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运输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运输特点

交通运输特点范文1

关键词:国民经济 交通运输业 发展特点

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物质生产部门,通过专门从事货物和旅客的运输服务相关业务,使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得以正常运行,支持各行各业的区际交往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着各经济主体对于交通运输产品需求的层次以及品质。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GDP水平越高,而人们对交通运输产品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其提供的数量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服务质量方面,进而对交通运输整个系统的要求也就越高。由此可见,国民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业发展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

首先,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数据显示,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特别地,2004年我国人均GDP水平为12336元,如果按照当年的汇率折算约为1490美元;同理,2005年我国人均GDP水平为14185元,折算约为1757美元;2007年我国人均GDP水平为20169元,折算约为2730美元。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即2007年人均GDP变动范围在797-1593美元为准工业化阶段;在1593-3196美元为工业化实现阶段中的初级化阶段。因此,可以将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为两个阶段,即2004年之前为准工业化阶段,2005年-2007年为工业化初级阶段。

同时,根据荣朝和(2001)提出的运输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即运输化作为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发生的一种经济过程;前工业化阶段伴随着前运输化阶段、工业化阶段伴随着运输化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伴随着后运输化阶段。因此,我国经济发展2004年之前为前运输化阶段,2005年-2007年为运输化阶段的初步运输化阶段。

其次,我国交通运输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下的特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总体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线路里程数迅速增长。截至2007年,全国除内河航道以外的各种运输线路里程数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其中,增长最为迅速的是民航线路里程数,总增长率为1474%,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1%。可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大了对于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业得到大力发展。

从运输产品需求方面来讲,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使得人们对于交通运输产品的总需求数量越来越高。

对于旅客运输服务需求,我国在准工业化阶段主要以铁路和公路两种运输方式为主,而民航和水运两种运输方式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少;而自我国进入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公路客运量大幅增长,超越铁路客运量,并且两者的发展有扩大差距的趋势,其原因在于全国公路总里程数持续增长,促进了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的提高。水运对客运服务方面的贡献经过短暂的增长之后便逐渐下降,而航空运输业则迅速发展,对客运服务的贡献不断上升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航空货运量将会更进一步发展。

对于货物运输服务需求,我国在准工业化阶段主要以水运、铁路、公路三种运输方式为主,而管道和民航两种运输方式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少;而自我国进入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水运货运量增长较为明显,成为提供货物运输服务的最主要的方式。其次是铁路与公路运输方式,并且近年来公路货运量呈现超过铁路货运量的发展趋势。而管道和民航运输方式对货运量的贡献逐年增长,但其发展趋势较为缓慢。

综上所述,在我国准工业化阶段,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交通运输服务的数量方面,铁路与公路两种运输方式发展较为突出。随工业的蓬勃发展提出对于大规模提高运输能力以及运输效率的要求,同时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也使得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不断建设、发展与完善。而当我国进入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后,提出的不仅仅是运输服务数量方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于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人性化的运输服务需求,也就是突出表现在运输服务质量方面。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石宝林.中国交通革命跨域式发展之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11

交通运输特点范文2

在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已经成为交通运输物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目前的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发展存在明显问题,表现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配置和操作方法改革上,影响了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业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进程,本文简单阐述物流信息化的含义,强调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寻求交通运输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有效策略,为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运输物流业 物流信息化 发展 策略

随着互联网及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的朝阳产业。有效利用交通运输业的特点所催生出的交通运输物流业也在逐渐走进社会经济的浪潮之中。在这基础上,信息化的逐渐引入,让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1 物流信息化概述

物流产业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引进国外物流信息化的策略后,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1]。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信息化已经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共享转变,使其发展更加国际化和开放化。我国经济社会中的物流信息化正在努力进行完善和创新。

1.1 物流信息化的含义

物流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日新月异。结合现代的物流业特点,分析其含义,一是指信息成为现代物流业各项业务的载体;二是指通过信息的交换来完成物流的各项业务。在这样的过程中,能有效反映物流资源的信息。

1.2 交通运输物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目前的交通运输物流业不能适应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还远远不够,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和共享功能不够强大,需要信息化为交通运输物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物流业是一个庞大的经济系统,各个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2]。交通运输业信息化能促进交通运输物流业与其他行业的沟通交流,促进交通运输物流业快速进步。

其次,能有效控制、管理交通运输业的物流仓库,信息化物流能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实现物流活动的快捷方便,使仓库管理更加智能化,规范化。

