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一、深刻理解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以改革精神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04年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1998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涉农中小企业管理型转变。总之,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2.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方向、进程和绩效。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构建了“一体两翼”培养模式,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突出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进行课程重组、整合优化,建立了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专业特色课模块、通识教育课模块、前沿与特色课模块等“六大教学模块”。

在基础课中,增加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学时和难度;专业课中,对重复、脱节教学内容调减优化;实践教学中,新增创新学分,对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独立设课,单独考核;专业特色课模块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增加选修门类,拓宽选修课范围;通识教育课模块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农业科学和素质教育方面课程;前沿与特色课模块中,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及教师科研成果,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突出专业前沿与特色,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管理理论发展、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等前沿与特色课程。体现“三个强化”:强化农、经、管知识复合,文理渗透,拓宽知识面;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增设创新学分;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爱农情感、兴农责任、强农使命。

与此适应,推进以10多门国家、省和校精品课程“三级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推进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师生“知行苑”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遵循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规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系统优化、整合集成”要求和阶段递进原则,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系统性,注重实验教学层次性和模块化,注重实验内容新颖性,注重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科学性,突出基础性、提高性、综合设计性“三层次”,建立了农户经营与风险控制模块、农业金融与贸易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与决策模拟模块、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模块“四大实验教学模块”,形成分层次、模块化、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高标准建设了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6个功能实验室,为实验课程开设提供条件支撑。

以“感知见习—认知实习—实训体验”为路径,构建以见习为主的感知实践、以社会经济调查为主的课程实践、以管理模拟及企业实训为主的角色实践“三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有1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35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经常性学术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科研课题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立项资助、实验教学中心条件支撑,培植学生创新成果。

4.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才有坚实基础和生命力。

先后实施了“青年教师八个一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教师队伍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培养了科研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通过对重大问题研究和探索,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得到内化升华,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理解的良好效果。科研项目作为本科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80%以上来自于科研课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整体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奖率40%以上。高职教师100%为本科生开课,鼓励开设学科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精品课程、“双百”课程(百门实践课、百门科研成果案例课),主编课程教材。

专业建设责任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促成学科专业良性循环发展重要协调者。通过其领导的专业团队,把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引领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专业责任人应在教学科研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学科专业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深切体会,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驾驭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优势引导并转化为专业建设重要资源。

5.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尽快融入社会是提高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请校外知名人士做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等,增强学生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特色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将国际化教育融入课程、专业实习实践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国际化教育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互认学分、选送学生、聘请教授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国际化教育中受益。与山东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国际教育实习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完成学业。

三、特色专业建设实践的思考

1.建设方向明确。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农林特色和突出人才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与国际化”特色具体设想,围绕社会需求、区域需求,在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多做文章。

2.建设定位准确。面对现代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新要求,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改革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必须有准确定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结构须与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一致,符合国家农业发展对人才要求。

3.狠抓关键环节。在确定特色专业的建设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软硬件条件后,关键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这些软硬件条件综合运用效果,也直接决定特色专业建设成败。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后将从提高对建设特色专业重要性认识,发挥学院一级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关系,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联系,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通过创建特色专业,增强专业生命力和竞争力,以特色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与发展,整体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崇光,关桓达. 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高等农业教育,2008,11,11:40-42.

[2]教育部. 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2

  自从水稻之父扬名天下,自从基因技术深种人心,农学专业扬眉吐气,不再灰头土脸。

  其实,农学专业的内涵非常宽,包含水产类、植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动物医学类、环境生态类、森林资源类、动物生产类7大类,分为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学、林学、水产养殖学、畜牧学、动物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共27个二级学科。今天,小编将带你浅尝“农家乐”,想要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们也可以顺便多了解一下相关信息。

汗滴不再禾下土――作物学

  十里稻花,百里飘香。提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成功地研制出杂交水稻,使得中国的粮食产量惊人般地增长,堪称作物学的标志性人物。狭义的农学就是指作物学。这是一门研究作物遗传、生长规律和育种技术的学科,也是农学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作物学是通过改良粮食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探索并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低成本集约化的理论栽培与技术措施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实践带动理论学习的新探索。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主要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机关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考研率也在35%左右。

  【学府推荐】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当然要数中国农业大学了。当然,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等也都久负盛名。

农园的美发师――园艺学

  现代栽培技术加入了美学元素,通过对园艺作物的栽培、育种、组织培养等技术的贯彻,实现果树、蔬菜以及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场(庭园)规划设计、园艺植物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都是园艺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看来,农学专家也要给作物们穿上漂亮的外衣了。

