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低碳发展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低碳发展建议范文1
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特点模式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形成具有其特殊的历史阶段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7]发展中国家可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更多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诸多原因。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持续,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更多的挑战,必须紧紧依靠区域经济发展强烈的内生机制的促动。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扩大需求来实现内生机制的完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全球低碳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根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未来的世界将更多地采取低碳能源、低二氧化碳等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完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和完成。诚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采用和实行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变化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意识的强弱影响,等等。所有的内生机制的形成和改变均围绕着成本———收益的基本模式来展开的,都受到市场因素的调节。[9]特别是在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危机之后,这种调整和调节作用将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得以凸显,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助推新的产业产生,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10]
第一,建议树立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理念。从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入手,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特别是注重区域经济内生机制的培养,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促进自然生态文明的目标,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点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排放等新型工业,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1]
第二,建议积极发展绿色科技,促进创新手段的应用。当前,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低碳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优化,已经产生着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全球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应该积极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内生机制。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牢固树立新时期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增加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成分,进而增强内生机制。
绿色低碳发展建议范文2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能够与生态环境相平衡,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开发新能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可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经济性。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治理环境问题。第二,创新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对能源利用技术等的革新,提高生产效能,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第三,可持续性。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可持续,既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又保障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降低资源能耗、治理环境污染又保障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履行大国责任成为全球瞩目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实严峻。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一步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但是,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依然很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贡献率仍有待进一步加強。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我国是以煤炭为能源结构主体的国家,且需求量巨大,而提高煤炭的利用率、降低其污染物排放的技术难度较大。同时,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力等资源的利用和推广需要循序渐进,资金、技术、管理等配置很难一步到位。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讲,需要实现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突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长期钻研,我国在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方面尚欠缺长期的投入机制。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环境税收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环境税制,对能源消耗所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缺乏补偿机制。现有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虽然针对资源利用进行了一定的税收调节,但并未突出其补偿能源消耗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功能,且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其环保节能的作用较弱,利用税收手段进行有效调节的目的难以实现。相较而言,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税收体系较为完善,不仅能够利用税收收入补偿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能够通过提高企业成本、利用税收调节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利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进行生产。
财政支持投入不足且手段单一。一方面,通过我国公开的政府预算可以看到,财政支出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金额较少,所占比例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据测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单一。在目前我国采取的政策手段中,占最大比例的是财政支出和财政补贴手段,而其他财政税收形式利用的较少,如间接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我国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多的国家,且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但是,由于缺乏交易系统等建设,我国长期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一直都处于低端位置。2017年,我国全面启动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和发达国家相比,不仅起步较晚,且相关的金融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对碳金融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交易平台尚不成熟,交易价格不合理。这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技术革新、发展低碳经济。此外,我国碳交易市场上的碳金融衍生品较为缺乏,金融体系发育不足,不利于多元化的投资。
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支持机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贷款等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绿色金融理念。金融机构需要建立间接融资等多方位的体系支持低碳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并加大支持力度,依靠金融创新服务于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的追踪管理,从而保障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管理。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出的问题,本文对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四条政策建议:
建立和健全环境税收体系。在资源税改革和环保税推出的背景下,要加紧落实环境税收体系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提高企业税收成本的手段促进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转型,突出环境税种的环保节能的功能。同时,税收收入作为负外部性成本的补偿,应成立专项基金,用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生态恢复的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丰富支持手段。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政府预算中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比例,并整合专项资金、完善资金管理配套措施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同时,要丰富利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优化补贴等支持环节,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对于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以便于企业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提高生产质量和绿色研发。
完善碳交易市场,开发碳金融衍生品。一方面,我国需完善碳交易市场,在排放权交易中加强金融创新,并积极拓展绿色中间业务,开展风险投资基金等。另一方面,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各类碳金融衍生品,如碳基金、碳期权、碳期货、碳信托基金等,丰富投资渠道,并完善相关机制降低投资风险,推动市场发育。此外,对于低碳企业上市融资,要加强政策支持,设立绿色通道,促进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绿色生产。
建立绿色金融理念,健全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机构应树立绿色金融的理念,积极建立银行绿色信贷、间接融资、信用担保融资、风险投资机制等支持体系,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完善环境评级标准和风险评估机制等,从而发挥金融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对贷款等资金的追踪管理和监督,并通过融资政策引导企业开展能源审计,从而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建议范文3
低碳经济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量增加,导致全球变暖、空气质量下降、自然灾害频率增加以及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低碳经济是对过去过度开发所进行的补救行为,也是挽救地球环境的一种自救行动.对于房地产行业,一方面它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另一方面它也是耗能大户.根据有关资料,全球大约有50%的资源都投放于建筑业,而且建筑物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全球排放量约40%.所以,房地产业提出低碳发展,像其对国民经济的巨大贡献一样,能大幅度地降低国家整体碳排放量,同时拉动上游绿色生产,推动下游绿色消费,促进房地产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技术创新,是健康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未来的房地产谁先实现低碳目标,谁将主导未来房地产行业的竞争格局,并且带给房地产企业切实的利益和巨大的商机.“低碳建筑”已成为房地产发展的新方向,在世界范围内,低碳建筑产业正以60%的速度增长.
