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发展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发展的核心

低碳发展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新疆;地域建筑;民族与文化;宗教;政治军事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Xinjiang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alyzed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nation and culture, religion and military politics of several aspects of the Xinjiang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development, and introduced the modern trend of the Xinjiang regional architecture, trying to looking for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creative opportunity for cultur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s,.Key words: Xinjiang; regional architecture; nation and culture; religion; political and military

中图分类号:TU-09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绪论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在中国的古代被称为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新疆敞开了门户,几千年来各个民族的迁徙繁衍、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各种宗教的产生消亡以及各时期政权的变更造就了新特而又丰富的建筑风格。

2.民族与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2.1.民族生活习性的影响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羌、塞、月氏、乌孙、匈奴等是新疆的古老民族,随即汉、突厥、回鹘人的迁徙和加入,再经过千、百年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等多民族聚居的形态。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是形成不同建筑特色的主要原因,新疆的民族大致分为游牧民族和定居的民族两大类。

(1)游牧民族及建筑

新疆的民族最早由游牧民族演化而来,因而居无定所,随着草原和河流的变迁而迁徙。主要集中于北疆和中部,他们留下的建筑遗迹不多,只有少数的石雕。如今他们中的小部分仍然活跃于中部和北部的各大草原,由于需要随着水源牧草不断迁移,因此他们的住宅就是一种可移动建筑――“蒙古包”。

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方便,建造拆卸运输很容易,它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木栅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白色的表面,还装饰着由红蓝黄等颜色布料做成的花纹。充分体现了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一。

(2)定居少数民族及建筑

最初游牧民族的另一部分主要发展绿洲农业,因此较早的建立了城镇,其建筑类型以农业、商业和行政管理建筑、管理建筑为主,布局自由。建筑材料也仅是土木而已。尼雅、楼兰古城的遗迹中木构架的痕迹清晰可见。此外,他们的建筑深深的反映出了其生活习性,如维吾尔族偏爱室内庭院以及蓝绿色,忽略建筑等级、对称要素,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很少根据形式构图,这些都是民族习俗、心态、审美和价值观的体现。以民居建筑为例,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内向性的院落在一部分程度上是伊斯兰文化中对女蔽的要求,位于院中的棚架和外廊则提供了室外灰空间,既满足了维吾尔族喜爱户外活动的需要。又充分表达了穆斯林对“庇荫”的独特感情追求。(图1.1)

2.2多元文化的影响

多民族必然意味着文化的多元化的产生,根据记载,公元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派僧侣传教四方,到达新疆的南部,并由此传入中原;之后伊斯兰文明由中亚传入新疆;再加上中原文化的融合,古代西域基本凝聚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明程度最高的四大语系――汉藏、印欧、阿尔泰、含闪的主要民族。

多元的民族汇集直接影响到建筑。从古至今的大部分建筑中都可以明显的看到多种建筑符号和风格的使用。诸多文化中中原文化对新疆建筑文化影响相对较大,在交河故城中反映比较明显。

交河故城(图2.1)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雅儿乃孜沟30米高的悬崖平台上。长约165O米,最宽处约300米。之所以取名为交河是因为两条河水绕城在城南交汇。《汉书.西域传》也有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而下,故号交河”。故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它由车师人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约2000~2300年。由庙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筑组成,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

现在的交河故城大体为唐代的建筑,由三个部分组成:贯穿南北的一条中心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大道北端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北部的寺院区,建筑多是长方形院落,院落门向着所临街巷。从每所院落的平面布置来看可能是寺院;大道东区南部为大型民居区,建筑面积约为78000平方米,大道东区北部为小型居民区,中部为官署区;大道西区除大部分为民居外,还分布有许多手工作坊。城中大道两旁皆是高厚的街墙,大体南北、东西向垂直交叉、纵横相连的街巷把36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分为若干小区,每区有独自的出入口。

从布局来看,城市大体遵循着中心对称的原则,在人们心中最为神圣的寺院相当于中原城市中的皇宫,位于中轴线的北端,居住区和手工艺区分开、居住区按等级划分的原则也与中原类似,东西垂直的街道对居民区的划分也颇似中国内地古代城市的里坊。从建筑建造角度来看,虽然采用的是减地法(利用原生土挖坑和洞),但是在墙面上依然有着木结构的影子。在出土的文物里也发现了唐代的斗拱。

各种文化的交汇在清真寺建筑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现存的很多清真寺的建筑符号是多样的,既有典型的西亚风格,又并存有中原风格的屋檐、斗拱、彩画,有的还带有些许蒙古风格。

