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文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文明发展范文1
市委、市政府今天召开这个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对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市人民立即行动起来,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扎实做好创建各项工作,巩固发展已有成果,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促进全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共促共为,进一步增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信心和决心1.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加快实现“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举措。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新时期的创建工作,最重要的是结合“强市富民、发展三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始终坚持和突出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全市上下一切力量凝聚起来,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千方百计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实在在地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推进加快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激活人的内在动力,开发人的创造潜能,营造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为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加快三明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更加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去。2.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文明城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体。中央文明办制定的“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及其评价项目和标准,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方方面面,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们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统筹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组成部分和根本所在。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在开展创建活动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要巩固发展已有创建成果,实现新的创建目标,最根本的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真正在推进创建过程中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只有群众满意、群众支持、群众参与,形成合力推进创建,创建工作才有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我们一定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从保护、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为民办实事好事,让群众通过创建得到更多实惠。同时,通过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群众中的创建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更加自觉主动地关心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并不断在巩固、提高、发展上下功夫、创特色、打品牌,切实以创建工作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提升三个文明建设水平,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进一步树立三明良好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品牌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称号,既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程度,又体现了一个城市市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水平。现在,各个地区、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区位优势的竞争,同时也是文明环境的竞争、市民素质的竞争,还包括了生态、人居和创业条件的竞争。我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良,通过深化创建活动,促进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构建秀美山水城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有利于展示三明城市的魅力,而且是体现创建成效的“第一形象”。我们一定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动力,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树立三明的良好形象,打出三明的文明品牌,切实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创出特色,不断提高争创工作的档次和水平1.明确要求、突出重点、真抓实干。一是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从参与全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高度,认真审视、找准抓住发展自己的切入点、着力点,全面落实推进加快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各项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力求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着力抓好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建设,进一步把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发挥起来,形成万众一心争发展、抓创建的浓厚氛围和良好局面。三是注重提高公民素质。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引导,树立开拓创业精神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抓好诚信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四是深化创建共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各类创建活动,改进方法、丰富内涵,建管并举、提高品位,突出特色、全面推进,着力抓好“九联一体化、服务千万家”、“满意在三明”、“绿色生态文明带”、“结对济困、情暖三明”等品牌项目,不断夯实文明城市的基础,发挥军民共建、城乡共建、区域共建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巩固提升“创五城”工作成果。五是务必做到执政为民。切实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创建工作的第一信号,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创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让群众通过创建得到实惠,在参与创建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争创特色。一是在创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上,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实到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的具体过程之中,致力于树立敢拼敢上、创先争优的开拓创新精神,致力于营造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致力于建立运转高效、服务优质的工作机制,致力于形成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的整体合力。