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战略管理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战略管理的特点

战略管理的特点范文1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以下简称SMA)是对管理会计的,但人们对SMA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许多人虽然对其有所耳闻,却缺乏一个清晰的理解。这里笔者从战略管理与SMA、SMA的发展及含义和SMA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三个方面,阐述SMA的本质。

(一)战略管理与SMA

SMA的形成和战略管理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管理由传统的仅注重内部管理,发展到的既重视内部又重视外部的战略管理,发展到现代的既重视内部又重视外部的战略管理,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必须加以扩展,管理会计向SMA方向的发展才成为必然。

“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以下简称SM)是1976年由美国学者安索夫在《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现代及实务界对战略管理的主要描述是这样的:

1、SM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建立的战略竞争力。一旦企业取得战略竞争力,将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取超额回报,而这种优势是难以被模仿的,即使被模仿,其模仿成本也是巨大的;

2、SM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环境的变化,因此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战略灵活性,而战略灵活性的取得是与整个战略管理过程相关的;

3、战略管理过程是SM的核心,主要包括战略投入和战略行动两个部分;

4、在战略投入阶段,企业应平衡“以外部环境为基础”和“以自身资源为基础”的两种战略形成思想,才有可能获取战略竞争力和超额回报;

5、在战略行动阶段,战略的形成及其表述与执行、补充不是相互割裂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交融、互为促动的。

由此可见,为了维持整个战略管理过程的顺利运转,最终达到战略目标,获取战略竞争力和超额回报,企业必须研究自身所处的内部环境--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还要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竞争者、客户、政府等,并及时传递环境变化的信息。而提供这种重视外部性因素和长期性信息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SMA。

(二)SMA的发展及含义

1981年,Simmonds在其论文《战略管理会计》中最先提出SMA概念。认为SMA就是未来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

1988年,Bromwich在《管理会计的定义与范围:从管理角度的认识》一文中阐述了自己对SMA的观点,推进了对SMA的研究。Bromwich认定SMA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是未来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管理会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与Simmonds相比,Bromwich更进一步认为,SMA不仅仅是收集企业竞争对手的信息,而更应该是:(1)研究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创造价值的过程;(2)研究企业产品或劳务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实现的、客户所需求的“价值”,以及从企业长期决策周期看,对这些产品及劳务的营销能给企业带来的总收益。

1989年和1994年,Bromwich和Bhimani相互合作,分别发表了《管理会计:发展还是变革》和《管理会计:发展的道路》两篇论文,进一步讨论了SMA,并给SMA下了如下定义:“SMA是这样一种管理会计:它收集并企业产品在市场和竞争对手方面的成本以及成本结构的信息,并在一定时期内监察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战略。”

(三)SMA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从以上对SMA的形成、发展及含义的阐述中,我们不难出“强调对外部因素的重视”和“强调长期性”是SMA的两个最重要的特性,这也是其与传统管理会计的最大区别。

作为管理会计的发展,SMA的外部性和长期性特征是渗透在管理会计所涉及的各个“毛细血管”中的。从管理会计看,在现代的许多管理会计领域(或方法)中,SMA理念都已有所体现。随着市场不确定性和竞争的加剧,SMA将包含一个更完整的、体现SMA理念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在传统管理会计中,一些管理会计方法也包含着一定的战略思想,但从整体看,这种战略思想并未全面体现在多数管理会计中,或成为采纳这种思想的管理会计方法的核心。如标准成本法。“标准”可以依据企业最优水平、行业平均水平、企业可实现水平等制定。这里,分析企业及行业的做法就具有SMA特点,但相对于以市场成本为依据的目标成本法、或是结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作业成本法、或是结合价值工程、以实现客户需要的“价值”为出发点设计的成本分析方法等,标准成本法仍是以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而不是对企业成本进行类似价值链分析的战略分析,即还不是以SMA理念为核心的管理方法。而以采用标准成本法为特征之一的30年代至50年代,管理会计的其他方法,如预算管理、差异分析等,也都类似这种情况,即管理会计还未从整体上体现出SMA理念。

SMA的其他特征还有如下几个方面:SMA与其他职能部门(如营销、人事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信息的提供、人员的作用等。这与SMA讲求全局性、灵活性相关的。其中,SMA与营销的关系格外特殊,两者都重视外部性因素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产品、客户、竞争对手,并且都重视长期性。但相比而言,SMA的内涵更为广泛,它要求将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和产品生产部门进行系统的结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管理会计与SMA的界限并不是清晰的,涉及管理会计发展的有关论文及著作也少有关于区分两者的论述。本这样的比较,目的在于更清晰地论述SMA的本质。事实上,SMA理念是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逐步成为管理会计系统核心理念的,而以这种理念为核心的未来的管理会计,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战略管理会计。

