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战略综合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战略综合规划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复习;归类;整合;拓展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8-0025-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总复习是高三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依据新课程实施中倡导的理念、策略和方法,通过归类、整合与拓展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加强纵横联系、注重知识应用。在概括整合和拓展应用中大幅度地提高化学新课程的总复习效率。
1 知识归类,形成网络
归类的目的就是使所要复习的内容清晰明了,并使归类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化学新课程按照不同的模块和专题将化学知识进行编排,注重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与应用,但在整体上淡化了化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同一知识点常以不同的要求出现在不同的模块当中,例如,有机化学知识不仅在《化学2》模块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介绍,同时《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也进行了更为系统和详尽的介绍。新教材编排的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新课程的总复习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按教材章节顺序来组织教学的模式。而是要以化学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概念为准则,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在适当的概念(或主题)中将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的方法复习。归类复习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有效地解决复习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等问题。
化学概念图是归类复习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化学概念图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和完善化学知识的认知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化学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化学概念或知识网络,借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某一化学主题的理解。它把化学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化学概念及其关系以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学习的实质。例如,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是有机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如图所示“同分异构体”概念图来进行复习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这块知识。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展开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脉络,便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整体知识结构,使概念的复习与具体的有机物性质的结合运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2 主题整合,完善知识
主题整合式复习是对上述归类复习方法的补充和提升。采用主题整合式复习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入林见森的目的。一个恰当的主题就能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性质、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专题的内容汇总在一起应用,打破了传统复习的思维定势。而围绕主题进行综合性的、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则可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应变能力,使其更适应于高考的选拔。
新课程复习的教学“主题”可以从学生学习中涉及的基本学习内容、交流活动和概念、准则等中间选取,必须满足三个原则:(1)主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2)主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3)主题必须是巩固知识所必须的。它应该是对学生的知识整合有利的一些词语或句子,如“化学反应的控制”、“化学中的颜色变化”等。主题确定后,教师应针对选定的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参考高考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列出学生在本主题教学中应习得的相关概念、知识、方法和技能。例如,以“化学中颜色的变化”为主题的复习教学,把高中知识中有关颜色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颜色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利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整合了中学化学的有色物质;通过“颜色变化在化学中的应用”,利用“ ①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②定性的检验;③定量的测定;④沉淀的转化及平衡的移动”整合了涉及颜色的化学变化;通过“颜色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①五光十色的霓虹灯;②五彩缤纷的焰火”整合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主题整合教学一般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等为基本方法,强化知识的开发与吸纳,追求课程内容的展开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匹配的同构效应,这也是新课程复习的基本内涵。问题设计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是递进式,即将某个待解决的问题按照所需的知识转化成系统化、逐渐深入的子问题,构成前后逻辑关系的“问题串”,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以求得问题的整体解决。如,围绕“中学化学中的各种平衡”这一主题的复习设计系列问题: NaHCO3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溶液中存在哪些平衡?这些平衡相互间有哪些影响?说明氯水中加入NaHCO3溶液对氯水漂白性能的影响。通过上述系列问题,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溶解平衡等整合在一起,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协调和统一。二是主题分解式设计,即将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内容,分解成群落式的若干子问题,由学生分头去解决。如对于“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一主题的学习,可以设计成几个并列的学习主题:①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概述,②海洋能源、海水电池、可燃冰等,③制盐及氯碱工业、纯碱制造技术,④海水中提取镁和溴、从海带中提取碘等。然后分组展开学习,同时每个小组又可以把研究的问题,再分成若干个子问题,再分别去探讨,从而形成对该问题的整体认识。
3 合理拓展,发展思维