最后,能有效缩短物流通道,降低库存。通过信息化发展能及时掌握不同库存的信息,减少库存的设置量,能有效提高物流水平。

2 我国交通运输业物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化、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下,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障碍逐渐被打破,我国的经济市场呈现出一个互相交融的局面,交通运输物流业已经成为交通运输业与现代物流业有机结合的创新形式[3]。交通运输业的信息化已经冲破地域和企业的限制,向更加深层的方向发展,但在其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管理系统松散,缺乏健全的信息化设施

交通运输物流业是现代交通运输业与物流业的有机结合,它的基础性质决定了其信息比较分散,货物和信息很容易混为一谈,严重制约信息化的实施。实际过程中的管理比较松散,而且物流的信息化设备不足,没有较好的设备支持其迈入一个新的上升阶段。

2.2 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没能完全发挥

交通运输物流业建立信息化平台,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其

服务质量和水平。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沦为一种形式,它的实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3 不能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效配合

在物流信息化的背景下,交通运输业与电子商务有效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服务社会。但是在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业中,并没有将电子商务与物流有效结合,信息化的发展资源没有实现电子商务的具体业务,互不配合的模式没有发挥交通运输业独有的包容性特点。

3 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交通运输业的信息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将信息化准确引入现代交通运输业中,使其与物流业有机集合,拥有一个良好的改革空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加大对信息化发展基础设备的投入

在交通运输业物流信息化过程中,投入较多的资金,对信息化的设备进行全面维护和更新,及时排查设备,做好统一详细的记录,把设备的投入作为加大信息化投入的重要措施,保证基础设备的充足和有效。使信息化运用一个良好的硬件系统。

只有拥有良好的信息化设备,才能保证信息化有一个不断的上升空间。在设备投入健全以后,要积极合理的运用这些信息化设备为物流信息化服务。可以说基础性设备的投入是信息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3.2 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服务型信息化平台

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客户的态度,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一个服务性强的信息化平台。这样的服务性信息平台能与客户达成高效、畅通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汲取客户的意见和建议,采取相应的对策,完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其漏洞得到及时的修复和改正。使交通运输物流业拥有一个更大的上升空间。

另外,这样的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也能促进交通运输物流业自身的发展,对其有一个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这样的监督机制要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形成,需要信息化平台的服务性为其提供一批监督队伍,这样的监督队伍是指每一位客户及与交通运输业息息相关的人。

3.3 将物流信息与仓库的设置有效对接

在交通运输业信息化中,将信息与仓库的设置有效对接,能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成本,使仓库的管理目标更加明确,这样物信息化的整个系统会进入一个协调的发展机制。

信息与仓库的有效对接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工作中进行落实。

4 结语

交通运输物流业的发展会随着物流信息化的到来而拥有一个崭新的空间。将信息化合理科学的运用到现代的交通运输物流业中,结合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应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在交通运输物流业进行信息化的组织及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物信息共享平台等,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艳.交通运输业物流信息化发展探究[J].商情,2013(39):275.

[2]高俊.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3]刘红娟,雷小青.信息化促进道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J].价值工程,2012,31(31):144-145.

[4]刘美灵,周志国.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共建共享模式[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09):99-100.

交通运输特点范文3

 

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生产服务本身也是众多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工具、设备)有机结合与相互协作的结果。因此,交通运输作为经济活动纽带,是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系统自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具有经济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属于经济系统的概念范畴。

 

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的经济特性有准公共性、外部性、网络性、资本密集性与慢变性等特点。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一、交通运输系统具有准公共性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社会物品可以划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或称混合物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交通运输系统及其生产的“产品”属于准公共物品,但交通运输系统的不同构件以及不同的运输“产品”,其准公共产品类别也不形同。

 

例如,以城市道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属于拥挤型公共物品,其基本特征表现在物品利益由集体享用但受拥挤的约束,在路段通行能力达到饱和之前,任何人对于道路的使用均不会影响和降低其他人对该道路使用的效用,道路使用不具排他性,也不具竞争性;但在该路段通行能力超过饱和,出现拥挤后,道路使用者之间相互干扰以及竞争便会随着车辆的增加而不断提升,因而便具有了竞争性,此时城市道路便成为典型的拥挤型公共物品。

 