二、SMA在21世纪的发展与完善

SMA的形成是以企业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强为背景的。展望21世纪,这种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大,SMA也必将会有长足的发展。21世纪企业所处的竞争境况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方面;二是在全球化方面。

(一)技术方面

首先,技术革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信息产业著名的“摩尔定律”认为:信息技术产品以平均每6~9个月的速度更新一代,而目前有迹象表明,“摩尔定律”的有效时间跨度正在缩短。技术革新速度的提高是与其传播速度的加快密切相关的。传播速度的提高起到了类似加速器的作用,促进了技术的不断更新。这种快速变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这从VCD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可见一斑,当某一制式标准才被某一厂商提出后不久,众多厂商就能够推出基于这一标准的产品。这样,新技术所能拥有的超额回报期缩短了,厂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而创新的方向和决策的作出,要基于对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战略分析,这就要求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更为及时的信息。

其次,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更加强调知识对企业保持其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的价值,这在实务中表现为对软件(人、技术)和硬件(信息工具、)的管理和运用的不断加强。从其对SMA的分析:一方面,信息工具的大量使用,使信息收集、处理及传递速度和效率大大加强,传统的“维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系统过于昂贵”的观点将会改变,建立并维护一个能同时提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的系统,将普遍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所接受。这种变化为SMA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企业管理人员将更有机会和能力从战略角度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结合下文所述的经济全球化趋势,SMA系统将为企业的全球化运作管理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人和知识要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将要求SMA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决策者确定是否对人力及技术进行投资,并评价所作出的人力及技术投资决策的投入--产出效率和效益。这些信息将要包括研究与处在同一技术革新方向的合作者或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并要结合分析决策前后客户需求的变化等战略信息,以判断投入是否有利于企业获取战略竞争力。

(二)经济全球化方面

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企业的SMA系统在分析自身及竞争对手的资源情况时,不能再是静态地分析所处时刻、所处狭小地域的资源状况,而要动态地分析资源的未来流动趋势。这种考虑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区域性。

市场机遇的全球化还要求企业的SMA系统关注全球的市场动态,以便更早地进入市场,获取利润。一方面,网络交易的推广将使企业更直接地面对客户,获取有关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人类需求层次的提高,造成需求个性化发展趋势加强,利基市场的开发将成为企业未来争夺的焦点。SMA系统就要一方面加强收集此类信息量,一方面注意分析企业产品或服务被消费的全球性变化情况,以尽快调整其全球的战略部署和寻找新的客户需求方向。

总之,SMA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企业生存环境日益不确定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展望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SMA将有长足的发展;SMA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竞争力。

二、战略管理的特点

战略管理会计(SMA)是近年来兴起的一支新的会计学分支学科,是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如何适应变化中的内外部条件,企业资源在内部如何分配与利用,如何使企业内部之间协调行动以取得整体上更优的战略效果。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具有丰富的,本文主要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作出阐述。

1、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

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形势、文化环境、环境、环境和环境。具体是指一国的政治形势变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战略目标群体的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新的法律的出台及原有法律的变更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以及整个经济市场、自然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动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

2、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长期、持续的战略。

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国外表明,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的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是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3、战略管理会计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单靠优良的财务业绩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具体包括五大类信息:(1)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其中经营业绩信息主要是指与收入、市场占有率、质量等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与生产率有关的数据;与从事战略经营业务有关的数据;与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战略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关的数据;与知识开发和创新有关的指标;员工的参与和满意度;与供货方的战略关系。(2)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3)前瞻性信息。具体包括揭示机会和风险;揭示管理部门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战略因素;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和风险进行比较,以及与计划的比较。(4)背景信息。一是企业的广泛目标和战略;二是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三是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5)竞争对手信息。具体是指: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4、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的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应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5、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

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即对那些相对不太可靠但又相关的信息,只要在披露的同时披露其计量和假设即可,这样,信息用户可据此评价信息风险,调整其战略决策。同时,随着高级制造技术(AMT)、电脑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ZMS)等先进、自动化生产技术的日趋普及,以及适时生产管理系统、零存货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信息,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此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战略管理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燃气公司;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人性化管理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燃气企业加气站在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财务风险的管控工作做得越好,所获得效益就越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反之,若是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的工作不重视,不注重这一方面的影响,,就会增加成本造价,浪费资源,经济效益就会减少,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财务风险管控工作直接关系着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名声以及利益,因此务必高度重视其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这是是降低工程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地根本保证。

