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材料检测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材料检测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材料检测报告

电子材料检测报告范文1

关键词:文控管理;资料;收集整理

前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目前,竞争机制已经进入了各个领域,在石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方面也是这样。随着石油建设工程项目日益国际化,竞争更扩大为全球性竞争,项目管理便显得更为重要。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工程项目管理一般由六大控制组成-HSE控制、信息控制、合同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对于业主方而言则是投资控制)和质量控制。其中HSE控制和信息控制是最基本的两项控制[1]。在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中信息控制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但从目前从事的外部项目中可以看出,文控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露出来。

1文控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文控是“文件信息控制”的简称[2]。文控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文控人员要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准确的传递,他可以将文件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信息需要的各个相关方面,既不可以人人都传,这不仅造成混乱,还增加工作量;又不可以少传,因为这样会使信息不够畅通,工作无法顺利执行。同时,要求文控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与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进行文件往来,熟悉并了解业主的习惯做法,以利于本单位文件信息的传输和沟通。

文控人员需要对项目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形式的资料、文件、信息进行及时、恰当的处理,保证信息流通渠道畅通无阻,使项目各个层次、组织及成员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其应当知道的信息,并能做出相应的和办法。

2.无损检测项目文控管理程序

2.1开工前期,细化分工,提前准备。

根据项目部人员配备情况,对项目各类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无损检测一般只设一名文控管理人员即资料员。资料员接到监理单位的检测指令后,及时通知检测机组,由机组长根据监理指令合理安排现场施工。由现场检测人员负责核对现场焊口与监理指令上的焊口有没有差别,如果没有出入,则按正常程序进行检测;如发现现场焊口与监理指令上焊口有不一致的情况,则通知资料员与监理联系进行确认。

在工程项目开工进场报审时,由于施工单位较多,部分项目中业主和监理单位的管理力量不是太充分,因此对无损检测单位的报审资料要求的可能不是太严格。但部分报审资料,如开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HSE实施程序等文件要进入交工资料,但交工资料的审查有时要比开工时的还要严格。于是,问题就出现了:编制交工资料的时候还得做前期开工时期的工作。如果修改的资料涉及到业主和监理单位的签字,那就更加减缓了后期交工资料的编制进度。因此,进场报审材料要提前着手准备,并且要认真仔细,各种签字及日期应按照规定填写,签名一般要求手签,不要直接打印上去。

2.2过程控制,完整有序。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文控管理的主要工作是登记监理指令,填写检测报告、回执单、日报、周报及月报,整理和回复业主及监理单位的通知,收集影像资料等工作。在以上的工作内容中指令汇总表既是过程控制资料又是交工资料的内容。文控管理员接到监理指令后应及时将拿到的指令填入指令汇总表中,作为过程控制资料,指令汇总表可以帮助资料员了解检测焊口的总量、已完成无损检测的焊口情况、返修焊口情况、接到指令而目前没有完成检测的焊口等信息,这样指令汇总表中的工作量成为上报日报、周报等报表的基础,因此指令汇总表是日常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表格,应该将该表填写的尽量完整、正确。目前,所参与的长输管道项目,施工过程中一般不要求交检测报告(除了开工前焊工考试焊口的检测报告),而是等工程结束后再与交工资料一起移交给业主项目部。因此,个别无损检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形成检测报告的电子版,于是形成了工程完工后还得另外用几个月时间来输入检测报告的状况,既造成了人力的浪费又拖延了时间。项目开工时,业主通常会通过监理单位下发各种表格,其中一般会包括无损检测报告等常用表格。有了确定的表格,文控管理员完全可以在施工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将电子版的检测报告输入电脑保存。根据以前参与的几个项目来总结,如果每周处理一次电子版的检测报告还是合适的。因为目前好多项目是按监理指令填写报告(一份指令写一份报告),由于各种原因一份指令中最早检测的一道口和最后检测的一道口可能会有1-2天甚至更长的时间间隔,如果每天处理一次报告的话,可能每天都得在报告中单独记下那些没有检测的焊口,这就增加了工作量并且容易将没有检测的焊口漏掉。因此,将处理报告的时间间隔选为一周还是合适的。另外,由于文控管理员有些是还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他们对专业知识还不是太熟悉,可能不能将报告中的工艺参数等数据填的完全正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项目上的师傅帮助检查文控管理员填写的报告内容。至于回执单、日报、周报和月报,都是按照相关规定或监理单位要求的时间内上报的,因此对于这些内容重点是保证内容正确、数据准确、文件编号统一。

2.3交工阶段,认真仔细。

工程进入尾声时,文控管理员的主要任务就是整理交工资料了。按照业主项目部下发的交工资料管理规定或其它通知,将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进行认真的整理,最终形成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交工资料。如果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完善的话,这个阶段并不会花太长的时间,或许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了。

3.结语

由于文控管理工作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因此要专人负责项目中的文控工作。只要文控管理员做好每个阶段的文控管理工作就可以满足过程控制和交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余勇.文控信息管理在石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用.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4:159.