拓展,即开拓、施展使之宽广。“拓展”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索,使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构建知识网络,积极开创知识的新内涵,从而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
3.1重视科学方法的应用,拓展学生思维的维度
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应用多种思路去分析同一问题。从多个角度或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的策略称为多元策略。多元策略是人的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具有多元策略能力的人,分析问题的思维较为开放,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较强,解决问题的成功率也往往比较高。例如,习题“设计实验证明CH3COOH是一种弱酸。”通过引导学生对这道习题的剖析,不仅可以复习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的差异,弱电解质的电离度与浓度的关系,溶液的pH,盐的水解等基础知识,还可以通过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
3.2 加强问题情境的改造,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对问题的改造,实现教学情景的变化,可以达到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品质。思维的灵活性是扼制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的重要法宝。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定势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反应倾向,它使人的思维循着某种习惯性的思路进行,因此,它对于解决同样情境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效率与成功率。例如,习题“设计实验来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学生肯定能够设计出包括“利用镁、铝和稀盐酸组成原电池”在内的多种解决问题方法。此时,教师提出 “把上述原电池中的稀盐酸换成稀NaOH溶液,能否用于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性”的问题,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活泼性较强的金属在原电池中作负极”的思维定势。若教师再提出“再用两种金属和一种电解质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要求:较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的问题,不仅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拓展,并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3.3 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思维的深刻性反映了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思维的深刻性既体现了人们具有的判断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弱,同时又反映出人们解决问题的效率。例如,在复习电化学基础知识时,设计习题“将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⑴可观察到什么现象?⑵铁棒本身的质量有什么变化?⑶溶液的质量有什么变化?”再将试题进行如下一系列变化“⑴如何改变实验方法,使①铁棒溶解,铜不在铁棒上析出;②铁棒上析出铜,而铁棒本身的质量基本不变;③铁棒上析出铜,而铁棒不溶解,且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不变;⑵如将CuSO4溶液换成NaCl溶液,如何使铁棒上析出氢气,而铁棒本身的质量不变?⑶如再平行地插入一根碳棒,且不用CuSO4溶液,要使铁棒上析出氢气,且①同时使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②使电解质溶液的pH减小;③使电解质溶液的pH不变,分别绘出装置图。”利用这道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总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在复习课中提高效率,是我们化学教师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让学生自主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收敛、精炼、放大、升华、迁移,利用联系、比较、归纳、推理等多种方法进行复习,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长军.2007年新课程化学高考改革方向研究[J].化学教学,2007,(4).61-65.
[2]侯书华.树立宏观意识提高复习效率[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2).43-44.
战略综合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编制体系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城市化整体水平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交通规划也迎来了这么大的市场压力。摆在交通管理者和规划者面前的,有实施、审批、编制交通规划中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在雅典一书中划分城市功能为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这四类,其中城市交通中的整体规划就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相关法规
1990年开始实行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其中就提出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其有城市综合的交通规划体系和各项的专业规划。在1980年颁布关于城市规划编制方面审批的暂行办法中,对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规定,布置交通运输系统、城市道路和飞机场、港口、车站等运输交通设备的位置,明确城市主要广场交叉口和位置的形式、主要控制点标高和坐标、主次干道断面。在1991年颁布的城市规划中的编制办法承接了80年暂行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总体规划的阶段加大了对停车场容量及位置的确定、对主次干路方向的确定、对外运输交通设备规模的确定等这些要求,详细的控制性规划中添加了以下工作:对各级支路的控制点坐标、红线位置和标高进行确定,对停车泊位、交通出入口进行规定,修建性质的详细规划中对交通道路设计规划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
1995年建设部推出的国家技术标准,即城市交通道路设计规划规范,对交通规划的内容、任务、目标及有关技术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到城市交通道路规划中有包括城市交通道路战略发展规划及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综合规划。此规范沿用至现在,十几年来在国内交通规划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2006年颁布的新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已经开始实施,从城市规划编制每个阶段,从各层面和深度及从宏观到微观,针对城市交通中的规划,提出了不一样的具体要求,而且提升了交通战略发展的水平;对于总体规划中的纲要阶段,要对交通战略发展进行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阶段对城市交通战略发展和市域交通策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新编制办法也增添了公交优先落实的政策,并对城市交通轨道进行网络布局等工作。尽管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有交通规划相关内容,但还缺少交通规划整体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站在城市发展促进的重要性和复杂交通规划工作的角度,亟待需要对编制体系规划进行研究,最终形成交通规划实施细则和编制办法。
