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方式,要将手把手种植、挑灯夜谈、煮酒交友、拜访红白喜事等工作方式、生活习惯,有机地融合在现代设备中,并形成更加臻熟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

(三)长效机制:引导和强迫基层干部提升工作能力。要从组织、人事、培训等管理方面建立适宜基层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长效机制,如干部的录用、考调、选调等必须要有基层工作年限的规定,县直机关的年轻干部要分期分批轮岗到乡镇工作,选派年轻同志驻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助理、计生专干等。

(四)培训教材:总结和提炼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方法。提升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要在当地培训、当地提炼、当地实践。理论培训要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不能照本宣科地灌输理论方法,要把理论方法在群众中去实践和印证。同时,将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提炼和总结,并形成理论和标准再用来指导实践。

传统工作方法范文4

因为国有企业制度转型的开展,其内部的劳动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企业员工与管理者的关系已从原有的岗位上下级关系已经逐步转变为岗位雇佣关系。在这种转变下,工会组织必须做好工作方法的转变,利用新型的方法开展解决企业制度转型中的劳动关系问题。这些工作方法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转变思想教育的方式。我们应将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式转变为引导的思想教育方式,从企业职工的实际情况和切身感受出发,积极地引导工人从自身的思想方式内部发生转变,适应新型的劳动关系。二是转变具体的工作方法。随着企业岗位劳动关系的转变,工会组织应积极地转变具体的协调工作方法。如引进非公企业中优秀的工作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良,寻找适应新型国企岗位关系的工作模式开展工作,使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可以更快地适应新型的岗位关系。三是转变化解用工矛盾的方法。在实际的矛盾化解中工作应转变改变传统的劝解方式,以保障职工利益为化解矛盾的出发点,确立起依法化解矛盾的方式,利用矛盾题解会、单独会谈、法律咨询等各种方式开展工作,化解企业内的用工矛盾。

二、加强培训,提高工会整体协调劳动关系工作能力

随着企业制度和工会工作方法的转变,企业整体对于工会组织能力的期望值也在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工会人员的职业培训教育,提高工会整体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就成为了工会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工会成员需要参加以下的职业培训。首先是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对于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过程而言,法律知识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其需要了解的法律法规知识包括了《工会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与企业生产和职工利益相关的各种法律关系。这些法律规定的熟悉工作可以帮助实现工会工作的依法开展。二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养。随着我国网络化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工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已不可避免。工会成员开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中,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了以下的几项: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技术、网络平台的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应用等相关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培训的进行可以保证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三是心理学简单知识的学习。对于协调企业内劳动关系问题的工作中,工会在培训过程中对成员进行简单的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的教育工作,可以很好地提高其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些心理知识包括了行为心理学、语言心理学、肢体心理学等初步的心理学知识。

三、引导企业职工,主动利用工会组织解决劳动纠纷

随着国有企业制度转型的推进,工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新加入企业的青年员工对于工会组织的观念淡薄,出现劳动纠纷等问题时不会主动的寻找工会组织进行协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会组织应积极地开展宣传和引导工作,引导企业员工主动地利用工会组织解决自身的劳动纠纷。这种宣传和引导工作可以利用以下的方式开展。第一是建立企业员工的网络社交平台。对于企业的青年员工而言,QQ群、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使其重要的交流通道。所以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建立员工的网络社交圈,引导青年员工提高对工会的认识,其作用是明显的。第二是利用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工会声望。对于工作组织在企业内声望不高的问题,工会应积极地利用公益活动的机会提高其在企业内的声望。这些公益活动不能是宣传性质的,而是确实可以为企业职工带来利益和便利的。如在企业内定期聘请专业律师开展法律咨询工作,为企业员工解决自身的法律问题就是一种很好的公益活动方式。

四、深入企业基层,主动将日常的劳动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传统的工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一般采用的是等待型的工作模式,即职工主动到工会要求帮助。但是随着企业制度转型的开展,这种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企业制度。所以在工会工作中,领导者应采用深入基层、主动出击、解决矛盾萌芽的方式解决矛盾。其主要的方法包括了以下的过程。第一步是深入基层了解纠纷隐患。工会组织应定期的进入企业基层与员工进行沟通,或是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信息采集了解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第二步是将采集到的员工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工作,寻找到可能产生劳动矛盾纠纷的隐患问题(如工作时间安排、劳动报酬不合理,职工安全保障不到位),将其总结出来形成文件形式。第三步是将形成的文件上报给企业的管理者,为企业工作安排提供参考建议,同时督促基层管理者改变工作方法。第四步是对已经上报的问题进行回访工作,防止问题出现反复状况。

