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金会奖励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基金会奖励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基金会奖励办法

教育基金会奖励办法范文1

陈树津在大会发言中指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度重视行业科技工作。科技奖评审是对行业科技进步的大检阅,获奖项目是行业发展的代表作、风向标。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对于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评审会共收到申报项目275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办公室严格按照评审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了形式审查和分类补充,最终确定了符合评审要求的项目270个,评审按专业分类设立了化纤产业用、机械自动化、纺织、染整、标准软科学、著作教材等6个专业大组和13个小组。

为了增加评审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本次评审新增了诚信评审承诺制度和一等奖项目现场答辩环节,并邀请了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领导和捐赠企业代表、行业主要媒体代表对评审全过程进行了监督。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蒋士成、姚穆以及来自全国纺织行业的60余位专家评委参与了评审工作。评审专家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经过专业组初评、评审委员会复评、现场答辩、无记名投票等环节,评选出了建议授奖项目共172个,包括13项一等奖、53项二等奖和106项三等奖。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公告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为体现纺织科学技术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社会对纺织科技奖励项目的监督,现将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后建议授奖的“纺织之光”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进行公示。

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30日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的项目持有异议的,或对项目中有文字错漏需要更正的,向我奖励办提出。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加盖本单位公章。我奖励办按有关规定对其身份予以保护。凡匿名、冒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通讯地址:北京东长安街12号(邮编:100742)

联系单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办公室

附件:“纺织之光”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建议授奖项目

教育基金会奖励办法范文2

关 键 词:设计艺术 教师 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高等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门相对较年轻的专业。设计艺术是文学艺术与工科和设计等多个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设计艺术的教育与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师,同原来的单一的美术学科或工科的教学和教师结构相比,有了一些新特点。该学科教学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艺术院校怎样做到“以人为本”,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素质,从而提高教师的竞争优势,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课题之一。

一、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院校投资力度的加大,高等院校普遍扩招学生,适龄青年能够读大学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大学教师的在职人数暂时处于稳定状态。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适龄的中小学生比前几年明显减少,随之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校教师由于学校缺少生源而下岗。单从我国在读大学生占适龄青年比例较低这一点看,高等院校教师过剩还有几年才能反映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分析和预测,近年来由于美术类、特别是设计艺术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情况较好,不但原有的美术类、设计艺术类院校大力扩招学生,同时许多边缘学科院校和与设计艺术学科无关的院校也招收这些专业的学生。这样,艺术类、设计艺术类的人才需求将很快供过于求,从事以上专业的教师也潜伏着师资过剩的危机。

我国已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一方面,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教育的优先发展要求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跟上,特别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比增加教师的数量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建立“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教师合格人才的选拔机制。现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聘用通常是采取契约的方式,它体现了高等院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定关系及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从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和教师之间是双向选择的,为了增强学校的竞争优势,学校在淘汰极少数不符合教师要求人员的同时,也要为大多数尽职尽责的教师的现在和未来着想,对未来的师资需求情况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分析,并及早采取措施。比如进行预测性分流或转向,及早对教师进行新兴专业的培训,或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引进优秀学术带头人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的竞争实力,防止由于社会原因或一些专业的原因而出现的教师过剩。

学校能使大部分合格的教师觉得有聘用的保证,使教师不会因为非自身的原因而下岗。学校对合格教师提供长期聘用的信息,这种实施可使教师产生忠诚、信赖感,并自发性地为组织的利益付出努力。

二、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舒尔茨在《教育与经济发展》中指出:“教育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即:教育培养人才科技进步创造经济繁荣。”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告诉我们:A、人力是资本;B、经济发展,不仅靠物资资本,也要靠人才资本的投入;C、两种资本投资相比较,人力资源更重要,是有战略意义和地位的投资。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本科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一生中都起作用的只占10%,所以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在高校的投资中,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接受成人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队伍的思想水平和专业水平的高低能够决定学校的兴衰和学校的效益。应看到这种教育是投资回报率最高最快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投资转化率。

因此,学校可以从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出发,充分考虑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教师参加进修和接受其他形式的培训,以提高业务水平和政治觉悟。我国《教师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所需的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教师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提供方便,给予协助。”学校作为教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载体,对教师的培养提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要及早安排他们进行业务进修,为他们提供报考在职研究生、助教进修班、在职进修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信息和机会,使其拓展知识面,练好基本功,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或提前晋升职务,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才。

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此举是提高师资水平、办好高校的战略之举。“名师出名校”,一个学科有几名学术造诣深的教师,可以形成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群体,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要多方面关心这些教师的成长,为他们创造和谐的学术环境,提供必需的图书、信息、仪器,为一些专业的学术骨干教师配备电脑等设备。给予教师到名校进修或出国进修、交流、调研、访问讲学的机会,大力扶植他们在学术上尽快成长起来。

三、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

大多数追求上进的教师,会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三种最重要的投资方面花费不少金钱,即:教育投资、旅游投资、健康投资。教育投资,一方面是教师自己的继续教育,一方面是对自己小孩的教育投资。旅游投资,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师大多有课余广泛收集与本专业有关的、大量的图形与实物资料的专业素质,这些收集对于教学和学术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艺术教育的特定属性,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需要到一些重要的自然、人类文化遗产地区、民俗民居集中地进行采风、写生、摄影、临摹、考察等学术研究活动,这些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而这些活动需要不少经费的支撑,尽管这些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目前绝大部分的费用是教师自己支出,而靠目前并不很高的工资负担这些费用确实不容易。

