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文1

关键词: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指人工创造的自然形成于一所学校内部的独特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是一所学校独特风格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笔者认为,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科学规划为前提,认真抓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是办好学校的先决条件之一。布局合理的规划,实用美观的建筑,安静优雅的环境,既可以满足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品德,陶冶情操。学校应周密调查研究,认真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对校园建筑设施、园林绿化,以及各种环境文化宣传设施的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远景规划和构想,按照“依据现状,着眼细处,局部微调,分步实施”的原则,注重远景布局规划,配套设施规范齐全,使校园环境在管理和使用上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需要,保持校园环境的优美、安静和和谐。

学校可以为校园的园林绿化建设做出统筹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可以在校园内广种花草树木,使环境清新怡人。师生在这样的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可以提高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美育寓于学校的园林绿化之中。

校园面貌的改善,校园净化、绿化、美化,文化设施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强,做到建筑营造整体美,绿化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校园宽敞、整洁、优美,体现浓厚的文化氛围,并融教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这些都为育人环境的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为原则,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作为管理活动藉借的重要手段,它之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度作为一种文化成果将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二是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方式),它之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与制约的双重作用。因此,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优良的校园文化的形式和保持更需要一整套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常规管理措施来予以保证。

学校可以根据《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精神,结合实际,按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如《先进班级评比标准》、《学校安全保卫管理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在教育管理工作上建立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竞争机制,形成健全的教育管理体系。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加强督导实施、严格落实。领导、教师、学生干部密切配合,加强常规检查,对每个班级的纪律、安全、学习、卫生,每个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定期公布,做到优劣分明。这样可以激励广大班主任、学生的奋发进取精神,同时也使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有序、规范,对优化育人环境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校应还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和规范教育与督导;制定班级、学生等各方面管理条例,对学生操行评定采用量化评分和班主任评语结合的方法。通过量化管理,形成教师、班级、学生自我教育合自我约束的机制,有效地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主要指学校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往往以活动形式表现出来。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高低及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推行素质教育。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各部门及学生会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富有特色的活动,寓教育求知、娱乐于其中,融会贯通且相互促进,这样可以对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为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活跃校园文化,学校可以开展各项活动,以“常规教育(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为主线,专项教育为辅线,主题教育为载体”为具体实施思路。定期举办“校园读书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成人节”等活动。结合重大的事件、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校会、团队会、段会、班会、课堂、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通过开展目标学习活动,让每个班级、每一个学生制定学期、学年,甚至高考学习目标,以加强学习的导向性、自觉性,发挥目标的动力作用,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学业水平的提高。另外,还可以开展其他形式各异,内容健康的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如知识竞赛、游园活动、各种兴趣小组等。这些都从各个渠道引导学生在健康活泼的活动中增加知识、增长才干,提升思想境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各种主题文化活动作为推动学生发展的外力,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文2

(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信息中心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近年来,西南大学切实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发扬”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校风,着力加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西南大学;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立足实际

西南大学1995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高校,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建立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构建了完备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部署一一专家决策咨询一一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 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学校立足本校实际,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人点,加强各部门各院系共同合作,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富有西南大学特色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

一、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建设

北碚历来就有重庆”后花园”的美誉,而西南大学就是镶嵌在这个后花园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一走进校园,无不被这里成片的参天大树所折服,让人们想象它那饱经风霜的一百年;一来到共青团花园,就会让你真实地感受到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校园,到处洋溢着如诗如画的文化气息。它依山傍水,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是读书治学、陶冶身心的好地方。雨僧楼、荟文楼、兰华楼、漱溟楼、半月楼,桃花园、丹桂园、宓园、博雅苑,崇德湖、文渊湖、尚善池,槐树山、樟树山、栾树山,含弘大道、学行大道,融汇广场、逸心广场、半月广场……无不摇曳书香,流溢雅致,散发着高等学府特有的灵性与品味。近年来,理科实验大楼、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爱因斯坦、袁隆平等科学家的雕像,四通八达的校园柏油路,郁郁葱葱的行道树,窗明几净的教室……无不彰显着浓郁的大学气息。这些是近年来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缩影,是打造良好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

在大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加强校园交通管理,规范校园交通秩序,建设了畅通的车行环路和便捷的步行道路相结合的交通体系;保障学校生活安全、食品安全,防止灾害事故发生;关注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建设和完善教职工活动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进一步改善医疗保障条件;打造多层次的校园绿化景观体系,营造建筑与园林互为背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优美环境。