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产品”在特定条件下属于俱乐部型公共物品,在特定的城市轨道列车承载能力达到饱和之前,任何人都可以享用该运输服务,运输生产服务不具排他吐,也不具竞争性;但在该列车承载能力达到饱和后,则对未能上车的乘客具有排他吐,即已上车的乘客影响或排斥了其他乘客,而已上车的乘客之间不存在相互的影响和竞争,因而此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产品”,则属于典型的具有排他性,而不具竞争性的俱乐部型准公共物品。

 

二、交通运输系统具有外部性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指由于某经济主体的个体行为给其他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带来了无需相应付出的收益或是损失,其中,带来收益时称为具有正外部性,带来损失时称具有负外部性。交通运输系统运行会伴随显著的外部性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供给产生的正负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无法通过市场发生;交通运输系统内部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即通过无意的交互作用导致的非效率;由错误群体的付费行动而导致的现金流错置;四是交通运输系统运作影响到运输部门以外的第三方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错误信号从而降低市场效率。

 

总体而言,交通运输系统的外部性有正有负,正的外部性是指随着交通运输供给与使用为社会带了的“溢出”效应,即区域间商品流通的加强、范围的扩大、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的拉动、产业布局的优化、区域经济的推动、就业机会的增多等;负的外部性主要包括交通拥挤所带来的额外时间成本和运营成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输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过度耗费,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以及交通运输使用者之间所形成的现金流错位等。

 

三、交通运输系统具有网络性

 

网络性即网络涌现性,是指系统组织运行的效率和功能作用随着网络的联通与扩大而不断提升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交通运输系统具有明显的网络涌现性。首先,从硬件角度出发,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设施只有连接成网才能有效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一方面其要求交通线路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航道以及通信线路等)必须连接成网,另一方面也要求交通线路基础设施与运输基础设施(包括各类运输枢纽、站场等)能够有效衔接并形成网络,交通线路基础设施与运输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交通运输系统的有形网络。其次,从软件角度出发,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营组织只有形成网络,才能真正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的时效性、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等运输需求。交通运输生产具有分散流动的特点,运输需求与运输生产遍布于世界各地,要求交通运输系统相应的提供从起点到终点全程式服务,进而也必然要求交通运输系统运营和组织的网络化,该网络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无形网络(比如一种默契式的业务联系网)。交通运输系统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等由其网络经济性统一表现,并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与功能的完善而不断提高。正是交通运输系统网络性的存在,使得其在经济本质上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进而导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交通运输系统重要结构要件,难以完全依靠自由竞争的方式建设和发展。

 

四、交通运输系统具有资本密集性和慢变性

 

交通运输系统属于资本密集型系统,其赖以运行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以及运输装备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在建设和使用上具有明显的不可分割性,不仅要求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更多要求是一次性的大规模投入,加之交通运输系统基础设施具有十分强的资产专用性和建设的不可逆性,一旦投资建成就很难再转为其他用途,因而决定了交通运输系统是具有高沉没成本的资本密集型系统。此外,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设施不仅建设投资大,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并形成新的交通运输供给能力的周期很长。因此,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体现出适度的超前性,同时,也决定了交通运输规划在交通运输系统合理运行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此外,交通运输系统为消费者提供的是改变物质(旅客和货物)空间位移的特殊服务,是一种无形产品,不具实物形态,进而决定了交通运输系统自身的显别特征。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运输方式的协同、合作与互补才是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最终旋律。

交通运输特点范文4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14-02

近年来,我国不断拓展的交通运输覆盖范围使公路运输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部门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对交通沿线加强产业布局,通过集聚效应使产业群形成,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一是运输实现“上门服务”。交通运输的便捷性是空运、海运等其他运输方式代替不了的,它在运输过程中能够实现“门对门”直达,任何目的地都能够通过相应的交通工具到达,在运输途中不需要转换交通工具,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另外,这种直达的运输方式对于具有特殊要求的任务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二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管是在货物装运还是在多个环节的衔接上,交通运输方式的灵活性都比较强,同时进行运输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运输环节进行适当调整,比较容易对运输货物进行装载,另外运输操作方式相对简便,灵活性比较强,能够有效保障运输质量。在进行交通运输时,各个环节的衔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不但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能够很好的实现运输预期经济效益。交通运输能够快速适应各种不同运输任务环境,特别针对特殊任务在运输过程中优势明显,运输任务能够按时按点完成。

