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资源利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资源利用范文1
摘 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的美术教育该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在教学设施的缺乏下该如何进行美术教学。本文讨论了农村小学要利用当地的乡土美术资源,这一资源包括那些东西以及教师该如何运用这些资源。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乡土美术资源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农村的教育改革该如何进行,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众所周知,农村教育条件差,师资缺乏,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更是普遍现象。在这样的现状下,农村小学该如何进行美术改革呢?大家都知道,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美术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有非常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到小学的美术课堂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乡土美术教育。本文就农村小学如何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论述。
一、何谓乡土美术教育及其怎样与新课改结合
美术教学大纲要求“注重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①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要求“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②可以看出新课改重视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利用,强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农村教师要树立克服困难,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努力开发当地的乡土美术资源,大胆的进行创新。乡土美术教育就是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教学硬件设施缺乏,可以说大部分的农村学校教学硬件较差,要什么缺什么,更谈不上什么现代化教学。例如教学平台、电脑、电视等教学现代化设备,在农村学校应用教学是非常难得的。这样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可以部分的克服这种硬件设施缺乏的弊端。
二、农村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小学美术教育是完善人格的重要课程,是一个人观察生活、进入生活的门槛。当今,人们常说进入了读图时代,其实也就是说视觉语言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
重要渠道。而绘画、雕塑又与视觉语言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因此,在美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视觉、触觉能力,发展空间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充分掌握视觉语言的解读与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美术教育实质上也是兴趣教育。引导孩子驰骋在他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当中,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颗颗艺术的种子、审美的种子、创造的种子。有了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人就会在成长中,对生活、对艺术、对世界保持长久的兴趣。有了兴趣,才可能带着一颗敏锐的心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去生活,这是最重要的。而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进行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审美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亲切感,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思想,培养了解家乡的历史观念,增强家乡发展变化的自豪感,这也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
在我们农村地区的乡土资源非常丰富,以乡镇为单位,方圆几十里,哪里有乡土教学资源,对于本地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容易的。学生对这些资源也相当了解,用于教学当中学生不会感到生疏,也容易实现师生的教学互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农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可以利用在小学美术课堂当中的分为四类:1)植物类。包括各种花草树木、蔬菜水果、根雕、编织、树皮画、木刻等;2)动物类。包括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3)矿物类。包括矿物的砂砾泥瓦、河砂河卵石、各种岩石等;4)废弃物。纸张布匹包括布贴、装饰、瓶瓶罐罐等。人文环境资源也可以分为四类:1)风土人情:节日、婚礼的对联、剪纸、刻纸、拉花、纸葫芦、灯笼、头饰、服饰、民族服饰等等;2)玩具用品:风车、风筝、鸟笼、蝈蝈笼、草帽、小玩具、等等;3)建筑雕刻:房屋、桥梁、水工建筑、景观、碾磨、碑刻、家具、等等;4)能工巧匠:书法、剪纸、刻章、绘画、连环画收藏、集邮、摄影、石刻、铁艺、木艺、编织、等等。可以看出农村的乡土美术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这就是农村教学比起城市教学的优势,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通过对万事万物的仔细观察来克服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不足与缺点。
三、如何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目前,使用的美术课新教材鼓励教师自主对教材的开发性和创新性。当然,教材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正好给教师提供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的平台。我们知道教材是国家统一编的,不可能有针对性的编出每一个地区的乡土特点,所以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感受力,美术教师必须要利用当地的美术乡土资源。那么,教师该怎样利用乡土资源呢?
1.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应该有一定的度,适度相当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个度在教学当中应该如何把握呢?首先,不能太多运用乡土美术资源。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让学生切身体验过多,势必会造成小学生的贪玩,而忘记课堂任务。其次,也不能因害怕造成学生的贪玩,而不利用乡土美术资源,通常情况下,作为教师应该先布置好每次课的任务,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什么是重点应告诉学生,让学生有重点。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乡土资源。
2.乡土教育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配角和点缀,能够起到现代化教学起不到的作用,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大胆革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亲身去观察,可以将美术课堂搬到野外,也就是美术学习当中的写生,虽然小学生达不到这种程度,但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与观察能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除了使用经试验证实的乡土教材,还要对乡土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应用。乡土美术资源有现成的,同时也有待美术教师去开发的。比如,教学生如何用树枝进行编织,如何用树叶做书签和贴画等。这些都可以使小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4.各地方有各自的乡土特点,可根据本地的特点来挖掘乡土美术教育资源。比如,南方地区多河流花鸟,美术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地方特点,而北方则可以利用古代遗址、风土人情等。当然每一个地区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手去做。
5.结果评价。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平时要经常在评价学生美术作品时用贴五星、贴笑脸等方法来鼓励学生。这不仅直观有趣,而且还体现美术课的特点。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应用乡土美术资源,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与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为美术课堂创设一种轻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样更能保证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注释:
乡村资源利用范文2
关键词:乡村资源;区域活动;巧用资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就是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的过程。”作为乡村幼儿园,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有果园、农田、池塘,还有一些丰富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这些都是开启孩子潜能的金钥匙。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添砖加瓦。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提问中引发积极的思考,最终揭示了地球万有引力的客观规律。幼儿园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小花小草都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事物,孩子小小的脑袋里经常会出现许多“为什么”,这就是最难能可贵的质疑精神。在利用自然资源让孩子动手动脑时,孩子不仅认识了大自然,同时也对大自然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那如何才能合理运用乡村资源呢?