一、燃气企业加气站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在当今时代,燃气企业加气站的主要业务就是在针对燃气企业加气站之中存在的一些单位不同方式的工作内容展开分析,在燃气企业加气站中,这些单位的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财务风险管控给予新的定义,为了增强本加气站的更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可以运用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划 方法,促使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对于资金在收回方面,资源供给补偿等风险在还未出现的阶段就得以发现或者解决,极大提高加气站本身的管控能力。所以说,为了在复杂的市场化环境下更好地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业务进行拓展,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既是从财务管理风险与控制上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帮助燃气企业加气站盈利的效果,成为其长期发展的动力。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可能引发资本结构失去平衡,并且使发展规划在道路上偏离可循环的路线,成为直接的诱导因素,致使企业发生筹资资本过高造成债务危机。在燃气企业加气站之中,一般来说,对于以国有控股为主题的投资规模,数量都是相对惊人的,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明见资本参与想燃气企业加气战这一类型的资源型企业的开发,这种形式对于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发展很有利,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动力,正是因为这一类的国家政策的扶持,为燃气企业加气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所以现在的燃气企业对于一些潜在的市场冲击以及财务相关风险考虑的较少,因此造成了极大的疏忽,造成燃气企业加气站无法正常解决财务风险,严重的甚至导致其资金链断裂,造成市场资金链的萎缩。

(二)投资风险

这种风险是指在燃气企业加气站向市场投入一定的资金过后,由于市场情况的多变性,其基本的自身需求发生了变化,其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健康稳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加气站内部的事业单位来说更是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且,投资风险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其具有多变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这种风险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加气站本身的资金来源断裂,产生严重的财务危机,进而使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内部工作动力缺乏,导致自身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三)资金运营方面的风险

在经济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随其发展的还有现代化商业,都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因此,对于如何做好自身的信用,并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的问题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燃气企业加气站应该做好此方面的工作,从而获得市场的信任。已经成为当前燃气企业加气站开发新市场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各种不合理的筹集资金方式,或者负债的期限结构都会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财务问题造成困扰,对加气站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对于燃气企业加气站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

当然燃气企业加气站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投资方面的操作的时候,要对于投资方略的不同环节,采取各不一样的方法,就第一点来说,为了使资金具有充足的数量,必须对前期的准备工作高度重视。保证资金的来源渠道稳定,在这些前提下,进行投资技术操作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才能更有把握,第二,对于不同的投资对象,加气站要对其进行发展方向的评估,从而得到可行的计划方案,然后可以对其可行性进行检验,来佐证投资的规模,成本,资金收回情况,等等的因素。然后,对于投资方案进行慎重的选择,在有多个投资对象可供选择的时候,按照其不同的特征对其进行优化组合,考虑投资组合搭配,通过不同领域不同规格不同地域不同产品的搭配可。以对销售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合理的避免风险,从而使加气站的利润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提高,最后,对于加气站内的货币性资产要给与一定程度的重视,通过这种类型的高风险领域,对于加强投资系统以及非系统风险的管理,通过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企业挣取合法利润,减少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二)资金收回环节风险防范与控制

这个环节对于燃气企业加气站来说是一个高风险节点,在这一阶段,如果发生企业本金不能收回的情况,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想要通过合理的方法来规避此环节的风险,就需要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资金运营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衔接,通过在筹资、投资、资金运营、投资收回及利润分配的测算和平衡,来进行组合最优化,与此同时,对于收账款的监控和回收工作要给与足够的重视,首先来说,可以利用燃气企业加气站对于收账款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的级别进行顺序编排,从而确定其先后得顺序,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要做好对于坏账损失的发生做好准备,其次,要根据客户的基本情况,诸如账龄、赊销金额、客户信用情况、等综合方面进行考虑分析,对于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达到收款的目的同时又维护好客户关系。

(三)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

通过树立以及培养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员工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对于员工对于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通过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满足当今世界的事业单位不断提高的使用效率的基础上,促使燃气企业加气站改变自身的决策方式以及童子方式,还有,在加气站的内部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期的财务调查,为自己的财务工作负责,出了相应的事件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当有人发现问题时,可以向高层进行举报,当事人必须做出合理的解释并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给于严肃的处理。借此方式对员工的自律性进行严格的规范,也让燃气企业加气站的管理者从根本上意识到资金的筹借的重要性。

(四)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通过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内部组织管理架构进行完善与升级,对于财务部门中的管理人员要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以互相监督的方式,对于内部的财务进行审计以放宽人员权限的方式,加强人员的分工协作。从而促进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财务工作的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行提高与完善,更好的分析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通过对不断发展与变化,各类风险的种类与类别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产生了变化。完善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财务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方面包含:第一提高燃气企业加气站的结构治理,通过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能力进燃气企业加气站的部门进行财务和会计部门分设,使分工更加的明确,能够更好的区分各自的权责关系,通过两种制度管理的设立,区分不同岗位的人群,各行其责。第二对内部的审计机构人员的才能因材施用,充分发挥其最大才能,对内部的控制评审以及风险的估计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结语

燃气企业加气站的风险控制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需要管理者对与现实的情况做出预估,从而得到精确的答案,促使财务风险在管理人员的努力下实现财务风险的人性化管理,解决在财务风险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达到增强工灵活性,改善工作环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惠霞.燃气公司财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营销,2014,05.

