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职业规划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职业规划建议范文1
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促进高等教育良性发展,教育部对国内各高等院校实行“五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尽管评估的口号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出现了一些问题。
据有关媒体报道,北京一所大学“仅发放为评估而加班的补贴就达几十万元。”更有甚者,有些学校竟然以各种形式为评估组送名目繁多的贵重礼品,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目前,高教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是评估所涉及的内容太多,评估过程也不尽合理,只有建立教学质量的内部监督机制,使其成为优秀学校普遍性的自觉行动,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个人建议首先应减少评审学校数量。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除了个别新专业以及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进行外评估以外(外加不定期评估),其他均由校内自评估。对其他学校也应根据情况,重点对一些办学时间不长和一些学校就业率低的专业(包括新专业)进行外评估。
其次,简化评估项目和评估过程。如:仅检查当年的教学计划内容(而不是三年的内容),增加来年不定期抽查以防止有些学校对付评估。取消随机抽查学生考外语等诸多不合理的做法。■
(李雅芳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民建陕西省委会主委)
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民办教育的本质与公办教育一样,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需要。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对民办教育及其发展应有全新的认识、思路和举措,并应将一些业已规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落在实处,积极鼓励和促进我国民办教育健康、良性发展。为此,笔者建议首先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法律地位。要淡化教育的所有制形式,强化并特别重视学校经营主体的素质和教育经营过程的效益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切实落实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自,保障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在职称评定、评先奖励、继续教育、养老保险等各方面的同等待遇。
其次,要细化和规范民办教育“合理回报”和税收优惠政策。建议有关部门对“合理回报”作出明确的有法律依据的具体解释,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尽快出台涉及民办教育事业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或实施细则,以妥善解决有关民办学校的“合理回报”和税收优惠政策无操作性的问题。
同时,还要对公办学校办民办教育予以规范和监管。严格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公办学校办民校必须符合“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的“四独立”条件,对现有公办学校办民办教育进行清查,对不符合条件的给予清理和整治,给民办教育以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任文燕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工商联会长)
高校宜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
2007年,全国有495万名大学生毕业,这些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升学,成为学生本人、家庭和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大学生就业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即:在岗位选择时对该岗位的职业性质、发展、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不关心、甚至不了解,而过多关注薪金、单位的远近、工作环境等。
这种盲目性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说延长了个人职业生涯的适应期;从企业角度来说选人成本加大、对新人的管理成本和培训成本加大;而从社会角度讲,国家花费大量的教育经费培养大学生,如果毕业生不能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发挥所长,对国家和社会也是一项巨大的损失。大学毕业生就业盲目性大,源于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教育。
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在高校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进入第一课堂,主要内容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形势、各行各业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生个人职业测评(其职业兴趣、能力、倾向性,个人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等,从大学二年级起开设,在公共必修课中设立,给与学分。
要培养、建立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尽快推进职业规划教育职业资格认定,推进职业规划教育社会机构及组织的发展,形成社会与高校的良性互动。
还应加大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专用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力度。在推出系统教材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先行引入一批有关职业规划教育的公开出版书籍,作为大学生的必读书目。■
(徐枫 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
关于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8%、53%和43%,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职院校发展由于先天不足,在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制约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是提高办学层次。建议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一是在建设好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的同时,着重扶持建设优势强劲的国办、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专业;二是建议在河北省作试点,将目前应用技术型专业突出的2-3所普通高等院校办成具有一定实力水平的高等职业大学,可申请挂牌“XX职业大学”,实行高职本科教育;三是合并行业性成人高校,行业近似、条件好的集中办好一所,承担为行业以及近似行业培养高职人才的任务,提高办学效益。
其次是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议教育部创办职业师范类高等院校或在原有师范类高校设置职业师范类专业,为高职院校培养输送合格教师。二是为了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发展,建议教育部制定出台有关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同时进行专项评估、检查,以确保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从而保证高职教育质量,促使高职院校健康发展。
还要规范职业资格认证。一是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建立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互通机制,规定高职院校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教学课程中。同时,职业资格鉴定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像师范类院校毕业取得教师资格证一样,获得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书同样可以直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建议国务院协调相关部委,把部分职业资格鉴定的权力下放到从事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使高职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实现真正的接轨。
最后要解决学制问题。建议教育部不做硬性规定,学制的长短面向社会需求,围绕学生就业。坚持灵活多样的原则,有的专业可办为两年制,有的专业则实行三年学制。■
(张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军械工程学院原院长)
关于改革我国大学收费的建议
据沿海部分发达城市过去几年的规定,大学生学费标准按大学生人均经费支出的25%确定,但现时各地高校是否统一按此标准执行?如果未来大学经费开支不断上升,是否也统一按25%比例摊分在学费中?而一些热门院系及专业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学校是否可以随意提高收费标准?大学生应分担多少比例的教育成本才算合理?