电子材料检测报告范文2

关键字:血液集中化检测;采供血机构;血液放行;应急采供血;血液调配;数据安全性

集中化检测的优点是血液中心或较大的中心血站将检测的优势惠及其它中心血站或分站,提高血液集中化检测区域的血液检测技术水平,确保血液质量。我国2006年卫生部颁布的《血站管理办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行政部门应当统一规划、设置集中化检测实验室,并逐步实施”。血液中心与来宾血站自2007

年底开始进行血液集中检测模式的探讨,经过多年实践,效果良好,现将血液集中化检测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协商统一双方认可的材料,如操作规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血液标本的标识和送检相关要求等,。

1.2 通过传真方式、虚拟网络技术应用及纸质报告同步应用血液检测报告。

1.3 统计血液集中化检测后,参与单位之间稀有血型血液及血小板调配情况。

1.4 统计突发事件在集中化检测单位之间少量血液调配情况以及非集中化检测单位间调配情况比对分析。

2 结果

2.1 开展集中化检测后,各单位需要统一的材料有:血液管理系统的条码升级、血液管理系统的报告格式、血液样本采集留样模式、血样的运输和保存、血样的抗凝剂、血样采集、运输和保存等操作规程。

2.2 血液中集化检测的检测报告方式有:被集中检测单位通过电话传真方式接收纸质报告单,然后通过虚拟网络技术把血液管理信息中的报告直接通过加密技术传输到来宾和河池中心血站的血液管理系统,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下载电子报告到本地血液管理系统,由血液管理进行合格血液的放行,纸质原件报告单第二天送样人员签收带回单位存档。

2.3 血液集中化检测后,随机统计2011-2012年来宾、河池与血液中

心之间稀有血型及血小板血液制剂的调配应用情况,见表1

2.4 血液集中化检测后,2011-2012年来宾、河池与血液中心因采集计划原因,采集血液库存过量,需要血站之间帮助调配使用情况统计分析,见表2

2.5 2011-2012年来宾、河池与血液中心等地区因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应急少量血液调配情况统计分析,见表3

三 讨论

在开展集中化检测之前,双方为确保血液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准确性和报告使用的及时性,需要沟通统一相关的材料是非常必要的。集中化检测管理模式可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布局、合理调配,在统一血液信心网络化管理、统一核酸检测资源、统一检测方法、统一先进的检测设备、统一检测试剂、统一血液标签、统一检测标准等。这种高度的统一充分保证了血液及其制品的安全性。现代化的集中化检测实验室需要建立区域内中心数据库,集中化检测参与方使用统一的血液信息管理软件(软件应用统一的编码规则)[1]。如:血液管理系统的条码升级,如果按照原来的条码模式,不能完全取分血液样本的归属,由原来的6位有效升级到13位,可以区分各血站的血液样本信息,避免重复而导致的差错发生。血液管理系统的报告格式、血液样本采集留样模式、血样的运输和保存、血样的抗凝剂、血样采集、运输和保存等操作规程都需要统一,目的就是确保血液样本的真实性和与血液一一对应性,确保所检测的血液条码信息与献血者信息及血液信息相一致,从而确保血液的安全性。为使被集中检测单位能够与血液中心同步使用集中检测报告,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的存在,确保各方能第一时间取得正确的检测报告用于血液的放行。有以下方式:①参与集中检测单位通过电话传真方式直接接收纸质报告单,纸质原件报告单第二天由送样人员签收带回单位存档。②通过虚拟网络技术把血液检测报告单相关信息直接通过加密技术传输到来宾和河池中心血站的血液管理系统,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下载电子报告到本地血液管理系统,通过本地血液管理系统进行合格血液的放行。一旦血液管理系统出现问题,各方完全可以凭借纸质报告核对合格血液和不合格血液,根据纸质报告也能及时对合格血液实施放行,不影响临床用血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血液标本的抗凝效果、采集时间、保存条件以及是否溶血等会对试验造成一定的影响[2]。血液集中化检测单位的血样采集、保存、运输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如[3]:检测结果用于判定血液能否放行的标本只能在献血时同步留取,不得在献血者健康检查时提前留取,用留样针插入真空采血管,留取血样,将标本管内促凝剂或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并要求[4]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分离前核查采血袋、血液标本、献血登记表,所标识的献血条形码应一致;标本标识采用条形码标识与血袋一致,采集后室温放置不超过8h否则应在2-8℃中保存并送检,送检过程应配置温度监控系统以保证冷链:血液检测标本2-8℃保存1周、室温不得超过2h;标本验收应检查是否足量、有无严重溶血或脂肪血、有无微生物污染、标签及粘贴方法是否正确、试管规格和抗凝剂是否符合要求等。最大限度减少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因素,以保证运输、保存过程的标本质量。

血液集中检测报告的是通过传真和网络传输技术,纸质传真的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因为双方都是专机专用,在传真前后都进行人员的确认才进行传真,从而确保报告的保密性。另外通过网络技术传输报告和血液检测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采用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的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提供了逻辑上最大的安全性,网络的安全性是由边界网关协议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方案、可选的IP Sec加密三方面结合而成的。VPN主要采用四项技术来保证安全,这四项技术分别是[5-6]:隧道技术(Tunneling)、 加解密技术(Encryption & Decryption)、密钥管理技术(Key Management)、 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Authentication)。①隧道技术是VPN的基本技术,类似于点对点连接技术,它在公用网建立一条数据通道(隧道), 让数据包通过这条隧道传输。IPSec(IP Security)是由一组RFC文档组成,定义了一个系统来提供安全协议选择、 安全算法,确定服务所使用密钥等服务,从而在IP层提供安全保障。②加解密技术是数据通信中一项较成熟的技术,加解密算法主要种类包括: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机密算法,如DES、IDEA、RSA等。③密钥管理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公用数据网上安全地传递密钥而不被窃取。现行密钥管理技术又分为SKIP与ISAKMP/OAKLEY两种。SKIP主要是利用Diffie-Hellman的演算法则, 在网络上传输密钥;在ISAKMP中,双方都有两把密钥,分别用于公用、私用。④身份认证技术最常用的是使用者名称与密码或卡片式认证等方式。正是使用以上技术使血液检测报告信息更加安全和可靠,确保集中检测单位之间的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

