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评价及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辅导员评价及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辅导员评价及建议

辅导员评价及建议范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绩效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基层工作者,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地反映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从而达到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现状

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各高校都在尝试制定科学有效的辅导员考评机制,但从现有情况来看,大多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发展性评价。从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评价情况来看,普遍存在重视工作评价、忽视个体发展,重视定量考核、忽视定性评价等问题。大多着眼于对辅导员工作的优劣进行评定,而较少从促进辅导员个体发展,提高其岗位胜任能力角度去考核,不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斗志,考核效果不佳。

2.评价体系不科学。高校普遍没有形成与辅导员岗位相协调的考核机制。有的直接将辅导员考核与干部或教师考核等同,用同一标准、同一方法,按同一程序进行,考核结果难以体现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与特点;有的虽然制定了专门针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指标,但这些考核指标不能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辅导员个人成长相结合,考核只限于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没有真正达到考核的目的。

3.评价方法不健全。国内的理论研究普遍赞同通过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来优化辅导员考核工作,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并重。但在高校具体实践中却又往往陷入人事考核的思维困境,普遍采用以学生工作甚至是学生成绩为基础的指标细化法,而辅导员的“德”、“能”却很难量化,这种评价方法片面的看重辅导员的外显业绩,忽视了辅导员的专业培养和内心体验。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及相关会议精神,借鉴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和以往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的经验,笔者认为,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工作理念与态度、工作能力与成绩、工作评价与反馈。

1.工作理念与态度。工作理念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工作的指导思想,辅导员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工作理念决定着其工作方向的正确性。工作态度是工作能力向工作实绩转换的“中介”,对辅导员工作态度的评价应将形式与实质结合起来,工作态度是思想素质和工作理念的具体表现,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才能高效高质地完成工作任务。

2.工作能力与成绩。工作能力是辅导员本身所具有的完成各项工作的能力,在设置辅导员工作能力绩效评价指标时应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等多方面考查。工作成绩是辅导员主观努力并得到认可的劳动成果,它是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的具体体现。在设置辅导员工作实绩评价指标时,可对思想教育、学生组织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咨询服务四个二级指标加以考察。工作实绩指标是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最重要的内容,它既包括了辅导员的基础性工作成果,如班风学风建设、日常安全与稳定工作等,也包括了专项工作成果,如特困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3.工作评价与反馈。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评价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学校应成立校辅导员考核领导小组,辅导员的日常考核及年终部分测评工作由各院(系)考核小组负责组织实施。辅导员评价考核应该是由辅导员自评(个人总结)、学生测评、院(系)考核小组测评和辅导员互评等四部分内容和考核办法组成的工作评价体系。

辅导员对照考核的内容,对本人的工作做出全面总结,提交述职报告等相关材料,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和基础数据;由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组织落实学生测评,通过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或网上评价,掌握辅导员工作成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将统计测评结果报学生工作部(处);各院(系)考核小组根据辅导员平时表现情况,对照辅导员个人总结和学生测评结果,填写测评表,对本院(系)辅导员进行测评;学生工作部(处)负责落实召开辅导员民主测评会,每位辅导员用3~5分钟述职,然后辅导员互评。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辅导员考评工作的难点,辅导员考评工作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

1.明确评价主体。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和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老师以及学生都有广泛地接触,他们都应该成为辅导员考评的主体。辅导员工作的重心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工作不宜作为主要考评指标,如果采用绝对化的评分方法,易导致辅导员满足于完成量化工作,不利于开拓新局面。

2.改进评价形式。采用网络实名测评,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事求是反映意见和提出建议的平台,辅导员要正确对待测评结果,对学生反映的问题积极总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次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宜采用业绩模糊评价方法,笔者较为赞同。辅导员的工作繁杂,其工作评价涉及多方面,综合评价结论具有模糊性,例如:热爱、关心、帮助学生等方面的评价,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值体现,只能通过优劣等级来表示。因此定性评价是综合评价高校辅导员工作业绩的重要方法,一些可以用数据来明确的工作可以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如学生日常违纪情况、学生考研比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情况等等。

3.丰富评价方法。在辅导员工作评价中,应把他评与自评、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结合起来。平时考核包括定期与不定期考核,对阶段性及基础性工作进行考评;集中考核主要在学期末和年末,通过对照考评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评价。最后综合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形成最终考评结论。

参考文献:

[1]何树莲. 关于改进高校辅导员考核工

作的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6,(9).

