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

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范文1

    一是三者都是受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的绿色、循环、低碳等经济思想的影响,是对交通运输与人类、自然关系重新审视探索的结果,也是在交通运输领域面对资源、环境和生态严重发生危机问题的自我反省和正本清源改进的结果。二是三者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出发点,以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为理论依据,处理资源与环境问题,为解决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协调交通运输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三是三者具有相同的人类交通运输活动和自然世界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系统观,相同的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的交通运输发展发展观,相同的节约、高效、清洁的交通运输生产观,相同的适度、循环的交通运输消费观。四是三者都主张改变传统交通运输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模式,促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五是三者都是要成为生态交通运输,提倡的是交通运输活动应成为生态化过程的实践理念,都是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发展模式,绿色交通运输是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支撑低碳交通运输、导向绿色交通运输。绿色交通运输发展、循环交通运输发展和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有共同点,但在核心内涵、理论基础、涉及领域、评价标准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不同点。一是绿色交通运输的出发点都可归结于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交通运输的主要内涵,低碳减排是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产生低碳交通运输的根本性要求。二是三者主要针对的分别是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对应的理论基础分别为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三是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解决问题是一种点对点的映射思路,讲求着眼问题,从问题直接入手,是一种“自上而下”地解决交通运输领域问题的方案,而绿色交通运输解决问题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思路,针对交通运输环境问题追溯而上探究交通运输经济社会产生的负外部性。四是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绿色交通运输范畴可以包含一切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交通运输发展形态和模式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五是相对而言,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两者的评价指向具体、明确,可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交通运输生态效率和交通运输碳生产力来评价其发展水平,而绿色交通运输评价一般较难,通常要采用交通运输绿色GDP核算方法,通过计算交通运输绿色GDP占整个交通运输GDP的比重衡量绿色交通运输发展水平。

    二、本质、特征和核心

    1.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换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换。交通运输与其他行业一样是产生于人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之前,没有将绿色、循环和低碳作为发展的约束条件,发展条件宽松,排放比较任意。但1992年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补充条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产生了发展模式必须转换的决定因素:二氧化碳排放有了限量,其排放权成为稀有资源。1997年84个国家、2009年183个国家(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共同约定,在2050年前将温升控制在2度以内,并据规则将总量分与各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2.特征是“三低、三高”不能简单片面地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理解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三低”仅仅代表的是交通运输绿色、循环和低碳,但不能完整准确地代表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概念内涵一定是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和“发展”四者概念内涵的有机统一。除了“三低”外,还有高循环、高碳汇、高效率的“三高”,“三低、三高”的特征能完整体现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内涵。“零碳交通运输”、“负碳交通运输”的代价高昂,理论上有探讨的价值,但目前推广实施不具有现实性,不具有经济的可行性。只有认识了高循环、高碳汇、高效率“三高”,意味不减或可持续增加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资本的总和,地方政府和企业才有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的动力。3.核心是提高碳生产率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交通运输的碳生产率:交通运输碳生产率=交通运输制度×(交通运输产值/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一公式高度概括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核心内涵就是提高碳生产率,揭示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原理,可以成为理清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对策的基本分析框架。由此公式可见,提高碳生产率有3条途径:增大分子、增大系数和减少分母。公式中的分子是交通运输产值,其增加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增加行业人力资本、推进行业产业升级、优化交通空间布局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等;分母是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其降低的基本途径有优化交通运输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交通、倡导低碳交通生活等;系数是交通运输制度,其提高的基本途径是通过交通运输制度变革和创新,在增加交通运输产值的同时降低单位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这里的制度包括交通运输的法律、政策、组织、文化等制度。

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范文2

民生保障应该是包容性的,而不应该是排他性的

民生不是简单的收入问题,我们说中等收入不等于中等发达,因为收入只是一个量的概念,是一个个体的测度,发达则是一个质的改变,是社会的整体测度。比如墨西哥,它是发达国家俱乐部的成员,但是没有人甚至连他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发达国家,因为只要墨西哥城的贫民窟存在,他就不可能被认为是发达国家。日本在2010年,经过20年之后收入还在原地踏步,跟1989年收入完全一致,但是社会民生保障基本上没有退步。如果日本有贫民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那么也不会有人认同日本是发达国家。我们“五个重庆”的建设实际上是强调质的飞跃,而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

民生保障应该是包容性的,而不应该是排他性的。中国解放后,由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了排他性的户籍制度设定,这样排他性的设定实际上是我们现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很大的制度性鸿沟。重庆在2010年启动的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实际上也正出现包容性而非排他性的增长。