二、建立文化育人的机构,做好制度保障

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是我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品牌和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来确保该项工作的落实。

1.成立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领导。

2.聘请一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成立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3.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管理的人员、经费和场地,确保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大对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专家库,制定培训规划,建立激励机制。 每学期各职能部门都将学校要求的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与部门日常工作计划衔接起来,统筹规划、认真落实、逐项考核。文化素质基地下设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统一规划和协凋,负责就课程建设、场地安排、专家聘请、讲座筹备等各方面的事宜。[1]

学校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物质条件保障,并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考评,对讲座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开展检查和督导工作。还与社会各界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以此来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主渠道

学校秉持着提倡贯通古今中外,融会科技人文的人才培养理念来指导本科教学。近年来,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以通识教育的理念重新评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学校为综合类大学专业众多,学科齐全,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学校将课程基本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全校通识教育课,即面向所有本科学生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和通识教育选修两大类;二是学科课程,即按学校的学院结构和学科特点,分为师范类、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和工科类五大部类,也分为学科必修和学科选修。与此同时,大学汉语、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等素质教育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文史经典、哲学智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生态环境、艺术审美、教师教育、技能技巧九大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课程,拓宽学生选课空间,满足了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优化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建设教学队伍——高端立意、系统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为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打造了精品载体。

充分发挥课堂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课程建设。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整合全校优质教师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实施素质教育课程建设。2012年,学校再次组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立项申报工作,从400多门通选课中,筛选出16门进行先期建设,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已有《跨界思维》等国家级视频资源公开课4门已经上线;建成了《美学与人生》等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计算机网络》等校级品牌课5门;《社会凋查与统计》等研究性课27门。

支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校每年推荐11类120本(部)经典名著,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包括寒暑假)自由选读,对1年读完1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不仅可以取得”名著阅读”通识教育成绩,还可以获得”名著阅读”学分;对3年读完3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还能得到学校颁发的《名著阅读A级证书》。2013年4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大学生读名著难在何处?》一文来报道我校名著阅读开展实施情况,《中国青年报》也针对此项尝试发表了《西南大学”读名著拿学分”引发师生争议》一文,一时间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弘扬主流文化,积极提供健康向上的交流展示平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西南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学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业余党校,吸收大批优秀学生参加党校学习,成为党的积极分子;支持学生成立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宪法宣讲团等一大批理论学习社团;牵头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递正能量的相关讲座。

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建立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对本科生而言,学校每年开设300多门通选课,供学生自主选修,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开展”雨僧讲坛”(专家主讲)、”学行论坛”(老师指导,学生主讲)、”含弘讲堂”(师生均可主讲)等活动,每年均在一百场以上;开辟西大”青春缙云红色家园网”、”素质教育雨僧网”等网络空间,累计访问量超过1000万人次;编辑出版素质教育《雨声》专刊54期,共计发行135000本;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每年”请进来”演出2-5场,”走出去”表演5-10场,深受学生喜爱。这些举措,不仅弘扬了主流文化;而且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学生社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实效明显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学校重点指导和扶持开展了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文化和学术活动,延伸了课堂空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国学知识竞赛、外语文化节、民族文化节、哲学月、国际文化节、模拟联合国、运动会、音乐节、”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艺术团、女子国旗班、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项目,促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西南大学国学苑是一个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的学生组织。该组织开设了书法培训、古典乐器演奏、国学大讲堂、经典晨读等一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动,每年一度的国学知识竞赛更是全校的一场国学盛宴,总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国学旋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西南大学,学术、公益、体育、文娱、实践五大类上百个社团,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展示个性、挖掘潜能的广阔天地。各类社团形成百花齐放、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全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学校特设国际学院,与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学的交流计划、暑期学生考察计划、研究生支教计划、博士生宣讲团计划,西南大学每年有大量出国及祖国各个地区访问交流的师生,在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愿景下,西南大学不断提升国际性,旨在培养出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五、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由原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经过强强合并组建的西南大学,有着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目前国内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面向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体现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复合的学科结构优势和完备的师资队伍优势。学校注重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大学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场所的育人作用。学校素质办定期编辑出版《西南大学雨僧》杂志,面向全国高校和校内学子发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每年组织制定并实施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各学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史、院史等参观学习、讨论交流活动。

