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安全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劳动安全的认识

对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1

煤矿安全生产的主题是人,爱护生命,尊重人权,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是保证煤矿生产顺利发展的首要条件,确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就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这是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的长效机制,必须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本文就安全文化的作用尝试作一点肤浅的诠释:

一、安全文化的教育导向作用

职工对安全的认识,必须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通过不断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使广大职工逐渐明白正确的安全意识、态度和信念,树立科学的安全道德、态度和信念,树立科学的安全道德、理想、目标、行为准则等。给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和日常安全生活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使企业全体职工都能懂得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安全要素,从而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安全文化给职工提供了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安全新理念和新认识,使其对安全的价值和作用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安全人生观和现代安全价值观,从而用新的安全意识和新观点指导自身的活动,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从而更有效的推动安全生产和保护自己。

二、安全文化的凝聚作用

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关爱生命的大众安全文化,是保护企业职工安全与健康的重要理论基础可行手段,是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维护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合法权益的群众监督和自我保护的安全行为,企业要履行义务,尽可能地为职工在生产生活中的安全与健康创造条件。遵纪守法,尽职尽责,珍惜生命,关爱职工,以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现尊重人、爱护人、信任人。企业建立平等、互尊互敬的人际关系,树立一种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形成共同遵守的安全行为规范9通过安全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宣传,形成人人需要安全、人人懂得安全、人人都应对安全尽义务,做贡献的新风尚。通过安全文化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规范的潜移默化,更显示了安全文化对职工安全与健康需求的特殊粘合和凝聚作用,以实现企业发展,保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调动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积极性的目的。

对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2

至今,人们对于安全原理的认识还处于最初级阶段,发展安全文化的一个最重要任务就是要探讨清楚安全的基础原理和规律。目前,安全理论界已认识到如下安全科学原理。

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道理和原则。远古人类的安全认识论是宿命论的,方法论是被动承受型的;近代人类的安全认识提高到了经验的水平;现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甚至能够超前预防。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人类现代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安全系统论原理:包括安全系统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科学的机制和规律。从系统论的角度,不仅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要素及其结构和关系,更要探讨各种技术的安全系统要素及结构。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我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但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则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安全控制论给我们揭示了事故控制和防范的规律,安全信息论是安全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安全协同学和事故突变理论还处于研究和探索之中。

安全经济学原理:是阐述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理论。安全经济学的理论对国家安全投入政策的制定、指导企业有效地控制安全投资结构,为企业提供安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支持提供理论基础。

安全管理学原理:现代社会能安全科学管理,需要研究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如安全法学的基本原理,安全法制的基本规则;安全管理的组织学原理;国家安全管理的棚制及理论;企业安全科学管理的模式及体系;安全行为科学的原理;台理安全投资的保障机制等。

安全工程与卫生工程原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理论原理,在安全科学技术学科是相对完善和成熟的领域。安全工程技术原理是针对不同行业的生产技术及工艺,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卫生工程技术原理主要是与职业病相关的物理和化学因素的理论的规律,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噪声控制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对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安全责任,安全机制

 

安全生产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近年来,从报纸、电视等媒体报道中交通、煤矿等行业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损失之重,影响之大,频率之高,令人胆战心惊。剖析事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难看出一些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着认识上、思想上的误区。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实际运行中点多、面广,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焊接作业、特种设备操作等工种繁杂。所以强化各级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执行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消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无疑是实现安全生产“有序可控”良好局面的有效办法。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犹如履薄冰,来不得半点疏忽和麻痹。作为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各级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者首先要消除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一是对安全设施的认识误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场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也呈现高、精、尖技术,并被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个别从事安全管理人员就出现盲目乐观思想,认为只要投入这些“精良装备”,今后不会再发生安全大问题了,工作中也不注重抓小防大了,这种麻痹思想很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对职工培训的认识误区。大多职工从事工作多年或干过很多个工种,觉得没有再加大培训力度的必要了;另外新进职工绝大多数是大专、本科生,少数还是研究生,文化程度较高,于是就降低了三级教育网络的培训标准;还有一些企业因使用劳务人员流动性较大,实施三级安全教育较繁琐,于是便心存侥幸,省略或简化了三级安全教育。由于领导重视程度和培训力度不够以及流于形式的状况,而事故恰恰最容易发生在对业务知识生疏、工作经验少的职工身上。。所以,抓紧对职工劳动安全生产的教育,也是有效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保障。三是个别安全管理人员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对待安全生产工作我们都知道“严是爱、松是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对安全管理存在着“三怕”思想:对上怕担责任,对下怕得罪人,对工作怕吃苦受累,造成形式主义、好人主义、官僚主义的严重局面,导致在执行和落实当中出现“缺位”现象。