五、结束语

传统工作方法范文5

作为一门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目前国内的社会工作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个显着的现实困境,即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和形式化的实务教学并存,但两者在实际教学中却又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使得社会工作“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大打折扣。实际上,实务教学是社会工作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该对理论教学起到验证、补充和拓展的作用,因为相对于侧重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知识传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更侧重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所以,如何培养和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是社会工作教育甚至整个高等教育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虽然目前在社会工作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出了一些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如“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但由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与实践对象不能实现一致与吻合,使得教学活动无法很好的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社会经验融汇贯通,实际的教学效能也无从谈起。所以,虽然目前经常采用的案例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仍然无法得到根本性提升。

二、 《家庭社会工作》的课程内容

《家庭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内容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与以青少年、老年或妇女个体为服务对象其他社会工作课程不同,家庭社会工作更强调通过家庭关系的改善来帮助服务对象获得相应的系统支持。

传统中国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质,家庭既是血缘纽带和亲情联系的基本场所,还承载着传统农耕文明的社会伦理基础。所以,家庭不仅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家庭变迁的缩影,近代中国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家庭的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从家庭形态上看,现代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逐渐核心化,主要表现为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传统社会中的联合家庭和主干家庭逐渐被现代社会的核心式小家庭所取代;其次,是家庭功能的外移,或所谓的“社会化”,传统社会中,个人社会化的场所主要是在家庭或家族中完成的,比如教育和生产活动等,不仅如此,传统大家庭的功能还包括生育、抚育、娱乐和养老等等。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一方面,一部分家庭功能向外转移,如现代学校承担了主要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家庭的生产、养老等一部分功能弱化,而娱乐、情感等功能逐渐强化。此外,家庭制度的变迁还带来了家庭关系的逐渐平等化,传统社会父权制、等级化的家庭结构被男女平等等理念所冲击,具体表现在妇女普遍就业、亲子关系趋向平等化等等。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体现在家庭领域中,由于各种内外部的矛盾和冲突,中国家庭在变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家庭问题。所以,发展家庭社会工作也成为中国现阶段比较迫切的任务,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我们国家的家庭社会工作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服务体系,其主要目标是解决家庭的特殊困难,其局限在于虽然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家庭的困难,但要实现对家庭的整体社会支持仍需要发展专业的家庭社会工作。因此,有学者指出,“目前,应当将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和养老问题作为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的重点” 。因此,可以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婚姻与家庭的定义、家庭结构、家庭变迁与当代中国的家庭问题、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内容和方法等。作为本课程的重要基石,家庭社会学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视角。所以,结合当前中国内地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将家庭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形成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框架。

2.掌握家庭周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符号互动等家庭社会工作的一般理论,以及结构家庭治疗法、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等家庭治疗方法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技巧。以家庭关系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本课程以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和养老问题等作为讲授的重点,与以青少年、老年或妇女个体为服务对象不同,家庭社会工作更强调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从改善家庭关系入手,对家庭功能和结构的完善提供相应的系统支持。

3.具有就常见的家庭现象和家庭问题,如家庭关系、家庭危机等进行分析,并能从家庭社会工作角度,给出辅导性建议的能力。本课程重视课堂模拟和实地操作的重要性,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家庭治疗方法的基本过程和治疗技巧,除了安排一定课时量的课堂案例模拟以外,还要提供在校外社工机构参与实务工作的机会。

三、 《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

“家庭治疗法”是家庭社会工作特有的专业工作方法,在西方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中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家庭治疗的扩展和深入,在不同心理治疗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多个风格各异的治疗模式,如机构学派、行为学派、精神动力学派、策略学派、系统学派、经验学派等等” 。而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之前发展起来的学派一般被称为“现代主义学派”,之后由于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叙事学派、米兰学派和新女性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的家庭治疗模式。虽然,中国的家庭治疗是从80年代以后才开始起步的,尽管时间较短,但由于对家庭服务有相当程度的需求,还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由于家庭治疗的模式较多且各具特色,不仅学派林立,治疗策略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想要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期内涵盖或完成所有治疗模式的学习和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为此,有选择性而深入系统的讲授两到三个工作方法是必须而且必要的。目前,在国内比较流行且影响力较大的治疗模式主要有结构式家庭治疗法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法,基于此,本课程的实务教学设计将以这两种工作方法展开:

(一)结构式家庭治疗法

1.基本观点:结构家庭治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结构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他与同僚们在上世纪60年代从研究纽约市贫民窟的越轨青少年行为中发展出了这一工作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概念主要有家庭结构、家庭次(亚)系统、界限等,它假设个人问题是与家庭的动力和结构有密切关系的,要帮助个人问题得以解决,必须改变家庭成员之间交往模式,帮助家庭认清和改善影响家庭功能发挥的不良结构,而代之以更良性健全的结构。

2.治疗方法与过程: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家庭系统的良性转变,以实现家庭成员及其相互关系的改善。所以,这一过程大致包括三个环节:“(1)治疗师以领导者的地位加入家庭;(2)发掘并评估家庭的基本结构;(3)创造出能够让这个机构改变的情景,促使家庭系统的转化(transformation)” 。该疗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许多丰富的治疗策略与技巧,例如:维护、追查、模拟、重构、重演、平衡与打破平衡、现实化和运用症状等等。

3.学习任务:由于结构式家庭疗法是一种行动治疗,而不仅是解释或分析治疗,它有着有效的诊断工具和系统的治疗方式

。为此,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应该包括:学习绘制家庭结构图,能用简明的图示表达出家庭的结构特征;通过模拟练习掌握具体的工作方法,能独立完成基本的治疗过程,并且能在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手法,还能根据需要加以调整。 (二)萨提亚家庭治疗法

1.基本观点:萨提亚(Virginia Satir)家庭治疗法是基于人性本善的信念并将此运用到家庭沟通的改善上。1964年,萨提亚女士出版了家庭治疗法的经典着作《联合家庭治疗》,也标志着这一家庭治疗模式的形成。贯穿在萨提亚治疗法过程的中心概念是“沟通过程”。 “萨提亚的治疗法基于人类基本三角关系(父亲、母亲、孩子),其中包含了一些比较普遍的信念和原则,例如:改变是可能的;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父母都要尽其所能地做到更好;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成果应对和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等等” 。

2.治疗方法与过程: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看来,良性的沟通方式是“表里一致”的方式,她还把表里不一的不良沟通方式归纳以下四种类型:(1)讨好型;(2)指责型;(3)超理性型;(4)打岔型。为了实现良性的沟通,萨提亚疗法的策略注重的是:家庭成员的成长而非解决问题本身,注重过程而非内容,注重获得新经验而不摒弃旧经验,以及治疗本身即是教育等等。所以,该疗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接触期、蜕变期和巩固期。

3.学习任务:学习运用表里不一沟通方式的类型对家庭沟通模式进行评估,重点掌握每一个治疗阶段的工作重点、治疗策略和技巧,通过练习沟通游戏、模拟家庭会谈、家庭塑像和个性部分舞台等治疗模式,使学生能在治疗过程中起到引导、示范和反馈等治疗师应具备的素养。

四、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在明确《家庭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重点和任务后,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而目前,社会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在实践教学和课程建设上采用的案例模拟、专题研讨、经验分享、小组活动、视频教学等等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相对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但如何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主题,对这些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以相关的课程为例,尝试做出以下设计:

首先,配合相应的课程理论选择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项直观生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贯穿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案例选择的来源也可以多样化,教师不仅可以根据自身实践经历、同行经验分享以及相关影视片段选择案例,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身的实务经验或者对案例进行二次创作。

其次,配合相应的实务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如果案例分析只停留在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阶段,那么角色模拟则是让学生通过台词创作、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环节,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技巧,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教学的效果。

传统工作方法范文6

[关键词]地质矿产勘查 工作手段 工作方法 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8-1

地质矿产勘查是一项多手段、多学科与多种方法综合起来的工作。地质勘查是矿业经济的重要内容,无论在哪个国家。地质勘查的目标是寻找有价值的矿藏。可以说,勘查是地质工作活动的前提阶段,也是后续工作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影响的环节,关系到企业的成本与经济效益。然而,新时期地质矿产勘查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现存许多有利的工作设备和工作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方法对工作效率提高重要作用,而新时期的环境也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

