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旅游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旅游改革

文化旅游改革范文1

导言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行业水平也不断提高,中国成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最大客源输出国 ,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层次和数量上有更多的新要求。从了旅游专业发展的需要,旅游教育业应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革也显现出其必要新,因此,对于某一旅游专业课来说也需针对其专业特征进行相应调整,从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基础、专业技能、人文素养怎样通过旅游管理专业课去培养,本文以笔者所教授专业课旅游宗教文化课程为例,对教育教学思想和方式、方法改革进行论述,从备课、课堂教学及课下任务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旅游宗教文化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其中人文旅游资源也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和类型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宗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沉淀的精华,为旅游业增添了太多的人文魅力和智慧的结晶。旅游宗教文化是一门旅游专业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学科。

(一)教材方面

学科发展也处于初级阶段,该学科作为旅游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往往是以介绍中国宗教文化为主干内容,对于旅游与宗教的理论和实践的融本文由收集整理合较少,多是以宗教理论为主要内容讲述。

(二)教师方面

旅游宗教文化对教师的历史、哲学、文学基础要求较高。主要体现在较少在课外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把握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用科学的视角教授宗教文化知识,教师应在研究宗教文化的哲学理论和根源来运用到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规划的旅游业活动中来。

(三)学生方面

旅游宗教文化这门课对于教学对象也有较高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对宗教知识和旅游文化的理解能力,创造性地思考旅游宗教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此门课应该在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哲学观上给学生一个较好的前提和知识基础,不至于学生错解了宗教文化的真正内涵。

二、旅游宗教文化课程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为民办独立本科院校,对于开展旅游宗教文化的专业课,也是为了提高旅游管理学生的宗教文化知识修养,改善民办独立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较为薄弱的现状。教师对于这门设立不久的专业课,也需要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准备。

就笔者对该门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的课堂教学优缺点总结如下:

(一)优点

课堂纪律该门课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宗教知识的传承性。可以尽量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讲解有趣生动的宗教故事和历史发展。教学内容重点适中,框架合理,能做到讲练结合。布置课下作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和深度掌握。

(二)缺点

首先,由于课程设置安排的教学学期较晚,面对大三或大四的学生,也许是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这样的学生相比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学习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但缺乏旅游宗教的创新和发展。其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教师主讲为主,较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次,学生对专业考察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在学习动力上少欠主动性。教师对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缺少了解,没有注重学生的授课信息反馈,这样会导致学生容易产生课程的逆反心理;旅游宗教方面的案例式教学较少。

三、旅游宗教文化教学方法改革途径

设计学生对该门课的调查问卷或举行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对该门课的期待学习的内容,对教学范式的倾向选择。根据调查和反馈,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通过布置课内外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旅游宗教开发的可行性报告,教师充分辅助指导学生操作步骤和实施。并且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旅游宗教保护与开发的报告,锻炼学生的阐述和分析及宣传能力。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导游词设计大赛,要求在原有导游词基础上增添个人色彩和情景模拟。可在期末之前开展旅游宗教知识竞赛,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锻炼学生对宗教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件的设计制作,通过跟旅游宗教的视频、图片、超级链接、课件背景制作及动画的使用,课件和教案讲义的关系,应在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上制作教案、讲义,然后再根据这些制作内容丰富的课件。

从时间和空间上设计教学环节

文化旅游改革范文2

通过“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确立了四门核心课程,即《旅行社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服务礼仪》、《旅游文化》,其中《旅游文化》是重中之重,高考专业课的300分中,它就占了150分。它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和“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突破了学科框架,是一门培养中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前瞻性。它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旅游专业是浙江省四个首批课改专业之一,在课改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已经成为焦点和难点,被认为是新一轮课改的瓶颈,如何突破瓶颈关系到课改全方位的问题。就《旅游文化》科目而言,虽然出现了一些零星的、小范围的、个人的新的评价方式,但并未得到大众的认可,更没有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的需要