其中陕西大寺是乌鲁木齐市最大的回族清真寺建筑,大寺为庭院式建筑,西面大殿是寺院主体建筑,坐西向东。面阔五间,由前殿、川亭子、月台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凸字形,前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脊兽,雕梁画栋。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大殿后部伸出上八下四的重檐八角亭,与前殿相连,除了功能外基本和中原建筑一模一样。

3.宗教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从古至今,很多宗教在新疆存在和流行,最主要的两个就是佛教和伊斯兰教。在建筑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反映。

3.1佛教的影响

公元10世纪前以盛行佛教,因此传入了大量的石窟、寺庙,如库车的克孜尔石窟、莫卧尔佛塔、吐鲁番博孜里克石窟等。从晋、南北朝起,佛塔、佛寺以龟兹、高昌、于阗为中心建造,《晋书.龟兹》就有记载“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寺千座。”在高昌、交河故城中仍有很多佛塔清晰可辩。

已经消失的斯尔克甫大佛塔(图3.1)属于隋唐时期建筑,呈长方形,长约10余米,宽约3、4米,残高约50米,共7层,从第一层起往上逐渐收缩长和宽度,最上2层有明显的认为破坏痕迹。在勒柯克拍摄的图片中,佛龛中的佛陀像清晰可见,约有几十尊。3.2伊斯兰教的影响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喀喇汉王朝后被大规模的传入。其对建筑的影响直接表现于清真寺和墓(伊斯语称为麻扎)的大量建造。喀什的艾提卡尔清真寺驰名中亚;喀什的阿巴霍加墓(香妃墓)是维吾尔伊斯兰建筑中最为精美的建筑;库车大寺以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水平著称;吐鲁番市额敏塔是亚洲腹地著名的三塔之一。(图3.2)

清真寺的传入,带来了特有的建筑符号、装饰手法以及建筑空间构成方式,尖拱和草木图案是最基本的符号,“穆克纳”柱头也随处可见,圆拱也是构成空间和解决室内采光的重要元素之一。和田市大加买清真寺和于田加买清真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清真寺还影响到了城市的布局,在穆斯林世界中,社区的结构往往由清真寺辐射的半径决定,它们要满足周围居民做礼拜的需要,大的会众清真寺由于做礼拜的人很多,因此往往会有很大的空间和广场,以容纳千、万人,这种清真寺也就慢慢形成了城市的中心。

4.军事政治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新疆是希腊、阿拉伯、印度和中原文化交融的要冲,也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不同的政权在这里变更,也直接缔造了新的功能的建筑。

烽燧也称为烽火台,是古代军用通信的一种方式。白天以升烟为号称烽;夜晚火为号称燧。主要用于御敌报警。在西域规模性地出现始于汉代,从汉代至清代,新疆共建有160多座烽火台。遍布于南北疆的绿州与沙海中。约在汉武帝时,在河西设置了甘、肃、凉、沙四郡后,烽燧从汉都长安一直修到盐泽(罗布泊),它保证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更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发展。烽燧的建筑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以土夯筑的实体,有土坯砌成的空体楼,有大石块垒起的斗式石台,有土木合一的柱台。经过前年风沙的洗刷,很多烽燧台体剥蚀,多已坍塌,但仍有一些保持着原状。可见其当时的施工质量非同一般。最为出名的烽燧就是库车县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此外,很多城市也有着极强的防御性。如交河故城地处天山南麓,历史上为北接匈奴、南抵龟兹的孔道,也是丝路中道的北门户,加之这里土地肥沃,易于耕种,汉代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选址在两条河之间的高台之上,易守难攻。同时,其建造手法为减地法,因此,街道两边是高高的土墙,没有一个出口,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入城中的敌军也很容易在此丧命。在城中,除了有了望台外,还有几条秘密的地道,便于逃生。明朝的陈诚出西域来到交河,曾写下《崖尔城》一诗:“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态废址几春秋。” (图4.1)

5.现代建筑思潮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当代的新疆的城市与建筑,也逐渐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在城市不断的扩张和建筑的不断更新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越来越少,建筑的材料、装饰、结构正趋向全国化,虽然有过不少关于体现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尝试,但是仍然是凤毛麟角。在全国建筑和城市的“复制”、“克隆”大潮中显的微不足道。另外一些建筑,也试图诠释地域性的内涵,但更多体现的却是表面的装饰与符号,没有从真正的环境人文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反而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不协调。

虽然贬大于褒,但是在这其中,也有一些建筑值得我们学习。新疆国际大巴扎(图5.1)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它位于乌鲁木齐民族聚居的二道桥的,是一个由宴会厅、美食广场、民族购物城、观光塔、观光伊斯兰清真寺和一个露天大型舞台组成的建筑群,在其中,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传统外廊、穹顶、室外庭院等传统空间的存在,同时,外墙的装饰、建筑的造型也极具民族特色,与当地的民俗、环境融合于一体,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地域性建筑。