  【主要课程】英语、计算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园艺学总论、园艺学各论、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园艺作物育种学各论、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学、设施园艺学、园产品商品学、无土栽培学、现代果树科学、现代蔬菜科学、现代观赏园艺科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园艺科研院所、中等和高等院校、企业部门、行政部门等从事园艺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园艺生物技术、现代园艺生产技术、现代设施园艺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开发和规划设计工作。

  【学府推荐】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

土地的魔术师――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新生科学,是伴随着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而产生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本专业主要研究土壤、水、养分、气候、生物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英语教学)、普通生态学、植物营养学(英语教学)、地学基础、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环境污染与治理、资源与环境分析等。

  【就业方向】主要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部门和单位,包括环境保护部门、生态环境治理、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综合利用等企事业单位,或在科研单位、农业生产、土地管理、环保、农资等部门、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学府推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形成地域特色明显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物理、土壤地理与信息技术、土壤生态与旱地农业、土壤化学5个研究方向。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植物的白衣卫士――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是农学类专业中一门跨学科、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其开设目的就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的目的。给植物作白衣卫士,也是很光荣的工作。

  【主要课程】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出入境检疫,国家、省、市县植保部门,涉农大型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从事检疫、测报、植保技术推广与开发、企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学府推荐】浙江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可是响当当的,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也都非常不错。

森林的检测器――林学

  林学是研究森林的生长发育、结构与功能,探求如何对森林进行培育、管理、保护和利用的学科。注重培养森林基础科学研究、森林防火、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护、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湿地保护与管理、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森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高素质的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其中,木材科学与工程的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是该学科的热门,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相当高。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基础生物化学、普通遗传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测量学、树木学、土壤肥料学、森林培育、林木育种学、森林环境学、数字林业技术、森林计测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经济管理。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林业、城市园林绿化、环保、农业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理与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园林绿化等方面的技术、经营与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府推荐】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农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

海底大将军――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是以水产经济动植物(如鱼、贝、海藻等)为研究对象,研究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应用、开发、经营管理及开发新型渔业技术的科学。通过学习生物科学、水域生态学、水环境科学、水生生物技术以及水产动物生产、水产品加工与贸易和水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毕业生将具备水产经济动植物生产、水产饲料生产、水生生物病害检测与控制、水域环境监测、水产资源开发、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普通动物学、鱼类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水生生物学、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病害学、鱼类增养殖学、无脊椎动物增养殖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水产部门从事水产品的增殖、养殖、保藏加工利用工作,也可从事渔业技术设备研究、制造工作,还可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

  【学府推荐】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大学的水产养殖学都非常棒。

风吹草低见牛羊――畜牧学

  传统的畜牧技术,加上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让大草原上牛羊成群、膘肥体壮的景色,成为眼底更加美丽的风景线。农业现代化的今天,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牧业,提高畜产品品质、实施名牌战略,降低畜产品药物残留指标,开发畜禽附加利用,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早已成为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畜牧学专业就是研究家畜育种、繁殖、饲养、管理、防病防疫以及草地建设、畜产品加工和畜牧经营管理等的学科。

  【主要课程】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饲料与饲养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草地学、生物统计学、畜牧经济管理学、畜产品加工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畜牧生产企业、饲料加工企业、畜产品进出口企业、国家机关等单位从事农业科研、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还可从事与动物科学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学府推荐】南京农业大学是我国进行畜牧学研究生培养最早的单位之一。此外,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的实力也很雄厚。

动物的保护神――动物医学

  现在,人类与动物越来越亲密,动物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动物医学可算得上农学领域的热点了,主要包括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研究预防和治疗家畜疾病,通过掌握动物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疾病发生规律,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发生。

  【主要课程】基础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兽医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各级农业教育部门、畜牧兽医研究单位、兽医行政管理机关、各级兽医诊断和医疗机构、畜牧生产企业、卫生行政部门及实验动物研究生产单位、生物药品制造及研究部门和企业、商品检验部门、海关检疫单位、环境保护部门、外贸系统、农业科技出版单位、军事部门、兽医医疗器械检测管理部门、科技情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公安系统等方面的工作及其他相关的工作,前景不错。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3