2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实践
纵观国内近年来关于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实践,有起步、道路交通规划及多层次规划的三个阶段。
2.1 城市交通规划起步
20世纪的70年代,发达国家中的城市交通规划和工程思想进入了国内,人类逐渐意识到了城市交通整体规划的作用。当时自行车是国内城市的交通主体,还没有突出交通的矛盾,在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认识局限在建设和规划道路这两个方面。之后,国内大城市开展了交通方面的调查,例如上海市就组织了关于机动车方面的OD调查,天津市对居民进行了货物流动和出行的调查,徐州市对居民进行了出行的调查。80年代底,国内约有30个城市对居民进行了公共交通方面的出行调查,这为国内城市交通的状况及交通的特征提供了有利的基础。这时交通规划的工作重点落在了分析和调查城市中的交通状况,且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后续引入了交通预测的模型,将交通规划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了丰富,例如TRIPS、TransCAD、EMME/2等软件已经被大范围使用,上海市的城市交通综合规划所总结了1986年到1987年之间的交通调查,并出版了其交通预测和分析,包括了所有交通分析、预测和调查,这是上海市交通综合规划的核心技术依据。(见表1)
2.2 道路交通规划
20世纪的90年代,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技术和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引入和发现了一些具有创新的工作手段、方法和内容,增加了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学术思想,最具代表的成果是1995年的《规范》。从那以后,国内正式地迈入道路交通的规划阶段。天津、北京、广州、上海、鞍山、深圳、马鞍山等大中城市都开始了交通道路的规划研究。同一时期进行的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综合规划具有明显的两个特点:第一是由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的指导,都要纳入总体的规划中进行实施;第二就目前通常所说的城市交通综合规划不完全一样,网络道路规划做为重点,偏重对客货运枢纽、停车场、道路等交通设施的整体布局进行确定。此阶段,国内城市规划方面的设计院成功完成了国内第一个交通综合规划,走上了一个崭新台阶:纵向方面,交通规划扩展到公共交通、道路网络、停车、轨道交通以及交通管理,横向方面主要包括客货运输,这为迈入多层次规划的阶段提供了基础。
2.3 多层次规划
从2000年开始,在实践中人们意识到,想要解决城市中的交通拥挤,只靠交通设备的建设不能满足现在逐渐增加的交通需求,发展城市的决策进程和选择交通政策与交通规划变得越来越紧密。在人们面前,出现了交通结构优化、交通需求管理、交通可持续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些课题。城市交通规划目前较早的交通道路规划,到交通综合规划,再到交通战略发展以及交通政策的白皮书,武汉市的交通战略发展,南京、深圳、上海交通白皮书;往下发展至轨道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停车规划等专项性质的规划,还有交通影响评价、地区性详细交通规划、施工期的交通组织、工程可行性分析、交叉口工程交通设计、交通道路工程设计等。城市交通规划迈入多层次规划系统阶段。
3 结 论
作为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指导政策,城市交通规划技术质量高而且涉及面广,需要政府增加投入、领导重视、管理部门配合协调、专业部门的参与。城市交通规划当中需要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结合国家政策和技术工作,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国内机动化、城市化来临及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为了指导建设城市,引领城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并发挥重要的作用。提出几点建议:①要加强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互动与融合,提高交通规划的作用和地位;②加快推动城市交通规划中编制体系的程序化和法规化,颁布城市交通规划相应的编制办法以及实施的细则;③对发展和建设交通规划专业机构提高重视,完备培养人才机制,采用新方法和新技术,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整体水平;④交通规划以及有关工作在交通项目管理、建设、规划的每一个过程,例如可行性研究、规划前期准备、后期评价、项目实施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裕舟.交通视角下控规指标计算与评价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3.
[2]郑明远.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规划方法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战略综合规划范文3
早在2010年,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了前海深港服务业发展区的总体规划,将规划建设前海作为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根据前海的总体发展规划,前海合作区将在十年内实现三步走的目标,到2020年初步完善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低碳生态城区,同时建立起国内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全球现代服务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使前海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服务业信息中心和世界贸易的重要基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市汇聚了全球60多家知名规划设计师的智慧,历时两年多组织编制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根据综合规划,坚持生态、活力、健康、可持续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以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前海合作区将打造深圳西部城市中心滨水个性之城、产权融合之城、紧凑集约之城、高效便捷之城和生态智慧之城。
滨水个性之城:主要是指前海以湾、海为核心要素,形成特色鲜明、有机联系的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
产权融合之城:是指前海将创新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
紧凑集约之城:是指前海规划面积14.92平方公里,规划合理配置土地和空间资源,实现适宜的开发密度,提倡建筑功能复合,时尚多样化的城市空间。
高效便捷之城:是指前海规划了快捷与慢性融合的城市交通体系,大力推行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倡导更绿色、环保、清洁的交通模式。
战略综合规划范文4
关键词:数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加先进、更加高效、更加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数字城市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数字城市不仅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充分利用,更加能够在整体上实现城市土地规划的科学合理,构建起人性化的城市空间。为了促进城市规划的数字化发展,笔者在本文中分析并探讨了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城市规划模型。
二、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城市规划模型