[2]张坚. 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

的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07,(8).

[3]陈瑞三,胡立男. 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考

辅导员评价及建议范文2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79-02

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用来描述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压力过强所导致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所与新浪网教育频道组织了一次8699名教师参与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教师压力较大,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教师有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2]辅导员队伍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支特殊而重要的队伍,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日益多元化、需求日趋复杂化,这对辅导员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现,生理上的低效能感、心理上的疲惫感和人格上的缺失性以及行动中的冷漠性,鲜明地体现出非人性化、自我实现感丧失和情感枯竭等表征是“职业倦怠”的三个基本维度。[3]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1.工作绩效非显性,成就需要受挫。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他们的工作不仅包括思想教育、价值观的引导、日常管理、党建团建等具体事务,还要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就业指导、资困助学,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等。[4]工作内容非常繁琐,工作量也很大并且需要随时在岗。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繁重。在做好本职工作外,一些非职责范围但与学生事务相关的工作也必须去做,有的院系甚至把一些行政事务也让辅导员分摊。辅导员长期处于工作应激状态,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导致了他们“职业倦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绩效非显性等特点。辅导员在高校中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工作价值得不到肯定,成就需要受挫,再加上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科研成果偏少,所以更难以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在高校中辅导员与教师、科研人员等在薪酬、发展机会等方面不具有可比性,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从而导致辅导员产生一定的失落感。

2.工作“非专业化”,对个人的发展前途担忧。

发展是高校教师最为关心的主题,也是决定辅导员这个岗位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活力的核心因素。辅导员队伍“非专业化”问题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辅导员由于履行职责的需要,需要涉足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知识领域,也要对学生所在专业的一般知识有所了解。这就使辅导员的涉猎多而杂,却不能做到专而精,从而难以获得学生的学术尊重。

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两种“非专业化”倾向:一种是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却对所在院系的学科专业知识不甚了解;一种是熟悉所在院系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把握不够。部分辅导员把主要精力用于处理较为繁琐的日常事务,疏于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总结,从而产生智能枯竭感。同时,有些专业教师认为辅导员工作是没有专业含量的过渡性岗位,是类似于勤务员的工作。因此,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往往看不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有职场错位感,从而导致职业忠诚淡漠化、工作热情减退。

二、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措施和建议

为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预防和缓解他们的职业倦怠,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高校应积极建立支持系统,明确岗位责任,完善激励机制,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总的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健全发展保障,减少工作压力。

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辅导员工作条例,明确岗位职责,做到学生工作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量大、面广、压力大”超负荷状态,把工作量和薪酬待遇结合起来,体现劳动价值,改善生活条件;建立培训提高制度,使用和培养统筹结合,提高业务技能,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层次;制订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发展方向和职业前景,为辅导员工作注入持久推动力。

2.完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辅导员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作难以得到认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得到提高,一时很难见到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很难得到肯定,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导致了职业倦怠与心理问题。因此,应努力完善辅导员的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使他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肯定,并获得鼓励和支持,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投入。

3.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

由于工作繁重,加上没有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普遍待遇偏低等因素,使得辅导员与学校的其他教师相比有更多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持久下去容易导致情绪衰竭,且性急易躁,导致对学生的同情心减低等一些负面行为。这些行为反过来又影响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引发头痛、失眠、乏力等躯体化症状,烦躁、紧张、坐立不安的焦虑症状,以及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易对领导和他人的建议产生抵触情绪等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压力缓解或者心理疏导,有可能的话应建立辅导员的心理档案,进行追踪干预等。 4.改善辅导员的职业认知