我们说,民生发展是实现中等收入向中等发达飞跃的一个前提和标准。应该说,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发展,在硬件设施方面都不亚于发达国家,但是实际上民生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重庆在民生发展上的成绩说明重庆是在实现一种质的飞跃,而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现在奥巴马提出向富人征“巴菲特税”,我们也在提这方面的要求,实际上税负只是一个方面,最关键的还是我们的民生服务水平。重庆能够将50%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这足以说明重庆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所做的努力与成效。

五个重庆有非常明确的民生、绿色、低碳内涵

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低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A

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细胞。在加剧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地球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如何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与家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主要的生活场所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一种可持续的人类聚集模式---生态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理念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坐标。如何致力于构造一种和谐的低碳生态社区也成为各国学者纷纷探讨的重要课题。城市低碳生态社区旨在将低碳的理念融入生态社区的规划,从而构建体系上低碳,功能上生态的和谐新社区。低碳生态社区不仅仅是缓解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

1.低碳生态社区的内涵与特征

1.1低碳生态社区的内涵

在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进展中,低碳城市的内涵最初的以减少碳排放为主的狭义观点发展为现在包含社会、 文化、 经济、 环境的综合课题。低碳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1]。

低碳生态社区作为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之一,是指在社区规划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以现代生态技术为手段,设计、组织城市社区内外的空间环境,最高效最少量地利用能源与资源,营造一种自然和谐,低碳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居住环境。低碳生态社区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生态学的范畴,而应是一个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外部因素于内部环境、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人类和谐的居住环境。

1.2低碳生态社区的特征

1)生态和谐性

低碳生态社区的低碳生态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社会和经济三者的生态性,主要指高质量的环境指标,以绿地为主的住区结构模式,充裕的自然空间,较好的自然亲和性(2)。社区个人、团体和组织都将生态观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可以拥有更为和谐的邻里关系。同时,社区必须走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性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低碳生态社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低碳生态社区应是一种多功能的社区,体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将人车分流,绿色建筑、生态步道等思想融入建设中。

2)低碳循环性

低碳循环性主要体现在社区规划、能源结构与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低碳生态社区运营所采用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建设低碳建筑,倡导居民对于日常生活用品,也尽可能选用低碳产品。同时,低碳生态社区应该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区域化发展,提升整个所生态化循环。

3)系统高效性

低碳生态社区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必须是高效益的流通转换。低碳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应以“低碳化”为指导原则,追求城市的紧凑、舒适和宜居;从本质上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的转化率,倡导使用公共交通,实现经济、生活的高效化和集约化。

2.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实践

2.1国外低碳生态社区实践基本概况

低碳生态社区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图1),社区的人口规模都相对较小,300人以下居多,外国相关学者曾根据生态社区所处的位置、规模大小等特征将其分为乡村生态社区、城市绿化带地区项目、城市更新项目和生态城镇等四种类型(3)。

图1.全球生态社区分布情况(来源:/4)

而国外外生态社区的建设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开发棕地,减少城市的扩张,保护生态环境。(2)提倡绿色出行,通过采取限制停车位设置、进行道路路面特殊铺装等措施,积极倡导非机动车的应用。(3)有效利用能源,实现能源的可循环利用与建筑的节能设计。(4)强调社区的公共参与性。

2.2国外生态社区实践分析

国家 社区名称 低碳理念 实现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途径

英国 BedZed生态村 零耗能

产居综合型

(世界上第一个生态社区) (1)再生能源: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及风力发电。

(2)环境绿化:设置屋顶花园。

(3)低碳建筑:建筑材质与功能设计采用可循环材料

(4)资源循环:采用可回收再生及低耗能绿建材。

(6)绿色交通:外出更有全社区的绿色共乘俱乐部和公共交通系统。

阿联酋 Masdar零碳城 “零废弃物”

“零车辆 (1根据以产带居的开发思路。

(2以绿色低碳为核心,以绿色环保等相关产业的研发为主导,将知识密集型与人力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3:政府强力支持,在用地、招商等方面的鼓励政策。

(4)技术创新:新能源、环保材料利用,实现社区真正的绿色低碳。

德国 弗莱堡Vauban社区 光能发电自行车管制系统 1.vauban社区发展出“学习型规划(planningthatlearns)”的模式。结合民众参与和共同治理。

2.无车社区和“零容忍停车政策

3. 建立低碳生活观念:透过Vauban论坛负责的社会工作,居民进行更多的社区活动。

4.建立光能发电系统于能源循环系统

2.3国内低碳生态社区实践概况

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对低碳社区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更是以低碳为口号,同时万科、万通、郎诗、当代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策略联盟也发起了低碳绿色运动。

