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利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资源利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范文1

一、生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农业的内涵是构建其评价体系的基础,对生态农业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评价体系的构建。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6]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生态农业是依靠农业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使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它既能带来生态的良性循环,稳定地、持续地提供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7]综合以上观点生态农业的内涵可概括为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综合农业体系。生态农业本质上更关注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其中土地、水、劳动力、机械、肥料、农药、农膜等应受到重视,这为构建生态农业条件下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提供了思路。

(二)资源利用效率的诠释

经济学认为物质的稀缺和人类需要的无限必定带来资源配置的问题———即如何配置资源才能达到两者的平衡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生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单位产出消耗的投入来衡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它体现了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合理性,包括研究单要素的利用效率和多要素配合时的综合利用效率。二是资源的配置效率,[8]农业生产的投入多种多样,一方面需要考虑各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实现了技术的最优化,即考察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情况,所以还需考虑要素投入的整体规模是否合理,即决策单元的规模效率。

二、生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农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其中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土壤微生物、土壤自然肥力等;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财政投入、技术、管理、农用物资、能源等。其中农业自然资源中的气候、土壤微生物、土地自然肥力倾向于农业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社会经济资源中的能源更倾向于对农业技术的研究。生态农业的产出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既包含其为社会产生的经济总贡献,也包含对农户带来的微观收益;生态效益既包括其正面效益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也包含负面效益如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空气污染等,而这些污染可以从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侧面反映出来。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其食物保障功能、农产品的质量方面。生态农业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体现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即资源投入的减少和产出效益的增加;准则层则是目标的细化,其中资源投入分为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层是将准则层的具体化,其中的分项有的属于农业经济研究方向,有的更偏重于农业自然科学研究或农业技术研究。这里主要从农业经济方面研究生态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三、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

研究资源利用效率既可以对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单个要素进行分项衡量,也可以对若干重要要素进行综合衡量。

(一)分项要素资源利用效率

1.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可通过土地产出率来表示。土地产出率=农业产量或产值用地面积,体现了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的综合水平,是反应农业生产力的综合指标。[9]其中使用产量指标时可体现土地作为粮食基本保障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使用产量时侧重土地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了单位农业用水获得的农业产量或产值,可选用农业用水效率系数=农业产量或产值农业灌溉用水量,这一数据体现了农业用水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了体现节水灌溉等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可使用节水灌溉面积比重=节水灌溉面积农业总灌溉面积来表示,这一点体现了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程度。

2.社会经济资源劳动力的利用率可通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利用效率体现,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可以用同一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农产品的数量来表示,[9]劳动生产率=农产品数量劳动时间,这一指标倾向于对微观农户的研究。宏观来看,当研究对象为某一区域或地区时可运用劳动力利用效率来计算,劳动力利用效率=农业产量或产值农业从业人数。农用物资主要包括机械、化肥、农药和农膜。农用物资利用效率=农业产量或产值物资投入量,其中的物资投入量可以是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折纯量、农药施用量、农膜使用量等。这些指标中化肥、农药、农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物,所以,这些指标对应的利用效率可体现农业污染程度,可表征农业的生态效益。机械总动力则可表征农业的经济效益。财政投入主要指用于农业生产的政府财政投入,在统计数据上主要体现为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财政利用效率=农业产量或产值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用来衡量农业财政投入的产出效益,体现农业财政投入的高效利用情况。农业技术投入方面,受限于直接农业技术投入数值较难统计,可以根据历年统计数据中的农业技术成交额或动植物新品种技术成交额等数据从侧面反映农业技术的投入情况;也可以选择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数量、农业科学研究人数等从技术研究平台方面反应农业技术的投入情况,其利用效率的计算使用公式为:技术利用效率=农业产量或产值技术投入。也可使用农业科技贡献率体现农业科技的使用效果,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产值农业总产值。