发掘校园文化资源、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延续我校历史文化传统,在突出”求知”特色上下功夫。我校努力从百年历史积淀中汲取宝贵教育资源,重视以”含弘光大、继往开来”校训和爱国主义传统熏陶学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唱校歌、讲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吴宓班”、”袁隆平班”、”师元班”、”神农班”、”侯光炯奖学金”是西大学子心目中的崇高荣誉,袁隆平塑像、纪念碑等人文景观,是爱国爱校教育的生动教材。所有这些,激励学生弘扬西大精神,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六、几点思考

目前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成文艺教育,流连于唱歌、跳舞、插花、打高尔夫球,这实际上一种形式主义,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二是打着文理相通的旗帜,止步于理科生学习几门文科课程,或者让文科生学几门理工科的课程,这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实质上,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更多的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成长为独立自由的合格公民,学会规范个人行为,提升个人素质,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两个方面的事情可以做。

第一个方面是课程建设。我们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建设,这个核心课程的要旨主要是通过精读经典,体会文明精髓,陶冶情操,提高修养。鼓励阅读原著和原典,鼓励批判独立思考,鼓励通过讨论和社会实践,真正理解知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还有就是基本能力和素养教育课程,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包括阅读、写作、思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是要建设高雅、文明、和谐的校园。现今,功利性文化以俗文化,娱乐、消费文化的形式大行其道,社会受到歪风邪气的不正之风的侵蚀,道德水平令人担忧,因此创造一个崇尚学术、追求卓越、艰苦奋斗和勇于担当的氛围,以及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诚信公正和遵守纪律的道德环境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开展各种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弘扬优良学风,弘扬正气,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第三个方面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研究,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需要进一步发挥试点和示范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如何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深入研究先进文化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作用;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律,努力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西南大学正以来第十个岁月,未来,西南大学将继续在理论研究、制度创建、师资队伍、活动创办等方面深入探讨,强化大学生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走出一条具有西南大学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之路,为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搭建一座又一座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智慧之桥。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文3

【关键词】人文环境 职业道德素养 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作风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医疗卫生行业,更加强调具有行业特色的医德医风职业素养。因此,如何在学生迈出社会之前,在学校教育氛围(特别是人文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养成符合医院文化氛围的职业道德操守,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是中职卫生学校教育一个重要内容。

1校园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校园人文环境包括:学校历史文化底蕴,如校训、校风、教风等办学理念体系;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如墙报、板报、标语、名言名句、图书馆、陈列室、校园网络等;教学平台;见习实验环境;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建设;专业特色主题氛围;榜样效应体系等。

2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在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职业道德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而且,职业素养的高低不仅决定了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多少和就业能力的强弱,也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由此可见,在校园人文环境下,加强学生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2.1转变学生情感道德信念

人的情感道德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通过不断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使思想观念逐步形成的一个过程。学生在特定的校园人文环境中学习、生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会因人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特别是职业责任感、敬业精神、大爱精神等情感要素的形成。经过具有风雅气息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自然熏陶,往往能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升华。

2.2完善学生道德修养素质

现在的中职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仁爱”之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仁爱”之心是医疗卫生行业特色医德医风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仁爱”是医德医风的核心,救死扶伤是医德医风的宗旨。在儒家思想中,“仁者,人也”,即学会做人的道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德行,主张以自己的能力发扬“仁爱”之心,并推己及人,使更多人感受到温暖。要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仅是在工作实践中加以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人文环境下的教育,潜移默化自我养成。

3校园人文环境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

3.1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首先,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要体现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学校要有明确符合学校历史底蕴的校训、校风、教风等办学理念体系,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第二,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墙报、板报、标语、走廊文化、图书馆、陈列室、网络平台等宣传作用。适当增加学校发展历史展览活动,注重宣传先进的医院文化以及名人名句,特别注重学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效应。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举办一些与专业特色有关的竞技竞赛类活动,营造浓厚的医院文化氛围。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国内外重大事件等,开展特色鲜明、富有时代特征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3.2从学生日常生活抓起,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笔者认为,在校园人文环境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应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上好入学第一课。我们要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让他们逐步了解学校的发展史和专业特色,通过详细介绍专业性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前景。并组织交流和讨论所见所闻,使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和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二是结合时代精神,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在校园人文环境下,大力倡导“仁爱”思想,进行知耻求荣思想教育,提倡“自省、慎独”修身美德,促使学生信念、理想、人格、品德等情感道德观念的转变,形成包容的、积极的、健康的个体情感和心态。三是做好点滴,抓好细节。要严格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学生自我养成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素养交叉结合。