二、现阶段房地产业实现低碳化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低碳的发展很重视,并且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战略往往都是走在人们观念前面,引导新的生活模式.只是大部分房地产企业虽然认同低碳开发理念,却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步骤.根据调查,在我国约430亿m2的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节约措施.
三、低碳经济下房地产开发运行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现阶段房地产业实现低碳化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政府、房地产企业、房地产技术体系和消费者方面来提出对策和建议.
1.政府要倡导推行低碳开发房地产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必须要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方略.首先是制定低碳开发的产业技术政策、科技政策及财政支持政策,对于实施低碳房地产开发模式,应通过降低税收或增加财政补贴手段,降低低碳房地产开发成本;反之,严惩能耗高、排放大的房地产开发产品.
2.房地产企业要制定低碳战略、实施低碳开发模式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作为低碳开发的践行者不仅要积极应对低碳时代的到来,而且在战略上要有低碳开发的长远策略.在资金方面,从利润中预留出低碳开发的资金;在实施方面,要从低碳设计、低碳材料选用、节能施工技术开发、后期运营成本、低维修成本等各环节把握低碳运作模式,以便抢占先机.
3.健全低碳房地产技术体系和建立房地产低碳考评体系当房地产开发逐渐步入低碳模式后,由于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原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领域科技研发的投入不同,最后环保低能的效果也不同.所以,行业要制定相应的建筑节能规范,构建低碳建筑标准的第三方测评体系,并对建筑适当地进行节能评级与认证体系,使公众知晓,并公众根据标识积极选用低碳的房地产产品.
4.消费者增强低碳生活意识目前,消费者对于低碳生活意识还有待加强.低碳意识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也制约了低碳环保绿色建筑及相关低碳产品的推广.低碳绿色生产是低碳经济向前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低碳的生活方式也是房地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开发商开发的房地产产品往往能够引导人们的潮流生活,所以要先从增强低碳绿色房地产的大众认知开始,让消费者接受低碳生活,愿意为增加的低碳成本买单,最终形成低碳生活的消费.另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对城市未来的规划发展有所考虑,在建造住宅小区的同时,应配套建设包括商业、工业、服务、娱乐及教育等设施.建筑本身要满足低碳要求,经过开发之后,再建一些连锁的低碳产品,比如居民入住以后可居住、也可工作和购物、消费,这样既节约了交通费用和上班时间,又使办公成本和居住成本减少,这是长远的效应,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有这样的远见,就能从项目的整体角度去考虑低碳节能.