管理能出效益,安全亦出效益,安全生产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安全生产需要多管齐下、警钟长鸣。

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再先进的安全设施和机器也要靠人去操作、去控制、去维修、去管理,其科技含量愈高,对操作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愈高。因此,安全生产必须以人为本,没有一支恪尽职守、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安全生产就没有最基本的保障。提高人的素质,首先是提高思想素质。创建一流的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局面同样需要培养过硬的职工队伍。所以在工作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搞好安全生产的紧迫性、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站在保障职工安全和健康的高度来对待安全工作;除了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要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根本上调动职工保证安全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把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生产抓好抓实。其次是提高业务素质。对职工队伍的业务培训,除了正常情况下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内容外,更要加大对非正常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教育和演练。针对安全生产现状,进行超前性、前瞻性的培训,提高事故的防范能力。

二是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实践证明:安全好不好,关键在领导。为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机制,扭转一些人员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不务实现象,就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形成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明确不同层次考核的对象、内容、程序,并结合职工群众评议、考核等办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考核。对未完成定量考核任务或发生安全问题的,要有相应的处罚制度,以此增强管理人员的危机感、责任感,促进逐级负责制的落实,实现从“要我抓安全”到“我要抓安全”的转变。

三是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各项管理方式、手段要根据实际情况,摸索与之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有效办法。首先要夯实安全基础,坚持预防为主,严查违章违纪。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利用各种载体和形式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做实、作出新成效。

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巩固和创新,努力走出一条适应本单位安全、操作性强的管理路子,时刻保持良好的、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做到筑牢防线、长抓不懈、警钟长鸣,为企业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保驾护航。

对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劳动保护用品;安全;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3. 036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3- 0061- 03

在一些危险行业中,职工工作期间必须穿戴相应的防护设备才能有效预防相关职业对身体潜在的伤害或者是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尽可能地为人身安全提供保障。因此,对于此类安全劳保用品的质量管理与监督以及发放和使用管理是关系到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重大问题。安全劳保用品使用相关单位应建立健全劳保用品发放管理系统,以保障物有所用,发挥劳保用品的真实价值。但是,不管是在劳保用品的生产者、发放者还是使用者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 加强劳动保护用品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合理配发、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的体现,劳保用品能够有效地阻隔人体伤害事故,对劳动者的身体安全和生命健康有益,是保障从业人员人身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基础。如今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企业应站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高度上为劳动者切实落实劳保用品。综上所述,加强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对于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健康具在重要意义。

2 企业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管理使用现状

安全劳保用品使用的重点行业包括矿产采集和冶炼行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以及制造加工业。劳保用品对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也就相应地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但在企业发展和设备不断更新升级过程中,现有的劳动保护用品发放和管理思想以及劳保用品的质量等已经很难满足保障职工健康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劣质劳动保护产品起不到保护功能。某些企业不配发或不按标准配发劳保用品,配发不合格的劳保用品,配发超过使用期限或无安全标志的劳保用品,劳保用品管理不规范。很多一无标准、二无许可证的“地摊式”小企业在生产劳保用品, 价格低、质量差是其产品的共同特点。劳动产品的不规范严重威胁者企业职工的安全。

(2)职工劳动保护的观念和意识,与新时期劳动保护工作的高标准高要求不相适应。有的企业领导、一部分职工,对新时期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保护职工劳动权益、维护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安全管理仅仅停留在安全规程操作的监督和简单的安全帽、安全带、矿靴、矿服等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上,与新时期企业安全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3)监督检查不到位、不细致。一些企业建立没有安全机构,有些虽然建立了安全机构,但现场监督检查形同虚设,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深入到实际生产一线,纠正劳保用品不规范使用的现象。同时,根据有关规定,工会依法对企业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力也在削弱或丧失。

(4)劳动保护用品的领用、发放等管理程序手段落后,效率不高。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传统的方式都是采用单人单卡的模式进行劳保用品的领用,然后由相关人员记录统计所发放的劳保用品的数量和种类。每个月所要核查的人员和物品种类繁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而且,一旦员工发生工作变动,所用劳保用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更增加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难度,而且人工操作工作效率也较低。