由于采供血机构不同地区差异,不同采供血血液检测设备的配置、人力资源配置、技术力量的差异,并且使用的试剂不同,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有差异,从而导致不同地区血液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也是必然。因此,不同血站之间进行血液调配后,需要再次检测合格后方可用于临床。血液集中化检测后,集中化检测单位使用相同的设备、相同的人力资源、相同的技术力量以及相同的质量管理系统,血液经过两次检测合格后方可发放临床输血,根据卫生厅批准参与集中检测单位之间血液应急状态下血液调配可以免除再次检测才用于临床的步骤,调配后可直接用于临床输血,从而为临床抢救患者生命赢到了宝贵的时间。表1显示2011-2012年来宾、河池与血液中心之间稀有血型及血小板血液制剂调配情况,来宾血站调配血小板制剂390人次合计614个治疗量,调配稀有血型血液5人次计5单位,河池血站调配血小板制剂23人次计23个治疗量;血液中心调配稀有血型2人次计4单位。统计数据显示:采供血机构在应急状态下相互进行血液调配实属必然的。不是集中检测部门,调配血液需要再次检测,至少需要4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血站之间的运输时间至少在2-4小时之间。而集中化检测单位之间血液调配可以免除再次检测的步骤,为抢救急症患者有效地赢得6-8个小时,非常有利于临床应急抢救患者的需求。由于无偿献血受到天气、环境以及单位团体组织的季节性等因素影响,各地不同季节采集的计划性存在偏差,出现库存血液量与临床使用量不匹配现象不可避免,如果库存量高,临床需求量低很容易导致血液过期报废,尤其是临床使用量小于的来宾和河池等中心血站库存量的控制非常困难。而参与集中化检测后,遇到库存偏高,预计导致过期之前,可以调配到血液中心帮助优先使用,等血液库存量下降之后再从血液中心调配回来,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表2数据可以有效地证明库存过多血液调配的便利性。

突发公共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随着现代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疗法已成为抢救和治疗患者的一项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改善其健康状况[2]。良好的血液保障是医疗救援的迫切要求,在灾害状态下,血液需求量急遽增加,而往往由于人员流动受限、采供血机构的血液采集和供血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等原因,难以保障安全与充足的血液供应,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血液调剂[7]。非集中检测单位间正常调配血液需要经过预约、出库、包装、运输、血液入库、再次检验、再包装、信息追踪等环节,由于检验环节比较耗时间,至少需4小时以上才能让临床使用血液;而集中检测单位之间免除再次检验环节,在2-3小时内可满足临床应急用血需求。表3显示:2011年元月至2012年12月,来宾突发事件或应急状态用血15次,调配血液52单位,河池突发事件或应急状态用血9次,调配血液25单位,柳州地区突发事件或应急状态用血6次,调配血液148单位。数据充分显示集中检测在突发公共事件或应急用血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杨通汉,寸伟,杜霞,等.建立云南省采供血集中检测体系的构想[J] .卫生软科学,2007,21(1):48-50.

[2]陈小伍,于新发,田兆松主编.临床输血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2-56.

[3]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卫医政发〔2012〕1号),2012-06-01.

[4]江朝富,孙启凤,付涌水主编.血站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17-237.

[5]王庆生,周国英. VPN在政务网中的安全技术分析 [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9):31-33 .

[6]王 克.浅析虚拟专业网络VPN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4):112-113.

[7]王乃红主编.灾害应急血液保障[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111-112.

基金项目:广西卫生厅医药卫生计划课题(项目编号:Z2012049),

电子材料检测报告范文3

随着建设工程监管部门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信息化在工程监督管理中得到了切实的应用与推广。例如利用办公自动化平台实现自动化、无纸化办公体系和公文档案电子化的管理、信息公开平台方便了社会各界对工程相关信息、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查询与监督等。虽然近年我省建设工程监管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化应用仅局限性于工程信息登记、检索和查询,未能实现数据整合、分析和动态监管。

(2)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已有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应用,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和管理的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导致数据重复输入、数据质量难以有效控制、数据共享和关联程度不够,从而产生了“信息孤岛”。这种孤岛广泛存在于项目管理、施工企业管理和建设行政部门监管系统中。

(3)信息化监管未能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目前信息化应用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的前端和末端管理,例如招投标环节、工程设计环节、工程报监环节和工程竣工档案管理环节等,而对于在施工过程中的实体质量监管,各方责任主体及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管方面却涉及甚少。

(4)对信息化没有深刻的理解。大部分人认为能够上网和接发邮件就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对项目信息化最核心的规范工作流程、实时监控项目、加强组织协调、实施监控工程进度、预测项目变化、识别项目风险和提出项目预警等功能没有概念。在对待项目信息化的态度方面,大部分企业愿意采用,但担心信息化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

(5)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化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受经济基础及人员素质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相对深刻,而位于偏远等地区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和渴望相对偏弱。