如今,《旅游文化》核心课程地位已日趋凸显,面对这么一门重新整合而成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无疑给学校、教师、学生、教研单位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以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综合性课程,该以何种方式渗透新课改理念、体现新课改要求、创造新型教学模式等等新问题、新任务,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迫不及待的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和完成。而这些新问题和新任务如何解决,如何完成,都还得归位于课堂教学,并接轨行业企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动手操作能力,且在操作中提升理论知识,更好的用于实践。

之前,我们简简单单的利用一张纸质试卷,来判断一个学生某一门课程学得怎么样,掌握的怎么样,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对于新课改的真正落实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其将来相应的岗位上就业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可见,我们必须要探索制定一种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解决《旅游文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能力体现方式、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等等这些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急切需解决的问题。

二、改革传统应试教育评价方式的需要

一直以来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所有成绩测试几乎都是单一、传统的测试评价模式,以条条框框的知识记忆为主要目标,以纸质理论考核为主要形式,理论分数在学生成绩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显然已经脱离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凸显旅游专业的特色。

《旅游文化》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和“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这其中的每一门课程之前都以理论学习为主,在具体上课过程中,由于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折磨下,老师和学生几乎只强调记忆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只停留在一张纸上而已,学完就背,背完就考,考好就扔,扔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新学的知识转化成一种永久的实践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先前的教学和评价都已经严重滞后,更为先进的学科评价体系就呼之欲出了。

三、企业对“现代员工”要求变化的需要

绝大部分经过理论考核的高分学生,看似具备了应有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素养,一旦下企业实际操作锻炼时,常常无法适应环境,产生很多的问题,如旅游专业的的学生通过了中餐摆台中级考试,拥有了摆台的基本操作技能,但真正到高星级酒店锻炼时,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甚至是状况百出。

企业不是学校,企业需要的是已经培养成熟的员工,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必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采取“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并非培养只是停留在笔头上的理论知识一大堆的庸才。由此可见,中职学校需以产学合作教育为载体,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企业的具体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全程实行工学交融。打破学期界限,根据企业的淡旺季需求,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认知实习,了解和体验各岗位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其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可见,要衡量学生是否已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必须有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家长的放任自流或期望过高,学校教育思想的偏差、教育方法的不当及社会中读书无用论、网络诱惑等方面的影响,致使很多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效率低下。中职教师是否能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多看看学生闪光的一面,活泼、好动、思想单纯、动手能力强,而不能总是以分数论英雄,打击其自尊心。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的特色”为依据,用符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需求机制的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培养有技术、有高素质一线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职课改的步伐正大踏步迈进,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职业学校的学生已成人化、社会化,通过《旅游文化》科目的学习,目标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重任,我们必须以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构建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五、教师成长的需要

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能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就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w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飞速发展。

六、改变《旅游文化》现有的落后的教学评价方式的需要

(一)缺乏相关专家学者深入的前瞻性的研究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评价问题,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课程评价问题,但它是个焦点和难点问题,是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尤其是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的《旅游文化》科目,集结了很多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宗教、古今建筑等,学生没办法看到实物,更是没办法摸着,也没有其他的媒介间接的了解它,所以只能按照书本死记硬背,较好的老师通过自己的经验设计出一些方式方法,来判断一个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是否有助于真正的实践操作,但这都是个人的浅显的评价行为,并没有学者对《旅游文化》课程评价进行系统研究。

(二)《旅游文化》相关一线教师的零星的、无序的研究现状

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的求学过程中,基本没有学习学生评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无法系统地、正确地实施各种评价,这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很多评价困扰,无法监测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这就导致学生好与不好难以衡量、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不明确,《旅游文化》教师无法进行系统的摸索和研究,只能是部分上进好学的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一些零星的、无序的研究,难以推广和实施。

