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资源利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资源利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资源利用

乡村资源利用范文1

摘 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的美术教育该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在教学设施的缺乏下该如何进行美术教学。本文讨论了农村小学要利用当地的乡土美术资源,这一资源包括那些东西以及教师该如何运用这些资源。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乡土美术资源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农村的教育改革该如何进行,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众所周知,农村教育条件差,师资缺乏,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更是普遍现象。在这样的现状下,农村小学该如何进行美术改革呢?大家都知道,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美术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有非常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到小学的美术课堂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乡土美术教育。本文就农村小学如何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论述。

一、何谓乡土美术教育及其怎样与新课改结合

美术教学大纲要求“注重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①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要求“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②可以看出新课改重视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利用,强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农村教师要树立克服困难,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努力开发当地的乡土美术资源,大胆的进行创新。乡土美术教育就是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教学硬件设施缺乏,可以说大部分的农村学校教学硬件较差,要什么缺什么,更谈不上什么现代化教学。例如教学平台、电脑、电视等教学现代化设备,在农村学校应用教学是非常难得的。这样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可以部分的克服这种硬件设施缺乏的弊端。

二、农村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小学美术教育是完善人格的重要课程,是一个人观察生活、进入生活的门槛。当今,人们常说进入了读图时代,其实也就是说视觉语言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

重要渠道。而绘画、雕塑又与视觉语言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因此,在美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视觉、触觉能力,发展空间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充分掌握视觉语言的解读与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美术教育实质上也是兴趣教育。引导孩子驰骋在他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当中,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颗颗艺术的种子、审美的种子、创造的种子。有了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人就会在成长中,对生活、对艺术、对世界保持长久的兴趣。有了兴趣,才可能带着一颗敏锐的心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去生活,这是最重要的。而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进行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审美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亲切感,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思想,培养了解家乡的历史观念,增强家乡发展变化的自豪感,这也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

在我们农村地区的乡土资源非常丰富,以乡镇为单位,方圆几十里,哪里有乡土教学资源,对于本地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容易的。学生对这些资源也相当了解,用于教学当中学生不会感到生疏,也容易实现师生的教学互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农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可以利用在小学美术课堂当中的分为四类:1)植物类。包括各种花草树木、蔬菜水果、根雕、编织、树皮画、木刻等;2)动物类。包括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3)矿物类。包括矿物的砂砾泥瓦、河砂河卵石、各种岩石等;4)废弃物。纸张布匹包括布贴、装饰、瓶瓶罐罐等。人文环境资源也可以分为四类:1)风土人情:节日、婚礼的对联、剪纸、刻纸、拉花、纸葫芦、灯笼、头饰、服饰、民族服饰等等;2)玩具用品:风车、风筝、鸟笼、蝈蝈笼、草帽、小玩具、等等;3)建筑雕刻:房屋、桥梁、水工建筑、景观、碾磨、碑刻、家具、等等;4)能工巧匠:书法、剪纸、刻章、绘画、连环画收藏、集邮、摄影、石刻、铁艺、木艺、编织、等等。可以看出农村的乡土美术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这就是农村教学比起城市教学的优势,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通过对万事万物的仔细观察来克服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不足与缺点。

三、如何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目前,使用的美术课新教材鼓励教师自主对教材的开发性和创新性。当然,教材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正好给教师提供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的平台。我们知道教材是国家统一编的,不可能有针对性的编出每一个地区的乡土特点,所以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感受力,美术教师必须要利用当地的美术乡土资源。那么,教师该怎样利用乡土资源呢?

1.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应该有一定的度,适度相当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个度在教学当中应该如何把握呢?首先,不能太多运用乡土美术资源。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让学生切身体验过多,势必会造成小学生的贪玩,而忘记课堂任务。其次,也不能因害怕造成学生的贪玩,而不利用乡土美术资源,通常情况下,作为教师应该先布置好每次课的任务,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什么是重点应告诉学生,让学生有重点。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乡土资源。

2.乡土教育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配角和点缀,能够起到现代化教学起不到的作用,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大胆革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亲身去观察,可以将美术课堂搬到野外,也就是美术学习当中的写生,虽然小学生达不到这种程度,但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与观察能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除了使用经试验证实的乡土教材,还要对乡土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应用。乡土美术资源有现成的,同时也有待美术教师去开发的。比如,教学生如何用树枝进行编织,如何用树叶做书签和贴画等。这些都可以使小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4.各地方有各自的乡土特点,可根据本地的特点来挖掘乡土美术教育资源。比如,南方地区多河流花鸟,美术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地方特点,而北方则可以利用古代遗址、风土人情等。当然每一个地区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手去做。