(6)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目前,大多数工程项目仍然使用粗放式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较低,对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重视不足,认为信息化就是配备几台电脑,能上网,或者建立自己的网页,宣传公司的业绩,用电脑代替手工劳动,通过电脑制作标书实现办公室自动化等等,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工程建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相当一部分企业,鉴于信息化建设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逐步放弃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建设工程监管信息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信息。包括工程名称、地点、建筑面积、工程造价、基础、结构类型等基本情况信息,以及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检测单位企业资质和人员资质。

(2)施工许可质量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包括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节能、质量通病防治等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按规定委托监理、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情况等。

(3)施工现场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立情况信息。包括施工单位管理组织及人员架构、“三类”人员持证及到位情况、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情况、作业人员及新进场、转岗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情况、责任制度、管理制度、材料、产品检验、施工试检制度、验收制度、事故报告制度、问题整改制度,以及监理单位管理组织及人员架构、责任制度、建筑材料、产品进场审查验收制度、见证取样制度、施工过程巡视、旁站、平行检验制度、工程质量审查验收制度、问题责令整改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

(4)施工现场施工、监理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信息。其中,施工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信息包括: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资格、配备及到位情况、主要专业工种操作上岗证、配备及到位情况、有无违法分包情况,对分包单位的管理情况、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审批及执行情况、样板引路、领导带班制度执行情况、公司、项目部定期质量检查落实情况、进场材料产品先检验后使用情况、施工试验送检情况、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分户、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的验收情况、质量问题的整改和质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情况、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情况、《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执行情况、安全防护用具配备及使用情况、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安拆方案制定和实施、安拆人员特种作业资格、办理产权备案、安装告知及使用登记等情况、安全防护情况、施工临时用电及施工机具的安全使用情况等;监理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信息包括:项目监理机构人员资格、配备及到位情况、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关键部位和工序的确定及措施)的编制审批内容的执行情况、对材料、构配件、设备投入使用或安装前进行审查情况、对分包单位的资质进行核查情况、见证取样制度的实施情况、实施巡视、旁站、平行检验质量监理情况、质量问题通知单签发及质量问题整改结果的复查情况、质量事故报告执行情况、组织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审查自并参与分户、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情况等。

(5)工程项目控制资料信息。包括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工程定位测量、放线记录、原材料出厂合格证书及进场检(试)验报告、施工试验报告及见证检测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表、施工记录、预制构件、预拌混凝土合格证、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检验及抽样检测资料、新材料、新工艺施工记录、管道、设备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系统清洗、灌水、通水、通球试验记录、设备调试记录、接地、绝缘电阻测试记录、制冷、空调、水管道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制冷设备运行调试记录、通风、空调系统调试记录、节能设计变更、节能专篇、节能备案、节能施工方案、监理方案、进场节能材料、设备的质量证明材料、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质监机构责令整改回复、工程质量事故及事故调查处理资料等。

(6)工程项目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信息。包括屋面淋水试验记录、地下室防水效果检查记录、有防水要求的地面蓄水试验记录、建筑物垂直度、标高、全高测量记录、抽气(风)道检查记录、幕墙及外窗气密性、水密性、耐风压检测报告、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节能、保温测试记录、室内环境检测报告、给水管道排水试验记录、暖气管道、散热器压力试验记录、卫生器具满水试验记录、消防管道、燃气管道压力试验记录、排水干管通球试验记录、照明全负荷试验记录、大型灯具牢固性试验记录、避雷接地电阻测试记录、线路、插座、开关接地检验记录、通风、空调系统试运行记录、风量、温度测试记录、制冷机组试运行调试记录、电梯运行记录、电梯安全装置检测报告、系统试运行记录、系统电源及接地检测报告、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收第三方检测报告等。

(7)计划统计信息。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分析资料、工程统计资料、劳动力供需计划、材料供需计划、设备供需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各种台账的功能等。

(8)现场管理和工程协调信息。包括现场管理信息、内部和外部关系协调信息等。

3工程监管信息化的目标

(1)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省、市、县(区)工程监督管理信息网络,统一工程监管信息数据交换标准,实现各监管平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做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信息覆盖。

(2)建立和完善工程监管信息数据库,共享有关责任主体单位及相关人员信息,统一、规范管理各责任主体单位及相关人员行为。

(3)各级工程监管单位逐步实现监督管理、信息查询、数据统计信息化、自动化。实现建设工程网上报监,分配监督任务,制定监督计划并跟踪落实;政务公开,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公示,接受社会查询及监督;接受网上投诉,并将处理结果上网,供投诉人实时查询;施工现场实时上传施工、监理行为数据,材料、构配件进场报验及检测数据、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安全数据的录入和储存;实现移动执法,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实时的管理。

4工程监管信息化的实施建议

(1)搭建多层次管理平台工程建设过程涉及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多方关系、多个环节。因此,工程监管信息化应充分考虑参建各方的需求,建立一个涵盖日常办公管理、信息集成、信息、施工过程监管、项目远程监控、多方协作等多层次的监管系统和网络信息平台,能够自动生成面向相关单位及人员的数据,实现资源的信息化。

(2)以科学发展观搭设信息化监管平台工程建设过程参加单位和人员众多,信息化监管要顺利推广,平台的易用性、灵活性、拓展性和安全性应在信息化监管平台搭设的时候应得到充分的考虑。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由于思想意识的偏差,一些建筑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只停留在计数机单机操作和简单的互联网应用,这远未达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因此要加强领导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切实让他们认识和体会信息化管理为施工企业带来的高效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开展信息化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管理的水平、生产发展的提升程度,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才能使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得到充分的变革,使施工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项目部之间、企业与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之间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信息交换更具实时性、高效性、准确性。