一、认真收集,合理分类
大自然蕴含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才能把这些宝藏变成一本活灵活现的教科书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收集自然资源。农村有许多蕴含的宝藏,既然要收集材料,那么我们都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身边做起。
要利用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很重要。因此,我们紧紧把握每次散步、参观的机会,引导幼儿拾捡、采摘一些自然物:如秋天捡各种形状的落叶、在公园捡形状各异的石头等。我们将收集到的树叶根据形状、大小进行分类,将收集到的石头清洗干净,在美工区引导孩子在石头上画画、在建筑区引导孩子用石头代替原有的积木进行搭建。这些本土资源材料的创造性使用,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同时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个教育资源的作用。我在班级设置了一个收集区,并根据主题活动以及教学活动的需要,请家长收集各类不同的材料,如方言童谣,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听到孩子朗朗上口地读着方言童谣,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二、巧用资源,创造特色
幼儿园附近的公园、果园有丰富的资源。蔬菜瓜果是农村一年四季都有的农作物,我们定期组织孩子去种植园参观,让孩子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各种瓜果蔬菜。同时,我也请孩子收集各种瓜果蔬菜:火红的辣椒、绿绿的黄瓜、紫色的茄子……这些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蔬果都是活动区的好材料。我们引导幼儿一起认识它们,和孩子说一说颜色、形状、味道。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显得特别活跃,似乎感觉学习是件非常愉悦的事情。最让我惊奇的是许多平时不太爱讲话的孩子话也出奇得多,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当我介绍到萝卜颜色的时候,孩子好奇地问道:“老师,除了红色和白色,还有黑色的萝卜吗?”听到这一问题,我并没有敷衍和嘲笑,而是进行正面回答:“现在还没有黑色的萝卜,但是农民伯伯很聪明,研究一下,以后很可能就会有黑色的哦。”在认识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进行艺术创作:画一画这些形状各异的蔬果,为蔬果进行装扮,给蔬果穿上漂亮的衣服等。
我们还利用家长收集的资源进行环境创设,创造属于我们幼儿园的特色:我们将收集来的竹子按照粗细分类,将细竹子制作成小竹筒,插上采摘来的稻穗,将枯燥的事物变成美丽的花瓶并进行展示;粗的竹子制作成小梯子,供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玩耍;将收集来的葫芦清洗干净后,请孩子在葫芦上进行创作后展示,变成了我们幼儿园走廊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在区域活动中充分应用
1.科学区
在种植活动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的植物。我们在班级中开辟了一专门的种植区域,鼓励孩子带一些常见的植物来,比如:菜地里的青菜、种植基地里的番茄等。我们组织幼儿浇水、拔草、施肥,让幼儿自己去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孩子每天进班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种植区观察自己的植物。“蚕豆开花了,为什么它的花是紫色的?”“我的植物为什么还不长大啊?”我们还为孩子设计了植物生长情况记录表,请孩子将自己的观察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中,让孩子对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有清楚的认识。
我们的饲养工作也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我们根据季节饲养了小蝌蚪、小金鱼等。虽然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但孩子依然觉得很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小蝌蚪什么时候才能变成青蛙呢?”“金鱼有眼皮吗?为什么它不眨眼呢?”……对幼儿来讲,自然界中“神秘”的小动物特别具有探究性。利用我们的乡村资源为我们的科学区增加了生机,使孩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探索、发现。
2.美工区
美工区的活动是最丰富多彩的,各种收集来的物品都是幼儿施展才华的好工具。我们利用各种收集来的菜叶、树叶进行拓印画、拼贴画。不一会儿工夫,一幅幅美丽的提花就在孩子灵活的小手上晕染而生。在“创意巧手屋”中,还提供了可塑性比较强的稻草以供他们自由选择创作。孩子动动灵巧的小手,草绳、草帽、草辫就做成了。我们将收集来的竹子加工劈成小竹片,贴上薄布,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制风筝,孩子看着自己制作的风筝飞上了天,开心极了。
3.益智区