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并且能够使传统的地域性特色在建筑中有所体现成为目前新疆建筑需要探寻的新出路。

6.结语

新疆几千年的地域建筑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文化的发展史,一部多民族的发展史。建筑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探讨和了解影响新疆地域建筑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此时此地的建筑和城市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原因和过程,能够从此寻找出一些建筑创作的灵感和出发点,吸取古代新疆建筑因地制宜、个性鲜明和勇于借鉴吸纳融合外来文化为己多用的精髓,并且结合新的建筑类型、技术、材料以及理念,设计出能够真正反映出新疆特色的地域性建筑,使悠久的建筑历史和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王蒙.《中国西部人文地图》,四川人文出版社.2002;

解耀华.《交河故城保护和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严大椿.《新疆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张胜仪,王小东,《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新疆篇》,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

低碳发展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科技创新资源 整合 路径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技术创新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等先天要素禀赋的不平衡,更重要的体现在以科技创新力量整合的人文环境因素的不平衡。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欠发达地区长期滞后发展存在着“三大恶性循环”[1],即“自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经济系统的恶性循环”和“人文系统的恶性循环”。前者属于客观因素,后者具有人为因素的特征,而这种人为因素形成的制度文化环境在当前经济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国经济并不是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技术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2]。这种复杂的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市场机制还处于萌芽状态,以及传统的条块区域行政管理体制下的地方保护、地方封锁、地区分割等现状使得有限的科技力量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整合的集成效应和规模效益。

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机制的培育,安康经济社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正在由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化迈进,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成为安康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安康市富硒食品生产企业已达86户,其中35户规模企业从事富硒食品生产经营,开发了富硒茶、富硒矿泉水、秦巴硒菇、富硒饮品、富硒大米、富硒食用油、富硒魔芋制品、富硒保健品等50多个品系,实现工业产值24.6亿元;成长起了以紫阳县神云富硒茶公司、安康秦东魔芋食品公司、兴安富硒大米加工公司等一批富硒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市共有10家企业的11个产品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3家企业的24个产品被评为安康市特色品牌产品,5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已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68个,面积4万多公顷、产品24个,绿色食品两个,有机食品19个,等等。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显现出良好态势,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然而,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依然是传统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手工操作、低成本、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恶性价格竞争等为特征的低端路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限。因此,通过安康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着力提高富硒食品产业的科技含量,以科技驱使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延伸富硒食品产业链,提高富硒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安康富硒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发展的现实要求。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本文着力分析安康以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模式的成功经验及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及文献综述

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从内容上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物质基础资源、科技创新人文环境及制度资源等。其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等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组织主体要素,是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是指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对特定的区域内各种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技术创新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技术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进行的重新设计,实现创新体系内不同主体间人才、资金、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进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活动机制。

目前国内学者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学者们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科技资源及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对于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研究重要集中在宏观政策研究层面。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蔡宇宏认为[3],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各创新主体在创新方面的活动协调机能,它表现为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套结构化的管理机制将不同创新主体整合在一起,实现创新体系内不同主体间人才、资金、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孙庆、王宏起认为[4],地方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包括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园区、行业检测服务机构等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转化机构和中介机构,因此,推进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平台的联动发展以及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共享;吴建南等认为[5],科技资源整合模式划分为大学资源开放模式、孵化器整合资源模式、行业资源集聚模式以及政府下设中介机构整合资源模式。本文以欠发达地区安康市为例,研究该地区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形成的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地方高校为平台支撑的行业中介组织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种模式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简单的结论及建议。

低碳发展的核心范文3

低碳经济的宗旨是推动经济行业行为能够更合理、更迅速的前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完成地区社会、经济、生态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前进。低碳经济并非只是转变了排放程度,而是对其前进形式的本质改变,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改革、经济前进形式的转变。低碳措施改革是地区低碳经济前进的重点,其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区低碳减少排放直接与新资源措施、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排放等低碳措施相结合,进而能够控制地区碳排出量;

(2)产业措施的改革,发展中区域尤其是迅速前进的区域关键的是其产业经济转变,减少碳排放,推动三次产业的前进,提升三次产业能源使用状况,提升商品经济利润,提高经济生长的品质以及速度,改变撑持经济前进的重要支柱;

(3)低碳措施的升级,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创新,进而转变人类现在社会经济前进的资源根本。在低碳经济环境中,地区前进主要是以经济前进为根本,朝着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方向转变,地区经济前进是从以往的能源、资源等元素中开展创新改革、机制改革、整治形式改革等改革支配前进形式改变,区域间的连接从之前的在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划分合作转变为改革协作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地区前进形式改革是低碳经济前进的根本,经过地区学习、地区改革、地区合作制度,变成以地区改革制度为重点的新形式。低碳目的以及改革目的同时当做权衡地区新式前进样式的重点审核标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