二是在创建工作的机制体制上,突出共建,创新载体,从共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军民共建等,向区域共建的深度、广度发展,努力在共建的内容、形式、范围以及领域等 方面都有所创新,形成特色,使创建工作机制体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在创建工作的重点推动上,坚持项目带动,重在建设。经济建设要抓项目,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有项目。要通过精心设计、强力推进一系列创建活动和项目,带动人的素质养成,带动城市环境的改善,带动整个创建水平的提高。四是在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上,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做到思想道德教育与依法管理协调起来,把人人参与创建活动和法制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抓诚信教育,又抓法制教育,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教育来推动发展。不断促进全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促进方方面面统一步调、共同攻关,促进广大群众自觉参与、踊跃推进。五是在创建工作的本质要求上,坚持求真务实,突出实效,把创建工作的方方面面落脚到“满意在三明”上。通过城市环境的配套建设和综合治理,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和社会服务体系;通过软件项目和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开展营造经济发展优良环境专项整治,切实在工作、生活、投资、效能、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加强,人民群众满意度有新的提高,塑造文明开放良好城市形象。各级各部门都要围绕这些方面,加大探索创新实践力度,联系各自实际,突出特色,争创品牌,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创出自己的新路子。3.狠抓整改、健全机制、常抓不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为了应付一时的检查,更不仅仅是为了拿一块牌子、争取一项荣誉,而是要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三明更快更好发展的综合社会环境,尽快形成一个适合山区城市发展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常抓不懈的创建机制。应该看到,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市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标准、细则和工作检查、考评的制度,健全了目标管理机制、投入保障机制、齐抓共管机制、竞争激励机制,形成了一任接着一任抓、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年连着一年做的工作格局,创建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要看到,新时期文明城市的内涵和外延已经不断丰富和提高,我们现有的创建水平和工作,与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和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既看到成绩,又正视差距,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通过这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进一步总结经验、形成亮点,切实建立起一整套时代感强、特色明显、充满活力的创建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要认真对照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和要求,一方面,对需要提前建设的硬件项目,抓紧统筹规划、落实项目、责任到人、加紧实施,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对必须完善的软件项目,要逐一明确整治、完善的措施和办法,选准抓住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组织相关部门、单位、行业和重点部位开展联合攻关。当前,特别要针对城市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抓紧开展城建管理和市容市貌的集中整治,把突击性的专项整治与经常性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依法治市、依法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档次、上水平,出经验、创特色、见成效。三、强化责任、狠下措施、齐抓共管,确保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落到实处1.要确保领导责任到位。为了加强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领导,市、区两级都要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全面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几套班子合力抓、条块结合共同抓、专门机构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及时有效地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强化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带头履行职责,带头搞好协调,带头推进落实,确保政令畅通、高效运作,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市、区、街道、社区的各责任单位一定要尽快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标准、时限要求、具体措施和有关责任人,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真正做到思想认识、领导力量、工作班子、具体措施、创建合力和保障机制“六个落实”。市委、市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人大、政协要组织代表、委员进行视察,市创建指挥部办公室要对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及时通报情况。对措施不力、行动迟缓、推诿扯皮,影响全市创建整体效果和整体进度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要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整改,问题突出的要追究领导责任。2.要确保舆论宣传到位。要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富有成效的形式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宣传活动,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强劲造势,不留死角,使全市人民都能了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都能认识到自己在创建活动中的作用和责任,真正做到创建意义、创建目标、创建标准、创建要求和文明规范“五个明确”,真正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要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加大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宣传力度,开设专栏、专版、专题报道,扩大宣传覆盖面,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报道创建活动的工作进度,宣传创建过程中的先进典型、经验和做法,并针对创建活动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帮助人们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为。同时对创建过程中发现的“不作为”、“中梗阻”现象,经教育仍不整改的,要予以曝光,引以为诫,以推动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3.要确保干部群众参与到位。群众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体,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直接受益者。从这个角度和意义来看,创建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因此,要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群众投身创建的智慧和热情,营造群众性创建的良好氛围。今天动员大会后,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结合本职工作,进行层层动员,广泛发动,使全市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地统一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上来,使广大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社区居民、农村群众、 学校学生、部队官兵都积极行动起来,同时也要让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及外来务工人员都自觉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创建活动,人人争做城市的主人翁,人人都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贡献、添光彩。