(5)管理制度的问题。计划经济时期劳保用品的采购、发放、管理和监督等职能基本上由供应、安全等部门来履行。在当时,管理上尽管也有时存在着相互脱节现象,但是基本上能保证生产工人按时领到符合国家要求的劳动保护用品。地勘单位全面走向市场以后,大部分单位由于精减人员、压缩开支、方便工作等原因,把劳保用品的采购、发放等权力下放到了地勘单位所属的各二级经济实体,地勘单位只负责发放标准的制定和监督检查工作。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由于各二级经济实体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地勘单位对其行使行政手段的效力与以前相比已大打折扣,使得对劳保用品的监督管理形同虚设,导致地勘单位在劳保用品的采购、发放和使用等方面出现了混乱。

3 对搞好新时期劳保用品管理工作的探讨

从业人员多,生产条件复杂,存在较多安全生产隐患或者职业危害等因素的企业,对于劳保用品的管理应该更加重视。针对劳保用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各相关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员工意识、严抓劳保用品质量、完善劳保用品发放系统、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及时消除劳保用品管理中的安全隐患,争取早日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程序化、制度化,提高工作效率,在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为员工提供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

3.1 提高认识

劳动保护用品的管理和发放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抓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特别是领导层的安全意识,加强他们对这方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领导要重视安全生产,必须重视劳保用品的管理工作,把它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是基础。员工重视自己的生命安全,才会关注自己所得劳保用品的质量,才会在问题发生时及时向企业或相关单位反映,使问题得到解决。

3.2 严抓安全劳保用品质量

业内人士认为,要改变目前中国劳保用品市场的现状,除了加强监管外,还必须从产品的质量入手, 对行业来一次大洗牌。具体来说, 一是防护性能趋向高科技化,针对不同工作特点和需要的高性能劳保产品将会陆续被开发出来;二是品种式样趋向多样化,根据不同的需要,企业细化产品的研发;三是劳保用品趋向高档化,在性能和人性化设计上有一个大的进步, 向“精、巧、美、轻”方向发展;四是劳保用品用途趋向双重性,劳保用品不仅对劳动者起到保护安全的作用,同时也能成为日常生活中派得上用场的实用产品。

3.3 分层教育,典型示范引导

一是分层级有侧重地进行劳保用品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对象按照职务层次、责任大小、工作性质异同等不同特点,划分为企业高管、中低层管理者、操作岗位3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开展不同形式、各有侧重的劳保用品安全教育,增强劳保用品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对企业高层着重加强重视意识和投入意识。对中层管理者着重于监督检查和管理手段的教育。对操作岗位,着重进行意识和技能培训,明确企业重点防范目标,掌握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学会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知识,掌握正确选用保管劳动保护用品的技能。

二是注重典型教育加以引导。利用切合职工工作实际的、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例,进行警示、教育,使一线职工逐步“懂得劳保用品保护技能,主动使用劳保用品防护”,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3.4 研发劳动保护用品领用发放数据库程序

为解决原来管理中手工操作,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容易出现差错等问题,可以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自主研发一套“劳动保护用品发放使用管理程序”,将员工的护品领用信息全部显示在工作表里。建立“劳动保护用品管理数据库”,搭建劳动保护用品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增强劳保用品管理的便捷性,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将此系统应用于劳保用品发放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劳保用品的数量和去向,使库存劳保用品始终能满足正常生产的需求,并对使用期限将至的劳保用品提醒相关人员及时更换。

3.5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有效的监督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为做好劳动保护用品管理,根据企业劳动保护工作条例和发放要求,明确劳动保护用品发放使用监督工作的任务、职责、权利和义务,规定劳保用品要按时发放并教育职工正确穿戴符合规定的劳保用品,认真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用好和管好劳保用品,保证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4 结 语

优质劳动保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能为员工的工作提供最大的保护,是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础保障。对于劳动保护用品的质量,必须严格的控制和监督,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劳动保护用品的质量得到了保障,其发放和使用才有意义。对于劳保用品的发放和管理,应及时采用先进的管理程序,提高劳保用品发放的效率和及时性。在员工取得劳保用品后,企业应积极开展劳保用品的使用方法培训,确保员工能正确使用相关物品,并在工作过程中积极监督,对于劳保用品使用不当或未使用劳保用品的相关人员及时批评指正,确保企业安全文明生产。

主要参考文献

[1]胡艳国.创新模式探索企业劳保用品管理新思路[J].企业管理,2010(4).

[2]朱伟.地勘单位劳保用品管理工作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1,8(4):38-39.

[3]肖正荣.管好劳保用品 加强劳动保护[J].安全管理,2006(1):26-27.