2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

2.1重新构建区域发展支撑要素

传统的商品、服务和生产环节的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影响下降,而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技术创新等要素的作用上升。

2.2重新确立区域关系

低碳经济条件下,影响区际关系的要素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经济要素向民生、民权要素转变。对区域内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传统发展之路必将走到尽头,人们将逐步认可合理的区际生态补偿。

2.3形成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

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很多,牵扯到机制、措施、文化等部分。关键在产业、施工、交通、资源、整治等低碳需求部分开展体系改革。对此要引起多方面的关注。

3区域差异和低碳发展模式的差异

3.1欠发达地区基于区域学习的低碳经济发展

(1)区域内核心企业间的交流式学习过程。区域核心企业间在空间上、产业的关联、社会文化等因素作用下,核心企业通过交互式学习实现低碳知识的共享和再创造。

(2)区域低碳知识在系统内的交互式学习过程。以区域内科研院所等组成的低碳知识创新中心、中介、信息中心、风险投资等服务机构构建的专业服务通道,实现创新性的低碳知识持续地向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生产体系流动,促进区域向着以创新主导的低碳化模式转变。

(3)区域的网络向核心网络的低碳知识流动,跨区域的交互式学习与创新过程。前面两个层次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最终需要建立在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发挥的基础上。区域外部低碳知识的融入,以及内部相应低碳知识的调整与重组,构成了区域低碳知识的再生产,产生新的低碳知识进入区域内外的流通。由此,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实现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的跨越。

3.2发达地区基于区域创新的低碳经济发展

由于发达地区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济、技术、制度等基础。其区域发展核心是区域低碳创新体系的构建,包括创新知识,创新制度与文化,低碳创新系统等。

4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主要路径

4.1区域治理模式的创新

区域治理模式创新突出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量化指标、市场配置机制及公共产品与完善的服务。以此为据,构建区域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引领区域低碳建设方向,规范区域低碳建设行为,调控区域低碳建设进程;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类商品和服务市场体系,突出生态环境类商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及其市场体系的建设;构建区域低碳发展公共服务机制,不但完善基础设施等物质性产品,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体系的建立;建成区域低碳发展的经济利益协调体制,充分发挥居民参与区域低碳的积极性。

4.2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转变

地区低碳经济前进的基本道路是经济前进形式的改变,要调节地区产业前进形式,调节需要调配构造、产业构造改善、进出口构造调节、资源构造。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主动培养地区改革系统。地区生态条件、本区域民众生存、地区经济对策等衔接式制造程序,慢慢成为关键的要素。在地区分工合作系统中,促进区域联系由以往的产业结构朝着改革协作的关系改变,同时调节以往能源新条件下低碳市场价值的研发,改变以往的制造形式。

4.3优化地域系统

低碳发展的核心范文4

旅游业属性从总体上讲,属于低碳产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目前,社会各界对低碳旅游的认识仍较为模糊,较多地把低碳旅游与节能减排简单地等同起来。其实,低碳经济具有较为广阔的内涵,包括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是一个以能源为核心,技术为支撑,生产为手段,消费为目的的“综合体”概念。旅游业天生具有的生产与消费同步性、多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等特点,决定了旅游业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是集群的初级形式,当旅游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旅游产业集群的出现。因此,低碳旅游应该从旅游产业集群的高度,从旅游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和相关利益主体出发,以各种形式和形态充分反应低碳经济形式。旅游产业集群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类型、模式、形成与发展机理、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定性化对策研究等。而对反映低碳理念,顺应低碳旅游发展趋势的“低碳旅游产业集群”却鲜有研究。如果从生态和可持续角度理解“低碳”,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基于“生态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如王兆丰(2008,2009)利用生态理论,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并提出了实现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的途径。4二是基于“可持续理论、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如李琼、李彦辉等(2007)将循环经济应用到旅游产业集群中,指出旅游循环经济是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但是,低碳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尚处在空白阶段,这明显与低碳旅游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宜,亟待加强相关研究。