三是具有较快的运输速度。在路面运输中,交通运输作为主要形式,其主要特点就是速度快,能够上门进行货物装卸,另外不需要在运输途中换装,能够使货物或旅客一次性直达目的地。交通运输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运输结果,从而使经济发展要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四是具有较低的投入成本。固定车辆是交通运输所用的主要交通工具,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这样的运输工具,运输过程相对简单,相比于空运、海运等方式来说,交通运输具有较低的成本投入,只需要较少的资金就能够完成货物或旅客的运输,因此交通运输成为人们运输方式的首选。

二、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对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

因为交通运输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崎岖的道路使运输很难顺利完成。所以,交通部门想要有效缓和交通压力,就需要设计建设多条线路。而不断增加的交通线路直接导致交通部门资金投入的加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交通运输经济中资金的投入。当前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市场的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加强,所以,逐渐增加的交通线路建设将进一步推高原材料价格,不断增加的劳动力需求也使交通建设的总体成本不断增加。受上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加大了投入成本,导致资金紧张问题的出现;另外因为我国具有比较特殊的经济发展体制,不平衡的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区域差异存在于我交通运输经济中,各个地区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情况就有一定的差异,最终导致交通运输经济不平衡的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造成经济发展中某一部分的工业产业提前发展,周围产业受该产业的经济带动也得到一定发展,目前很难改变这种经济模式,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在未来一段时间也会按照此模式发展。所以,该模式下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交通运输是物资行业发展的主要难题,想要使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我国交通运输行业需要对运输行业的成本投资进一步降低,同时对运输行业专业化发展不断加强,从而有效提升和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对于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使我国经济发展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

(三)客运与货运的安全管理工作不扎实

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频发,主要原因在于交通人员的安全服务观念相对较差,且具有较低的职业素质,在运输过程中,司机凭借经验违章驾驶,特别是长途货车司机存在疲劳驾驶现象。另外,交通运输企业只对自身利益比较重视,在运输中将生命及财产安全抛之脑后,责任心不强引发的超速和超载现象不断攀升。与此同时,相关交通运输人员对安全管理制度不遵守,安全管理工作不扎实。受上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交通事故越来越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交通运输部门要重视对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四)较低的运输效率和组织水平

目前,落后的地方保护主义存在于部分地区,相互封锁和排斥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具体表现,从而导致道路交通空驾率增高,不但极大的浪费了我国道路交通资源,而且对符合新时展要求的运输环境建设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制约着道路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

(五)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形地势不利于交通运输的发展

在山地和丘陵地区进行交通道路建设,不但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而且具有较高的建设成本、较大的工程量和严格的施工质量要求。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趋缓,我国不断加强金融管制,严格控制资金流通,因此导致资金短缺的现象出现在交通运输建设中,在交通运输经济中,资金成为遏制其快速发展的“绊脚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制约因素在交通运输建设中逐步显现,直接影响着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想要解决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所面临的众多问题,需要根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从而使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促进,确保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的改善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所谓的预算全面管理工作,主要指在运输企业内部,通过预算的方法合理分配、控制和考核各个单位的财务和非财务活动,主要目的是给企业的各项运营和生产活动帮助考核和协调。要想使运输企业的资金收益和竞争力得到提高,需要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应用到企业中,全面认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实现现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现金流控制作为预算控制工作的核心,主要是对成本进行操控。只有对现金流进行高效、合理的控制,才能能够确保及时回笼项目资金,科学支出各项费用。只有全面发展企业财务结算的作用,将现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蛉繁8叨燃中并合理应用可支出资金,从而使财务风险有效降低,使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二)进一步做好内部控制和管理

想要做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加强交通运输内部管理是基础保障,需要根据新形势对相应的标准进行及时调整和整合,从而保障管理标准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完善和优化内部管理时,要确保在运输企业中建立和完善市场反应机制。具体实现方式是设立市场发展部,员工主要负责调研、预测和开发市场。在市场开发过程中,要对货源以及客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工作人员可以随机抽选调查样本,从而能够全面分析当前交通运输市场情况,进一步预测交通运输市场的发展前景,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来制定下一阶段经营计划。

(三)利用农村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通过建设交通运输线,使城乡之间本地企业的发展得到推动,实现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城市经济进步,从而使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农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发展计划,最大程度的发挥资源优势,使农村规模不断扩大,使乡镇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提高,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区际的空间与城际的范围大幅缩短,对存在的“断头路”及时消除,优化配置城市与乡村资源;对于交通运输道路建设中挖掘出的好经验和好做法,要加强交流与借鉴,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城市与城市之间要加强交流,城市与乡村之间要相互帮助,各地区要有大局意识,对维护自身发展的观念进行更新,对“规模效应”进行充分认识,即推动落后城市的经济发展不但能够使城市发展的经济水平大幅提高,而且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实力强的城市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全面发展。城乡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不但能够使城乡一体化进程得到推进,而且使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促进。

通过以上内容能够看出,现如今越来越多样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使其在现代交通中占据重要地位,不能忽视其作用和价值。新的形势下,想要使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方式进行不断改善,促使交通运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方平.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4(10).