5结语

电子材料检测报告范文4

【关键词】公路;试验检测;工程质量管理

1.重视试验人员和检测设备的到位率

目前,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可以说,各承包人的试验检测人员及设备到位率普遍较低,或投入的设备、人员质量不能满足工程检测需要,这就势必造成检测试验工作不到位,检测试验频率严重不足,检测试验基础资料的缺、乱、差,进而严重影响检测试验工作在质量控制中的绝对权威性。

2.重视试验检测仪器准确性和材质稳定性

试验检测仪器系统性误差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例子不胜枚举。作为一名试验检测工作人员,一定要经常检查承包人以及检测试验设备是否通过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定,标定是否过期,还要经常性检查标定后的仪器设备的准确性,比如测量用的水准仪、经纬仪,以及全站仪等;混凝土拌和楼使用的电子计量装置是否准确按计量显示的数据进行配料;预应力混凝土张拉设备是否通过标定,标定是否过期,以及已送检的混凝土外掺剂,特别是膨胀剂的效果是否稳定;要经常进行效果验证性试验。这些检测仪器和材料只要有一个存在问题,都可能造成较大的工程质量问题。

3.重视检测试验程序的有效性

3.1加强检测数据管理

现场工作人员,如未见承包人、试验工程师签认的原材料,不得同意用于任何工程部位。现场工作人员在各分项、单位工程开工前,首先检查的就是原材料质量保证书、项目部试验报告,特别是试验工程师签发的检测报告是否具备;现场工作人员未见项目部试验员到场,未见试验工程师签发的《混凝土浇筑申请清单》和《混凝土配料通知单》,不得同意混凝土拌和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各专业监理工程师未见试验工程师签发的混凝土、钢筋、路基土石方密实度检测报告,不得进行《中间质量检验认可报告单》的签认;各现场工作人员、专业监理工程师未见驻地高监签发的《中间工程质量检验报告单》,不得进行任何工程计量单的审签。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基本可以在监理内部做到层层把关、层层落实、层层监督的内部约束机制。只有做到哪一层出问题就追究哪一层责任,才使“监理签字依据性可靠、资料逻辑性符合”,也才使工程实体质量处于可控状态。

3.2加强台帐管理

工作人员要紧紧围绕原材料质量“动态可控性”这一基本原则,要求承包人材料部门、承包人项目部试验室、试验工程师、现场监理工程师加强协作,共同控制原材料质量关。第一步要求承包人材料部门在原材料进场时,供货部门提交材料检验合格证书(质量保证书)、厂方检验报告,同时做好进场材料台帐,填写《材料检验报告单》,并及时提交承包人项目部试验室,同时复印一份给试验工程师,以便试验工程师按抽检频率做好抽检工作,做好《原材料抽检台帐》;第二步是承包人工地试验室按通知单内容登记《进场材料试验检测台帐》,并按试验检测频率到现场进行取样试验,同时通知试验工程师到现场进行平行取样抽检,试验工程师提出试验报告送项目部材料部门、工程部和现场监理工程师(口头通知,原件留监理实验室)。为防止承包人项目部材料部门拖延不报,或随意累计上报或漏报,监理要求承包人材料部门实行“零通知制度”,即每天必须以书面形式向承包人工地试验室和监理试验工程师通知当日进场材料。没有进料的也要通知。

3.3加强督促检查

督促检查的内容主要有:材料部门、项目部试验室、试验工程师进场材料台帐是否一致;进场材料台帐与试验报告、试验原始记录是否一致;材料部门进场材料台帐是否与材料数量结算原始凭据一致;各批次、规格、产地、品名、材料合格证、质保书、厂家检测报告是否齐全;试验检测项目和频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进而检查监理试验抽检频率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等等,使原材料质量完全处于动态可控状态。

3.4转变思想观念

试验检测监理工程师应正确认识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监控中的双重角色:一是试验检测监理工程师对工程实体及原材料质量进行科学的检查鉴定,其出具的检测数据具有法律赋予的权威性,是对所有参建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工作成果的检验,从这一意义上讲,试验检测监理工程师具有监督角色;二是试验检测是工程质量监控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从这一意义上讲,试验工程师又具有“工具”的特性,现场监理工程师随时都可以通知、要求试验工程师到施工现场进行工程实体、原材料验证性检测试验,这就是“工具”的角色。因此,驻地高监要求各试验工程师,包括项目部试验人员要认识到这两种角色,也只有使试验工程师认识到自己的“工具性角色”,才能搞好其与专业监理工程师之间的协调关系;也只有使试验工程师认识到自己的“监控性”角色,才能提高自身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主动性,并达到充分发挥自身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权威性。

3.5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

例如路基压实度要求是95%,检测出的单点压实度全部达到95%以上,但按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数据统计评定,代表值低于压实度标准值的,压实度评定为0分,主要原因也可能是单点试验数据离差性较大,如果监理要求该路段作返工处理,未免过于教条与原则。正确灵活的处理方法应该是检查一下标准试验是否具有代表性,填筑土方土质的不均匀性是否较大,确定是否需要补做标准试验,以便重新计算单点压实度值,再重新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评定该路段的压实度或者干脆增加评定组数进行评定。再如,施工规范要求桥涵的基础、墩台等无筋或少筋结构物的混凝土设计坍落度采用1cm~3cm,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施工方案、实际地理位置、施工环境的限制,教条地一律照搬照套,势必影响工程的正常开展,比如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混凝土只能采用泵送,或采用灌车运送,显然1cm~3cm坍落度不能满足施工要求。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工程监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作为一名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习,注重积累工程问题的处理经验,提高自己掌握规范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蒙林,付春玲,王淑清.老集公路试验检测质量管理[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6,(01).