二、低碳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界定

产业集群的概念是由迈克•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由于视角和学科的不同,迄今为止,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没有统一标准。主流上是把产业集群理解为同一产业企业及关联企业、机构(研究、管理、服务机构)地理集中的经济现象。由于同一产业企业地理区域高度集中,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组织总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因此,有学者指出:产业群集约化(产业集群)就是低碳经济。低碳产业集群则是指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普及和能源效率提升的产业集群。传统行业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托核心企业的领导和发散作用,而核心企业培育较晚、数量不足、规模较小,很少或者几乎不涉及消费者的反馈效应,这也正是我国旅游产业小、散、弱、差的主要原因。因此,低碳旅游产业集群应在突出企业低碳转型核心地位的同时,积极向上寻找保障主体(政府),向下寻找响应主体(游客),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集聚体系。综上,可以将低碳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以绿色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为最终目的,以高效的旅游供应链为纽带,以旅游企业低碳转型发展为主导,融政府保障、企业支撑和游客响应三大主体及层次的生产经营网络系统。低碳旅游产业集群目标是提高绿色能源和低碳节能减排技术的普及,促进低碳旅游产品的科学研发和广泛生产销售,共同树立低碳旅游品牌,发挥旅游企业整体规模效益,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低碳旅游产业集群供应链

(一)低碳旅游供应链概念

所谓“供应链”就是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通过计划、获得、存储、分销、服务等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低碳供应链”则是低碳理念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充分体现。具体到低碳旅游供应链上,即以低碳旅游产品研发为出发点,以绿色能源、材料和低碳技术的应用为手段,以低碳旅游产品体系为载体,通过低碳旅游产品的交易促进低碳旅游消费模式的建立。低碳旅游消费模式又通过反射效应,将低碳理念和诉求反馈于低碳旅游产品研发和生产,进一步深化绿色能源、材料和低碳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从而形成政府、企业、游客三者互动,研发、生产、交易彼此联系,相对闭合,不断循环的链条。

(二)低碳旅游供应链构成

低碳旅游产业集群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中,低碳旅游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要素交易构成了低碳旅游供应链的前端和后端,低碳旅游产品生产则构成供应链的中端,低排放、低耗能、低污染的绿色能源和低碳技术循环利用则涉及整个过程。

1.低碳产品研发

低碳产品研发是低碳旅游供应链的前端,是将低碳理念引人低碳旅游供应链的重要切人口,也是低碳旅游供应链形成的重要思想保障。其主要任务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低碳规划与设计,将低碳、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理念引人并有机融入整个旅游产品中,它包含了对旅游产品从概念形成到采购组织、生产制造、使用、反馈处理的各个阶段的规划和设计。二是低碳技术的前端研发和孵化转化,包括对传统旅游产品所需能源和材料的低碳化转型可行性和路径研究,以及其他行业低碳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转化应用,为低碳产品生产和要素交易提供技术保障。如加大对环境容量预警系统、智能绿化灌溉系统、污水循环利用系统、高耗能设备监控系统等核心技术的攻坚与研发。

2.低碳产品生产

低碳产品生产位于低碳旅游供应链的中端,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是低碳产品研发的具体落实,又为低碳旅游产品交易提供丰富产品体系保障,是低碳供应链得以实现和延续的中心组件。旅游企业低碳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绿色材料的采购,优先选用可再生、低消耗、少污染的材料。如旅游餐饮企业应尽量采购本地食品和有机食品,减少“灰色耗能”,降低“食品公里数”。_6J(二是绿色能源的利用,旅游企业要对原来能源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重点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各种低碳或零碳能源,建立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如提倡使用清洁交通工具、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标识标牌、地热能供暖、免水冲泡沫厕所等。三是低碳技术的应用,即鼓励企业获得绿色饭店和绿色企业认证,提倡使用绿色节能建筑、低碳景观设施。

3.低碳产品交易

低碳产品交易是低碳旅游供应链的后端,是供应链优化管理实现建立低碳旅游消费模式目标的关键所在。同时,低碳旅游消费模式具有较强的反向作用力,能够及时地将终端信息和态度反馈给供应链的前端和中端,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调整和优化。从交易对象上看,低碳产品交易可以分为要素交易和产品交易。要素交易主要是旅游企业之间的生产要素、服务转包等交易,目的在于实现绿色能源、材料和低碳技术在产业集群企业间的有序流动和资源共享。产品交易则主要是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围绕低碳旅游产品买卖(合同)关系总和,内容上包括低碳营销和低碳消费,即旅游企业通过实施低碳营销,将低碳理念和低碳产品传递给游客,加强低碳消费引导,强化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提高其对低碳旅游产品接受程度,从而使旅游企业实现经济、市场(游客需求)、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四统一”。

(三)低碳旅游供应链利益主体分析

低碳旅游供应链是一个多主体、多结构的综合体,其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游客。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低碳旅游供应链的前端、中端和后端,构成是多元化的统一管理体系。

