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1

【关键词】统计;职业道德;信息编制;作用

统计职业道德是指在统计职业活动中 , 应当遵守的体现统计职业道德特征与调整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统计人员在进行统计处理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一个统计工作者, 必须以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把实事求是作为履行职业责任和义务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坚持不唯书、不唯上, 只唯实。

一、影响统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因素

(一)价值取向的诱导。

我国一直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统计部门业务上受上级统计部门管理和领导, 而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编制、工资、职务的任命以及统计事业经费都是由地方各级政府或单位主管, 也就是说地方各级政府或单位对统计的人财物有绝对的掌控权。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运行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职业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利益主体亦呈多元化趋势,经济利益的驱动与法律和道德之间发生着巨大的撞击,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复杂化,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 影响在统计信息编制时有的不能够严格按照统计的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二)社会矛盾的撞击。

随着我国统计法制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加强, 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编制的统计信息经过各级科学评估, 从总体上看,统计信息基本上能够反映和接近经济运行趋势。但由于现行有的地方各级政绩评价体系以统计部门提供的各项统计数据来反映各级领导的政绩, 统计数据由统计部门搜集、汇总上报和对外提供, 而现行的“二元化”统计管理体制使统计部门处于尴尬的境地: 在处理这样的现实社会矛盾时, 保证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了挑战, 统计职业道德在社会现实矛盾中撞击。

(三)工作条件的影响。

一个人的统计业务水平再高, 但如果不具有很好的统计职业道德修养, 也提供不了真实可信的统计数据, 这一点在基层统计工作中可以得到充分验证。随着乡镇费税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 乡镇财力和人员不断变化, 乡镇统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困难。乡镇是统计数据的源头, 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 如果没文有较高的统计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很难保证统计信息的高质量。

二、统计职业道德在统计信息编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一)调节统计职业行为和指导统计信息编制活动。

对于统计职业道德而言, 求真务实是其基本职能, 它通过调节统计人员及与统计相关人员的统计职业行为来实现。就是在职业道德规范和人的欲求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目前,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统计工作仍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集中体现在统计人员之间、统计人员与其他人员之间, 统计人员与单位、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统计职业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统计工作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如此众多的关系和矛盾,除了按国家的政策、统计法规处理之外, 还必须依靠统计职业道德的调节, 从而理顺统计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统计工作程序。

(二)提高对统计及其统计信息质量的正确认识。

统计职业道德能够通过统计职业道德判断、统计职业道德标准和统计职业道德理论等形式, 反映统计人员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向人们指明诸如统计的生存价值在于统计信息的客观、公正等; 并同时提供如何进行统计职业道德选择的知识, 如统计信息质量特征等。统计职业道德认识所获得的这些知识, 通常会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 成为人们从情感上处理好统计职业道德关系和统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动力。统计职业道德能够通过特定的方式推动人们的统计职业行为, 从“现有行为”向“应有行为”转化, 把握统计职业活动的客观必然性和统计信息的真实性。这种“转化”和“把握”, 既是人们对统计活动以及统计信息质量认识的提高过程, 也是对统计信息质量的一种无形保证, 更是统计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直接结果。

(三)成为统计职业行为方向的“向导”。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统计职业道德指导着人们统计职业行为的方向, 表现出统计职业道德的导向功能。由于统计工作中客观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为了正确处理统计领域内外的各种关系, 合理解决各种矛盾, 必须明确正确的统计职业行为方向并接受正确的指导。统计职业道德, 可以指导着人们在实施统计职业行为时自愿地选择有利于消除各种矛盾、调整相互关系的统计职业道德行为, 主要体现在固守统计职业道德基本概念、坚持统计职业道德一般原则, 从而能够避免上述各种矛盾的产生和扩大, 缓和与解决已产生的矛盾, 改善统计职业领域内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促进人们和谐协调地实施统计职业行为, 保质保量, 及时地收集、整理、加工并提供真实的统计信息。

(四)培养统计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统计职业道德通过形成统计职业道德风尚、树立统计职业道德榜样等形式来深刻影响人们的统计职业道德观念, 以启迪人们的统计职业道德自觉性, 并以此培养人们的统计职业道德习惯和统计职业道德品质。由于统计职业道德品质是统计职业道德行为的结果, 统计职业道德习惯是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自觉自愿的统计职业道德行为。因而, 统计职业道德可以通过其教育职能培养人们对统计职业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而预防偏离职业道德的现象发生。

