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时代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时代的优势

智能时代的优势范文1

关键字: AT89C52; 皮带输送机; 故障监控; 软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 TP39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08?0066?02

0 引 言

皮带输送机是矿山、冶金、化工和火力发电等工业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运输设备。带式输送机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跑偏、撕裂、急停及打滑等故障,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并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对于长距离、多皮带的大型输送系统,一旦有上述故障发生,其故障点的查找将变的非常困难,不利于系统及时有效的维护。实时地监测皮带故障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维护,对保证正常生产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研究了一种皮带智能保护装置,能够对大型皮带输送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能显示故障类型及故障点的位置[2],便于故障的迅速查找及排除,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1 保护器总体结构

智能皮带保护器主要由控制器与采集器2部分组成。每个控制器对应一条皮带,主要实现皮带故障点对位显示,并根据故障点的种类发出报警或停机信号;采集器安装在皮带两侧的保护开关内,主要实现对皮带故障信号的实时检测,每个采集器都设有拨码开关,以实现对故障点位置的设定。采集器与采集器、采集器与控制器以及控制器与控制器之间通过RS 485通信传输信号。控制器也可以与上位机相连,实现对皮带输送系统的监控。当单条皮带长度超过1 200 m时[3],可在采集器之间增设中继器,对传输信号进行放大,保证通信的可靠性[4]。智能保护器的整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2 保护器硬件设计

2.1 控制器

复擦写,灵活性高,使用LM2575T?5电源模块将24 V转化为5 V对单片机供电,散热能力强,稳定性高,宜于工厂长时间使用。由RS 485通信模块电路、故障种类LED指示灯、故障地址显示电路、复位电路及晶振组成[5]。如图2所示。

RS 485通信模块由分时器SN74HC125N、通信芯片MAX485CSA组成。SN74HC125N芯片实现分时通信,其选择控制端分别与AT89C52单片机的P1.0和P1.1相连。MAX485CSA芯片的触发端口与P1.6和P1.7连接,当其输出低电平时,控制AT89C52单片机通过MAX485CSA芯片读入采集器传来的信号。数值显示电路由三位一体数码管、地址锁存器SN74HC573N组成。锁存器SN74HC573N是用来选择各位数码管要显示的数据,与AT89C52的P0.0~P0.7端口相连。数码管采用共阳极连接方式,实现对故障点的对位显示。

故障指示灯与AT89C52的P2.3~P2.7相连,依次表示一级跑偏、二级跑偏、急停、打滑及撕裂5种故障。

2.2 采集器

采集器同样采用AT89C52单片为核心,电路由6位拨码开关及RS 485通信电路组成。主要进行本机地址设定与信号采集并传输。如图3所示。

6位二进制拨码开关最多可对64个故障点进行地址设定[6],通常在采集器内设定好地址后,需在外部进行标示,每个采集器只能有一固定的编码地址。AT89C52的P1.0~P1.4口分别对应着一级跑偏、二级跑偏、急停、打滑及撕裂5种故障类型,每种故障类型对应固定的输入端口(如急停对应P1.2端口),不能随便接入。CPU周期性扫描五端口状态,当检测到故障信号时,便将故障类型与采集器本身的编码地址等整合为数据包,向控制器发出请求信号。主控器与各个采集器之间采用MAX485CSA进行数据的通信,RS 485采用平衡发送和差分接收方式来实现通信[7]:在发送端TXD将串行口的TTL电平信号转换成差分信号A,B两路输出,经传输后在接收端将差分信号还原成TTL电平信号。两条传输线通常使用双绞线,又是差分传输,因此有极强的抗共模干扰的能力,接收灵敏度也相当高。同时,最大传输速率和最大传输距离也大大提高。另外RS 485实现了多点互连,系统中允许有64台从机,它们的地址[8]分别为00H~3FH。不仅可以实现半双工通信,而且可以实现全双工通信。

3 保护器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完成的主要功能:系统初始化,数据运算,开关量信号采集,故障判断并报警及其位置的显示,串口通信等。由于C语言开发速度快,可读性、可移植性好,因此软件采用C语言编程,主要分为主机与从机2部分,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9]。

主机与从机之间采用RS 485通信协议,采用主从方式进行通信,即主机发送命令,从机根据命令回答[10]。主机可以读取从机的数据或写数据到从机,并将数据送终端进行显示;从机主要负责对分布的采集器进行监测或控制,用中断的方式接收主机发来的命令并做出回应。

4 结 语

本文针对传统皮带故障保护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以单片机控制为核心,利用其功能强、可靠性高、集成度高和功耗低等特点,设计出集检测、显示、报警和控制于一体的皮带智能控制保护器,能够远程监测现场设备的运行情况,对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尽快查找到故障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很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 陈维,沈军.长距离皮带机智能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J].传感器世界,2011(11):19?22.