(二)多要素资源利用效率

单要素利用效率分析侧重对农业要素的分项对比,在考察多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是会显示出不足,所以,应使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综合考查资源利用效率。在研究方法上可选用多因素综合评级模型,其公式表达为P=mi=1ΣWi×(nj=1ΣWij×x'ij)。其中,P为综合农业资源利用生产率评价分值;Wi为各类型要素i的权重,Wij为要素i的指标j的权重(权重可根据专家咨询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确定);x′ij为要素i的指标j的标准化数值。由于农业资源利用的指标存在量纲不同的情况,所以,需要在研究时换算为标准数值。[8]yij=xij/x*j,(x*j=max1≤i≤m,xij≠0),正向指标x*j/xij,(x*j=max1≤i≤m,xji≠0),逆向指ΣΣΣΣΣΣΣΣΣΣΣ标式中:yij为指标标准化数值;xij为指标原始数值。在指标的选择上可选用资源耗用的绝对数来表示,其中土地资源可选择农用地面积、耕地面积表示;水资源可以用农业灌溉供水量表示;劳动力可选用农业从业人数或农业劳动时间来确定;农用物资可选择农用物资的耗用量,如农用化肥折纯量、农膜使用量、农药施用量表示;财政投入可使用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技术可选用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数量、农业科学研究人数、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经费支出等指标表示。在具体运用是可根据研究侧重点或回归分析找出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

资源配置效率旨在研究各类资源的投入比例和投入规模的合理性,其中投入的最小化或产出的最大化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标志,它是一个相对值,是几个决策单元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对比,取值在0和1之间,越靠近1的决策单元资源配置越有效,反之越无效。同时资源配置效率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现有资源是否都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即技术是否有效;二是现有的资源投入规模是否合理,即规模是否有效。测量资源配置效率可使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它不受量纲的限制,可测量不同决策单元在多投入多产出的情况下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具体表达公式为。(DC2R)minθnj=1Σxjλj-θx0+s-=0,nj=1Σyjλj-y0-s+=0,λj,s-,s+≥0,j=1,2…,n,θ∈EΣΣΣΣΣΣΣΣΣ∈ΣΣΣΣΣΣΣΣΣ1其中n为被评价对象的数量(即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中分别有m种投入(输入)与s种产出(输出);xrj为第j个决策单元所使用的第i种投入的数值;yij为第j个决策单元所创造的第r种产出的数值;xj=(x1jx2j…xNj)T,j=1,2,……,n;yj=(y1jy2j…yNj)T,j=1,2,……,n;θ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λ为评估该决策单元的效率时参考的其他决策单元的比例;s-为松弛变量,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减少的投入量;s+为超额变量,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增加的产出量。在指标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重点选择不同的指标,如若研究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可重点选择土地面积、耕地面积等;研究农用物资的配置效率可选择机械、化肥、农药等指标。产出方面可根据研究的侧重点选择农业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户经营性收入、农产品产量、粮食产量等指标。

五、小结与讨论

农业资源利用范文2

关键词:农业资源;合理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S2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99

农业资源强调的是农业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统称,其中农业自然资源涵盖的是各种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要素,如土地、水等资源,而农业经济资源强调的是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社会因素及社会生产成果,如农机设备、道路交通设施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化管理与利用,使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从而推进农业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1 加强农业方面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完善

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为了确保农业方面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到位,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从目前我国农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看,我国农业法律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在农业自然资源中土地、林地等的流转、评估以及管理等方面没有严谨的法律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林地等资源的浪费;而关于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法律规范的不健全,致使农村道路交通、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在发展中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的不及时解决会对我国农业未来的合理化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实现农业资源合理化利用的第一步便是加强农业方面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完善,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制定农业自然资源的管理规范。土地、林地、水是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资源,随着资源浪费现象的日益增长,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该方面的法律规范,针对土地、林地流转、评估及管理等各方面做出详细的规范,确保各项农业活动的有法可依。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法律规范的制定,为促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要加强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方面的保障。加强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立法部门有必要完善从事农业方面经营活动的法律规范,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完善的农业资源法律保护体系,及时修改与完善农业资源保护中不健全的法律部分,从而促使农业资源逐渐实现合理化发展与利用。

2 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目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加大农作物的产出量,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现象仍大量存在,而土地的过渡利用也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流失、土地肥力的下降,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华北平原的土地盐碱化便是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综合体现。森林、植被等的破坏,加剧了生态问题的恶化速度。农业资源的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没有形成集约化,仍以自主经营为主,极大的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科技手段没有具体落实到位,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我国农业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等3大效益的综合发展,而强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完善生态农业方面的立法规范,让更多科学合理的规范成为农业发展的综合指导,促使各项农业活动有法可依。例如,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土地确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让农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为农业创造更大价值;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农业发展中要加强对农民科学种田知识的培训,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生态农业发展中来,在降低对农业资源的破坏程度的基础上提高农业产值,强化农业与相关研究机构、高校的联合发展,及时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作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从而让农业资源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加强生态农业知识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生态农业发展中来,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对科学种田方面的知识理解不多,因而各级农业部门有必要强化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3 总 结