益智区是孩子积极动脑的活动区,因此活动的材料极为重要。我们收集了各种豆子进行益智活动。请孩子根据豆子的不同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用豆子学习按规律排序。我们还将收集的坚果壳、小贝壳放置在益智区进行活动,将其放在铝制的牛奶罐中,摇一摇,听辨不同果壳发出的不同声音。
乡村教育资源是一朵盛开的鲜花,一片花瓣便是一个宝藏,其教育价值无处不在。农村幼儿园就应该运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丰富孩子的区域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演绎幼儿的创造才能。
乡村资源利用范文3
关键词:作文 题材 乡土
唐代诗人岑参从军边塞,饱览奇丽风光,体察军旅生活,诗歌豪放得有根基;现代作家刘绍棠生活在京东北运河边,古朴善良的乡亲、长着垂柳的两岸,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怀,于是《蒲柳人家》凸显出醉人的乡土风情;哥伦比亚小镇阿拉卡塔卡孕育了魔力的种子,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将这份魔力点化成永恒的魅力。古今中外,多少作家扎根于自己生活的一片土地,让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在自己的笔下酝酿发酵,散发出流传久远的醇香。这些作家的创作成就让我们赞叹,他们的创作经历更能给予我们写作方面深刻的启示。
在农村中学,学生的作文题材多集中为家庭和学校生活,内容多为父母师长的关爱期许、同伴的交往、学业压力等。这些内容城里的同学也可以以基本相似的面貌呈现,未能体现作为农村学生的特有优势。人教版课标本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安排的专题为“脚踏一方土”,目的就是让学生阅读名家们对土地的歌颂吟唱,引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的关注。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大自然给予了他们更多的亲近机会。农村的风土人情使他们受着不同于“城居者”的熏染,这就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材料创新提供了保证。而学生写作的实际状况是各种习作均鲜见乡土题材,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了。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乡土写作资源,以丰富学生习作材料,激思,获取感悟,提高创新力。
以下就以笔者所居地双沟的乡土人文资源为依托探讨如何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一、欣赏自然风景,“长乐人间多妖娆”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花池,秋饮酒,冬吟白雪诗”,我认为这些活动在农村多易实现。春天,很多村庄连树成林,从爆出嫩芽远望一片若有若无朦胧如烟的鹅黄到托出宽大叶片远观一道道青黛长城。由春到夏,桃花、槐花、荷花各种花朵次第开放展现出蓬勃的各种绚烂,秋来大豆摇铃玉米裂口满心的喜悦映衬着天空湛蓝的高远,冬天房屋上卧着小雪,屋旁瘦硬的枝条挑着几多“梨花”。至于叽啾鸟儿翩跹、斜阳映照原野等无不可以给学生带来感官和情思的冲击。
双沟境内的黄河故道又是一景,带着学生试着撑篙水面,掬几捧清凉沃面,观水草摇曳、鱼群嬉戏,两岸垂柳漂浮,一幅幅美景呈现眼前,写出的作文也易鲜亮。
二.关注乡村民俗,“一方风土醉人情”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可说是日新月异。可对于偏远的苏北小镇来说,乡里的风俗人情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稳定,相对于外界的一种独立的稳定。
进入各村,你都会听到村中人彼此熟悉的“大老二叔三婶小蛋”之类由农村宗族关系带来的种种温情的称呼甚或调笑打诨。
农闲时节,无法外出打工的人,三五成群的聚到一起,路边、树下、村店门口往往是他们乐意去的地方。或蹲或站,生动活泼的故事会就开始了大到中日关系小到油盐酱茶鸡鸣狗吠,无不成了他们的谈资,有时大笑连连,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也成了一道风景。
至于各种节日,多种活动更显民风之盛。清明烧纸祭扫,端午烧大蒜吃鸡蛋,春节前后甚是热闹,亲戚迎来送往,拜年吃喝。当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节日风俗中与“城居者”的不同之处。比如中秋,白天大多数农村人放下碗筷就要奔赴田间搞秋收,晚上则多数在“十五的月亮”映照之下剥玉米、摘花生等。如果注意到这些,学生自不会只发出“啊,今晚的月亮真圆啊”之类的感叹,而有可能写出有真实生活内容、有情意且有农村风情的作文了。
三、了解特色物产,“能手造就天工物”
农村中不乏心灵手巧的人,他们懂编织、善雕镂、会嫁接......而且往往由于这部分人的带动,会在某一地域形成特色。在双沟镇陈王村有着编织的传统。试看农闲时节,找一块干净的空地,拿来轧好的苇蔑,穿插、勾挑、挤压,十指不停地动作,长长的苇蔑随着手指的动作不停地跳动着,像善舞者挥动的水袖。半晌工夫,有着各种漂亮图案的苇席就闪耀了你的眼眸。此外,位林村的奇石雕刻、吴井村的果树盆景等都为人称道。
说起特产,双沟的九孔白莲藕细而不软、甜而不腻,爽脆甘甜让你满口生津。莲藕固然能使人一饱口福,开花时节,满眼的荷花又会让多少“城居者”羡煞。
如若将这些工艺制作、特产呈现笔端,定能赢得读者新奇之感!