四、结语
绿色低碳发展建议范文4
城市绿色生态设施建设持续向好,环境逐步改善,带动旅游产业发展随着“低碳金融”的深入开展,金融机构向城市绿色生态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加大,旅游业基础设施得到信贷资金支持,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并以此带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年接待旅游人数已达200万人次,以年平均30%的速度增长,年实现旅游收入12.5亿元。2011年,大兴安岭地区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三大“低碳旅游区”,这也是大兴安岭地区继荣获“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令人向往的50个地方”等称号之后,获得的又一项殊荣。
促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2年前三季度,在“低碳金融”支持下,大兴安岭地区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项目试车成功,木制别墅、实木地板等终端产品比重大幅提升,林产工业实现产值15.8亿元,增长22.7%,精深加工产值比重达到79.4%。新增绿色(有机)标志使用权产品55个,继续居全省各市地之首,绿色食品业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增长30.2%;兴安北药业、特色养殖业实现产值3.3亿元、5.4亿元,分别增长5.7%、20.1%。在接续产业强力拉动下,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39.0∶14.3∶46.7,调整到目前的40.7∶19.4∶39.9,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存在的主要问题
低碳中小企业融资虽有缓解,但总体依然困难
从贷款余额上看,低碳企业贷款余额同比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从贷款覆盖面和占比来看,总体依然困难。截至2012年前三季度,全区共有低碳企业387户,金融支持94户,仍有75%的低碳企业急需金融“补血”。主要原因是大兴安岭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低碳企业金融支持政策还面临诸多掣肘,主要表现在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少、担保基金规模偏小、基金保障能力较弱、企业诚信度欠佳等方面,直接抑制了低碳企业融资。
低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可抵押物不足,自身经营管理粗放,融资担保的风险较高问题
大兴安岭地区低碳中小企业一般组织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下、经营管理粗放,很少使用汇票、信用证、保理等现代结算工具,对新型动产融资担保业务也缺乏了解,造成融资担保业务进展缓慢。再加上企业财务不规范,提供的动产担保物透明度低,登记真实性差,尤其是部分低碳企业提供的一些动产担保物如存货、半成品、成品、原材料等价值变动大,后期管理难度大,提高了银行融资担保的风险。
银政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沟通联系机制仍待加强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银、政、企联系机制通过银企对接会、金融专报等形式不断得到加强,但当前银、政、企联系机制仍然存在常态化不足、信息交流不深入、不全面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这些方面的工作。
相关建议
认真落实低碳经济信贷政策,促进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各金融机构要努力提高对低碳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探索无形资产质押、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符合低碳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开发及推广工作。要加强对市场前景好有潜力的企业的培育,提供专业金融顾问服务,扶持低碳企业增强竞争力,切实加大对低碳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借鉴发达地区成熟经验,鼓励低碳中小企业试水动产融资
绿色低碳发展建议范文5
关键字:气候债券 低碳经济 碳排放权交易
2017年伊始,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市场化机制推广力度,真正把节能减排转化为企业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内在要求。
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及经济发展的政策与行动的一部分,全国范围内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于2017年启动。同时,《巴塞尔协议Ⅲ》对高信用等级债券的风险权重设置了更低的系数,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债券资产。气候债券满足了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发行者融资和债券持有者投资等多方需求,未来我国推出气候融资债券将成为低碳经济融资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此,对中国气候债券市场业务进行界定研究很有必要。
气候债券的提出
气候债券最初的提出设想是为了鼓励发展中国家投资清洁能源项目(CDM)。《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曾指出,气候债券将主要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向投资者发行,属安全性金融项目,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融资债券到期后能用来换取一定的温室气体碳排放的交易额度。为此,气候债券倡议组织(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于2010年成立,作为国际非盈利组织,其目标是促进抗击气候变化的投资,是世界上唯一致力于调动10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其发债标准是确认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式符合低碳经济要求。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与汇丰银行自 2012 年开始每年气候债市场发展报告,以跟踪债券市场低碳融资的最新进展。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把气候相关债券分为贴标绿色债券和未贴标气候相关债券。贴标绿色债券指债券所募集的贴标资金指定用于已有的和新建的绿色项目。而未贴标的气候相关债券是指收益用于绿色项目,但是没有像贴标绿色债券那样进行推广,也没有可以让投资者追踪收益用途报告机制的债券。
气候债券组织标准(CBI标准)主要包括能源、建筑、工业、废物污染控制和封存、交通、农业与林业、信息技术和通信、气候变化适应等。CBI标准对绿色项目具体的行业分类比较细致,其中所包含的要求结合了支持债券认证的保证框架,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信息和保证,即确定该气候债券的发行人符合气候债券标准并坚持绿色债券原则。标准主要核心内容由通用要求、低碳贡献、债券结构三部分构成。
气候债券的发展现状
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的《2016债券与气候变化市场现状报告》,截至2016年5月31日,全球气候相关债券存量市场规模达到6940亿美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了960亿美元。其中运输是气候相关债券市场最大的主题,占所有债券存量的67%。能源、多领域分别占气候相关债券市场总存量的19%、8%,其余为水、建筑与工业、废弃物与污染控制和农林,共占市场规模的6%。
气候相关债券中78%为投资级,即具有BBB-及以上评级。60%以上的债券存量由包括地方政府、多边开发银行或国有企业等发行。气候相关债券市场中大约70%为10年期或10年期以上的债券。现有债券发行量中68%以上由规模在1亿美元至5亿美元的债券构成。
贴标绿色债券规模达1180亿美元,占气候相关债券市场的17%。τ谕蹲收呃此担绿色债券标签提供了一种信号或识别方式,可以减少投资障碍,从而促进气候相关投资的增长。贴标是推进气候相关债券增长的关键。2015年,贴标绿色债券市场发行量超过420亿美元,预计2016年的发行量可能会达到1000亿美元。贴标绿色债券中规模最大的主题为能源、建筑与工业。