强化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推进其合理化发展我们有必要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力度,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文章指出制定完善的农业方面的法律规范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合理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在法律强有力的约束下农业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而生态农业作为一种集经济、生态于一体的新兴农业将会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农业资源利用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水资源短缺的加剧和全球人口的增长,农业水资源利用不仅要实现节水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节水的前提下实现产出的高效益。但是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已经成为限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强调了发展水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道路,建立节水型社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就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1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现状

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会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并且必须是可以定期更新补充、可持续利用的。但是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旱灾频繁的国家,如果按人均水资源量来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仅有2500m3,大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虽然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2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情况并存,同时由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这就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2.2 农业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3 解决农业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要想实现一体化,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非常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许多问题。概括来说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2)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比较难,同时水资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显然是不利于节水的;首先,必须将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个公民有节约用水的理念。另外无论产业结构布局或是结构调整,还是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政府都必须考虑到有关水资源的制约因素,从而建立节水型社会。在管理方面,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 转贴于

3.2 面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大方略之一。对于开拓国内市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立节水型经济激励机制,包括:补偿奖励机制,即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惩罚奖励机制,即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用户,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与惩罚相结合。(2)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资源相关经济运行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保证。

3.3 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必须形成城乡水资源统筹管理的制度。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产业关系、生产生活关系、政府市场关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管理,从而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必须改变城乡分而治之、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努力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进行转变。 加强水资源管理,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所以应该积极探索水权流转,不断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办水、兴水、护水,保护投资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同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水资源价格机制使得水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科学用水。

4 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但水资源的状态和使用方式是可以替代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要考虑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不可能像能源等通过寻找替代来解决其贫乏危机,水资源的可持续道路有其自身特点。水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是包括水工程安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水资源利用与合理配置、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必须时时刻刻地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乐财.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

[2] 何俊仕,曹丽娜,逢立辉.现代农业节水技术[J].节水灌溉,

农业资源利用范文4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农田利用;现状;对策;陕西渭南

1渭南市概况

1.1地理位置

渭南市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渭河下游,是连接我国东、西部和西南部的主要通道,位居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市界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相望,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依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子午岭、黄龙山与延安、铜川接壤[1]。南北长约180 km,东西宽约150 km,总土地面积13 134 km2,约为陕西省总面积的6.38%。

1.2地形地貌

渭南市域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与中部渭河平原五大地貌单元。渭河平塬海拔330~400 m,北部台塬400~800 m,南部台塬500~1 000 m;北部山地800~1 500 m,南部山地1 000~2 300 m。各地貌单元基本特征为:

(1)渭河冲击平原区:冲击平原处于渭河地堑的断陷部位,镶嵌于南北黄土高原之间,地势最低,海拔在400 m以下,并呈阶地式分布,由河漫滩及渭河一、二级阶地组成,并分布有盐渍洼地和微沙丘地貌。

(2)渭北黄土台塬区:位于渭河地堑北岸的断阶部位,塬面具有梯式台面结构,台面间有小洼地和岗丘等地貌分布,如蒲城的尧山、王龙山和合阳的路井洼地,蒲城的保南洼地等。从低到高(从南到北)可划为一级台塬,二级台塬和黄土梁三级。

(3)北部边缘低山丘陵区:该区位于渭北台塬区的北部,属关中盆地的北部边缘,地质构造属鄂尔多斯地台向斜的东南部分,地貌为一系列东北向雁行式排列的裙皱断块山,山脊平缓。

(4)渭河以南洪积扇及黄台塬相间区:该区地处渭河地堑南岸梯式断陷的断阶部位,包括渭南塬—华县高塘塬和潼关塬,及华县—华阴的山麓洪积扇裙,为洪积扇与黄土台塬相间的地貌结构,台塬呈二级分布;洪积扇地势较低。