四.关注改革变化,“长袖挥来舞翩跹”
如果说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像影碟机按下了慢放按钮,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就是“快进”了。就拿双沟来说,观阁、胥湾、位林、陈王、双东等村蔬菜大棚基地建起来了,“xx有限公司”、“xx厂”被“招商引资”进来了......自来水通了,成排的楼房建起来了......
大城市的崛起虽然在电视里经常看到,但毕竟不如身边的事真实可感。关注身边的这些变化,既能激发自己对家乡、对社会的热爱,又能极大的丰富写作素材。
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乡土生活是学生经历的,但很多时候都是无意注意,感受不深,更谈不上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及融入自己的情感了。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组织观察、调查、采访等各种实践活动,真正深入生活,仔细体察。另外教师在作文命题上也要多下功夫,做到命题指向明确,要求具体而微,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乡土资源,做到观察细致,体会深入。
乡村资源利用范文4
【关 键 词】农村小学;德育;乡土资源;价值探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167-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对于农村孩子来讲,就是要充分利用农村所拥有的天然素材,即乡土资源,具体来说,就是指学校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包括生产生活经验、乡风民俗、传统文化、乡土人物等。
一、农村小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必要性
(一)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小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是小学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品德教学资源单一且教材多城市素材远离农村生活;教学模式局限于理论说教的讲授灌输且师生互动贫乏,这都使得品德课教学枯燥乏味,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实效性差且德育功能难以发挥。为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引入乡土资源,运用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引起他们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利用乡土资源突破重点难点,落实巩固基础知识;巧用乡土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善用乡土资源建立情感纽带,培养爱乡爱国纽带,进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二)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据调查,小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狭隘的世界,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外界的事物除非涉及他自己、亲人朋友或者兴趣爱好,否则很难融入他的经验。[1]同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指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学习时需要凭借具体的实际经验或形象生动的例子。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学生周边的例子、人或物来进行教学。而乡土资源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内容直观鲜活动人,题材广泛,且具有亲和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道德知识,学会道德判断,懂得道德选择,内化为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最终借助乡土资源价值发挥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农村小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
自我意识的形成源于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源于农村孩子生活独特的风情民俗和地域物产等乡土资源,对他们形成自我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乡土资源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并体验现实生活,在与现实生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和丰富自己的经验、情感、知识和能力,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其次,由于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自身的需要,让学生得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感受和研究社会,使学生的情感得以触及、丰富和调动,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增加职业素养
教师作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素质也必将得以提高。首先,教师的知识体系将得到丰富。教师为了积累乡土课程资源,就必须经常发掘、收集所在区域的乡土资源,或走访当地的名人故里、或请教专家学者、或借助网络传媒等中介,通过这些方式,来开阔眼界,弥补乡土资源的“空白点”。同时,为了更高效的在品德课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教师会下意识地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乡土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这都将帮助教师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水平。其次,教师的教研能力将得到提升。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教师必须更加细致的研读教材,在对教材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归纳整理课本知识,标注重点难点,进而有指导地去鉴别、挖掘、搜集、整理、加工乡土资源,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用相关的具有特色的乡土资源来补充、扩展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素材,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课堂氛围中获取基础知识。最后,教师的教学技能也将得到提高。要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换位辩论式等多种学习方式,活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实现小学品德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有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形成办学特色