摘要: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都在其管理类硕士专业中设置了项目管理培养方向。首先分析了管理类硕士专业三个学科中项目管理方向的开设情况,接着以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数据分析了该方向实际培养情况。结果显示,该方向开设的院校多为理工类院校,实际产出的论文数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数量;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侧重于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侧重于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价管理。结论是,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其中的子方向,对于特定院校来说存在着师资有限,生源较少等特点,不利于学科的全面展开。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学科建设; 硕士教育。

0 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和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促进了项目管理的迅速发展,项目管理已成为比较成熟的专业学科和专门职业,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学科。以专业学位为例,2003 年我国率先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内设立项目管理领域,该年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由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试办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该学位也成为国内最早的以 “项目管理”为专业名称的研究生学位教育[1]。自 2005 年以来,项目管理领域实考和录取人数连续多年位列所有 40 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第一,目前已成为招生人数仅次于 MBA的专业硕士。截止到 2010 年,全国共有 161 所院校获批成为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每年的报考人数不断上升[2]。然而项目管理专业硕士的办学势头虽然良好,项目管理作为普通二级学科的教育却还没有在高校中普及起来,一些学校虽早已开设了项目管理的硕士培养方向,但并没有单独开设该专业,而是在其他管理类的专业中进行培养。本文分析的即是全日制科学硕士项目管理方向的现状。

1 管理类专业中项目管理方向的开设情况。

1. 1 项目管理方向开设概况。

为了解目前我国项目管理方向的开设情况,对 2011 年全国管理学中三个学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和企业管理) 硕士生招生简章进行了检索分析。结果显示共有 116 所院校至少在上述三个学科之一中设立了项目管理及相关培养方向。相关方向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投资项目管理等。其中设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下的有 71 所,设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下的有 68所,设在企业管理专业下的有 8 所。这 116 所学校包含 211 院校 49 所 ( 其中 985 院校 20 所) ,211 院校所占比例为 42. 2% 。在学校分类上,理工类 57 所、综合类 34 所、财经类 13 所、农林类 7 所、民族类 2 所、师范类 1 所,可见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高校在管理学科内设置了项目管理相关培养方向。

根据数据统计,理工科院校是拥有项目管理方向最多的院校,其次是综合类院校,财经类和其他类型院校加总只占 20%左右。由于理工科类院校在理工科上的天然优势,具有强大的理工类基础学科作为技术支撑,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项目管理中的技术层面; 加之理工类院校多和工程类企业有较为紧密的联系,能为教育中的实践部分提供较多的机会,在培养项目管理人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此类院校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局限,项目管理人才既需要掌握计划、决策的分析方法,也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的知识和原理,理工科院校由于其侧重点在于具体的技术方法,可能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将不利于培养高层次的项目管理人员。

进一步分析开设项目管理方向院校的地域特征,项目管理方向在我国各个地域的高校都有分布,但分布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数量最多的是华东 ( 30 所) 以及华北 ( 29 所) ,首先这两个地区本身拥有较为庞大的高校数量,除此之外,华东的上海和华北的北京、天津等地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且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日益高涨,基本建设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社会对项目管理人才具有较大的需求。接下来是华中( 15 所) 、西南 ( 14 所) 、西北 ( 13 所) 和东北( 10 所) 等地,分布最少的是华南 ( 5 所) 。

1. 2 项目管理方向开设详情。

从设置项目管理类方向的学科专业分析,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项目管理方向的院校共有 71 所,其中 211 院校 24 所 ( 含 985 院校 10所) 。从该专业设置的学院类型来看,共有 45 所院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设在经济管理学院( 或称商学院) 中的,占总数的 63. 4%,其余专业则分布在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从院校所在的地域来看,有 16 所位于华东,14 所位于华北,12 所位于华中,12 所位于西南,10所位于西北,5 所位于东北以及 2 所位于华南。

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下设项目管理的院校共有 68 所,其中 211 院校 28 所 ( 含 985 院校 10所) 。除 1 所学校的该专业位于统计与数学学院以外,其余全部位于经济管理学院 ( 或称商学院) 。从院校所在的地域来看,华东有 21 所,华北有 17 所,华中有 9 所,东北有 8 所,西北有 5所,西南和华南各有 4 所。

企业管理专业下的项目管理类方向因为只有8 所学校,本文不作重点分析。

从所在学校的类型分析,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开设项目管理方向的院校中,共有理工类院校 40 所,综合类院校 20 所,军事类院校 3所,财经类院校 2 所,农林类院校 2 所,师范类和民族类院校各 1 所; 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中开设项目管理方向的院校中,共有 33 所理工类院校,20 所综合类院校,10 所财经类院校,农林类院校 4 所和民族类院校 1 所。

