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1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成因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强;注册会计师难以维护客观、公正的原则处理执业过程的问题;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判断的质量不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股东和注册会计师自身品德不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等。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乏

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职业赖以存在并且得到不断发展的信条和灵魂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最主要特征,也是保持其职业操守的根本所在。然而,在我国,由于收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独立性。据统计,脱钩改制后我国有5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6万多名注册会计师。不少会计师事务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不是以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占领市场,而是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和支付回扣、佣金等方式,甚至以丧失独立性为代价,对企业管理当局言听计从,以求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群体在社会地位、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局限性,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这是导致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根本原因所在。

2、注册会计师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总体水平不高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晚,与注册会计师制度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我国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和行业从业人员队伍中,从职业素质上看,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不如意,年龄偏大的缺乏必要的现代会计知识,年龄小的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缺少实践经验,因而缺乏领军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注册会计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由此看来,不少注册会计师不具备必要的敬业精神,漠视造假对职业信誉的影响,对一些必要的审计程序不按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风险很大,更有一些注册会计师目光短浅,不惜以损害事务所信誉乃至行业形象为代价,主动参与造假。

3、对注册会计师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沿袭了行政体制,属于政府干预型管理体制,由于行业利益的软约束和信息不对称,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还不够,从而难以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财务信息失真和审计造假问题。但是时至今日,真正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应该承担的民事责任诉讼案件仍然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因审计造假而受到的查处责令赔偿概率较低,即使被发现,受到处罚的力度也较低,因此,造假的成本仍然远远低于造假的收益。可见,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由上述的职业道德问题看来,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注册会计师的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渐进的培育过程,需要注册会计师自我完善,行业协会的积极培养,以及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和职业环境的逐步改善。

1、相关法律的完善

完善相关法规建设,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得以贯彻落实。首先,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建立起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体系,进一步修订《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实施细则,保证注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能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业务。其次要衔接好各法律之间的关系,明确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法律责任,使法律能真正起到保护守法者的合法权益。

2、执业环境的完善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个人修养,社会环境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执业环境是保障注册会计师客观、公正执业的必要外部条件,而要想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当务之急就是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规范会计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设定最低收费标准,用市场机制引导按质论价,限制低价无序竞争。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力度,对于弄虚作假的企业和个人公开曝光,使违法事件无处可逃。整合各事务所资源,走规模经营,发展集团会计师事务所。

3、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形式

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与禁入制度,严把行业入门关,不仅从学历上,还要从思想道德方面进行考察,从根源上减少各方面素质不过硬的人。而对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在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或有关后续教育中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使注册会计师具备专业知识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职业敏感性。

综上所述,人们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的认识,要理性全面地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调和的方式,既要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因素出发,又要结合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因素。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应该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以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指导;心血管介入;依从性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治疗方法,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1]。而焦虑抑郁等情绪又会反射性的引起生理上的改变,中度以上的焦虑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率加快,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得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2],可见这种情绪对于疾病的好转和恢复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探讨了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运用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进行干预,是否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提高患者诊治的依从性。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来我科就诊进行心血管介入性检查的患者共90例,经临床检查全部病例均有进行介入性检查的适应症,无严重禁忌症。90例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21~68岁,平均49岁。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上均衡可比。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内科对症支持治疗,要求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即填写Hamiton焦虑量表和我科自制问卷,以了解患者的焦虑情况和其对于接受治疗和介入性检查的依从性,和不愿接受治疗的主客观原因。然后针对收集得到资料为患者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计划,并应用于干预组患者的治疗,对照组只行常规内科治疗。具体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计划包括:(1)举办心血管健康知识讲座,并介绍介入性诊治的方法和优缺点和风险,每周1-2次,每次1个小时;(2)在病房和科室内外设立宣传橱窗,对心血管介入治疗进行介绍,组织患者及家属共同观看科普教学录像,增加知晓率,减少焦虑情绪;(3)由主治医师、外科手术医生和主管护士组成护理指导小组,定期对患者进行访视,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惑,观察分析患者的思维和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安慰、教育、鼓励患者,承认并愿意接受疾病事实和采取介入性治疗的必要性。又主管护士定期为他们讲解术前和术后护理的方法。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 < 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焦虑量表测试结果的比较干预组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焦虑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焦虑量表测试结果比较

注:* P

2.2 两组对介入性诊治接受程度的比较 经过相应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后,干预组对于心血管介入性治疗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依从性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表2 两组对介入性诊治接受程度比较(例,%)

注:χ2=42.78,P < 0.01.