(三)各校重课改轻评价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着重课改轻评价的局面。很多学校都积极投入到新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的大潮中,但在课程评价方面没有正式的、通盘的考虑和安排,更没有相应的组织、规划,和对课程整体反思的环节。即使有一些课程评价活动,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常常作为局部的、单项的活动出现,目的是完成某种单一的任务,而并不是基于对课程整体的评价。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课程实践内容的评估考核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体系,专业内涵不够突出,在现实操作中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现象。

以上可见,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旅游文化》评价体系,对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文化旅游改革范文3

【关键词】创新 跨文化交际 培养途径 人才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83-02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旅游业发展有了新视角和新重点。丝绸之路是世界旅游资源的汇集之路,汇集了80%的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也是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黄金旅游之路,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据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中国游客旅游消费,同时我们还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因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要顺应市场需求,进行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寻求高质的培养途径。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即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有相关的职业素养,熟悉对象国的文化和具备交流沟通的能力。学者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中强调,我国各级外语教学大纲中都有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论述和规定,但提法各不同,也没有明确教学中如何定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在实践教学中老师们只是通过语言的教学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是语言,它应该涵盖更广的内容。确定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标准,寻找什么途径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们要继续研究的内容。赵芳在《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用研究》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外语学习为主要途径。外语教育工作者应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课外指导方面下工夫,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贯穿于教学中。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外语基础薄弱

具体表现在:高职学生普遍不喜欢学习语音,导致难以突破语言关;课堂上跟不上老师节奏,容易恶性循环;课后不积极复习,容易遗忘知识。

(二)教学内容与市场动态脱节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基于语言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就是说学习外国文化和了解跟外国人打交道的技巧更为重要。特别是高职教育,尤为强调技能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一方面选用的教材没有跟上文化动态发展,知识依然陈旧,模拟的工作场景依然落后。笔者的学生去香格里拉大酒店前厅实训,当学生按照课本所写内容与外国友人攀谈,可外国友人表示听不懂。原因是有些单词他们现在已不用,有些事他们不再感兴趣。时代在变化,语言也在动态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知识结构与时代脱节。很多教师没有在语言对象国的生活经历,对语言对象国的文化理解不深。有的教师去过语言对象国,可时代久远而自身知识结构没有更新。与人打交道不能是理论层面,更多的是经验体会。外语老师如果不能跟学生分享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亲身体会,又如何告诉学生跨文化交际呢?笔者对广西某高职院校做实证研究调查发现:该校有外语老师32名。其中有过留学或国外生活经历的外语老师7名,占总人数的21.9%;其中参加过国外培训考察的外语教师3名,占9.3%;其中在近2年参加国外培训考察的外语教师0人。

(三)实践没能与企业工作“零接触”

学生没有在工作环境的实践,学习兴趣减弱甚至失去目标。根据笔者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有以下方式:外语角交流;课堂模拟对话,视听演练;有条件的实行“2+1”或“2.5+0.5”模式,即与国外院校合作送学生出去就读。高职学生的语言实践还应放在工作环境中。学生没能到企业去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会质疑学外语的作用,导致失去学习目标。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旅游行业需要一大批会“丝绸之路”国家语言及文化交际的人才,也就意味着会外语的旅游人才是有很多工作实践机会的,然而事实却相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有畏难情绪,认为无法胜任外语领队;二是学校没有给学生创造去企业实践的平台。

三、创新培养途径,推动人才供给侧改革

(一)创新教学方法

1.说话间学语音。以前的语言教学都是先学语音然后是语法,最后才开始读句子。其实完全可以直接叫学生开口读句子,在练习读句子的时候强化发音同时学习语音,当句子积累足够多时,语法自然没问题。很多老师都误解,高职学生外语功底差学不好,还是按部就班地教稳妥些。其实,让高职学生从语音语法再到句子不仅教不好,连学生仅存的兴趣也会抹杀。高职学生培养的方向就是要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那就让学生反复练习工作中需要用的外语。说话间学语音是最直接有效的突破语言关的方法。