可见开设项目管理方向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在地域分布和院校类型分布上趋同,首先该专业在华东和华北的院校当中分布最多,另外理工类院校是开设该专业最多的院校,但在财经类院校开设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院校在数量上和比例上都较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更大。

为进一步分析该方向所具体涵盖和涉及的领域,笔者依据国际公认的项目管理学科九大知识体系的划分来分析该问题。在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 第4 版) 》中,将项目管理划分为 9 个知识领域,即: 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整体管理[1]。随着近年来信息化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不断渗透,项目信息化管理也成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模块; 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将其作为一大类别; 另外将技术经济中的评价管理和研发管理也纳入该分类,通过考察各个院校项目管理相关方向的名称,将各个方向在 13 个主要模块中进行归类,从而得出该方向在 13 个领域的覆盖情况。其中由于名为 “项目管理”的方向范围过大,难以判断具体所属领域,因此在统计中将其剔除,只考虑其他具体方向。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

从统计到的数据来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的项目管理方向在项目管理的大部分领域都有覆盖,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开设的院校最多,占到了全部的 30%,并且其中三分之一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位于土木工程等工科类学院; 而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中项目管理方向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偏向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价管理,这和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 项目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情况。

2. 1 项目管理方向硕士论文数量分析。

由上文可知,我国有很多高校都在管理学的三个学科专业中开设了项目管理相关方向。但是关于这些项目管理相关方向在高校中的实际培养情况,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考察。本文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统计各学校具体专业在近年实际产出关于项目管理领域的硕士毕业论文情况。由于 2011 年的论文尚未完全被数据库收录,因此主要对 2008 ~ 2010 年的论文进行考察和分析。

首先分别对 71 所高校和 68 所高校 2008 ~2010 年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关于项目管理的硕士论文进行了搜集,主要做法是查询 2008 ~ 2010 年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 ( 或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 所撰写且关键词中含有 “项目”的论文。结果总共搜集到相关论文 104 篇,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产出 77 篇,共来自 14所学校,其中最多的是重庆大学产出论文 21 篇;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共产出 27 篇,来自 10 所学校,其中最多的是北京化工大学产出 8 篇。其分布如表 2 所示。

可见在管理类专业中设有项目管理方向的学校里,实际产出相关领域论文的学校还相对较少,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只占到 18. 2%,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占到 14. 7%。从每所学校产出论文的数量上来看,绝大多数的学校在三年内产出论文的数量小于等于 5 篇,只有极个别的学校在 6 篇以上。首先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有个别研招单位的硕士论文可能未纳入中国硕士论文库,另外可能有一些相关的论文没能通过该种查询方式搜寻出来。但依然可以由此看出,虽然有许多学校开设了项目管理方向,却并没有严格地在该方向上进行培养,导致拥有硕士论文的学校数量远少于开设了该方向的学校数量。

2. 2 项目管理方向硕士论文方向分析。

为考察各个学校所产出的论文方向和培养方向的相符合程度,对 104 篇文章所在学校的培养方向进行了分析,首先剔除了方向名为 “项目管理”的学校所产出的论文,只考察剩余 60 篇文章的情况。通过观察每篇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对其和方向名称的相符程度进行评估,将每篇文章的方向切合度分为五档,分别为完全相符、基本相符、部分相符、基本不相符以及不相符。统计结果如表 3 所示。可见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和方向相符,只有极少数的文章偏离了开设的方向。总体来说,项目管理方向开设的切合度还比较高,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大部分能按照其培养方向进行培养,实际培养方向偏离初始方向的情况不多见。

 

为更好地考察管理类专业下项目管理方向在项目管理各个领域的实际分布情况,依据前面的统计方式,对 60 篇论文在各个领域的分布同样进行统计,如表 4 所示。可见在两大管理类专业中项目管理方向的硕士论文覆盖了约 50%的项目管理领域,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整体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都有涉及,且侧重于风险管理、整体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所覆盖的领域和所开设的方向基本一致,说明各院校在培养项目管理方向人才的过程中基本遵循了初始的方向;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项目管理方向在领域上的分布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类似,且各领域的分布较为均匀,但在该方向的设置上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价管理占了几乎全部的比例,然而实际产出论文的研究方向却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3 结语。