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应加强辅导员的职业教育,通过进修培训,扩大知识面,提高应对能力,并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适当掌握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从而获得职业的胜任感、归属感和满足感,提高职业认同。对于工作中的消极体验,应在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个体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主动改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实现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整合,[4]使他们在努力建构职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完满的进步和理想的人格。

总的来说,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政府、学校共同努力,建立支持体系以促进教师的健康发展。教师自己也应该改善心态,提高工作满意度,激发激情,让自己远离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 Freudenberger, H. J. Staff.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1974. 30(1): 159~165

2 李雪峰、王志洁.改进教师评价,解决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发展.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16(4):80~84

3 Maslach, C. & Jackson, S. 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1981. 1(2): 99~113

辅导员评价及建议范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心理压力 调适 建议

大学阶段是个体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和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的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都给高校辅导员带来不容忽视的心理压力,关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疏导相结合成为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

影响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

社会因素。现在是高科技的社会,是快节奏、竞争强的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新的知识和新的学问层出不穷,作为在科学、文化发展前沿阵地的高校的辅导员更需要学会学习,要随时赶上社会的步伐。社会竞争激烈,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具有竞争的意识,也要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需要有与他人合作、有人际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高校的很多辅导员,是本科毕业或是硕士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角色转变后遇到这样的环境,很容易加大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心理素质较差的高校辅导员就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或者抑郁的不良情绪。

学校因素。学校的教学改革对教师和高校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16号文件下发后,高校辅导员工作得到了进一步重视,但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评价不一,重视程度不一,给予的待遇也不统一。另外,高校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条件不统一,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处理繁杂的事务,与专业教师职称晋级以同等条件要求存在一定的弱势。其次,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开始扩招后,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学生自主性加大,个性张扬,法制意识提高,外界干扰因素增加,这都给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些都容易给高校辅导员造成自卑心理、抑郁心理和焦虑心理。

家庭因素。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多是在日常工作8小时以外的时间里进行,要做好学生工作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高校辅导员都有自己的家庭,要生儿育女,家庭生活和工作很容易产生冲突,因此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也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多要求,处理不当则很容易产生郁闷情绪。

个人因素。自我评估不当是影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过高或者过低地评估自己,容易产生自满骄傲或者引发自卑的情绪体验。另外,性格内向、心胸狭隘、遇事偏激等不良性格和不端正的生活态度,长期积累后容易产生抑郁和冷漠的消极情绪体验。承受挫折能力差、情绪控制能力低的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现实与期望不相符或者工作生活出现一些小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或者做出偏激的行为,如此的情绪体验频繁地产生后很容易影响其心理素质。

舒缓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对策与建议

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倾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事物的特殊反应方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不同的情感体验培养的学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高校辅导员应该培养健康的情感倾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坦然面对困难和挫折,在学生中树立正直的良好形象,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决定人对客观事实的态度,对人的心理活动也产生巨大影响。作为高校辅导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帮其认识和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能辨别出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消除矛盾心理对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辅导员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成长。生活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要有忧患意识,及时发现变化的信息和趋势,及时吸纳新的思想、知识、信息,懂得自我成长、自我更新和自我优化。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出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并将计划付诸实践。加强自我发展的管理,在工作和生活中,在系统学习或自我学习中,都要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和发展规划进行自我管理。在工作中进行总结和自我反思,积累自己的经验,思考自己的成与败,提升自己的水平,不断完善自己、优化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普查、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建立心理档案。学校可以定期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普查, 并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咨询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学校也可以邀请专家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为高校辅导员提供经常、及时的心理指导和服务,对有不良心理倾向的高校辅导员及时进行跟踪观察或系统治疗,防范于未然。学校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在高校辅导员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和保健意识,在工作学习中能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和调适自己。

了解高校辅导员的需求,理性对待高校辅导员的需求。需求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性,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不管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都比以往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维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必须遵循需求的原则。面对高校辅导员的需求,管理者要进行系统分类,对合理的并且条件成熟的,尽量满足;对不合理的,管理者要做出解释和说服;对合理但是学校条件不允许的,管理者要做出说明解释,得到高校辅导员的理解,减少高校辅导员的挫败感,提高心理素质。另外,管理者可以合理运用能激发个体动机的奖励措施,以奖励一部分优秀的辅导员鞭策另外一部分辅导员积极进取,以激发其上进心与自尊心,不断优化高校辅导员心境。