1.政府

政府作为低碳经济的主要倡导者,在低碳旅游供应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利益主体互动方面,政府通过加强引导,促进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和游客适应并形成低碳旅游生产和消费模式,同时积极接受企业和游客的反馈意见,不断地调整引导措施和方式。在构建和优化低碳旅游供应链上,政府主要起到政策引导、氛围营造和制度监管的作用。对低碳旅游供应链的前端主要是强化引导作用,通过明确低碳发展方向,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确保低碳理念的正确引入和各项低碳政策措施的落实,同时,还可以考虑建立“碳基金”,破解低碳旅游转型的资金、技术难题。在中端低碳产品生产中,政府主要发挥监督考核职能,如出台制约企业“高碳”行为的政策,建立健全动态化的旅游企业能耗统计监测体系,建立完善企业节能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在对后端的低碳产品交易中,政府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充分营造低碳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低碳营销和消费提供鼓励政策和社会舆论支持。

2.企业

企业是低碳旅游供应链的核心要素,旅游企业通过直接作用于对供应链中端低碳产品生产,为供应链提供给丰富的低碳旅游产品,确保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同时,又积极接受供应链前端和后端的辐射,积极转化吸收产品研发成果,根据产品交易情况调整生产结构,加速企业自身的低碳转型升级,树立企业低碳形象和品牌,优化旅游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旅游企业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关键是要做强“外部带动”,一方面旅游企业应通过要素交易深化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形成良性互动,建立资金、技术和市场共享机制,培育出一大批低碳旅游企业,最终达到整个产业集群的低碳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实施低碳营销和加强低碳消费引导,争取和提高游客对低碳旅游产品的认识和支持,接受游客反馈意见,自觉地进行低碳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低碳旅游产品,努力成长为低碳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树立企业低碳形象和低碳品牌。

3.游客

游客作为低碳旅游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是低碳旅游供应链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的关键,也是低碳旅游消费模式形成的关键。游客通过购买行为直接面对低碳旅游产品,直接接收旅游企业低碳营销和消费辐射,并间接接受产品研发影响,同时,凭借终端市场的反射效益对整个低碳供应链实施反馈作用。从主体构成上看,游客一方面接受着政府政策引导和企业低碳营销的辐射,主动或被动形成低碳旅游消费行为,另一方面积极向政府和企业反馈自身对低碳旅游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因此,从游客角度优化低碳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要争取游客对低碳旅游的理解和支持。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在加强低碳舆论引导的同时,还应制定灵活多样的低碳促销,如开辟低碳营销渠道,让游客通过参与低碳旅游实践换取景区的优惠门票、住宿餐饮折扣等。

四、实证研究——以攀枝花为例

(一)攀枝花发展低碳旅游产业优势

攀枝花是为开发铁矿石资源而兴起的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攀枝花市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的切入点,加大培育力度,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其他类似的资源型城市一样,攀枝花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等问题日益凸现。但是,从低碳(零碳)资源角度来说,攀枝花具有发展低碳旅游产业独特优势。攀枝花地处攀西地区,拥有充沛的太阳能资源,太阳年平均日照时数相当长,仅次于拉萨,太阳能资源的能源替代量理论值折合标煤约为5.6亿吨/年。太阳能是清洁能源,也是低碳转型发展中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当前,攀枝花利用太阳能的主要形式是光热、光电利用,主要应用在户用热水器、集中供热系统以及太阳能照明路灯的使用方面规模都不大。同时,攀枝花虽然较早地提出了“阳光花城”低碳旅游形象,但是由于攀枝花现有旅游产品较为单一,“阳光花城”缺乏旅游产品体系支撑,“阳光花城”低碳旅游新形象尚未成功树立,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攀枝花所在的攀西阳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区是四川省明确的加大力度培育的七个旅游产业集聚区之一0因此,加快攀枝花旅游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优化低碳旅游供应链,树立低碳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府主导,保障低碳旅游发展环境

政府在低碳旅游产业供应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营造低碳旅游发展环境,是保障攀枝花旅游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是积极将低碳旅游理念引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形成低碳旅游发展专章或者低碳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对本地的旅游企业提供低碳转型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思路、行动指南和实现路径等。二是加大低碳旅游产品研发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协作的低碳旅游发展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制订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低碳旅游发展基金,势推动加快旅游企业的低碳转型发展。三是抓好低碳转型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和完善督查机制,加强对旅游企业低碳转型发展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2.培育低碳企业,增强低碳转型整体竞争力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餐饮、住宿、旅行社、旅游交通、景区和旅游商品等骨干低碳旅游企业是优化低碳旅游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关键。在途径上,一是要鼓励企业清洁能源,实施低碳生产,政府应积极帮助为旅游企业解决低碳转型发展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特别是资金难问题,可以考虑支持骨干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推进社会化、市场化融资,增强旅游企业资本势力。对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采取并购等方式培育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实现集团化发展。二是要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合作,增强集群整体竞争力和低碳转型发展实力,优化低碳旅游供应链,树立统一的低碳旅游品牌。