[2] 王丽萍.基于单片机AT89C2051的新型皮带机跑偏保护装置[J].金属矿山,2005(6):40?42.

[3] 凌国平,周新建.如何提高测控系统中RS 485通信的可靠性[J].仪器仪表学报,2005(8):51?53.

[4] 崔文晓. RS 485通讯信号中继器的设计[J].中州煤炭,2004(5):470?476.

[5] 王东涛.单片机皮带撕裂检测保护装置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1999,15(4):82?83.

[6] 蔡元芳.跑偏/拉绳开关故障动作的对位显示[J].煤矿自动化,2000(1):42?45.

[7] 刘毅力,郭昆丽,邵文权.多路温度巡检仪与PC机的RS 485通信[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2):223?225.

[8] 田拥军,赵光强,曾健平.基于RS 485总线技术的PC机与单片机多机通信设计[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2):19?23.

智能时代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单绕组;BLDC;自适应;风量;冷量

中图分类号:TM33 文献标识码:A一、单绕组电机的优势和驱动板开发难点

目前,中央空调的风机盘管大部分所使用的电机为交流感应抽头电机或者直流无刷电机(即BLDC)。在现今提倡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以及用户对舒适性要求方面,交流感应电机的短板已经显露无疑,低能效,高噪声,这是交流感应电机原理特性所决定的。现在在市场中有一定比例使用的是直流无刷电机(主要是高端市场),一般为三相绕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有没有一种结构简单,生产工艺和成本相对低廉,但性能却能与三相绕组BLDC相媲美的新型电机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单绕组直流无刷电机已经得到实际验证。虽然相同输出功率等级下绕制单相绕组线径相对于三相绕组有略微加大,但由于绕制工艺的简化和驱动部分硬件电路的简化,整体成本相对于三相绕组BLDC电机有较大优势。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单相绕组BLDC在不改变原有风道结构的情况下如何直接替代交流感应抽头电机。交流感应抽头电机一般只有高、中、低三挡风速,没有速度反馈的抽头电机的转速会随着负载变化而变化,通风模式(也叫干态)时的转速较制冷模式(也叫湿态)时的转速低,而普通的BLDC一般只有恒转速运行模式。目前在使用的机型大都使用的是交流感应抽头电机,如果直接更换成BLDC,就需要重新匹配整个机组的风量和冷量,甚至可能涉及到整个风道的重新设计。有没有一种BLDC能模拟交流感应电机的这种运行特性,而又保留BLDC高效静音等优点呢?我们目前开发的这款带自适应功能的单绕组直流风机驱动就可以满足以上要求。

二、硬件部分设计

硬件部分设计,主要包含EMI滤波器、整流桥、开关电源、4个IGBT组成的全桥逆变电路、电压电流采样电路、过温保护电路、通信接口、主芯片和参数设置拨码开关。主芯片采用Spansion公司基于ARMCortex-M0核心的32位单片机S6E1A12C0A;开关电源方案采用ST公司Viper12组成的Buck电路,电源输出为+15V,200mA;母线电压的滤波电容80W电机采用150UF/450VAC规格,120W电机采用180UF/450VAC规格,电容的选型计算参照电容规格书以及驱动板使用环境要求,在此不再累述;全桥逆变电路由4个额定电流5A左右的IGBT组成,额定输出功率可以达到200W(可以依据输出功率要求更换其他型号的IGBT),IGBT的损耗由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组成,为了尽量降低损耗,我们选择低Vce的IGBT器件,推荐型号有AOS公司的AOD5B6;电流采样电路为单电阻采样,选用轨对轨输出的运放电路,偏置电压设置为1/2Vcc;选用的运放为双通道,另外多余的一个通道可以设计为带比较功能的过流保护电路,出现过流时比较器输出低电平,与比较器连接的芯片I/O口需要设置为最高优先级的中断口,一旦检测到低电平,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将PWM输出口关断,防止IGBT功率管损坏;驱动板上带有一个霍尔信号输入口,用于霍尔信号的接收以此来确定电机转速和转子位置;在IGBT本体铜箔边沿处焊接一个NTC,作为过温保护电路,当温度超过设定门限温度时,电机会进行降频保护;相关的机组参数会全部写入芯片Flash中,上电前拨动驱动板上的拨码开关可以进行机组参数设置,若需要临时调整机组参数,可以通过专门的工具将机组参数写入EEPROM中;通常线控器与风机之间的连线较长,线线之间的距离较近,风速档位信号为强电交流信号,信号之间容易出现耦合干扰,所以在每个风速档位信号的电路中需要串联去耦二极管(1N4007),这样才能将线线之间的耦合电容隔离,不会出现相互干扰,经过验证,通信连线之间的距离可以达到数百米。