[2]于辉.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燃气企业的财务管理探析[J].中国外资,2014,03:57-57.

[3]魏杰.城市燃气行业财务管理问题及

战略管理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财务战略管理;问题;措施;企业发展

企业运用财务战略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在自己行业中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发展,实现既定目标。通过财务战略管理分析,可以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通过财务战略进行选择决策,评价控制和实施等相关活动进行大局及综合性的谋划。财务战略管理主要是将财务战略理论运用在财务领域,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命运。

一、财务战略管理

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含义是企业为了达到资金的合理利用,从而实现公司的整体战略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分析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制定大局、长期及综合型的战略,并根据战略开展工作。财务战略管理的的特点是通过战略思维及战略视角开展企业的财务工作,作为企业财务决策的领导者应根据设定的战略及目标,分析出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各项因素对财务工作的影响,制定出适合企业财务工作的总体目标。财务战略管理工作需要分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企业实施目标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制定战略实施措施。根据财务管理实施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将财务战略管理划分为分配、投资、内部及筹集战略四种;根据企业运营周期划分,可以分为初始、发展、成熟及衰退四个阶段;根据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的过程来看,可以将财务战略管理划分为制定对策、分析环境、控制战略及实施战略四个阶段。

二、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财务战略管理的不重视

目前我国仍有部分企业未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缺乏财务战略管理意识,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战略观念落后,意识淡薄,没有进行财务战略管理的谋划。而且我国的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而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上基本是任人唯亲。因此,部分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也会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开展。

2.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不到位

财务战略管理根据实施过程可以划分为制定对策、分析环境、控制战略及实施战略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分工不同,但同等重要,各个阶段的目标都要实施到位,并将这四个阶段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好四个阶段的关系,促进财务战略管理的顺利实施。但目前企业发展中,虽然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在实施阶段仍存在实施不到位的现象,使得财务战略管理各项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导致财务战略管理无法发挥最大的功效。

3.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不完善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前期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导致企业的基本社会没有跟得上企业的发展。在财务战略管理方面,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战略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影响了企业的资金管理。企业缺乏激励机制,无法激励员工产生工作热情,积极努力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提高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水平的措施

1.提高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意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意识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意识,打破过去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先进的财务战略管理知识,合理运用,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2.提高财务战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战略管理人员是实施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提高财务战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财务战略管理的顺利开展。因此企业应注重对财务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聘请高素质高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本企业自身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定期考核,促使财务战略管理人员提高自身能力。企业还应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表现优异,高素质的财务战略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热情,提升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3.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

企业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取得发展,必要依靠充足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需要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作为财务管理者理应加强对企业各项费用的监控,定期进行分析,控制成本,不断学习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降低企业成本。

4.完善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

资金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关键,由于其的不确定性,就决定了完善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是必须的,通过预算管理能够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需要企业对财务数据进行严格的分析,得出专业的预算,保障企业资金的合理投入,充分发挥资金在企业的运营中的作用。

5.监督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

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是否到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完善的财务战略管理如果没有执行到位,也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失去了财务战略管理原有的效果。所以加强企业对财务战略管理的监督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监督能够保证财务战略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预定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我国经济体系发展的基本,因此企业应重视财务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意识,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顺利实施,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亚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

战略管理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人力资源 战略管理 特点 建议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资源人才化,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新形势下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来实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

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概念

狭义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对需要的人才进行引进、培养、开发、激励等。广义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不仅仅包含以上内容,还包括对企业文化的战略构建、对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运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支持企业战略等内容。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是第二种定义。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管理,包括人事用工管理、劳工关系管理、薪酬福利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的战略计划结合在一起,对企业的整体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三、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三个层次

3.1日常服务层次

人事管理层次是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主要包括档案记录、文件处理、薪酬管理、政策解释、员工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基础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

3.2业务操作层次

业务操作层次是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实践操作的层次,主要包括招聘选拔、培训教育、绩效考核、沟通协调等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3.3战略规划层次

战略规划层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战略环境条件的分析、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活动的实施和控制,这些活动都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最高层次。

四、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特点

4.1价值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的竞争的从根本上说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关键作用越发突显出来,特别是核心人才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主导因素。

4.2稀缺性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应往往是充足的,但具备某项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往往是缺乏的。企业的老员工除了技能、经验难以替代外,员工自身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融合是不可替代的。

4.3独特性

人力资源是员工在企业文化引导下构建的独特资源,与企业价值观、企业需求有较高的匹配程度,与企业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组织结构等高度融合,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五、构建现代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