只有这样,才能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项工作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也才能真正体现“创建为民、群众创建”的真谛。4.要确保组织协调到位。落实创建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创建目标顺利实现,需要全市上下、各行各业、各级各部门统一步调、密切配合,组织全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抓出成效。一要加强协调。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的“七组一室”,既是规划、指导、协调创建工作的重要部门,又是直接组织和参与各项创建活动的议事、办事机构,必须切实负起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的责任。各成员单位、各测评项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都要按照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对每项任务明确具体要求,量化分解指标,制定工作标准,建立督促检查反馈制度,做到工作有人抓、任务有人落实、问题有人解决,深入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二要密切配合。创建工作涉及上下左右、条条块块、方方面面,市、区、街道、社区和中央、省属单位都要站在全市“一盘棋”的高度,按照创建工作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本职工作与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行业创建与社区创建有机结合起来,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主动协调配合,加强统筹推进。特别是对难度大、交叉扯皮多的问题,容易产生漏洞的环节,更要注重沟通联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多做工作,促进矛盾问题的有效解决。三要狠抓落实。对创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合力,攻坚克难,一件一件事情、一个一个环节、一项一项任务抓深入、抓具体、抓到位。对涉及创建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创建工作指挥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单位、相关部门通过联席会议、专题会议或现场办公等形式,及时加以研究解决。
本文为市委书记###3月26日在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摘要,标题为编者所加
城市文明发展范文2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发展建设;城市林业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86-0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为目标,以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前提,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宗旨,以建立“和谐林业”为最高境界。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林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以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一、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就是要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们对社会生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以及二者在生态层次上的统一。它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在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林业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履行着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职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维护生态安全中,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的重大使命。全球已出现的森林锐减、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气候变暖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十大生态危机,有危机主要靠林业来治理。林业不仅要担当起生态建设的重任,还要做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不仅要创造大量的生态成果和物质成果,还要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努力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大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为权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三、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林业既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同时也要当好生态文化建设的先锋。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历史重任,在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中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大力加强生态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二是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主要有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大的生态工程。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改革林业生产方式,体现在林业产业方面的发展。四是大力弘扬创新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五是大力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四、林业需要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生态的愿望是一种文化现象,回归自然是现代人的生态梦想,社会越发达、经济越发展、生活越现代,大自然离我们的生活就越远,回归自然飞愿望就越强烈。一个城市发展不仅仅在于拥有多少绿,更在于人是否具有爱绿的生态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明对林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给林业带来了新机遇。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是全国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发展战略的过程,是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的过程。用现代林业科技全面支撑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发挥林业大工程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和发展林业生态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五、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1、加快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城市林业发展迅速,但城市林业还存在质量不高、结构不良和效益不佳等问题,很多城市还仅仅是满足于城市盖绿,而不是打造城市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森林系统,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城市林业建设需要在指导和经营观念上更新、转变和提高,将城市林业建设放在生态文明,和谐城市,让城市生态健康良性发展。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努力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通过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有效地遏制金额改善了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城市动物园、植物园等各类公园,要增加宣传设施,组织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团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2、强化城市景观林建设:打造城市靓丽风景,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以人为本,人居环境的健康快乐是城市林业建设方向。在满足城市生态建设的同时,城市林业需要凸显绿化美化的景观功能,彰显城市景观人文特色,让城市林业与建筑、风情相结合,让绿融为城市的底色,草木山水丰富城市内涵情趣。