低碳发展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国际经验;低碳经济;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是一场依靠技术创新与政策措施来实施的新能源革命,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同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与市场机制,其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比例,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目的是转变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1.1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经济向低碳转型的主要制约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特点,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这就使我国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从而严重加剧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之间的冲突,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社会的构建。

1.2当前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和能源消耗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前提,而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必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高碳排放;若全力发展低碳经济,则要牺牲经济发展,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使用,这必然会减缓经济增长速度,从而造成了发展阶段和低碳经济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这一特殊发展阶段,寻找解决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低碳环保之间矛盾的途径至关重要。

1.3低碳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但目前我国的低碳技术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对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激励不足,缺乏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研发力度不足,缺乏成熟的核心技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工业生产领域,核心设备的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此外,一些重点行业由于缺乏先进低碳技术,使得高碳排放的现象长期存在,即“碳锁定”,这就阻碍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由此得出,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2国际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2.1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

1990年以来,英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签订《京都议定书》后,英国更是将减少碳排放、控制气候变化置于国家战略地位,尤其是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且确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期节能减排目标,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行者,为各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2.1.1构建低碳政策体系。2006年,英国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表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该报告以经济学角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指出必须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必须向低碳转型。在该报告指导下,英国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2009年,颁布了《低碳转型计划》及涉及能源、工业和交通的相关配套方案,规定了碳减排的具体目标,旨在于2020年构建绿色、繁荣的低碳社会;2010年,了《海洋能源行动计划》,旨在开发海洋能源、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总之,英国通过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确保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低碳化目标的实现。

2.1.2研发低碳节能技术。为促进新型低碳技术与新能源的研发,英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英国借助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进行新能源技术研发,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使英国在风能、海洋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开发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此外,英国政府对低碳产业予以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积极发展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大力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节能减排技术,确保英国在碳减排、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导地位。

2.1.3完善低碳经济政策。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英国政府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经济手段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发展低碳经济:一是征收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税是针对煤、石油、天然气、电力等特定能源的供应者,以不同的税率按照供应对象的不同征税的税收政策,目的是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于2001年开始实施;二是碳排放交易制度。英国政府最早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即在排污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可将排污权在二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三是设立碳基金。英国的碳基金主要在低碳技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活动,极大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2.2美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长期以来对能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予以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使美国低碳经济迅速发展。

2.2.1低碳法律制度支持。为使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法律效力,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例如,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先后通过了《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等等。这些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对传统高碳能源的过度依赖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2.2.2开发可再生能源。长期以来,美国政府注重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低碳技术发展。其主要从两方面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鼓励低碳技术创新,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政府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商品化的技术示范项目,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新能源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从而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税收激励措施。为调动企业对新能源研发和应用的积极性,政府对开发和使用新能源的企业采取减免税、生产补贴及电力价格优惠等激励措施。

2.2.3低碳税收优惠政策。目前,美国主要建筑、清洁能源和消费等领域采取多样化的低碳税收优惠方式,包括直接减免、税收抵免及加速折旧等。首先,在建筑行业,政府鼓励居民使用节能建筑,对于使用节能玻璃和节能设备的居民建筑,在更换节能设备时给予成本10%的税收减免;对于符合国家一定的节能标准的新建筑,给予一定金额的税收减免。其次,在清洁能源领域,例如,对开发可再生能源的企业予以减免前三年的税收;投资风力、太阳能及地热能发电设备的企业享受投资额10%税收减免优惠。最后,在消费领域,政府鼓励居民低碳消费,对居民购买的节能设备和电器,给予购买成本20%—30%的税收抵免;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居民,可以取得政府补贴。

2.3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

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日本本土的能源资源极其匮乏,因此,向低碳转型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减轻气候变化对本国经济和环境的冲击,日本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核心内容,并出台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公共政策,从而促进了其向低碳经济转型,加快了建设低碳社会的步伐。

2.3.1技术创新。日本是全球低碳技术的领军者,鼓励低碳技术创新、改良和应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日本政府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金投入力度、鼓励能源技术创新;积极开展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领域的研究;此外,还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节能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高效技术。

2.3.2树立低碳社会意识。日本政府认为,国民是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主体,国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是低碳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一方面,日本政府致力于宣传低碳知识和低碳理念,使国民树立低碳意识;另一方面,普及低碳化教育,政府在公共场所开展低碳教育,使国民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开展绿色、低碳的社会活动。