5.结果评价。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平时要经常在评价学生美术作品时用贴五星、贴笑脸等方法来鼓励学生。这不仅直观有趣,而且还体现美术课的特点。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应用乡土美术资源,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与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为美术课堂创设一种轻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样更能保证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注释:

乡村资源利用范文2

【关键词】 乡土资源;利用;农村幼儿园;特色环境

著名的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神清气爽的自然环境是人所创造的,同样的它也创造了人,让人在围绕大自然的环境中心进行最直接的教育。”这句话点名了环境的重要性。《纲要》中也指出:“培养幼儿对户外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身体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因此“兴趣”既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最好方法,而兴趣的诱发和培养主要源于良好的活动环境的创设,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为幼儿创设良好积极的户外活动环境和户外活动空间。

孩子爱玩游戏,尤其喜爱户外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的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我园地处农村,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而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大社会是我们的生活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那作为农村幼儿园,我们要巧借具有农村特色的乡土资源,创设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幼儿户外活动环境。

一、公园式布局,自然、优雅

我园户外场地虽然比较宽阔,但仍属于“平原”化,缺乏视觉上的冲突感,为此在靠近水池和沙池旁的草地上,堆建了一个高2米多的小山丘。山丘里开辟了一个山洞,可让幼儿自由穿行,也可躲在里面说悄悄话,成为孩子们的“私密空间”,孩子们非常喜欢爬山丘,享受从高处往下奔跑时速度所带来的愉悦感,也可以在山丘比赛滚轮胎,探究轮胎滚动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自主获得一些科学经验。在沙池和山丘中间,用农村特有的材料――竹制鸡笼搭建成1.5米高的迷宫来进行连接,迷宫的围栏用迷彩布装饰,使迷宫具有神秘性,迷宫入口处设有任务卡,孩子们拿到任务卡后进迷宫寻找任务卡上的东西,完成任务后很有成就感。由于我园的水池较大,在水池中用砖头做出了各种小鱼的造型,并在水池上搭建了宽阔的长廊,种上了藤类植物。沿着水池边铺上了一条木头小路,木头小路和一条石头小路相连接,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就能感受到走在水泥、塑胶、木头、石头、泥土、草地等不同质地路上的感觉。在沙池里了搭建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小亭子。这些错落有致的格局,不仅使幼儿园的环境变得赏心悦目,更多的是给孩子创设出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

二、“家”的氛围,温馨、愉悦

角色游戏“娃娃家”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爱玩,利用木棒、油布搭建成三角帐篷,摆上桌子椅子,用砖头累成灶台,放上锅碗瓢盆,营造出家一般的感觉。来到这里孩子们有的做“爸爸”,有的做“妈妈”等自由分工、自主合作,利用大自然给予的草、树叶、花朵、雨水,烹饪出孩子们心中的“大餐”。正如《指南》中给出的教育建议:“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氛围,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在这里孩子们不仅会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互,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社会适应能力。除了创设户外娃娃家,还利用大型滑滑梯打造“私密空间”,每个人都有秘密,孩子也不例外。将滑滑梯下部的地面上铺上垫子,在滑滑梯的四周用挂上彩色线帘,隔成一个个“私密空间”,让孩子在这里和好朋友说说自己的小秘密,或者发泄自己的情绪。幼儿园是家,家是幼儿园,正如《指南》中提出的创设出“家”一般的人际环境,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三、“乐园”的形式,自由、自主

乡村资源利用范文3

关键词:作文 题材 乡土

唐代诗人岑参从军边塞,饱览奇丽风光,体察军旅生活,诗歌豪放得有根基;现代作家刘绍棠生活在京东北运河边,古朴善良的乡亲、长着垂柳的两岸,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怀,于是《蒲柳人家》凸显出醉人的乡土风情;哥伦比亚小镇阿拉卡塔卡孕育了魔力的种子,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将这份魔力点化成永恒的魅力。古今中外,多少作家扎根于自己生活的一片土地,让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在自己的笔下酝酿发酵,散发出流传久远的醇香。这些作家的创作成就让我们赞叹,他们的创作经历更能给予我们写作方面深刻的启示。

