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特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城市的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城市的特色

生态城市的特色范文1

关键词:园林城市;乡土植被;城市绿化;城市拓展

1 生态园林乡土化与城市特色的关系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在城市化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城市特色的表现。

1.1生态园林乡土化是城市特色重要的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积极投入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然而很多城市在建设上忽视了城市的特色化,特别是园林的特色化。城市建设逐渐出现了趋同现象,具体表现在街景、建筑、道路和绿化的趋同。从整体上来看,绿化趋同是因为大部分城市不断引进外来树种,而适合本地发展、性质优良的乡土树种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随着居民环境意识的改善,人们更希望城市的绿化和园林景观更能体现出城市的特点。城市绿化特色不仅体现在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上,也可以体现在植物的特征上。

1.2生态园林乡土化是保护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

园林绿地系统是一个城市绿化的主体,它主要是机关、公园、居住区、街道、工矿企业等附有的绿色地带,主要包括防护绿地、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和其它绿地等5大类型。每一类型的绿地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因此,它们的规划、设计以及建设也有所差异。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绿化建设,并运用乡土植物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是出于对生态循环的需要、乡土植物的重视以及文化价值的考虑。改造局部环境来适应乡土植物的生存,运用乡土植物来营造景观,可以推动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发展。

2 推进生态园林乡土化的必要性

乡土化的生态园林,可以通过地区植物特色反映出当地的地理环境、地区特色,在我国园林界和绿化界兴起了“乡土热”。许多专业人士呼吁,我国的园林绿化建设要形成以乡土植物建设为主、外来植物建设为辅、稀有植物建设为点缀的发展格局。这不仅表现出城镇绿化建设中植物的多样性,而且取得了生态、社会和经济3大效益。

2.1乡土化生态园林是城市化发展的环境基础

据研究显示:用乡土植物来绿化城市更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乡土植物的抗性强,具有较强的免疫力,不易产生病虫害,所以,无需使用杀虫剂或者农药,有利于维持城市良性生态系统。乡土植物往往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对当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不仅栽培简单、生命力顽强,同时也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通过科学配置和合理防护,可以营造良好的美化效果,因此,乡土树种是建设城市园林非常优良的材料。

乡土植物的存在维系着生物链的平衡,能调节局部环境。在原产地环境下,乡土植物通常有很强的适应性,特别是在某些自然条件不足的地区,它们仍然可以靠自身顽强的抵抗力来维持生长。大部分乡土植物生长旺盛、抗逆性强、结构稳定、生物链之间可相互制约,因而具有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抵抗自然灾害的功能。无论是大量的天敌还是人为破坏,都不会遭受毁灭性的灾害。

2.2乡土化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最佳保障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和所处的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有大小和结构的整体,物种成员可以通过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能量流动来相互依存,从而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和恢复功能的复合体。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因子和生物相互制约、互相依赖。外来物种的引进,有些可能不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些是没有限制其生长的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结果导致其过度蔓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影响了其它物种的安全,打破了生态平衡,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园林绿化中使用乡土植物,使当地生态保持良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每个地区都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会打破原有的平衡。重建新的生态平衡,不仅需要时间和精力,可能还会威胁到原有物种的生存,若过多使用乡土树种,谨慎引入外来植物,就可以更好地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

3 生态园林乡土化存在的问题

3.1设计和规划缺乏系统性

在城市建设公园绿地过程中,园林设计者很容易忽视大的环境生态和城市的功能布局,往往只看到局部的景观特点和要求。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中,不重视绿化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周遭环境,混淆不同类型绿地功能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对于河流附近的堤坝、生态绿地,有些部门不顾及河流生态环境,强制开发、建造房屋,最终引发水患造成重大损失。有些地方绿地空间越来越大,然而可供市民聚集娱乐的场所却相对减少,这些问题暴露后,引起了不少人们的关注。