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城市规划模型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现代测量技术、城市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内部工程规划、城市整体发展布局分布情况、场地设计等等诸多因素,不仅需要各种高度专业的知识,更加需要能够在明确城市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城市规划的成功建模。在下文中,笔者以城市综合规划模型和城市工程专项规划模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以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一)城市综合规划模型分析
城市综合规划模型目前城市规划模型当中相对比较成熟的模型之一,宏观性和整体性是城市综合规划模型的显著特征,它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城市在规划过程中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生态因素等等,其主要面对对象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布局分布规划。所以,规划目的与城市价值取向不同,则城市综合规划模型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有较大差异;在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之后,城市综合规划模型需要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科学预测城市未来发展态势。正是借助于这种能力,城市综合规划模型主要应用于城市未来发展格局预测、城市土地利用评价、城市土地供求情况研究等方面。
在最初,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发展扩张时通常采用城市演化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城市演化模型在景观生态学的影响之下成为了预测城市景观未来发展态势的重要工具之一。虽然城市演化模型具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该种模型过于理想化,导致其在许多情况下以景观类型转换概率为基础的城市演化模型无法客观并且真实地反应城市演化过程并预测城市景观未来发展态势。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日益深化的城市演化模型研究,使得人文因子、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的重要性越加凸显出来,研究人员也认识到了这些因子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和积极作用,并逐步开展了这些因子在城市发展进化过程中的综合、复杂的机理和作用。与此同时,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和运用成为了时代的风尚,传统学科也更加乐于摆脱过于专业导致的视野狭窄问题,许多研究人员积极进行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列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决策的重要参考。举例来说,美国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华盛顿大学城市模拟与政策分析中心研究开发了UrbanSim模型,该模型是一种城市演化模拟模型。UrbanSim模型的核心模块主要包括地价模型模块、房地产开发模型模块、居民区与劳动力选址模型模块、人口与经济迁移模型模块等等,该模型能够以年为单位仿真模拟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主要部门,例如政府机构、房地产开发机构、商业机构、家庭等等。总体来看,UrbanSim模型能够在微观上仿真模拟城市在发展演化过程中政府机构、房地产开发机构、商业机构、家庭等主要部门的行为选择,从而可以比较科学地预测城市规划方案的未来发展态势和发展格局,借此来评估该城市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UrbanSim模型采用了开放性的系统结构,并免费该系统的源代码,颇受城市研究工作人员的青睐。
从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相关科研人员也开始从事城市规划演化模拟的相关研究,包括对城市演化模型的研究。当时主要是利用景观概率转换方法来预测城市景观发展态势,采用元胞自动机方法来模拟城市发展扩张态势。虽然我国在以上方法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城市的实际规划当中进行了应用,但是因为没有进行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导致我国在城市规划模型研究的整体落后,无法获得实际应用。
(二)城市工程专项规划模型分析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本身并未与城市规划的核心领域有机结合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通用的辅助设计平台并不能完全满足各种专业性很强的设计的需求,造成了辅助设计的技术与设计需求之间的鸿沟,这种现象在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要解决这种矛盾,就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等与规划的空间框架相吻合的技术支撑平台,根据规划设计的对象和目标,建立专业领域的应用模型。
城市工程规划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实施的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管线规划、绿地规划、场地设计等方面。各个工程专项规划的差异很大,因此工程规划模型也是按照专业的不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提供的支撑平台建立起来的。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一些应用模型。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城市绿地的规划布局中,规划区域到底需要多大的绿地、需要什么样的绿地并没有统一衡量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对城市绿地在城市中发挥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因此导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科学的规划依据,在规划决策过程中盲目性较大。City Green模型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绿地的面积、种类的不同,计算出在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这样既可以对城市现存绿地进行效益评估,指导以后的绿地建设,也可以在城市绿地规划的过程中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为城市绿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目前该模型已经在美国200多个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环境控制规划与生活环境评估方面得到应用。我国研究人员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支持下对City Green模型进行研究,探讨该模型在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评价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还未能推广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中去。
三、结束语
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研究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城市规划模型对于促进数字城市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城市综合规划模型和城市工程专项规划模型这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并探讨了城市规划模型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覃驭楚,牛铮,林文鹏,芮小平,王长耀. 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城市规划模型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04):155-156.
