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生态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生态管理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1

关键词: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管理;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相应地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在此过程中,人们对城市的美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也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它不仅要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而且还要起到一定的美化环境的作用。

对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对河流的综合治理过程中,除了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产活动之外,比如防洪、抗旱、发电以及航运等等,还应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它首先必须要满足城市整体规划的需要,并且要与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同时,在此过程中,如何给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功能进行有效定位,是发挥其功效的关键所在。目前,大多数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定位于防洪抗旱、城市供水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等,由此可见,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完整性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实践来看,由于其中建设思路的单一,再加上大多工程都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所以就导致其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美化了河岸线之后,虽然起到了良好的绿化效果,但是截污治污的功效却大大降低了,其污水治理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第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河流上游所进行的抽水泵站建设,会使得河流下游的水资源受到污染;第三,虽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会在短期内改变城市的水质情况,在是区域性的污染,会造成城市水资源的长期破坏。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对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效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手段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2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点

对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项目建设用地是其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在不断较少,而这也加剧了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用地与城市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鉴于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不善,所以就导致城市水利工程的用地情况不明确,而且规划也不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发展。

所以,针对上述情况,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管理中,应该尽量少占城市建设用地,同时,还要对其规模作出详细的规划。并且还要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来制定合理的征迁方案,为后期的施工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重要的保障。

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中,要正确对待建设用地需求与城市建设用地减少之间的矛盾,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切勿使用蛮横的手段强制执行,否则只会给建设施工带来更多的麻烦。

3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中,对项目进行有效的勘察与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这些环节都是交由勘察单位与设计单位来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对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进行全面的收集,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从而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勘察与设计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对项目的勘察不合理或者是不能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勘察数据的不精准、不详细,为项目的施工埋下严重的隐患;项目施工设计方案的不合理或者是设计方案中考虑的因素不周全,忽略了很多潜在的影响因素等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都会严重阻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施工带来巨大的麻烦。

同时,对于大多数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一定要加大勘察、设计的监管力度。如果项目勘察不能为项目的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就会导致设计的混乱,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另外,在缺少有效监督管理中,往往会埋下很多的安全隐患。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在生态水利的建设施工中,一定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4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土地的征用、地面建筑物的征迁、城市交通的疏导等等,而尤为重要的就是泵站、水闸的建设中,对用水、用电的管理,所以针对这些因素,在具体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种方面。泵站、水闸建设所需的设备设施,要由建设管理单位进行统一的采购,同时制定出完整的采购计划,要在经过验收批准之后,才能投入正常的使用。

在对项目工程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阶段中,建设管理单位要履行好合同上规定的义务,保证各项工序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对于项目工程的质量管理而言,要严格遵照相关规范的要求来执行,从而确保整个项目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并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当然,还必须重视的一点是,要对项目工程进行一定的后评工作,因为它也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建设施工中,项目的后评工作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不仅会影响到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而且还会影响到对项目工程的综合评定,包括其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等,这些综合评价是对建设管理质量与效率的一个有效评定的手段。

5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特别是对河流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应对,就会导致问题的不断恶化,从而给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对于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来说,它必然会加重生态环境的负担,这是与城市和谐发展的道路相违背的。同时,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也是建立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它既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产的需要,还要切实保护好自然的生态环境。现如今,人们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可以预想,在未来的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越来越少,同时也会更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2

【关键词】城市绿化, 绿地系统, 园林绿化, 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园林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建设是属于园林城市的建设的一部分,在将来关于城市公园生态建设要实现以下几个重大的转变:(一) 根据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需求必须从污染治理的需求开始转变。(二) 根据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需求必须从物理空间的需求开始转变。 (三) 根据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必须从城市绿化需求开始转变。(四)根据面向形象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开始转变。总的概括就是说,为了达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一个园林城市建设成功必须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也就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二.关于城市公园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园林绿化是城市公园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的核心所在是城市环境设计。提高城市园林工程的绿化效益 ,不仅是增加绿地面积,而是使得城市具有较强的美化效果,体现赏心悦目的美学功能。由于园林作为人居生活环境的重要场所之一,园林是人居生活环境必不可少的户外空间之一,园林不仅仅能够为人们的居住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园林还能够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场地。因此,关于园林城市公园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公园生态的绿化效益有以下几方面:

1.为了达到改善气候的条件,净化空气的质量的目的。对绿色环境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降温增湿、改善光照、净化大气的污染物、杀菌等,绿色环境的功能也有改善城市环境生态效应的功能。