固然我国的生态社区建设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国实际的国情与现状,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和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从社区规模而言,我国的社区人口在5000-10000人,这无疑从技术层面上增加了建设低碳生态社区的难度。从组织管理而言,我国居民的公众参与意识薄弱,生态保护重视度不够。从评价指标体系而言,未建立合理的低碳生态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进行界定,这些都是我国低碳生态社区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

4、低碳社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与运营体系中,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与使用管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实现它们的分步发展与整体协调是实现低碳生态社区的重要途径。

4.1 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

1)土地布局规划: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与紧凑的空间布局形态。城市的活力在于不同城市功能的混合和人类活动的流动,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为土地使用的混合和多元化提供可能(5)。现代主义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使居住区与商业区彼此分离,从而造成多样性城市生活的消失,人文气息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因此,在低碳生态社区规划中,应首先抛弃功能主义的束缚,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在社区中合理布置商店、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和户外活动场所,增强社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不仅可以创造更好的邻里关系,也可以达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交通系统规划:步行交通系统与绿色出行方式。社区对内交通应建立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保障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之内,以减少居民的出行需求,已达到减少机动车交通为目标。同时在社区对外交通规划中,为营造低碳生态社区,社区内应提供良好的交通联系,包括公交车线路和轨道交通线路,倡导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提倡人们采用更为绿色的出行方式。

3)社区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应注重内在各系统的协调发展和各种生态流的畅通(6),使社区生态系统向有序理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利用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中和”功能,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络,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增加社区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交换,保持社区内生态系统的平衡。

4.2 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1)建筑的高效节能设计:绿色建筑应注重使用保温材料和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同时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建筑自身达到自给自足的可持续状态。具体做法如可在建筑的内外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的作用;采用外墙隔阴和屋顶隔热的措施,控制建筑物对热量的吸收,与自然通风降温手段减少耗能与空调费用。

2)健康环保建筑材料:在城市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中,采用的健康建筑材料不仅仅是人们对安全居住环境的需求,同时可以减低这类材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可以延长住宅的寿命,有利于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达到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3 使用管理与运营体系的可持续性

中国的生态社区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少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只有通过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养成节俭的消费观念,低碳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才不会断在最后一个环节。构建低碳生态社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其规划设计到后期管理都应注入低碳生态的理念与意识,这不仅仅是针对于居民,也要针对于规划者与管理者。居民在低碳生态社区构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应自觉参与,积极献策,社区的主体是人,因此,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居住空间与居住环境才是建立低碳生态社区的最终目标。

5 低碳生态社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1)生态化 研究居住区可持续发展中强调生态极限问题,在充分考虑社区承载力,环境容量负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应极限高度来规划建设低碳生态社区(8)。低碳生态社区会尽量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等自然条件。可应用深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安全等理论指导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同时将健康住宅理念融入规划理念。

2)人文化 低碳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体现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怀。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及NGO的各方面协调组织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机制体系,并着手于社区实际,采取长期而整体的建设策略(7)。国外一些新的理念如“开发权转换”(TDR)和灵活分区(FZ)都可以为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提供新的规划思路。

[1]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

[2]沈清基 关于生态社区的思考[J] 华中建筑,2000,18 99-103

[3]Hugh Barton.Sustainable Communitie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68.

[5] 王潇文“. 白地”、“棕地”及其它: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研究[C].2009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

[6] 谢更放 城市低碳社区规划的理论构架与实施策略研究[D] 长安大学

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低碳经济;企业发展;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正式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后被不断肯定,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低碳经济通常是指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本特征,是应对碳基能源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综合性三大特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低碳经济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是节能降耗难度大,能源制约发展;经济区长期以来处于能源产业链末端,造成产业耗能高、温室气体排放多和工业附加值小。能源消耗持续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矛盾继续加深;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可持续性差,反弹压力依然较大。二是粗放经营不可持续,方式制约发展。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以重工业为主的区域工业对能源的依存性很大,工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依靠低级加工发展经济,经济竞争力较弱。三是工业大气污染严重,环境制约发展。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粉)尘等污染,对经济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环境总体状况为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仍在恶化。四是交通运输能耗高,污染制约发展。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路运输成为最主要的运输途径。经济区各城市民用汽车拥有量逐年增长,然而机动车尾气污染必然导致经济区交通运输耗能高,尾气污染严重,制约经济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对策

企业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大力发展企业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低碳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