3.2强化特色,忽视物种多样性

物种及具地方的归属性,又具有生物的独特性。在园林中,观赏性物种往往备受重视,市花、市树通常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树种,它们的观赏价值比较高,在该地区园林绿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时往往被大量的使用导致物种总量的失衡。例如城市的市树,由于一味地追求乡土树种,最后导致市树泛滥,绿化景观显得单调,反而失去了地方特色。与此相反,一味地通过丰富景观类型或植物种类,盲目地引进外来物种以此丰富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是不明智的,物种多样性高并不能表示生态系统越稳定。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并不等价,假设在城市的每一块绿化区都采用相同的植被种类,就整个城市来说,物种的总量不但没有增多,景观的多样性反而因此减少了。

3.3对环境认识的趋同性

在城市环境中,往往存在不同的环境特点,地质地貌也不同,环境对物种的承受力和适应性也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一些环境敏感区,例如自然河川、盐碱地、荒废地、低洼地、沙地以及湿地等脆弱地带,许多城市仍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重视环境敏感区,人们的不当开发极易导致严重的环境负面效果,会将彻底切断城市的人文地理脉络,这些地带的生态环境极易发生根本性变化且导致生态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生态损失。

4 加强乡土植被在园林城市建设中的措施

城市园林绿化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部分,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也是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明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并且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城市都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生态环境选择和培育特定的乡土树种,创造特色优势,取得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的统一,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4.1依法建立园林经济体系

园林经济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证园林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在绿化环境发展的新时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依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建设园林经济体系,如风景管理条例、文物法、绿化条例、第三产业政策、规划法等国家法律。绿化条例、古树保护办法、园林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来确保园林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不断修改、补充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园林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4.2园林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生态城市的特色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化 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121-01

一个城市独有的城市特色是以当地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以及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虽然人们在城市的色彩的使用上加入了人们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文化内涵,但是城市独有的地域特色仍然是城市的主流氛围。因此,在规划中保护城市的地域特色、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将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一、现代城市规划应融合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现代城市的设计应尽力的发挥科技的强大力量,利用高新技术、传统技术以及适宜所需城市的适宜技术,将城市的工程建筑技术使用到现代城市的规划当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城市资源的破坏,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让城市可以进行可持续发展。在此方面,具体的做法和思路可以有以下几点:

1.建立网络化的城市群体。对于一些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的发展来说,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的整体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当前,针对于一些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及自身条件的不同,对于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主要采用“大饼式”以及“带状无限延伸”或者是分散式,多中心的网络式城市形态进行发展。这两种方式都在一些城市得到了实践。实践结果为第一种方式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交通比较拥挤,人口过于密集,热岛效应比较强烈,同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都存在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前一种规划方式弊端较多,后一种方式被人们逐渐的开始使用。当前的许多城市规划的设计上都会用环形路相接,进而组成一个多个中心点的网络化的城市群体。这样的城市规划加以实施,将会让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比前一点更多的保护。也可以缓解城市的居住、就业矛盾。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要想在城市中搞好城市的综合的生态平衡,就必须要按分“散、 多中心”的形式去形成网络化城市群的理念去进行规划。要尽力构建一个“基础设施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 市场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城市新格局,建设一个具有一流的环境品质以及具备现代化的城市运转高效率的城市群体。

2.将生态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作为一个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工业时代,城市建立后的科学规划将对城市的继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下措施:

2.1利用合理的生态保护手段,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有安全的水源、以及适宜的生活环境和受到法律保证的土地使用权。

2.2要为城市内的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技术革新以及对旧城的改造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扶植手段,让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内部的企业的发展都可以在一个良好的城市氛围中进行。

2.3节能减排,提高可更新能源的利用率,使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废弃物应进行科学的处置,尽可能地转化为二次利用的资源。让资源的利用更彻底,环境保护更有效。