(5)南部边缘北秦岭东段褶皱断块中、低山区:秦岭在渭南段为太华山,系指渭南南部山地,北起秦岭北坡坡脚,南至洛南县北界,山脉呈东西走向,地势由南向北倾斜。

根据调查,渭南市各类地貌类型的面积比例为:山地17%,黄土台塬44%,河谷平原27%,洪积扇裙9%,风积砂丘1%,盐碱滩、沼泽洼地2%左右。

1.3自然资源

渭南市农业资源优越,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年均气温11.3~13.6 ℃,年降雨量529~638 mm,年日照时数2 144~2 505 h,年无霜期199~255 d;水资源总量20.06亿m3,流经市内的黄、洛、渭三河客水年均流量486.92亿m3,可利用量5.55亿m3。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历年来都是陕西省最优的农业生态区。境内野生动物300多种,受国家保护的丹顶鹤、黑鹳、青羊、大天鹅等23种珍禽珍兽驰名全国;人工饲养的畜禽20多种,其中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量大质优;野生植物2 500多种,农林作物87种,尤以小麦、玉米、豆类、苹果、酥梨、棉花、花生、蔬菜、烤烟、花椒、西瓜等最为丰富;有林地面积26.32万hm2,林木蓄积量849万m3,森林覆盖率达15.9%;天然草场14.8万hm2,耕地面积54.61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14.4万hm2;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38种,其中储量大、易开采的有26种,煤、钼、金、石、水资源颇具优势。原煤地质储量255亿t,已探明储量50.3亿t,素以“渭北黑腰带”闻名全国;钼矿已探明储量150万t,居全国第2位,年产钼精粉1.5万t,约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是亚洲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丰厚,产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居全国第3;石灰石已探明储量1.08亿t,大理石228.3万t,年产水泥270万t;分布在9县(市、区)的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源多量大,其中大荔矿泉水日出水6万t,富含多种人体所需元素,被誉为“中国之最”。资源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为发展经济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4土壤分布

渭南市土壤类型共分为12个土类、24个亚类、42个土属、130个土种,各地区分布的土壤类型不同。

(1)关中东部旱塬黄土高原沟壑区以南、关中灌区以北地区,包括韩城、合阳、澄城、白水、浦城等县大部和富平、大荔的一部分地区主要分布有娄土和黄磰。

(2)关中灌区东部,包括华阴、华县、渭南、大荔、富平、浦城等县部分地区,主要分布娄土和黄磰土,还有部分盐渍土分布在交口抽渭灌区。

(3)渭北旱塬主要包括韩城、合阳、澄县、白水、富平、浦城,主要分布有娄土、红粘土等。

(4)关中新灌区主要包括潼关、华阴、渭南,主要土壤类型为娄土等。

(5)关中老灌区主要有大荔、华县,主要有娄土、潮土、风沙土、盐碱土和新积土分布。

1.5基础设施条件

全市中小型水库97座,总库容2.81亿m3;塘池173座,蓄水能力221.5万m3;抽水站1 361处,装机容量24.49万kw;机井37 944眼,配套动力23.94万kW;其他水源工程1.38万处,形成2.0万hm2以上大型灌区4处,0.7~2.0万hm2中型灌区3处,666.7~6 666.7 hm2小型灌区33处。全市总灌溉面积36.1万hm2,占总耕地面积58.2万hm2的62%,有效灌溉面积31.8万hm2。多年来,市内设施在抗御干旱灾害、确保全市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6耕作管理

南部灌区为一年二熟,小麦—玉米轮作技术模式和棉花、油料单作技术模式;渭北旱原区为一年一熟冬小麦耕作技术模式,及渭北小麦、豆类、玉米二年三熟耕作技术模式。

2渭南市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渭南市境内当地水资源总量20.06亿m3(地表水资源量8.88亿m3+地下水总补给量15.08亿m3-重复计算量3.90亿m3)。但其开发利用条件较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当地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耕地亩均占有水平低,人均占有量仅380 m3,人均耕地用水占有量230 m3,列陕西省10个市(地)的第9位。分别为陕西省平均水平的1/3和1/4,同时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和1/8;二是水、土资源分布比例严重失调。其主要表现在广大渭北地区,地表水资源量仅占全市的28%,南部秦岭北坡土地面积仅占全市的10%,而年河川径流量占全市地表水资源量的48%;三是全市降雨径流分配不均。其中有60%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10月,常多以暴雨产流为主,且年际变化较大,水旱灾害连年发生,形成全市范围的渭河以南水多洪涝,北部水注多旱[2]。

2.1农业用水

渭南市年现有耕地面积58.2万hm2,实际用水量8.14亿m3。按照有效灌溉面积36.0万hm2和实际面积31.6万hm2,平均年净用水量仅2 340、2 660 m3/hm2,平均毛用水高达4 650、5 325 m3/hm2。