3讨论

在对本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时,笔者发现,患者对于心血管介入诊治的依从性低,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讲,通常是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表示过分忧虑和担心,过高地估计了疾病的危险性,绝大多数人对于介入性治疗比较陌生,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因此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和担忧。客观方面则主要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而选择不接受介入治疗。本次结果显示,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可以明显改善心血管介入诊治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的心情,从而提高他们接受介入性治疗的依从性。这与文献报道结果相同[3-4]。说明恰当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对于疾病风险和并发症有客观科学的认识,减少无端的恐惧心理。而医生护士的有效护理指导,又能够让患者产生被尊重、被关心的认同感,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建立应对疾病的积极的心态。这项举措大大展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顺娣, 仲玉琴, 陈静.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2) : 11-3.

[2]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2版.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2( 增订版): 235-38.

[3] 吴立新. 健康教育及护理指导对心血管介入诊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07, 14(10): 1743.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信息质量;主要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欲望的膨胀和职业犯罪率的上升,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职业道德问题。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会计从业人员如果具有良好的职业的道德,不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有利于贯彻执行我国的财经法规制度和维护我国的经济秩序。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增强自己的职业道德,通过良好的职业品质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来理解,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内必须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它不但体现了会计的职业特征,还能够调整会计的职业关系。它包括了会计职业与会计从业人员、其他职业以及会计从业人员和所服务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从狭义上来理解,会计职业道德仅仅指会计从业人员个人在其职业活动中所要遵守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不仅是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形式,还是会计行为规范的基础,与此同时,会计职业道德还可以充分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以及帮助会计从业者素质的提高。

二、增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必要性

第一,提高会计工作质量要求增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作为政府宏观调控、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准确与否,关系着能否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作为会计从业者,如果要成为德才兼具的管理者与理财着,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增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的两大核心任务。会计管理和会计信息则恰恰是这两大任务所必需的。但是,由于受到某些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影响,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会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以及在许多领域与环节出现造假的问题。第三,树立会计行业良好社会形象要求增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从业人员也在不断面临着外界的各种利益诱惑,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吸气的影响,在部分会计从业人员中,出现了贪污、奢侈浪费、弄虚造假等不良现象,对会计良好形象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会计行业如果要想让社会改变对其看法,会计从业人员唯有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因此,如果要想会计信息质量得到切实提高,亟需增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三、增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首先,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会计作为一种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其主要单位是货币,在核算和监督时需要采用专门的方法。会计人员作为这种管理活动的管理者,需要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专业教育使会计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及时更新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来完成,而让会计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来完成。目前,会计从业人员每年必须对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再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其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但仅仅依靠这种方式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会计从业人员走出去,通过参观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来开拓其视野,自觉加强职业道德的素养,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认识到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信息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对会计行业的规范,除了运用道德约束之外,还需要法律对其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如果要想把全部道德规范全部法律化是完全不可能的,原因在于把道德规范全部法律化之后所需的执法成本是任何国家财力都无法承担起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科技的不断进步,那些基本和重要的道德规范需要国家尽可能地将其法律化,从而使会计职业道德法律法国体系得到完善。与此同时,国家还需要加强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要严厉惩处那些不遵循行业规则、失信的企业或个人,对于那些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要让其马上退市,并且取缔参与造假的中介结构,对涉及造假的相关会计人员的资格证书予以吊销,禁止其再从事相关的职业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民事赔偿制度,为了维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使用者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对因相关人员造假对其造成的损失提讼,要求得到合理的赔偿。再次,完善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氛围。由于我国目前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内容还不够全面,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因此,完善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十分有必要。如果要想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必须加大监督和检查的力度。通过检查,对于那些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要予以严惩,除了取消其从业资质之外,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对于那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各级会计管理部门要对进行奖励。以反面案例为借鉴,以正面典型为标杆,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营造一种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良好氛围。最后,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系统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它是对各级会计管理部门所制定的措施、方法进行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内部控制体系,与会计业务相关的各个环节如会计记录、授权批准等可以通过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来自动防止错误、查找错误和纠正错误,进而实现遏制造假的目的。作为会计工作与会计从业人员生产出来的“产品”,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能力息息相关。因而,只有不断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的建设,才能充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田渊.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J].河南科技,2009(12):27-28.

[2]刘宝玲.抓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3):25-26.