2.随着城市公园生态中的大型绿地的不断建设,许多人们长时间地居住在拥挤的环境当中。使得城市公园的绿化建设不得不加快旧城改造为新城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相应改善的体现在没有卫生设备和没有煤气提的情况下。关于旧城改善生态环境的改造建设绿地,对国家政府和对普通的人们来说是“双赢”的大好事情。

为了提高城市抗洪的能力和地下水源的及时补充以及为野生的动物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地和相应的流动廊道。对城市污染的控制能够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城市工业的水渠改造成自然的河道,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

(二)利用生物和化学的疗法,处理城市被污染的土壤,提高城市的土壤腐殖质,提高城市的微生物基本活动。

(三)在城市种植能够吸收一些有毒物质的自然植物,使得土壤的污染情况慢慢得到相应的改善。园林绿化还包括利用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活动方式来处理污水技术,通过收集额雨和水景观的设计、对它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循环后再进行相应的利用等技术是属于生态技术。

三.增加城市公园生态的绿化效益

1.关于建设城市公园的垂直绿化。建设城市公园的垂直绿化必须要地充分地利用好城市的土地和空间,在短时间内使城市具有绿化优美的效果,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还能够大大地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关于墙面的绿化能够有效地保护墙体的结构和保持室内的适宜人们生活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湿度,增提高了空气中的负离子,降低了粉尘和噪声的污染程度。

2.关于建设城市公园的绿化大的环境,发展城市郊外的森林的建设。现在关于城市园林的建设已经被人们认识到独立的、封闭的、有限的城区绿化已不足以满足和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系统,建设城市公园需要超出城市的边界,向找城市郊外一体化的大环境的方向去发展。通过建设绿量实现大规模的组合,为了人们与环境的和谐的发展必须建设更加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空间。

3.关于城市的乔、灌木层绿化量的建设。由于现在城市中的草坪和乔、灌木相比,草坪层的厚度特别的小,它的绿化量也特别少,而且它生态的功能特别弱和种植及维护所需要的费用特别高的原因,这样的情况大大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没有丝毫的作用,相反而茂密森林层的厚度特别的高,绿化量差异特别的明显。所以导致城市建设中的草坪发展不得不加快它的发展进程,而且还可能用代替树的趋势,这样是特别不好的现象,在对城市公园生态的绿地设计建设时候,在广场等地方单独地种植草坪才是有必要,而其他的大多地方应该改用造乔木混交林和乔、灌、草混交复层林,改善植物的空间结构,向立体空间绿化量和具有效益的方向发张。

四.制定城市园林规划

1.城市园林的总体的规划,统筹的安排,分期的建设方面。绿地面积与已建面积的比例以及人口增长率和绿地增长率这些因数必须要在城市规划绿地城市将来的发展进行仔细的考虑,在考虑将来的情况下,留下一定规模的公园占地和道路绿化带及街头绿地等占地是必须预先规划的。在不同的时间里完成城市、郊区、各农村乡镇及县域范围内的大地绿化,从而形成点、线、面三方面相互结合的城市园林的绿化生态系统。

2.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提高。做好城市园林规划的设计使得城市园林部门必须大大加强对城市园林的绿化工作组织和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为了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提高。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具有高级园林技术与管理的人才使得城市绿化的布局更加的合理是有必要的。

3.提高领导和城市绿化保护的执法力度。维护绿化成果的重要保证是要在中小城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绿化执法队伍,因为城市园林的绿化建设是一项政策性特别强的社会性公益事业,城市园林的绿化建设要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行为做向导,才能够正常地运转。

五.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建设重要性

1.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污染。

能吸碳制氧。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工业燃料消耗的氧气、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都需要植物来吸收。悬铃木树冠到达其后面的三层楼窗户时,与同距离的空地相比,噪音的减弱量大于3~5dB。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减少资金投入;同时,在小区绿化造景时充分考虑楼层较高居民的观赏需求。当前生态需求是人们的主导需求,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向生态、绿色、环保型发展,园林绿化成为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六.结束语

21世纪是生态世纪也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另一方面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聚集在城市生活或工作。因此,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也是现实选择。但是,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却是一个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社会公益事业,必须依靠有力的政府行为做向导,才能正常运转。在中小城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绿化执法队伍,是维护绿化成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自新.城市大园林――现代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园林,2001(05)

[2]陈自新.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园林,1998(05)

[3]李明品,高慧.关于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J].内蒙古水利,2009(5):124-125