[2]赵月平.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03).

[3]李朝惠,吴克文.公路试验检测管理工作探讨[J].交通科技,2003,(03).

[4]朱锦华.道路工程试验检测浅谈[J].上海公路,2002,(02).

[5]王振铎,王伟.提高试验检测准确性的措施[J].工程质量,1999,(03).

[6]陈继斌.监理工程师在工程试验检测中监控点设置[J].山西水利,2004,(02).

电子材料检测报告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50-02

早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也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国家从政策层面上鼓励职业教育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上海市教委也积极倡导职业学校教师走进企业、深入用人单位,各职业学校也相继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但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往往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如何把企业实践锻炼成果落到实处是所有去企业实践的教师思考的问题。

近两年,我校推行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组织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分批深入企业,并把实践锻炼成果及时转化到教学中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所教的东西紧密结合企业要求,紧跟市场步伐,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上海的中职学校建设已从规模建设转为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把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去,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方案。不同专业、不同职称、不同岗位教师采用不同的实践形式,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从专业上看,不同专业所去的企业不同。如电子商务类专业主要集中在企业的办公室实践;而施工类专业要亲临施工现场参与施工。从职称上看,对助教、讲师等职称较低的青年教师,主要任务在于全面学习,尽快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等,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而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则要求不但要提高技能,而且要在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发或承担企业项目、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有所作为。例如,我校多位建筑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与企业员工一起接受培训,取得了一级、二级建造师资格证。有了企业认可的资格证,教师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这对提升教师“双师”素质非常有效。从教师岗位来看,一般的专业教师至少对本专业的生产线、生产工艺熟悉;而对于教研室主任岗位上的教师,则提出学习和教学的双重要求,即将企业所学不仅要融入教学中,而且要融入专业建设中。通过企业实践,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受益,学生也受益。

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动态调整专业建设

一般学校教育相对市场变化有一定的滞后性,每年安排教师去企业实践是减少这种滞后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使培养的学生紧密契合市场需求,专业教师利用去企业实践机会进行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非常必要,及时了解人才需求发生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及时反馈到专业建设上,可使专业建设始终处于动态更新中。如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的调整,教材、实训指导书的更新等,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与企业需求同步。如笔者利用到上海建工集团实践的机会,先后去了分布在不同区的2个混凝土搅拌站、1个构件厂、5号线闵行区地铁施工现场,对与本专业有关的上、下游企业建筑材料性能检测岗位进行了综合分析,了解到现在的建筑材料检测,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在试验室进行,很多是在施工现场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一定的现场施工技能,并学会施工现场取样方法与室内取样方法。通过深入企业,还了解到材料检测人员要有较强的安全、质量意识等。把调研获得的这些信息及时融入教学中,微调教学标准、计划及教学侧重点,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期间,会学到与教材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新设备、新材料、新标准等,回到学校应积极反馈到教学内容中,把需要更换的试验仪器及时更新,对工艺和材料也要及时调整。如笔者在混凝土搅拌站实践期间,了解到现在上海建工集团水泥检测报告表格已发生变化,与我们教学中所使用的有所不同。就与企业领导商量,把企业中用到的最新检测报告表拿到课堂,并更新到实训指导手册中,在上课时直接用企业现行的检测报告表,教会学生规范填写。再如水泥强度检测仪器,了解到企业目前都使用自动强度检测仪,这些设备也通过教师到企业实践列入我校实训中心设备更新目录。

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促进企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不仅要学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充当交流大使。在企业实践期间,与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有过一起共事、一起解决工作中问题的经历,与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等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教学需要时,能有针对性地请到对口的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笔者以最近一次的公开展示课为例。课题是“水泥检测报告的编写”,过程采用“任务引领、企业参与、学生为主、做学一体”教学。课堂教学请实践锻炼期间一起共事的企业试验室主任(工程师)到课堂,从企业角度说明水泥检测报告编写规范,并给班级各组下达任务:“各组根据自己测定的原始数据,为上海建工集团长桥混凝土搅拌站提交一份水泥性能检测报告”。最后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教学过程体现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直接接受来自企业的任务书,并按企业要求完成相关任务。教学过程有了企业人员的参与,注入了新鲜力量,使学生能提前适应企业要求,缩短课堂学习与企业要求间的距离。

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

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期间,大多专注于企业先进技术、操作技能的学习,容易忽视的是对企业文化的学习。近几年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表明,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固然有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但对毕业生要求更多的是有责任心,有较强的质量安全意识,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吃苦耐劳等这些非技能方面的素质要求,这也是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中职生往往缺乏的就是这些非技能素质,进入企业后有很多不适应。这与学生对企业文化陌生、不认同有关。因此,教师应把企业看重的文化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使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很快地适应岗位,进入工作角色。如笔者在进行《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检测》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把规范的建筑材料检测与工程施工及工程质量的重要性相结合,强调材料检测员的专业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将企业文化中的安全、质量要求和检测人员的工作态度之间的重要关系等灌输给学生。