[3]刘崇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现代经济信息,2010,No.302(16):225-226.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4

其实,“教师即道德家”这种观点是受实体思维或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实体思维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恒久不变的本质,这种本质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是脱离现象的存在。这种思维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也存在着一种本质,那就是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善”的,应该是完美的。而道德家是“完美”和“善”的持有者,因此“教师即道德家”。在现当代,这种观点受到越来越多批评。人们认为,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情感。“学校不是庙堂,教师不是圣人,也不必装作圣人”[3],这一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相反,人们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向善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累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4]。

生成性视阈下教师职业道德的嬗变

“教师不是道德家”,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生成论认为,道德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是向“善”的过程,是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的过程;一个由“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道德自律”向“道德自由”发展的过程。

(一)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和其他认知活动一样,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发展经历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层次)[5]。在服从阶段,教师主要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体的认知,并以此作为判定自己和他人可以作为和不可作为的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是道德的下限,是所有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恪守的。然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对教师道德外在规定的,是建立在外在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的,因而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体的认知未必能内化为教师个体自身的感受。在此阶段,教师还处于他律阶段[6]。在同化层次,教师对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已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从内心深处能够比较多的接受一些认同感,不再完全依赖于外在的监督,在许多情况下的遵守是出于主体的自觉。此时的教师处于他律和自律交接阶段。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最高层次———内化阶段,教师对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已经有了本质性的认识和把握,并将其内化为内在道德品质的一部分。教师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已经完全不需要外部的监督,而是出于教师个体主体的自觉。在此阶段,教师已经完全道德自律,完全获得道德自由。

(二)由“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识”道德认识作为对客观伦理的认识,同所有认识形式一样,都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道德感性认识和道德理性认识[7]。阿尔汉格尔斯基指出,伦理意识产生于经验过的道德认识转变为伦理的道德认识的过程中[8]。教师的道德感性认识以教师的道德实践为基础,是对教师客观道德现象的反映和对道德之间外部联系的把握。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客观环境(如教育事业、学生、教师群体等)都有着种种感受和不同的体验。这些反映到朴素的日常经验式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中,同时也由此产生了一些简单的道德规范、道德习惯和基本的道德意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又构建起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朴素的道德关系。国内学者许纪霖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我们都未有任何先验的和经验的理由来证明知识分子必定比其他人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倒过来反而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例子。”[9]简单性、自明性,以及阶段的概括性,都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感性认识阶段和水平上从事道德实践的。但对于道德更深层次的认知,从更好培养下一代的角度来说,仅停留在此阶段是不够的。因为教师道德感性认知和一般感性认知具有同样的局限性,它会很容易使教师陷入经验主义的漩涡。因此对于教师道德的本源、本质和规律就必须深入到教师的理性道德认识。教师的理性道德认识是一个形成道德概念、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过程。教师只有进行理性道德认知,才能认识教师道德为何物;只有进行道德理性认知,才有可能更为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内化为内身素质的一部分。

(三)由“道德他律”、“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由”“道德”是由“道”和“德”组成。孟子认为,“夫道,若大路然”(《孟子•告子下》),可见,“道”的语义学本义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规范”、“规矩”,是“人所共由”的规范;“德”与“得”相通,古人称“德者,得也”(《管子•心术上》)。这也就是说“德”事实上被理解为一个人内心对“道”的心得,是对“人所共由规范”理解的“心得”。一般来说,“人所共由的规范”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规范(制度规范),一种是内在的规范(即良心);“心得”也可分为形式上的心得(表面服从)和内心体验的心得(内心接受)。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教师对教师职业所共由规范理解的心得。而这一心得是由“他律”向“自律”,并将两者相结合呈现“自由”的过程。在他律层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和条款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道德法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有着朴素的单方面的尊重,此阶段的教师还处于服从即成规范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水平。教师职业道德往往以“必须履行”的形式来实现。虽然教师个体在一定程度上遵守教师条例,但由于未能真正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本意,未能从心灵上真正的认同道德规范,因而教师个体道德行为具有被动性,往往因为来自外界的舆论和现有的道德规范的压力而不得不服从。在自律层次,教师个体的良心发挥主导作用,良心对道德主体起监督作用,对于那些符合道德义务要求的道德意识及行为给予鼓励,否则便给予纠正和弱化。如果说义务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具有强迫性,那么教师良心则是教师个体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第一次的升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体表现出来的意识状态,具有主观性和个体性,而难以满足社会普适性的要求,难免会走向道德唯意志论。自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10]。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法则存在的理由”[11]。如果说教师职业道德的他律层次具有消极的被动性,自律层次具有某种盲目性和随意性,那么自由层次则扬弃了前两个层次所具有的片面性,把被动性与主动性融为一体。在这一层次,教师将道德本身作为自己的追求对象,为道德而道德,从而形成将自身和社会要求有机结合的道德绝对律令。