教育是国家的长远战略性投资,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把教育作为政府开支的重要部分,大学拨款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教育水平和人才的质素,故教育经费充足与否是直接影响大学学费的最直接因素。
而大学生学费如何确定,及如何接受社会及公众的监督,也是关键问题。为此,本人建议,首先要增加教育经费的开支。国家应多渠道为大学筹集经费,除在财政收入增加的条件下尽可能加入教育拨款外,还应发动社会、企业及个人广泛捐赠款,允许大学的学院、图书馆、实验室及各类基建项目以捐助团体和个人冠名,并严格控制或降低学费的标准。
其次要充分考虑在现时国内民众收入条件下,普通家庭对大学生的供养能力,制定各地各校合理的学费收费标准。大学生收费的标准应根据实际上的人均教育开支总额,确定在一个合理的比例上,各地各院校不能“一刀切”。另一方面,高校收费要举行公众听证会,接受社会监督,学费每年升降应纳入省级物价部门的规管,校方和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单方面确定。
个人职业规划建议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规划 策略优化
如今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出路已经成了国家及全社会都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每年的大学生数目不断增加,社会也承担着巨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虽然国家不断出台相应政策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是同样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大学生在高校就读阶段,对自己的职业前景非常迷茫,缺少一个具有长远性的职业规划,高校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方面也存在诸多欠缺,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往往出现“跟风走”的现象。比如,目前出现的“公考热”、“考研热”、“外企热”等,都是学生对自己的特点及职业趋向缺少相应认识,盲目跟随他人脚步的表现。别人都在考公务员,都在评价公务员待遇高,于是不经过分析自身特点,一味追求进入国家编制,由此造成社会各行业人才分配不均衡,是一种严重的人才浪费现象。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提出相应举措,在就业方面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
1.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分析
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决定着学生今后的成长道路,在选定道路之后,怎样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则为学生实现不断超越自己奠定了不同的目标方向。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对自己的职业及今后的发展具有一个较完整和清晰的规划,那么,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学生就会面临个人发展前景的迷茫,限制个人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某些毕业生在工作之后反映自己就是在混日子,其实这就是一种很明显的缺少职业规划的表现。学生经过高等教育,进入职场,反而陷入自身发展的迷茫窘境,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目前的高校还缺少对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就目前的分析看,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存在以下问题。
1.1学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重视不够。虽然大学生职业规划这个话题在社会上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在学校方面并没有将学生的相关教育普及开来,学生虽然知晓要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前景进行合理的规划,但是缺少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没有机会接触相关类型的知识,造成学生规划能力的缺失。
1.2时间安排不合理。时间安排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虽然有的院系为学生安排了相关的职业规划的讲座,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性,只是在学生毕业之前或要进入职场时,才安排一两场以职业规划为主题的讲座。这种讲座虽然灌输给学生一定的职业规划概念,使学生了解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要怎样完成自己的规划,还缺少相应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无法在实际操作中完成自己的规划方针。
1.3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出现偏差。目前,一些在校学生对自己缺少清醒的认识,对自己今后职场工作中所需要各种素质准备不足,职业选择出现价值偏差,比如,大部分毕业生将工作的所在城市、薪资待遇放在考虑的首位,而忽视自己本身的特长和专业特点。因此,就出现高待遇工作备受学生青睐的现象,无形中成了现在就业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2.解决职业规划问题的建议
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求职观,配合当前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各级学校应该针对现行职业规划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政策体系优化。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认为应该首先从以下方面入手。
2.1学校要更新对职业规划教育的理念。学校要摆正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认识。很长时间以来,大学教育过于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方面重视不足。一些院校虽然有一些相关的就业指导、规划工作,但往往只是表面形式,没有切实结合学生的需要。因此,在今后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职业规划工作要进入学生中间,了解大学生究竟需要什么,并且依靠各级学生组织和就业指导机构,将学生吸引到职业规划的具体行动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地区之间形成联动,相互吸取经验,将职业规划与社会现实充分结合,并且将成功经验逐渐向全国院校进行推广。
2.2将规划指导贯穿在整个学习生活之中。我们要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在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形成一种科学的职业规划学习体系,针对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的教学指导任务和目标。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后,让他们初步认识职业规划对他们今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的内容,并且可以让新生与高年级学生或者毕业生进行座谈,通过他人的经验,掌握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职业规划的作用。