[2] 侯永慧.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12).

交通运输特点范文5

关键词: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研究综述

交通行业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带动下蓬勃发展,但由于其行业存在这特殊性,使得整个行业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增加了成本消耗的同时,还不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入一个无限循环的死胡同。因此,相关的图交通部门必须要对我国交通实际情况展开合理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从而选择最合理有效的来减少交通的能耗,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更加高速的发展。

1公路运输能源消耗

在中国,公路交通运输是受众范围最广的一种交通费,主要通过汽车以及货车拉载乘客和货物来展开出行的,具有灵活便捷,快速,承载量小等特点。并且受我国具体公路交通情况影响,我国公路运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途、小型的乘客汽车数量呈现出大幅度的增加,私人用的小型乘客车的数量也不断地增长,而小型货载车辆则明显减少,主要是因为社会整体需求发生变化而导致的。而公路运输的能耗则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根据相关专家对于公路运输消耗的研究报告总结来看,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造成公路能源消耗上账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这样几种因素:公路数量的变化,汽车数量以及构成结构的变化、人们节能意识的转变以及公路自身呈现出来的特点等。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降低公路能源消耗的措施,其中主要涉及新能源的使用、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更新、汽车生产技术的改进、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改善等多个方面的方法。并且在不同的节能方法使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措施加以改善,从而从整体降低公路运输能源消耗水平。但是纵观所有交通运输来看,公路运输能源消耗量较大,所以许多研究学者深入研究整体交通运输成本问题,并且根据环境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包括短途绿色出行、海上高速公路等。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周边环境,降低公路能源消耗,还能推动公路不断发展。

2铁路运输能源消耗

与公路不通,铁路属于专线的叫运输方式。比公路的运输量大,并且不容易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并且在所有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耗中,铁路的消耗是最低的。所以,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铁路具有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然而这只是学者在横向研究比较中得出的结论,并没有深入对铁路展开纵向的运输研究,没有深入到铁路运输能耗的本质。现阶段在研究铁路能源消耗的内容较多,主要集中在消耗的整体情况、铁路运输的结构以及铁路运输消耗能源结构等,并且将铁路运输与公路和水路运输相比较。最后得出大力提倡铁路运输发展的结论,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交通事业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因为铁路运输受多个方面的影响,仍然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着能源浪费的情况。因此,这就要相关管理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和检测,提高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最终提高全体铁路的节能水平。3城市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城市交通主要指的是在城市内部运行的公共交通设施,以城市公共客运为基础。因为城市交通所面向的消费群体为城市人群,所以城市交通运输受到城市内部各方面的高度影响,例如城市道路的拥堵情况,城市线路的安排设置等。在具体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城市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较多,不仅包括民用交通工具,还包括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公共汽车,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对能源需求不同,多数公共交通使用的是柴油和天然气以及电力能源带动,其中天然气和电力属于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汽油等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比例上升。由于交通运输业自身特性,与其他行业相比,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水平较高,对柴油、汽油以及燃料油等油类资源的消耗水平远远高出其他行业,从而增加了交通运输的整体成本,对我国社会经济更好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一些研究学者在对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水平进行深入研究后,建议对私家车整体数量进行限制,大力建设公共客运,从而改善城市交通整体能源消耗结构,降低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水平。有些研究学者在对城市实际交通情况以及交通行业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合理分析后,阐述了一些影响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水平的因素,并建议对城市交通结构进行优化,从而降低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水平。