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决定着统计信息编制的质量。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尤其是要深入进行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统计职业道德在统计信息编制中的作用,努力提高统计信息质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建英.“浅谈统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4.第 3 卷(3) , 290.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2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以培养学生会计专业水平以及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基本职业道德与专业职业道德应作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其中,基本职业道德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一致,做到遵纪守法,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恪守社会主义法制,尽到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是全社会人员都应尽到的基本责任,当然也包括会计人员。这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囊括了会计职业信念教育、会计职业义务教育、会计职业荣誉教育等内容。为使会计专业学生做到熟悉法律法规、遇事客观公正、做好服务、遵法办事、保守秘密等,便需要实施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应该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完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二、合理引入案例,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案例融合为一体,以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深入研究专业知识,不但要学会做账,牢固掌握会计核心思想,还需要学生能够深入领会会计职业工作的道德精神,严格遵循《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比如:在学习《“存货的领用和发出”计价方法》时,便可以合理的将会计核算中的可比性原则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即:要求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内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事项,应该采取统一的会计政策,并不得随意进行变更。将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运用于存货的领用和发出计价,以确定其实际成本。将各种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并把每种算法的发出存货成本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选择的计划方法将对当期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当期利润,其指标相比并无实际作用,让学生真正领悟可比性原则。

三、设置良好的情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教师要将会计法律法规融入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熟悉财经法律、法规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每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使其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做到合法合理。这些法律法规制度多是学生不易掌握的法规条文,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因此,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模式就该有所创新,通过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与社会实际进行识别和判断。

例如:在学习原始凭证的审核中,通过以下情景:某公司采购科人员在出纳出班里报销工作,但其报销的3张发票中,1张涂改了名称,1张对单价与金额进行过修改,另一张则无验收证明,但有公司总经理与财务科长同意报销的签字,于是采购科人员得以报销。要求学生在遵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办理业务的同事分析并判断情况是否符合规定,该如何处理?在遵照国家同意的会计制度前提下,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如下处理:

(1)由开具单位重新开具或更正涂改名称的发票,并加盖单位印章。

(2)涂改单价与金额的发票不能进行更正,只能由原始凭据单位重新开具。

(3)必须有验收证明附于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之上。

通过假设情景,让学生对法律制度中有关错误原始凭证的更正及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不仅促使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且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

四、构建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有效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对会计专业学生施加职业道德教育影响是为了帮助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构建完整的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体系并分阶段实施是非常有意义的。其中,在初步阶段,让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有初步的认识。这阶段可利用《会计职业道德》课程。通过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基本概念与主要规范让学生形成明确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第二阶段,即实践阶段,以《会计职业道德模拟实验》课程为主,尽可能模拟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实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做到认识道德问题并能做出正确判断,强化与巩固初步阶段教学成果。第三阶段,强化训练,即将学生的职业道德价值观进行强化。通过前两阶段学习,学生对职业道德知识与职业判断能力有了初步的掌握,强化这些知识与能力便是第三阶段学习内容。可通过《会计舞弊道德剖析》课程让学生了解到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要成为一名好会计,必须拥有坚定意志,能抵御来自外界各种诱惑和压力,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得到提升。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中职政治;教学改革;创新

纵观全国各个职校,中职政治教材的多样性较为突出,各有特色,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有选择、有侧重的确定了政治教材,学生反应不一。教材选择固然重要,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创新更是重中之重,无论何种教材,如果教师一成不变的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烦腻,导致学生缺乏对政治课最起码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敢恭维。从我校开设政治课的情况来看,课堂气氛、课堂师生融洽度等影响教学效果的硬方面,也同样问题不少,教师口干舌燥、激情讲演,学生昏昏欲睡、似听天书,更有甚者,趁老师不注意,全神贯注沉醉在小说或手机游戏中,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国家人才战略的调整,中职教改创新开始萌动,并在短期内掀起狂潮,笔者作为课改活跃分子,也积极投身其中,做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尝试,取得了些许成果,现与大家做一分享。

一、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谋划教学创新

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总基调应该是创新实践。在中职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和教学设计者,应首先做到在统揽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吃透教材内容,并广泛联系社会实际,善于从社会生活中筛选教育素材,以指导教学实践,特别是社会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更应该引起重视,进行必要的修剪加工,使之与教材内容相契合。反之,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具有时代风范的专题课,大张旗鼓的进行实践性活动和个性化教育,为中职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的潜行提供新的标杆,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引导中职教学改革弄潮儿们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上下苦功,明确行动思路,坚持不懈、扎实推进。