为高校辅导员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营造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良好文化氛围。管理者可以举办高校辅导员沙龙、区域性的辅导员经验交流会、创建辅导员QQ群和通过建立辅导员之家等形式为高校辅导员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和空间,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一个宣泄不良情绪、倾吐心中烦恼的机会。举办形式多样、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形成高校辅导员自己的团队文化,以文化活动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交际能力和社会的适应性,从而优化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

建立高校辅导员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教育部16号文件下发后,辅导员双重的身份得到了明确,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结合辅导员工作性质和特点来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在职称晋级和学历提高上,要和专业教师一样做好计划,在行政职务发展上,要提前做好规划,让辅导员在承受沉重繁杂的工作压力中看到希望,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充满信心,让辅导员在充满自信的工作环境中成长。

制定完善的辅导员工作成效评价体系,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满意度。辅导员的工作如果得到积极的评价,能调动辅导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激情。反之,消极的评价,在降低辅导员工作热情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心理,不合理的评价会让辅导员间相互猜疑,失去信任感,会对自己过去的工作产生怀疑,影响以后对工作方向的判断能力,增加工作压力,进而增加心理负担。所以,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是直接影响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因素。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满足度。

总之,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这意味着高校政治辅导员将面临更多的工作压力,也必然会带来更多的职业心理压力。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学校、社会要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外,也要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看待职业心理压力, 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缓解压力,焕发工作热情,认真履行职责, 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玉莲:《谈高职旅游心理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国林业教育》,2006(3)。

2.刘畅、陈漫丽:《浅谈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论坛》,2008(6)。

3.邢少颖、张亚宁:《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及其养成》,《学前教育研究》,2003(5)。

辅导员评价及建议范文4

关键词:辅导员 现状 建议

辅导员队伍是我校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重要力量。为了对我校辅导员当前的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以便我们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加强下一阶段队伍建设。我们组织了这次调查问卷,问卷情况如下:

1 基本情况

本校学生总人数11000余人,专职辅导员人数为35人,辅导员比例为1:300人,本次调查抽取辅导员24名,本次调查问卷发放24份,收回24份,回收率100%,其中男8名,女16名;硕士研究生20人,本科生4人;9人已婚,15人未婚。

2 问卷情况

2.1自我认识方面。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能力和特点,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本次调查问卷对辅导员的学术水平、思想教育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工作状态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见表:

2.2 宿舍管理情况。调查数据表明:63%的辅导员能每周一到两次去寝室了解学生状况,有29%的老师还每周有三次以上,说明辅导员很能利用寝室这个阵地作用,去同学的住处了解同学们的课堂之外的活动。根据辅导员进宿舍要求,每周辅导员要进入宿舍两次以上,90%以上的老师都能按照要求进行。但是仍然有8%的老师每月大概一到三次,这部分老师应该要继续加强宿舍管理工作,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本学期你到学生宿舍的次数

2.3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本次主要从辅导员到班级的次数基本了解,从调查看,75%的老师一周可以一到两次,17%的老师一周可以三次以上。从这个数据分析辅导员能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情况,关心学生学习,解学生疑惑,为教育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4 教学相长。所谓教学相长就是为学生教育管理者的辅导员与授学生专业知识的任课教师的交流,以促进共同的管理与教育。从调查数据显示:33%的辅导员会经常协调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54%的老师有时会协调。从这个情况看我们的辅导员应该经常性的和任课老师沟通协调,以促进共同的教育教学。

2.5 辅导员认知。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实际工作中老师们对辅导员的认识是见下图:

3 建议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辅导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基层堡垒作用,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3.2 明确职责,加强考核。在工作中我们要本着以事业凝聚队伍,以制度促进建设的原则,不断完善制度。要重点抓好制度有落实,落实有检查,检查进入考核,提高执行力,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各项工作。

3.3 鼓励教学、强化科研。辅导员具有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各高校都要创造条件,积极为辅导员搭建教学和科研平台。一是鼓励参与教学任务。二是强化科研。

3.4 加强交流培训,促进队伍发展。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内外的各种辅导员研讨会、交流会、学习会等形式,为辅导员搭建各种学习交流平台,在交流中学习、沟通、合作,努力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水平,为辅导员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顾瑛.新形势下职校辅导员工作路径[J].价值工程,2011(01).

