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抗震检测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房屋抗震检测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范文1

关键词: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

混凝土的发展历史大约100年左右,而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技术历史更短,也就是说,这种技术现在正处于研究发展时期,经过多种试验的研究总结,我们在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1 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的重要性

1.1 早期在设计建筑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设计的建筑图纸没做长远规划,建造出来的房屋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代社会需求。而且设计时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缺陷及错误,计算误差也偏大;在发现了设计不合理以及设计参数错误时,不能有效的改善和纠正,使最终建成的房屋不能达到要求,各种设计结构和构件的使用年限减少,缩短了整个房屋的使用寿命。

1.2 在建造时,各种构件没能达到要求,从而导致业主在使用时经常出现故障,不得不对这些构件进行修改和变更,在改造的时候还会出现更多不合理的情况,使得以前建筑弊病变得更加恶化,这样恶性循环,出现的建筑问题不有得到改善,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1.3 早期建造时,所用的混凝土源材料本身性能不高,建造技术不发达,质量检测技术不先进,建造出的房屋使用年限没达到现在的要求,经过长期恶劣环境的毁坏,房屋的使用性能也是每况日下,特别是出现的酸雨的浸蚀严重损坏了混凝土中各种原材料的结构功能和力学性能。

由以上的原因我们清楚的知道了导致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在现存社会中出现各种问题,针对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建筑物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要求我们要对现存的建筑物进行专业的技术和质量检测鉴定,对不合要求的进行补强和加固处理。

2 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技术

2.1 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的原则

房屋建筑结构中的加固会直接影响到以后整个建筑的使用情况,关系到业主的安全情况,因此我们在加固的时候,必须根据科学分析,按一定的加固原则,严谨有序的进行。

(1)加固开始时,我们应该首先制定出加固方案,而这个方案的制定要基于对整栋建筑结构的分析,避免加固方案的不合理,造成对整个建筑不利的因素,甚至出现局部加强了而整体承受能力下降的情况,做到房屋结构体系的总体效应原则。(2)加固时,如果对某个特定构件的加固会引起整个房屋结构的变化,就不能忽视对整个结构体系的加固,做到构件加固与体系加固的原则。(3)材料选择时要做到所选材料性能与取值和原结构中的材料相一致,在对比时如果没有相应结构的原始资料,应该根据实测来判定原材料的强度等级,根据现行规范来取值,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在使用时一般要比原始材料等级高一级。

2.2 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的程序

(1)现场勘查,在对所要加固的对象进行加固前,先要对现有房屋状况进行勘查,并仔细查阅原有房屋的设计图纸,着重对现场施工保证资料和隐蔽工程记录检查,记录以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业主对所需房屋的设计要求。(2)对原有房屋进行质量检测,质量检测是很重要的一项,在加固前要找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房屋进行质量检测,检测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的原材料强度,混凝土墙体的结构裂缝、变形、缺陷、腐蚀和整个墙体的荷载条件及结构几何尺寸等。根据结果如实的做出检测报告,由原设计单位根据检测报告对工程进行签定,分析,为后续加工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3)设计加固图纸,设计加固图纸时要综合考虑加固过程中环境、经济、工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根据质量检测报告,结合结构的功能性,业主使用的实用性, 设计出确实可行的加固图纸。(4)确定施工方案,在加固工作开始前,施工单位要根据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按照加固图纸内容确定出合理性的施工方案,而某些特殊要求的加固方案,还需要做出合理的专项方案;也要考虑到施工方案对周边相邻建筑与环境的影响,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5)检测验收,混凝土加固工程在施工过程完成后,各个参与施工建造的单位要对现场进行施工检测(如:变形观测,静荷载承载能力检测,超声波探测等),准确无误的确认加固后的混凝土结构与质量效果是否符合要求,对该建筑体系质量和性能进行二次鉴定,只有完全达到国家的标准要求时才能使加固后的混凝土结构投入房屋建筑中。

房屋的混凝土结构加固的各个程序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联系,尤其是设计方案的选择与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加固工程的经济投入与质量保证。在运用时我们紧密的将各个程序结合起来,做到环环相扣,没有遗漏,时刻保障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的质量可靠。