2.不间断发言的教学法。解决学生跟不上节奏的问题,可以采取学生轮流不间断发言的教学法。笔者选取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做实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工作情景,抛出问题,学生无需举手无需点名轮流不间断作答。结果发现学生轮流不间断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学生注意力集中,高度兴奋的氛围下语言教学效果极佳。刚开始以为高职学生不愿参与,其实他们也很愿意有个平台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

(二)创新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

1.注重语言对象国文化和交际能力的动态化培养。要求外语教师能现身说文化。首先,学校能提供外语老师出国学习考察的机会,让老师身先士卒。回来后与学生分享最新的国外动态文化及与外国人交流的技能。再者,外语老师要坚持到对口企业挂职,积累工作中需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时修订更新教材内容。此外,鼓励学生把工作实践的经验带回来,选入教材,动态化教学。

2.评价体系转型升级,由单一到多元,由平面考核到多维考核。通常外语考试考核内容是考单词、语法、句子、片段阅读、听力、对话、翻译等。考试方法尽管一再改革,但评价体系没变。旅游人才的供给侧改革,就要创新旅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从单一的语言考核延伸到文化和交际能力的考核。由技能的单面考核发展为工作过程的多维度考核。笔者考核旅游管理班外语的应用能力,采取模拟带队出境游工作过程,其中有接客的口语交流,填写过境单的笔试,跟车导游的外国歌演唱,景区概览的翻译等。

(三)利用“互联网+”,在工作环境中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旅游改革范文4

(一)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或单位,下同)

(二)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旅游局、国资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负责)

(三)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旅游局、商务部负责)

(四)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局、中央编办负责)

(五)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六)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五年内,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要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旅游局牵头负责)

二、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一)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旅游局负责)

(二)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增加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间的航线航班、旅游列车,完善旅客列车车票的预售和异地购票办法。(铁道部、民航局负责)

(四)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公路服务区要拓展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旅游局负责)

(五)规范引导自发性旅游活动。(旅游局负责)

(六)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适当延长开放和服务时间。(文化部、银监会、邮政局、文物局负责)

(七)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对游客开放。(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八)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旅游局负责)

(九)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央外宣办负责)

三、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引导旅游者自觉按照《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文明出行、文明消费。(中央文明办、旅游局负责)

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发展改革委、旅游局负责)

(二)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加快推进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完善旅游航线网络。(民航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四)确保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顺畅。(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林业局负责)

(五)加强重点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旅游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负责)

(六)通过五年努力,全国所有A级景区旅游交通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旅游局负责)

五、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一)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旅游局、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负责)

(二)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旅游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负责)

(三)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发展改革委、旅游局、文物局、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林业局、国土资源部、海洋局负责)

(四)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旅游局、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等部门负责)

(五)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体育总局、旅游局负责)

(六)继续发展红色旅游。(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六、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一)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三)把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四)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旅游局、商务部、体育总局负责)

(五)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商务部、旅游局负责)

(六)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商务部、文化部、体育总局、旅游局负责)

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一)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旅游局负责)

(二)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旅游局、国家标准委、商务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三)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旅游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负责)

八、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一)加强旅游开发建设中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文化部、旅游局、林业局、文物局、海洋局负责)

(二)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水平,突出旅游餐饮文化特色。(商务部、文化部、旅游局负责)

(三)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文化部、旅游局负责)

(四)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文化部、文物局、民政部、体育总局、旅游局负责)

(五)集中力量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旅游局、中央外宣办负责)

九、推进节能环保

(一)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旅游局、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商务部负责)

(二)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环境保护部、能源局、旅游局、商务部负责)

(三)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旅游局、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林业局、文物局、海洋局、水利部负责)

十、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一)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育中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优势旅游产业。有序推进香格里拉、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青藏铁路沿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北部湾地区等区域旅游业发展。(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国家民委、旅游局负责)

(二)促进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旅游,加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旅游局、公安部、港澳办、台办负责)

十一、加强规划和法制建设

(一)制定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铁道部、民航局、海洋局、旅游局负责)

(三)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旅游局、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四)抓紧旅游综合立法,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法制办、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二、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