在二三年级时,我们开设职业规划辅导课,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求职技巧,并且请企业相关人员介绍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的需求。进入大四后,继续深化职业规划的指导,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2.3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趋势,帮助学生摆脱“钱本位”、“官本位”的就业选择倾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就业观和国家的实际需要进行紧密结合,正确看待任何工作岗位的性质,消除一些学生对基层工作存在的认识偏差,以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使他们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合理选择就业目标。
总而言之,我们在高校推行职业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指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帮助国家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大学毕业生开辟更广阔的职业前景。
参考文献:
[1]谭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体系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2]黄飞凤.如何实施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J].职业圈,2007(01).
[3]吴宏刚,贺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试析[J].科技资讯,2007(32).
[4]吴贵明.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与运动形式[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个人职业规划建议范文3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理性审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自我剖析、目标设定、目标实现策略、反馈与修正。[1]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调查发现仅有9%的学生有认真完备的职业规划。不少在校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认为职业规划是毕业之后的事情,对未来只有模糊的打算,忽视职业生涯规划,有的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工作机会很多,高职高专学生无需职业规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造成学习没有目标,求职就业没有长远的打算,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规划。以后在就业中出现职业目标摇摆、定位不准、不能坚持职业理想等问题。
(二)就业观的短视。
有的学生在当前情势下为了早日就业,不顾所学专业,只要是能就业的岗位,就都投以橄榄枝,盲目找工作,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没有用心去思考,认为只要找到工作就行,不管将来如何,走一步看一步。有的院校非常重视就业率,忽视学生的就业质量,导致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本人求职就业急功近利。这种考核机制使许多院校只关注就业率,忽视了求职就业中的深层次问题。
(三)学生自我定位不理性,不切合实际。
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客观工作的评价基础之上的,要有合理的定位。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步骤。客观的自我评价基于对自身的全面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性格和爱好,能确定自己的职业倾向。目前,有很多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时没有从实际出发,片面追求“二大”(大企业、大城市、)、“三高”(高福利、高收入、高地位),不顾自身客观条件和社会实际需求,盲目追求导致空中楼阁现象的发生。许多学生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与个人的性格、情感、成长背景及专业知识的积累联系不够。正是因为缺乏对自己、专业、行业等的客观认识,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致使职业规划停留在理想层面,缺乏可操作性。
(四)职业价值观过于务实。
高职学生的职业目标过于功利,比较看中经济利益的获得。一些学生注重职业的经济收入,而忽视了职业的理想价值,把对前途和成才转为对收入、地位、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这样在求职时,就不免存在着追求功利化的倾向。
(五)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不到位。
“有规划,无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是有些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指引学生职业前进的方向,落实到位可以培养将来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有的学生开始制定了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中途或者最后都没有坚持按规划来行动,规划成为空话,没有实际意义,因而不能促进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二、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位。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工作最重要的指标。有的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仅仅是在快毕业的时候由就业指导部门给毕业生简单地讲一讲,不系统、不完整。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追求就业率,轻视学生的职业发展,甚至教育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以提高就业率。没有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问题,因而出现了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二)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匮乏。
近几年,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院校不够重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有些院校开设相关教育课程,教学不系统、知识零散、教育效果不佳。同时,部分院校现有从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指导教师不具备相关理论学习背景,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存在着指导过于粗略,形式呆板,以及缺乏对学生的个体指导等问题。不能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认知偏差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学校教育与职业定向脱节,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仅局限于毕业生群体,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缺乏指导与帮助,导致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走入职业规划的歧途。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认识不准,又缺少专门的机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培养、职业世界的认知等教育方面比较薄弱。