3.3利用课堂和实训平台,规范职业道德素养

国家教育部规定,中职学校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课程。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课程的安排,通过理论传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课堂中涵养学生的道德境界,在课堂中规范学生个人形象和品德。其次,学校更应该利用校内实训平台,围绕专业特色,创设按医院科室要求布置的模拟病房环境,学生按医院上岗要求进行操作训练,教师以医院管理者的身份进行管理和考核学生。

3.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学校在抓好教学过程培养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养成。学校可以在每学期假期到来之前,设置相应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按学校规定的体验方向,更多地接近岗位、接触社会,多方位感受职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假期结束后,按规定写出假期实践活动体验报告,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理论到实践中逐步提炼和完善。

【参考文献】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文4

一、校园环境建设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环境育人是现代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美”来陶冶人的情操、静化心灵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是指以美的标准培养人的行为和情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美育,可以让人拥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以及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人受益终身。校园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窗明几净的校园中,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这种心理上的影响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二、校园环境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和原则

校园环境设计从校园硬件基础设施、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满足师生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校园硬件设施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景观环境是校园环境的基础,通过植物的种植和搭配美化校园环境。人文环境能够凸显校园文化的氛围,是学校文化风貌的体现。

(一)校园硬件基础设施设计

校园硬件基础设施是学校功能的体现,为校园教学、生活等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职能。校园硬件基础设施的设计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现人体工程学、环境科学和使用功能等科学特性。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需要充足的采光、均匀的照明,应减少强光或弱光对学生的影响,缓解学生的疲劳、紧张和焦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室内温度和湿度也应保持适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舒适度,良好的通风能够保障学生的健康。教室应当选择柔和的色彩营造安全、舒适的氛围,如浅蓝、浅绿、米黄,给人以舒适宜人的视觉感受。在宿舍建设方面,应当提供明亮、卫生、整洁的宿舍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一天的学习后好好休息,达到放松的目的。其他设施如运动场也是校园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是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形状、位置和布局都应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应符合校园的整体规划。

(二)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作为学校教育环境的辅助,是校园灵魂的展现,应利用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加以规划和设计。校园景观设计需要处理建筑与景观的相互关系,根据建筑的类型、特点和气质选择合适的景观,以体现校园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连续创造的自然艺术形态。校园景观设计应突出景观生态学理念,在设计中强调生态与环境的结合,以更好地展现校园环境设计。在绿色种植设计上,应利用乔木、灌木和花草进行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的复合式立体种植,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绿化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校园主干道两旁种植常绿树和阔叶乔木,并搭配四季花卉和彩叶植物以增加景观的视觉体验。在区域景观设计中,应当突出空间的组织与划分,依据不同的空间进行不同的景观设计处理。如生活区的景观设计应有别于教学区景观设计,多种植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园林保健植物、芳香植物等增加观赏性和生活情趣,促进师生身心的放松。在景观布局上,可以增设景观建筑、园林小品和带有艺术气息的雕塑来强化校园环境的景观氛围。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注意与校园基础建设整体统一,达到美化校园环境的目的。

(三)校园人文环境设计

校园人文环境是指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想情操、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校园人文环境设计应营造学校的人文环境、挖掘其历史内涵、提炼其人文精神和校园品位。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还能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引导认识的积极作用。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传统、荣誉和地方资源,这些都是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因素。学校可利用名人效应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生的荣誉感,利用英雄形象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认同感、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对社会的热爱。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可以用于文化氛围的营造,如在建筑物内的主要位置展示建筑的历史和变迁,使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对于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也应和校园景观环境一样,做到与校园基础设施的协调统一,同时应当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学校的人文环境,以鼓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

结语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文5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Environment

――Take Library of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IAN Wen

(Noise and Vibration Institute,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033)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library environment for example, from the library built environment, human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three dimensions to explore significance and mea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environment.