基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总结得出我国科学硕士项目管理方向的开设详情。第一,全国共有116 所院校至少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和企业管理三个学科之一设立了项目管理及其相关培养方向,其中有 57%的项目管理方向位于理工类院校,34%位于综合类院校,剩下的则位于其他类型院校,可见项目管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高校理工科背景而开设; 在地域分布上,华东和华北的院校占了绝大多数,具有50. 8% 的比例。第二,从具体研究的项目管理领域上看,在项目管理的几大领域中都有涉及,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侧重于工程项目管理,而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则侧重于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价管理。第三,从硕士论文的产出情况可以看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8 ~ 2010 年产出关于项目管理专业的论文 77 篇,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 27 篇,论文的数量远低于应有的数量,可见该方向的实际培养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水平,可能某些院校存在着有关生源不足或者是方向虚设的情况。第四,在各校项目管理领域的硕士论文中,论文的主题和方向的切合度总体上还比较高,大多数论文没有偏离原先的培养方向,说明实际开设了项目管理方向的院校能较好地沿着该方向进行培养。第五,从硕士论文研究的领域来看,该方向的研究领域覆盖了约 50%的项目管理领域,但还有一些领域鲜有涉及。

可见,我国科学硕士项目管理领域在实际开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该方向开设的院校多为理工类院校,该类院校虽具备较好的工科背景和技术支撑,但是经济管理的理念可能难以渗透,在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项目管理人才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 其次,该方向实际产出的论文数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数量,实际培养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说明该方向的建设力度还不够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投入和加强; 再次,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其中的子方向,对于特定院校来说存在着师资有限、生源较少等特点,不利于研究的全面展开; 最后,该方向的建设在项目管理领域的覆盖面上还有待提高,在某些特定领域上的涉及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魏法杰,邓修权,王际坤 .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研 究 [J]。 管 理 工 程 学 报,2005,19 ( Z1 ) :182-187.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观光农业;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01

1 长春市观光农业发展优势及现状

1.1 自然资源情况

长春市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和交通中心,处于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平原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且素有“北国春城”的美誉。气候宜人,光照充足,干湿适中,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气温低3℃~5℃,是名副其实的“春城”,农业生产和旅游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1.2 社会经济条件

长春市幅员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756.9万人。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969.7万元,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消费方式不再只满足于衣食住行,而倾向于多样化高层次的文化娱乐,尤其向往田园之乐。丰富的客源对周边农村观光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3 农村旅游资源

近年来,长春市抓住“长吉一体化”发展机遇,重点建设了长吉中线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带及长吉南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加强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加大整治农村环境力度,绿化美化村屯300个,完成780公顷的农防林造林,解决了20.7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农村经济和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村旅游资源的提升,也是吸引客源的关键前提。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春市观光农业迅速发展,但受制于一些影响因素,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规模较小。国外观光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当观光农业区半径大于2915公里时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但长春市观光农业的规模绝大多数都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这是因为长春市经济总体水平相对落后,其经济水平略显不足。

二是重复建设。长春市观光农业的发展存在重复开发、项目雷同或相近的问题。许多项目缺少自己鲜明的农业农村特色,对市场主题的把握定位不够准确,造成市场范围狭小以及恶性竞争,这对后期的经营管理造成较大阻碍,不利于项目的深度开发。

三是缺乏保障。长春市观光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虽然长春市已经提出观光农业是今后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有利于观光农业发展的各项配套机制依旧停留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原有模式,尚未形成能够促进观光农业发展的产业链条与运作模式。

3 农家乐的发展趋势

农家乐已成为观光农业的热点项目。从长春周边乡镇看,农家乐呈现以下几个新趋势、新特点:

3.1 农家乐的多元化综合发展

新型农家乐不仅提供吃住,还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体验、学习、健身等多种活动项目,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农家乐的功能和项目内容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

3.2 农家乐的经营合作化

为满足大量旅游者需求,农家乐经营户采取自愿联合,组成农家乐合作社和服务中心,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接待、统一包装对外营销,这种合作经营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农家乐的规模化发展。

3.3 农家乐的品牌化与特色化

农户要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以田园观光为主的农家乐,以民俗文化为主的农家乐,以景区旅游为主的农家乐,以古建筑欣赏为主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等,提高农家乐的知名度。

3.4 农家乐的休闲体验化转型

农家乐旅游的参与体验,即可让游客得到乐趣,又可锻炼身体,还可从中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特别是青少年亲身体验劳动过程,既能够学习农业技术,又能够增强劳动观念。所以应不断丰富与农业生产、农家生活有关的休闲、体验项目,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4 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4.1 政府加强监管