三、自适应功能软件逻辑设计

软件部分最重要的是关于电机自适应算法的逻辑,主要的逻辑来自于在对电机和风机机组测试数据的总结归纳。目前客户使用的交流感应电机的风机盘管有63种机型(根据不同的静压和风口大小区分),由这63种机型拟合出交流感应电机在干湿工况下负载变化时的功率-转速曲线和转矩-转速曲线,总结出几种电机运行的模式。第一种:干工况功率≤湿工况功率,干工况转速湿工况功率,干工况转速=湿工况转速时,风机运行在恒转速模式;第三种:干工况功率>湿工况功率,干工况转速

主程序逻辑为从EEPROM或者FLASH 读取干湿工况的转速和功率设定参数后,判断该机组目前工况下执行的转速指令还是功率指令,若是转速指令得到的直接就是目标转速;若是功率指令,需要通过线性方程转化为目标转速。通过电流检测、速度检测和位置检测通过PID调节,输出SVPWM调制波形,最终达到目标转速。主程序有两个循环系统,一个是功率闭环和一个转速闭环。主程序框图及控制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四、电机驱动部分软件逻辑设计

为了降低电机运行时的噪音和振动,电机控制信号采用16K载波调制,调制方式采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输出电流波形为正弦波形。要实现以上自适应算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输出功率的计算要准确。Po=U*I*COSφ,U为输出电压值,I由采样电阻获得实时电流值,φ为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夹角。每62.5us(16K载波)计算一次Po值并存储,连续N次后将存储值取平均(N的取值越大,Po输出越稳定,也越接近实际功率值)。在自适应算法中,为了不让输出功率出现突然跳变的情况,当负载发生变化时,延迟60s后依据负载变化情况调整输出功率。另外,在启动过程中为了减小电机抖动,在开始的开环运行过程中就记录并存储PID调节的各项参数,到闭环阶段将记录的参数直接调用参与PID调节,这样各项参数的初始值就不会为0,避免了电流和电压的突变,抑制了电机启动阶段的振动。

结语

由于先天设计的原因,单绕组电机相对于三相BLDC电机在噪音控制方面难度更大,需要在异音测试室,对电机的额定转速范围进行排查,通过修改电机内部磁钢结构,降低异音发生的可能性,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修改软件,屏蔽掉有可能产生异音的频率带,所以前期的研发需要做到位,尤其是数据计算需要严谨,测试工作需要完整而且细致,只有经过反复试验过的产品才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该款单绕组BLDC产品目前已经正式量产并投入市场,作为一款性价比较高的产品相信在一定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吴远骏,吴治国.AB单相无刷直流电动机和驱动控制器[J].微电机,2002,35(6):16-18.

智能时代的优势范文3

关键词:智能移动终端 传统媒体 转型变革 媒介优势

近年来,从“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等术语成为社会尽知的潮流热词,到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召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行动计划,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迅猛可见一斑。我们不妨选取智能手机作为智能移动终端的代表,通过探讨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归纳出智能移动终端的媒介优势,分析其对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危机与挑战以及背后深层的社会发展脉络。

智能移动终端的媒介优势特征

为什么我们对智能手机如此的着迷?拍照摄像、获取新闻、聊天视频、分享图文、收发邮件等,提及智能手机的这些功能,互联网时代的居民们如数家珍,几近满足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

一、轻巧便携,使用友好。硬件方面,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常见智能终端虽然显示屏、电源容量越来越大,但质量和厚度却在不断减小,用户可以方便地携带智能终端外出使用,不增加负担。我国网络信号覆盖日益普及,智能终端可以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即时接入网络,体验智能化生活;软件方面,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与主题设计日益简化完善,让用户可以更加容易掌握并体验个性化定制服务,从智能推送到自定义设置,用户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媒介机器,而是一位懂你心思的友好小伙伴。

二、功能聚合性强大。智能移动终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出发,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完美有效地聚合进了一块屏幕内并呈现给用户。智能移动终端的这种聚合并非将报纸、广播、电视的内容简单复制或搬运,①它首先需要差异化地适配到手机、平板、阅读器等不同终端,再进行二次加工,让用户仅需一手操控,便“足以极视听之娱”。

三、即时交互传播。以微信、微博、QQ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平台让我们可以与好友随时沟通、分享照片、评论点赞;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购物平台可以让我们实时查询物流进程;以谷歌地图、滴滴出行为代表的交通助手可以让我们查看现时路况与闲置出租车。即时交互传播可谓智能终端最大的抓人之处,于是移动社交平台也成为智能终端的第一大应用。根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第三季度用户每月平均使用移动社交平台数据,微信用户的每月使用次数最高,为423.2次,QQ和陌陌紧跟其后,均超过了100次。②

四、私人化媒介。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演化为仅供私人专享的媒介,用户需要注册个人信息,获得唯一账号登录,体验个性化服务。某种程度上,智能手机作为传播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对每位用户而言独一无二,这也与以上提及智能终端的交互性、功能聚合特征密切相关。基于此,用户对智能终端的粘合度更加强化,两者相关性更加显著,因为每一次传播交互都是与自己本人挂钩关联,无可替代。