二、上好第一课,打好第一炮

学生步入中职学校后,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课程设置,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对于政治这门课程来说,学生们并不陌生,只是教学内容有所调整,教学大纲要求有所降低,政治的教学辅助功能更加凸显,实际上,中职政治课和其它副科一样,是作为工具课开设的,更确切的说,是为了专业课学习而配置的。从个人角度看,中职政治教学创新应首先从上好第一课开始,在进行首课教学设计时,应有针对性的掺入一些学生对政治课的渴求和期盼方面的环节,通过第一节课的讲授,教师应对这些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这行反馈情况做好总结,并在日后不断丰富和完善政治教学活动过程,以更符合学生的口味。教师在第一课教学活动谋划中,既要统揽全局,又要关注各环节的细节优化,可考虑从最基本文明礼貌用语和道德行为操守为出发点,对学生开展人性基本动作的练习和压实,同时,还可进一步拓展,延伸到学校常规遵守上来,教育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等,逐步催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专业课的学习做好思想铺垫。

三、创新内容的模块化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职政治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教师一般是作为重点讲授的。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从当前一些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着手,从中提取一些有价值的元素,融入其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纵深切入,催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将所学政治知识与自身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强化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教师要做好引导和讲解。

(2)法律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在中职政治教材中,法律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虽然内容不是特别多,但其地位却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法律基础知识的讲解,教师要做好过程性规划,可先从守法为基点逐步展开,边提问边在黑板上罗列出民事法律、民事责任、社会治安、学生违纪、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内容,让学生加以区分,问题创设尽可能简单,只要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引擎就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还可顺势引导,要求学生结合法律知识从自己熟知的事例中筛检出与教学相关的内容,由学生进行讲述,还可延伸到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逐年增多的现实,带领学生进行剖析,理解犯罪要件的构成及特征。

(3)职业道德。中职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特定专业,就是为了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与本专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所以,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矫正或加强,是正逢其时、理所应当的。中职政治教师在讲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时,可先立足校内,精选出我校历届学生成才的实例向学生讲述,还可放眼我国高新技术领域,选择一些影响力大的人物实例,如神技天焊――高凤林、油井女杰――束滨霞等楷模,他们的事迹再加上校内精英的成才经历,这些都可以成为磨砺学生职业道德的精神标杆。当然,也可抽选一些职业道德方面的反面教材,予以映衬凸显,这样就更完美了。

综上所述,中职政治教学改革和许多工具科目一样,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广大中职教师继续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实践的力度,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兴趣激发和能力培养为重要牵引,构筑科学合理、和谐共进的教与学课堂新结构。、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4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需要做好下列工作:创新高职德育观念,树立高职德育的特色观、人本观、实践观、开放观;选择德育内容,把基础文明教育作为基础工程,把择业观念教育作为特色内容,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补充;拓展德育途径,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实践教学网络为阵地,以企业的要求营造育人环境;丰富德育评价,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形式多样化。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是建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建立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模式、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的有益尝试。

一、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德育观念

(一)树立高职德育的特色观

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注重理想教育、价值观教育择业观教育,尤其要把职业观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使学生在预演、模仿企业人、职业人、社会人的过程中,为实现充分就业作好非智力方面的思想准备。要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德育特色,还要以就业为导向选择、设计德育内容,以就业为导向拓展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德育评价,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就业导向特色的高职德育模式。

(二)树立高职德育的人本观

传统的高职教育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单纯地理解或定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或削弱德育,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以就业为导向,造就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高职德育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把德育融人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从高职人才培养的角度说,如果德育缺失,培养出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自制力和意志薄弱,敬业爱岗意识不强,就难以被企业接纳而实现就业,即使是暂时就业,也终究会被企业排斥。

(三)树立高职德育的实践观

高职德育的实践观是由德育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首先,从道德运行过程来看,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必须顺利实现两个转化,即把教师所传授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还要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若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必须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其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职业性、社会性,它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达到1:l。实践教学中的实验、课程实习、模拟实训、毕业设计、企业见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既是形成职业技能的主要教学过程,也是进行德育实践、形成道德品质与行为的德育过程。由此可见,正是由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积极地自我发展。

(四)树立高职德育的开放观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这就要求高职德育也应是一种开放的德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高职德育培养的目标不只是好学生,更应该是好员工、好公民,应以开放的眼光向前看。“德育要求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因而德育内容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不同的专业其德育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从横向上看,高职德育绝对不能“闭门造车”,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到工厂(实习基地)、到社会都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就决定了其德育素质的形成,除校内影响外,还直接受家庭、工厂、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德育素质的好坏,也会反过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家庭、工厂、社会的德育状况与德育建设。

二、以就业为导向选择德育内容

(一)把基础文明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基础工程

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是高职德育的基本任务。具有爱国心、民族责任感,具备现代文明意识,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现代人才最起码的人格品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我们应树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意识与规则,强化学生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使学生牢记在任何职业岗位上,都要始终如一地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去做人做事。