对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企业 安全工作 注意问题

1.序言

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伤亡事故严重,尤其是重、特大伤亡事故连续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并随之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搞好安全工作,最大限度的遏制各类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是我们安全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观察各类事故发生,可以发现,没有科学的安全理论指导,对安全工作意义认识不清,安全与生产相互扯皮,不重视安全技术和提前预防,安全责任不落实,当部门主管工作与安全职责发生矛盾时,各取所需,加上安全监督难以到位,安全投入不足,造成事故。因此,提高各级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尤其是广大安全工作者,对安全科学理论和实践认识,在生产实践中自觉按照现代安全管理的要求认识安全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隐蔽性,从“以查代管”阶段走向提前预防、事故阶段,才能真正达到本质安全。

2.现代安全科学理论的探索

现代安全科学理论应是探索和研究安全、隐患、事故的本质及运动规律,保证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健康,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涉及基础科学理论,如物理、数学、化学、材料学、工程力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同时还与专业生产技术相关联,通过揭示安全与事故运动规律,探索本行业预防、消除事故的理论和方法,并且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从本质上对事故进行超前有效的预防和消除,才能达到减少事故、持续稳定生产的目的。目前,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安全工作认识不清,不知从何下手,处在被动、机械的安全管理阶段,平时任务搞检查,出现事故搞追查,“以查代管”为主要形式,虽然工作很忙,工作也做了很多,但事故得不到有效消除,安全工作时紧时松,出现事故则出一些规定,总认为安全工作突发性大、凭运气,靠命运、没有规律、掌握不住安全生产主动权,这些现象是没有以现代安全科学知识为理论造就的,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必然造成行动上的盲目,企业面对事故的发生束手无策。由此可见,加快现代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学习,提高人们安全科学文化素质,把安全管理水平由事故发生后转为事故发生前,从本质上对事故进行超前、有效的预防和消除意义非常重大。

3.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属性认识

企业安全管理的属性是指企业安全管理的内在和外在联系,在保护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特殊属性。

1、安全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由生产力决定的要想发展生产必须对生产实践活动进行安全管理的客观性。生产实践活动就有相联系的安全事故存在;要想发展生产,必须保证劳动者在生产中安全健康,劳动手段的安全使用、劳动对象的安全利用,和利用其它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的新的安全技术,则就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发展需要安全管理的自然属性。

2、安全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生产关系决定对生产实践进行安全管理的意义。一个稳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一个平安美好的生活环境,已成为全人类追求的目标,健康、安全、环境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决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保护劳动者在生产中安全、健康的性质,国家的安全第一的方针是指导企业的社会属性。

4.安全技术是预防事故的技术手段

安全技术是生产技术的分支,具有预防、消除事故的功能,是预防、消除事故的技术手段,具有超前性和应付可能发生事故的功能。

1、凡是同生产技术能分开的安全技术管理内容,要逐步走向安全专业管理,如单独的安全技术装备、危险性较大的设备管理、隐患整改、消防、报警检验、试验等。

2、凡是需要同生产技术一道进行管理的,除要检查督促生产技术部门做好日常管理外,从安全管理角度要注意收集掌握管理情况,总结安全管理经验,使之逐步走向专业管理。

3、在开展安全技术的应用管理中,由于安全技术是生产技术的一部分,要从安全存在于生产之中的整体出发,不管哪个部门或分工不同,都应在管好生产的同时做好安全技术的应用管理。

5.安全检查是发现隐患的有效方法

安全检查―是指运用安全检查具有的功能,强化客观事物的安全科学管理,达到预防、消除事故的目的。安全检查是发现隐患的重要方法,从确认安全检查的内容、检查形式和检查周期,确定检查标准,选用安全检查手段以及实施安全检查,到后面治理隐患,达到全面、及时、准确发现隐患和超前、有效、预防、事故目的,安全检查应注重实际效果,我们发现有些行业、单位虽然经过多种形式无数次安全检查,事故总还是不断发生。所以安全检查只重于形式,关键要注重安全检查的内容,安全检查标准制定是安全检查的基础,在编制过程中,编制人员必须是熟悉生产、安全、工艺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按照安全工作、生产过程、工艺流程顺序进行,要参照同类事故的实例,依据国家、行业等方面的法规、标准进行,检查表应简单,易于使用操作,不应重复和复杂。由于安全检查表依据安全生产的要求进行编写,是符合安全生产运行过程的,因而具有发现安全工作问题、强化安全管理、预防事故的功能。安全检查表是指导安全检查的一种通用检查手段,在进行安全检查中,不管检查人员对被检查单位是否熟悉,只要懂得生产过程和按检查表的检查内容,逐项进行检查,均能达到发现安全隐患的目的。在检查过程中,以物质在系统中运动为依据,以能量转换形式为出发点来识别隐患。