苏州广电“无线苏州”APP的实践

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壮大,用户与广告数量的流失直接冲击了传统媒体,有关传统媒体“转型”“媒介融合”呼声日益高涨。然而,纵观近年传统媒体所谓转型变革,无外乎是开发所谓新媒体平台,即以“两微一端”尤盛。“两微一端”的运营维护看似相对经济廉价、简单易行,可实际效果与成绩却不尽人意,转型之路依然举步维艰。主要问题一方面在于传统媒体在转型变革中并未从自己多年以来积累的优势出发,思考与发掘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媒体终究要和市场挂钩,倘若在媒介转型中只是跟风建立“两微一端”,没有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便丧失了竞争发展的空间与动力。

“无线苏州”APP始于2011年,由苏州广电旗下的苏州世纪飞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研发。“无线苏州”APP实现了苏州广电节目内容、苏州本地信息资讯以及苏州城市公共服务信息查询的整合。③“无线苏州”体系以手机终端APP为核心,并包括网站、微信、微博以及苏州广电传统媒体资源,建立了多屏、多渠道、多终端、多服务的传播服务体系。借助苏州广电的传统优势资源,极大地迎合苏州市民需要。

借鉴打造智慧城市的思路逻辑,“无线苏州”发挥苏州广电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充分调动包括公交地铁、医疗、教育、水电、气象、交管、影院等苏州本地多方资源,一并聚合到“无线苏州”APP,并突出苏州地方特色,连其中的游戏模块都是让本地人倍感亲切的“苏州麻将”。这种转型变革思路让苏州市民真切体验到“‘无线苏州’在手,生活无忧”的。迄今为止,“无线苏州”APP已拥有220万用户(达苏州市人口五分之一),并已通^电商、项目、广告等多渠道实现盈利,其模式也受到国内其他省市广电单位的肯定并慕名前来取经。“无线苏州”模式已在国内输出到40余个省市,包括“无线西安”“无线青岛”等。

“无线苏州”模式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一是精确定位为本地的传播服务媒介;二是基于市民的需求所在,着力打造用户服务入口;三是充分发挥广电等传统媒体多年来积累下的公信力、影响力、人脉等资源。作为媒介融合中的正面案例,苏州广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终端的天下,巧妙将用户需求与自身传统媒体优势相结合,顺利地实现转型变革,重新获得用户与经济效益。

思考

媒介研究层面――从“受众”到“用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能移动终端成为我们每个人私人化的媒介,随之而来是我们角色的转变――从“受众”演变为“用户”。

曾经,我们是受众,“受众”是媒介(平台)的使用者,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受众的“受”字体现出更多被动性成分,表现出随从性,是一个同质化的“众”的概念。现在,我们是用户,“用户”是一个“非众”的概念,表现出主动使用――自主地获取和创造信息,并与他人分享的特点,是一个个性化的存在。媒介的进步发展与用户的需求满足是同一个空间的两条平行线,缺一不可。特别是在提倡媒介转型的今天,不考虑用户需求的媒介难以转型成功,甚至连生存都是难题。

社会政治层面――从“看客”到“参与者”。从近期台湾大选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智能移动终端的即时性、交互性、参与性等特征已逐渐渗透并改变着人们参与日常社会政治生活(事件)的方式与效果,以往的看客逐渐转变为参与者。因此,一方面,政府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预见性,积极引导,加强监管与治理;另一方面,作为智能终端的开发与维护人员应在政府监管的框架下,不断发掘、探索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佳设计体验。

社会经济层面――从单一“注意力经济”到多元“商业模式”。从“注意力经济”提出以来,迫于市场竞争发展的需要,各种媒体付费方式层出不穷。在未来的智能移动终端时代,随着聚合关联的功能增多,个性化需求的加强,这种私人化媒介将会衍生出更加多元的商业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宋春霖:《简析智能移动终端大繁荣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出路》,《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5月。

智能时代的优势范文4

站立潮头,长虹有强烈的危机意识。那么,就以风雨沉浮50年的长虹,这个典型的制造企业为例,看它在互联网时代的“智遇”与“突围”。

长虹以技术与商业模式相互结合的创新驱动,正在努力发展成为一个融合智能基因和互联网基因的平台型企业。去年10月,长虹向市场抛出家电互联网概念,在业界掀起波澜。这仅是一个开始。从向IT界广抛橄榄枝、结盟电信巨头、公开智能战略到CHiQ终端的陆续,低调了几年的长虹正在将一场酝酿已久的变革变为现实。然而在这过程中,并不擅长的后来者长虹谋得早,却走得如履薄冰。

产品短缺时代,长虹依靠提供稀缺产品获取市场;产品过剩时代,依靠大规模制造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但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就在逐渐削弱。长虹这个9万人的组织,基本仍是大规模制造时代积累的经验、能力、人才和文化在占据主流。

