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年度战略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年度战略计划范文1
【关键字】审计管理 组织发展 战略计划 启示
李金华审计长在今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当前审计管理不到位、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落实‘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在参加审计署赴澳大利亚中长期培训期间,笔者对澳大利亚审计署(Australian National Audit Office,以下简称ANAO)的审计管理,主要是“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与研究,并结合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现状的了解,对加强和改进我国政府审计管理进行了思考。
一、ANAO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2004年7月,ANAO公布了《2004至2007年组织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组织发展计划”)。“组织发展计划”是关于ANAO未来三年计划编制、战略规划和实施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ANAO将自身作为一个组织,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提出的发展计划。它明确了ANAO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相应对策,以及为落实“组织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
(一) 主要任务与发展目标未来几年,ANAO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对公共部门的管理绩效和管理责任开展独立审计,并向议会提供如何促进公共部门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的保证。其组织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全球范围内开展公共部门独立审计和提供相关服务的领导者。
(二) 重点工作事项ANAO的主要任务与发展目标最终靠ANAO在重点工作事项实施“组织发展计划”所取得的审计成果体现出来。为此,“组织发展计划”提出了ANAO未来几年在以下四个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对策。
1、ANAO的委托人。主要包括议会(主要委托人)、政府和公共部门。
(1)具体发展目标。一是及时、高质量地向委托人提供对公共部门的管理绩效和管理责任的审计鉴证服务;二是使委托人更加理解和配合审计署的工作任务;三是使委托人更加充分认可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成果在提高公共管理方面的贡献与价值。
(2)对策。一是进一步加强同议会、议会有关委员会(特别是议会公共会计与审计委员会、有关委员会的秘书处和对应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二是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与公共部门委托人的交流和对话;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政策、部门规章以及公共服务专业需求和国际准则的理解与细化;四是加强与公共或私有的审计组织,包括职业会计与审计团体的联络与合作。
2、ANAO的产品与服务。主要产品与服务包括;独立对所有公共部门与单位开展的财务报表审计;独立选择部分公共部门和单位开展的绩效审计和业务支持程序审计(Business Sopport Process Audits),以及良好实务指南(Better Practice Guides)。
(1)具体发展目标。一是独立公正地按照公认的审计准则对所有的澳大利亚政府部门(或单位)开展财务报表审计;二是根据审计长的要求或有关专业标准的要求,提供一系列包括绩效审计、鉴证审计和信息支持活动在内的服务;三是最大限度地使用ANAO产品和服务,扩大其影响力。
(2)对策。一是在最有利于促进提高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的审计主题上,形成综合、有针对性的审计结果(产品);二是提高ANA0产品和服务的公开透明度;三是进一步提高IT审计能力;四是加强ANAO的国内和国际交流活动,扩大ANAO产出与成果;五是对ANAO的活动和产品实行系统而又灵活的质量控制。
3、ANAO的工作人员(People)。主要是指那些努力致力于实现ANAO发展目标的人们。
(1)具体发展目标。一是使审计人员保持长期的、可持续的、高度熟练的工作能力;二是创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的工作团队和工作环境;三是在工作实践中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并进行创新。
(2)对策。一是制定人力资源计划,促进ANAO始终保持最佳的人力需求和技术能力;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实践吸引和保留高水平人员;三是在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发展;四是兼顾外部环境变化和个人能力发展,促进提高工作绩效与改善工作环境;五是认可和奖励努力实现ANAO价值取向的行为。
4、ANAO的工作绩效(Business Perform -ante)。主要是指总结和发展ANAO的工作方法、支撑体系和工作程序,以实现各项工作的最佳绩效。
(1)具体发展目标。一是提供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支撑体系和管理实践;二是确保ANAO始终具备适应未来审计发展要求的工作创新。
(2)对策。一是关注和借鉴当代的工作技术与方法、实践经验以满足ANAO的各项发展要求;二是关注和借鉴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和绩效衡量状况,为确定ANAO的发展方向提供支持;三是加强论坛建设,鼓励在更大范围内参与组织发展决策。
(三) 战略计划框架。
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以 “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ANAO在分析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括“部门预算”、“审计业务(滚动)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舞弊控制计划”和“单项业务绩效协定”在内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共同构成了ANAO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在“组织发展计划”中,ANAO充分认识到,未来几年外部环境将对ANAO的工作开展和法律职责履行产生重要而又持续的影响。ANAO面临的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共部门的操作环境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不断发展的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化管理责任和合同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服务需求;澳大利亚持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预期;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持续投入使用;为保持组织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二是职业会计和审计的不断发展。如对健全的公司(组织)治理的持续关注;《澳大利亚2004年审计改革和公司信息披露法案》(Audit Reform and Corporate Disclosure Bill2004,又称9号法案,该法案涉及大量关于公司审计方面的原则性规定,对公共公司审计过程中审计师的注册登记制度和审计师的独立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的实施;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对审计方法的重新评估,包括对合法性的评估;提供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更趋合理,鉴证审计更强调“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三重底线”(Triple Bottonxf Line,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以及其他关联需求。
根据上述环境变化,ANAO制定的战略计划主要有如下内容:
1、ANAO的部门预算(Portfolio Budget Statement)。部门预算每年由ANAO准备并向议会提供。主要是为实施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交议会时,ANAO还需列示提出此项预算的考虑和部门绩效考核,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成果。