总之,为了避免教师到企业实践流于形式,应及时把学到的东西带到教学中,把企业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要求,最终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缩短学校学习与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较快适应企业岗位,达到“零适应期”,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方文.高职汽车维修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困难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2]刘红委.高职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3]林文学,邹小云.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电子材料检测报告范文6

关键词:机械;故障;检测技术;诊断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对机械设备定期保养和维护,以及掌握一些快速处理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因环境、工艺、材料或操作不当等因素造成的机械故障,不仅能使机械设备顺利运行,保证生产产、质量,还对机械设备使用寿命的延长大有益处。随着故障诊断技术一点点形成以油样分析、振动诊断、无损检测探伤和温度监测为主,同时很多新的技术和方法也逐渐形成的发展局面。其中故障诊断(FD)始于对机械设备的故障进行诊断,其全称则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CMFD)。其主要内容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在发现特殊的情况下,对各项设备的故障进行诊断与分析;二是对设备的运行进行状态监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非常促进了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的飞跃跨步,推向了机械故障诊断和监测技术朝实用化和科学化路线发展

一、机械故障的特点

(一)机械故障有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

由于引发机械故障的原因不同,致使机械故障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故障类型又可同时作用于某一零部件,即同一零部件往往存在多种故障机理、产生多种故障模式。同时,由于这些故障机理的表现形式、存在程度各不相同,致使在生产过程中机械产生故障等级又会相互转化、改变。

(二)故障的潜在性、分散性

当机械在使用中所出现的损伤发展到使零部件结构参数超出允许值,但机械功能输出参数未超出允许值时,即出现了潜在故障。机械故障的潜在性可通过清洁、、紧固、调整等维修手段来减缓或消除损伤地发展。

(三)故障的渐发性、耗损性

机械的退化型故障或者功能失效型故障,其发展都是随着时间增加而发生。可以通过定检、预防维保和改善来延长设备故障间隔时间。

二、机械故障的分类

按照故障出现时的情况,将故障分为已发生的实际故障和未发生的潜在故障;也可以按照故障发生的原因和性质,将故障分为人为故障和自然故障等等。我们研究故障类型的目的,是想要通过分析各种故障当时的情况、原因和性质、以及对使用功能、性能参数和零部件失效形式等影响,分析出现的原因。在以后的设计,改进中避免相同的错误,减少或者是杜绝故障的发生,以达到保护人员安全,增加机械稳定性和效率以及安全性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为了防止钢架落入破碎机应该严防突发事故。在配料现场设计安装了电磁铁等装置,以吸收掉落的铁质零件等,再例如高压离心鼓风机。在轴瓦设计中,安装有油压报警器和紧急高位备用油箱等等,经过分析和总结,对易发生故障的零件要进行监控,并作出预防措施,制定相应的紧急抢修方案,配备相应的预防等等。因此,不管按照什么方式分类机械故障,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方便我们的机械维修,使机械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有效地提高设备工作的生产指标和生产效率。

(一)渐发型故障:其特征是故障发生的概率大小与使用时间有关,使用的时间越长,故障发生的概率也越大,这类故障与零件的材料、磨损、腐蚀、疲劳、温度等过程有密切关系。多数机械故障都属于这种类型,故障一旦发生,标志着有效寿命终结或必须进行大修,通常采用不同检测手段可以预测这类故障。

(二)突发型故障:其特征是故障发生具有偶然性,与使用时间长短无关,因而这类故障是难以预测的。如双齿辊破碎机工作中落入钢件而引起辊齿或辊轴折断;高压离心鼓风机因油突然中断而导致轴瓦烧坏等。

三、机械故障的诊断技术

(一)故障诊断技术依次分类介绍

1.简易诊断:又称为初级诊断。一般由现场的操作人员开始进行诊断,以及其能对状态做出极速有效地概括和进行讨论评价。

2.精密诊断:精密诊断是在初始诊断的基础上,对于出现的特殊状况进行清晰识别,并进行详细地诊断策略,检查出出现的异常部位,并对不同的种类和故障程度执行研究判断实施进行评价。

3.运行功能诊断:对刚刚组装或刚开始维修的设备,检查其功能和状况是否出现异常的诊断称之为功能诊断,同时根据他们对机组进行检查,所得到的结果来进行相应的整改。同时对正常工作所产生的故障特征进行检测运行诊断。

(二)技术的诊断形式

1.外观检查:借用人体的感官,通过看、闻、听和摸,从味道,声音,温度和运行状态等诸多方面,可直接观察故障信号的发生,同时通过丰富的检查经验和维修经验以及技术来判断故障将会发生的部位和成因,目的就是达到预测的效果。还有就是设备关键部位的温度在线测量。

2.振动测量:振动是机械中比较平常的现象,振动设备一般在作回转或往复运动时都会产生振动的,振动信息的产生通过运行的状态特征来判断。大多数振动的增强都将会发生故障。通过测振仪或轴承听诊器等仪器工具,或在线振动测量来测量或判断设备的振动信息情况。

3.噪声:物体的机械振动通过弹性媒质向远处传播的结果,声源是发生声音的振动机械振动将是媒质中的传播过程。如机械振动系统是机械噪声的声源。机械噪声源主要包括电机、液压泵、齿轮、轴承等,其噪声频率与其运动频率或固有频率都有关系。不动的零部件(如支架、箱体、盖板等)的噪声均是受其它声源或振源的诱发引起共鸣造成的。