2.4提高居民生态保护意识,加强思想教育。对城镇居民进行深入的环保知识普及,宣传进行环保的途径。“生态意识、 生态经济、 生态景观、 生态安全、 生态卫生”是在对城市进行生态状况测评的时候的5个方面的检测指标。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根据指标进行测算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让城市的发展更加合理。

二、城市规划应尽量保持城市原有的地域特色

1.对城市布局进行科学的规划。为了使城市的整体规划符合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整体进程,就应该对城市的规划有一个整体的分析,将城市规划从全局出发,兼顾时间空间上进行城市整体协调,达到城市各个方面和谐发展。例如在进行对旧城的改造过程中,由于改造设计的内容多而复杂,而且改造的目的综合性较强。因此,在进行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应合理的解决旧城改造中遇到的困难,将改造从全局出发,设计一个具有全局性的、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城市规划方案。

2.科学规划城市设计,体现城市文化。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特点和风貌的主要体现,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对城市原有的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并应在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城市的特色文化得以传承,将城市的文化真正的反应到城市的构建当中。在如今,我国因受到全球文化的冲击,和城市文化的产业化的影响。导致了城市文化出现了弱化,城市的建筑也将所用原有的天然木材、石材等原料人为地涂上了其他的颜色,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形态和质感。除此之外,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对旧建筑的大肆拆毁,以及对原有的历史保护区的再次开发,都对原有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损害,失去了城市自己原有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时候,应避免盲目跟风,对自己的城市特点不做考虑就照搬照抄其他城市的规划建设特点,让自己的城市失去了特色,降低了规划城市的品味。因此,应对城市的设计进行科学的规划。

3.做好对城市的地域特色的规划工作。当前,城市的规划建设正在处于一个由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向现代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城市转轨的时期,因此,我们不仅仅要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还应对城市的结构效益以及对于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做出一些必要的举措。依据城市的个性化、地方性以及整体的民族性的城市文化,对城市的形象进行最完美的塑造。为打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容貌而努力。然而,近些年,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失去了自己地域特色,没有明显的南北特色,城市建设的结果越来越像。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现在的城市对于“流行”、“时尚”的“形象工程”的过度追求。最终忽视了城市自身的理性发展和正确规划。因此,城市规划部门应对所规划城市的地域特色作出详尽的了解。让规划建设更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也就对构建一个良好的城市氛围提供了保障。

三、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的内在文化和谐共生

阶层、群体的和谐相处是城市进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城市生态和谐规划的重点考虑因素。而要想真正地实现群体、阶层的和谐,其最根本的就是城市自身文化的和谐。所以。应在城市特有文化的大背景下,对阶层和群体的文化多元化和群体多样性进行维护,促进区域内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共同的文化是人们心理对他人进行身份认同的要点。程式中的每一个文化群体对于文化和环境都有表达和享受的权利。政府也应该尊重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选择。给予群众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不要追求文化的同一性,不应让区域内的主流文化去同化其他的文化。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它不仅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还是城市文化的直接表达。因此,对于城市规划而言,城市的构建应突出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还应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负责。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建立一个生态化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城市规划方案。为城市的科学规划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丽贤. 浅析生态化、地域特色城市规划设计[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2:224+226.

[2]王亚军.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生态城市的特色范文3

关键词:探索、系统规划、园林绿地、塑造城市、地域性特色

地域性特色依托于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依靠自然条件建成的绿色空间系统。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做成部分,融合了城市所在地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结构、地貌特征、地带性植物及其凝聚而成的地域文化,对于强化城市总体形象、塑造鲜明的城市地域性特色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绿地也成为衡量现代城市地域特色风貌的主要因素。在空间布局上,良好的绿地系统可以引导城市规划与发展,保护城市各组团特色:在分项规划上,作为具备自身特色的园林绿地,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进而演化成城市的地域性标志。此外,园林绿地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通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节约型园林,有利于改变当前资源浪费和地域景观丧失的建设模式。合理利用当地河流、山川、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营造城市景观,避免因过度开发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是塑造地域性特色最为经济的手段。