2、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Business Plan)。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实施“组织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旨在明确提出如何逐步实现“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可利用的审计资源,ANAO在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制定了“绩效计分表”(Scorecard)以方便评估、监督和衡量自身的绩效。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以三年为周期的滚动计划,但是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和修订。需要说明的是,具体的审计项目是在ANAO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Audit Work Programme)中列示的。
3、风险管理计划(Risk Management Plan)。ANAO各项战略计划框架的实施需要风险管理计划的有力支持。ANAO每年都对其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修改业务要求,控制环境,分析“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主要风险水平,提出解决之道,并在向议会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中专门陈述。审计委员会具体负责监督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强化了审计署的组织发展管理框架,它既考虑战略层次的风险又考虑操作层次的风险。
4、舞弊控制计划(Fraud Control Plan)。舞弊控制计划是与风险管理计划直接相关的重要战略性文件,也可以说是风险管理计划的延伸。按照2002年5月修订后的《联邦舞弊控制指南》的要求,ANAO于2004年9月,制定了全面的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为适应环境的变化,ANAO至少每两年要检查一次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重点是识别和分析所有与审计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的舞弊风险都由风险所在单位的上一级部门确定和处理。目前,按照《联邦舞弊控制指南》第8节的要求,ANAO每年向司法部报告当年的舞弊控制计划执行情况。
年度战略计划范文2
现在执行力在企业里提得比较响,但执行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才算好的执行,环境变化了该如何执行,并没有真正地研究过,很多企业还简单地停留在理念的灌输和政策的宣导上,培养员工以业绩为中心的执行文化,却少有执行的标杆和尺度。这不能不说是企业执行力的一大缺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从计划开始,强调企业的计划力。
企业营销计划是企业在上个计划执行的基础上全面分析营销影响因素和各个环节之后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对营销工作的全面反省和提高,是对自身营销理论与实践最深刻的认识。我周围的很多朋友常常发出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感叹,尤其是做营销的,做得好的哪一个不是在与时间赛跑。推出的一个新品刚刚上架,竞争对手相似的新品也上市了。当自己的销售情况稍有好转,竞争对手开始发动价格战。心急火燎地解决了这边的窜货问题,那边又出现了压价冲货,整个营销队伍成了救火队伍。营销人员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真的束手无策吗?事实上,营销计划就是对付变化的有力武器,如果把握了变化的规律,我们甚至可以引领变化。
计划如何迎合变化呢?笔者认为有五点诀窍。
掌握企业成功关键因素(KFS)是营销计划制定的基础工作。
成功关键因素是影响企业成功的关键因子,把握住这些关键因子,企业就会在制定营销计划时,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和利用资源,不会陷于无谓的浪费。
行业不同,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同。对于流通企业,诸如百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单位面积的销售额。因此,对商场的选址和布局,组织和调动货品,货品的陈列和出样,促销时机和商品的选择,都要有通盘的考虑。而对于家电企业,成功关键因素就显得比较复杂,似乎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的管理水平同样重要,成功的家电企业必然是哑铃型的企业,那种放弃两端,注重中间生产的企业,比如格兰仕等,要么转型,要么等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家电企业中,已显露出技术和市场这只天平对企业的影响,本土企业依靠市场运作,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取得霸主地位,而在现在技术升级换代的时期,跨国企业又卷土重来,有重新夺回霸主地位之势。家电企业做计划,就必须考虑到技术的发展走势和市场的竞争态势,做好技术与市场的平衡和衔接。对于快速消费品(FMCG)而言,加快货品的流转速度,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广告和销售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
围绕成功关键因素,我们可以考虑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是如何影响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的,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因此,掌握了成功的关键因素,计划就会有章可循,不会无的放矢,应变计划也有了,不打无准备之仗。成功关键因素分析使我们把计划的80%的内容已经考虑进去了。
营销战略计划,执行计划,操作计划各有分工,互为补充。
营销计划的三个层次,战略计划,执行计划,操作计划分别从时间上与三年或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季度或月计划相对应。其中战略计划指明方向性的问题,是企业高层在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做全方位的思考以后所做的总体部署。战略计划越是清晰,对周围的环境变化反应越敏捷,采取的措施越果断。有时候,很难对战略计划的价值做评估,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已经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最终决定了企业的成败。执行计划是对战略计划的贯彻落实,基本是在一年内对营销资源的规划和使用安排。操作计划是对执行计划的具体落实,操作计划并不完全是基层员工的职责,它需要发挥全员的智慧,并且利用企业原先积累的经验,往往是操作计划上的失误而使整个全盘计划泡汤,“魔鬼往往隐藏于细节之中”,操作计划制定的好坏可以衡量一个企业的营销计划能力。
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营销战略计划、执行计划和操作计划相互脱节,要避免这个现象的发生,需要用“目标-手段”链来规划整个计划,使之成为有机的体系。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下一层级的目标是这一层级的手段,把各个层级的“目标-手段”串联起来就构成一条“目标-手段”链。目标的制定要符合SMART标准:SMART是以下五个词的简称,特定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一致同意的(agreed upon)、现实可行的(realistic)、时间相关的(time related)。
比如,一个家电企业这一年度的总的目标是“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5%,完成销售额118亿,市场占有率提高5%,达到25%,应收账款控制在5%以内,回款率95%以上,营销费用控制在销售额的20%”。这样的目标制定出来,那么就要分析销售增长的源泉是什么?增长的源泉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的自然增长,另外一个是抢夺竞争对手的市场。要实现这样的增长需要什么手段?在老产品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利用新品抢占市场?是否可以通过营销网络延伸来实现增长?一般企业的营销费用每一年占销售额的比例基本是持平的,那么营销费用的增长比例与销售额的增长比例是一致的,我们就可以根据上一年度的营销费用的执行情况,合理地规划下一年度的营销费用。这样在各个营销项目的用度上不至于太离谱。那么这一年度的任务可以是:“有50个新品上市,达到销售额10亿;营销渠道重心向下移,开发县级市场;把销售队伍扩大到500人,成立西南分公司;规划合理的产品线组合和销售政策。”
营销执行难的根源是计划出现偏差,计划出现偏差的根源是计划没有控制和更新程序。
我们经常被所谓执行难所困扰,要追究执行难的原因,有人更愿意归结为人,这也造成了营销人员流动性大的原因之一,营销人员引咎辞职,而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执行难照样存在,殊不知我们在实施计划的方法上可能开始就错了。其实,计划出现偏差并不可怕,问题在于是否对计划的实施结果进行跟踪并采取有力措施,并在下一个阶段对计划进行修正,处理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偏差。“PDCA”工具在执行计划中是一个不错的思考方法。“PDCA”俗称戴明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提出来的。PDCA的含义如下:P(PLAN)代表计划;D(DO)代表执行;C(CHECK)代表检查;A(ACTION)代表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这个循环的时间可长可短,短的就是一个促销方案,持续时间半个月,长的可能是一份年度营销计划,持续时间一年。这种循环环环相扣,大的循环套小的循环,持续下去我们就可以形成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把以前的营销经验积累下来并加以利用,这样的组织才具有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