4.泄漏:在机械运行的过程中气态、液态和粉尘状的介质从其孔眼和裂缝和空隙中流出或者涌入,形成泄漏,造成能源大量浪费,工况恶质化,环境受到污染,损坏快速,这是机械使用中力图防止出现的最坏现象。可以通过人体感官或现场监测仪器及时发现泄漏现象,及时处理,降低损失。

四、机械故障的检修技术

(一)加强机械的维护保养

由于机械不分昼夜的运行,不管是机器本身的寿命,还是自然条件的恶劣,都可能使得机械出现故障,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进行生产。因此,加强机械的维护保养工作,全面提升机械的性能。企业应该制定相关的维护制度和维护人员管理制度,执行“定人、定机、定岗,人随机走”的原则,相应的机器由相关的人员进行运行、维护和保养,实行责任制。工作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必须熟悉机械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故障现象、原因,以及处理措施等,严格贯彻执行设备管理制度,按时、按级、按质的进行维护保养,确保机械能正常有序运作,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促进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二)振动检测技术

通过检测采集到设备的水平、垂直、轴向振动值和振动频率来进行频谱分析,确定设备振动的原因,能识别出损坏的或有缺陷的轴承、齿轮、松动、找正不精确和动不平衡。

此种技术是依据运行时发出的振动参数所表现出的变化规律,对的运行情况、存在的故障进行诊断。由于振动的参数具有范围广、多维性、测振无损性等特征,振动诊断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性更强。利用振动检测技术,可以将的机械动态特征和其变化规律准确、直观地呈现出来,具有简单、容易操作、实际性强等优点,所以这种诊断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通过振动检测来了解机械及其关键部位的状况,确定维护保养的周期和项目等,及时消除机械的潜在故障。

(三)红外测温诊断技术

由于机械地长期运行,部件的局部温度升高会出现电器触点烧坏、机械磨损等现象,这都影响了机械设备地正常运转。据此,利用温度传感器对不同部位的温度进行在线监测,通过显示器的不同温度变化,来判断机械的运行情况,将部件的磨损、缺陷以及油液等情况监测出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有效地改造,可以提高机械的利用性能,以及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

(四)油样分析技术,保证机械良好的

机械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就会大大增加故障的发生几率,因此技术人员需要保证机械良好的,减少机械故障地发生。因为机械内部构造复杂,各个机械零件之间需要进行精密的配合,为了减少零部件之间的磨损,避免机械故障地发生,零部件必须使用优良的材料以及先进的制作工艺,并不断优化机械的结构设计,还要格外注重机械良好的性能。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机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油,还要根据季节的不用,使用不同品牌的油,机械使用的油不能够随便更换,还要把好质量关,杜绝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油;技术人员要经常检查油的数量以及质量,及时添加油,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油品质不是很好,就要及时更换品质佳的油;机械使用的油一定要保持清洁,技术人员应当先将油沉淀24小时之后再使用;机械在使用一年后或者工作满2500个小时之后需要将轴承拆除下来进行彻底地清洗,并要填充新的油脂。在机械零件做工精良,品质上乘的同时做好工作,可以使机械的内部零件在正常工作时处于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并能够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机械内部,从而减少机械零件的磨损,减少机械故障地发生,为生产的正常进行提供保证。

油劣化通常是零部件磨损的第一征兆。在设备运行中,对在用油进行分析,能把握设备的运行状况,控制或改变油的质量品质和加换油周期。油样分析包括检查油的粘度及粘度指数、测量添加剂浓度、金属颗粒的数量及成分等,根据检测到金属颗粒或污染物,找出它们的来源,从而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改善。

(五)红外线热成像法,严谨把关电气检修的质量

在电路中,由腐蚀、松动、老化、损坏的部件等增加阻抗产生高温和机械设备的摩擦产生的热量模式都可以通过红外线成像法进行检测。

使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对高速运转设备、高压线路、变压器、电控柜、高压开关柜、接触器、空气开关、断路器、电机滑环、电机引线接头等运行设备进行巡检,既安全,又可靠。

企业机械设备地运转需要电力、电气和电气控制元器件,针对电气部件检修和维护保养,必须执行相关程序,执行严谨的质量标准,要求检修人员按照质量标准执行检修工作。例如:企业制定质量标准检测报告,检修人员实时记录电气检修的内容、流程和结果,检测报告最终由企业的质检部门检查,并按照检测报告上的内容验收电气检修,发现与检测报告不相符的检修点,需要追究检修人员的责任,利用检测报告提升电气检修的水平,防止出现不良的检修行为,确保机械达到相关要求的运行标准。

(六)无损探伤技术

无损探伤室指非破坏性试验,包括试验、检验和检查,测量设备零部件,以确定其特性或确定这些零部件是否存在裂纹或瑕疵。常用的无损探伤有磁粉探伤、渗透探伤、超声波探伤和X射线探伤等。

结束语

机械一定要深化各种理论和技术的相互渗透性;应用范围必须要广,使用内容也要更丰富实用。机械故障诊断学不管在技术上或是在理论方法角度学都需要进一步发展研究和健全完善,以适应时代的机械化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鹏飞.浅析机械中的电气检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6:114.

[2]张洪亮.机械的故障分析和防范对策探讨[J].电子世界,2014,12:515-516.

[3]耿会斌.机械故障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策略[J].河南科技,2014,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