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文明发展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文明发展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伦理观 文学创作 因素 新思路
文学创作是社会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学业规划与现代化建设标志着国家精神文明变革趋势,对社会群体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近年来国内文学作品种类日趋繁多,以文学为主要项目的文学作品推动着社会文化的改革进步,不同思想类型、文化蕴涵、题材结构的文学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
一、文学创作的论理性
“伦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准则,涉及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等两大关系,以及对待这两种关系所遵循的准则。虽然现代社会理念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基本伦理道德依旧处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范畴,并且对实际社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遵循时代思想变革趋势下,也开始进入“伦理文学”改革时期,以伦理道德为规范编制文学活动,进一步优化了文学作品的构思与题材。对文学的伦理性进行评析,必须要掌握文学本身结构发展趋势,才能弄清具体的伦理道德范畴。
二、文化因素:生活流的戏剧冲突
受到西方哲学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学伦理观在编排方面也更加道德化,编剧人员不仅考虑文学标本制作的基本要求,也开始顾及到社会大众对文学的心理需求,对整个文学流变趋势的回顾。从现代社会道德观念发展趋势看,文学伦理关系呈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道德关系、道德标准、道德原则”等方面变化,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学伦理模式,这是伦理类文学创作的本源。哲学认为,人是主观世界的载体,任何主观事物都是由人参与创作过程,体现了人在主观世界改造中的主导地位。中国作为东方传统文明古国,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十分重视的,这奠定了伦理关系变化的基础。随着社会生活环境不断变化,人们对道德伦理的认识水平不一,社会文化是推动伦理剧主体流变的一大因素。另一方面,主观意识也是人特有的思维模式,根据个人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进行调整,适应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三、政治因素:社会转型、文化转型逐步深入
社会政治环境影响着文学的创作思维,文学伦理观主题流变往往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例如,中国文学伦理文学以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前提,文学关系只是其中的表现形式,当国家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文学关系也将有所变动。对现代社会的综合预判中,作者主观思想缺少广泛的认识,导致编剧过程出现了能动性误区,所写文字内容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事实,这是编剧过程需要调整的。此外,文学作品也是要靠作者主观能动性为支撑点,才能激发出伦理在文学领域的思想认识,从不同角度思考社会变迁、时代转变、思想变革等方面内容,体会主观能动性对编剧的指导价值。中国文学伦理文学具有两重性特点,这种两重性相比于国外文学作品而言,体现出了中国社会伦理观念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性。但正是由于中国文学伦理的两重性,才使本国文学伦理观呈现出多样化姿态,满足了不同观众对文学作品的需求。一般来说,文学伦理文学是最能体现创作者主观思想的方式,文学创作过程也是主观思想表达的历程,通过对文字语言的艺术性加工处理,可以体现出编剧的思想观念特点。
四、历史因素:文学作品人文化主题发展
文学伦理观取得如此之成功,让“创造者、研究者、观赏者”对文学伦理文学发展历程给予了高度关注。基于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文学作品欣赏标准也越来越高,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带有某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伦理”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便有的关系准则,文学创作的发展与伦理道德也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些都是加快文学伦理观流变的主要动力因素。文学伦理文学策划阶段,最先考虑的是文学伦理观的历史蕴涵,从相关历史题材中挖掘可利用资源,对文学伦理观进行多方面的策划与编排。新伦理剧作品要懂得知识领域的广泛性,任何题材、内容、主题都是文学伦理的客观反映,都能表现出各种编剧意识。例如,“孝道”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传承,文学伦理观作品也广泛采用了“孝”为题材。因此,在脑力创作阶段,作者要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资料,广泛思考与伦理剧主题相关的思路,才能提高自身的编剧水平。
五.结论
对文明发展的认识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4—006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的教育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家庭关注,家长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到了孩子身上。初衷是好的,可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断满足孩子感官和物质上的要求,使孩子逐渐形成了依赖、任性、唯我独尊等不良心理,养成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制约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深入了解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状况,笔者于2011年6月对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文明礼仪现状”调查。
一、现状调查和分析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对学校1~6年级的部分班级进行了文明礼仪现状调查,调查内容分三部分:小学生在校文明礼仪现状;小学生家庭礼仪现状;小学生社会礼仪现状。我校现有在校学生1853人,笔者按照低、中、高年级的分类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318份,收回318份,有效率为100%。调查结果显示:
1.文明礼仪习惯的内化任重道远。从数据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在校文明行为习惯要好于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文明习惯,说明学生在有人监督的环境中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在无人监督时就会随心所欲,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尚处在被动阶段,还没有内化成一种习惯。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狠抓、实抓和强化训练,使文明礼仪行为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学生的意识就会得到解放,学生的智力活动就能进入积极状态,从而形成行为自觉、自控,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和同情心,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生对自身文明礼仪行为的约束不够。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有的同学能认识到什么行为是失礼行为,不可以做,有的同学则区分不清,还有一部分同学虽然知道自己的一些行为是失礼的,但对自己的这些行为不加约束,很容易对其他同学带来负面影响,引起恶性循环。因此,笔者认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重心应适当偏向少数对文明礼仪认识不清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的学生。