营销计划要与其他部门的计划相衔接,使营销计划张弛有度,游刃有余。
营销计划是所有其他部门制定计划的起点和核心。
财务部门依据营销计划来制定预算,同时,对营销计划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有时,来自财务部门的数据对营销计划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单品的销售毛利率决定了对这一单品的营销运作的回旋余地有多大?怎样进行营销运作能提高产品整体结构的利润率?资金的周转速度有多快?营销部门如何通过规划产品结构,对货品进行调度,安排广告和促销,减少库存,加大资金回收力度来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销售费用是多少?各销售人员的销售费用占各自销售额的比例是多少?
生产部门依据营销计划来采购原材料,安排生产,各个产品的生产比例在年初有一个大致的计划,采购可以据此下单,并在年中依靠淡旺季的差别合理组织生产,同时,生产部门对营销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停工待料而延误交货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将直接影响市场的竞争力。西门子手机就是由于设计和生产出现延误,使得部分市场遭诺基亚及三星抢走。
研发部门依据营销计划组织研发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产品的很多改进都是通过顾客在使用过程中反馈的结果加以确定的,研发有时候也来自于竞争的压力和占领市场的需要。总之,营销计划为研发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研发为营销提供了灵感和激情。
营销计划依靠数据、数据、还是数据。
营销计划是由数据累积起来的,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我服务过的企业中,营销凡是管理好的,都是依靠市场数据说话的企业,营销管理差的企业,对市场数据就不那么敏感了,有的甚至稀里糊涂,一无所知。
当然我们利用数据,是要把它用活,数字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必须经过整理、分析、归纳,比较才有特别的含义。对于市场数据,我们要有追根究底的决心,分析数据所反映的本质,孤立的数据往往看不出来问题,必须对数据加以比较,才能反映客观的现实。
年度战略计划范文3
公司治理目标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公司治理源于解决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问题,亦即内部人控制问题,因而其产生之时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护所有者的最大福利(即所有者权益)。如今,经过公司各相关利益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社区等)的长期权利博弈,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框架基本形成,公司治理目标为充分关注和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目标是确立专司公司治理的企业董事会的具体职责的基础。
根据上述公司治理目标,考虑到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董事会具体职责归纳如下:1.审核和制定公司战略、经营计划、风险政策、年度预算,监督业务发展和公司业绩,审核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支出、企业购并和分拆活动;2.任命、监督高层管理人员,审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3.监督和管理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及股东在关联交易、资产处置等方面的潜在利益冲突;4.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监督会计信息披露过程等措施来保证公司对外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性与完整性;5.监督公司治理结构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必要时能够进行改进;6.与外部治理机构和公司利益相关者进行联系与沟通,为公司获取成功所需的关键资源(资金、信誉等);7.设立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等。
董事会为了保证全面有效地履行上述具体职责,需要建立一个自身的业绩评价系统,将其所肩负的公司治理职责转化为可以具体量化的指标体系,以便观察与评价公司治理效果,矫正公司治理行为。关于公司治理实践中董事会的业绩评价问题,国内外学者正处于探索之中。美国学者Melcher(1996)曾经用9个项目来评价最好和最差的董事会,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一评价方案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专题研讨有限,至今尚无全面系统的董事会业绩评价方案公布。我们受加拿大管理会计师(CMA)协会利用平衡计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计量董事会受托责任的启发,利用平衡记分卡原理来设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
由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于1992年创立的业绩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是由围绕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及体现或促进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的指标组成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由财务、内部经营过程、顾客、组织学习与成长四大方面的指标体系组成。我们根据上述对公司治理目标和董事会具体职责的理解,以平衡记分卡为基本框架,设计如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
按照平衡计分卡原理,董事会为了保证前述公司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从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如下四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入手:即满足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方面的价值增值要求;利用其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双重权限来创建制度化的、富有效率的内部营运过程;加强与内部管理层、员工以及外部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客户和社区等的联系与沟通;提升企业的成长潜力等。显然,这四个方面也可以看作是董事会为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而必须首先达到的具体目标。接下来,进一步为这些具体目标寻找详细的计量指标,也可以看作是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方法路径。我们初步设想计量各具体目标实现程度的主要指标如下:
(一)财务方面:每股收益(EPS),经济增加值(EVA),现金净流量,董事、管理层与员工的报酬增长率,社会贡献(纳税额与社会公益性捐赠)等。
(二)企业内部过程:参与公司发展战略、重大投资决策及经营计划的制定与审批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监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政策的会议次数,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与合法性的评估状况,制定CEO及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安排与继任计划状况,董事业绩的自我评论与相互评价状况,定期审核与评估重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成本和进度状况,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措施等。
(三)与内外部的联系与沟通:为管理层提供的建议数量,与员工直接沟通的次数,了解客户及供应商需求的次数,内部信息覆盖率,外部公司治理机构和投资者、债权人所认可的会计信息质量(包括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与透明度),通过各种渠道(会议、访谈等)与外部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和社区进行沟通的及时性与次数,社区责任的履行程度(社区就业人数与环境保护责任履行程度)等。