(二)把择业观念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特色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就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能力上的综合反映,良好的择业观念必须是:顺应时代要求;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具有宽泛性和可调试性。加强毕业生择业观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确:职业分类是由社会分工所致,无论什么职业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别。无论是何种类型企业,无论是沿海企业还是内地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肌体不可分割的细胞;无论何种就业形式,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高职德育应当把基础理论教育、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与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结合起来,使之具备更加实际、富有弹性和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择业意识,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

(三)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核心内容

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竞争优势之所在。首先,要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规守时、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学会正确处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依据不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分专业进行特殊职业道德训练,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的针对性。第三,高职德育应当把培育学生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精神,热爱科学、献身事业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敢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作为必修内容。

(四)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重要补充

高职生既带着高考失败的阴影,又面临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因此必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磨难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高职德育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实,相信他人、相信组织和社会,遇到困难不退却,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以就业为导向拓展德育途径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两课”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两课”教学不能遵循旧的模式,必须彻底摒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突出引导和启发,突出案例教学,在内容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其次,要充分发挥其他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中蕴涵了丰富的职业道德的教育资源,真正做到管教管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利用实践教学网络,强化高职德育实践

高职教育中课程的实验、课程实习、校内实训、毕业设计及企业见习、企业实习等,既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实践的过程与实践的基地。传统德育往往只注重德育理论知识的教育、案例的讲授,只是在观念上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德性”与涵养,却忽视了道德实践,没能形成“德行”。高职院校应把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纳入德育课程教学体系,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和考核,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形成道德行为。如在学校或企业的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的职业要求,对学生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严格的考核制,进行严格的规范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三)以企业的要求营造育人环境

首先,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根据联合办学或订单式办学企业的文化来改造校园文化,在办学理念上凸显以就业为导向,在产品定位上满足企业的要求,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引进企业管理的相关理念。其次,第二课堂的开展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这一主题,多开展企业与学校互动的活动,如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到企业进行见习参观,举办企业招聘现场会,成立就业指导协会等。

四、以就业为导向丰富德育评价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空间可以拓展到企业,企业员工和指导学生实习的师傅也成为学生德育评价的主体,从而形成了由学校教师(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管理者等)、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员工、同学、家长及学生本人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

(二)评价内容综合化

德育评价应从认识、实践、心理3个层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查,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既要关心学生的知识、能力,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既要根据在校期间表现,又要看实习期间的表现,特别是高职德育的评价更要看学生在实践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突出其实践性。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

德育考核具体可分为理论与实践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课前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创新;实践考核应重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中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情况、日常行为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评价过程中尽可能让所有的评价主体都能参与,努力把德育教学和学校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使这些层面相互补充、相互贯通,体现德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应把学生的技能考核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考核结合起来,使实习成绩成为技能成绩与职业道德考核成绩的综合。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5

一、恰当安排教学环节

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诸多高校对会计学专业教学环节的安排是:理论课程讲授,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而且,大多数学校首先安排的是理论课程讲授,再安排各类实验和实习。这些看似合理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致命的弊端。而对先期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的影响最为明显。笔者曾多年讲授过《基础会计》课程,在对学生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更不清楚。而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修完有关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不难想象,在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尚不了解,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相关概念绝对陌生的情况下,空泛地去讲解企业资金周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复式记账法、成本核算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教学效果定会大大折扣。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地调整教学环节,一改以往先讲述理论再接触实际的程序。将现有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环节调整为:实地参观理论讲授认识实习模拟试验。即在没有讲授具体内容之前先带领学生到企业(最好是产品制造企业)参观其生产流程(为会计要素和成本计算的讲解奠定基础),浏览其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再结合会计执业人员的现场讲解,会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个感性认识,在接触到理论和相关概念时才不会感到陌生,利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按教学计划要求进行理论知识讲授、认识实习及模拟实验等,其良好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目前市场上《基础会计》教材的思路大体上都是四大部分,即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部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部分;会计核算组织程序部分和会计工作组织部分。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毋庸置疑,此思路自有其道理,是一个完整的、合乎逻辑的构思过程。但笔者认为以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会计基本理论为起点展开学习,不仅缺乏方向感和整体感,也加大了初学者对枯燥理论理解的难度。为克服这些弊端,笔者主张《基础会计》课程的讲解以财务报告作为逻辑起点对相关内容展开讨论。即从会计工作的最终境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入手,在简单介绍四张主表结构和用途的基础上,随即逐步阐提供这些报表应借助的一系列专业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结合实地考察中对会计业务的认知,使学生在明确最终目标的基础上,逐层深入学习相关内容,整体感和目标感都很强,也便于将较为枯燥的概念和理论深入浅出的加以讲解,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程实验。这是该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发展。通过多媒体会计模拟软件的操作和手工模拟实验,能够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加深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运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具体内容可分为单项模拟实验和综合模拟实验两部分。其中,单项实验应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四部分;综合模拟实验,则应以一种或几种会计核算程序为例,练习会计循环全过程的所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要提高广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这些最重要的品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尤为重要。《基础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身的特殊课程。单纯的理论讲授或单纯的实验教学均不能奏效。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借助于现场观摩、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现会计工作的真实环境和工作过程。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会对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应灵活的将相关知识的讲解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更利于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巧妙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对每个人成长的每一步均应不失时机地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也应如此,从有了择业志向时起就应开始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我国目前情况看,会计执业人员多为会计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笔者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从学生进入高校、选择了会计或相关专业时开始。使这些未来的会计执业人员,自选择了本专业起就强烈意识到职业道德在其会计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把“不做假账”作为每个会计专业学生的座右铭,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提高其职业的免疫力,为其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职业道德基础。为此,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大德育特别是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