在农村中学,学生的作文题材多集中为家庭和学校生活,内容多为父母师长的关爱期许、同伴的交往、学业压力等。这些内容城里的同学也可以以基本相似的面貌呈现,未能体现作为农村学生的特有优势。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安排的专题为“脚踏一方土”,目的就是让学生阅读名家们对土地的歌颂吟唱,引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的关注。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大自然给予了他们更多的亲近机会。农村的风土人情使他们受着不同于“城居者”的熏染,这就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材料创新提供了保证。而学生写作的实际状况是各种习作均鲜见乡土题材,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了。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乡土写作资源,以丰富学生习作材料,激思,获取感悟,提高创新力。

以下就以笔者所居地双沟的乡土人文资源为依托探讨如何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一、欣赏自然风景,“长乐人间多妖娆”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花池,秋饮酒,冬吟白雪诗”,我认为这些活动在农村多易实现。春天,很多村庄连树成林,从爆出嫩芽远望一片若有若无朦胧如烟的鹅黄到托出宽大叶片远观一道道青黛长城。由春到夏,桃花、槐花、荷花各种花朵次第开放展现出蓬勃的各种绚烂,秋来大豆摇铃玉米裂口满心的喜悦映衬着天空湛蓝的高远,冬天房屋上卧着小雪,屋旁瘦硬的枝条挑着几多“梨花”。至于叽啾鸟儿翩跹、斜阳映照原野等无不可以给学生带来感官和情思的冲击。

双沟境内的黄河故道又是一景,带着学生试着撑篙水面,掬几捧清凉沃面,观水草摇曳、鱼群嬉戏,两岸垂柳漂浮,一幅幅美景呈现眼前,写出的作文也易鲜亮。

二.关注乡村民俗,“一方风土醉人情”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可说是日新月异。可对于偏远的苏北小镇来说,乡里的风俗人情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稳定,相对于外界的一种独立的稳定。

进入各村,你都会听到村中人彼此熟悉的“大老二叔三婶小蛋”之类由农村宗族关系带来的种种温情的称呼甚或调笑打诨。

农闲时节,无法外出打工的人,三五成群的聚到一起,路边、树下、村店门口往往是他们乐意去的地方。或蹲或站,生动活泼的故事会就开始了大到中日关系小到油盐酱茶鸡鸣狗吠,无不成了他们的谈资,有时大笑连连,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也成了一道风景。

至于各种节日,多种活动更显民风之盛。清明烧纸祭扫,端午烧大蒜吃鸡蛋,春节前后甚是热闹,亲戚迎来送往,拜年吃喝。当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节日风俗中与“城居者”的不同之处。比如中秋,白天大多数农村人放下碗筷就要奔赴田间搞秋收,晚上则多数在“十五的月亮”映照之下剥玉米、摘花生等。如果注意到这些,学生自不会只发出“啊,今晚的月亮真圆啊”之类的感叹,而有可能写出有真实生活内容、有情意且有农村风情的作文了。

三、了解特色物产,“能手造就天工物”

农村中不乏心灵手巧的人,他们懂编织、善雕镂、会嫁接......而且往往由于这部分人的带动,会在某一地域形成特色。在双沟镇陈王村有着编织的传统。试看农闲时节,找一块干净的空地,拿来轧好的苇蔑,穿插、勾挑、挤压,十指不停地动作,长长的苇蔑随着手指的动作不停地跳动着,像善舞者挥动的水袖。半晌工夫,有着各种漂亮图案的苇席就闪耀了你的眼眸。此外,位林村的奇石雕刻、吴井村的果树盆景等都为人称道。

说起特产,双沟的九孔白莲藕细而不软、甜而不腻,爽脆甘甜让你满口生津。莲藕固然能使人一饱口福,开花时节,满眼的荷花又会让多少“城居者”羡煞。

如若将这些工艺制作、特产呈现笔端,定能赢得读者新奇之感!

四.关注改革变化,“长袖挥来舞翩跹”

如果说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像影碟机按下了慢放按钮,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就是“快进”了。就拿双沟来说,观阁、胥湾、位林、陈王、双东等村蔬菜大棚基地建起来了,“xx有限公司”、“xx厂”被“招商引资”进来了......自来水通了,成排的楼房建起来了......