辅导员评价及建议范文5

【关键词】学生管理;多元化;以人为本

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大学生人生的导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多元化趋势更为明显。面对新形势,辅导员也必将面临新问题,这就决定辅导员必须要针对“新问题”而采用“新方法”进行学生管理。

一、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热情不高,效率低

在部分人眼中,辅导员在学校中的地位偏低,他们认为辅导员这个岗位发展空间不大,因此辅导员的情绪也比较消极,工作热情不高,甚至缺乏责任心。此外,辅导员要负责管理好几百名学生,工作量非常大,且问题繁琐复杂,辅导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参加业务培训和进修学习更是难上加难了。

(二)管理能力及经验不足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担当着组织者、管理者等多种角色。但从目前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可以看出,很多辅导员所学的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完全挂钩的,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普遍缺乏学生管理经验,这就给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管理方式不当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问题”学生愈显普遍,且“问题”更是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面对新形势,有些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便出现传统的问题。如,一味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心理沟通和心理问题的疏导更是很少涉及;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没有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而是偏私或者态度比较生硬,没有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影响教育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管理的策略及建议

(一)实施多样化的科学管理

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通常是“放任式”、“封闭式”管理,实行的评价方法也是单一的。但随着社会的变化,这些管理模式、评价方法都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适合的管理方法。

民主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用民主的方式“公平、公正、公开”地产生学生自我管理工作者。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利用学生的力量来组织、管理学生。但为了避免有些学生管理工作者出现徇私的情况,因此在运用民主管理时,也要结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更加严厉的约束。笔者在2013级学生就是运用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班上的班干都是经过民主选举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每个月都进行一次班团干培训,在培训中听取班团干的意见和建议。为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还赋予班干一定的权力,例如考勤。但是在赋予班干权力之余,还对他们进行更严格的约束,如规定班干迟到、缺勤按三倍计算等,如此班上的日常事务就在班干中消化了。

(二)平等地对待学生

传统的评价模式都是单一的,喜欢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层次,出现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生。但在新时代下,这种评价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更应以多样的方式、方法去评价学生,“顾两头、看中间”,毕竟中间层次的学生是占多数的,若辅导员忽视了中间层次的学生,这种中间层次的学生往往会容易走下坡路,增加班级的管理难度。笔者在学生日常管理中也很忌讳“顾两头,忽中间”的做法,因此规定自己每个星期多要找中间层次的学生进行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增强学生的自我存在感,归属感。

(三)多鼓励,少批评

从心理学上讲,教育管理学生应“多鼓励,少批评”,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笔者依然记得“作为教师,就要服务学生,对学生要以教育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因此笔者在工作中也是秉承着“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服务”学生,对问题学生,通常都是优先采取鼓励的原则引导、教育学生,若再犯,便会联合家长、社会共同引导、教育学生,在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之余,同时感受到辅导员对其的关爱。

(四)做好心理辅导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明显感受到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入学前还是入学后的班干竞选、评优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竞争的激烈。对此学生承受着各种的压力及困惑,而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远远解决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辅导员还要针对一些困难学生提供帮助,例如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对学生给予关心和耐心教导,防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五)立德树人、以人为本

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负责人,辅导员必须从实际出发,本着“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原则服务学生。辅导员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管理角色,以人性化的关怀管理学生,从心理上和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因此在日常管理中,笔者也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比赛,笔者也尽量到场,对学生进行鼓励等,努力做好“良师益友”的角色。