据全市及灌区灌溉用水调查,全市现状灌溉水的效利用系数平均为0.5,市辖较大灌区仅有薛峰水库、港口抽黄等灌区实灌毛定额略高黄河流域平均定额265 m3。

2.2田间灌溉需水

渭南市现有农业耕地54.9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6.0万hm2。由于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形成林草瓜果菜相间,使农田有效灌溉用水构成亦有新的变化,结合当地暖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水利化程度及节水措施,拟定不同水平年农业灌溉、商品菜田灌溉定额于由现状中等干旱年的4 425、11 370 m3/hm2降到2006水平年的4 350、9 845 m3/hm2。

不同代表年与相应各水平年农、林、果、农、牧、副、渔与商品菜田需水量预测结果,其中中等干旱年情况下,现状年需水分别为15.57、0.88亿m3。

2.3农田工程节水

(1)渭北台塬低定额灌溉及微灌节水区。该区节水灌溉途径:对机井灌溉实施改用地埋管道输水和“小白龙”浇地或喷灌;在渠灌或渠井双灌区,以渠道衬砌防渗为主;在有人畜饮水等工程地可结合推广经济园林如果树、蔬菜、苗圃微灌节水技术。

(2)渭河平原方田渠井双灌节水区。该区宜节水途径:对于明渠引水灌区,在搞好方田建设的同时,推广“三改两全”(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水漫灌改小畦灌,地头路边埂齐全)等灌溉技术;纯井灌区推行地埋管道输水和“小白龙”灌溉;渠井双灌区,以渠道衬砌为主,提倡自备“小白龙”;城镇地区的蔬菜地应大力推广喷灌、微灌技术,以达到节水增产之目的[3]。

(3)秦岭北麓台塬自压喷灌节水区。该区节水途径:由于本区水资源丰富,但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薄,砂性大,渗漏快,土壤保墒差,易受旱,土地平整难度大,成本高,且水高地低,发展自压喷灌的潜力大[4]。

2.4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

目前渭南市针对农业实际采取了多方面的节水措施:小麦收获高留茬覆盖技术,全市实施面积约20万hm2;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应用9.3万hm2;地膜覆盖技术,包括渭北旱塬地膜玉米和全市瓜果菜地膜应用面积约10万hm2;果园种草覆盖保水技术,全市现应用面积为4万hm2。

3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

渭南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区内水资源十分匮乏,加之多年来连续干旱少雨,水资源环境不断恶化。由于干旱缺水,导致大量引用地表水和超量开采地下水,致使旱季常发生河流干枯断流,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形成多处大面积漏斗,一些灌区因地表水减少和断流失去灌溉能力。现有引水工程年久失修,渗漏损坏严重,设施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供需水矛盾日益尖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渭南市供需水矛盾将进一步加剧[5]。

4节水农业发展情况

通过近年来节水工程的实施,渭南市总结提出了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总体思路:大中型浑水灌区以渠道防渗为主;中小型水库清水灌区以渠道防渗和暗管输水为主;旁河井灌区和南北旱塬井灌区以暗管输水和喷灌为主;渭北台塬浅山沟壑区以集雨节灌工程技术为主;同时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高效经济作物区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微喷、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从实际效果来看,渠道防渗、暗管输水等节水方式技术简便,投资少,群众接受快,易于推广,是渭南市节水灌溉建设采用的主要节水方式;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方式节水效果明显,应用前景好,但受其投资高,技术要求相对复杂,灌溉期间占用劳力多等因素制约,目前主要在大棚设施农业区和高效经济作物区应用推广,还不具备大范围推广的条件;小畦灌、沟灌等节水方式在各灌区应用时间较长,群众已普遍接受,基本得到了普及。秸秆还田、地膜种植等农艺节水措施近年来在渭南市开始大面积的应用推广,尤其是地膜种植,在灌区、旱作农业区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秸秆还田应用推广的步伐逐年加快。

5对策

5.1生物与农艺措施

采取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节约灌溉用水量,是农业生产中主要节水措施,主要有:

(1)鼓励研究和应用水肥耦合技术。提倡灌溉与施肥在时间、数量和使用方式上合理配合,以水调肥、水肥共济,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率。

(2)提倡深耕、深松等蓄水保墒技术和生物养地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供水能力,增加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降低灌溉用水量。重视深耕机具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

(3)在土质较轻、地面坡度较大或降水量较少的地区,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秸秆残茬覆盖处理、机械化生物耕作、化学除草剂施用3个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强适用于不同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研制与产业化。