大城市的崛起虽然在电视里经常看到,但毕竟不如身边的事真实可感。关注身边的这些变化,既能激发自己对家乡、对社会的热爱,又能极大的丰富写作素材。

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乡土生活是学生经历的,但很多时候都是无意注意,感受不深,更谈不上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及融入自己的情感了。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组织观察、调查、采访等各种实践活动,真正深入生活,仔细体察。另外教师在作文命题上也要多下功夫,做到命题指向明确,要求具体而微,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乡土资源,做到观察细致,体会深入。

乡村资源利用范文4

关键词:农村;耕地;利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13903

1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而耕地资源作为其组成部分,又因其递减性、稀缺性,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征,使得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尤为重要。

分析耕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国内外学者在耕地利用集约度,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现状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9]。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基于宏观尺度对大区域或者发达地区进行的研究,而在我国,农民是耕地资源利用的主体,农户的行为和决策都对耕地资源的利用产生直接而且深刻的影响。

基于农户调查分析农村耕地利用现状,对比收入弹性,进一步探讨农户由粮食和利润需求型向利润需求型转化的动因。从而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小区域范围内耕地质量保护和管理。

2 调查区概况与数据方法

2.1 调查区概况

本文研究的村落――平栋村,位于我国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洞口镇。地处东经110°53′~111°13′,北纬26°55′~27°05′,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6 ℃,年平均降水量1491 mm,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本文选择的平栋村有605户人口,共计2307人,其中常住人口2072人。平栋村位于城乡结合部,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面积不断扩展,该村大量耕地资源被征收占用,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利用压力增大,人多地少的矛盾较突出。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农户耕地利用现状及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

2.2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文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在该村620户农户中随机抽取200户进行调查分析,去除无效问卷后,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76份。

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确定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指标(表1)和指标评价标准(表2)[10]。

3 农村耕地资源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村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3.1.1 耕地资源数量分析

平栋村共有耕地面积1147亩,占村域总面积的23%,其中水田906亩,旱地241亩。耕地总面积相对平原地区较少。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要求,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展,大量耕地资源被征收。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现人均耕地面积为0.50亩,为湖南省平均水平的57%[11]。

近10年来平栋村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水田比旱土面积下降地更快,水田由2005年的1253亩下降到2014年的906亩,减少347亩;旱土面积减少81亩。所调查的平栋村176户农户,大多数农户所拥有的耕地面积不超过3亩,比例高达80.1%,而耕地面积达四亩以上的农户基本没有。

另一方面平栋村基本没有规模化种植基地,以散户的自给自足种植为主,因此农作物种植类型以水稻为主,在水稻收割之后种植油菜、玉米,而旱地则种植一些蔬菜、花生,插种一些柑橘树。

3.1.2 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平栋村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分S为0.74,说明耕地开发利用程度一般,而耕地面积较少,因此今后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整合零碎耕地资源,使耕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耕地资源利用开发程度,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1.3 耕地资源集约度分析

平栋村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总分值S为0.95,集约度较高。但平栋村位于丘陵地区,多为梯田,不能全机械化播种与收割,规模化种植基地较少,基本为散户自给自足式种植,播种主要依靠人力,收割以动力打谷机或者收割机为主。因此今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耕地的机械化集约程度。

3.1.4 耕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分析

调查区的综合效益分值S为0.95,说明平栋村现有耕地质量较好,产量较高,产值较大。但结合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集约度,区域内需要调整单一作物生产结构,增加农作物种类,而不是依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增加耕地产量。

3.2 农村耕地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3.2.1 家庭人口构成

平栋村农户人口数主要集中在4~5人,占调查总户数的55.7%,其次是4人以下的家庭,占34%。家庭人口年龄主要分布在16~60岁,占68.6%,可见劳动力较充足,但调查发现耕地使用方式与家庭人口数及年龄分布没有直接关系。农户中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家庭选择自己耕种耕地的比重略小于劳动力欠缺的家庭。

3.2.2 农户家庭收支状况

通过数据的对比发现,平栋村农户的年收入集中在1万元左右和3~5万元,而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打工和副业。种地收入较低,导致很多农户,尤其是劳动力充足的家庭,多半会选择将耕地闲置或者租给别人,自己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农户收入主要用于盖房,供孩子上学,扩大生产3个项目,而用于扩大耕地生产,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和利用综合效益的支出较少。

3.2.3 农户近年来耕地利用变化

近年来平栋村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主要是由于建房占用耕地以及随着城镇化建设将耕地变为建设用地,在176户农户中,耕地荒芜现象较少(图2)。

4 结语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农户将耕地租给他人或者闲置荒芜的主要原因是种地的收入太少,通过收入弹性系数对比,远低于打工和副业收入,而盖房、看病、送小孩上学这些主要支出项目,仅依靠耕种所拥有的耕地是不够的,所以就加快了劳动力外出打工,而造成耕地荒芜的现象。平栋村可以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对耕地利用情况较好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引导农民自觉利用耕地,提高农户耕地种植的积极性,提高耕地利用效益,实现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化。

目前平栋村农户基本都是以小规模散户耕种,没有集约化种植基地,农作物种植的技术投入较低,耕作方式较为落后,因此应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的支持,尤其是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对农户耕种技术和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与效率,让农户从耕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的工作,在充分合理利用耕地的同时增加农户的收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王茂山,n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5~69.