城市文明发展范文3
关键词:就地城镇化;因素;东风村;人口;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61
据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但是我国的这一数据基本上是通过人口转移实现的,而对农村本地的建设则十分有限,同时城市的资源也并不足以容纳所有农村人口。因此,走就地城镇化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列举的东风村是此次调查的三个村庄中城镇化程度中等的村庄,处于就地城镇化发展中的过渡阶段,是其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东风村目前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将在本文进行分析。
1推动因素分析
由于城市吸纳力不足以完成完全的城镇化,就地城镇化成为农村发展所必然要走的道路。就地城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聚集程度比较高;生产方式上实现向二、三产业转型;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向城市靠拢。
1.1人口方面
在对东风村的调查中,有40%的人表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为非农业种植。很明显,农村人口进城打工使得本地劳动力流失,留守在当地的村民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情况,导致当地的人力资本无法满足其城镇化的建设。这样人口的流失,也造成了东风村的人口规模无法达到城镇化的要求。
1.2生产方式方面
造成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之一则是农村的经济环境并不乐观,农村人口纷纷流向城市以获得在农村无法得到的劳动报酬。据调查发现,东风村目前并没有自己的乡镇企业,其主要生产方式为农业种植生产,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并未发展起来。没有产生自己的特色产业,就无法通过市场的需求吸引资本投资,因此也就不能引导本地劳动力留在本地,导致劳动力的流失。
1.3社会公共服务方面
东风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目前正在进行社区化建设,还没有搬入楼房,大部分居民居住在砖瓦房中。道路方面依然是土路,路面崎岖不平。居民用水依旧是以井水为主。互联网的使用率达到43.3%。86.4%的居民表示并没有消防措施建设,同时大部分居民对学校和医疗诊所表示满意。而在后面的调查中,不少居民表示愿意到城市中居住的原因便是城市的居住条件好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且并不能吸引外地的劳动力和资本,对于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发展也是不利的。
2解决方法
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人口的转移,具体还体现在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根据东风村的发展情况来看,首要是发展经济,以经济来带动另外两方面的发展。有学者指出,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也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里的要素投入主要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本地的特色产业创建。
2.1人口城镇化
对于人口素质提高也可以看成一种投资,是一种对于人力资源的累积。只有将农村的人口素质提升上去才能成功引导农民的生产方式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型,才能指引村民更有效的配合政府的政策,有利于加速城镇化建设,使得农村生活现代化,吸纳城市文明。
2.2经济城镇化
在就地城镇化的建设中,农村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的特色产业。对于特色产业的构建重点在于不能生捏硬造,要结合地方特色使本地劳动力、资本源和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打造出适宜自身特点的产业。依据当前发展的经验,目前发展较好的陈家店村采取的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东风村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依据当地的地形特点,打造知名的自然生态旅游景点,围绕自然风光旅游服务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由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吸引资本投资带动其他产业,例如种植业、手工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吸引当地劳动力回流,增加人口聚集程度,达到人口城镇化。
2.3社会城镇化
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关于居民普遍反映的道路问题应该抓紧维修,同时还应设有路灯,争取早日铺设柏油路面便于居民的出行以及交通运输。而另一方面,居民的用水也一直以井水为主并未使用自来水。因此在路面铺设完毕之前,也应尽快开始自来水管道的引入,以免建好的道路再次遭遇被挖开的局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此前提到过的关于东风村的社区化建设,由于居民尚未入住,所以关于村民们的搬家该如何安置以及小区内部的安保物业等也应在入住之前安排妥当。并且要预防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不均等、受益程度不均等的问题。关于村民的能源使用问题,东风村并没有使用过绿色能源,所以也应该加强绿色能源的使用,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例如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或缺。在目前城镇化的进程中,只依赖与历史的客观趋势是不行的,这其中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和扶持。城镇化发展的先期投入也需要政府的金融支持,通过政府的资金投入带动城镇化的先期发展。
3结语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东风村的现状,从人口聚集程度、生产方式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对东风村的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三个方面浅谈了东风村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城镇化建设取决于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在其发展的过程却不应操之过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2):117-124.
城市文明发展范文4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保护
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是保存了丰富的文物,且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经有关部门审批获准的城市。这些城市一般文化底蕴深厚,传承了悠久的文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属于该城市的高等级资源,一般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即独特性、垄断性、稀缺性、脆弱性与不可再生性。在该城市的古建筑和历史街道上有最明显的表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不断发展延续而共同构成的,例如曲阜的《杏坛圣梦》,历史文化名城在各个时期都有清晰的文化线索,各个时代地区的人都对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有高度的兴趣,也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崇敬的艺术品与临摹的对象。
(一)全面保护和特色突出相结合的原则
1. 保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
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是物质和精神结合的产物,同样也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经济和政治文化的中心,其所反映的是所处的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科学技术、人文体系等各方面的内容。其是一种具象化的艺术形式,城市的特点伴随着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本区域内的任务社会活动而出现。历史文化名城相比于其他的城市,文化特色更加的浓厚,要想保护好文化名城的个性特色,就需要先了解清楚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与自然发展线索。我国地貌广阔,各个城市的特色也不尽相同,例如山东曲阜,其主要的文化特色就是文物古迹,包含了孔府、孔庙、孔林,属于世界首屈一指的家族宅第,是曲阜最有历史代表的精华部分。