利用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关键在于首先对城市的地域特色进行梳理,挖掘、提炼地域特色构成要素,并有效利用这些地域元素,将地域特征融入到园林绿地中,进而转化为地域特色在物质空间的体现,运用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手段保育与塑造城市地域性特色。

一、尊重自然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常是在复杂和微妙的特定地域环境中进行,每个场所的特殊自然条刊也是最可贵的设计源泉。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足塑造地域性特色的基本前提,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只有充分发挥自然地理优势,保护、利用自然然景观资源,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设施,将各类绿地、农田、森林、湿地、山体等生态基质进行保护井加以有序规划,

才能保障绿地系统的连续性,并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人居环境。

(一)顺应气候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根据城市的上导风向,系统分析城市功能和生态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合理的生态廊道体系,将城市生态腹地的凉爽、洁净空气,引入城市内部,有效地缓解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同时,强化城市道路及滨水等带状绿地,建立通风渠道,促进城市与腹地的物质、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完善,更有益于城市中人和动植物的生存。此外,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巾,必须充分重视绿地分布的均匀度,通过构建合理的绿地系统,使各类绿地均匀分布,提高绿地覆盖率,缓解热岛效应。研究表明,当一个区域绿化覆篇率达到30%时,热岛强度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减弱;绿化覆盖率大于50%时,热岛的缓解现象极其明显。同时分析结果显示,规模大于3hm2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其内部的热辐射强度有明显的降低。

(二)尊重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与水体特征形成一个城市的骨架,它在城市布局上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平原城市、山地城市与高原城市等在园林绿地中所表现出来的地域特色因地形地貌的巨大差异而存在明显不同。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唯有顺应地域山水骨架,并加以合理利用,将景观融入环境之中,才能充分体现自然山水神韵,形成特有的地域风貌。通过“绿脉”及“绿色网络”的合理布局以及桥梁、道路涵洞的生态设计,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

(三)运用乡土植物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植物树种规划要选择适应地域的自然条件的乡土植物为基调树种,反映地域特征,增强地域场所感,同时发挥最人的生态效益。在具体的植物配置中要注意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地域气候特点,不同的立地条件以及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和造景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绿化基础,合理选用乡土植物,可以适应当地环境达到最佳景观效果,同时更有利于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二、传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经过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

的结果。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质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同样的文化发展脉络,是

被社会群体公认的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其特征表现为文化形态的稳固性和文化认同的一致

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通过研究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遗迹、民风民俗等,从中挖掘其

人文属性,将其融入设计之中,使城市绿地空间具有地域文化内涵,富有独特的魅力。

(一)保护历史遗迹

历史遗迹使城市的地域文化价值得到不断升华,要使城市富有更鲜明的地域特色,就要

在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引起高度重视,保护和利用好这昨文化遗产,使其在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新姿。

(二)传承历史文化

在城市地域性特色营造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文化伦理观念”,充分发掘、保护历史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凭借现代文化词汇,传承文化、建设城市,实现文化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城市人工环境

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形成的概括描述,反映着城市的整体特色。不

同的城市形态与布局,深刻影响着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城市结构和交通路网。城市绿地系

统规划要从城市基本形态与结构布局出发,进一步深化绿地空间特色。

此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发展规划,绿地的面积、位

置都牵涉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与社会经济要素间相互影响与制约。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

构应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与经济产业分布发展方向,使城市绿地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将绿地

空间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纳入城市规划体系;规划特色生产绿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同时,

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确立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有效缓解城市无限扩张问题。规

划要实现城市绿地合理的面积比例与分布状态,达到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之间平衡、可持