[2]邵秀秀.三峡库区农户耕地利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张 舜.湘西州吉首市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4]张 琳,张凤荣,吕贻忠,等.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127~133.

[5]郇红艳,谭清美,朱 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区域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3,21(29):201~213.

[6]刘军平.当前农村耕地流失及其控制对策刍探: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4):21~22.

[7]牛海鹏.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运行机制及补偿效应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2):137~142.

[8]陈美球,周丙娟,邓爱珍,等.当前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1):114~118.

[9]夏九牛,张 坤.耕地保护条件下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问题剖析与优化对策[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3):34~37.

乡村资源利用范文5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5-0025-04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当前,关注课程资源开发,充分利用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构建多元化、适宜的园本课程成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一种趋势。农村幼儿园拥有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而且有助于缓解农村幼儿园因资金不足所导致的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有效改善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甘肃省张掖市的农村幼儿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以及访谈等方法,对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者采用自编问卷《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调查问卷》,以甘肃省张掖市12所农村幼儿园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回收有效率为85%。同时,研究者对其中6所农村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园长和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观念与认识

农村幼儿园教师对课程资源所持的观念与认识,直接影响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课程资源”这一概念,61.8%的教师 “了解但认识不够全面”,32.3%的教师“不太了解或不知道”,仅有5.9%的教师“非常了解”。关于对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的认识问题,67.6%的教师认为本地具有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利用,32.3%的教师则认为本地可开发利用的乡土资源相对较少且开发价值不高。访谈中大多数教师认为,乡土课程Y源可以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材料补充,可发挥教学辅助作用。很少有教师会站在文化传承、园本课程构建和儿童发展的角度深刻理解乡土课程资源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见,农村幼儿园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价值、乡土课程资源的种类和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够全面、深入的。

2.对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态度问题,38.2%的教师开发意识薄弱,32.4%的教师开发意识一般,还有5.9%的教师没有开发意识,仅有23.5%的教师开发意识较强。关于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导作用问题,仅有26.5%的教师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61.8%的教师不确定教师能否起主导作用,还有11.8%教师否定自己的主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幼儿园教师对自己作为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认识不明确,普遍缺乏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主动性。农村幼儿园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开发是上级管理者或课程专家的事,倾向于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的实施者,习惯于按照上级管理部门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或按照专家预先设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3.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能力

幼儿园教师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能力,是幼儿园有效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能力的问题,26.5%的教师能力较弱,61.8%的教师能力一般,仅有11.8%教师能力较强。关于教师是否尝试过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问题,29.4%的教师回答尝试过开发利用但效果一般,41.2%的教师回答产生过开发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开发,14.7%的教师则回答没有想过主动开发利用,仅有14.7%的教师回答主动开发利用过且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农村幼儿园教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能力整体较弱,部分教师有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想法,但是不知道如何开发,还有一些教师尝试开发但是效果一般。

4.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教师会以何种方式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问题,选择较多的开发利用方式分别是:作为区域活动材料(64.7%)、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扩展(58.8%)、环境创设的材料(52.9%)、玩教具材料(50%),选择较少的是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26.5%)、用于开展综合活动(20.6%)、用于自编课程(14.7%)。关于教师认为最适合本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问题,44.1%的教师认为可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引用,32.4%的教师认为可加以改编整合,仅有20.6%的教师认为应自编创新。这两项调查数据反映出当下农村幼儿园虽然对乡土课程资源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开发与利用的程度还较低,大多是将乡土课程资源作为教育教学内容的补充或扩充,或对幼儿园既有的课程起辅助作用,还达不到将乡土课程资源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有机融合并据此建构具有较高适宜性园本课程的程度。

四、讨论与分析

乡村资源利用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农耕文明体验;板桥古镇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40-3

基金项目:湖南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zc036)成果。

板市南距衡阳市蒸湘区的呆鹰岭镇仅8km,离衡阳市城区的中心地带也只16km,距衡阳县西渡镇28km。历史上的板市古镇位于“衡渣官道”上,现代“西杉公路”(西渡-杉桥)通过镇境;北通南岳、娄底、湘潭;西向到渣江、洪市,乃至通邵阳;东向经过集兵上107国道公路;从板市的民主村向东经角山可回衡阳,其区位交通条件极为优越。板市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独具特色、乡村旅游开发价值大,本文仅次略陈管见。