2. 合理开发和有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之中一般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记录着历史信息实物的印记必然要实施保护的方式。但是历史建筑除了有纪念价值以外,同样有使用价值,在使用的状态之下,保护和更新就显得更加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同样如此,其具有一般城市的所有特点,其是鲜活的,同样历史是相对的,城市不应该永远保持着过去的样子,因为事物总是在发展的,每一个时代都会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在尽可能的对这些时代作品做保护的同时,也要让城市继续发展。基于此,历史文化名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样还需要遵循着合理开发与用续利用的原则。
二、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一)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社会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发展
1. 坚持科学发展观
城市的管理人员和建设人员不要一味的追寻经济的发展,需要将经济发展与人文建设和生态特点相结合。人才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其内在核心就是社会的永续发展。因此要求人们坚守着人本主义的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原则,尽量的满足人们的发展需要,尤其要高度关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要求。
2. 促进名城经济持续发展
我国大部分的历史名城都有卓越的区位经济优势,属于区域经济的核心。完善名城经济与产业的构成,合理有序的发展名城的产业经济和特色经济,构建一个历史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经济模式,有效促进历史名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3. 促进名城的文化持续发展
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文化,因此需要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强化文化交流建设,促进名城文化的积淀与发展。在进行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对城市的文化内涵要做重点研究,合理有效的明确城市地位,认清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绵延城市文化表现特点,不断的充实文化名城的底蕴内涵,才能够不但的强化地区的发展能力,因此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强化其文化力度的建设。
(二)创新文化发展投资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之下,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保护、遗迹保护、实物修复等等保护措施需要巨大的投入。资金缺乏和来源单一已经成为了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从而造成因为缺乏外力的支持,而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创新名城的投资建设机制,构建全新的历史文化保护报站投资模式,结合政府、银行与私人等投资主体的力量,加大对名城保护的投入,进而有效的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见证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特点,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经济社会效益,这不是单纯的经济价值能够估量的。因此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定.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
[2] 郭朝阳.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城市文明发展范文5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可持续发展; 发展策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我国有近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是需要一种可持续的策略,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迅猛的发展着 ,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从而对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也有很大程度上的保护意识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从总体上看,如何去实现这种继续发展的态势成了我们现在发展策略的重中之重。找出适合我们发展的处理与创新、可以保留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也能激发城市机能,要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接轨,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多分析研究一下国外的一些成功策略。在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结和实践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更深层面进行改良。可分析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名城保护模式作对比分析,从中互相学习经验。从思想观念、体制、发展定位、等基本思想出发。遵循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独立发展、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与整体发展策略相结合的办法,系统全面的研究发展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当前历史文化名城的持续发展及发展策略提供保障。
一、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策略
(一)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民族的既是世界的,我国拥有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以及不同风格的文物古迹、因此为旅游业商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地的基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文物古迹的价值被重视、发掘。
(二)历史文化名城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旅游景观地,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 例如,开封,它作为我国第一批成为24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其文化的内涵,在发展旅游业中有着非常良好的条件,由于从古至今的各种因素,开封的旅游行业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相比较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要怎样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下,进一步探索发掘其文化底蕴,实现开其、经济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当下要深入研究的主旨。
(三)本人通过调查和实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所学的专业,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一系列问题。
1.国外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动向,我国可以学习借鉴。
2.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主要阐述开展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和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依据。对旅游可持续观念和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基础内容,从中得出结论,实行可持续发展策略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大的趋势。