续发展。

综上,城市特色犹如城市的生命,具有独特个性的城市才具有优势和竞争力,城市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景观环境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失去特色等同于失去发展的根基。城市的多样性虽然不一定是地域性的,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一定是多样、富于个性的。在塑造与保育城市地域性特色方面,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及设计都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如水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文艺复兴之乡佛罗伦萨等等,这些城市之所以往当今世界有着较为突山的位置,很大一个原因是城市具备的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对自然的尊重及地域文化的传承。随着物质文明的逐步高升,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对所居住城市的品味与特色有了较高要求,追求个性、找同家同门属感成为新的迫切需求。塑造城市特色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生态城市的特色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特色;生态

一、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的基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具体体现在:要建设好城市,推动城市发展,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做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内外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二、城市规划的原则

(一)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我国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城市的总体规划决定了城市每个具体地段空间形态设计,城市规划只有局部服从整体,只有在这样的控制之下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城市环境。

(二)坚持以人为本

开展城市规划,根本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民生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能否顺利推进城市发展,加快经济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关键。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紧抓加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三)尊重自然

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又往往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的地形地貌、城市的水源容量、城市的地质分布状态、城市的植被条件以及城市的气候特征等因素,都是影响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的限制性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在综合考虑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必须慎重考虑这些自然条件。

三、加强城市规划,推进城市发展的策略

(一)做好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首先对住宅、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作用,继而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影响。土地的混合使用(如居住与商务)能缩短居民的通勤距离,因此要鼓励居民以步行或骑车来代替驾车。土地混合使用的程度与步行和骑车出行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城市的密集增长与土地的混合使用是健康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健康城市的土地规划还重视公共休憩场所的建设。公共休憩场所为居民提供了锻炼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对于增进居民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精心做好城市园林规划

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城市园林设计,以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媒体向社会公示。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三)建立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交通出行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建立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是破解城市交通难题的根本出路。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与综合交通规划有机衔接、同步编制,积极探索建立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一体化编制机制,城市功能布局紧紧围绕城市交通来组织,避免城市交通规划与其它规划“两张皮”。也就是推行公共交通引导开发(TOD)模式,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使居民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从而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城市道路可大体分为生活性和交通性道路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城市道路的空间特征也不尽相同。在道路设计时应注重利用各类要素进行引导与控制,强化道路的空间品质。生活性道路应在设计时应以人的通行空间为设计尺度,强化人活动的特征,在保证必要的车行量的条件下,可尽量增加行人的面积,增加活动量,合理设计人行道、休闲设施以及公交站牌等内容,维持人参与活动的多样性。交通性城市道路的设计要着重考虑车行速度、空间尺度,如快速高架干道宜设计在能够眺望到城市整体的自然景观的区域,市内的道路能够展示出沿途不同区域的城市意象。

(四)突出城市的特色规划

加强城市的特色,特别是地域性特色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对城市与地域文化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发扬城市的独特风貌,反映城市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发展历史和人文景观的不同而形成的特色,最终反映城市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实现城市风貌的个性化。

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地域文化资源。对于城市文化资源,我们首先要做好开发工作,发现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明确城市的历史轨迹和历史地位。其次,对现有的已经发现和发掘的城市文化资源,我们要做好保护工作。第三,要合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城市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把丰富、深厚的特色文化与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建设有机巧妙地结合,展现出城市特色文化,并籍此提高城市文化的现实价值。

城市环境景观不能死搬硬套,每个城市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城市景观应在城市文化定位所确立的基调上,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起来,体现时代精神,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建筑景观。规划好城市景观走廊非常重要,它是其他标志物建设与规划的基础,是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城市纪念地、雕塑及建筑是城市地域物态文化特色的直接体现,这也要在研究城市发展历史与现状,特别是在研究城市的文化传统与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要与原有的环境相协调,包括与旧建筑为主的人文环境的协调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进行城市标志物建设的时候,要注意精品意识、民族传统,要把标志物高度与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并非越高越好。

参考文献

生态城市的特色范文5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城市规划标准;原则

城市建设是发展永恒的主体,生态型城市规划涉及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两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城市发展方向。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个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但是目前在现代城市规划与生态城市之间缺乏有机的融合,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生态城市规划标准。