(一)落实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二)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三)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加强联合执法,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旅游局、工商总局、公安部、商务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发展改革委负责)

(四)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十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

(一)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教育部、旅游局负责)

(二)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旅游局负责)

(三)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工作。(旅游局负责)

(四)实施全国旅游培训计划,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五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全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十四、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一)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旅游局、安全监管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民航局等部门负责)

(二)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重点旅游地区要建立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旅游局、气象局、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海洋局负责)

(三)防止重大突发疫情通过旅行途径扩散。(旅游局、卫生部、农业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民航局负责)

(四)推动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出境游客紧急救助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旅游局、外交部负责)

(五)搞好旅游保险服务,增加保险品种,扩大投保范围,提高理赔效率。(保监会、旅游局负责)

十五、加大政府投入

(一)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负责)

(二)中央政府投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改革委、旅游局负责)

(三)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国家旅游形象宣传、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财政部、旅游局负责)

(四)安排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时,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支持。(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五)把旅游促进就业纳入就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旅游局负责)

(六)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财政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十六、加大金融支持

(一)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等信用增强体系,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人民银行、银监会负责)

(二)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过程中积极提供旅游消费信贷服务。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负责)

十七、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

(一)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发展改革委、旅游局负责)

(二)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旅游局、财政部负责)

(三)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发展改革委、旅游局负责)

(四)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税务总局负责)

文化旅游改革范文5

关键词:特区;喀什市;旅游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7-37(5)

喀什是新疆第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2100多年[1],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角,帕米尔高原东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中亚腹地,总面积554.3km2。[2]独特的区位使其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东西方交通的咽喉枢纽,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交汇点。悠久的历史为这里留下大量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突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提出到2020年“将喀什市建设成为面向中亚区域性商贸、旅游中心城市”,喀什市委、市政府确定“把喀什市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①。但喀什市在旅游业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旅游产品单一、接待设施落后、旅游业总体规模较小等问题。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对旅游业进行全方位综合改革,本文将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1 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把旅游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意味着中国旅游业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 积极发展旅游业”,这为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0年4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启幕,上海、山东、广东、深圳等全国实力最强的省市对口援助喀什。一些省市从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对喀什进行支援,一系列旅游项目的开工建设,将大大改善喀什景区环境。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费改革。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将带来大量的资金流、人流,带来喀什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从而给喀什旅游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突破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特区概念”还将吸引不少旅游企业家来喀什投资,为喀什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喀什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喀什经济特区的建设,各级政府对喀什旅游业的支持,以及喀什自身的区位及资源优势,使得喀什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2.1 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喀什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喀什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拥有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文化遗存。尤其喀什是维吾尔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地方,堪称维吾尔民族文化大观园。2009年喀什市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9%[2],形成了以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资源。喀什老城占据着喀什市区五分之一的面积,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3];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公元1442年,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伊斯兰古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规模的清真寺;阿帕克霍加墓(又称“香妃墓”)是一座具有维吾尔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古建筑群,还有莫尔佛塔、盘橐城、阿曼尼沙汗墓、徕宁城,以及十二木卡姆等众多的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4]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科考、观光、探险的重要旅游资源。

2.2 喀什市区位优势独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五国接壤,有6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区位优势明显[5]。从交通区位来看,喀什市处于欧亚陆路交通大动脉的必经之地,是欧亚铁路、欧亚公路中国段的未端和前往中亚的起点,是中国通过中亚各国的陆路交通枢纽。随着经济特区的建设,喀什将成为中亚南亚与中国交通往来的枢纽地和中转站。从经济区位来看,喀什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天然大陆桥和黄金通道,自古就是商贸重镇。从文化区位里来看,喀什是古代四大文化的交汇地,丝绸之路文化的聚焦点,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地。独特的区位使喀什旅游业发展占尽“地利”优势,也为旅游综合改革提供了基础。