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农家乐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旅游经济与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加大对农家乐的扶持力度,除了资金外还有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建设,引导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及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此带动旅游业整体快速发展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可以帮助经营者制定行业规范,统一服务标准,逐渐引导农家乐经营者步入规范、标准化运营模式,让农家乐经营有章可循。

4.2 经营者的自我完善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甘南藏族自治州;农村金融;农村经济;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4-0085-04

1.引言

休・T・帕特里克于1966年从“需求追随”和“供给引导”两个方面论证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建议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而穷国应当采取“供给引导”模式,即欠发达地区应该采取金融先行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经济的发展[1]。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研究了金融结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2]。麦金农和肖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于1973年提出了“金融压抑”理论,认为“金融压抑”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解决的办法是金融深化(货币化)[3]。之后,一些学者用实证分析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一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King &Levine,1993; Rajan & Zingales,1998)[4]。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如王广谦、[5]孟猛、[6]周立[7]等通过对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姚耀军、[4]张兵、[8]张杰[9]等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邓莉和冉光和[10]对重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发现重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影响显著。

以上研究虽已从不同视角详尽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以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些文献无疑为深入研究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奠定了有益的基础,然而,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宏观层面上或产业角度进行的,针对某一区域的研究很少,对西部贫困问题突出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利用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分析甘南藏族自治州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民纯收入、乡镇企业增加值等农村经济各指标的影响,探讨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并提出适合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对策,以期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和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甘南藏族自治州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灰色关联分析是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系统的灰色因素(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之间在系统发展演变过程中相对变化趋势是否一致进行定量刻画和比较分析,进而找出影响系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因素、主导和潜在因素。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折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2 指标选取

2.2.1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

从宏观层面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时,被最早普遍使用的一个指标是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率(FIR),它表示金融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金融资产包括货币性金融资产、证券性金融资产和具有各种用途的各类专项基金[2]。张杰(1995)指出,戈德史密斯指标完整的表达式为(M2+L+S)/GNP,其中M2为广义货币存量,L为各类贷款,S为有价证券[9]。在实证研究中,金融资产包括存贷款的指标设计方法是普遍的,如周力(2002)等的研究[7]。

Levine认为,M2与GDP之比这个货币化指标既不能度量负债的来源,也不能度量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实际上这一比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理论联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金融部门的功能,进而他认为,银行信用是度量金融发展的有用指标[11]。按照Arestis、Demetriades & Luintel(2001)的作法,可以以银行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L/GDP)来作为另一个度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12]。

Kar and Pentecost(2001)又在研究中采用了五种金融发展指标:第一,货币与收入的比率;第二,银行储蓄与收入的比率;第三,私人部门贷款与收入的比率;第四,私人部门贷款与国内借款的比率;第五,国内贷款与收入的比率[13]。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但由于农业发展银行事实上是“收购银行”,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管理,对农业和农村的直接金融支持主要来自于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因此,本文所指的农村金融机构只包括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借鉴上述指标体系的思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影响的重要程度,本文选取了如下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1)农村金融规模指标。 ①农村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比重;②农村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

(2)农村金融支农程度指标。①农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②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

2.2.2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收入水平提高等方面。因此,本文选取了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乡镇企业增加值作为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2.3 数据来源

有关甘肃金融的各项指标来自于《甘肃金融年鉴》1999~2005年各期。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主要来自于《甘肃统计年鉴》1999~2005年各期、《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9~2005年各期。具体资料见表1、表2。

3.甘南藏族自治州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3.1 各因素及序列值

本文中,母因素――农村金融各项指标为:y[1](存款规模):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y[2](贷款规模):农村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y[3](农业贷款规模):农业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y[4](乡镇企业贷款规模):乡镇企业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子因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指标

为:x[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万元);x[2]:农村人均纯收入(元);x[3]:乡镇企业增加值(万元)。本文所用各数据见表3。

3.2 初值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

3.3.1 农村金融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第1列、第2列除第1行外其他元素都较大, 说明甘南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的影响都较大。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农民收入及农业增长就越快。第3列数据相对小于其他各列,即子因素x[3]与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较小,说明乡镇企业增加值与农村金融的关系不甚紧密,这与乡镇企业可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金融支持有关。