一、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概念界定

生态型城市规划是生态型城市与城市规划标准二者的结合,生态型城市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整体和谐为目标的一种城市类型,是将生态城市作为城市的性质与目标。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实现城市管理和规划编制的标准化而制定的准则与规定,来指导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就是将一般城市的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的准则、特征进行密切联系而制定的相关城市规划的标准,是为建设生态型城市服务的。

二、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构思

1.生态城市规划内容与普通城市规划内容相结合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城市规划的,因此,要将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和普通城市规划内容进行统一,做到二者的严密结合。在普通城市规划中,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内容主要有规模预测、空间布局、功能分布、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系统、开放强度等,生态型城市规划中土地使用的规划内容主要有生态容量控制、生态结构规划、生态园区、土地混合利用与利用的多样性、生态社区规划、生态绿地景观规划、公共空间、开发强度控制等。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规划包括交通和市政设施两块,而生态型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就比较多,有公共交通体系、停车空间供应、人行友好的非机动交通体系、机动交通安静化设计、道路设施生态化、再生能源供应利用、能源资源供应量节约化控制、雨污分流等。其他城市规划内容不一而足,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而生态城市规划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最优化的人类生活环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环境下诱发人的创造性与生产力,实现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上文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两块详细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城市规划的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也有着很多交叉的地方。

2.生态城市规划内容与城市规划标准应相对应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两个重要关键词就是“规划标准”与“生态”,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将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与城市规划标准相结合。生态城市规划一般包括生态要素的调查与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规划目标的研究、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城市的规划标准主要内容有总则、道路交通与市政设施、城市用地、城市环境卫生、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等几大方面。其中,生态城市规划内容中环境容量与生态适宜度分析、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则等几方面与城市规划标准中的城市用地相呼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与城市环境卫生的标准相对应。在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构思中应该注重扩大内容上的对应关系,特别是加强在详细的规划层面二者的有机结合。

3.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城市规划标准相结合

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是为建设生态型城市服务的,而一般的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促进城市规划的标准化与法制化,二者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所不同,但是又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应关系,城市规划标准中蕴含的某些元素还是可以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的。笔者认为,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型城市建设标准就要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城市规划标准都纳入自己的体系中去,实现二者的结合统一。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虽然层次分明、指标刚性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如只考虑环境生态较少考虑人的发展,只关注某个时间点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整个城市的发展轨迹,计划性很强,针对性却很弱。城市规划标准随着不断的发展完善具备了容易落实、有法律保障、指标综合全面等优点,但是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关注较少。二者各有千秋,制定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时应将二者有效结合。

三、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三项重要指标

1.人性层面指标

城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人类、环境的共同发展,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更突出人性化、社会化。“人性化”生态型城市规划指标一方面指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指人与自然的协调。城市规划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外貌,还是一个城市散发出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因此,生态型城市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与表率,在规划时不仅要有社会指标、特色指标,还要有文化指标与历史指标。特色指标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只有有特色才能使一个城市脱颖而出。看一个城市,首先就要看这个城市的特色,如今的生态型城市,无论是科技、文化、体育等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特色。很多城市的特色都通过文化表现出来,因此城市规划的文化指标也备受重视,通过一些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名人故里等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彰显一个城市的魅力。至于城市的人文性则在一些小的细节中体现,如基础设施、城市建筑、寻常街道等。通过一些手绘、雕刻来将城市的历史展现出来,同时也美化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人文性”指标是生态型城市规划指标的一个新突破,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与魅力,关乎着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是时代对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2.物质层面指标

物质指的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建筑的革新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们的环境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沦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环境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又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水资源,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生产活动的必须品,近年来随着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以及水污染的加剧,带来严重的用水困难,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说,自然资源的保护是生态型城市规划的重要标准,也是其内涵的体现。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但是只有健康的发展模式才是长久之道,正如上述所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是不合理的增长。在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中,我们应该采用内外结合的双线增长模式,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来调整经济增长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用完整的标准来规划城市的格局,促进生态型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