由于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科前沿性,该专业的教师必须保持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同步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需要相当水平和数量的IT行业的软硬件、耗材以及互联网和一些特殊的材料来支持(比如教师为适应设计艺术最基本的形象教学的需要,做一个多媒体演示课件,就必须准备图文资料,从而用到电脑、与互联网相关的IT设备),而且这些设备的更新率极快。现在从事设计艺术教育的绝大部分教师是个人支撑这方面的费用,而这种费用与教师目前的工资收入并不相称。

人们在得到薪酬时,往往会进行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比较。横向比较:会与自己的同事相比较,用于确定自己在同一个部门工作的同事间的地位和价值是否与自己认为的地位和价值相接近,如果接近,即可得到心理平衡。纵向比较:会将自己与社会上相同或类似工作的职业人群相比较,以期获得心理平衡。

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教师的工资待遇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的智力劳动所获得的工资报酬。因此,保障教师的工资能得到正常的晋级增薪、不被拖欠,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教育法》和《教师法》为教师的社会地位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对教育经费和教师的工资水平、住房和医疗社会福利、退休制度、奖励办法都有明确规定,以法律的形式向社会说明教师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享受较高的社会待遇。

转贴于

高薪的学校容易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也容易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学校要能留住人才,使教师的积极性保持在高昂的状态,就要使教师得到的薪酬在同一个地域、同类型的或同等级的学校里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这样能够使教师纵向比较获得心理上的平衡。目前学校之间展开的不仅仅是生源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展开了争夺优秀教师的竞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迅速优化教师结构,对调入的优秀教师提供课题经费、提供住房补贴、提供较高的薪酬等待遇。实际上,一场高等院校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

目前,公办学校实行的是国家政策制定的工资标准,仅靠工资教师的收入较难达到同类学校的中上水平,学校便想办法提供多种收入方式,支付给教师的薪水力争比竞争者支付得要高。较高的薪酬比较容易吸引资格较高的优秀人才,可以降低优秀教师的调出率,同时体现出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与认可。

四、打造开放的服务平台

高等学校要完成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这三个职能,主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因此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

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这是高等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主要任务。

二是开展科学研究。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研规律和治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是为社会服务。作为现代的、开放型的大学,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高校教师应当运用已掌握和创作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咨询、培训人才等方式来推广新成果、新工艺、新技术、参与和主持工程设计施工、参与企业的营销策划和产品设计,直接为社会服务。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师是学校教师中参与社会实践较多的群体,而且有些教师从社会上争取的横向课题项目的收益情况相对可能也较好,这一点受到的议论也较多,对此,学校需要积极地看待这一现象。作为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师,关注研究的是现代的技术和设计,这一领域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和更新,专业教师需要尽快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直接参与设计项目便是直接进行课题研究,可以将最新的学科知识用于教学,从而避免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与专业发展的趋势相脱节。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能更快地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在保障纵向课题的同时,积极参与横向课题不但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且能够为学校的实验基地提供一定的资金,也为教师增加了个人收入。教师的收入提高后,又为教学资料和素材收集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结果最终为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竞争力的提高带来益处。

五、强化和谐的团队精神

学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中可以尝试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与学校的组织成员的能力、动机和工作态度等有关。

能力:教职工所持有他们工作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

动机:教职工愿意付出努力,以便他们的工作执行得更好。

工作态度:教职工对他们的工作感到满意,信赖他们的组织,行为如同组织中良好的居民。

组织承诺:与“在特定组织中对一个个体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的相对强度”有关。当他们信赖他们的组织时,教师便会对组织有参与感,并容易产生忠诚感。要使教师有这种工作态度,学校要提出需要共同确认的远景,并驱使组织成员为之共同努力。

组织荣誉感:指教师的行为会自动自发地帮助学校达成它的目标。这些行为包括与工作有关的活动,教师自发性地接受指示,对暂时性的工作负担具有耐性而不会感到困扰,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做出牺牲,比如说,在必须的时候做出额外的工作或贡献,这些行为对设想的院校目标有助益,是教师的自愿行为。组织荣誉感产生组织的团队精神,这依赖于对教师的人力资源的开发。

1.关注教师的健康水平:关心教职员工的健康,采取一些切实有效措施,如提供饮水、防暑降温、防寒保暖等方便。定期为教师进行体格健康检查,加大对组织成员的健康投资,体现组织对成员的关心。有了一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就有了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基本保障。

2.不断改善教职员工的生活条件:营造一种温馨宜人、充满关爱的团队环境。为教师的住房、福利、资讯等方面不断提供改善,始终让本校教师的生活条件至少处于同类学校的中上水平。

3.不断改善教职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改善,使教师不会将工作视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生活需求。除了给教师提供优良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外,还可以建立设计工作室或扩大院系的设计公司,提供课题资讯,使全体员工共同维护和发展设计艺术教育的品牌。建立一个可供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设计艺术的、设施一流的、氛围融洽的空间。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由于设计艺术专业教学特点的原因,课程大多采用集中周的方式,所以教师互相见面和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开展由学校或教研室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创造机会使同事之间加深了解,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增强团队精神。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内容丰富、高度复杂的工作。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管人是前提,理事是目标。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激发设计艺术专业教师的工作潜能和创造性,汇集成团队的巨大力量,从而整体提高学校的竞争优势,为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茨威尔著《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华夏出版社,2002年2月

[2]《组织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 MBA课程教材,(美)文化教育基金会,2001年8月

[3]李春秋著《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