3.3.2 农村存款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不高。第1行数值的排序依次为r[13]>r[12]>r[11],且r[11]=[存款规模,农林牧渔业增加值]=0.4966和r[12]=[存款规模,农民收入]=0.529,是关联矩阵中最小的两个数值,说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对农村存款的影响不大,这是因为(1) 甘南藏族自治州农村十分贫困,农牧民收入相当低,农村内部自身积累资金能力差;(2)牧区游牧经营方式使牧民远离城镇,同时交通工具落后、交通设施不完备,牧民存款不便,金融机构组织存款的难度大;(3)甘南州是藏民族聚居区,州内藏传佛教活动盛行,大部分农牧民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将收入中的结余部分会捐献给寺院,很少存入金融机构。(4)乡镇企业一般都在城镇,所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存款的贡献率较高。

3.3.3 涉农贷款大于涉农存款,农村金融机构无转贷问题。目前,其他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转贷现象。即农村金融机构在当地吸收的存款远远大于向当地农村发放的贷款,信贷资金转移到了城市,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但从上述计算结果看,第2、3、4行前两位数值都大于第1行,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在1998~2003年期间年从农村吸收的存款少于向农村的贷款。这可以从国家每年向甘南州农村注入信贷资金得到解释。

3.3.4 农业贷款对农林牧渔业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不大。第2行前两位数值r[21]、r[22]分别比第3行r[31]、r[32]大,说明农村贷款规模对农林牧渔业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要大于农业贷款对农林牧渔业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可见,直接投放于农牧业领域的贷款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农牧业增加值和农牧民收入。这与贷款结构与投向不合理、贷款效益不高的现实是相符的。

3.3.5 农业贷款有挪作他用的现象。第3行数值的排序依次为r[32]>r[31]>r[33],说明农业贷款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相对高于其对农林牧渔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这是因为:(1)甘南藏族自治州乡镇企业从事的经营主要在非农牧业领域,因此农业贷款对其增加值的影响很小;(2)甘南藏族自治州牧区牧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草场退化、草原超载现象严重,农区属高寒阴湿地区,农作物生长缓慢、产量低、农业成本高、农牧业产品市场低迷,使农牧业经营风险大、收入低,因此,农牧民不会将农业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农牧业经营,而是投入到其他如旅游、运输、商贸、劳务输出等收入高、风险小的经营领域。所以,当农业贷款增加时,农牧民收入增幅相对较明显,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增幅较小。

3.3.6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金融的依赖度不高,但可有效带动农牧业经济增长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第4行数值的排序依次为r[41]>r[42]>r[43],说明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的影响都较大,这是因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乡镇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一方面为农牧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就地取材,从事旅游、采矿、藏药及其他农牧业产品加工,很好地消化了当地的农牧业产品,从而使农牧业增加值提高。

4.对策建议

4.1 在原有信贷支持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政策性金融投入为增加农业生产资金和缓解农村贫困,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这就需要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来进行资金分配,加大政策性金融对民族地区农村的投入。

4.2 以服务“三农”为市场定位,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取向不能急于走商业化的道路,其服务方向、办社宗旨和经营管理机制的选择和实施,应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和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把信用社办成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区域性、多样性的合作金融组织。

4.3 建立农业风险的规避和分散机制,以吸引商业性金融的投入资金的趋利性、信息不对称及无规模经济的客观现实使得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将资金投放到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以及规模小、分散、缺少抵押担保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因此,应该建立农业风险的规避和分散机制,来吸引商业性金融的投入。建议: (1)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锁定农牧业生产的收益。(2)鼓励担保机构和担保方式创新。由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允许农户和农村企业所拥有的未来农作物的收益权、宅基地、耕地、企业存货、应收账款等作为担保手段。(3)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务。结合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制定农牧业风险管理专项规划,统筹农业保险发展和政府救济,加大财政对农牧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发挥再保险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引入外资保险公司开办农牧业保险。鼓励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探索和发展农牧业保险的有效方式。发展互助合作保险组织,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自办、代办和与政府联办农牧业保险。

4.4 以结构调整、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主导,调整贷款投向,突出贷款重点应改变目前农牧业产品加工业以非农企业为主的局面,金融机构应支持农牧民自主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农牧业产品附加值留在农村;因地制宜,重点支持在当地具有农牧业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的产业。如高科技养畜、藏医药开发,牛羊皮、毛、肉、乳等精加工和深加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产品开发,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山珍野菜的深加工,治理草场退化、沙化和鼠害等。这既可以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降低农牧业贷款风险,还可从根本上防范农业贷款的挪用现象,从而使农业贷款能够发挥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藏高原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研究》(项目编号:06BJY0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休.T.帕特里克. 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67.

[2][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23-24.

[3]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4]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其结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11).

[5]王广谦.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及金融贡献度[J].经济研究,1996,(5).