(四)组织学习与成长:董事会成员的教育程度与管理水平,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满意程度和创新能力,管理层的知识结构、教育程度与培训次数,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发展计划的实现程度等。
董事会在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位居企业最高管理层次的董事会,毕竟远离了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因而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得制定与实施战略计划的相关信息(包括利用这些相关信息和管理会计决策方法所提出的战略计划方案),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董事会制定(或审查与评价)企业战略需要企业财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大量的财务与非财务、内部与外部信息。外部信息包括消费者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公司当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状况、竞争对手战略分析、行业信息和发展趋势、对利益关系方(如大股东)反应的分析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内部信息则包括战略计划所需的人员、技术、资本、以及投资能力、战略计划各实施方案、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分析、战略方案内在风险的评估等信息。
为了保证董事会战略决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上述信息最好由董事会内部的战略委员会委托财会人员根据其特殊需求提供。我们设想由企业财会部门提供详细的、具体的、经过初步分析和整理的管理会计信息,再由董事会内部具有会计信息分析和投资决策背景的专业人士进行分析提炼,以形成独立于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价值判断。
在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董事会还应对战略实施计划进行审查与评估,以确保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与战略计划的一致性与协调性。为此,董事会需要企业财会人员提供战略计划(或重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会计信息:包括全面预算与预算执行的结果,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潜在影响与管理层的应对措施等信息。
董事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及合法性进行评估,以确定其薪酬和继任计划,这也是擅长计量受托责任的管理会计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与前述对董事会这一特定主体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忽略相比,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业绩评价在各国均受到重视,并已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我国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与相应操作细则较为全面地评价了企业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与管理效率。在这里我们只想补充两点:
一是董事会应将对利益相关者的受托责任与治理目标明确无误地传递给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以便企业各层次的管理能够围绕总体治理目标来进行。董事会可以将高级管理层是否贯彻落实公司治理政策增设为一个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以保证公司治理系统的有效运转。
二是明确董事会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业绩评估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应与企业高级管理层进行公开讨论,并提出改进其业绩的建议,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潜在的问题。而这一过程是否有效的关键还在于董事会能否及时获得关于CEO的管理过程(战略计划落实、经营决策制定、员工培训等)和管理效果(市场份额、新产品销售比例、盈利质量等)的各项管理会计信息。
相对于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董事会是人;而针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和员工而言,董事会是委托人。因此,董事会在促进企业内外部委托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中发挥着中心作用,并有责任缓解委托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另外,董事会也有责任与外部公司治理机构进行公司治理信息的沟通。而企业管理会计人员可以利用专业技能提供董事会与各方交流的相关信息,维持公司治理各方的信息交流体系。
就董事会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的信息交流而方言,主要依赖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规划与控制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管理会计信息,企业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预算编制过程、全面预算信息以及预算执行差异、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等信息,就是董事会与企业内部最好的交流形式与交流语言。
至于董事会与外部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信息,就目前企业对外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季度报告、招股说明书以及董事会决议公告等来看,主要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事后的财务会计信息,反映董事会履行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职责的相关信息则十分有限。实际上,长期以来,信息需求各方对这种信息披露现状并不满意,安然事件以后,更有学者称现行财务报告披露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并且,哈佛大学商务与政府研究主任Iraa.Jackson2002年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剖析安然事件时指出,现行财务报告忽略了管理的披露与管理透明度,导致各方缺乏对企业管理政策与措施的了解。事实上,当今外部委托人并不甘心事后“用脚投票”的被动地位,对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透明度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董事会应该逐步对外报送涉及到企业公司治理、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经营管理过程(如经营预测、全面预算)等方面的管理会计信息,提高企业公司治理与管理的透明度,加强与外部委托人和外部公司治理机构的沟通。
就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董事会为了解除其受托责任,应该向委托人报告其针对公司治理目标的努力行为以及努力结果。因此,前述对董事会治理目标及其具体职责完成情况进行计量的业绩评价信息,应作为董事会与其委托人进行沟通的重要信息内容,建议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加入前述董事会平衡计分卡框架内的业绩信息。
以上我们阐述了管理会计在董事会业绩目标的制定与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是提供必不可少的管理会计信息与方法的支持。因此,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应该意识到,在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中地位日渐突出的企业董事会,迫切需要一个符合其运行机制与独特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来帮助其富有成效地履行职责。而当前的会计理论与实践却忽略了董事会的这一需求,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还是定位于CEO及其管理团队。因此,为了满足董事会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会计在当今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应从下述三个方面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改进:
(一)明确管理会计服务对象的不同管理层次,并根据各管理层次的相应职责范围来提供其所需的会计信息。因为不同层次管理者关注和影响的企业活动不同,如总经理感兴趣企业总体经营状况,部门经营关注的是部门业绩,基层管理者关心的是个人工作表现,信息需求各异。当前,尤其应该将董事会这一最高管理层次由于其独特地位(具有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双重职责)而需要关注的公司治理信息、受托责任履行状况、企业竞争表现、销售和盈利的总趋势、本期战略计划以及重要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等信息纳入财会部门的视野之中,并主动研究和及时满足董事会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
年度战略计划范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评价;薪酬管理;战略管理
在企业管理的范畴中,战略管理至关重要。战略是对企业进行自上而下的、长期的整体计划,能够体现企业发展的全局观,并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性、成长性和收益性的关系进行平衡,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战略角度出发,企业应该对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将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1 企业战略管理
1.1 战略管理的意义
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项整体性计划,企业的战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保障,企业战略必须具备稳定性、前瞻性、竞争性、指导性和总体性的特征。当前将企业战略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为总体层战略,第2层次为竞争层战略,第3层作为职能层战略。企业的管理战略的研究对象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面临的风险与机会,以及企业具备的功能与责任,对企业经营中涉及的财务、组织、技术、营销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进行决策。通过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1]。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中,企业间出现了越来越高的同质化,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企业而言,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内部管理能力。企业必须了解自身所处的发展状况,并确定当前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良好的企业战略应该能够实现风险性、成长性和收益性的平衡,才能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当前主要有5个典型的战略管理工具――PEST分析、“五力”模型分析、价值链分析、SWOT分析、平衡计分卡,这5个战略管理工具均涉及了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方面的内容。因此企业应该从战略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2]。
1.2 以战略为基础的绩效评价体系
以战略为基础的绩效评价体系属于企业内部一个重要的管理系统,主要作用是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周期性的检查和评估。企业的相关人员以及各部门的主管人员以及关键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依据来考核员工某一阶段的工作效率。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分为定期考评和日常考评;下属考评、同事考评和自我考评;定量考评和定性考评。绩效考核与评价能够对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进行确定和评估,同时对企业的反馈技能进行有效的改善,对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对企业的目标达成情况和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反映,企业为了达成战略管理目标就必须积极应用绩效评价体系[3]。
1.3 以战略为基础的薪酬管理体系
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福利、津贴、奖金和本薪四个部分。其本质在于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薪酬应该与员工努力工作的付出等值,使员工对自己获得的报酬感到满意,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薪酬管理对员工进行奖勤罚懒,从而将所需的员工选。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是达成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例如在企业在起步阶段,可以通过薪酬激励来吸引技术人才;企业在发展阶段,可以通过薪酬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企业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战略目标,同时也需要对薪酬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
2 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2.1.1 落后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观念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存在着为管理而管理的现象。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将人力资源绩效考评作为一项例行公事,绩效考评难以受到员工的认可与欢迎,不能达到推动企业战略实现的目的。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如果人力资源绩效考评操作没有抓住绩效考评的重点,也没有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制定绩效考评的目标,往往会导致无效的绩效管理操作[4]。
2.1.2 绩效评价过于复杂或简单
企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的企业具有各自的特点,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普遍存在于我国的企业之中。
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过于简单,主要体现为企业的规模较小,具有独特产权结构,不能在企业内部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不仅管理者的人数过少,而且权力过于集中,这也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专断化、非程序化和简单化,对企业的劳资关系造成不良的影响,难以进行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劳动关系管理。还有一些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没有具备管理科学的相关知识,在管理中存在着任人唯亲的现象。
一些企业存在着人力资源绩效评价过于复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管理者盲目引进管理学中的一些绩效评价案例,而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企业在开始设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时,相关人员往往会制作比较复杂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方案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带来了不必要的资源耗费。在引进绩效评价时,员工并不了解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的程度和内容,以及评价的结果。为了使员工了解这些情况,并通过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结果对员工的真实水平进行反映,必须制定越来越细致的考评规则和越来越短的考评周期,这也必然会加大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的工作量[5]。
2.2 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薪酬管理设计缺少战略性思考
由于企业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往往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企业的战略管理也在不断地变化。薪酬管理应该紧扣战略管理,才能体现薪酬管理的作用。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在设计薪酬,管理制度时往往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未能将薪酬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实行长期战略的杠杆手段。由于没有贯彻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企业管理者不能认识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实现员工素质提高和薪酬水平提升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循环。事实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