2.3 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旅游业综合改革提供了物质保证

在国家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和深圳对口援建等利好政策的拉动下,喀什加大投资力度,进行大规模城市配套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喀什至和田高等级公路全线贯通,喀什至和田铁路通车,交通条件大大改善。截至2010年底,喀什市新引进18个、总投资280亿元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已顺利进入实施阶段。艾提尕清真寺和阿帕克霍加陵墓修缮维护工程顺利实施,徕宁城和九龙泉等景点工程前期工作完成,深喀大厦、安徽银瑞林等五星级大酒店相继开工建设,喀什还按国际标准制作安装了城市道路旅游导示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2.4 政府重视旅游业发展,为旅游业综合改革提供了组织政策保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要建设具有浓郁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逐步将喀什打造成为连接亚欧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国西部“明珠”城市。喀什市提出,“十二五”期间工作重点之一是高位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此外,喀什市政府非常重视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对老城区进行了科学改造;为挖掘喀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09年开始组织编写反映喀什古城历史文化的巨著《喀什噶尔学》。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旅游业综合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

3 进行旅游综合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3.1 建设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需要

建设国际旅游集散中心需要有四通八达、立体化的交通系统以及现代化的、结构合理的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则需要以高端旅游产品为依托。目前喀什旅游服务水平还较低,高端住宿设施和特色住宿设施还远远不够,高端旅游项目欠缺,体验性参与性项目较少,文化资源缺乏深度挖掘,特色休闲设施欠缺,这些都阻碍了喀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善这些条件涉及到交通、商贸、园林、文物、城建等多个部门,必须从“大旅游”产业的角度出发,对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统筹考虑,以实现喀什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3.2 资源整合、产品升级的需要

喀什境内旅游景区景点普遍规模较小,有待提升做精。产品以观光为主,休闲、度假产品发展不足。此外,喀什各景区景点隶属多部门管辖,同一景点隶属不同部门管辖,适用不同的法律法规,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冲突、争抢利益、推卸责任,造成管理的真空地带。如喀什噶尔老城景区内,居民拥有房屋的产权、管理权、使用权,道路、管线等公共设施建设维护又由城建部门负责,一些文物建筑又由文物部门管理,而旅游业又由旅游公司在经营。管理混乱,受益不均,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要实现喀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须进行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关系,提升景区地位,做精升级旅游产品。

3.3 建设喀什经济特区,培育大型旅游企业的需要

随着喀什经济特区的建设,喀什旅游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旅游市场受国际局势影响也越来越大,“散、弱、小、差”的旅游企业现状难以抵御旅游市场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如其来的各种风险,因此必须实行市场机制改革,培育大型旅游企业,以应对喀什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需要。此外,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旅游市场运作中的监督、管理职能,是国际上旅游业发达地区的通用做法。目前喀什的非政府组织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发挥,行业监督、管理、审批、秩序维护,全部落在了政府头上,这既不利于行业的自由发展,又加重了政府行政管理负担。

3.4 引进培育旅游人才的需要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既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素养的一线工作人员,又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管理人员。旅游业人才匮乏是制约喀什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亟需对现行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引进、培育旅游行业短缺人才。

3.5 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需要

区域旅游合作度不高是制约喀什旅游发展的又一瓶颈,而喀什区域旅游合作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一方面,周边国家局势存在很大不稳定性;另一方面,疆内地域辽阔,与周边城市的区域旅游合作形式需要创新。因此,在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方面,需要从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4 旅游综合改革方案设想

4.1 改革的历史使命分析

喀什进行旅游综合改革,要围绕国家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借力经济特区建设,探索构建更具活力、更高效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大旅游”综合管理格局;推动喀什旅游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喀什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喀什建设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推手,助力喀什市宜居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

4.2 改革目标分析

喀什进行旅游综合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革使喀什旅游收入、旅游人数、旅游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提高。构建合理的旅游产业功能区,培育门类齐全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几个文化旅游、商贸旅游、休闲旅游金牌项目,培育推介几条国际联合、国内联合、疆内联合、喀什区内的王牌旅游线路,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西部明珠城市和国际商贸旅游胜地。构建具有世界价值的核心旅游吸引物体系,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服务体系,使喀什成为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旅游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梯度合理的旅游人才队伍。