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策略

教师不是道德家,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性的道德。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道德,可以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教师是应该有道德的,而教师职业的示范性要求教师个体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关系到学生是否幸福。这也就是说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生成式教师职业道德信念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然生就的,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本质主义(实体)思维支配下的道德观关注的是教师个体以外的客观世界、抽象本质,是一个“目中无人”的道德,是工具论的道德,而生成思维是“目中有人”的思维。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以教师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以“善”为目标,是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他律”向“自由”的发展过程,它不断引导教师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超越“预成论”、树立“生成”的职业道德意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应该注意自己的道德成长,为自己设立好目标,既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太高容易导致挫败情绪增加,太低不利于道德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来说,也要正确认识现有的教师职业道德现象和职业道德问题。对社会来说,人们往往对教师的个人道德持高标准的态度,要求教师在每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起到表率作用。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如前所述,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个人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之间的内在差异,泛化了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种底线道德,是对所有教师的最低要求,没有必要对教师私德提出高度理想化的要求,没有必要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道德家。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要降低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而是应该理性对待。

(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自觉意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个体自我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道德自觉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道德自觉试图摆脱外在奴役,成为自我;同时把个体的道德和外在情景联系起来,试图把自己的道德体验与道德行动融为一体进行反思。教师职业道德自觉,首先意味着教师对自身道德生活的体验,倡导教师通过职业道德自觉不断地研究所面对的学生、环境和自我在教师专业生活中的挑战和变革。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对现有职业道德的自我认识,对“我们的职业道德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将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等等给予思考和解答。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应树立高远的职业道德理想。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就是教师主体为自己设立的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模式所期望达到的最高目标。最后,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对现有道德的反思和批判。唯有职业道德自觉被唤醒之后,教师才有可能觉察到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认识到自身在教师事业中的责任担当,唤醒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5

道德和职业道德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经济关系中产生的,是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持人类社会有序和发展服务的。金融职业道德首先属于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有的现象,它最终由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决定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维系的,是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金融职业道德,同时又是由职业关系决定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劳动和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对各种从业人员规定的、起自我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金融职业道德是金融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因此,金融职业道德不仅具有道德基本的特性,同时具有行业的独特性。

1)金融职业道德的理想性。

理想性是指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既有来自现实的一面,又有高于现实的一面。道德提倡的行为不全是人们已做到的,而是人们应该有的行为;不仅是人们能够做到的,而且是人们经过努力才能够做到的,正因为这样,金融职业道德就要成为引导职工的精神力量,成为金融职工的精神追求。

2)金融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道德归根到底是诉诸内心信念、自觉自愿而不是强迫的。法律调节社会关系凭借的是国家政权、司法机关等外在的强制性,道德凭借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诉诸个人良心,靠自觉选择行为。可见,金融职业道德就是要求职工将外在的金融工作规则规范,通过教育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内化为自身自觉自愿的思想和行为。

3)金融职业道德的广泛性。

法律总是在立法范围内调节社会各种关系,相对于社会生活总是有限的。道德不仅干预法以内的事,而且干预一切人与人、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行为。道德还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实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各种行为都涉及“合理不合理”“应当不应当”的问题。基于道德广泛性的特点而生的金融职业道德同样具有广泛性,金融职业道德涉及到金融工作的方方面面。4)金融职业道德的稳定性。稳定性是从道德作用时间的长短来说的。道德能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成为信念、情感,成为民族传统习惯和社会心理的组成部分。金融职业道德就是应该成为金融行业的长久稳定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准则。只有恒久稳定的职业道德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金融行业的建设发展。

2金融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1)客户利益大于天,人民的利益大于天,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

“客户”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金融行业服务对象而言的,在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广大的客户其实就是人民大众。客户利益大于天,也就是人民的利益大于天,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这是金融业广大员工第一重要的道德规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保险、投资等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只有坚持把客户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来达到。金融业只有通过为客户提供优良的存贷、结算、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在满足客户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盈利。只有在金融职业道德中坚持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才能实现,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为人民服务,也正符合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即也是金融职业道德的理想性特征在现实中的具体展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金融职业道德的一种精神追求,就是一种内心的理念,是全体金融职工认同的并愿意践行的理念。