[4]武小慧.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区植物景观配置赏析[J].中国园林,1999(05):61~62.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3

【关键词】城市河道;河道治理;景观生态模式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城市河道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古时的防卫及用水需求,为此,治理城市河道也就不再只是拘泥于城市运行的需要。更加的重视河流自然生态,不断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更好的做好景观建设与生态的结合,逐步成为城市水利建设的热点。

1 城市河道基本功能

对于城市河流而言,其自然状态和其他的天然河流一样,由河床、水体、河滩及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共同组成有机的整体。但是,对于城市的河流其还要受到防洪、用地、供排水等因素影响,对于绝大多数的河道还需要我们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改造,因此城市河道系统应主要具备防洪排水、景观文化、生态环境改善、雨洪利用等功能。

对于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水功能而言,其直接关系到整个河流防护区的安全,同时,河流需要做到的防洪标准也决定着河道治理的标准范围。结合大多数城市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到,城市河道除了需要能够有效地排出过境洪水外,还需要能更好的容纳流域内设计标准降水带来的地表径流。为此,城市河道的排水能力要满足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有效修正汛期河道内水位与流量的关系,降低河道周边防洪目标的洪水风险;城市河道的景观美感通常来自于知觉。狭义的景观美学重视视觉感受,重视河道空间布局、色彩效果、层次搭配等;广义的景观美学不仅重视视觉感受,而且更加注重听觉、嗅觉等各种知觉的体验,包括体验者头脑对整个知觉感觉的思考。从空间分布模式上讲,河流的条带型特征可以改变以地块拼接的城市地块镶嵌模式。人类是景观环境的构建者,环境中个体与社会群体对环境对象的审美判断,会随着时间趋同;城市河道的景观结构类型属于廊道,是上下游营养传输、污染物运移转化和水生生物迁移的重要通道。同时,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敏感带,应重视植被群落的生态功能,尤其为各种软体动物、鱼类、爬行动物和植物资源等提供栖息场所,这对维持滨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忽视了河道在雨洪利用中能发挥的作用。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但要防止洪水对城市的破坏,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城市河道用好雨洪资源,实现以丰补欠和雨洪资源化。

图1 城市河道生态构成图

2 景观生态学原则

景观生态学指的是研究景观单元空间配置、结构组成及其与生态学互动的综合性学科。其更加强调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维持、生态学尺度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此项学科研究的核心是人类对景观及其元素的影响,其过程中需要遵循:①系统性原则:在景观系统内,每个要素或生态系统均可视为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狭长的廊道、背景或基质,景观组成的最基本模式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从本质上看,景观结构是生态客体在景观中异质性分布的结果,生态客体在景观中的运动直接影响着景观结构的变化;②可持续性原则:景观生态学过程研究需要兼顾景观变化与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河道治理过程强调对改造对象景观目标的实现,同时,要符合水文、动植物资源和土地资源长久发展的需求;③景观改造的谨慎性原则:景观改造的过程与研究范围内的异质性为因果关系,人类通过改造景观的异质性来提升景观价值,但在一定范围内,异质性增加对景观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强烈的生态流增加更容易破坏所在系统的稳定性。一般认为,越复杂的系统,其稳定性越强,但稳定性遭到破坏后恢复稳定的难度越大;④经济合理性原则:景观过程是通过工程项目实现的,经济上可行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不仅需要考虑项目实施的投入产出状况,还要对项目后期运行维护费用的落实进行研究。

3 治理关键

3.1 基本要素

基于传统水利视角,河道治理重点在水位、流速及雨水入河口高程等3个因素,其对河道治理有直接影响。设计水位依照城市总体规划及防洪规划确定,同时,还需要让雨水入河口内顶高于设计水位。城市河流流速是河道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城市河流流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河道水位与流速可以通过沿途闸坝进行调度控制。

3.2 断面选择

河段不同则河道就有不同的功能,河道断面有多种选择,如梯形断面、矩形断面、复式断面等。受制于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河道空间布局限制可谓多重。采用梯形、矩形断面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滨水地带土地利用率,但枯水期与丰水期水位波动大,且硬性护砌切断河流水体与河岸物质能量交流,生态和景观效果并非最好。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的断面选择是区域景观结构选择的过程,构成景观的要素数目、类型、大小、形状和外貌特征对生态客体的运动特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河道断面设计重点考察标准洪水的影响范围,根据土地条件尽可能预留较宽的河道宽度,再根据河道基本的水量水位关系设计河道河槽和滩地分布比例,这样不仅可满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空间需求,而且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起到缓冲作用,提高城市河道行洪能力。