1传统的地质矿产勘查方法

传统的地质找矿方法是在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是砾石找矿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在露天下的矿体经过风化后形成的岩石或者矿砾,然后在经过多年的水流冲刷、重力作用以及冰川效果等自然作用,这些物质的散布范围开始扩大到矿床。因此,了解这个原理的工作人员就能够沿着冰川、水系或者山坡寻找和追踪矿砾。

(2)是地质填图法。它是运用相关的地质理论和工作方法,全面地进行综合性分析、调查与研究,从中查清楚工作区内的岩石、地质构造,根据各种矿产资料以及成矿规律进行分析。

(3)是重砂寻找矿产。这种方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疏松沉积物中的重砂矿物质,以此为目的追索原生矿和砂矿[1]。

2新时期方法的特点与采用

2.1由单一性工作方法转化为综合性工作法

我国的地质科学经历了由传统地质理论到现代科学地质理论的转变。新的理论不可缺少地运用新的理论与方法。这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也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有效融合的产物。当前的矿产勘查工作手段已经逐步摆脱简单与机械地根据露头矿来识别矿床的技术,而是通过采用先进、精确的观测仪器,收集更深层次以及更全面的信息,并且能够把所得到的信息及时地传递到领导办公室,有领导者进行决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减少概率偏差以及无用功。

现代的工作手段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工作内容,包括化学、物理学、地质地理以及遥感技术知识。[2]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借鉴,给地质矿产勘查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标准,同时也在筹建地质数据库,并且是公益性质的。地质找矿活动表明单一的技术无法完成矿产勘查这项伟大的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技术的综合使用,把探测工作从宏观尺度发展到微观甚至超微观的尺度。

2.2新时期的矿产勘查工作更加人性化以及环保

现代的地质勘查工作融入地质科学和高新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人类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在工作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所有的理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必将趋向稳定和成熟。新时期的矿产勘查越来越困难,对人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矿产勘查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技术知识。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思想环境下,勘查工作注重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和身体健康,尽量减少工作量,以机械工作代替手工操作。

现代的勘查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勘查队伍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减少或预防由于勘探滑坡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修建排水沟,铺设排水渗管,以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承受力,稳定边坡。

2.3新技术的采用-遥感技术的运用

矿产勘查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受到数据源局限性的制约,我国的地质矿产勘查主要采用的是光谱数据的方法。然而,以遥感蚀变异常来提取矿化信息的技术和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国外开发并使用。此项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远红外区和中红外区分布着岩石矿物中的铝质、氧、硅质以及镁等特征谱带,而在近红外区域可见光区,主要出现岩石矿物中的蚀变矿物和铁质此类次要成分的特征谱带。遥感蚀变异常信息从图像中提取出来比较困难,它隐藏在遥感图像的背景中,主要通过光谱角填图以及主成分分析或比值增强的运算方法。

对于上述这三种方法,各有千秋。首先是光谱角填图,它主要功能是运用图像识别岩石矿物中的波谱形态,把所得到的数据运用数学解析法的空间矢量来计算,根据矢量夹角的大小分析元光谱与参考光谱是否相似,相似的程度如何[3]。但是它比较适用于波段多的高光谱数据。其次,是主成分分析法。如果从数学的层面分析,这种方法主要源于对图像统计光谱特征多维变换。这种变换主要是以线性形式出现。经过变化后,就形成一组新的组分图像,而这些组分图像之间没有联系,从分析中提取碳酸盐等物质的蚀变信息。再次,是比值增强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常见,通过除法运算不同波段的图像亮度数值,形成新的比值图像。无论是采用特征谱带手段还是运用波谱识别方法,都适用于勘查热液型的金属矿床,但不是直接找矿法,也是要借助这些蚀变矿物来实现。现在的遥感技术发展到只要在地表出现一定数量的蚀变岩石,那么就有可能被测出或发现。当然,事物不是十全十美的,遥感技术因为可能受到异物同谱或者同物异谱等假异常现象干扰,呈现许多的不确定性,不能确信通过遥感蚀变异常来勘查地矿优于其他方法,但这确实是提高勘查效率的有效方法。

3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方法一直是人们不断采用和深入探索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地质矿产勘查技术在无形中丰富和发展。加强对这些勘查工作手段的了解和研究,有利于地质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国家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此外,勘查的方法在相关工作领域也能得到借鉴和参考,也是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东波,刘存明.对目前我国金属地质矿产勘查技术再研究[J].能源环境,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