“颠覆、变革、突围”已经成为长虹相当长一段时间发展的主基调。颠覆什么?颠覆传统思维与组织模式!变革什么?变革机制与文化!从哪里突围?从商业模式突围,从智能产品突围,从国际化突围!长虹向外界传达着迫切“转身”的讯号。

风雨艰程五十年 长虹制造由刚转柔

从上世纪90年代家电业达到高峰,企业纷纷投向家电业到经历磨炼,渠道一次次变革,带有时代烙印的长虹成为中国家电产业发展长河中的标志性企业。风雨五十年,家电制造工业体系的沉浮,长虹大起大落。

起步于不足10万台的彩电产量,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一举成为中国彩电业巨无霸。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20年里,长虹制造让国人引以为傲,然而管理、策略失误、高层动荡让“彩电大王”长虹从如日中天走向江河日下,长虹几度成为同行中“抬轿子的人”。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家电耐耗品的优势逐渐减弱,随着市场竞争对手发出迅猛攻势,企业管理的政府化、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成为长虹“转身”的牵绊。盘子的沉重和国企背景让长虹每次步履艰难。

在新的生命周期里,长虹饱受争议。等离子的巨资布阵,并没有让长虹赢得市场,等离子战略甚至一度被业内认为是长虹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

面对环境变迁,中国制造业呈现两种趋势,或脱胎换骨式的突破创新,抓住技术迎难而上;或在原有技术上进行细节创新突破,始终领先市场半步。前几十年里,长虹选择了后者;当下和未来,长虹在求变。近年来,长虹通过产业梳理和业务整合,在上市公司旗下形成多媒体、家电、房地产等七大产业集团和IT分销、移动通讯两大直属事业部。其中,公司将以彩电为代表的多媒体,以冰箱、压缩机、空调为代表的家电,以IT分销作为公司的核心产业。

长虹是智能终端产品的国内主要生产商,智能终端制造恰恰是长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立身之本。“长虹制造”有着本质的演变,柔性制造正深入骨髓,在互联网时代转型中,长虹提出规模化企业的定制能力。长虹智能制造以科学管理IE+制造执行系统IT+工厂自动化AT为主线,支撑公司高端制造转型及智能战略,实现互联网时代基于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大规模定制,推动传统制造业柔性化。

策略转型 研发、营销升级

大规模的调整,在长虹历史上不胜枚举。在组织结构、内部业务体系、营销体制、薪酬体系、人事等方面,长虹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从“制造”走向“创造”,长虹在研发上投入日趋加大。2004年长虹开始第一次革命性转型,以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等为代表的六大核心技术能力成型。5年后,长虹宣布等离子显示屏生产线正式进入量产阶段,解决平板显示时代中国彩电产业链缺失的战略问题,搭建承载中国彩电工业技术能力的“灶台”。

与此同时,长虹从集团层面的高度集权走向分权,家电多产业集团制模式孕育而生。长虹引入IBM咨询服务,在技术创新管理上迈出了战略性步伐。

在建立已有10余年集中管控的以ERP为核心,覆盖研发、采购、销售全过程的信息化系统之上,长虹将信息化建设蔓延至军工集团、美菱集团等。在大数据挖掘基础上探索对外的大数据经营模式,长虹开始复制化将其应用到企业合作之上,面向制造业的服务,实现个性制造和批量生产兼容,创造制造业的第三次革命。仅在核心技术上打通产业链,长虹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资本投入已超百亿元。

当竞争对手TCL、海信都已把产品线扩展到了白电行业,长虹开始了从黑电向白电的跨越,收购美菱打通并整合黑白全产业链,并向与传统家电制造业相关的TMT行业延伸。在以电视为代表的黑电领域构建起以平板电视屏、模组和整机为核心的产业链,强化本土化配套,借助美菱平台在白电领域构建起以制冷压缩机和整机为核心的产业链,通过一体化制造,提升制冷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较拥有强劲营销实力的美的、海尔而言,长虹的营销策略可谓一直是短板。

在高速发展的十几年里,拥有强大生产规模、成本低优势的长虹凭借价格战一举成为行业老大。在大经销商占据家电市场主导地位的时代,长虹凭借让利销售坐稳“彩电大王”的宝座,打价格战和垄断上游的彩管资源的战术让长虹尝尽甜头。然而在彩电业快速技术换代和转型中,长虹价格战战术并不能适用,大量的囤积和粗放式扩张让长虹库存急剧膨胀,陷入被动。

随着现代互联网蓬勃发展,互联网和IT企业介入,以完全不同于传统电视机的速度和作用,给电视业带来革新的力量。电视屏是家庭娱乐中心,代表客厅文化,而电脑屏是个人办公娱乐中心,代表书房文化。长虹变革中始终还是要迎合客厅文化。在竞争中,跨界竞争的危险演变为现实,价格战日趋残酷,营销手段和渠道白热化,从以往传统渠道延伸到电商渠道,从线下蔓延到线上,这在长虹应对竞争策略和营销战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互联网思维的智能棋局