1 板市区域旅游资源环境特征

1.1 山水田园风光如画

发源于笔架山,并流经石园、杉市的杉旭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蒸水。杉旭河进入板市镇境后地势开阔平缓,形成了长约3km、宽约1km的河谷平原,即所谓“土桥町”。这里土质深厚肥沃,利于耕作,开垦出塘堰数十处,良田2500hm2,是著名的湘莲之乡、鱼米之乡。板市古镇就坐落于平原南部、杉旭河滨。

以土桥町为中轴,东部低山区,土质肥沃,森林植被葱郁,山岭一直沿着杉旭河绵延,构成山清水秀的绚丽自然风光。西部为丘岗地貌,多在海拔200m以下。森林植被较好,是黄豆、花生、红薯等旱生农作物的种植区。在西部低丘岗与平原相接的地带,乡村聚落集中,且沿西杉公路两侧分布。东部山地的山间盆地和山谷中,也形成不少山水型乡村聚落景观。

板市镇一带降水仅1200mm左右,且3-8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夏秋间往往形成旱象。只因这里有杉旭河流经,有较为稳定的灌溉水源。1958年在民主村下陂塘又兴建了水面近350hm2的何家垅水库,又多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稳定灌溉水源,便使土桥町一带长年水旱无忧。板市镇内的山岭间还有不少裂隙承压水泉井分布,且大多水源稳定,水质优良,既可供灌溉,又是良好的饮用水源。板市山水田园村落就是如此巧妙协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如诗如画。

1.2 古镇、古祠、古民居、古韵悠悠

板市是古代衡渣官道上的一个驿站和集镇,至今令人惊奇的是还遗存有约200m紫红色板岩铺设的石板街。街道两旁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前殿后房式的古式店铺及其如豆腐制作、薯粉加工等传统作坊;在古街的中心部位还保存着风格独特的古凉亭(又称路亭或者义茶亭),以及与之相连的青莲庵,肖公井、肖公桥等古迹。在距板市古镇东面约100m的黄泥山上还有“雨师庙”遗址。其板市民主村的山陂冲一带为衡阳县何氏宗族的发脉之地。据何氏家谱记载,其先祖因军功于明洪武初年受赐占有大片土地,乃将家小从江西庐江府迁来安家落户。自此,开荒筑塘,耕种营生,子孙繁衍。至今其子孙已散布到了衡阳、衡山各地,有的还迁移到了海外。何氏家族六百多年的农耕历史,其见证除四修家谱外,在祖源发脉之地至今遗存有建于民国三年(1913年)的何氏宗祠和比其更古老的下陂塘传统民居何老屋建筑群。何氏宗祠坐落于民主村下陂塘组,为二进二厢组成的完整四合院,为典型的明清式建筑群。建筑外观飞檐翘角,高大壮观;内部装饰雕画栋,华丽典雅。祠堂前面为一口半月形池塘,谓之泮塘,隔垅对面就是如书案形山冈。显然,祠堂是按照一定的风水思想理念而选址的。何老屋为一个“二进四厢”的大型民居建筑群。民居前面与祠堂一样,有半圆形池塘,对面山形如案、如笔架,民居后有丘岗靠山,左右有小低丘护山,其“四神沙”的传统风水思想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1.3 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较好

板市旅游资源不算丰富,但相对集中,地域组合较好。大致可以形成三个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

1.3.1 以板市古镇为中心的板市村 滨杉旭河,并有西杉公路经过,康太村公路也在这里接轨。古镇上有古街、古店铺,以及肖公古井、中街凉亭、青莲庵古庙宇。附近杉旭河上化龙古桥,桥东有黄泥山“雨师庙”古碑;山之南有古建筑“肖家祠堂”;山之东为一大型粉墙黛瓦的明清式传统民居;山之北面龙山有一大群高低错落的现代民居建筑,间有古樟点缀。古镇、新村、阡陌田园构成一派协调和谐的美丽乡村风景画面。

1.3.2 民主村的山陂冲自然村落 该村群山环抱、绿水中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山间盒地。盆地内的山塘堤堰、屋宇田园都是何氏宗族六百年来开基立业的艰辛耕耘杰作。