3.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具有变化性。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高年级学生在使用礼貌用语时会出现不好意思的心理障碍,不如低年级孩子那么大方自如。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对非常熟悉的人总说一些礼貌用语很多余,而对不熟悉、没有感情基础的人使用礼貌用语不大自然,这并不表示高年级学生的礼仪行为倒退了,而是在提示我们,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要依据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
4.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存在着性别差异。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男生的礼仪行为普遍不如女生,其根本原因是性格和心理特点的差异。男生调皮好动、思想活跃,女生温文尔雅、端庄恬静,这虽然只是性别上的差异,但却说明男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要难于女生,针对男女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改善建议和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进一步加强对文明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文明礼仪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要作为学校常规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精心布置,整体推进。
2.建立并完善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学校要建立并完善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分出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提高学生对文明礼仪规范的认识,从而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3.建立并完善文明礼仪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中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对文明发展的认识范文3
为摸清底子,撑握情况,便于认真探讨和研究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问题,*市江南镇近期组织就本镇文化方面的建设情况对部分村干部和群众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该镇文化建设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呈削弱趋势,存在着不适应社会发展,不适应群众需求,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三个“不适应”问题,不仅影响了现行政策在农村阵地的贯彻实施,同时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
一、昔日辉煌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市江南镇,地处长江沿岸,与湖北省洪湖市隔江相望。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个专业渔场,2.7万人,是*市唯一的纯平原农业大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该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始建于1950年的镇文化站于后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各项组织机构成立,工作有序展开,人员也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3人。80年—90年10年间文化工作进入顶峰时期,各文娱小组相继成立,并定期开展各项竞赛活动,大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1991年该镇龙舟队特邀参加国际龙舟赛并获得冠军,同年还应邀到美国塞纳河比赛,对开展国际文化友好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1991年、1994年相继举办了的两届较大规模的“金秋艺术节”,尽显湖湘文化特色,参与人数多,涉及面广,文化建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二、现今窘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该镇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不进反退、每况愈下,虽然政府财政尽力支持相关文体活动,但站在文化事业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文化事业的投入跟不上,致使发展受阻,前景令人担忧。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突出在三个方面:
问题一认识上有偏差。调查中,走访的11名村干部,大多数对文化工作的认识不深。有人说,10多年来,只在十七大报告中听到发展文化事业的说法,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会议,看不到一个文件,听到的都是关于经济工作、计划生育、社会稳定之类的词眼;文化系统一年不开展一个活动,上面还有没有这个机构;搞文化工作,是文化部门的事,抓与不抓一个样,不评估、不考核无关大局;每条线从上到下都有专干专人负责,而文化线到基层位置落空,说明该线不重要;有的还认为,目前有线电视覆盖率高、电视节目清晰、档次高,再搞其它的活动没有必要;农民田地多,体力劳动繁重,抓好了经济工作就算对了路,没有精力搞些务虚的事。事实上群众对文化生活是有希望有企盼的,调查中,走访的24个农户普遍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日子是一天天好起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烈,他们想要的不单纯是在家看看电视,更想参加一些集体文化活动,起到交流经验,疑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问题二经费严重不足。该镇财政虽说财力十分紧张,对文化工作还是在尽量投入尽力扶持,但仍然是吃不饱养不大,85年新建图书馆投入2万多元,歌舞厅3万多元,新建影剧院50多万元,农民管乐队2万多元,各单位、各村组织文艺宣传队、篮球队的投入每年都在4000—8000元左右,实施税改政策后从镇到村经费严重短缺。因经费问题原的文化设施都难以维护,影剧院因年已久,每年的维修费用都在5万元左右,多时达10多万元,终因财力不堪而废;万册图书室建造投入5万多元,每年还要购进新书4000多元,当时读者、书客是源源不断,后因投入跟不上,书籍得不到补充更新,再无人问津,昔日门庭若市的场所,今朝却难觅踪影;文化站现有干部职工2人,一个全额编制,一个自筹编制,全额编除该镇财政补助和收取门面费外,另一名自筹编人员只好外出打工自谋生路;电影放映队每月在各村放映电影二场,放映员工报酬实行统筹,纳入财政预算(每户每年一元钱),后因政策原因取消,放映员因报酬无着落而告“电”还乡。
问题三文化队伍不稳。因经费短缺,形成文化部门的运转不灵,人才难留的局面。从78年算起近30年时间,文化站先后经历了几任站长,每人任期平均不到3年时间,大多都是不甘清贫守苦,刚熟悉情况就朝思暮迁,想法变动工作,对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大都不愿进文化站岗位,怕得进不得出,得不到重用和提拔,被组织安排进去的职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不大胆,满足一块牌子,一枚章子,工作无法推进。文化队伍是安身不安心,人员走向得不到定位,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三、未来对策
一是加大领导力度。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文化意识,把文化事业建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把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紧密结合起来,全面精心部署,明确工作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坚持按照湘办发[*1]29号文件精神,将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则,对整个文化建设的问题做到既要有远景规划,又要有近期打算,定期开展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真正把文化阵地办成农民求知的课堂,求艺的窗口,求富的乐园,积极打造湖乡特色文化、创建地方文化品牌。