3.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要素分析。了解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情况,对其历史文化及自然景观独有的构成要素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客观去分析研究其主要特性,从而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分析。
4.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发展策略。第一,要确定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大的框架。然后,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进行分析要得出其结论,用得到的分析结果为根本,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开发体制及营销方法。最后,把历史文化与其它连带的旅游业产品,还有周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对比分析,为历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打开一扇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剖析了限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弊端,并从旅游设施的逐步完善、旅游业连带关系以及旅游管理制度的改变、等多方面做出相应的策略。
二、总结
本文总结多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研究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体质。其中包括了可利用资源、社会、旅游经济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文化底蕴和开发等多方面为基础思想。上述所提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是重中之重,是有针对性的对历史文化名城设立的指标,包含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分析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策略两个小指标。国内目前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上述文章阐述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可用于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实践。通过科学的分析,以及本人多年来实地对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结合分析评价结果,深究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并给出其发展方向以及策略。这种研究分析也可用于其它方面的剖析。
参考文献:
[1]卢小琴;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2]沈惠萍;苏州的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城市文明发展范文6
关键词:明代;文化价值观;城市旅游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141—05
明朝中后期,旅游活动表现出空前的普及化与大众化,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风尚。当时,旅游活动不仅是一种追求时尚的表现,而且还内化为某些文人雅士的文化品格,旅游与文化交互影响,共同发展。现有对明代的旅游活动的研究多从政治角度,如专制主义、科举制等;经济角度,如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角度;思想意识角度,如程朱理学的抑制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观点,深化了人们对明代旅游活动的认识。明代城市旅游活动能够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是与当时商品经济冲击下的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价值取向密不可分的,人们在当时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种追求旅游的“群体意识”,即新的文化价值观。①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试图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研究明代的城市旅游活动,解读文化价值观的嬗变对城市旅游活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城市旅游活动发展的认识。
一、明代文化价值观的嬗变
明朝中叶,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种类繁多,谷布丝绵,盐糖茶酒等日用消费品在商品中的比重上升。商品流通贸易的快速发展,无疑带动了城市的繁华,如北京城隍庙集市,由庙东“直摆到刑部街上来卖”,出现了所谓的“都市化运动”。②如成弘年间的黎里镇,形成了一种“居民千百家,百货并集,无异城市”③的巨镇。到明朝中晚期,资本主义的手工工业开始在城市中兴起和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中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嬗变,“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遭到强烈抵制,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出现了“士商渗透”和“官商融合”的社会现象;“弃本逐末”、“弃儒从商”、“工商皆本”的思想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同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还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人们开始追逐于种种背德、颓废、、享乐、奢靡以及愉悦的文化与生活,反对封建程朱礼教的桎梏,封建礼法秩序开始受到冲击。另外,清朝后期,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的输入,以及治学印刷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市民文化的潮流涌动于传统文化的结构之中。
1.肯定人性、崇尚现实、追求自我扩展与个性化的生活
儒家思想在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在市民阶层开始出现了对孔孟思想的批判与叛逆。当时主要以王良、颜山农、何心隐以及李贽、公安三袁等人为代表的具有市民意识的泰州学派;以冯梦龙、凌濛初、汤显祖等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创作的文学家,他们思想上带有明显的反对气息,政治上激进,表现出较强烈的对封建主义的叛逆精神。④随着市民学者对孔孟思想的叛逆,在市井价值观中开始关注于人性,崇尚更真切地现实生活,追求自我扩张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理论的依托则是“自具心眼”,不以前人的是非为是非;而其行为的方式乃至特征则是“大胆”。泰州学派认为顺应人性方可实现完美,王艮说:“道者,率性而已耳。”主张自然天真、任性而为。这种价值观逐渐演化成一种激荡思潮。李贽基于对人性自然、自由的认识提出了“童心说”,他还主张“以人治人,则条教禁约,皆不为用”,承认人性的差异。⑤
在文化领域中,这种肯定人性,崇尚现实、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思想表现在多个方面,即表现为对文艺作品的“真情”、“真人”的表现。如袁宏道主张诗歌要有“真性灵”,汤显祖主张戏曲贵在“真至情”,叶昼主张小说贵能“真传神”。
2.肯定人世欢乐与生活享受
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之戒声色货利,佛家之戒色声香味,其终极的归宿都是要达到“无欲”境界。从本质上说,儒家也是一种快乐文化,如将“仁”当做己任,死而后已,这是一种大担当;希望达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境界,并视此为己乐。但儒家所谓的“快乐”,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东西,而不是利己。从明代人们的生活观念来看,所谓生活的享受,从其观念的层面来看,则完全是一种享乐主义,而这种享乐或者说快乐,其实也可以析为“世乐”与“世外之乐”两种。正如公安派文人袁中道所言,一个人如果处于繁华之中,还能做到不忘清净之乐,或者说处于寂寞之中,却又能断绝繁华之想,这当然属于上根之器,但实在很难做到。而对于—般的人来说,假若“世乐”可得,就享受这种世间之乐;如果世乐不可得,就只好去寻“世外之乐”。⑥
从物质层面来看,晚明生活的享乐化,又可析为俗、雅两个层面:世俗百姓所谓的愉快,无非就是喝酒、赌博,有二八佳人做伴,也即一些物质的享受与娱乐,诸如:兰膏明烛,二八递代,徘徊于觞俎之间,穷日夜而不能自休,稍为清雅并喜欢鉴古之人,看到这些,就会说:“此何其垢且浊也。”⑦于是,就追求一种清雅、旷达的生活享受,无非就是收藏书画、古董,弈棋弹琴,甚至招邀一些游伴,与名山胜水为侣,过一种情趣的生活。尽管生活的享受有清、俗之别,但其根本的特点则是—致的,这就是明人焦竑所说,都是“物”,“丧己以逐物”。这是明代生活内容趋于享受化世俗化的最大特点。⑧
3.肯定俗欲,倡导人生自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