(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发挥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辅导员,不仅需要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遇到问题时能沉着冷静,准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且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是未来辅导员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辅导员必须发扬终身学习的精神,例如参加讲座、培训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呈现出多样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要针对“新问题”而采用“新方法”进行学生管理,本着“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观念引导教育学生,发扬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地提高个人价值,发挥人格魅力,更好地服务学生、管理学生,成就学生。

辅导员评价及建议范文6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队伍 职业化 对策

在高效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等方面,辅导员都是直接的指导者,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逐步的迈向了职业化的发展方向。这里所说的职业化就是指辅导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和学习,并经过相应的考评和审查,已经基本达到了辅导员的职业水平,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我国的社会经济日益加速发展推动了高效的改革步伐,再加上信息化网络的广泛传播,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一)工作强度大,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我国高效的规模和学生人数在不断的扩充,给高校辅导员增强了工作压力,特别是人手不足的情况更为突出,从年龄层次来看,高校辅导员基本上都较为年轻,相应的他们也缺乏管理经验;从专业角度来分析,从事心理、思政等专业的辅导员比例明显偏低;在加上许多年轻的辅导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化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于大学生内部的重点,热点问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判断,这更加加重了自身的管理问题。

(二)辅导员工作的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

我国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没有得到加强,以致于高校内部对于辅导员的培养、管理和选拔等考核机制没有得到完善。同时,高校对辅导员自身的本职工作还没有明确,这就其日后的管理和考核埋下了隐患,导致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缺乏系统的管理。

(三)辅导员队伍支撑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工作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点问题。许多辅导员参加高校工作只是为了考研,或者是调岗,所以辅导员自身的流动性也比较大,辅导员的工作时间没有稳定和保证。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支撑保障体系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例如政制度的依靠、薪金待遇、学习机会等,这些方面都严重的落后于专业教师,所以这也成为了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

(四)辅导员队伍专业性不突出

辅导员主要是高校内部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涉及的工作内容十分的丰富和繁杂,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身应具备工作上的激情和专业素质。但是当前有许多辅导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他们自身的专业性也不够扎实和稳定,这就严重的阻碍了辅导员的专业技能的增强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一)坚持辅导员队伍准入制度

高校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建设已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所以各大高校更应该严厉的抓好辅导员的准入制度,同时也应不断的完善准入制度,可以通过推荐、招聘等形式来吸收人员;也可以严格的按照考评、审查等程序来选拔,最大限度的保证辅导员队伍具备高思想政治素养,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还应拥有灵活的组织能力,无论是品德,才智,还是专业素能等方面都要对其严格的要求,吸纳一些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并今后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和建设埋下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是保证辅导员素质的一个必备条件,是推动辅导员队伍积极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所以高校应根据准入、使用等原则对辅导员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首先应根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分别从态度、技能等方面制定出有效的培训策略,促使辅导员进一步的了解思政教育工作、技巧,掌握有关思政的系统知识,积极的挖掘辅导员自身的创新力和工作效率;其次,积极的建立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并鼓励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探析新思维、新策略,致力于提升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技能。

(三)加强辅导员的职业意识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有效发展不能脱离内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内在知识的补充,辅导员首先应该把自身从事的思政工作当作是践行理想和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并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还应着重根据每一个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兴趣,结合工作的需求,并借助推荐和申请的方式来安排辅导员的职业方向。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办法

高校针对于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特征,从而制定出相对应的考核方式和管理途径,并成立一个特定的辅导员管理部分,构建一系列符合高校发展和科学性的考核程序,不断的激励辅导员勇于进取和主动学习。辅导员的考核方式也可以采用阶段性和学期考核方式,把定期和定量、领导和学生评价等相结合作为评定方式。对于考核的结果要及时的反馈给辅导员,并有效的帮助他们查缺补漏,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构建科学、统一的考核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朝向职业化迈进,保证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使其致力于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三、结语

在高校构建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有利于培育和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进一步推行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一个前提准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实用型人才的可靠依据。当前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工作已经成为了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中坚力量,辅导员这一岗位也终将成为社会优秀人才的终身事业,辅导员队伍也终将走向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