与城市小学相比,我国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学条件落后,教育资源奇缺,没有网络传媒,没有语音教室,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这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制约着小学的发展。但是,农村区域的学校也拥有其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那就是其蕴藏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生产生活资源、物产风情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学校发展有着巨大意义。首先,有利于改善并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如,参加生产劳作,让学生体会家长辛劳,从而更加尊重长辈并逐渐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参观走访、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交流合作技能,积累生活经验并形成诚实礼貌、勇敢坚毅、善良感恩等优良品质;在学生自身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时去感受分享那份收获的愉悦幸福,逐渐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境界等。其次,有利于形成拥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教学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并最终形成学校特色,增强学校活力,促进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
(四)有助于弘扬乡土文化,培养爱乡爱国责任感
一个地区的乡土资源承载着所在区域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积淀,是这个地区的根魂所在。但是随着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益文化和去城市化逐渐成了农村生活的主导,乡土文化在忽视中逐渐被边缘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再去发现、不再去关心、不再去认识这片生养培育自己的土地与其上所蕴含的特色文化和厮守过活的人民,这最终导致游走于城市的农村子女心灵家园的“失根”。[2]心灵失根的个体,日渐模糊的家乡记忆,放下的故乡情愁,爱国终究成了一句口号。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关心认识自己的乡土文化资源,指引学生对乡土文化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并能自觉进行反思、批判和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进而留住个体发展成长的根并积极弘扬家乡的本土文化。其次,在走访、调查、探究的同时,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关心家乡、接触社会、了解现实、正视区域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势与潜在的问题,在为家乡自豪的同时产生建设改造家乡的志向,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随着认知的迁移增长,逐渐将家乡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农村小学德育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可行性
(一)教育理念的支持
关注和研究乡土资源问题的学者纵横古今中外,他们主要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哲学领域的人文主义,戴尔的经验塔理论;社会学领域的多元文化论和参照团体论;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发展论和建构主义理论;[3]教育学领域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等,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为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二)实践经验的借鉴
由于20世纪中后期德育危机的出现,各国都进行了德育改革。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各国德育改革普遍转向开发利用乡土社区资源,迄今为止,国外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渐趋成熟和完善。其中卓有成效的有美国“家庭――邻居――社区等”由近及远的课程安排;德国的图表辅助教学;英国的乡土参观;日本乡土教育的学科渗透和“乡土室”建设等。[4]
我国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起步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理论研究方面涵盖了乡土资源的概念、特征、分类、开发利用的原则、意义和途径等;实践研究方面包括乡土教材的编写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乡土资源并未得到应有重视,教育者开发利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开发主体单一,利用方式有限,开发动力不足等等。
以上国内外的宝贵经验和实践反思都将为农村小学品德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提供借鉴。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拥有巨大的价值且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但观之国内开发利用现状,我们发现乡土资源在农村小学品德教学中开发利用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译.学校与社会[M].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北京,1994:113-134.
[2]蒲郑.探寻乡村教育之道[J].科技导刊,2012(2):7-9.
乡村资源利用范文5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区域活动;困境与对策
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游戏进行的自发学习,是最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的活动。 近年来现代农村幼儿园教育虽然得以快速的发展,但是实际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幼儿教育多以小学化教学为主,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很多老师不得不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过早学习拼音、写字认字、算算术,很少甚至不开展区域活动,更谈不上创新区域活动的开展,使得幼儿教育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一、乡土资源概述