1.3.3 市大坝就修筑在山陂冲北面山谷口的何家垅水库 水库如“高峡平湖”、“山间碧玉”。山陂冲左面的斜山村,即为何家垅水库部分库区移民按照规划集中兴建的移民新村,屋宇田园和道路整齐划一,秩序井然。移民们及其子孙以艰苦奋斗求生存精神,经几代人的奋斗,过去简易土墙黑瓦砖木移民房,现在多已变成了新式楼房,并有绿树浓荫相映衬,恰与山陂村的古村、古祠、古民居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文明更替的必然规律。

2 板市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路

2.1 把握体验经济能力,全面展示乡村文化景观

乡村旅游资源如田园景观文化、居民建筑文化、农事农耕文化、村野风习文化、家庭生活文化、乡村艺术文化等类型多样,特色独具。而乡村旅游便是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旅游者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1]。随着21世纪旅游者旅游层次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加和识别等级的提高,“体验”便成为购买旅游产品的核心。因此,旅游产品开发便应全面挖掘和展示其乡村文化景观,通过观光、参与等方式,为旅游者创造各种难忘的经历。板市乡村农耕文明体验休闲景区山水田园风光如画,古镇、古村、古亭、古民居、古祠堂等古韵悠悠,但都必须经过规划组合,使其成为优美的风景画,别致的风俗画,异域的风情画,使其真正成为“体验”产品。当前最为紧急的任务是:

2.1.1 进一步加强绿化、美化和香化,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2.1.2 加强境区内古建筑的保护,对于一些濒危古建筑尤其要采取措施进行修葺和保护

2.1.3 立即着手收集和整理民间文学艺术和乡村民风民俗

2.2 突出农耕文明意境,营造农耕文明休闲产品品牌

几千年来,我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以商鞅“垦草”为代表的农耕思想,“重农拟商”、“耕读为本”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历经数千年的浸润,形成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农耕文化情结。目前为此所开展的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已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农耕文化景观是板市旅游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但必须通过规划整合形成品牌,才会真正成为旅游经济优势。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改变乡村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并列、现代设施与传统风物杂陈的局面。要通过减却污浊求净化,将景区内的猪舍牛棚粪坑柴堆等一系列不卫生的“辅助设施”转入地下或迁出景区,只留果蔬“上阶绿”,花木“入帘青”的窗明净舍;减却繁杂求自然,既突出自然景观,强化“人间烟火气”,形成“天人合一”环境;减却烦嚣求宁静,不要城市里的机器轰鸣、喇叭高叫、人头攒动及人生鼎沸,适当点缀鸡鸣、犬吠、鸟语、蛙鸣,为旅游创造“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氛围等手法,净化和保持农耕文化特色[2]。也还应通过乡村特色民俗民情、乡村建筑、饮食文化、商品文化(旧纸伞、蒲扇、风筝、剪纸、竹编等),以及禾场、荷塘、水库、石磨石碾、插秧、拾穗、割稻、晒谷、灌园、牧鸭喂鸡等农景农事的综合展示,创造出板市品牌,让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真正体验到农耕文明的韵味。

2.3 强调乡村社区参与、农民主体经营

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旅游年”、“2004中国百姓生活游”,乃至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等主题,都是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让游客走进百姓生活,百姓参与旅游活动,在城乡游客互动中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于是目前一种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社区全面参与旅游的开发并获益为核心,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民俗风物,以城市居民为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即所谓“参与式乡村旅游”,具有投资规模合理、参与性强、适用性光、示范性强、效益的长期性、发展的可持续等特征、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也有利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向第三产业转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国家支持,地区积极,农民欢迎,也深受旅游者的欢迎。板市乡村农耕文明体验休闲景区的产品开发,也必须坚持采用这种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知道农民按照参与式乡村旅游的规范,抓紧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农园;还要抓紧社区和农民进行管理和服务培训,尤其重在素质的提高,走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齐头并进的道路。