对文明发展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社会价值;作用;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文化建设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而群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作用也表现出了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一、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分析
(一)社会效能体现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群众文化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现象。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形成了形式丰富的群众文化,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处于关键时期的现今,群众文化的社会效能被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民间娱乐形式。面对与国外文化之间更多的交流,我国的群众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对我国的文化建设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需从加强工作责任感入手,以服务社会和人民为已任,尊重群众文化的建设规律,将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做到位。
(二)娱乐休息效能体现
群众文化作为社会大众获得心灵满足的自发性形成的文化,在丰富群众的娱乐休息效能方面的作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是保证群众更好的投入生产生活的前提。就休息的效果而言,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休息,即人体大脑对外界环境产生极积的反映,将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的压力通过健康的方式发泄出来,以调节人体正常的身体代谢,从而解决疲劳和压力,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另一类则是消极休息,即人们即使处于休息状态,但没有办法有效的从疲劳与压力中摆脱出来,自然也难以恢复身体的良好状态。就两者的区别而言,积极休息对于群众的身心健康更为有利,而群众文化中集体性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人们进行积极休息、保障自身的健康,有效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长期的活动中,群众文化活动在功能和种类上不断的进行推陈出新,也进一步的丰富和稳定了群众文化体系。
(三)交流功能
如今,虽然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人们的交流和联系却在减少。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促使一些拥有共同兴趣的人加强交流、沟通,并且快速的建立友谊。因此,这给人们的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因为在没有利益驱动的环境下,对于文化纯粹的喜好会展现出来,将志趣相投的人进行聚集,对人们的交流和联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分析
(一)对文化知识和先进文化的普及
在对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群众文化的发展,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导文化可以让群众的文化活动表现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创新,在对群众文化的娱乐进行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寓教于乐的文化教育形式,对先进文化的传播,有着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从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来看,对文化知识和先进文化的普及,就成为了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的主要表现。在对文化知识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与群众文化之间也表现出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群众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群众文化表现形式的优化,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不断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
群众文化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们群众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每个群众都有个人的道德标准,能够自我约束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人们群众自我学习文化知识的各项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提高民众的个人素质,从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发扬,为社会文明做贡献。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很多的道德思想与精华,通过文化的熏陶,人们群众的整体素质都提升了不少,使整个社会的文明和风气更好,社会群众拥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更好的实现和谐社会,使人们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好,每天的精神状态更佳,更好的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
(三)展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
每一个地区的环境不同,经济状况,文化形式也不同。同时,当地的文化特色也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在地区内开展一系列的群众文化活动,人们自发的对各种活动进行组织和安排,既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也宣传了当地的特色文化。也因此,不同地区的风俗人情、文化等都存在差异,通过人们自发组织的群众活动,可以展现出当地人的精神风貌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其文化象征一般展现在群众文化活动体现出来的地域特色当中,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当地特色文化的展示,最终构建一个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体系,继承国家和民族的优良传统。
(四)在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层次化的文化发展原则
除了文化产业以外,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层次化的服务原则是我国文化服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为了让这种层次化的特点得到充分提升,文化服务工作人员要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一些地区在对老年群体的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老年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就是遵循这种层次化原则的一种表现。
三、结束语
群众文化是我国人民群众长期以来精神与物质需求的综合体现,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应充分认识到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有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郭利群.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3,06:131-132.