乡土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指的是:学校所在地以及师生所在地,全部的自然资源、科技人文、社会经济等,能够充分彰显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并且具有较强地方特色的内容。乡土资源主要包括地方历史、文化习俗、社会科技、生产经验等,即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非物质性与物质性因素。若农村幼儿园能够积极的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幼儿园区域活动,不仅能够积极地弘扬当地的乡土文化,还能够提高教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二、农村幼儿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区域活动的难点
农村幼儿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区域活动,面临着以下困难:1)重视程度不够。基于农村幼儿园实际情况,教师资源较少,而且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师不知道怎样开展区域活动,对于乡土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区域活动难度较大,加之对于城市文化的追随,以及受到离农目标的影响,使得幼儿教育与游戏内容发生极大的变化。2)管理模式的束缚。农村幼儿园管理多为集权式管理模式,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遵循统一目标,使用要求规定好的教材以及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使得教师难以充分的发挥自我能动性开展教学活动。3)师资力量不足。基于农村幼儿园教育特点,很多在农村地区,使得多数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压力大,给乡土资源开发创新区域活动造成极大的难度。
三、农村幼儿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区域活动策略
(一)加大政策支持
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发展,需要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为农村幼儿园开发乡土资源区域活动提供政策保障。教育部门加大各方面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譬如:针对教师队伍建设,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幼教老师,使其深入到农村幼儿教育中。对现有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则需要提高其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参加乡土资源开发区域活动培训活动,通过参观、观摩或者培训的方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转变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积极鼓励农村幼儿教师走出去,参与乡土资源开发,通过建设示范性幼儿园,为其他幼儿园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使得各个幼儿园之间能够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做好乡土资源开发利用在区域活动中的创新开展。
(二)发挥幼儿主体作用
幼儿教师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主导者,在落实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时,则需要重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主动发现知识。幼儿教师则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将自己作为资源的开发者,这需要幼儿园管理者,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在教学模式与方法方面,为幼儿教师留有空间,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作用,幼儿园方面则做好监督与管理工作,确保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幼儿园活动面积小,幼儿人数多的情况下,综合利用,巧妙结合。充分利用室内外的一切空间,为幼儿创设区域活动场所。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过程中,要基于农村本土资源优势,深度挖掘传统的具有价值的乡土资源,为幼儿创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掌握各种技能与知识。譬如:幼儿园开设木工房、沙池区、绣美空间、玩石区、种子区、小吃区、种植园等农村特有的活动资源,幼儿在那里可以自由地创作,进行敲、剪、画、炒、切、打、锯、钉、粘、绣鞋垫、糊灯笼等探索活动,通过组织灵活多样的区域活动,不仅能够达到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还能够提高幼儿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荣誉感,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联合家长实现乡土资源的开发
在材料收集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和利用家长资源,让他们带着丰富的资源积极参与到区域活动的筹备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可利用的资源。如竹子、沙、石头、木棍、泥土、废旧的竹筛、簸箕、瓦块、轮胎、,野花、野草、各种树叶、种子、果实等都是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材料,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资金,还能让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独具特色,引导幼儿用这些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为创新性区域活动注入更多的活力。
结束语
农村幼儿园开发以及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区域活动,面临着诸多困难,对此需要教育部门、幼儿园领导、教师、家长等,共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立足于当地,就地取材,做好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就可以开展经济实用,丰富多彩的创新性区域活动形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资源利用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农耕文明体验;板桥古镇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40-3
基金项目:湖南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zc036)成果。