战略综合规划范文5
[关键词]防洪规划 目标 原则 内容
中图分类号:TU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069-01
1 防洪规划的定义
防洪规划是指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水灾害而制定的总体安排。根据流域或河段的自然特性、流域或综合规划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安排,研究提出规划的目标、原则、防洪工程措施的总体部署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内容。规划类型一般有流域防洪规划、河段防洪规划和区域防洪规划。
2 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指根据所在流域的洪水特性、 历史 洪水灾害,规划范围内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以及国家或地区 政治 、经济、技术等条件,考虑需要与可能,研究防治毁灭性灾害的应急措施。防洪规划必须全面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目标。防洪经济效益是防洪规划的主要目标,此外还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社会福利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3 规划原则
防洪规划的指定应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遵循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方案研究中,还要充分考虑防洪 规律 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要求,处理好蓄与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注意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3.1局部与整体 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防洪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全局出发,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洪水。为了保全大局和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安全,有时要做局部牺牲。重点保护对象一般指:洪水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毁灭性灾害的地区,如重要城市、工矿企业、交通干线、文物古迹或大面积农田等。
3.2近期与远期 洪水灾害直接威胁人身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历次洪水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所差别。要根据各地区或部门对防洪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财力,分轻重缓急,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一般地区防御常遇洪水灾害的要求。
3.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一般耗资很大,并需占用大片土地;非工程措施可用较少投资,减轻洪灾损失,是防洪灾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规划中要研究二者的结合,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安排和建设。
3.4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 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人均、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量偏低的流域,河流的开发与治理要考虑综合利用,兴利与除害统筹兼顾,把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蓄与泄的关系:山丘区一般以蓄为主,修建山谷水库、水土保持工程,拦蓄洪水,消减水沙洪峰;平原区一般以泄为主,并辅以分蓄洪措施,合理安排洪水出路。如“松花江防洪规划”具体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的作用,近期以整顿、挖潜为主,争取少花钱多办事。②兴建控制性水库与堤防工程相结合,水库工程应结合兴利考虑防洪等综合利用的要求。③防洪标准选定及防洪治理措施上充分考虑近期与远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突出体现城市与主要河段防洪的重要性。又如“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城市防洪规划”遵循的原则如下:“为提高该区的综合抗洪能力,解除安邦河两岸的洪水威胁,确保城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防洪重点,上、下游兼顾的原则,选择经济指标优越,技术切实可行的方案。达到占地少,动迁少,工程坚固,防洪效果好的目的。”
4 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是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防护对象、治理目标、标准和任务;研究确定防洪体系布局,包括设计洪水与超标准洪水的总体安排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防洪措施,划定洪泛区、蓄洪区和防洪保护区,规定蓄滞洪区的使用原则;对拟订的防洪工程措施进行工程方案比选并初选工程设汁特征值;拟订分期实施方案,估算所需投资;进行环境影响和防洪效益评价;编制规划报告等。
4.1调查研究 收集、分析流域与保护区的 自然 地理、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气象与洪水等资料;了解 历史 洪水灾害的成因与损失、社会 经济 现状与今后 发展 状况;摸清现有防洪措施与防洪标准,广泛收集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探工作。
4.2拟订防洪标准 根据规划范围内自然地形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将其划分为若干防洪保护区,根据保护区不同防护对象的重要性、洪灾损失的严重程度,结合可能的防洪措施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根据国家颁布的防洪标准,合理选用。
4.3选择防洪体系 根据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现有防洪体系,综合考虑各部门对防洪的要求,研究各种防洪工程在整个防洪体系中的作用、工程量、施工年限和投资等,通过综合比较论证,选择最优防洪系统方案。
4.4进行环境影响和防洪效益评价 防洪工程以减轻洪水灾害、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主要目的,它本身是一项环境工程。但是,防洪工程的实施也会带来一些负作用,如牺牲局部保全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三废排放”、移民安置等,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还应注意对环境敏感因子进行调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防洪效益是指防洪系统实施后所能减轻的直接与间接洪灾损失。防洪经济效益 计算 能用货币表示的部分,以年均效益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年平均效益的计算一般用频率法或长系列洪水资料逐年计算法推求。由于年均效益并不能全面反映防洪措施的实际效用,因此,必须对典型特大洪水年进行计算分析。为了考虑实际防洪效益的不确定因素,应作敏感性分析,并根据防洪对象的具体条件,按预测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估算计算期内各年的效益,以反映洪灾损失随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的经济效益只是防洪效益的一部分,此外,还要对不能用货币表示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加以定性分析。
4.5编制报告 一般包括流域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概况,水文气象与洪水特性分析,历史洪灾损失,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现状,规划比较方案与选定方案的防洪作用,工程投资、施工、移民安迁计划以及规划图表等。
结束语
现代生活中,面对洪水的袭击,人们不仅要求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要求保持或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要求防洪工程及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与防洪对策及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重点地区防洪保护标准,而且有利于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促进与自然的和谐。为达到这些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习基础知识,将这些防洪规划的基本认识、理论知识与规划设计人员的工作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才能切实编写好符合各项要求的防洪规划报告。
参考文献
[1]浅谈关于水利综合规划中防洪规划综述.徐迪飞,修硕,《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11期.