我国气候债券业务的界定
截至2016年5月31日,中国的气候相关债券市场规模为2460亿美元,为最大发债国。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15年底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这是我国界定债券是否具备绿色属性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旨在鼓励发行人安排对债券绿色资质的认证,并激励发行机构及服务提供商进一步提高发行和服务能力。
气候债券推出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目前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主要在碳金融方面进行交易。在法律体系方面,国际相关协议及国内法律对企业排放有规定,强制企业减排,目前企业的关注点主要是对CDM比较感兴趣,而对于自身富余的排放权可以用于发债、到市场中进行交易,尚缺乏意识。而且,在气候债券市场上,目前交易的品种只有针对二氧化碳一种气体的,品种单一,衍生产品尚缺乏,不利于碳排放权价格的形成、资源配置优化,进而也不利于气候风险防范及温室气体减放。国内虽有少数与此相关的理财产品,但实际收益率明显低于预期收益率,主要原因就是可交易的产品较少,投资者缺乏管理风险工具。基于此,有必要对我国的气候债券进行梳理,研究界定标准及可涉及的发展方向,拓宽减排企业的融资渠道。
我国气候债券业务从产生到成熟的三个层面
我国目前发行气候债券的核心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支持行业的低碳耗能、提高市场对碳金融产品的接受度,根据以上需求可以对我国气候债券的业务进行分类(见表1),从节能减排、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及金融市场完善、国家气候风险管理三个层面进行逐级发展。
(一)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发展气候债券最直接的目的和业务内容,从碳排放量和减排模式角度发展业务,有助于直接推动国内减排及标杆企业减排模式的发展,加速企业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区域经济合作及金融市场完善
从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及政府支持角度出发,通过银行信贷、气候债券等等金融产品促进低碳产业发展、扩充气候债券业务的外延,达到成熟市场态势。具体表现为: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及多方资本参与,降低相关业务的融资成本,形成区域联动减排,促进减排项目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银行信贷对气候债券信任度大幅提升,国家为实现低碳产业的良性发展,推出多种措施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设计出多元化的金融衍生品,完善相关政策保障体系。
(三)国家气候风险管理
当前,全球工业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的破坏性已经到达临界点,社会再造成本很高,迫切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中国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换代,必将与世界经济产生更加密切的联系。而通过气候债券产品、债券市场推动环境改善,可以使资本在国际间有效流动,通过杠杆将环保观念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缓解因气候问题带来的灾难,保障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对发展气候债券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气候债券试点,构建权威统一的判定标准
气候债券成本低、周期长,也符合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政策初衷在于利用债券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目前国内对于债券的绿色属性,有两套标准认定,分别是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出台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出台的《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2015版)》。但就实践操作来看,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发行标准及信息披露标准。就我国国情来看,建议先进行相关债券的试点评级,待项目成熟后,制定完备的标准作为气候债券市场权威的项目标准。
(二)强化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责任,防范级别买卖
因气候债发行成本较低,在发展之初可能出现“伪气候债”,对此应强化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责任意识,防止个别评级机构高管人员进行级别买卖行为。建议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将相关评级人员的违规行为记入诚信档案,必要时在行业内公开。
(三)加强气候债券账户监管,杜绝“借壳气候债”
加强资金账户监管及债券信息披露,对气候债券募集资金进行专户管理或建立专项台账,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债券资金封闭管理,降低“借壳气候债”项目产生的风险。
(四)构建气候债券评级体系,加速气候债券市场化进程
目前,国内对于气候债券的u级仍属空白,通常归于绿色债券体系进行评估,而绿色债券的评估也是处于摸索阶段。绿色债券分类较多,气候债券不仅仅具有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促进功能,还涉及碳排放交易权内容,可衍生出更多潜在的金融产品,因此构建气候债券评估体系迫在眉睫。
(五)国家政策提供连续性支持,提高投资者积极性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产业受到政策支持和认可。从行业来看,符合政策导向的绿色产业偿债能力较有保障。但实际操作中,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性,严重影响了投资者投资债券市场的积极性,加之政府补贴迟迟未到位,补贴政策变动频繁,政策缺乏连续性,使得绿色债券的实际销售较为困难。为此,建议政府加强政策的连续性支持,不断降低气候债风险,以此来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
绿色低碳发展建议范文6
发展广州低碳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重点推进、协调发展,当前,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培育龙头企业核心是促进广州企业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指的是: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既是广州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广州必须改变自身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在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环节的实力,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力求实现产业发展从“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的转型。同时,必须针对广州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龙头企业带动,延伸、完善低碳产业链,实行分级联动,加强分类指导,形成产业发展强大梯队。提升“龙头”企业带动力;打造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扶持一批“重点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与资金上重点扶植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一批目前规模不大,但具有一定产品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特色公司,引导企业不断完善公司组织结构,形成长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适应大规模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在既有价值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工协作。