Key words library; library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human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图书馆环境是开展图书馆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人类发展信息交流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文化教育环境。图书馆环境由建筑环境、人文环境、信息环境组成。良好的图书馆环境不仅展现了高校的素质形象,更体现出图书馆先进现代化功能和优秀的服务水平。图书馆环境构建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满足现代化信息服务的需求,为读者创造一个舒适、便利的信息获取场所。作为崛起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在环境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

1 图书馆建筑环境

1.1 室外环境

图书馆室外环境既要体现典雅庄重的主基调,还要充分结合本校自身的文化特色,以及与校园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实现大环境总体和谐。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外观仿金字塔造型,象征着人类文化的起源,是校园内标志性文化建筑。她的对面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象征着人类现代文明的科技大楼,她的左边是仿米兰大教堂象征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文明的教学大楼。三座经典建筑物巧妙地构成金三角,在同一平面上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生机勃发的校园文化氛围,阐释着二十一世纪新大学的新理念,即优化的生态空间,优美的人文景观校园,优越的人文环境,优秀的大学教育观念。整栋图书馆建筑突出了现代建筑风格的鲜明个性,展现了悠远的人类文明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与校园特色有机融合在一起。

1.2 室内环境

以人为本,更多的人性化设计是图书馆内部环境建设的中心思想,不同的读者对于馆内环境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对功能上的追求也更加注重时尚感,现代化,在细节设计方面要多花心思,不仅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读者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要兼顾图书馆查询、检索、资料收集等信息化功能的实用便利性,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需求。如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一楼中央大厅两侧墙壁设有两幅美仑美奂的大型浮雕,左边为中国四大书院,即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右边为该校教师获奖作品,反映人类未来社会特征的人文时代。书库采用“藏阅一体”大开间模式,室内摆放绿色植物,墙上悬挂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营造出格调高雅、绿意盎然的阅读环境。置身于此,必然会对读者学习、研究产生积极作用,给读者以文化和精神启迪。

2 人文环境

2.1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队伍

现代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图情知识,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程度的外语、计算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在员工队伍建设方面,商院图书馆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加强员工培训力度,提升业务素质。近几年来,图书馆多次选派馆员参加省职教图协、省高校图工委等机构组织的自动化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鼓励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提高馆员整体业务水平。

(2)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会,提高服务水平。图书馆不定期举行全体馆员工作交流会议,就日常的工作及经验进行交流,使每个人有机会面对面地向同事学习先进经验。

(3)开展业务评比活动,提升业务技能。图书馆每年举行两次员工业务技能大赛并制定评比方案,内容涉及图书馆业务的管理系统的使用、借还书、整架排架等多个方面,并将评比结果计入员工年终考核中,对表现优秀的馆员给予表彰,此举大力提升了馆员的业务素质,考核了馆员的业务水平。

2.2 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

(1)藏借一体,简化流程。商院图书馆自2007年9月开馆以来,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的现代管理模式,使读者亲近书刊,置身于书籍的海洋,感受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阅读愿望,培养阅读兴趣。在整体布局上,采用“多处选择、一处借阅”,方便读者选择、简化借阅流程,提高文献利用率。

(2)延长时间,满足需求。最大限度地延长开馆时间满足读者是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实行早9:00~晚21:00不间断开放,每周开放时数达到74小时,高于《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规程》时数要求。

(3)加强培训,关怀读者。为了使读者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商院图书馆每学期开学都举办入馆培训,内容涉及图书馆的前景和发展,藏书布局,如何查找图书,电子资源的利用等方面。为保证培训效果,方便读者时间,图书馆多次组织人员深入班级、院系进行讲解,并根据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同时还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了解馆藏分布、馆内规章制度,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及免费办证免交押金的优惠政策,努力为每一位到馆读者提供人文关怀。

(4)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功能。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逐步建立起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运作机制。高校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一般性的阅览外借、参考咨询、复制打印服务外,还应为不同类型读者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功能。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主动了解读者需求,开展网上咨询、文献传递等服务,根据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定题信息推送及跟踪服务,使图书馆服务向纵深层次发展。提升服务功能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云等信息共享服务技术为读者提供高信息量、方便、快捷的服务。如商院图书馆就以本馆馆藏为依托,整合校内资源,建立了教师论文特色数据库,用于收集该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便于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同时加大电子资源配置比例和整合力度,并在各个楼层设置检索机,方便读者浏览馆内电子资源;与省内其他高校图书馆参与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利用过网络这一快速传输信息的通道,为读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弥补馆内资源不足;针对不同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信息检索和信息推送服务。通过图书馆服务手段和功能的提升,为读者构建一个和谐、人性化的人文环境。