2.2.2 薪酬制度缺乏规范性
薪酬管理的基本工作就是制定合理的工资体系,然而一些企业在薪酬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规范问题,没有形成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往往通过企业领导直接确定或者根据约定俗成来决定员工的工资,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明确的依据来对员工的工资性项目进行核算,因此员工也不能从薪酬制度中对自己的大致收入进行了解。当前的薪酬制度缺乏弹性,员工的工资起伏不明显,工资差距过小。
2.2.3 薪酬管理缺乏人性化
为了激发员工的潜力、创造性和积极性,薪酬管理制度应该较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也要符合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往往缺乏人性化,实习岗位薪酬为中心的薪酬模式,学历、工作年限与加薪联系密切,而没有科学的考量员工的潜力、素质、能力与工作的关系。对于技术能力要求较低的员工而言,这种薪酬管理制度差强人意。但是对于企业的技术核心人员,这种缺乏人性化和弹性的薪酬管理制度会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挫伤,导致企业缺乏稳定的核心技术力量,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阻碍。对于企业的后备管理者和核心技术人员而言,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而这部分需求往往没有在企业的薪酬管理中得到体现[6]。
2.3 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不能匹配企业战略
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非常物质表和财务指标,然而一些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时没有考虑到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自身的发展情况,侧重于将指标和财务指标作为关键指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定性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作用。这也导致企业在关心收益性的同时忽视了风险性,不利于企业的平衡发展,过于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战略计划,导致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与企业战略计划之间不能匹配。
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薪酬管理体系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企业的薪酬管理机制不能与战略匹配,就会造成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之间的不协调,导致企业的战略计划失去意义。
3 从战略角度实现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的整合
3.1 制定科学的企业战略目标
要改进企业的战略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绩效与薪酬管理之间的整合,就必须重新制定科学、客观的战略目标。企业应该对当前的行业发展状况、企业发展状况以及同类行业的相似企业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客观的预估未来的市场发展状况。以此为基础企业要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确定,并制定短期战略计划、中期战略计划和长期战略计划,对战略各层次的具体方面进行细致的分解。同时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准确地判断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理清自身缺少的技能和具备的资本,保障各阶段战略目标的达成[7]。
3.2 实现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与企业短期战略目标的整合
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定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企业的短期战略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在每年的年末,企业都可以根据该年度对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员工对该年度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的反馈情况以及下一年的战略目标,将下一年度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指标制定出来。这是由于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指标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重新调整,才能科学地匹配企业的战略,使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员工的行为目标达到一致。
在开展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①实行简单明了的人力资源绩效考评。企业应该尽量压缩考评内容,并对人力资源绩效考评进行不断的完善,贯彻企业推行人力资源绩效考评的理念。
②选择和确立量化的考评指标,并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考评指标。例如将营销额、投标管理和客户满意度作为营销人员的量化指标,将产值完成量、利润和收款额度作为生产部门的指标,提高员工对考评指标的认可度。
③通过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对员工进行激励,使员工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通过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企业要使员工了解企业鼓励和排斥何种行为,从而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予以引导。
④体现多角化和层次性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将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结合起来,工作成果和工作过程两个维度,根据各岗位和各层级的特点设置个性化的考评指标[8]。
3.3 实现薪酬管理与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的整合
企业应该通过科学的薪酬管理机制吸引关键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除了津贴和本薪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福利和奖金使激励的时效得到加长,并加大激励的力度。例如很多企业都采取股权激励、住房补助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薪酬管理体系对企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企业应该在每一个阶段的薪酬管理中体现对关键员工的重视,从而留住关键员工,并使其发挥更大的工作潜力。在薪酬设计中要体现公平原则、激励原则和灵活原则。公平原则指的是使企业内员工感到薪酬体系的公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保持工作积极性。激励性原则指的是要对员工的兴趣偏好和真正的需求予以了解,以此为依据来制定薪酬体系。在薪酬水准方面也要遵循按绩效、按技能、按能力分配的原则。灵活性原则指的是企业应该根据战略的调整来对薪酬制度进行不断地调整。
4 结语
如果薪酬管理机制和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机制不能实现匹配,则企业的战略目标也无法得到实现,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应该从战略角度出发,积极整合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的良性运作。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与薪酬管理必须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使企业能够实现长远可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茹菲.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新动向:可持续人力资源管理[J].学习与实践,2015(11).