5.1构建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

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因素,如何构建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要想持续稳步发展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人力资源资本。一个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资本主要分为人员资本和组织资本。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来源。附加值是商品价值转移的差额部分,这部分价值由人来创造,这是利润的真正的来源。企业要尊重人的选择权和工作自,要为人才成长提供条件,获得员工的忠诚。

5.2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确保员工的能力达到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要求。加强培训的宽度和深度,加大资金投人,把培训看做是企业长远投资的一部分。帮助员工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目标的实现协调一致。

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发展机会和合理的晋升空间,激励员工为了自身发展不断努力,激发员工改进工作反法、提高服务质量,为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创造条件。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在企业战略实现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参与企业战略决策,将人力资源配置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当中。

5.3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是企业保持长久生命力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塑造优秀的员工,提高员工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体现,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激励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构建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企业文化,可以对员工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能力。企业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员工保持尊重,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5.4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设计适当的报酬形式,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性措施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员工个人目标的完成。企业在使用激励方法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就需要企业引入合理的考核机制。要想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必须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通过考核机制,不断审视工作完成情况,监督和管理员工的行为,对考核结及时进行反馈,对偏差和错误及时纠正。

5.5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要想在与别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靠循规蹈矩的模仿是不行的。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要通过创新建立竞争优势,但企业在生产经营、财务管理、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容易被别人模仿,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很难被别人学到。企业必须为创新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让员工自由发挥想象空间、自主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管理人员的任务在于为员工设置明确的工作目标,至于采用何种方式去实现这一目标,应该由员工自己来决定。另外,企业需要为创新提供一切需要的资源,例如资金、设备、环境,更重要的,对人力资源的调用。

六、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企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分为日常服务、业务操作、战略规划三个层次,具有价值型、稀缺性、独特性的特点。要构建现代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必须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志红,韩芳芳,牛翠芳.浅谈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电子制作.2013(08):265.

战略管理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战略管理 有效性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越来越重视银行的战略管理。有效的战略管理能够融合银行的特点,提高银行本身的竞争力,面对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它已经从各个方面衍化成为了商业银行发展的一种策略,无论是应对经济危机还是房地产泡沫,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特别是国内银行改革才刚刚开始,银行战略管理的实践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加强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国内商业银行才有可能在经营中制胜。

一、战略管理概述

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以战略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战略实施和评价,以便领导部门能够有效的决策而使银行实现原有目标的一项科学。战略管理是综合性的,是结合市场销售、生产、财务预算、研究与开发等一系列学科为基础组成的一门总体性管理方法。它对市场营销、财务会计和计算机系统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其有效的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方案,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总体目标。

战略管理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是银行根据自己的目标,结合未来的整体性因素如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对银行内部和外部各种变化进行趋势性分析和预测,从而实现银行对各种可能的事件做出更加主动的反应,使银行适应能力更强。

(2) 战略管理目标的制定以银行内部现有的机制和允许条件为基础,结合市场和产品的正确定位,从而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更有利于其内部的有效实施。

(3) 战略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银行内部人员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合理的实施计划能够为银行带来更科学的运行机制,更能促进银行内部管理者和员工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4) 战略管理对于提高自身认识,增强对竞争者战略的了解,最大化的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财务风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是一种基于银行未来发展的规划文件之上的具体行动,它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对未来的目标的一种预测,也是对经营风险的一种有效管理和控制。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战略管理的企业比那些不采用战略管理的企业的成功率更高,其中采用战略管理的企业,70%的企业依靠自身战略管理计划提高了自身的盈利能力。

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战略管理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许多商业银行都已经认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这使得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整体性的正轨体系。加之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并没有出现太多的亏损,使得一些依靠经验进行管理的商业银行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其在管理方面的局限性,所以使得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无法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整体体系,不利于银行的发展。例如,一些银行并没有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出台相应的具体规章制度,而只是简简单单的全面接受其他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从而使其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诸如员工积极性不高,管理者等,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

(二) 战略管理的理念比较陈旧

近年来,商业银行迅速崛起,快速成长,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领导者的个人能力所造成的推动力。待其进入稳定发展之后,商业银行的领导者往往墨守成规,沉迷于个人业绩,不思进取,从而出现了商业银行为管理者个人意志所左右。例如,一些商业银行只顾及银行的盈利,不注重整体性的战略管理,稍有经济亏损就扣减员工和管理者的工资和奖金等,有的甚至频繁更换领导,这些都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

一些商业银行虽然建立其战略管理,但是其战略管理的理念比较陈旧,难以与国际化趋势顺利接轨,从而使得一些银行在改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例如有些商业银行会由于改组前后战略管理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员工不适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会出现管理者有一套体制,具体实施者却是另外一套体制,从而造成整体管理上的不协调。