(一)完善企业低碳减排制度

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有效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都需要严格的低碳减排制度作保障。首先,建立节能管理机构制度。为有效实施企业绿色低碳节能管理,应成立企业专项节能工作管理机构,由企业高管兼任管理机构负责人,建立一系列节能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配备专职管理工作人员,完善节能工作责任制,建立节能降耗工作长效机制。其次,建立企业能效标准制度。积极制定、推行和完善节能生态环境等各项企业标准,并积极参与国家能效标准的制定,推动整个行业能效标准的升级。实行企业能效定期考核,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益的产品生产。再次,实行企业节能奖罚制度。建立节约奖励超额处罚管理制度,完善能源计量,明确、细化节能减排管理目标,实行能耗定额管理,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定期检查通报,将能耗指标完成情况与节能奖罚制度挂钩。第四,实施企业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低碳产品认证是以产品为链条吸引全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统一的国家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进行认证,积极开发低碳产品,主动实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通过产品认证激发社会公众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模式转变,最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研发企业低碳技术体系

低碳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力量,具有战略性、增长性和带动性。低碳技术一般包括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首先,建立低碳技术革新推广机制。加快低碳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积极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技术的研发,建立节能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节能技术。其次,大力研发低碳环保技术。主要包括污水废气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再利用技术等,同时还涉及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如污水净化技术、空气净化治理技术、有毒气体吸附技术等。再次,大力研发低碳节能技术。主要涉及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和服务节能等方面的技术,如新兴建筑节能材料开发与利用技术、节能照明应用技术、集中供冷供热节能技术等。第四,大力研发低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余热回收技术、余热循环与余热发电技术、清洁燃煤改造技术以及IGCC、CCS、农业减排技术等,低碳减排技术一般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利用的全过程。第五,大力研发低碳能源技术。重点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生产和利用技术,同时也包括能源传输技术,如高压、超高压以及智能电网技术等。

(三)建立企业低碳生产体系

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积极建立低碳生产体系,实现企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首先,转变企业生产方式。转变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步建立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的低碳生产方式;从“资源产品废物”的开放式线性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封闭式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其次,转变企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低能耗、低污染、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增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不断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努力实现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再次,提高企业能源效率。高耗能企业应强化能源需求管理,重点开展节电和用电效率管理;力争采用双燃料系统,逐步形成以电力和燃气为重点,气电互补的能源需求体系,扩大可再生能源消费,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

(四)开发企业绿色低碳产品

企业应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产品的节能潜力,关注行业的低碳发展,生产更多低碳节能产品。首先,强化绿色产品设计理念。企业应成立节能产品技术中心,研制生产节能降耗的绿色低碳产品,不断优化产品包装方案,从包装材料、包装结构和包装废弃物回收三方面综合考虑绿色包装设计,使产品包装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最少。其次,加强绿色产品生产管理。产品生产过程绿色化,完善生产节能管理,采用低碳节能先进技术,加强过程监督考核。加强计量器具校准和检修,完善能源计量,为企业生产节能奠定基础,对各工艺和产品生产实行能耗定额,严格执行节约奖励超额处罚的管理制度。再次,探索产品绿色回收措施。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报废产品材料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办法,强化绿色设计理念,综合考虑产品结构的易拆卸性;产品材料的易回收性;材料成分的标识性和产品设计的模块化。

(五)完善企业绿色低碳管理

面对经济区气候挑战,完善企业绿色低碳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绿色竞争力”的现实需要。首先,强化企业绿色生产管理。企业应实施绿色低碳生产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将绿色化贯穿生产始终,建立企业绿色管理机制,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推动企业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其次,加强企业绿色营销管理。企业通过加强宏观管理,运用营销组合,建设绿色企业文化以及健全绿色管理制度等途径实施其绿色营销管理战略,推动企业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产品发展,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再次,加强企业碳管理。碳风险是指在二氧化碳的排放管制措施不断出台时,对企业经营,特别是对企业收益产生影响的评价指标。企业实施“碳管理”才能减少碳风险,因而,必须对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有效的“碳管理”,使企业生产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08).

[2]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01).

[3]李忠民.中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李忠民.中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胡泉.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将出台[N].中国房地产报,2012-11-09.

[6]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0.