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思考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一)学校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要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就业教育的重点,而不是仅仅以就业率为目的。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全程职业生涯指导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活动,将这种教育指导贯穿大学的全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可以通过组织各类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认识。
学校方面可从以下几条途径着手。
1.重视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入学教育,促进学生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职业要求等的初步认识。大学一年级为探索期,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尽快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注意提高职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掌握未来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为将来毕业求职、增强竞争力奠定基础。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工作,并提供相关的顶岗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场景中增强职业认同感。
2.建立专业机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由于个人的局限,学生往往会走很多弯路。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这个专门的职业咨询服务机构,可以挂靠在就业部门,也可以作为选修课实施机构归口到教学部门。应配备一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从现实出发,对学生开展职业咨询、择业指导等教育培训活动,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建立专业咨询机构、职业规划课程老师为主体的全程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建立大学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
3.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水平。学校可以从社会上聘任专业人士加入指导教师队伍中,切实提高职业指导教师整体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
(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高职院校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了解自己。每个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前,都应当认真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通过剖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拟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时代提高综合能力,为毕业后成功步入社会打好坚实基础。
2.理性分析职业环境。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只有准确掌握当前面临的职业环境,才能确立适当的就业期望目标,调整并使之更切合实际。环境分析的核心是职业分析,是对目标行业进行了解,明确该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性质、职业素质与能力、任职资格等具体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明确在校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为确立今后人生目标,合理的职业定位做好铺垫。
3.转变就业观念。当前的就业环境,如果仍抱着传统的就业观念,就会错失很多机会。在各种工作机会面前,学生需要有理性的头脑,不能盲目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缺乏理性的、没有职业规划的盲目行为,耽误了职业发展的良机。要转变就业观念,结合自身综合能力,理性地进行职业定位,正确认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自己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
4.设定职业生涯阶段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的。不顾自身的优势设定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在了解自我、分析外部环境后,学生可根据客观准确的定位进行个人职业目标设定,对学生阶段的职业目标进行分解,制定阶段目标,时间可以是一年、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周。学生在阶段职业目标的引导下,根据个人条件,有计划地完成一个又一个阶段目标,进而为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最终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能使看似难以企及的个人职业目标分解为若干难度适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短期目标。促进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提高能力,最终顺利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5.职业生涯规划调整。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中的,由于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及时修正与调整。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初确定的职业生涯目标可能是比较模糊或抽象的,有事甚至是错误的。经过一段时间,评估前期的生涯规划执行效果,调整阶段目标中出现的偏差,修正职业生涯目标,适时作出调整是必要的。大学阶段早期制定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能由于学生对自我及外部环境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确立的职业目标可能不合适自身的实际情况。随着个人知识与经验的不断累积,再加上自己完成职业生涯阶段目标的情况,学生必须重新进行自我评估,及时发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个人的阶段规划,在每个规划阶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和有效的反馈。若执行效果好,则应当坚持下去;若未能如期执行,则要考虑是自身的原因,还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本身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进行重建,以保证其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陈红.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探索,2012(3).
[3]杨东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4).
[4]杨锡强.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规划的策略与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1(5).