3 旅游功能分区构想

3.1 板市村农耕文明观光与购物景区

板市古镇集镇、古街、古店铺、古井等,都是因为农产品贸易而留下的历史印迹。这里的青莲庵和雨师庙,也是因为这一带生产湘莲和劳动人民为祈求农业丰收而求雨神的见证。杉旭河经建国以来“兴修水利”、“农业学大赛”、“农村田园化”等农业活动,已被整治成了一条通直畅达的农业灌溉大渠,与其防洪兼道路的大堤、大堤绿化带及其整齐的田园村舍,共同构成了一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景图画。传统农耕文明遗存和现代农业文明呈现齐全,使这里极具观光体验价值。为此,应将古街、古亭、古青莲庵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盒修缮;整修“化成桥”,桥西头可建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居民,扩大绿化地,将桥与古井练成一片,营造“小桥,流水,人家”意境;桥东黄泥山上的雨师庙遗址可盖一个“丰收亭”。既可据亭揽景,又表达了农业变成了农业常丰的生源意境。常言道:“要得富,做酒、熬糖、打豆腐”,因此,板市集镇上除力所能及及开设一些地方农产品的作坊外,还拟建一个湖子酒酿造作坊、一个红薯糖果加工作坊、一个豆腐作坊、并开设相应的品尝体验铺面;还应开设一家反映衡阳县风味的土菜店。长乐的薯粉、渣江的家羊肉、板市的湘莲,以及曾作为贡品的“玉林腰花”、“湖子酒”等衡阳县特产应尽入席中。为便于旅游者购买到优质有机农副产品,可在板市村及其临近地区开辟供游者进行采摘体验的菜园、果园、瓜园、蘑菇园、野菜园等;农贸集市在原“逢四”、“逢九”集的基础上可新创“双休日集”。

3.2 民主村山陂冲传统乡村聚落文明体验景区

广义的乡村聚落是指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村庄和集镇;狭义的乡村聚落是指村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是乡村居民居住、生活、休息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这些所构成了乡村特有建筑景观,在乡村所有景观中处于中心和主题地位[3]。板市民主村山陂冲的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显然属于狭义的乡村聚落范畴。这里是何氏宗祠自明代初年至今六百多年来的生息繁衍之地,至今保留有古词、古民居、及其为载体的建筑文化,风水文化、农耕文化等乡村文化景观。何氏宗祠与何老屋,前者为祭祀建筑,后者为居民建筑,在艺术装饰上都采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手法;雕刻和绘画的内容有花鸟、植物、戏曲、神话、寓言和故事,表达的寓意高雅、吉祥、韵味深长,很具民俗情趣,也都内涵有深厚的风水思想。宗祠和居民均为四合院结构,具有防卫功能和肥水不外流的寓意;前半月形池塘是人工特意开挖的,称为泮塘,又称学海,表达了祖宗对子孙“学而优则仕”和官运亨通的祈愿,同时也具纳污养鱼的生态功能。对面的溪流和如书案的低山,又表达了财源通达和子孙发达的深层寓意。从人居环境的角度考察,在乡村中,“人―村落―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中的人与环境的真实接触,也显现了精神和物质的完整性,表现出对人本性的深刻了解和自论。更难能可对的是这里还保存有何氏宗祠的四修宗谱,记载了六百多年的耕读历史,也表达了何氏先祖的宗族兴旺发达的意愿。这里无疑是离衡阳城区最近的乡村文化体验最佳旅游目的地。

3.3 何家垅水库区生态休闲旅游景区

何家垅水库大区位于板市民主村下陂塘组,而库区腹地却分别与杉桥镇铁冲村和潮江乡和合村相邻。大堤紧邻一条长约200m、宽仅40m的山谷。山高谷深,谷东山地相对高差约100m,且山势陡纵,森林郁闭度比较好;谷西山地相对高差较小,但被一条与坝下山谷横交的横向小型山谷切割成延伸向坝下峡谷的坝上水库中的半岛。不过横向峡谷经人工筑坝拦截已成为了一组梯级山塘群,与坝下峡谷中的鱼塘相连,村庄从山外通向坝区的公路就是沿着横向峡谷山边延伸而来的。东部山下也有一条步行小路沿着山边小溪(引水渠道)进入库区。沿石梯爬上大堤接着就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库东山顶,视野更为开阔,库区远处的沙滩、鱼塘、村烟、尽收眼底。这些都是天工与人巧形成的一幅山水泼墨画,令人陶醉。利用者一山间水体及其山水型幽雅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在这里规划建设成一个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农村生态体验休闲景区。为此,首先将客源市场主体定位城市学生群体和有小孩的家庭。然后在库西山地建设一个以小木屋、帐篷为主的滨水库野营区。可开发野炊、篝火晚会、游泳划船,并可划到水库尽头的沙滩进行烧烤、沙滩娱乐,鱼塘中徒手捉鱼等项目;也可在库东山地开展登山竞赛等生活体验项目。最后,水库西部山地的背面即为环境优美的水库移民新村斜山村。这里的村民感情淳朴,热情好客,可建设一个“山乡农家乐”旅游胜地,以体验库区人民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的美好家园和山乡农味。

参考文献

[1] 杨载田.湖南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2] 钟顺清,杨载田.试论中国南方山区传统村落民居的“门口塘”及其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2010,(10):31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