想象的界限,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频繁、快速地被突破、刷新。智能生活无处不在,智能家居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电视,不再是“看”的机器,智能化成为大势所趋,从“玩”电视萌发的智能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经过高速成长进入倦怠期再到缓慢,本已不让人有着更多想象的传统家电业却一次次以互联网思维演绎奇迹。

家电与互联网的联系千丝万缕,很难找到隔绝于互联网的“孤岛”。在产生无数鸿篇巨制的互联网,家电巨头纷纷投身于其中。长虹亦以互联网思维为精髓,开始老牌家电制造巨头在互联网时代变革与创新。

电视起家的长虹,在电视业的地位和发展足以显示其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曾在电视产业兴衰荣辱中体会最深的长虹,在智能时代可谓后来者,姗姗来迟。然而长虹在赵勇提出的新三坐标战略下,长虹一步步将智能化棋局托出水面。

面对互联网的大潮,长虹祭出“3+2”战略变革。“3”是由原来的“软件+硬件+服务”延伸形成“新三坐标”,即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2”即做平台,一面在内部体制创新,一面拓展外部合作,构建生态系统。这一战略,让长虹迅速融入到新一轮的行业竞争之中。

在提出从终端向“终端+数据”战略转型,长虹意图构建以人为中心,通过一套完整的技术构架和生态系统实现终端协同、便捷交互的“家庭互联网”。在此番变革中,长虹在改变从传统制造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形象,推动企业IT化转型。

很显然,在当下这一轮新的产业转移和智能时代面前,长虹有备而来。在智能终端领域,长虹相继开发智能语音芯片、超级语音浏览器、家庭互联网操作系统等,并与IBM合作建设大数据分析中心,对智能终端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为掌握丰富的外部资源,长虹与资本宽带密谋“大数据”,与未来电视、三大运营商在TMT等新兴产业领域展开合作。并以长虹创投基金,涉足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网、基于4G的移动视频通讯云平台等。正是有了这一番奠定,让长虹的大数据商业化的成熟成为可能。

大数据时代,长虹的智能战略转型是必须的。否则,像长虹这样的传统产品公司将会沦为新型用户平台级公司的附庸或代工厂。

长虹此次战术让其摆脱了以往兵临城下的窘境。长虹的互联网棋局中,智能电视成为布阵前驱。智能电视是落实长虹新商业模式的关键一招,对长虹实现新商业模式影响深远。智能电视在长虹的家庭互联网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大屏显示是家庭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其目前的规模及其产值,智能电视都可以视为是长虹最具竞争优势的智能终端产品。

互联网时代下的长虹智能电视,所提供的数据提供、信息共享、服务推送等范围及影响一定程度超出家庭互联网中其他的智能终端。智能电视体现了长虹目前与IT、互联网企业比拼的竞争优势,展现在长虹新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对长虹成功构建“家庭互联网”影响重大。CHiQ电视的横空出世,长虹“家庭互联网”真正概念落地。有了智能电视的顺利开局,而后,基于家庭互联网的全新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电视等智能终端产品陆续登场。长虹将先后培育的首批相关终端产品集中在2014年上市,寄期望其新的业务增长点。

对于各级组织而言,长虹提出不要封闭,要开放协同。以互联网思维,在“智能”背景下,拟定战略和目标,创造有智能基因的独特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和用户。各级组织合理配置资源,让人、财、物实现高效流转。

在一系列动作背后,长虹智能战略路径更加清晰。由于具备了制造智能终端的先天优势,这些智能终端又将提供大量的用户数据,大数据则通过对这些海量的用户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找到或了解消费者的全部需求;在了解了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就必须推送能满足或贴近用户需求的内容,包括购物、社交、视频等;一旦实现了这一作业流程,实际上就意味着为用户提供了服务,当然服务的概念是复杂的,这一商业模式是相当清晰的。长虹目前是在走逐步实现这一商业模式的路。依托旗下各类智能化的终端,以及网络化的云服务平台和相应的大数据商业模式,再引入协同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在互联网时代激活长虹原有的家电、手机、信息等各类消费电子业务的目标。

然而摆在长虹面前的还有许多坎。不仅长虹一家看见家庭互联网商机,竞争者前仆后继。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相比,家庭互联网同时还要关注“设备与设备连接”,在交互问题上还缺乏突破,在内容管控方面仍是灰色地带。

长虹依然习惯从电视角度来思考智能化和3C融合,长虹曾经看到或预见到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也做过探索和布局,但今天在这场大潮冲击下,长虹的文化基因与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还有很多不适应。

长虹将面临多方挑战,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新型供应链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必须做出重大变革,来适应战略需要。海尔的张瑞敏提出在互联网时代,必须要从大规模制造过渡到大规模定制。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架构调整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