个人职业规划建议范文4
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自我认知和发展越来越重要。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和建议,对该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职业认知;专业认知;社会认知
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如何保证餐桌上的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形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成为就业前景较好的一门新兴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食品为研究对象,以生命科学与食品科学为学科基础,研究食品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复杂关系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在食品企业、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海关、商检、卫生防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项目管理、策划、食品生产、食品安全服务等工作。
当今社会职业竞争激烈,如果脱颖而出,是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育过程中所必须明确的问题。而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信心,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是完全按照个人兴趣和意愿进行选择的,尽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很多同学考入大学后,经常感觉茫然,比如不清楚未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方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不懂得如何利用大学的学习时光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因此,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策划将来从事工作方向性的方案,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增强职业竞争力。
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与方法
2.1职业认知教育过程
职业认知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未来职业岗位的了解,明确将来自己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特点以及要求掌握的技能,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同时职业认知也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自我认知和人生价值观。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百姓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如果缺失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对社会和人民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所以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就能够明确自己未来将从事什么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应该重点掌握哪些技能。例如,如果学生有意愿从事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那就应该有意识的对食品分析、食品检验等技能进行锻炼;如果要从事产品质量审核的相关工作,就要掌握产品质量审核、过程质量审核、管理体系审核以及质量体系认证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2.2专业认知教育过程
专业认知往往同职业认知密切相关,因为专业的学习就是为了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一般来讲,专业认知和学习规划要相结合。这一过程应在入学初期即进行,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因为,大一新生入学后对学校生活,专业学习一无所知,处在十分迷茫的阶段,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有人能在迷雾中给予点播,在这个阶段如果对其所学专业有个较为清晰的理解,将对学生整个人生的目标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应在学生开课的第一周,主要向学生介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就业的方向,市场人才的需求,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也可以带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了解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欣赏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和大学生课题及竞赛成果等,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
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二阶段应在开展教学的2个月后进行,这个时期,学生已经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有所了解,然而适应性可能不是很好,由于大学课堂知识涉及广泛,知识较多,学生绝大多数要靠自学的方式,学习时间自由安排,这可能使很多学生无法尽快的进入角色,这一阶段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应该着重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涉及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与未来职业岗位的关系,特别是基础课,要让学生明确基础课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确保顺利通过考核。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要注重学习,又要注意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合理安排学习和学校活动的时间,有目的地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组织协作能力等素质,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和勇气,在未来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应在专业课学习开始之初。专业课的学习和知识掌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个阶段教师要在讲授课程的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本课程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今后就业时起到的作用,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掌握哪些理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应该掌握什么实践方法,如何进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学习,带着问题听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就业认知教育过程
就业认知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情况。教育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对职业影响的重要性,了解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自身所要具备的基本原则和准则,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开展一些讲座,教会学生职场生活的基本礼仪,如何制作个人简历,面试的技巧,职业选择,遇到挫折如何调节自我,是否就业还是深造,如何准备考研等等,避免学生在择业就业或者升学再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
3 小结
职业规划并不是一成不断的,在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但是在大学学习阶段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环境,更好的对自己未来走向社会如何规划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巧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 268-269.
[2]谭睿,张波.探讨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的教育过程与方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2: 130-133.
个人职业规划建议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大学生正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培养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调整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场的适应力、建立良好的职场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于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的计划。20世纪7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得到推广实施,我国目前在学生进入大学前几乎没有相关职业规划指导教育。因此,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应该适当提前加入职业规划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择业观,并且能够为职业生涯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在实践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2.1 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较重视就业率,而非学生长远的就业能力。这些活动可能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也会导致许多学生为就业而就业,没有长远规划,这种指导是一种实用性、速效性、技巧性的而不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作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需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需要培养能够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有自信、会思考、会选择的人。因此,在高校建立一套贯穿大学期间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团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进行职业规划的老师,不仅要具备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基本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目前多数学校职业规划教育方式是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而大多数从事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理论和实践方面知识经验都不足。另外由于缺乏师资力量,课程大多设置为大班教学,教师不容易进行课堂管理,很难进行单独和专业性的指导。因此培训一批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师资队伍是目前许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3 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效果的改进建议
3.1 加强在大一学生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力度
在学生刚进入大学,从多方面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通过入学教育、班主任组织班会、邀请本专业专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了解职业与专业的关系;邀请社会成功人士进行相关讲座讲述职业经历和心得体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有效形式进行全面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了解职场,建立职业规划的理念、确定学习目标,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让大学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
3.2 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该目标明确,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如在大一阶段学生面临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要求等与高中不同,容易感到迷茫,这个阶段应该主要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理想、择业观和职业规划的意识。大二、大三阶段重点是根据规划内容逐步探索和完善职业规划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提升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自信心。大四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写求职信、参加面试训练及提供就业信息。
3.3 培训一批高素质、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的好坏,还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通过培训或者引进相关师资力量,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得到充分保证;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水平,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和交流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最后,师资队伍的构成方面也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可以由学生辅导员、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负责实践的老师以及外部或内部有经验的专家队伍构成,以确保学生在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问题上都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希琛.在大一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高教论坛,2015(8).