5 旅游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研究

通过综合改革完成上述使命,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从“大旅游”统筹机制、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旅游产业融资机制、旅游业人才引进及培训机制、旅游执法稽查制度七个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

5.1 探索“大旅游”统筹机制建设

树立目的地管理思想,从市政府层面探索一种统筹机制,将整个喀什市作为一个大的旅游景区建设,将旅游行业内部产业部门与关联产业部门纳入统筹范围,使旅游行业运行更加顺畅、高效。

5.2 探索旅游综合管理体制

为了解决旅游行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问题,喀什市应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主要针对四个方面:一是针对旅游资源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现状,建立统筹管理机制;二是建立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能;三是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四是探索旅游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

5.3 探索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机制

喀什市目前各类旅游资源类别不同,权属各异,在具体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在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探索实行分类管理的模式,同时创新景区经营管理模式。

5.4 探索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喀什市地理环境及周边国家政治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喀什市的区域旅游合作不同于一般的区域旅游合作。一方面,由于地域辽阔与周边景区距离远,合作开发旅游线路的方式操作起来时间成本较高,行游比较低;另一方面,周边国家政治环境差别较大,决定了国际旅游合作的复杂性。因此,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改革应从参与全疆的旅游线路推介,加强与周边地市州的旅游开发、旅游交通建设合作,创新与周边国家的国际旅游合作方式几方面入手。

5.5 探索旅游产业融资机制

喀什经济特区的建设一方面有国家在财政方面对喀什的较大投入,另一方面有来自国内外的各类投资。不同类别资金用于那类建设,采用何种形式进行融资,如何有效的用好各项资金,是喀什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国内外旅游业开发的经验表明,在资金利用方面必须慎重,保证在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经营等方面把好资金关,创新融资模式。

5.6 探索旅游业人才引进及培训机制

人才是喀什市旅游发展的关键,必须通过灵活的人才引进及培训机制,“外引、内提升”,双管齐下,迅速为喀什培养一支梯度合理,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旅游业人才队伍。

5.7 创新旅游稽查执法制度

各项旅游法律法规的执行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保障,是维持良好的市场环境的重要手段,喀什市面临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各项政策法规,保证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因此,必须成立专门的旅游稽查执法机构,执行严格的旅游执法稽查制度,保证各项旅游政策法规的有效执行。

6 旅游综合改革保障措施

6.1 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动旅游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型

向公共服务型管理转型是我国当前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尽快卸掉一些微观管理职责,全方位加大宏观调控、管理力度,集中履行旅游公共资源整合和利用、旅游市场行为监控和规范等宏观职责,实现服务型旅游部门行政模式。喀什市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要逐步从微观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解脱出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行业管理、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方面来。

针对喀什市目前旅游行业情况,最适合的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型旅游行政管理模式。在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下,管理部门应对整个行业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服务。

6.2 实施目标管理,制定详细的量化责任目标体系

只有量化的目标才是可以公正考核、明确执行的目标,保证喀什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制定出针对每个旅游业部门的、详细的、可量化的责任目标体系。由市政府组织对目标体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打分,鼓励先进,激励后进。

6.3 建立协调机制,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旅游综合改革涉及部门广泛,而各部门由于体制不同,从而导致了旅游综合改革的复杂性。为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从高层设计,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6.4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调动各部门改革积极性

为调动各部门改革的积极性,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评估各部门改革效果,对效果较好的部门予以奖励,效果差的部门予以不同程度的处罚。

参考文献:

[1] 喀什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喀什市志[M].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66.

[2] 喀什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喀什年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27.

[3] 杨兆萍,谢婷,李晓彦.典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与保护——喀什地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1,24,(4):332-337.