[2]孔旭婷.浅析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2:138.
对文明发展的认识范文5
文物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发展各个阶段智慧的结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现代博物馆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的保护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保护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进而开辟文物保护、管理的新途径。
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减少,如传统的民间习俗、手工艺以及游戏等,丰富的民间文化蕴含着民族文化,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见证。有效的保护文物资源,就必须提高人民对文物的认识和了解,使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提高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保护意识,保护文物,是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之重点。
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缺乏具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文物保护及管理队伍。由于基层文物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文化程度各不相同,业务素质也存在着差异,因此造成文物工作人员对文物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及判断的能力存在着较大差异。其次,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文物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培训,造成目前不能满足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的发展。所以,要尽可能地将文物管理及保护工作中的不规范性、不科学性及不完善性等问题加以改善,在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学习的同时,还应对其专业知识及技术进行灌输。
(二)工作环境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管理体制及制度不够健全。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基层文物管理机构所承担的任务较为繁多。例如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所、研究室、钻探公司、博物馆的职能及任务等全部在基层文物机构的工作范围之内。导致基层文物管理机构不仅要负责行政管理,还要负责业务工作,人员的安排上显得过于紧张,使文物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四)经费短缺。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而在注重抓经济建设的形势下,许多地方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尽如人意,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基层文物工作的一大难题。由于经费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甚至遗失;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许多民间流散的文物不能及时回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不能及时调查上报或保护,造成文物的流失。这是基层文物工作者最痛心、最无奈的事情。
(五)开发与保护工作失调。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而言,开发利用作为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日常文物的管理工作中,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目标的影响,造成文物开发与经济建设产生矛盾,文物法规很难得以实施。文物保护工作也很难得以落实。
三、现代博物管文物保护管理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犯罪的手段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与技术性,如何做好博物管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需要政府、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借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效率。
(一)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博物馆的文物都是极其珍贵的具有一定历史性和不可再生的物品,保护难度大,必须加大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因而,国家应从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工作,提供财力支持。由于文物保护的对促进地方经济收益效果不明显,地方政府对文物的历史性、文化性以及艺术价值认识不足,导致文物保护资金困难。而实际上文物保护的作用,对社会的贡献意义重大,一方面能有效的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文物保护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带动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因此,现阶段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二)加强文物保护制度建设。在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文物管理保护制度,尤其是文物的提取与交接制度,文物的提取必须根据文物管理相关制度进行,签订正式文物出库依据,凳记清楚名称、编号、文物的年代、完整度以及归还日期等各个细节,并且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博物馆领导签字审批文件作为提取依据。交接双方必须当面清点,检查作好交接管理、保护工作,确保文物万无一失。
对文明发展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创新思想;文物保护;关系
引言
文物承担着主要角色,发挥着强大优势和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文物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处理好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
1、注重拓展新领域,在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化上做文章。这方面的总体要求是“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在完成规定教育内容的同时,应针对文博员工普遍知识面较广的特点,不断拓展新的领域。
1.1要抓住国内外大事搞教育。作为从事文博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远宽阔的政治视野,才能自觉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献身文博事业的‘钓鱼船’,咬定文博事业不放松”。为此,要注重发挥文博员工的思想优势,注意因势利导,既鼓励文博员工积极钻研业务,又调动文博员工学政治、学时事的积极性,提高大家正确观察国内外形势的能力。
1.2要抓住实际问题搞教育。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文博员工中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认真研究,坚持用正确道理引导大家端正认识。
1.3要抓住科学精神搞教育。许多文博员工的知识主要限于所学专业的范围,专业之外涉猎相对较少,而且有了科学知识,就不等于具备了科学精神。针对这种情况,就应注意引导文博员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用知识引导启发,用知识释疑解惑,用知识开阔视野,帮助大家深化对文博工作的理性总结,对文博科技前沿的哲学思考,进而把知识含量升华到追求真理、弘扬科学精神上来,从中学会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抵制错误思潮、封建迷信、伪科学和坚持弘扬科学精神的能力。