图2 河道断面-矩形断面图

图3 河道断面-复式断面图

图4 河道断面-梯形断面图

3.3 河道景观设计

作为一个线性系统,城市河流景观设计需要依照线性工程特性及经济性原则选择尺度,景观设计核心基于生态原理,需要引导城市河道与周边生态良性互动,尽可能的用好自然力促进系统有机更新再生。设计策略上面,需要尽可能满足多尺度多目标的景观需求,了解区域居住者、办公者、旅行者不同时期需求差异。同时,设计者要用发展的角度思考自然系统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运用适宜的人工干预引导自然系统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河道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陆两栖生物群落,会逐渐演化成一个复杂的“水生-水陆两栖-陆生”生态系统,考虑到系统发展带来的景观变化,应在设计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对河道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是当前城市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同单一的水域治理不同,滨水空间规划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将影响河道与滨河生态的所有问题加以考虑,制定综合规划,从而达到恢复水域生态稳定性的目的。

图5 河道景观设计示意图一

图6 河道景观设计示意图二

图7 河道景观设计实景图

3.4 生态环境与景观效益

恢复河道生态则代表着河道及滨水带生态恢复,有效地保证河道生态系统衍生。通常,河流廊道生态功能主要分为通道作用、栖息地功能、源汇作用、过滤和屏障作用等。治理河道时,硬质衬砌堤岸可作人工廊道,依照人工廊道距离―效益理论,距离延长,其经济效益就逐步下降,而自然廊道环境效益随距离延长而提升。其中,存在一个平衡点,在这个长度条件下,人工廊道的经济效益和自然廊道的环境效益大致相当。这反映了城市河道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解释为适度的局部衬砌可以提高防洪效益,对区域公共与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时,在河道的重要部位需要通过人工措施进行加固,对保障经济效益并发挥环境综合效益是有积极作用的。景观生态设计需要了解景观元素之间的连通性,避免降低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考虑在影响生物群落的重点地段保留生境和廊道。在生态系统设计时,尽可能以本地植物为主,以降低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河床坡降设计应避免大跌水方案,充分考虑鱼类洄游和上下游双向的物质、能量联系。

图8 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结合

4 结论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城市河道治理有了多样化需求,我们通过景观生态设计做到城市防洪、景观改造和生态修复,更好的推动人工河道治理更亲近自然,推动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更好的实现城市与河道的有机共存。

参考文献:

[1]杨洪彬.对双流县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 (12).

[2]韩玉红.浅谈城市河道整治与水生态修复工作[J].才智,2011(16).

[3]郭玮,解秀丽,潘士勇.钢坝闸与橡胶坝在陷泥河治理中的应用比较[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02).

[3]陈杰,黄凌.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生态景观[J].水电与新能源,2012(3).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4

关键词: 城市滨水绿地 , 规划设计,生态河道 , 治理方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waterfront green space landscape elements of each design some treatment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urban ecological river, green spa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venue and respect cultural put forward this type of green space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and ecological river harnessing.

Key words: the urban waterfront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ecological river, management methods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穿城而过的河流附属带状绿地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其规划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要求专业设计人员以综合的视角进行多目标的规划设计,通过形式多样的造景手法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水,交通、运输也需要水,自古以来许多的城镇、乡村都是近水而建,依托江河之利而兴盛发达。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穿越城市的河流已不再单纯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角色,其环境功能日趋显现。

城市滨水绿地以带状水域为核心,以水岸绿化为特征,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资源,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与变化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也是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

从水利上来说, 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

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型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结合这些自然细节进行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因此一个好设计师不在于他的设计水平,而在于他尊重场地,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水道的设计应尽量利用河流的原有形态。一条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深潭、有浅滩和沙洲,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和灵气。保持生态河道的自然形态。自然状态下的生态河道水草丛生、游鱼翔底,基质为泥沙或石子,水流或缓或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组合,为多种水生植物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曲折自然的水道不仅可以降低河水的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还能尽显河流的自然形态之美,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和体验空间。

当河流穿过城市的时候,应尽量保持生态河道的连续性,连续的流水蜿蜒曲折,流淌于城市之间,可将沿岸各种单体景观元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连续流水的水质较好,能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具有生态和美学价值。而为单纯提高水位采用的高坝蓄水,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河道的连续性,影响鱼类及其他生物的迁徙和繁衍,而且使生态河道丧失了其自然形态,也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亲水需求。