文化旅游改革范文6

一、工作思路

20__年,市文化旅游局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进一步繁荣艺术创作,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强化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监管,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在发展目的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休闲健身、娱乐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在发展战略上,必须提升潜江文化软实力,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在发展理念上,必须一手抓公益性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产业;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繁荣文化旅游市场,推动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四是在发展动力上,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全市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焕发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主要举措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文件精神,立足工作实际,结合文化旅游(体育)“十二五”规划,切实做到业务建设、产业发展、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四位一体、齐头并进。

1、切实加强业务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是推进文艺精品生产。力争推出1-2台新创作的优秀剧(节)目,并力争在省内、国内重要艺术活动、评比中获得大奖。二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免费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开展“月月红”广场文化活动以及节庆文化活动。在重要节日期间,开展非遗节目展演、腰鼓秧歌健康舞蹈表演、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同时,扶持、引导、鼓励农民点歌台、农民乐队、农民剧团服务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三是依托文艺载体,繁荣文艺事业。以文化事业单位和社会文化团体为载体,繁荣现代气息与乡土风情相结合的戏剧、小说、诗歌、诗词楹联、音乐、舞蹈、书画、摄影、民间文艺等文学艺术,形成百花齐放的文艺发展格局。

2、切实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普遍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产业。一是加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力度。抓好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以文化产业园为依托,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快龙湾遗址本体保护与旅游开发步伐,按计划实施龙湾遗址放鹰台遗址群保护实施建设项目、龙湾遗址·章华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深入发掘智者大师文化内涵,启动智者大师及宗教文化场所建设,弘扬佛教文化,增加旅游景点。复原“两李”(李汉俊、李书城)故居。通过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二是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体系。逐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支持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产业投入机制。适应消费快速增长的新形势,在书店、剧院等文化经营单位内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影院线、演艺联盟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建立融入“1+8”城市圈的图书报刊、影视产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艺术品、演出剧目的营销网络。三是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发展三产业文件精神,争取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市场准入、工商和价格管理、土地使用、资产管理、收入分配、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予以倾斜。

3、切实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紧围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等关键环节,切实贯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平稳有序地推进体制改革。二是重点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单位免费服务机制、特色服务机制;推广剧团、书店改革的经验,按照“设置岗位、明确职责、竞争上岗、绩效考核、奖惩兑现”的步骤,在“四馆”推行竞争上岗,激发文化事业的活力。

4、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教育。人才培养设是实现文化、旅游、体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岗位培训制度、技术性业务性专业人才的传袭人制度,全面提高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三、工作重点

1、启动文化产业园机构设置及相关项目规划、论证、建设工作。启动大剧院、中国剧协剧本奖创作基地和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论证,推动文化产业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完成市少儿体校教学场所、体育场所及住宿楼拆迁、还建安置工作。

3、继续实施龙湾遗址保护与开发工作。力争在龙湾遗址保护站建成多媒体接待厅。启动龙湾遗址章华宫复原与推测设计规划论证。实施龙湾遗址放鹰台遗址群保护实施建设项目、龙湾遗址·章华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4、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续组织实施“月月红”广场文化活动,每月组织一场以上大型广场文化活动;继续实施送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完成送文化下乡100场。在重要节庆日开展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传播社会主义主旋律先进文化。

5、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文化、体育设施。完成138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实现农家书

屋覆盖所有乡村;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6、做好旅游线路推介工作,将我市纳入武汉——宜昌旅游线路;加大我市旅游资源宣传力度;指导完善旅游业带动的旅游社、宾馆、餐饮业服务配套工作。

7、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对“潜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编制完成《“引江济汉”暨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旅游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

8、严格督促和指导高石碑镇窑岭村旅游名村创建工作。积极跟进龙湾镇、积玉口镇旅游名镇申报工作,力争至少一个镇申报成功。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申报星级农家乐、宾馆星级申报的指导工作。

9、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争菜花龙灯、潜江唢呐等非遗项目列入全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争取龙湾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