[2]常振杰.浅谈大数据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
[3]赵凯卉,傅骏雄.解析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和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5(26).
[4]张艳.新形势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5(14).
[5]吕永卫,王珍珍.高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薪酬激励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10(09).
[6]王东海.基于公司战略管理系统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06).
年度战略计划范文5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职能;管理决策
一、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银行业对会计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到参与经营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控制和考核上来。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和监督已不能完全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参与决策、实施控制和考核正成为会计新的职能。这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转变成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目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多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地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二是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非货币性信息(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不能及时披露。三是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四是系统需求的提出、实际开发和应用不统一,基本上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均从本部门的管理需要和角度出发来进行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存在着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一、功能单一重复且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而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却发展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的单机处理到80年代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和会计报表处理系统的应用,从90年代各行全国联网系统和多元化自助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到目前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各业务处理系统操作平台的统一集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截至目前,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已发展成具备事前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功能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系统。但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却一直进展缓慢,没有重大突破,学术界对何谓“管理型”也一直争议颇多。下面笔者将具体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从管理的本质出发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构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之所以发展迅速并能很快地被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它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复式记账理论,系统采用的核算方法(即对数据的分类依据)与传统手工会计记账基本一致,而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披露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报告格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以复式记账为理论基础,以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为目标,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起来得心应手,相比之下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理论上人们对于“管理”这一概念含糊不清,对于以何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为开发依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软件开发行业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关系到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问题。
其次,在实践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范围的银行(包括同一银行内部不同部门)管理风格不同,要求系统提供的管理信息内容也不同,要求辅助决策的程序不同,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也给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想构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要先弄清楚管理的本质。自泰罗和法约尔开创管理学以来,学术界对“管理”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如:“管理就是研究系统运行的规律,据此组织系统的活动,使系统不断呈现出新的状态”:“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或者说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管理的特征,笔者以为最后一种观点最能体现管理的本质——即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过程。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对这种活动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制定一系列决策,如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组织设计、机构选择、权力的分配属于组织决策;实际同计划标准的比较、检测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属于控制决策等。总之,决策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二)决策过程。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间断的瞬间行动,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求制定决策的条件。第二,设计活动——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抉择活动——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个适宜的特别行动方案。第四,审查活动——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一般来说,上述四个阶段是顺序进行的,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则要更复杂,在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决策制定过程。
(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把企业的管理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即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可以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这类决策活动叫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的,如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结构的调整等。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极其复杂,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但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化决策。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银行的日常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的制定、财务计划的制定、决策的执行、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等)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活动和非程序化决策活动两大类。其中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关系到银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经营方向问题,且将会随着经济环境、竞争态势、技术、组织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而这些因素很多又是事先无法精确预测的,没有一个固有的程序来遵循,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因此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属于决策理论中的非例行活动,一般由高层管理者(主要指总、省行的行长)制定,实行的是非程序化决策。而财务计划的制定、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管理活动通常是常规性的、反复性的、且结构比较清晰明确,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分析模型来解决,这些管理活动则属于决策理论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中层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的经理)制定,实行的是程序化决策。至于前台营业网点及其主管部门的业务活动则属于决策的执行活动,决策执行的结果将通过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反映。从经营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到决策的执行,到事后盈利能力分析和业绩的评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三、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一个企业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一个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应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不仅要满足中层管理者们日常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也要满足高层管理者们非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事后的财务分析、业绩评价,更要满足事前的市场预测、风险预警及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要保证每个主要管理人员都能收到有用的数据信息和主要业绩指标,通过这些信息和指标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对其负责的工作管理得更好,且随着机构管理层次的逐级下降能够提供越来越详细的管理信息。