板市南距衡阳市蒸湘区的呆鹰岭镇仅8km,离衡阳市城区的中心地带也只16km,距衡阳县西渡镇28km。历史上的板市古镇位于“衡渣官道”上,现代“西杉公路”(西渡-杉桥)通过镇境;北通南岳、娄底、湘潭;西向到渣江、洪市,乃至通邵阳;东向经过集兵上107国道公路;从板市的民主村向东经角山可回衡阳,其区位交通条件极为优越。板市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独具特色、乡村旅游开发价值大,本文仅次略陈管见。
1 板市区域旅游资源环境特征
1.1 山水田园风光如画
发源于笔架山,并流经石园、杉市的杉旭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蒸水。杉旭河进入板市镇境后地势开阔平缓,形成了长约3km、宽约1km的河谷平原,即所谓“土桥町”。这里土质深厚肥沃,利于耕作,开垦出塘堰数十处,良田2500hm2,是著名的湘莲之乡、鱼米之乡。板市古镇就坐落于平原南部、杉旭河滨。
以土桥町为中轴,东部低山区,土质肥沃,森林植被葱郁,山岭一直沿着杉旭河绵延,构成山清水秀的绚丽自然风光。西部为丘岗地貌,多在海拔200m以下。森林植被较好,是黄豆、花生、红薯等旱生农作物的种植区。在西部低丘岗与平原相接的地带,乡村聚落集中,且沿西杉公路两侧分布。东部山地的山间盆地和山谷中,也形成不少山水型乡村聚落景观。
板市镇一带降水仅1200mm左右,且3-8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夏秋间往往形成旱象。只因这里有杉旭河流经,有较为稳定的灌溉水源。1958年在民主村下陂塘又兴建了水面近350hm2的何家垅水库,又多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稳定灌溉水源,便使土桥町一带长年水旱无忧。板市镇内的山岭间还有不少裂隙承压水泉井分布,且大多水源稳定,水质优良,既可供灌溉,又是良好的饮用水源。板市山水田园村落就是如此巧妙协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如诗如画。
1.2 古镇、古祠、古民居、古韵悠悠
板市是古代衡渣官道上的一个驿站和集镇,至今令人惊奇的是还遗存有约200m紫红色板岩铺设的石板街。街道两旁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前殿后房式的古式店铺及其如豆腐制作、薯粉加工等传统作坊;在古街的中心部位还保存着风格独特的古凉亭(又称路亭或者义茶亭),以及与之相连的青莲庵,肖公井、肖公桥等古迹。在距板市古镇东面约100m的黄泥山上还有“雨师庙”遗址。其板市民主村的山陂冲一带为衡阳县何氏宗族的发脉之地。据何氏家谱记载,其先祖因军功于明洪武初年受赐占有大片土地,乃将家小从江西庐江府迁来安家落户。自此,开荒筑塘,耕种营生,子孙繁衍。至今其子孙已散布到了衡阳、衡山各地,有的还迁移到了海外。何氏家族六百多年的农耕历史,其见证除四修家谱外,在祖源发脉之地至今遗存有建于民国三年(1913年)的何氏宗祠和比其更古老的下陂塘传统民居何老屋建筑群。何氏宗祠坐落于民主村下陂塘组,为二进二厢组成的完整四合院,为典型的明清式建筑群。建筑外观飞檐翘角,高大壮观;内部装饰雕画栋,华丽典雅。祠堂前面为一口半月形池塘,谓之泮塘,隔垅对面就是如书案形山冈。显然,祠堂是按照一定的风水思想理念而选址的。何老屋为一个“二进四厢”的大型民居建筑群。民居前面与祠堂一样,有半圆形池塘,对面山形如案、如笔架,民居后有丘岗靠山,左右有小低丘护山,其“四神沙”的传统风水思想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1.3 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较好
板市旅游资源不算丰富,但相对集中,地域组合较好。大致可以形成三个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
1.3.1 以板市古镇为中心的板市村 滨杉旭河,并有西杉公路经过,康太村公路也在这里接轨。古镇上有古街、古店铺,以及肖公古井、中街凉亭、青莲庵古庙宇。附近杉旭河上化龙古桥,桥东有黄泥山“雨师庙”古碑;山之南有古建筑“肖家祠堂”;山之东为一大型粉墙黛瓦的明清式传统民居;山之北面龙山有一大群高低错落的现代民居建筑,间有古樟点缀。古镇、新村、阡陌田园构成一派协调和谐的美丽乡村风景画面。
1.3.2 民主村的山陂冲自然村落 该村群山环抱、绿水中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山间盒地。盆地内的山塘堤堰、屋宇田园都是何氏宗族六百年来开基立业的艰辛耕耘杰作。
1.3.3 市大坝就修筑在山陂冲北面山谷口的何家垅水库 水库如“高峡平湖”、“山间碧玉”。山陂冲左面的斜山村,即为何家垅水库部分库区移民按照规划集中兴建的移民新村,屋宇田园和道路整齐划一,秩序井然。移民们及其子孙以艰苦奋斗求生存精神,经几代人的奋斗,过去简易土墙黑瓦砖木移民房,现在多已变成了新式楼房,并有绿树浓荫相映衬,恰与山陂村的古村、古祠、古民居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文明更替的必然规律。
2 板市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路
2.1 把握体验经济能力,全面展示乡村文化景观
乡村旅游资源如田园景观文化、居民建筑文化、农事农耕文化、村野风习文化、家庭生活文化、乡村艺术文化等类型多样,特色独具。而乡村旅游便是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旅游者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1]。随着21世纪旅游者旅游层次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加和识别等级的提高,“体验”便成为购买旅游产品的核心。因此,旅游产品开发便应全面挖掘和展示其乡村文化景观,通过观光、参与等方式,为旅游者创造各种难忘的经历。板市乡村农耕文明体验休闲景区山水田园风光如画,古镇、古村、古亭、古民居、古祠堂等古韵悠悠,但都必须经过规划组合,使其成为优美的风景画,别致的风俗画,异域的风情画,使其真正成为“体验”产品。当前最为紧急的任务是:
2.1.1 进一步加强绿化、美化和香化,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2.1.2 加强境区内古建筑的保护,对于一些濒危古建筑尤其要采取措施进行修葺和保护
2.1.3 立即着手收集和整理民间文学艺术和乡村民风民俗
2.2 突出农耕文明意境,营造农耕文明休闲产品品牌
几千年来,我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以商鞅“垦草”为代表的农耕思想,“重农拟商”、“耕读为本”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历经数千年的浸润,形成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农耕文化情结。目前为此所开展的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已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农耕文化景观是板市旅游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但必须通过规划整合形成品牌,才会真正成为旅游经济优势。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改变乡村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并列、现代设施与传统风物杂陈的局面。要通过减却污浊求净化,将景区内的猪舍牛棚粪坑柴堆等一系列不卫生的“辅助设施”转入地下或迁出景区,只留果蔬“上阶绿”,花木“入帘青”的窗明净舍;减却繁杂求自然,既突出自然景观,强化“人间烟火气”,形成“天人合一”环境;减却烦嚣求宁静,不要城市里的机器轰鸣、喇叭高叫、人头攒动及人生鼎沸,适当点缀鸡鸣、犬吠、鸟语、蛙鸣,为旅游创造“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氛围等手法,净化和保持农耕文化特色[2]。也还应通过乡村特色民俗民情、乡村建筑、饮食文化、商品文化(旧纸伞、蒲扇、风筝、剪纸、竹编等),以及禾场、荷塘、水库、石磨石碾、插秧、拾穗、割稻、晒谷、灌园、牧鸭喂鸡等农景农事的综合展示,创造出板市品牌,让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真正体验到农耕文明的韵味。