战略综合规划范文6
关键词:环鄱阳湖城市群;体育资源;开发;保障体制
环鄱阳湖城市群体育资源开发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江西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的突破口,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带动江西省乃至中部崛起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体育资源建设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又要有利于政府综合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行政管理、产业布局和结构、土地利用、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环鄱阳湖城市群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既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民间活动,而是各类社会群体、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和利用本区域的体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体育产业,以区域体育资源的整体规划配置利用带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环鄱阳湖城市群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规划配置体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鄱阳湖乃至江西经济社会欠发达,发展需求强烈。鄱阳湖地区,尤其是近湖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收入来源渠道狭窄,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水平都较低[1]。鄱阳湖地区面临十分严峻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重压力。各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直接投资项目建设或者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来投资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加大了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体育资源建设的资金压力。
2.资源性体育产品价格体系没有理顺,资源性体育产品价格偏低和体育资源开发补偿不足,使得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体育资源规划配置上,面临着外部市场体制与内部市场体制不统一的最大的现实障碍[2]。
3.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体育资源规划配置的全局体制尚未有效建立。体育资源规划配置的建设对行政区规划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新要求。这是制约环鄱阳湖城市群体育产业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范围以及体育资源的建设区域范围究竟划分到哪一层次还没有清晰的界定,各方认识尚不统一,给规划及政策制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4.目前的政府管理体制下,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这对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开发和对体育资源的建设形成了巨大压力。环鄱阳湖城市群大部分市县(鄱阳等)是江西省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各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GDP,产生了对体育资源的建设一直都不重视的局面。
5.运转有效的体育资源综合规划配置机制尚未形成。体育资源综合规划配置必须保护好体育资源。体育资源的建设是个典型的涉及多个部门的事情,在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下,体育资源综合规划配置领域更是缺乏有效协作。
二、环鄱阳湖城市群体育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制度与体制建设
1.从环鄱阳湖城市群体育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实际需求来看,当前阶段需要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保护:
(1)体育资源规划配置的体制建设,要率先建立全流域统筹规划的体制。
(2)创新体育资源规划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和改善体育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污染防治,重在建立统一的体育资源管理体制,推进体育资源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体育产业的税收征收工作,建立体育资源统一规划产生经济效率的管理机制。
(3)加快推进体育资源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以达到加快以市场化方式进行体育资源的投资融资和体育资源设施的建设,如设立体育产业基金、建设区域投资融资中心以及体育产业等。
(4)尽快建立落实体育资源建设补偿机制,以地方财政和中央转移支付共同出资,建立体育资源建设补偿基金,完善体育资源建设补偿政策,建立体育产业的成长扶持机制。
(5)突出显现大力发展体育资源规划配置的效果,以达到壮大体育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体育事业集群的目的。
2.环鄱阳湖城市群体育资源规划配置的建设,既需要规划和政策的配合,也需要保障有效实施的执行监督主体。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有如下的考虑:
(1)需要建立起整个城市群内的具有全局观念的体育市场竞争机制;
(2)促进体育资源规划配置的发展一体化;
(3)推进体育资源建设一体化;
(4)建立区域合作的协商仲裁制度;
(5)体育资源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实行区域体育一体化管理体制,从而达到提高体育资源建设的处理效率目的。
三、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体育资源的配置与配置过程中的协调配合
1.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体育资源的建设,要根据各城市的体育特色,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应该对其他次级周边城市起辐射作用,并且起着引导着整个城市群体育资源的规划配置。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体育资源配置,其目的就是要形成一套跨区域的强而有力的协调机制和政府管理的机制。其体育资源规划配置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立法上充分保证地方政府的自力。中央政府的管理权力下放有利于各个城市进行自主决策,使区域内各城市能够根据各自的地理特征和历史特点,明确自己城市分工,从而形成城市体育功能差异,以便更好地发挥各个城市的体育资源优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