驳岸的处理,好的驳岸设计,不仅能营造良好的亲水空间和景观,吸引游人,还能很好地保护滨水绿带的生态环境。对于坡度较缓或腹地大的坡岸地段,可选用软式驳岸设计。软式驳岸的处理更接近于自然驳岸,把白沙滩、卵石滩、草滩一直延伸至水面,同时配合岸边的各种植物,既可达到稳定驳岸的目的,又能够发挥驳岸的生态功能,还有利于降低造价及管理费用。对于坡度较陡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在使用水泥和石块护岸时,可以通过挖洞加圈的方法,种植树木花草,局部岸段可布置园林山石,打破单调的硬线条,增加河岸生机。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腹地较小的河段,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可采取台阶式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用不同直径的钢筋混凝土管等材料,筑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地段则可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郁的草木。还可采取挑台、眺台、退台、码头等设计形式进行复式处理。

只要水体条件允许,利用水体开辟游览路线是一举多得的好方式。坐船游览可以解除滨水漫步的劳顿,身处船中使人与水的距离更近,能满足人们亲近水体、接触水体的欲望;荡舟水面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还能从不同角度观赏到城市景观。设置水上交通时要考虑游船的停靠点,不仅要使码头成为绿地游览线路的衔接处,而且还应成为景观空间的结合部。对码头等建筑要精心设计,利用其特殊的造型构成特色景观。为了让人感受到水面的开阔,或能亲近和接触水体,临近水边的道路尽可能将路面降低。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5

关键词:园林绿化管理;城市化建设

1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国家已经把园林绿化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运用园林绿化所使用的花草、树木等,合理布局组成植物群体,从而发挥其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多种功能。

2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问题

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协调,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和居民对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和游憩休闲等方面的要求。对城市绿化格局的规划,需要按照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对于城市的气候、水文、地质及绿地格局进行仔细分析,依据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结合整体用地性质来确定。在绿化建设的其它方面,如物种的选择与搭配,生态过程的分析等方面,也需要大量科研分析和相应技术的运用。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发生脱节,各类绿地数量不足,大大滞后于城市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及市民游憩出行和生态环境防护的要求。居住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公共绿地比例失调,在老的建成区,绿地更少。因此必须尽快编制、调整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布局。

2.2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问题

园林绿化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使得侵占城市园林绿地、随意伐木毁绿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导致城市整体绿化环境遭到破坏。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监督机制薄弱,很多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都未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中进行监督和考核,甚至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造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后劲不足。

2.3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制问题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尤其是许多地方性的园林绿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程的不健全。许多城市未能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城市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相应制定一些地方性配套的绿化法规,因而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根本无法依法进行行政管理,造成城市的绿化目标不明确,扩绿无计划,绿地不落实。尤其是城市绿化设计质量低下,施工混乱,引起行业间不正当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2.4城市园林绿化意识问题

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绿地预留面积比例不足,大面积、大手笔、高质量、高标准的绿化景观很少。城市园林绿化过分强调草坪,缺乏高大乔木。应提倡建造乔、灌相结合的复层群落。树种选择偏重花色树形,忽视其他抗空气污染的树种。城市广场地建造未从广场功能和市民要求出发,在破坏绿色上构建起来人造景观,过分重视城市绿化的景观效益,盲目追求覆盖率,忽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3存在问题的原因

3.1社会原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地城市具备了一定的财力、物力来进行美化建设,并且不同程度上急于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形象,但是有限的实力和理论认识上的差距使各地城市难以深层次进行优化和改造,造成了城市建设以表面美化为主。

3.2体制原因

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急于通过城市形象的改变来树立城市的新形象。在城市建设方面,如果真正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难免耗资巨大且见效缓慢。于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城市面貌,显示实力的目标驱使下,大量建造城市广场和景观大道,虽然美化了城市,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的浪费。