新的技术方向推进,势必会造成产品定义理念与消费者实际需求落差的矛盾、IT产品技术需求不断完善与传统产品的营销思维矛盾、智能产品的市场明确度不足与产业链支持的矛盾等。这些对如长虹这样的偏制造大型传统、国有、家电企业而言,将会是一种阵痛,或许这就预示第四次科技革命风暴的到来。这也将给传统家电业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一个机会,技术转向的机会可能让弱小者成为行业的标杆翘楚如苹果,也可能让庞大帝国变成节节败退的诺基亚。

智能时代的优势范文5

京东智能总裁王振辉(左)与哈曼时尚及车载音响事业部大中华区副总裁兼总经理郭志明(右)联合新品

“智能”与“音箱”的强强联手

哈曼作为全球领先的音响视听、信息娱乐系统及企业自动化制造商,旗下拥有AKG、harman/kardon、Infinity、JBL、Lexicon和Mark Levinson等多个全球顶尖品牌,同时也是全球音响研发和制造领域的领导者。此次与京东智能的合作,充分发挥了京东智能在智能硬件领域的生态资源优势,将智能这一属性与哈曼旗下的高品质音箱相结合。双方携手合作,将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智能音频产品的普及。

此次双方共同打造的“JBL Go Smart”,是哈曼首款可语音控制并接入“京东微联”的智能音箱。借助京东智能的“JD+智能音频解决方案”,JBL Go Smart可实现语音搜索和语音识别,你只需按下唤醒键,对音箱发出语音指令即可完成收听电台、音乐播放、设置闹钟等功能。由于采用互联网音乐流的传输方式,JBL Go Smart拥有海量的云端内容源,目前已经接入QQ音乐、百度音乐等内容源。用户通过下达语音指令,便可享受拥有上千万首音乐的曲库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音箱查询天气情况和新闻等内容。

京东智能与哈曼联手打造的首款智能音箱JBL Go Smart

此外JBL Go Smart支持Wi-Fi和蓝牙两种连接方式,满足室内和户外应用场景的需求。从硬件上来看,它内置可充电电池,可支持5小时播放时间。出色的外观设计和JBL音响系统的完美音质延续了哈曼一贯的品质,可以给用户带来绝佳的听觉享受。该款产品将会以399元的价格,率先登陆中国市场。

除了JBL Go Smart,京东智能与哈曼的合作还有另外一款值得期待的音箱产品推出——“JBL Horizon Smart”,全新的JBL Horizon Smart在保留了上一代产品新颖外观的同时,工程师对其按键设计和功能进行了升级,让它不仅拥有语音控制等一系列智能操控的交互能力,还配有LED气氛灯与照明显示功能,它可以让用户最直观地了解音箱的播放状态。据透露,未来双方还将合作推出多款系列产品。

双方合作打造的另外一款产品JBL Horizon Smart

JD+智能音频解决方案智能交互的快速通道

除了合作推出智能音箱产品以外,这次会的另一个亮点就是京东智能推出的JD+智能音频解决方案。该方案是灵隆科技打造的DingDong智能音箱整体模式的模块化输出。作为科大讯飞与京东智能的合资公司,灵隆科技将科大讯飞成熟的语音识别技术与京东智能家居入口对外开放,可以为第三方厂商提供一站式的智能语音解决方案。JD+智能音频解决方案,在语音识别上拥有成熟的核心技术,涉及播放状态打断技术、唤醒目标检测技术、远场语音识别技术,给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和便捷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提升。

京东智能总裁王振辉对外正式“JD+智能音频解决方案”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了解到,此外,京东微联作为打通智能家居入口的重要平台,在这平台上JBL Go Smart音箱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居的交互入口。目前京东微联已经与上千款智能产品互联互通,形成了各种场景化的智能方案,这也是京东智能JD+生态独有的优势之一。从2014年双11接入微联的产品上市销售开始,截止2015年9月份,微联智能产品销量已经超过150万台,涵盖42个品类、超过1000款产品、100多个一线品牌均已全面支持京东微联。借助京东微联云平台,JBL Go Smart音箱和未来采用JD+智能音频解决方案的产品通过语音识别、语音控制不仅可实现对JD+生态下智能设备的统一控制,更让跨品牌跨品类的互联互通以及大数据的集中管理成为了现实。不仅如此,JD+智能音频解决方案服务的开放还能够完成与O2O服务商的对接,进一步扩展应用场景。

哈曼牵手JD+迎接物联网时代

JD+智能音频解决方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极大地降低了智能家居入口的门槛,JBL Go Smart作为京东智能与哈曼合作的首款智能产品,将迅速抢占智能入口的位置。