个人职业规划建议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工作第一线的高校,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在职业发展教育、职业规划设计与指导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有些学校在以往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为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设计
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表》,调查表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用于了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对相关职业的认识、对自身个性及能力的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769份。调查对象主要是郑州部分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对有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参与调查的学生人群分析
1.参与调查学生的性别分析。参加本次调查的男生947人,占有效问卷的53.5%,女生822人,占有效问卷的46.5%,考虑目前男女大学生比例接近1:1,与这次调查的比例基本吻合。
2.参与调查学生的年级分析。参与调查学生的年级包括了在校的大一(占19.8%)、大二(占42.7%)、大三(占28.5%)和大四(占9%)学生人群。从调查结果来看,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较少,有可能影响对整体学生人群的判断。
3.参与调查学生的专业分析。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共涉及38个专业,专业涵盖比较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虽然本次调查没有指定样本群体,但从上述参与调查学生人群的性别比例、年级比例及专业分析,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数据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
(二)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状况分析
1.专业的选择及选择的依据。调查显示,所学专业是自己选择的占59.5%,通过学校调剂的占29.3%,通过家长或老师推荐的各占7.2%和4%。在选择专业的依据上,有43%的学生以符合自己的性格和特长为依据,27.8%的学生以专业就业好为依据,还有15.1%的学生依据父母、老师的意见来选择,有14.1%的学生因为高考分数低而被学校调剂。
2.对所读专业的了解及喜欢程度。对现在所读的专业,有4.4%的学生非常了解,56.5%的学生了解一些,但有39.1%的学生不了解。对所学专业是否喜欢,有40.7%的学生喜欢,12.3%的学生不喜欢,但却有47%的学生无所谓。这说明,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老师,在对学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方面所做的指导工作明显不足,致使学生对所读专业了解较少。
3.对所读专业重新选择的问题。假如能让学生重新选择专业,31.9%的学生会选择符合性格特长的专业,28.8%的学生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专业,24%的学生选择容易找工作的专业,而13%的学生则选择专业优势明显、师资力量强的专业,另有2.3%的学生会考虑其它情况。这说明,随着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大学生在重新选择专业时,因个人情况不同所考虑的因素也会不同。
4.选择专业时测试职业兴趣和能力的情况。有86.4%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进行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试,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咨询,只有13.6%的学生进行过测试或咨询。
(三)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程度分析
1.对职业的关注程度。调查显示,有59.8%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比较有信心;58.4%学生关注过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说明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有待加强。
2.对职业要求的了解程度。有70.4%学生了解一些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但有19.9%的学生不了解,只有9.7%的学生非常了解。说明大学生对职业要求的了解还很欠缺。
3.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情况。有69.8%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大概规划,但有22.5%的学生没有规划,只有7.7%的学生有详细规划。说明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缺乏规划。
(四)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自我认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特长等来选择适合的职业,才能在职业活动中充分发挥才能和优势。
1.对学习目标的认识。有32.3%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63.2%的学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但23.25%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说明少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方向不清,没有意识到学习目标的重要作用。
2.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有61.9%的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2.7%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只有15.4%的学生多次参加实践活动。大部分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需进一步引导教育,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3.对性格特点的认识。有51.2%的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但8.9%的学生不太了解,只有39.9%的学生非常了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职业倾向等缺乏深度了解,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五)对职业规划的认识程度分析
1.接受职业规划指导的情况。调查显示,37.7%的学生从大一开始接受职业指导服务,36.3%的学生从大二大三开始接受,9.5%的学生从大四毕业前才接受,而有16.5%的学生不能准确判断或没有接受职业指导服务。
2.获得职业指导知识的途径。调查发现,47.7%的学生从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获得,32.2%的学生从报纸、杂志和有关书籍中获得,11%的学生从父母平时与自己的谈话中得到,还有9.1%的学生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获得。
3.评价职业规划成功的标准。46%的学生以工作快乐为标准,24.1%的学生以获得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为标准,19.3%的学生认为工资高就是职业规划成功,另有10.6%的学生认为职位较高的工作才算成功。说明大学生对个人职业规划成功的判断标准不尽相同。