2.3.3财政补贴政策。为鼓励国民使用新能源发电产品,日本政府对家用新能源发电产品进行政府补贴,对使用该类产品的居民执行每千瓦七万日元的高额补贴优惠政策。对于使用节能设备、实施设备技术改造及废物再利用设备的节能环保企业,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对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和家庭,政府提供高额补助金。同时,对节能环保相关行业的投资者和进行节能减排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的贷款优惠政策,并对购买和使用节能产品的居民进行补贴,促进节能产业发展。

3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世界环境实现经济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我国经济低碳转型。

3.1完善低碳经济相关法律体系

应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深入研究制订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应当按照低碳经济要求,制定能源基本法及其配套措施,修订能源、电力、环境保护等法律,完善低碳经济效率评价和执行机制,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政策体系。

3.2加大低碳技术资金投入力度,发展低碳技术

政府应当加大对低碳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碳技术发展规划,构建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共同发展的多元低碳技术体系。在重点工业行业,鼓励研究和开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从而减少碳排放和降低行业生产成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积极推进风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的研发、创新和应用。此外,汽车、建筑等领域要加强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促进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发展。

3.3加强低碳经济国际合作

我国应当紧跟国际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加强国际低碳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间低碳技术转让,从而引进、消化并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掌握低碳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生产的核心思想,加快构建低碳社会。

3.4大力宣传低碳理念,引导公众节能减排

公众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应当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理念,使公众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通过杂志、媒体、学校教育等方式宣传低碳知识,使公众转变传统的生活、消费方式,引导公众进行低碳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倡导公众绿色、低碳出行或选择新能源交通工具,鼓励居民购买使用节能家电和设备等,从而从全方位、多角度动员社会成员进行节能减排、参与低碳经济发展。

3.5加大财税政策优惠力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应当优先采购低碳节能产品和设备,并规定一些企业与低碳产品和设备的供应商签订一定年限的采购计划,同时向公众推广低碳节能产品和设备,加快其普及和应用。在政府预算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生产和开展节能减排活动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在政府补贴方面,对于购买并使用低碳产品、节能设备的消费者以及研发低碳技术的企业,加大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力度,激励企业和消费者低碳消费和节能减排;此外,对开发、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或单位,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等。

[参考文献]

[1]李国志.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借鉴[J].当代经济管理,2014(01):94-97.

[2]万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其经验借鉴[J].新金融,2010(05):45-48.

[3]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04):88-101,+5.

[4]张杰才,毛茜.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4-18,+129.

[5]张焕英.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与路径选择研究[J].生态经济,2012(04):73-76,+81.

[6]廖红英,孙志威.发达国家低碳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1(05):72-76,+99.

[7]骆华,费方域.英国和美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及其启示[J].软科学,2011(11):85-88.

[8]刘成玉,杨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制约与调控政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157-161.

[9]张安宁,唐在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财政,2009(08):68-70.

[10]刘书英.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低碳发展的核心范文6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产生的。“低碳”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新理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和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能源利用的转型和经济的转型,达到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1.2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文化

在低碳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商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低碳”理念,建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低碳企业文化与“低碳理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都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树立低碳意识、低碳行为准则,并使得低碳思维成为企业文化的长期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使企业实现其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2.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必须了解当代经济发展的背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把企业文化纳入低碳经济的视角下进行企业文化的重新定位。

2.1低碳成为当前时代经济的主题

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耗折36.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21.3%,单位GDP能耗是国际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迅速发展的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工业增长仍然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未来将进一步研究开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城镇、低碳产业试验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商业的试点,研究扩大绿色产品消费的补贴政策。” 因此,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未来企业势必要将低碳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产品理念中,全面实现低碳战略。

2.2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手段。如果企业能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重新诠释企业文化,赋予企业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企业结合当代经济热点从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完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组织等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实现低碳化,那么企业将在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3.1树立低碳经济理念,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据估算,“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国家投资将达到2.3万亿元,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的占有率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30%。走低碳发展之路,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建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在经营过程中把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探索有利于企业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引导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和管理行为。

3.2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营造低碳企业文化氛围

低碳背景下,企业要树立的价值观就是“低碳”,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行大力宣传,落实到制度中,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去,营造氛围,使员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去适应和认可。在低碳企业文化的引导下,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进行绿色企业的建设渗透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够形成低碳意识,并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从而使低碳理念得到确立,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深化。

3.3以满足消费者低碳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创新生产绿色产品

低碳企业文化应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要改变以前的生产和管理的模式和理念,改革工艺,实行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外包装等方面体现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思想,了解消费者需求,不断对产品推陈出新。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实施要求企业以此来降低碳排放。企业利用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的契机,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的产品标准,大力开发和生产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具有“绿色环保”的绿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