[6]孟猛. 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对我国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3,(1).

[7]周立.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华南金融研究,2002,(1).

[8]张兵.中国农村金融深化的实证检验与比较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2).

[9]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 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78.

[10]邓莉,冉光和.重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8).

[11] Levine,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R]. IMF Working Paper, 1996: 1678.

[12] Arestis P, Demetriades P & Luintel B.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ole of Stock Market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2001.33,(1).

[13] Kar ,Muhsin and Pentecost ,Eric [J ].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n Jurkey :Furthey Evi dence on Cau sality Issue,Loughborough University Economics Research Paper No. 00/ 27.

[作者简介]赵晓芳(1965-),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6

吉林省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各有差异,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很大。为了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就需要准确地对省内各市县农业经济类型进行划分,以期做到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本文采用一种改进的k-均值聚类分析技术对所采集的吉林省各县市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对吉林省各地农业经济类型进行划分,揭示各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势,为加快全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二、改进的聚类算法基本原理

改进的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对数据集合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树及相应的聚类中心矩阵;接着从聚类树中查找较早形成的大类,并计算其聚类中心,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较好的聚类数k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初试聚类中心集合;最后通过k-均值算法进行聚类分析。

虽然此改进算法需要我们人为的设定条件,但是这些条件都是在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之后的数据基础上得来的,比经典的k-均值算法的直接判断聚类数和随机抽取初始聚类中心要具有明显的优势。根据本文待挖掘的数据量和系统聚类的结果,初始条件设定如下:被判定为较早形成的大类聚类,其包含的数据对象应大于4,与下一次合并的聚类间距越小越好,且应小于所有聚类过程中的聚类间距均值。

三、改进的聚类算法在吉林农业经济类型划分中的应用

(一)分类指标的选择

农业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复杂的系统,要正确地划分农业经济类型,首先必须选择一套能全面反映当前农业经济状况的指标体系。为此我们根据吉林农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对农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子作为聚类指标,通过实地调查和对统计资料的综合分析,选定以下10个指标:X1 ,年平均降水量;X2 ,年平均温度;X3 ,农业人口;X4 ,每公顷粮食产量;X5 ,农业机械总动力;X6 ,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X7 ,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X8 ,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X9,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X10 ,人均收入。

(二)数据准备

根据以上10项指标,我们通过查阅2010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可以得到吉林省各地区农业经济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吉林省统计年鉴》整理。

(三)数据挖掘结果

首先对以上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之后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到聚类树,分析聚类树及聚类间距我们可以得到初始聚类数为k=5。之后,本文进行k=5的k-均值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成员表如下:

(四)结果分析

方差分析表的结果表明,分类后各变量在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都是显著的(p值基本都小于0.05,接近于零),表示把20个县市地区分成5类是比较合理的。

第一类,梨树、伊通、公主岭、双辽、东丰、长岭6个县市。这些县市年平均温度较高,降水较少,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都比较小,牧业相对于林业、渔业有明显的优势,其人居收入相对较高。这类地区应该对其农业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使农林牧副业各产业协调发展。

第二类,桦甸、通化、辉南3个县市。这类县市农、林、牧渔各业都有一定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居于全省中上等水平,其振兴经济最好的途径就是各业协调发展,根据各县实际情况,积极引进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第三类,农安、榆树、德惠、扶余4个县市。这类县市虽然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很高,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降水贫乏,从而制约了该类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对此,应该采取兴修水利的措施来缓解雨水不足的现状。此外,应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多种经营,稳步发展其农业经济。

第四类,蛟河市、梅河口市。这两个市的农业经济状况是所有县市中最好的,该地区雨水充足、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较高、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林业和渔业发展较其他地区有明显优势且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各地区。因此,该类地区应注意保持其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兼顾畜牧业的发展,做到以优势产业拉动劣势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五类,九台、永吉、舒兰、磐石、东辽5个县市。这类县市自然条件适宜、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很高,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协调发展较好。该地区应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实行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兼顾其他各业的农业发展思路。

四、结论

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类型的划分中,极大地改善了以往的划分方式。本文通过聚类分析方式对吉林省农业经济数据进行了数据挖掘,并提出了一种聚类分析的改进方法,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农业经济类型的分类中,使得对农业经济类型的划分更客观、可靠。

参考文献:

①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②汤效琴,戴如源.数据挖掘中聚类分析的技术方法[J].微计算机信息,2003(19)

③张红云等.数据挖掘中聚类算法比较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