智能时代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智能银行;互联网+;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十”在推动社会各项改革的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互联网+”的未来社会发展规划蓝图,为包括银行金融业在内的多个传统行业的战略发展提出了最新的改革方向。而对于银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革新的开端,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银行服务,打造更快捷方便的“智能银行”,是银行在“互联网+”时展的必然趋势。

一、智能y行的概念

“智能银行”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概念,主要针对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以及在智能化时代里客户对银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为客户打造的开放性通道。具体而言,“智能银行”概念的产生是金融创新和互联网科技的相结合,银行通过为客户开设智能化的交易服务流程,将传统的有时间、空间及服务人数限制的银行服务延展至全天候、无空间界限以及随心所欲的全新服务方式,通过智能化服务的应用,优化银行内部资源配置,提高银行业务效率,最大限度地为客服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二、智能银行的优势和价值

1.智能银行的优势

在当今社会里,网络科技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应用推广,让不少生活服务逐渐能通过网络及手机应用进行办理,为各类服务效率的提高创设了更好的基础和平台。智能银行最大的优势正是在于通过无时间、空间和地域局限的网络科技,让银行服务突破传统服务的约束,让客户服务能得到更快速、及时和合理的处理。其次,对于银行而言,智能银行的推广一方面能让银行内部的机构设置有更大的调整空间,尤其在营业网点的设置方面,智能银行能减少客流量、网点成本对选址的限制,为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智能化服务最大的优势是减少了银行投入在柜台的人力资源,通过自助设备、网银应用等代替了人工服务,让银行能将人力资源投入到其他业务领域,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1]

2.智能银行的价值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正从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进行渗透和改变,这对于属于传统行业的银行金融业而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智能银行概念的提出,首先便是针对银行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向“互联网+”转变所跨出的第一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银行金融业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警醒,市场的变化、客户群体要求的提高、银行业内竞争的加剧等让各大银行都面临着转型时期的巨大挑战。[2]因此,智能银行的价值就在于一方面,其出现迎合了市场和客户对业务办理效率提高的要求,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银行服务进行全面的技术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智能银行的应用和推广,推动银行内部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是银行在转型时期的改革和创新的动力。

三、发展智能银行的约束和障碍

1.网络安全未能得到保障

智能银行是对于互联网科技及电子技术的全面依赖,互联网的开放性既是智能银行搭建的架构基础,但同时也是风险来源。银行业务内容包含了银行、机构、客户的机密信息,互联网的开放性一方面带来了便捷,但其匿名性也可能引发极大的信息泄露风险。在当前技术应用尚未成熟稳定的探索时期,智能银行的全面推广具有一定的风险。

2.缺乏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规模

智能银行依赖于设备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系统等硬件设备的构建,此外,为需要完善的支付系统、信用评价系统、认证设备等各方面体系的共同配合,才能让智能银行真正安全、有序地运作。但从当前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缺乏硬件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其他相应的体系也尚未完善,缺乏应有的发展基础和规模。

四、发展智能银行的对策

1.将智能银行的发展纳入银行战略规划中

智能银行是当前传统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集中态势,要真正发展起智能银行,必须将智能银行纳入到银行的战略发展规划中,重视智能银行的逐步发展和应用,利用智能银行最大程度上优化当前业务办理的效率和方式,推动银行现代化、智能化管理的建设,为智能银行全面提升银行服务质量做好基础性铺垫。

2.加强传统渠道与智能银行的融合

从智能银行的初步规划来看,首先是需要利用智能银行代替一部分传统以人工处理的服务项目,而从智能银行的长远发展来考虑,传统渠道与“互联网+”渠道的联合和互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3]正是利用智能银行的优势,通过渠道的整合为银行多渠道业务的多元化拓展提供更快捷实现的模式。例如利用营业网点的传统渠道,有针对性地将客户逐步引流,结合客户转账、交易、购买金融产品、投资等不同的渠道,推广智能银行的应用,并通过智能银行的信息智能化,为银行服务客户的重新定位和产品推广进行更精准的调整。

3.不断优化完善智能银行的业务流程

智能银行的关键在于客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在智能银行的设计、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对于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完善设计都是必要。首先应当理清智能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人工服务,需要在智能银行中实现人机交互的完整交流,继而在合理、流畅的流程中让客户获得最优的体验。因此,在智能银行的发展和应用中,需要一直根据数据的整合分析,挖掘客户的需求,继而进行不断的调整,同时根据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如业务等待、业务出错等环节进行相应的指引,使智能银行与客户需求能有更完美的嵌合。

4.提升服务质量,推动银行创新转型

推广智能银行的根本在于对银行服务的改革、创新和升级,而这也是当前市场环境中,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因此,银行要明确智能银行建设的目标始终是服务客户,优化银行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推进银行技术层面上的不断升级,转变经营模式,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总的来说,智能银行的建设、应用和发展是信息时代下的银行业趋势,如何克服当前建设智能银行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利用智能银行的优势来推动银行转型升级的革新,是当前银行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