6.正确认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一个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出科学回答的理论问题,这是因为安全与生产的关系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而且在认识上存在严重偏差,有的人不知安全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片面强调生产的重要,只抓生产不抓安全,不是以安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违背生产规律,冒险蛮干,其结果是发生事故,破坏了生产发展,失去了经济效益;有的片面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只抓安全不管生产,因怕发生事故常用停产来保安全,其结果由于不必要停产,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减少了经济效益,以上观点均是没有从生产发展的全过程去考证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要探索安全与生产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一切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不可避免的存在人、机、环的缺陷,就必须有安全活动参与到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生产活动是安全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实践活动就没有与生产有关联的安全活动的存在,同时要认识到存在于生产之中的安全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均与生产活动有本质联系。

参考文献:

对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6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犹如履薄冰,来不得半点疏忽和麻痹。作为安全管理者或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消除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一是对安全设施的认识误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施工现场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也呈现高、精、尖技术,并被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个别从事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就出现盲目乐观思想,认为只要投入这些“精良装备”今后不会再发生安全大问题了,工作中也不注重抓小防大了,这种麻痹思想很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对职工培训的认识误区。主要是我公司是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已连续实现安全生产六千多天,大多职工也从事施工生产多年或干过很多个工程,觉得没有再加大培训力度的必要了;再之是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少,甲方、业主一味追求工期进度,没有时间、力量和精力来深入搞培训;另外新进职工绝大多数是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已在公司接受过培训部门的安全培训,于是就降低了三级教育网络的培训标准。由于领导重视程度和培训力度不够以及流于形式的状况,而事故恰恰最容易发生在对业务知识生疏、现场安全施工经验少的职工身上。所以,抓紧对职工劳动安全生产的教育,也是有效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保障;三是个别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对待安全生产工作我们都知道“严是爱、松是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安全管理人员或干部干部对安全管理存在着“三怕”思想:对上怕担责任,对下怕得罪人,对工作怕吃苦受累,造成形式主义、好人主义、的严重局面,导致在执行和落实当中出现“缺位”现象。

管理能出效益,安全亦出效益,安全生产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安全生产需要多管齐下警钟长鸣。

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再先进的安全设施和机器也要靠人去操作、去控制、去维修,其科技含量愈高,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愈高。因此,安全生产必须以人为本,没有一支恪尽职守、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安全生产就没有最基本的保障。

提高人的素质,首先是提高思想素质。把公司“做精做强”创建一流电力施工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局面同样需要培养过硬的职工队伍。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是切实提高职工政治思想水平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搞好安全生产的紧迫性、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站在“三个代表”和确保职工生命安全的高度来对待安全工作;除了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要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根本上调动职工保证安全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把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生产抓好抓实。其次是提高业务素质。对职工队伍的业务培训,除了正常情况下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内容外,更要加大对非正常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教育和演练。针对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现状,进行超前性、前瞻性的培训,提高事故的防范能力。

二是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实践证明:安全好不好,关键在领导。为落实“谁施工、谁负责”的责任机制,扭转一些干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不务实现象,就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形成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明确不同层次考核的对象、内容、程序,并结合职工群众评议、考核等办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考核。对未完成定量考核任务或发生安全问题的,要有相应的处罚制度,以此增强干部的危机感、责任感,促进逐级负责制的落实,实现从“要我抓安全”到“我要抓安全”的转变。

三是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根据工程安全生产形势和实际,各项管理方式、手段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摸索与之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有效办法。首先要夯实安全基础,坚持预防为主,严查违章违纪。把重点放在杜绝违章违纪上,着力点放在预防上,从源头查堵漏洞。更关键的是要建立起能够保证安全生产的体制与机制;其次要坚持逐级负责制,落实领导责任。要科学地界定逐级负责制,把领导负责、分层负责、岗位负责和专业技术负责区分开,使其职责明确,各负其责,确保落实;另外还要提高认识,正确对待安全天数。安全天数是衡量一个单位安全形势的一个因素,安全天数长,并不能说明问题少,关键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和内容丰富的安全活动,努力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共同构筑安全大堤。结合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落实“一法三卡”工作,大力开展好各项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安全竞赛活动,如“职工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职工安全技能比武”、“提合理化建议”和“推行班组安全生产自主管理”等。同时持之以恒地坚持安全生产好的做法和办法,如班前(后)站班会、施工“三交、三查”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利用各种载体和形式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做实、作出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