三、加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有效性措施

(一)采用科学的战略管理办法

目前,国际上已有许多战略管理方法,其中很多都得到实践检验,例如战略制定中有外部因素评价法、竞争态势法、内部因素评价法;在战略选择中有TOWS矩阵、SPACE矩阵、BCG矩阵、IE矩阵和大战略矩阵;在战略决策中有QSPM矩阵。各种矩阵和方法适用的条件和环境不尽相同,所以商业银行应该科学的选用不同的方法和矩阵,有效的对其自身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运用比较广泛的定性预测有德尔菲预测、头脑风暴法;定量预测有计量经济学、趋势外推法。面对着具体的发展环境,银行管理者应该有效的进行总结,结合市场发展空间,考虑当前的国家政策等,实事求是的对银行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然后制定合理的战略管理办法。例如,商业银行应该时刻关注国内外的货币流向,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

(二)建立战略管理的内部活动方法并制度化

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要根据自身规模,划分不同的类别,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决策制度,有效并严格的执行相关战略管理计划。对于具体的战略管理方法,要制定相应的适应方法,杜绝严格的个人主义和经验主义,必要时可以根据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对于不合适的或者已经过时的战略管理办法,管理者要召开股东会议,通过股东决策自身提供的方案,从而有效的避免战略管理不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情况发生。例如,对于总体的战略目标,商业银行应该将其与具体的战略办法相结合,充分考虑整个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不足,努力修正,从而使其能够充分促进银行内部的发展。

(三)坚持“防范风险”的战略管理目标不变

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是以其经营效益为目标,尽量避免对外部经营环境的误判,通过有效的、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和审视自身资源,从而对银行的战略管理做出正确的判断。现代的战略管理是以银行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为基础,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来调整整个战略动向,坚持“防范风险”的战略管理战略规划不变。不仅如此,在日常的战略规划中,要时刻以风险防范为主,通过有效的控制相关具体操作,最终实现总体的战略管理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管理目标,商业银行应该做出六个转变:

(1) 不仅仅在观念上而且在理念上,由单纯的关心风险向关心风险和收益相结合,通过两者的相互参照和对比,进而确定整个战略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银行应该由传统的控制和规范风险为主向经营和管理风险转变,提升自己平衡风险的能力,真正运用风险,提升自身价值,在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基础上,促进业务的健康发展,保证银行持续、科学的发展。

(2) 在风险管理机制上,银行应该加强总行、分行、支行间的业务往来,由控制风险为主向流程整合后的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转变,彻底改变原有的各个部门独立的风险控制办法,使风险控制更加准确。

(3) 注重控制新增不良和清收转化不良的记录,向既要注重新增不良和存量不良转化又要控制不良的转移转变,注重不良资产的迁移,能够有效的控制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经营业绩,最终实现银行整体水平的提高。

(4) 风险控制模式上由传统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向统一集中的管理转变,提高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银行各个分支之间一定要加强风险的有效互动,通过各个部门的风险评估手段,最终实现银行整体风险控制实力的提高。

(5) 在识别手段上,从简单的财务分析为主向财务因素分析和非财务因素分析详相结合的分析办法转变,特别加强对市场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和统计,有效的预测,合理的评估并及时有效的反馈,最终实现整个银行的科学发展。

(6) 风险管理对象上,从单一客户、集团客户向组合式客户管理层转变,加强各个客户层之间的有效联系,客观的分析各个客户层之间的风险影响因素,最终能有效的确定银行的风险体系,从而有效控制银行风险。

四、结语

面对着国际化进程趋势的加剧,商业银行应该调整自己的战略管理,与时展趋势相结合,有效的控制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对于传统战略管理中的控制理念,我们应该本着修正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评估,坚持风险控制为主体的理念不变,严格执行相关控制手段,结合市场的发展动向,果断加强其内部管理体系,从整体上实现银行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艳杰.论区域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J].理论纵横.2003(5).

[2].葛兆强.论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5).

[3].赵锡功,刘晓刚,贾明.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J].经营管理.2007(4).

[4].张海洋,张宁.商业英航战略管理实施策略分析[J].经济论坛.2007(16).

[5].邹兴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管理模式探讨[J].金融管理.2006(5).

[6].潘新民.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行长论坛.2004(7).

战略管理的特点范文6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建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优势不明显等特点,介绍了战略管理的特点及程序,分析了建筑业的现状及环境,从而提出了我国建筑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因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企业 战略管理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our country building enterprise quantity, scale is small,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not obvious and so on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procedure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environment, thus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the measures taken.