2.3 强调乡村社区参与、农民主体经营
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旅游年”、“2004中国百姓生活游”,乃至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等主题,都是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让游客走进百姓生活,百姓参与旅游活动,在城乡游客互动中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于是目前一种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社区全面参与旅游的开发并获益为核心,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民俗风物,以城市居民为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即所谓“参与式乡村旅游”,具有投资规模合理、参与性强、适用性光、示范性强、效益的长期性、发展的可持续等特征、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也有利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向第三产业转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国家支持,地区积极,农民欢迎,也深受旅游者的欢迎。板市乡村农耕文明体验休闲景区的产品开发,也必须坚持采用这种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知道农民按照参与式乡村旅游的规范,抓紧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农园;还要抓紧社区和农民进行管理和服务培训,尤其重在素质的提高,走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齐头并进的道路。
3 旅游功能分区构想
3.1 板市村农耕文明观光与购物景区
板市古镇集镇、古街、古店铺、古井等,都是因为农产品贸易而留下的历史印迹。这里的青莲庵和雨师庙,也是因为这一带生产湘莲和劳动人民为祈求农业丰收而求雨神的见证。杉旭河经建国以来“兴修水利”、“农业学大赛”、“农村田园化”等农业活动,已被整治成了一条通直畅达的农业灌溉大渠,与其防洪兼道路的大堤、大堤绿化带及其整齐的田园村舍,共同构成了一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景图画。传统农耕文明遗存和现代农业文明呈现齐全,使这里极具观光体验价值。为此,应将古街、古亭、古青莲庵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盒修缮;整修“化成桥”,桥西头可建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居民,扩大绿化地,将桥与古井练成一片,营造“小桥,流水,人家”意境;桥东黄泥山上的雨师庙遗址可盖一个“丰收亭”。既可据亭揽景,又表达了农业变成了农业常丰的生源意境。常言道:“要得富,做酒、熬糖、打豆腐”,因此,板市集镇上除力所能及及开设一些地方农产品的作坊外,还拟建一个湖子酒酿造作坊、一个红薯糖果加工作坊、一个豆腐作坊、并开设相应的品尝体验铺面;还应开设一家反映衡阳县风味的土菜店。长乐的薯粉、渣江的家羊肉、板市的湘莲,以及曾作为贡品的“玉林腰花”、“湖子酒”等衡阳县特产应尽入席中。为便于旅游者购买到优质有机农副产品,可在板市村及其临近地区开辟供游者进行采摘体验的菜园、果园、瓜园、蘑菇园、野菜园等;农贸集市在原“逢四”、“逢九”集的基础上可新创“双休日集”。
3.2 民主村山陂冲传统乡村聚落文明体验景区
广义的乡村聚落是指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村庄和集镇;狭义的乡村聚落是指村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是乡村居民居住、生活、休息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这些所构成了乡村特有建筑景观,在乡村所有景观中处于中心和主题地位[3]。板市民主村山陂冲的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显然属于狭义的乡村聚落范畴。这里是何氏宗祠自明代初年至今六百多年来的生息繁衍之地,至今保留有古词、古民居、及其为载体的建筑文化,风水文化、农耕文化等乡村文化景观。何氏宗祠与何老屋,前者为祭祀建筑,后者为居民建筑,在艺术装饰上都采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手法;雕刻和绘画的内容有花鸟、植物、戏曲、神话、寓言和故事,表达的寓意高雅、吉祥、韵味深长,很具民俗情趣,也都内涵有深厚的风水思想。宗祠和居民均为四合院结构,具有防卫功能和肥水不外流的寓意;前半月形池塘是人工特意开挖的,称为泮塘,又称学海,表达了祖宗对子孙“学而优则仕”和官运亨通的祈愿,同时也具纳污养鱼的生态功能。对面的溪流和如书案的低山,又表达了财源通达和子孙发达的深层寓意。从人居环境的角度考察,在乡村中,“人―村落―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中的人与环境的真实接触,也显现了精神和物质的完整性,表现出对人本性的深刻了解和自论。更难能可对的是这里还保存有何氏宗祠的四修宗谱,记载了六百多年的耕读历史,也表达了何氏先祖的宗族兴旺发达的意愿。这里无疑是离衡阳城区最近的乡村文化体验最佳旅游目的地。
3.3 何家垅水库区生态休闲旅游景区
何家垅水库大区位于板市民主村下陂塘组,而库区腹地却分别与杉桥镇铁冲村和潮江乡和合村相邻。大堤紧邻一条长约200m、宽仅40m的山谷。山高谷深,谷东山地相对高差约100m,且山势陡纵,森林郁闭度比较好;谷西山地相对高差较小,但被一条与坝下山谷横交的横向小型山谷切割成延伸向坝下峡谷的坝上水库中的半岛。不过横向峡谷经人工筑坝拦截已成为了一组梯级山塘群,与坝下峡谷中的鱼塘相连,村庄从山外通向坝区的公路就是沿着横向峡谷山边延伸而来的。东部山下也有一条步行小路沿着山边小溪(引水渠道)进入库区。沿石梯爬上大堤接着就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库东山顶,视野更为开阔,库区远处的沙滩、鱼塘、村烟、尽收眼底。这些都是天工与人巧形成的一幅山水泼墨画,令人陶醉。利用者一山间水体及其山水型幽雅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在这里规划建设成一个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农村生态体验休闲景区。为此,首先将客源市场主体定位城市学生群体和有小孩的家庭。然后在库西山地建设一个以小木屋、帐篷为主的滨水库野营区。可开发野炊、篝火晚会、游泳划船,并可划到水库尽头的沙滩进行烧烤、沙滩娱乐,鱼塘中徒手捉鱼等项目;也可在库东山地开展登山竞赛等生活体验项目。最后,水库西部山地的背面即为环境优美的水库移民新村斜山村。这里的村民感情淳朴,热情好客,可建设一个“山乡农家乐”旅游胜地,以体验库区人民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的美好家园和山乡农味。
参考文献
[1] 杨载田.湖南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2] 钟顺清,杨载田.试论中国南方山区传统村落民居的“门口塘”及其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2010,(10):31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