2.文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凝结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物本身蕴含着许多无形而真实的历史信息,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山西省文物资源丰富,如能合理开发利用文物资源必将促进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必然降低,进而严重影响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可见,文物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以文物的保护为前提,在发展文物旅游事业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贯穿《文物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它全面准确地揭示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又要抓住机遇,发展旅游经济,对文物合理利用。
2.1 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
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文物开发与利用的前提。这是因为:
(1)文物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是人类在长期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实物载体,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实物,它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然而,文物存量非常有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心血,形成于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各类文物的遗存,不论数量多少,珍贵与否,都不可再生,毁坏一件就少一件,所以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对它加以保护,上无愧于前人,下流芳泽于后世。
(2)由于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其利用便无从谈起。只有以文物保护为前提,才能谈得上文物的多形式合理开发与利用。所以,保护文物是前提,要以“保护为主”。
保护好文物资源,使其免遭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目的是要对文物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文物有史料、借鉴、教育和旅游四大作用。①史料作用:可以证实文献的记载,修正其谬谈,补充其缺失。对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则是研究与恢复其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②借鉴作用:文物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从中不断吸取营养。割断历史,不在前人创造的文化财富的基础上去创新和发展,是空谈发展。③教育作用: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科普教育的形象与生动的教材。文物的教育作用形式是多方面的,举办展览,丰富观众知识就是有效措施。④旅游作用:文物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文物景点是许多旅游城市发展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支柱,也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如山西平遥利用集古建筑风貌和晋商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平遥古城,每年吸引游客100万人次,提高了平遥的知名度,并使外界了解了晋商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山西其他许多地区,也拥有许多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可是由于保护不力,损毁严重,只是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没有形成著名的旅游景点,使历史传承下来的文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因此,为了发挥文物重要作用,合理挖掘其内在价值,我们必须首先保护好文物。但反过来,文物保护的目的是进行文物利用,单纯对文物进行保护,而没有充分挖掘文物的内在价值,最大化发挥文物效用,与当前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相适应。
2.2 合理利用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
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不但不会造成文物的破坏,相反还会促进文物的保护。“合理利用”是一个内容宽泛、层次丰富的概念。利用文物负载的信息(包括文物的造型、纹饰及其他文化内涵等)发展文化产业是“合理利用”的有效载体,文物的展示、展览、服务于旅游和地区经济发展,兼作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等等是发挥文物“合理利用”的丰富内涵。从根本上说,合理利用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这是因为:
(1)合理利用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文物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珍贵文化资源。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可以展现文物的价值和功能,并发扬光大,启迪世人。此类合理利用可以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唤起人们对文物的热爱,加深对文物价值的理解,认识到文物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有利于文物保护的作用。
(2)合理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毋庸置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利用文物资源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山西省的大同、平遥等地,充分发挥文物优势,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提高了文物资源知名度,使相关的旅游景点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过来又能更有力地支持文物保护,解决文物保护中常遇到的经费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文物资源能够收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无论哪种效益,都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措施。这样,“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不矛盾的。对于文物的保护开发,我们既要反对不利用,又要杜绝滥用这两种极端观点与举措。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平衡点,这既为文物保护工作搭建平台,又为文物利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城市发展又带来了文物保护利用、文化传承记忆乃至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兴旺。城市发展底蕴去理解其历史文化积淀,以文化名城去引纳社会及招商引资,因此其结论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离不开历史,城市的历史文化也同样成就了城市的健康有序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