Keywords: building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经济日新月异,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涌现以及信息交流过程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超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然而,还有很多中小型企业没把战略管理看的很重要,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提高企业对战略管理的意识。

2 战略管理的特点及程序

2.1 战略管理的特点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全部经营活动中最高层次的管理,企业的战略管理与一般的经营管理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企业战略是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纲领,是为企业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有长远目标的对策,它不是为了维持企业的现状,而是为了创造企业的未来。

(2)对抗性。正如没有战争就没有战略一样,没有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就没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企业战略总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针对特定的竞争对手制订的,是竞争双方各种力量对抗的谋划。

(3)系统性。企业战略是未来企业经营活动的纲领,而不是具体某项管理或生产经营活动。它是一个系统,是由企业内外相互关联的一系列要素的有机构成,具有全局性指导作用。

(4)风险性。企业战略面向企业的未来,而未来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能否把握未来内外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5)差异性。企业战略不同于具体管理方法和手段,由于各个企业都有自身条件和环境的差异性,因此,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通用的企业战略。它总是依据各个企业的不同情况而制定,每个企业的战略都应有其各自鲜明的特点。

2.2 战略管理的程序

战略管理的实际过程在各个不同的企业或企业的各个不同层次上是有细微差异的,但可以将其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概括出来。企业战略管理程序一般包括3个主要阶段: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战略的评价和控制。企业管理过程包括了从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到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为了制定企业战略。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分析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的环境,明确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为企业的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或实质就是要在不断审视企业的内、外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寻求一个能够利用优势,抓住机会,弱化劣势和避免、缓和威胁的战略。企业高层管理者根据对企业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比较,明确企业的宗旨,树立企业的目标,选择企业的战略,制定企业的政策,这就是企业战略制定阶段的主要内容。企业战略确定以后,首先要建立一个战略实施的计划体系,其中包括各种行动方案、预算、程序,目的是将企业战略具体化,使之在时间安排和资源分配上有所保障。其次,要根据新战略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安排、领导方法、财务政策、生产管理制度、研究与发展的政策、企业文化等等,目的是通过这些战略措施使企业战略的实施更有效。最后。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和结果要及时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所得到的信息要及时、准确地反馈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去,以便企业的各级管理者采取必要的纠正行动。造成战略实施的进度和结果与原来计划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管理者在发现这种偏差之后,首先是重新审查或调整战略实施的计划体系或实施措施;其次是检查企业的政策、战略、目标是否正确;最后是重新考虑企业的宗旨。如果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因为企业内、外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发生了重大和根本性变化,那么整个企业战略都要重新制定。

3建筑业的现状及环境分析

从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在其改革后的十几年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产形势好转,整体实力增强,但建筑业产业整体效益不佳、劳动效率低下、国际竞争力不强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就其原因,是由于建筑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产业结构性的问题一直存在。在我国。建筑业产业基础较差,一直被划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程服务中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传统建筑业产品的施工生产技术和工艺并不复杂,企业的起始资本小,行业的进入壁垒低,再加上建筑业产业规模经济不显著,使得建筑业产业内的大企业或联合企业的生成机制不强,大量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企业的组织结构缺乏层次,产业内专业分工与协作的结构体系尚没有很好地形成和运转,企业大的不强,小的不专,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建筑业企业的市场特征不明显。企业在市场上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雷同,造成当前建筑市场的供需严重失衡,为了生存,产业内的企业之间往往采取降价竞争的方式,导致了建筑业产业内的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不断加剧。行业的整体效率不高,产业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加入WTO。中国的建筑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市场环境将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的建筑业将面临更大的潜在市场和与国际承包商同台竞争的机会,总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就国内每个建筑企业而言,可以说挑战大于机遇。而直接受冲击的是占市场主体地位的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挑战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市场规则国际化的挑战。人世以后中国建筑市场最终要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过去,中国建筑业在对外开放上一直采取谨慎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一批中国企业,人世将使得中够建筑企业享有的部分政策优势减弱。

(2)国际承包商的挑战。对比国际大承包商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企业存在的三大明显差距。一是国际著名大承包商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积累丰厚,创新成果倍出,各类人才荟萃,市场覆盖全面;二是国际著名大承包商具有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与手段,能够转化为强劲的竞争优势和企业实力;三是国际著名大承包商都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融承包商和投资商为一体,或者以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作为后盾。而以上这些正是我们相当多的国有建筑企业的突出弱项。

(3)民营与外商复合机制的挑战。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具有更为灵活的适应市场竞争的体制和机制。外国承包商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是靠品牌、靠资金、靠技术,由于建筑产品的地域化和成本等原因,众多的管理人员和作业层都要实现“本地化”。而国内民营企业灵活的用工机制、低廉的的人力成本能够与国际大承包商“一拍即合”。这种民营与外商复合机制的新型竞争主体,会以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强烈冲击和吸引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各类人才,从而形成国际承包商的牌子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机制一大型国有企业的人才“三位一体”。既有适应中国市场的能力,也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强劲实力。这将是对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最大挑战。