2)坚持“诚信为本”的金融行业的生命线不动摇。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的确,诚信是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前提,也是每一个行业繁荣昌盛的基准。金融的诚信建立在金钱和财富之上,然而却比那些有形的财富显得更加珍贵。把诚信作为根基,金融的生命之厦才会更加稳定,社会的经济体系才会更加稳定。我们身为金融人,引以为傲的金融这个行业能为无数人带来了福祉,但骄傲同时,考验着我们的又是人们心中对信用的定义。当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是否会坚定自己的原则,是否让信用不变质的留存,值得拥有强大的灵魂来占据邪恶的根源。讲诚信、严守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金融行业发展的基础,是金融事业发展的立业之本。金融业专门经营货币这一特殊的商品,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必须依赖于建立牢固的与客户之间的信用关系。因此,“诚信为本”这一金融职业道德就是金融业的生命线。纵观整个经济体系,诚信无疑是社会游戏的基本规则,蔑视诚信会使自己的信用破产。因此,金融行业的员工不但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金融政策、法规和法令,还要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比如银行员工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维护银行素有的三铁即“铁账、铁款、铁算盘”的形象;保险员工面对客户就要把各项条款解释清楚;证券期货员工就要把各项数据和各项条款真实呈现,努力做到恪守信用,品德高尚,公私分明,严守机密,确保信誉。

3)坚持礼仪修养,提高服务质量。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是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他必定时时处处按照一定的礼仪风范。金融礼仪修养是指金融行业员工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要求,结合金融行业特性,在礼仪品德、意识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也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为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正衣冠、注言行、讲礼仪、重修养”,金融行业的服务人员在工作中合理地运用礼仪规范,不仅可以塑造服务人员和金融企业良好的形象,更可以树立起受客户欢迎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巧,能让服务人员在和客户交往中赢得理解、好感和信任。同时,作为服务人员来说,学习和运用服务礼仪,不仅是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提高双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对于服务人员来说,如何做好服务工作,不仅需要职业技能,更需要懂得服务礼仪规范:热情周到的态度、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灵活、规范的事件处理能力。礼仪修养对于提升个人职业水准素养具有重要的衡量意义,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所服务的企业或行业的形象。

3正确理解金融行业对员工业务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4601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同,职业道德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作为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其定义为“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会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将会计工作做好的前提与基础,是将会计数据信息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使整个会计行业能够生存发展的根本。因此,必须要加强高校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1 加强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高校的会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中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非常少,有的高校甚至根本没有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是我国未来的会计事业的骨干力量,是日后企业会计队伍的储备军,因此,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素质,将对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要使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为以后的会计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各大高校就应该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思想品质,促进学生的内在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将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转化为未来会计职业中遵循的职业信念与活动标准。相反的,高校不注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不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那么在他们从事会计工作时,就很容易为谋取个人的利益或单位的利益而对会计数据信息进行造假。

高校会计专业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德才兼备,拥有良好的整体综合素质,才能承担起我国会计事业未来的建设者与贯彻会计法规的执行者。各大高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际业务处理的能力,还要强调学生对相关的会计法规的掌握,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性的会计人才。

2 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学生缺乏培养自身会计职业道德的意识

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教师与学生对于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更为重视,老师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缺乏认识,学生对于自身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就更没有意识了。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了解作为会计职业者应承担的责任,不懂得会计职业的诚信为本操守。他们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意识,从思想上就没有对加强自身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引起重视,导致大多数高校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不具备应有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不利于改善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更不利于解决我国会计数据信息失真的问题。

2.2 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而是需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在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还没引进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到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还没形成相关的教学体系,只是有些会计专业的老师根据个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一些会计职业道德的启发教育,但更多的还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却不够重视。

2.3 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相应的会计社会实践机会

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数据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很多单位都不愿为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又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就使高校学生对于业务实践与职业风险缺乏理解,使高校学生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难以自觉遵守相应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3 加强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3.1 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这样的课程体系设计偏重于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对于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则很少涉及,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高校应增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在会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纳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通过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领悟会计职业者的专业精神,树立会计职业道德理念、维护会计职业声誉并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纳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使各方面对高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引起重视,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确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从而使高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不断提高。

3.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的教育和培养,它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是潜移默化的、循序渐进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课程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因此,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具体的方法可包括:开展项目教学、研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科知识得到扩展了解,对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加深理解,还使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今后的会计职业工作中能够正确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

3.3 加强高校学生的会计实践教学

高校应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实训课程,模拟现实的会计操作流程、并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建立相应的会计监督体系,使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了解会计的工作流程;在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时老师可穿插讲解在实际的会计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对虚假的会计数据与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和判断;高校还应该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实习机会,尤其是使学生能到会计事务所进行实习,这样可使学生接触并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不到的会计知识,比如:资产评估、验资、年度会计报表的审计等会计业务知识。

3.4 加强对会计专业教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不仅要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要重视对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树立与其会计专业老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实践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漫长的过程,如果会计专业的教师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或者教师本身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低下,这些都会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会计专业教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4 结束语

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校不仅要注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雨.会计人员素质与会计诚信——浅谈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市场,2012,(15):159160.

[2]朱泽峰.浅谈高校会计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科技与生活,2010,(7):169.

[3]张乐君.浅谈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9,(1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