4.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57.6%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成长有帮助,36.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但有6.3%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5.对职业规划指导提供条件的情况。7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所提供的必要条件不够,15.6%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有12.4%的学生认为没有提供必要条件。说明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方面还有欠缺,需进一步加大软硬件建设,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更好的条件。
6.面对职业选择或困惑时的解决途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或困惑时,52.1%的学生往往通过与父母、老师或同学商量的途径解决问题,35.3%的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来解决问题,只有12.6%的学生选择由专业机构对自己进行指导。
7.大学生需要职业指导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32.2%的学生需要求职、面试、说话艺术指导,29.2%的学生需要职场中为人处事指导,20.4%的学生需要职业规划指导,15%的学生需要职业礼仪、职业形象指导,另外有3.2%的学生需要其它方面指导。
8.影响大学生求职的主要因素(多选项)。如图1所示,影响大学生求职的主要因素依比例大小排列有: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57.1%),信息量少(46.5%),对社会缺乏了解(41.8%),求职方法技巧欠缺(38.9%),能力不足(33%),优势难以发挥(23.3%),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9.2%),等等。
四、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及建议
(一)从学生方面改进职业生涯规划
1.提高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的职业规划理念较模糊,没有普及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学生职业规划理念缺失,与职业生涯教育没有深入有关,没有系统地学习职业规划知识,当他们遇到就业问题时,也就很难得到一个合理的、有效的解决。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2.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从调查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较低,不能正确认知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正确评价自我的前提,也是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只有对自我有正确地认识,才能清楚自身优势和劣势,避免职业规划中的盲点。因此,高校应加强自我认知教育,使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的方式方法,逐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习。大学生应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职业体验,培养职业意识。一个好的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受益无穷,甚至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积极参加课程实习,课程实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窗口,通过实习,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增长社会阅历,提高综合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添加筹码。
(二)从学校方面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加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得到了学校重视,而如何开设好职业规划课程就显得犹为重要。目前,职业规划课程应包括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教育、就业指导等。学校应通过设立职业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意识深入人心。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帮助学生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科学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1]。
2.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实习和见习基地建设,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这应成为学校今后加强职业指导的一个努力方向。通过这些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3.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大一新生,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的知识,树立职业意识,确立新的职业目标;对大二学生则要进行职业探索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三学生面临职业选择,可进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大四学生的教育重点主要是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压力疏导等。
4.培养职业规划专业化师资队伍。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有关职业规划的指导,但目前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一些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欠缺,专业职业规划的教师不多;缺少合适的教材;讲座零散,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有些讲座针对性不强,有些是邀请成功校友做经验交流。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兼职和校外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5.完善职业规划指导相关配套措施。在学校内部,除开设好职业规划教育等课程外,相关宣传媒体还应开辟介绍职业规划的专栏,增强学生主动规划意识。各院系也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及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等。另外,职业规划指导还有赖于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因此,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形成“全员育人”氛围,既关注学生的学业,又要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注重职业生涯发展[2]。
综上所述,高校应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基础上,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的规划和实践[3],使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为顺利就业、选择到适合的职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就业准备从职业规划开始――当前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