2.3 加强读者参与度,积极发挥读者对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的主动性

人既受环境的影响,又能改变环境。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读者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培养,是推动图书馆人文环境创建重要途径。如商院图书馆开展的图书馆文明语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明语,获奖的读者还将成为图书馆不文明行为监督员,共同参与图书馆文明环境建设。同时图书馆还定期举办读者座谈会,就图书馆发展、建设等方面,征集优秀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读者反馈机制;组织读者参观图书馆,熟悉图书馆馆藏分布、规章制度、检索技能;征求读者荐书信息,让读者参与图书采购环节。通过这些活动,既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又发挥读者对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为图书馆环境建设添砖加瓦。

3 信息环境

广义的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图书馆信息环境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所必需的诸多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主要包括馆藏信息资源体系、各种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等。图书馆信息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图书馆信息服务成效的高低。为深层次拓宽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必须从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入手,以破旧立新的精神改革优、化服务方式,为读者营造一个多功能、多元化、高效率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环境建设的宗旨。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范文6

关键词:校园环境 学风建设 创新机制 精神文明

一、校园环境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环境是指围绕某一个中心事物周围而存在的一系列物质基础,而校园环境就是指围绕着学生和教师这样一个群体生活周围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它主要包括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物质环境等等。

首先,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环保意识。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整齐光洁的道路通道,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等等,所有的这一切构建的优美校园无不给学生以清新的视觉感受和听觉享受,从而带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学校的环境美升华为情感美,培养高校学生的良好情操。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将这些感受到的美升华为情感美,并且把这些美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带动良好的学风,而好的学风能够在学校形成一种催人向上、奋发有为的氛围,实加强学风建设,端正,学生的求学目标和态度,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风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因此校园环境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环境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学风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学风体现了学校的学习之风、教学之风、学术之风,学风建设是学校的各项工作之本。学风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它体现着学校的文化传统、竹理水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创造品牌、树立形象、谋求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学风可以使学生在这种学风的感染和引导下在求学的道路上激发出奋进的热情和智慧,明确做人做事的思想方法。但是目前高校学风建设还存在诸多的不足,这些主要表现在:

第一、 高校区域环境的变化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困难。高校区域环境的变是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高校合并而发生的。诸如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原来校内学生公寓统一管理的局面发生了根本变化,校外学生公寓的教育管理、文化建设等工作与校内客观上存在一定差异。

第二、 第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近些年来各高校出于建设发展的需要,对外开放的程度在日益加强。社会上的各种腐朽的思想不良风气和思想乘机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高校学生中来,给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学生学习心态失衡影响高校的学风。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这是青年学生这一群体的鲜明特征。但他们同时又表现出了学习心态失衡的问题:不少学生无法承受来自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竞争压力,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

三、以高校环境建设带动高校学风建设的措施

针对高校环境与搞笑学风建设的紧密联系,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这两种关系的方法。来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

首先、要提高高校的人文环境。高校的人文环境是学校环境文化中最坚韧的物质和内核,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核心发挥德育工作优势,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目前影响学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相当比例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刻苦学习的动力不足。因此抓好思想教育,尤其是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先导。

其次、 高校的环境还包括高校周边的社会环境。要切实的提升高校的学风建设品位就必须兼顾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建设,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或者是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措施规范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对学校周围的各种营业场所进行细致的规划。同时加强对学校周围的娱乐场所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加强对商家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健康有序,为高校的学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支持。

再次、 提高对校园环境的利用率。良好的校园环境还必须合理的利用,学校要组织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活动,充分的利用高校的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已经具备的良好校园环境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观等。 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和思想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的美,并通过环境进行励志教育。同时在校园内发挥精神力量的渗透、感染作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相匀_激励沟_相促进的气氛,通过环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煎陶。在学风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引导,只有树立一个健康科学、富有感召力和持久性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争先恐后、时不待我的良好氛围,并最终对个体产生无形的指导、激励、约束和规范作用。

四、小结

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学风可以使学生在这种学风的感染和引导下在求学的道路上激发出奋进的热情和智慧,明确做人做事的思想方法。建设一流高校必须建设一流校园环境才能建设一流的学风。纵观各个名校,除了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备、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因为有良好的学风。这种不断传承和演绎的优良学风不断积淀延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持久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显静 著《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9-01

[2]鲁枢元 主编《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 学林出版社2006-12-01

[3](波)辛尼阿斯卡,(波)沃兰斯基 主编 《人文生态学》Human Ecology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