(一)系统目标:辅助管理者决策、强化内部管理、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服务对象:银行内部中高层管理者
(三)数据源: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数据源主要为会计核算系统反馈的经营数据和其他业务处理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的相关数据。外部数据源为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主要经营数据、竞争战略、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贡献及经营状况等。
(四)系统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1.知识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时提供丰富的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库主要包含政府、监管部门等的重要文件、本行的重要规章制度、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主要经营数据、主要产品和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以及需求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库将不断更新,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决策。
2.模型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进行盈利预测、风险控制等管理活动时提供丰富的数学模型支持,如:投资决策模型、趋势分析模型、线性(曲线)回归分析模型、风险评价模型等。为便于用户操作,模型库在系统中可设计成模型字典,用户通过浏览模型字典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系统再调用该模型相应的子程序进行运算分析。
3.经营计划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帮助银行中高层管理者制定本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战略计划的制定如前所述属于决策活动的非例行活动,通常关系到企业未来3到5年的发展目标,制定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这是一个参与人员最多、需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复杂过程,因此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机对话环境,如可采用问答式、图表式或菜单式来引导管理者制定出未来发展目标(即市场计划、产品计划、经营计划和危机处理计划)。战术计划是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和补充,属于决策活动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计划制定小组中的各部门根据总体战略计划制定本部门一个年度内需要实现的市场、产品和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又包括资产负债计划、收入计划、费用计划和资本支出预算)。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业绩评价、盈利预测以及知识库等模块的支持程度,在具体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要注意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例如:在竞争战略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克利斯。斯泰尔斯(ChrisStyles)提出的“战略车轮”方法,该方法通过8个步骤(即1.目前的绩效;2.本行的产品优势;3.竞争对手状况;4.进行目前的行业典范分析;5.预测未来5年内本行业发展趋势;6.分析未来5年内客户的需求;7.确定发展战略目标;8.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设计,确定盈利目标)来综合分析本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终确定发展目标,该方法对于开发创新竞争战略就很富有启发性。
二是要注意吸收新的信息技术。该模块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设计思路,特别是要注意借鉴、吸收近年来人类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4.盈利能力分析模块:该模块是众多管理决策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成本计算、盈利分析以及盈利预测三大子模块。其中成本计算是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该模块负责收集各项支出、费用和数量数据,并向特定的成本对象(如各项产品)进行分配,如:活期存款产品的成本就包括账户维持成本、每笔交易成本等内容。盈利分析则使用成本计算模块产生的数据,与收入相对比形成盈利能力报告,该报告可以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进行分类统计,盈利分析结果也将为业绩评价提供重要的评价数据。盈利预测模块主要是在考虑历史盈利状况、战略计划目标、市场变化等因素对未来的盈利情况进行预测,预测时可使用模型库中的趋势分析模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等数学工具来进行,预测结果可作为制定下年度战术计划和未来战略计划的依据。
5.业绩评价模块:该模块定期对各责任中心(可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的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完成或未完成计划目标的主客观原因,为对责任中心的奖惩考核提供依据,其主要包括评价方案、财务业绩和营销业绩三大子模块。评价方案为管理者提供了各责任中心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如:给出每一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综合打分的算法等等。财务业绩主要是对本企业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性等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营销业绩主要是对新增贷款、新增存款及所占市场份额、贷款质量等非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无论是财务业绩评价还是营销业绩评价,评价时除了同计划目标相比,还要同历史经营成果、同竞争对手经营成果相比,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6.风险控制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衡量、监控并提供预警信息。银行是高风险的经营行业,在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同时如何降低、控制风险也是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信用风险、外汇买卖风险和营业风险等六种风险,对不同的风险可通过不同的比率指标来衡量。其中控制目标子模块负责定义管理者对各种风险管理的预期比率指标,风险监控子模块负责对各项比率指标进行计算并与预期比率指标对比分析,如发现风险向不利方向波动,系统将提示预警信息报告。此外对于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等涉及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控制,系统还提供一些专用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控制,例如:利差管理模型、缺口管理模型、持续期分析模型和资产配置模型等。
四、结束语
本文仅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提出了一些粗略的设想,真正开发起来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考虑,如需要统筹考虑不同部门的信息需求、不同管理级次的用户权限设置、与其他系统的数据转换和加工、输出管理信息报告的格式等等。但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以复式记账理论为基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如以决策理论为依托,抓住管理的本质规律,也将会走人一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的新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赵瑞安。西方银行管理理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摘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度战略计划范文6
第一条 长远规划是确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战略计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安排逐步实现,其主要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企业产品的发展方向;?
(二)企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三)企业技术发展水平,技术改造方向;?
(四)企业技术经济指标将要达到的水平;?
(五)企业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安全环保等生产条件的改造;?
(六)职工教育培训及文化设施建设;?
(七)职工生活福利设施的改造和提高;?
(八)能源及原材料的节约。?
第二条 编制企业长远规划的主要依据:?
(一)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市场需要;?
(三)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
(四)国内外科学技术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