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思想教育过程,必须要耐心、细致、有效地实施。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同时应不失时机的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为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赋之以生动、灵活的案例教学、现场观摩、公开讨论等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融入坚持原则、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彻底改变目前高校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体系,以及德育教育手段落后、枯燥、模式化、甚至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的现状。借助于生动而切合实际案例教学等手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重要,高尚职业道德的树立更重要。

五、灵活、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轻松获取知识,也能迅速培养其各种能力。而科学的考核方法使考试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和活用所学、展示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科学而合理的考试体制,灵活、有效的考试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均有积极意义。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职政治;教学;创新运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日益进入课堂,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借助电脑、投影仪、触摸屏、电脑白板等先进的多媒体工具作为教学手段,为中职政治课堂教学注入了时代活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运多媒体技术传递教育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及创新能力,将是政治教师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因此,只有创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和为学生服务,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片、声音、音乐、动画等信息媒体,按照电脑程序有机组合,定时呈现知识信息进行人机对话的技术。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像、图、文、动画等于一体,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等再现于课堂,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思想政治与法律道德课中的《做忠诚的爱国者》一课时,我把从网上搜集下载的有关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的影像资料,并配上由著名歌手谭晶演唱的《我爱你中国》的歌曲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其中有飘扬的五星红旗、美丽的田野、巍峨的群山、体育健儿飞奔的激动场面、宇航员的笑脸、北京申奥成功、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的精彩瞬间等图片。一组组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场景,一幅幅生动形象、精美鲜活的画面以及极富感染力的音乐歌曲,不仅给学生一种高境界的精神享受,而且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高敬意和自豪感,从而使学生升华到要做一个坚定忠实的爱国者。利用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等优势,为学生获取知识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使政治课堂教学氛围焕然一新,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感知直观,简化难点

中职政治课中基本概念原理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头头是道,学生一头雾水”启而难发的现象,而中职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技术能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概念、原理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使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变得简明易懂,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的《感受道德之美》时,我精心制作课件,把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会看到的一些不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行为。如为了利益,人为地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电脑黑客利用木马盗取他人银行账户里的钱,炎热夏日里有旅客脱鞋并把臭气熏天的脚搭在候车座位上等不道德的画面进行展示。然后提问:1.你身边发生过类似的行为吗?2.你知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含哪些内容吗?3.说说公民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在学生争相回答问题中,对猜中者在屏幕上打出笑脸给予鼓励,从而在轻松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了道德的含义和基本规范。多媒体技术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把知识重点和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渗透学法,启发创新

学法指导是教师对学生探究获取知识方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的能力。在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运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渗透思维方法和创造性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例如,我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的《保护资源环境》时,我组织学生到电脑室分组上网,指导学生搜集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的方法,学生搜索下载的图片资料有:垃圾包围城市图、沙尘暴天气、特大洪灾和泥石流、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污染、云南干旱等。我将这些图片资料组合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学生便自觉地将书本知识与自己搜集的资料联系起来,从而唤起学生对保护资源、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我们如何避免环境的恶化和灾难?2.我们生活的区域周围存在哪些危害生态环境的现象?3.你对保护环境的问题有何新的看法或建议?4.为了更好地保护资源环境,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禁止乱砍滥伐树木,加大力度实行退耕还林措施;禁止乱堆置垃圾,禁止乱排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禁止过量使用农药;购物或买菜时,应自备布袋或用篮子取代各种塑料袋等。我还要求学生课后将这些建议写成报告,以增强学生对我国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观念和自觉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