制定产业规划建议编制促进低碳发展的若干规划,如《广州“十二五”低碳发展规划》和《广州市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形成指导广州低碳城市建设工作的行动纲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低碳专项规划》,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要求和建设重点,配套相应的投资、产业、土地和财政等引导政策;制定落实《广州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广州市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站发展规划》、《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还有《2013年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广州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规划(2013—2017)》等方案。大力推进低碳规划,为低碳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要突出抓工业低碳化,将降低工业碳排放作为重中之重。试行《广州市工业能耗指引》,研究建立单位工业产品能耗统计和碳标识制度,力争纳入工业用地控制标准。研究制定涵盖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CO2减排等要素的低碳发展关键指标体系,指导产业用地招、拍、挂和产业集聚地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始动力。创新从五个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产品从需求方面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从供给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新市场从市场需求方面拉动产业成长;新生产要素从供给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新生产组织从产业内部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广州应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改善创新服务环境,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碳捕捉、碳中和、碳贮存、碳运送等技术,以及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提高能效的相关技术等,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低碳开发应用科技项目优先立项。加快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实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等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
以增加森林碳汇为主要目标,逐年开展疏残林、低质低效林的林分改造;对尚存的荒山、灌木地进行新造林;实施城区增绿、新农村绿化和四旁绿化;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逐步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与分布格局,建立广州森林碳汇监测网络的计量体系。全面实行立体绿化,2012年规划启动16个岭南花园建设,至2015年,在中心城区及南沙新区等新城区率先形成白云新城、麓湖等若干引领广州绿色景观亮点的园林精品片区。至2015年,城区基本实现居住区500米以内见公园绿地,全市绿道总长度达到3000公里。完善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广州做好省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需要,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初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力争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应从自愿减排交易试验入手,到自愿与强制减排交易并重,逐步实现强制减排交易,大力发展自愿减排。要大力推进交易品种创新,与商业银行、基金、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合作,共同研发碳排放权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交易产品,推动金融支持低碳事业的发展,使金融资本通过碳交易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充分发挥碳交易在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中心的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形成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减排成本收益转化——低碳资金投入的良性低碳循环。
构建政策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整合力度,重点支持低碳经济技术(产品)研发、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低碳经济宣传、教育、培训和表彰奖励等。鼓励汽车、家电、建材、办公设备等行业企业参与中国环境标志低碳认证,并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获得环境标志低碳认证的产品。二是完善价格政策。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鼓励实施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合理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收费标准。对光伏发电、风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按照国家可再生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规定执行。对国家明令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能耗企业实行差别电价,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盲目发展,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三是贯彻落实税收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及时向上级税务机关反馈执行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提出完善税收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建立和实行一批制度和标准。研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和监测体系,完善能源消耗统计体系,研究建立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组织编制《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广州市绿色施工导则》、《广州市绿色建筑施工验收规范》等技术标准,在琶州白云新城等新区域推广实施绿色建筑节能新标准。五是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制度。在低碳新产品、新技术刚刚推向市场,产品发展的初期阶段,“低碳”采购是一种很重要的激励手段。为了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低碳采购制度,科学制定政府低碳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指导具体的低碳采购活动。
作者:王可达 单位:广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