[7]陈飞. 低碳城市发展与对策措施研究——上海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世界自然基金会低碳企业发展项目组. 企业低碳领导力—聚焦未来经济发展新机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范文5

一、 哲学观视域下对低碳的理解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当前我们正在步入以低碳化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浪潮,人类发展进入绿色文明时代。从人类发展的哲学视域看,低碳化浪潮有以下三个方面显著特征。

从价值观视域看,强调面向未来的人类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低碳时代从人类整体主义出发,基于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唯一载体,立足于地球资源的永续利用,倡导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发展的价值尺度上,充分认识到自然的发展演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质疑并批判工业化带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度发展,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统一,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观视域看,注重体现“三低”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工业化的各个发展阶段,GDP的增长主要是靠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发展来推动,致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发展难以为继,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为代表的低碳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成为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取向。

从实践观视域看,倡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环保实践理念。基于“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强烈的责任感,低碳化浪潮强调自然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主张全社会都要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以无污、无害、无毒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低碳化生态环保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 绿色低碳理念引入教育的必要性及教育低碳化内涵

消除教育异化的迫切要求。伴随工业化的进程,科学主义思潮得到极大张扬,技术理性被奉为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法宝。受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的影响,教育背离其本质目标,被异化为技术工具,呈现出实用功利主义倾向,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受到青睐。填鸭式灌输、统一的共性教育、格式化的培养要求、过多的时间精力堆积,成为了教育的普遍现象。学生个性被严重扭曲、奴化,沦为了考试机器,成了知识、技能、信息的容器,学校成了把人变成机器的场所。针对这种现状,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开始反思过度物质功利主义和技术理性对人的异化影响,要求教育理念创新与变革,呼唤绿色教育、生态教育和和谐教育,纠正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尊重学生成长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性认识现代趋向的必然要求。自工业化以来,大体存在五种人性的假设:即泰勒的“经济人”,梅奥的“社会人”,麦格雷戈的“自我实现人”,威廉·大内的“复杂人”,以及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的人”。纵观这些关于人的理性认识,从最初的“把人视为机器,以人去适应物”,到“开始重视人的尊严”,到“注重研究人的需求,以人为中心”,再到“探讨人性的本质,强调和谐的员工关系,以人为本”,到“实现生活价值、尊重生命意义”。其间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由表及里逐渐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重视人的创造性和巨大的潜能,体现了由过度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到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并重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因此,关于对人性及发展的认识与趋向,不可避免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变革提出必然的要求,要求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

走向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在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知识域的无限多维向度与人的生命时间的有限单指向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这对教育提出了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客观要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出并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只有具备了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所以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我们既要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更要强调绿色学习、绿色教育等低碳化理念。

基于上述对低碳发展的环保、节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绿色低碳理念引入教育的必要性分析,我们认为教育低碳化在本质上强调教育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上的作用,是主动的教育、和谐的教育、生态的教育和可持续的教育,要求要节约教与学的精力、降低时间消耗、提高效率,具有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等多种意义,责任、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绿色理念是其核心观念。

三、 低碳”理念对创新教育观念的启示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蕴含责任、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绿色等内涵的低碳理念,对教育观念创新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启示。

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范文6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产生的。“低碳”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新理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和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能源利用的转型和经济的转型,达到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1.2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文化

在低碳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商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低碳”理念,建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低碳企业文化与“低碳理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都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树立低碳意识、低碳行为准则,并使得低碳思维成为企业文化的长期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使企业实现其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2.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必须了解当代经济发展的背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把企业文化纳入低碳经济的视角下进行企业文化的重新定位。

2.1低碳成为当前时代经济的主题

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耗折36.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21.3%,单位GDP能耗是国际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迅速发展的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工业增长仍然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未来将进一步研究开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城镇、低碳产业试验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商业的试点,研究扩大绿色产品消费的补贴政策。” 因此,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未来企业势必要将低碳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产品理念中,全面实现低碳战略。

2.2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手段。如果企业能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重新诠释企业文化,赋予企业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企业结合当代经济热点从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完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组织等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实现低碳化,那么企业将在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3.1树立低碳经济理念,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据估算,“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国家投资将达到2.3万亿元,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的占有率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30%。走低碳发展之路,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建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在经营过程中把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探索有利于企业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引导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和管理行为。

3.2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营造低碳企业文化氛围

低碳背景下,企业要树立的价值观就是“低碳”,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行大力宣传,落实到制度中,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去,营造氛围,使员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去适应和认可。在低碳企业文化的引导下,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进行绿色企业的建设渗透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够形成低碳意识,并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从而使低碳理念得到确立,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深化。

3.3以满足消费者低碳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创新生产绿色产品

低碳企业文化应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要改变以前的生产和管理的模式和理念,改革工艺,实行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外包装等方面体现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思想,了解消费者需求,不断对产品推陈出新。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实施要求企业以此来降低碳排放。企业利用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的契机,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的产品标准,大力开发和生产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具有“绿色环保”的绿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