3.空间层面指标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要有空间意识,全面衡量世界与城市之间的利弊,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引进真正适用于自身的发展因素,加强城与城之间的联系。将城市规划的立体化与平面化相结合,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来制定规划标准,全方位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创造空间的支持。

在全球城市的生态化进程中,生态型城市规划指标还是一种新兴事物,代表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它还有着很多的不足,我们应该将现有的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的建设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增加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沈清基.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城市规划.2008(04)

生态城市的特色范文6

关键词:城市 园林建设 管理新方法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快,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提高环境质量的呼声不绝于耳,城市园林作为影响人们居住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是任何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城市园林建设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集中表现,是该城市居民展现道德建设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城市园林这些无法取代的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因此,这些年来,园林工作者在城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一、城市园林建设中需遵循的原则

我国许多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实际需求,更多从政治因素考虑,受到政治决策影响较大,而一些城市管理者为了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自己的管理政绩,浮躁、盲目风气盛行,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计成本,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城市园林建设,合理结合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好以人为本,打破原有的城市园林建设思维方式,树立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思想。具体可以做到从以下几点。

(一)从城市实际需求着手,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众多物种的独特一个,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要尊重自然规律,因此,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城市园林中,需强调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享受自然。人类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地球到处都是人类建设的奇迹,大自然已被人类改造的面目全非,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更是大自然的美,因此,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弥补城市建设中缺失的大自然的美,要选择一种理性的方式回归自然。所以,我们在对园林进行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文本,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建设城市园林。

(二)城市园林建设要处理好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类积累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其精神方面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环境对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具有更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要从城市建设的整体出发,为人类创建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这既是人们迫切需要实现的愿望,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是现在城市中的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追逐眼前短暂的利益,不重视城市园林建设,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导致了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总体发展不相协调的情况,也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园林之间的关系,需科学的布局,合理的规划,整个城市面积中园林绿化建设的面积要达到相应的比例,使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实现城市园林和人的需求、园林和经济发展、园林和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协调发展。

二、城市园林建设中采取的措施

(一)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园林建设和生态理论相结合,提高生态效益

1.科学地对园林布局的结构进行规化

很多城市的园林建设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城市园林的无序规划、布局分散和过多的人工雕琢等等,城市的园林规划和建设应该履行生态优先及城市整体规划优先的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坚持以生态平衡为先,着眼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将大自然的环境引入到城市,形成一个“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美好景象,使城市和园林景象相互融合,科学合理的布局园林建设中的各种苗木,这样,优化了土地使用率,使城市中有限的土地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此外,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也要对个植物物种进行合理的配植,对不同植物种类的特征进行分析,综合配植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避免了栽培单一物种,使城市园林更具有大自然的天然和野生的特点。

2.按照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合理的进行配植

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普遍使用的几个植物群体是藤本植物、灌木及乔木、草本植物等,在大自然中它们有各自本身的特点,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各有不能相互替代的优点。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的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该城市的功能及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性,不能盲目崇拜,大量购进。要依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栽培适合该地区生活的物种,在这个条件下,在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搭配。总之,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确定适宜该城市栽培的植物,决定是栽移一些外地物种,这样考虑仅仅节约了植物栽培后的养护费用开支,还更大程度的展现了林园的价值。

3.根据城市历史文化底蕴,选择具有特色的植物群落

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城市园林建设也必须考虑到该城市的特色,城市特色因素也要充分融入到栽培植物的选择上,苗木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因为这些苗木能够更好的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成活率高、成长迅速等优点。此外,栽植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还有其具有对本地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城市园林建设中一般都是以乡土特色植物为主体,也可以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这样可以增加整个城市园林的稳定性,外来树种的引进也向市民展现了乡土植物以外的生物群落外貌。

4.要保持园林物种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