(4)推广田间增水技术。发展覆膜和沟播技术,加强低成本、完全可降解地膜研究,加强土壤表面保墒增温剂的研究与开发。

(5)发展和应用蒸腾蒸发抑制技术。提倡在作物需水高峰期对作物叶面喷施抗旱剂,鼓励具有代谢、成膜和反射作用的抗旱节水技术产品的研究和产业发展。

(6)推广抗(耐)旱、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加快发展抗(耐)旱节水农作物品种选育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选育抗旱、耐旱、水分高效利用型新品种。

(7)鼓励使用种衣剂和保水剂进行拌种。加强低成本、多功能保水拌种剂、经济作物和草场专用保水剂产品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5.2降水和回归水利用技术

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回归水重复利用率可直接减少灌溉用水量,是农业节水的最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技术:

(1)推广降水滞蓄利用技术。积极发展不同作物、不同降水条件下田间水管理技术,推广作物耗水和天然降水的灌溉制度与灌水技术;在旱作农业区,推广以滞蓄天然降水为主要目的的土地平整技术和改进耕作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保水能力差的山丘区,推广鱼鳞坑、水平沟等集雨保水技术[6]。

(2)推广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灌排统一管理技术。在无盐碱威胁地区,杜绝无效退泄和低效排水的灌溉水管理技术;在灌溉回归水水质不符合要求的地区,积极发展“咸淡混浇”等简单易行的灌溉回归水安全利用技术。

(3)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推广设施农业和庭院集雨技术;推广工程设施标准化;研究和应用雨水集蓄利用中水质保护技术;积极开发环保、高效、低价的雨水汇集、保存、防渗新材料。

(4)积极推广多水源联合调度技术。推广各种农业用水工程设施控制与调度方法,高效使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分配与使用水资源,发展“长藤结瓜”灌溉系统及其灌溉水管理技术,实现“大、中、小,蓄、引、提”联合调度,提高灌区内的调蓄能力和反调节能力。

(5)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节水高效农作制度。提倡发展和应用适水种植技术。根据当地水、土、光、热资源条件,以高效、节水为原则,以水定作物,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以及灌溉规模。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的种植面积。

(6)发展井渠结合灌溉技术。推广和应用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控技术;提倡井渠双灌、渠水补源、井水保丰;重视地下水采补平衡技术研究。

(7)发展土壤墒情、旱情监测预测技术。加强大尺度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研究和土壤墒情与旱情指标体系研究;积极研究和开发土壤墒情、旱情监测仪器设备。

5.3田间灌水技术

田间灌水既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最后环节,又是引水、输水和配水的基础,改进田间灌水技术是农业节水的重点,可采用以下技术:

(1)改进地面灌水技术。推广小畦灌溉、细流沟灌、波涌灌溉;合理确定沟畦规格和地面自然坡降,缩小地块;推广高精度平整土地技术,鼓励使用激光平整土地;科学控制入畦(沟)流量、水头、灌水定额,淘汰无畦漫灌。

(2)因地制宜发展和应用喷灌技术。积极鼓励在经济作物种植区、城郊农业区、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地区应用喷灌技术;优先推广轻小型成套喷灌技术与设备;在山丘区或有自压条件的地区,鼓励发展自压喷灌技术;积极研发低成本、低能耗、使用方便的喷灌设备。

(3)鼓励发展微灌技术。在果树种植、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中大力推广微喷灌与滴灌技术;提倡微灌技术与地膜覆盖、水肥同步供给等农艺技术有机结合;鼓励在山丘区利用地面自然坡降发展自压微喷灌、滴灌、小管出流等微灌技术;鼓励结合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发展和应用低水头重力式微灌技术;积极研发低成本、低能耗、多用途的微灌设备。

(4)在春旱严重、后期天然降水基本可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地区,大力推广坐水种植技术。鼓励研发造价低、性能好、效率高的复式联合补水种植机具。

(5)鼓励应用精准控制灌溉技术。提倡适时适量灌溉;加强农作物水分生理特性和需水规律研究;积极研究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空气湿度、大气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6)缺水地区大力发展各种非充分灌溉技术。提倡在作物需水临界期及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灌“关键水”技术;鼓励试验研究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以供实际生产所用;研究作物的经济灌溉定额和最优灌溉制度;加强非充分灌溉和调亏灌溉节水增产机理研究;研究和运用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技术。

6参考文献

[1] 田军华.渭南市水资源利用状况与解决缺水对策[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6,7(2):88-92,96.