所以,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建筑市场将引发竞争格局的剧烈变化,同时,也为了适应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建筑业必须施行适应市场环境的管理模式,即战略管理。企业之间竞争关系的存在,并不排除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合作的必要性,必须注意不要把企业间的对抗性竞争战略扩大应用到企业内部问题的处理上。企业内部的精诚合作,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经验与技能的有效转移,提高企业内部资源使用效率,从而最终起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开发费用不断提高,对于许多重大科技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实际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之间合作现象,虽然与竞争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很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很难接受这个观念。即竞争对手之间能够建立真诚合作的关系,这使得合作双方往往存有戒心,相互之间缺乏信任感,并在关键时刻相互拆台。

战略管理过程。一般说来,战略管理包含三个关键要素:战略分析―― 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战略选择――涉及对行为过程的预测,制定,评价和选择;战略实施一采取怎样的措施使战略发挥作用。

4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事实说明,建筑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必须尽快的制定与实施切实有效的发展战略,仅仅组建集团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这是第二次大变革,也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一次大改革。

从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视角来看,应以四个相关的步骤进行战略管理的实施:第一,必须改造企业的经营决策层,要把经营管理班子改造成高素质的战略管理研究执行班子。改造后的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执行班子至少应由四种不同类型智能的人组成,[2]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是:一是善于创新的思想家;二是具有高度组织能力的组织家,从事领导系统和被领导系统的协调工作;三是及时调查收集、整理企业内外信息的情报家;四是具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负责各项决定的具体布置、实施、检查等工作。这四种人还应该是建筑行业的专家里手,熟知企业的技术实力、管理实力、人才实力、资本实力,能够运用社会经济生活规律指导_爪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并能组织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这四种高素质的人才一方面是靠培养;二方面是靠引进;三方面是要有一个好的用人机制, 拘学历,不拘职务、职称,及时发现和重用。在人员配置上,应随工作任务的不同而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不足各占四分之一。

第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要具有先进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主要应确定企业的社会贡献目标,企业应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能违背社会利益。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要分析企业的现状,根据企业外部的环境条件,重点确定企业的市场目标和战略定位,如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新市场开发、新技术开发、人才开发,中长期规划、生产规模扩展等;[3]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还应确定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如利润、投资回报率、成本降低率、资金利率、资产保值率、劳动生产率;要确定企业形象目标、无形资产、已完成工程项目优良率、创鲁班奖、争创各个级别的企业集体荣誉、树立各层次的知名人士等。

要制定多个企业发展战略方案,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或采用指标权重评分方法,评选一个最利于企业发展的方案。评选的项目可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发展方向、重大投资、企业规模、生产布局;第二是企业结构、资产重组、产品结构;第三是新技术、新产品及人才开发的方针,技术改造和多种经营的发展方向,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等等。

第三,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是贯彻落实企业战略方案,完成战略目标,取得预期成果的过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执行班子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之后,要在组织上落实实施战略方案的领导、机构及工作人员;要认真研究、领会发展战略的精神实质,攻克重点和难点;将发展战略分解,明确主责部门和协作部门,确定工作程序及方法,制定年度完成计划,协调好各职能部门和各责任人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内外部的关系;对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行跟踪监控,即时调整和纠正偏离目标的方向,主要是将企业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及时与企业发展战略日标相比较,认真分析介业发展战略日标执行效果与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之间,还有多大的差距,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节和纠正。企业发展战略监控,除了借助企业的定期报表外,还应组织一个灵敏的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信息反馈系统,建立一套企业发展战略执行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可以借鉴IS09000系列标准认证的方法。

第四,企业发展战略的修订。企业发展战略在执行过程中,受企业内部条件的限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出现偏差甚至难以继续执行下去,就必须迅速作出调整、纠正或终止执行的决定,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一定的修订。特别是亏损企业,要分析企业是由于哪些原因导致亏损,是政策性亏损、腐败性亏损、负担性亏损(如企业办社会,负担过重)、技术性亏损(技术设备落后),还是产业结构性亏损、经营管理性亏损。要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法规、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内部的实际状况,采取专家会诊、专题攻关、提合理化建议等方法进行尽快的修订,以利企业抓住机遇,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面临着第二次大的改革,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兴衰、成败。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和执行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参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机不可失,刻不容缓。实践已经证明,而且还将继续证明,切实有效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企业成长壮大,在行业排序表上一再向前或领先。

5 结束语

加入WTO以后,我国建筑业实施战略管理,可以改变当前建筑业管理体制上的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局面并建立统一的建筑业管理模式,可以解决大中小建筑企业同处于一个竞争平台上而造成的建筑市场过度竞争的矛盾.可以调整建筑业的产业结构。确保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提高大中型建筑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建筑业的整体优化发展。从而使我国建筑业能更好、有效地在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中真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项保华.企业战略管理― ―概念,技能与案例,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