结束语

降低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不仅是在能源消费量上有所下降,更应该是能源的充分利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基于国内学者对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相关研究的特点,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通运输降耗的研究的拓展方向:第一,增强弱势研究。对航空、水路交通运输方式的能耗问题加强其研究力度。不同地区受客观地理环境影响,交通运输中重要依托方式也会因地制宜。加强水路运输能耗的深入探究,可为其提供理论的降耗支持。第二,切入物流角度。伴随现代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物流要求低成本和快捷性等,通过物流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交通运输方式整合,降低交通运输系统能耗,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第三,增加实证研究。鼓励增加实证研究检测,及时反馈降耗对策和途径在实际操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对提出的降耗策略和途径不断优化,促进相关降耗措施更具有针对性。能够加快理论应用到实践的速率。第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带来能源消耗问题,同时也产生生态环境影响。因此,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前提下,宏观控制交通系统,优化系统结构,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优化现代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第五,健全降耗评价体系。建立可操作、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的降耗评价体系,可将降耗成效具体量化,可以明确交通运输系统中依然存在降耗空间的方面,推进降耗过程循序渐进。第六,控制民用汽车和居民出行。

参考文献

[1]贾顺平等.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相关研究综述[J].奥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9(3):6-16.

[2]刘娟.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相关研究综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8).

交通运输特点范文6

【关键词】交通运输运量分析预测

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是公路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同时也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等级、建设规模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人在进行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时一直是站在项目、行业和部门的角度,而不是站在综合运输的角度来从事这项工作,必然导致交通量预测依据的预测结论令人难以信服,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的质量和说服力。

1从整体进行交通运输分析

整体交通运输分析是利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规律,来指导交通需求预测,同时也为整体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整体交通运输分析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是运输结构分析。首先分析拟建项目影响区内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各种运输方式占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然后介绍拟建项目走廊内主要相关的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特点,包括运输线路的走向、长度、等级(包括线路等级和港、站等级)以及历史发展变革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拟建项目走廊内整体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占走廊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是能力利用分析。能力利用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是否适应交通需求。铁路运输可以通过计算线路实际运量与设计运输能力的比率来加以分析。公路运输除了采用此方法外,还可利用公路实际路况和交通构成计算现有公路分区段(城镇路段或非城镇路段)的服务水平来进行。通过对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能力利用程度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是运量增长分析。为了把握各种运输方式历史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必须对拟建项目走廊总运量和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历年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总运量可以采用运输量或运输周转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公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公路观测站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或直接影响区运输量、车辆保有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铁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线路客货运密度、主要车站发送和到达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水运运输可以采用主要港口客货吞吐量或水运运输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运量平均增长速度时,是以交通运输量作为被说明变量,以时间变量作为说明变量。参数估计的方程式为:

InTE=a+bt

式中:TE—运量;

t—时间变量(t=1、2、3??);a、b—待估计参数。

系数b就是平均增长速度。

第四是运输特点分析。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特点、货类特点、货类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运输方式的交通区间构成(区间内与区间外、过境运输)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种运输方式平均运距、客运及分货类不同运输方式最佳分界点里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其交通区间构成情况分类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特点(来源地、消费地)及其运量增长态势分析等等。

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拥有各种运输方式资料的基础上,公路运输资料可以通过调查得到,铁路运输资料可以在铁路部门收集或利用铁路站点发送到达量及运输密度资料推算得到,水路运输资料可以利用水运港口吞吐量及平均运距推算得到。

2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第一、运量预测。客运量预测可以采用国内交通规划中经常采用的四阶段法:先汇总各种运输方式基年旅客运输量表,然后预测综合客运量,再通过交通分布得到超未来特征年旅客综合运输量表。根据旅客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和费用进行未来状况下有无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的公路和其他方式旅客运输量表,通过交通分配和不同车型构成及实载率,预测出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不同车型客运交通量(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客运交通量的差值即为客运转移交通量),同时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其他运输方式客运量。

根据目前我国现状,综合交通客运量预测一般在公路与铁路之间展开。通过对调查得到的公路资料和铁路资料的分析,以及对这两种运输方式运输特点的分析。

第二、货运量预测。总体思路是在综合交通运输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几种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的综合运量进行交通方式分担分析,再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规划预测。

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2.1按照目前采用的方法预测出公路无拟建高速公路、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无质的变化状况下未来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2分类汇总基年有可能产生竞争关系的主要货类货物运输量。

2.3根据统计资料、运输规划资料以及与这几类货物有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资料预测出这几类货物的未来运输量表。

2.4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有无质的变化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运输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B”)AB即为未来状况下无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5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未来状况下有无用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C”),A-B+C即为未来状况下有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

2.6通过交通量分配得到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公路货运交通量。其他运输方式未来货运量可根据其规划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C得到。当预测期内其他运输方式运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时,可以省略第四步,此时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