[2] 雷雳.对渭南市临渭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陕西水利,2008(F05):86-87.

[3] 白福林.对水资源应有强烈的忧患意识[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6):37.

[4] 孙文,周芳红.渭南市城市水资源优化调度研究[J].甘肃科技,2006,22(5):18-20,33.

农业资源利用范文5

一、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的转变

一是多媒体成为农民学用技术的新亮点。近年来,围绕“实际、实用、实效”,各地把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增产增收快,节本、省工、省力等轻简技术和农业高效模式摄制成农业科教片,内容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业机械、农村能源、农村经济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六大类行业。每年出版发行农业科技光盘2.7万多片,年均有40万人次通过播放光盘接受培训,农民按需求对着光盘看技术、学技术、掌握技术,科学种养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多媒体成为农业企业推广科技新途径。多媒体资源在技术开发上更比分散经营有优势,有推广价值。如武汉庆发禾盛种业有限公司、国宝桥米、武汉桂子米业等知名品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来,积极与农业音像制品单位合作,开发农业多媒体资源,承办及建设相应行业专业媒体网站或板块,将产品原料标准、生产标准、收购及精加工标准、原料配方标准、企业技术服务标准及模式,摄制成片并出版发行,用于培训原产地农民和企业员工,让农民和员工熟练掌握农业技术、产业销售信息、价格信息,为企业争取了更多的订单,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双丰收。

三是多媒体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几年来,围绕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业生产、畜禽水产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共摄制300多项适用技术,通过转化成可视的多媒体推广到户、应用到田;一大批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摄制成片,并以《湖北高效模式电视系列片》的形式集成出版发行,推介到农家书屋,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了短、平、快的作用。

二、成片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湖北省农业科教多媒体资源建设喜见成效,佳作不少。2010年,在全省第九届党员教育电视片暨远程教育教材课件观摩评比中,省农业厅报送的四部农业科教电视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优质有机稻生产技术》、《巴西菇栽培技术》、《优质柑橘栽培技术》、《雷竹栽培技术》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2010年,送评的《泥鳅人工养殖技术》、《魔芋高产栽培技术》、《秋马铃薯稻田免耕全程栽培技术》、《双孢菇大棚生产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片在省委组织部电教片课件评比中再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这些佳作成为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新载体。

三、推动了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发展

农业资源利用范文6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02-02

1 科学技术的发展

5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利用火的技术,从而导致了制陶术、冶炼术,出现了铜、铁制工具,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16世纪中期,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拉开了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序幕,太阳中心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7~18世纪,蒸气机的发明,人类社会工业文明有了大发展。19世纪,法拉第划时代的发现奠定了电机的理论基础,为人类打开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大门。随后,不仅是电动机取代了蒸气机,而且相继发明了电报、电话、电灯、电影、电视、电脑,并于20世纪初进人第三次科学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繁星闪耀的世界。

而科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技术的发展,相应的三次技术革命也与科学革命一道,使生产规模和劳动生产率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60%~80%是依靠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取得的,有的工业部门甚至是100%地领先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在当代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往往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因此,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2 生命的产生和人类社会进步

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农业资源均是以人为主体的条件下来进行讨论、研究的,离开了人这一主体也就无从谈其他。人的历史较之地球的发展则显得特别的短暂,我们现在所生存的地球是距今46亿年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之初至距今37亿年前,地球上没有生命,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在南非距今37亿年前的变质岩中发现的蓝绿藻遗迹。原始生命的出现,改造了地球环境,先是使还原性的原始海洋变成氧化性,然后是消耗大气中的CO2,释放出O2。这是地球上生命参与地球演化的一次革命。

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生命形态的产生、演化、绝灭,都是与环境的演变密切相关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演化、发展的趋势是: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适应能力由弱变强、生存空间由小渐大。最终在200~300万年前,地球上人类从哺乳动物猿类那里分化出来.在50~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利用火的技术后,地球环境中就明显地留下人活动的烙印。而地球到目前为止是人类借助先进的仪器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宇宙探测器等所能观测到的150亿光年之内的无数星球中唯一具有生命的一颗星球。