3.3人为因素

城市的决策者和专业人员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深入了解西方现代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在实地考察中,看到的主要是各大城市的中心广场、大道、市政及公共建筑,如巴黎的景观大道,美国华盛顿中心纪念性绿带。对比国内城市的环境状况,这些公共设施带给参观者非常强烈地视觉冲击,而事实上,这些城市景观多数是百年以前规划设计思潮的产物。决策者和设计者忽视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重要意义和城市中自然绿地的美学价值,认为必须对城市绿地进行相应的“设计”,这也是审美观念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对于绿地系统的格局缺乏系统考虑,实际绿化过程中,“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的现象非常严重,大量绿地用作填补建筑间不适合建筑用地的空隙,而对绿地系统本身的结构性和系统性缺乏考虑。在设计中,具有一定规模,能发挥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疏导、净化空气的绿地斑块和廊道很少。同时,对于园林绿化格局地分析,主要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来说明城市的绿地分布。如常见的“楔形系统”、“绿环式系统”等,布局规划中缺少对城市园林绿化格局的定量分析和城市生态过程的实际考虑。

4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措施

4.1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基本程序

在调查与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来确定园林绿化指标,初步设计,形成本城市的园林绿化系统。因此需要针对每个城市的不同情况调查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绿地的结构组成、相应的防护林带、生产绿地及专用绿地。根据城市的特点,制定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并选定各项主要绿化的用地范围,合理安排整个城市的园林绿化系统,作为指导城市的各项绿化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在具体管理的时,应从树种选择,制定主要树种的比例,树种的抗性选择等方面进行规划。

4.2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的其它途径

(1)坚持“依法治绿”的原则。要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必须强法和执法,管理法规要完善,并要严格执行,依法办事。管理监察队伍,要知法、执法、守法、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各级管理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克服“以权代法”、“以人代法”的倾向,从人治转向法治的轨道。

(2)加快出台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健全城市绿化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加强管理,走依法治绿之路。依法制定《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城市基建绿化工程管理规定》、《城市空间闲置地暂时绿化管理办法》等法规,使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管理有方、监督有力。

(3)从严控制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城市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用地。绿化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征地、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坚决杜绝各种挤占绿地的行为。不能因个别人意志、个别集团利益而随意修改、变动。采用法律、行政与经济相结合的手段,保护和发展绿化成果,对违反城市绿化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事件要严肃查处,做到执法严格,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权威。

(4)利用多种途径,采用不同方式,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宣传城市园林绿化的法律、法规。针对青少年集中进行宣传,培养爱护绿地成果、保护城市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动员全社会来保护和管理城市园林绿化。

5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都在积极探索与实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理论与实践表明,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系对于改进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6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79-01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只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致使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系统超负荷承载。因此,我们考虑城市建设应当全面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是一个统一体,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性共享资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只是人们着眼点的不同,二者相互交织、融为一体,相互关联。人口在经济活动中从自然资源中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享受环境提供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同时,也向自然中排放生活和生产废弃物,自然环境对人类排放的废弃物有一定的吸收和净化能力。当人口和经济对资源的消耗小于或等于其再生能力、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小于或等于其自净化能力,或者人口和经济向资源、环境做出有益的回馈时,系统尚可维持并保持稳定;否则,必然使整个系统最终走向崩溃,导致城市恶性发展。

二、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与城市协调发展

(一)协调城市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加快社会发展与进步,也将为资源环境的维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科技条件与物质基础,从而有助于推动城市协调发展,反之,离开了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将是无法实现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既会引起社会经济变化,又会引起自然生态的变化。对于一个具体的区域,人口对它的协调发展的影响,取决于人口的综合作用。

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离开这个前提条件,城市协调发展不可能实现。我们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要有一定的限度,即不能超过资源本身或其替代品的再生或更替速度。从环境的角度而言,我们的城市建设不能通过降低人市民生活水平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通过适当的技术提高来实现。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良性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一个良性发展的城市,要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从城市来看,发展要协调人口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框架中,人口是持续协调发展的主体和核心;资源是指一定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资、能量和信息,是物质基础;环境是指人类周围一切物资、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则是系统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四者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若四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城市将呈现良性的循环和协调发展。

三、城市良性协调发展对策分析

(一)树立生态观念

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中,经济人决策是一种狭隘、片面的价值判断,它不利于整体的协调与稳定。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跳出经济效益的小圈子,站在一定高度,权衡利弊得失,做出科学决策。为此,必须树立生态观念,它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克服了传统的唯经济效益的价值判断,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价值判断标准和决策依据。

(二)确立新的城市发展核算体系

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制下,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得不到反映,环境质量的退化等环境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为此,必须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从企业、城市到国家应加快建立包括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内的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状况,使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三)发展城市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和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标志。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领域的纽带产业,当这些要素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形成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资源在社会范围内循环式利用的状态时就建成了循环经济的城市模式。

四、结束语

实现城市协调发展应当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人口控制为核心,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