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过程为:在距今4万多年前的中石器时代初期,全世界有约300万人,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约500万人,在8千年前还不足1000万人,此后随着农业的出现和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至纪元初期世界人口约2亿,1650年前后约5亿,1830年10亿。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快速发展。之后加速发展,到1930年达20亿,1960年30亿,1976年40亿,1987年50亿,目前近60亿。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发展速度也非常的快,1664年1亿,1762年2亿,1790年3亿,1834年4亿,1949年5亿,1954年6亿,1964年7亿,1969年8亿,1974年9亿,1981年10亿,1988年11亿,1996年12亿,2000年13亿,用1956年美国人口学家赫茨勒在其《世界人口危机》一书中提出的“人炸”来描述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再确切不过的了。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创造出人类社会所不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系列问题。

3 农业资源及其危机

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内人口的粮食等必须品的来源,要维持一个人的生命和生活,仅食物消耗就需1斤菜、1斤米、1斤水,燃烧1斤煤及向环境中排泄1斤废弃物。那么从1830年以来人类为生存从地球环境索取了3.4×1018(g)物质(相当于现存于陆地生物量的100倍,土壤总有机质的30倍)、排泄物达8.5×1017(g)。其中前四项的内容几乎都属农业资源,由此一项,农业资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我国的农业资源曾经一度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人炸”,人均资源量极少。

3.1耕地资源

总土地面积9.60×106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南北长5500公里,东西宽5000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2/3,平原占1/3,人均土地面积不足15亩,耕地仅为世界的1/9,1.33×108公顷,人均耕地仅只1.2亩,离人均耕地下限的0.8亩为时不远。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减少.1958年~1993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2.57亿亩,年均净734.3万亩,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071.8万亩,减少数量比上年增加14%,其中国家、集体、个人建房占用206.9万亩,占19.3%自然灾害毁地185.1万亩,占17.3%。而减少的都是优良高产耕地。目前中国耕地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国已有1/3的省(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而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才0.5亩左右。面积减少、耕地质量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肥力衰竭、土地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着中国土地的安全。

3.2水资源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不含台湾)6.19×1012立方米,相当于年水汽输入总量1.82×105立方米的1/3。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中国降水分布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雨季越来越短,降水量越来越少,降水集中性越来越强,降水变率越来越大。地表水多年平均2.71×108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8.288×1011立方米。我国淡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占有量只233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的问题日益严重,1993年全国570个城市中300个不同程度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而我国水环境中78%的淡水污染物超标,40%的水资源已不能饮用,500多条较大河流中已有400多条被污染,大小湖泊2.4万多个,80%以上受到污染的危害,地下水的污染总量也达到50%。

4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由于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资源不足,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然而人在地球系统中,只是系统中的一分子,人生活的环境是由众多成分共同组成,中国古代就已辩证地明晰了天一地一人的关系,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也证明“天人合一”现在是而且将来也是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而可持续思想在人类社会造成了各种灾难之后于1992年重新提出,立即受到全世界的响应,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是其他持续发展的基础。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呢?

4.1资源的高效利用

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率和生产力,通过合理布局和技术应用,使各项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完善和统一。

4.2资源的节约

由于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各种资源均严重地不足,而资源的浪费对其可持续发展是一极大的阻碍,如粮食浪费,中国每年生产5.0×106吨白酒,耗粮1.25×107吨大米,生产啤酒6.54×106吨,耗粮1.5×106吨。酿酒用粮相当于全国1个月的口粮,相当于3500万亩粮田的产量总和。因此资源的节约是可持续利用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4.3资源保护

资源受损,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于恢复的,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即是如此,而这些资源可能就是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生产率;

②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

③用一种较丰富的资源代替另一种紧缺的资源,或用别的资源替代农业资源;

④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既要保护也要开发,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才符合现代的人地关系;

⑤在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可以更为有效地保护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⑥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模式的生态农业;

⑦开发新的资源来源,森林、海洋等具有极大的潜在供应食物的能力,如海洋占据地表79%的面积,贮存着数量惊人的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A、生物资源:从食用价值来说,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能满足300亿人口一年的食用;B、盐类资源,仅食盐总量就达5亿亿吨以上,够人类用十几亿年,已探明的元素达80余种,而且含量十分巨大。如黄金550万吨、白银5亿吨、镁2100万亿吨、铀45亿吨、钼137亿吨、锂2470亿吨……,在陆地上可供开采的许多元素濒于枯竭的情况下,海洋无疑是柳暗花明的新天地;c、矿产资源,前景广阔。如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海岸滩涂的砂矿以及洋底锰结核矿和被誉为“海底金银宝库”的热源矿床。

⑧加强污染治理,使环境污染对农业资源的破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