3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技术的方法

3.1 直接加固法

(1)增大截面加固法,这种方法运用非常广泛,主要就是增大截面尺寸,加大受力配筋,从而提高整个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达到加固的效果。它可适用于梁、柱、板等多种混凝土结构,而且这种方法易于施工,也容易控制质量,加固效果显著,是混凝土加固技术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2)置换混凝土材料加固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陈旧房屋的混凝土加固技术中,由于早期的混凝土原料材质不高,导致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不好,建成的混凝土梁柱等构件承重能力不足,从而采用新的混凝土原料进行转换来达到加固的目的;(3)外粘型钢加固法,就是用型钢将需要加固的混凝土结构包裹起来(主要用于柱状结构),通过型钢材料四周的约束力来加强整个结构的承受能力;(4)粘贴复合纤维材料加固法,复合纤维材料主要是指碳纤维材料,它有很好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抗疲劳性能,使用效果比钢材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适用于抗震结构的加固;(5)植筋技术,这种方法是指在需要加固的混凝土结构中,通过钻孔植入具有相应承载能力的钢筋,增强混凝土结构自身的承受能力。

3.2 间接加固技术

(1)增设支撑点加固法,指用增加支撑点来分解原有混凝土结构的承重能力和受力方向,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对外观要求不高的混凝土结构中;(2)预应力加固法,运用拉杆或撑杆作用到加固对象上,改变它的内力分部,减轻它原有的承载能力,达到加固的目的。

4 结语

随着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全国工业建筑事业也全面的发展起来了,而之前所建造的各项混凝土工程现在也正处于加固改造的高峰时期。在对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众多实例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后,中国的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范文2

关词:已建基础;新建大楼;基础持力层;检测

1、工程概况

高层办公楼,房屋檐口高度99.60米,2层全埋式地下室,2层半地下室,0.00标高以上26层,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场地土类别Ⅱ类。主楼中柱最大轴力25000KN,角柱最大轴力19000KN,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大楼需在已停建7个年头的原设计为23层的高层建筑基础及地下室上续建,已建基础及一层地下室范围为32.40m×28.20m,是一个未建完毕的“半拉子”工程,如能充分利用原有基础,不仅可节约投资,节约时间,同时还避免拆除原有结构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危害,使原建工程投资部分得以利用,降低其在社会上造成的不良影响。

2、原基础与地基处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原工程设计图、地质勘察报告、部分隐蔽工程资料的查询,发现原工程资料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施工隐蔽图多处与设计图不吻合,原设计图在施工时多处已作修改:如柱、剪力墙、砼强度等级由C60改为C50;地下室底板板厚由设计的250改为350;且部分钢筋已作了修改等。因此仅仅以原设计图作为新大楼设计与改造利用的验算依据是不可靠的,设计人员必须结合施工隐蔽图并根据已有的工程经验作出判断。

按照规定改造工程必要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对已建部分作全面的测量及检测,查清已建部分构件的几何尺寸、混凝土强度等级、密实度以及基底持力层状况,相关的物理、力学等工程特性指标作为改造利用的依据。

通过对原有地质勘察报告的分析,场地的复杂性超出了设计人员的预期。该工程当初经过了初勘、详勘及补充勘察三个阶段,场地的复杂性可以通过附图一及图二地质剖面直观的了解。原勘察资料显示:该场地被北东向压扭性小断裂带斜切和北西西向张扭性断层切割,加上断层侧旁发育的层间滑动,把整个场地切割成支离破碎的断块,且由于场地长期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三组断裂带被地下水溶蚀形成串珠状小溶洞、网状溶沟溶糟和层间溶蚀带,严重的破坏了场地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均匀性;场地中部有数条断裂组成一个20米宽的北东东断裂带由陡角度的泥槽和岩块碎石组成大大降低了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场地内断裂构造发育,有三组高角度张扭性、压扭性断裂将地基切割成大小各异的断块,严重破坏了岩体的稳定性,且还有层间滑动带出现,该场地受多组断裂切割,由于断层破碎带岩体软弱,易于风化,也是地下水流通的管道,岩溶发育深度较大,达30米以上。原工程施工时在地下室底板及基础下部浇筑了3.0~6.6米厚的混凝土垫层。

综合上述资料,要在如此复杂的地质情况上续建30层高层建筑,为保证建筑的可靠性及安全度,需彻底弄清岩石地基的情况,因此对已建基础需做全面的检测并对岩石地基重新进行勘察和评估。

附图一

附图二

3、检测结果及二次勘察地质状况

按我院提出的具体点位及要求,“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和 “贵州省建筑工程勘察院”的分别对已建基础及场地的地质情况作出了检测和二次勘察,检测和二次勘察结果显示:(1)基础的截面尺寸与原设计相符,但部分基础下基岩存在表面残渣未清理干净,部分基岩不完整,存在颗粒状岩石、粘土层、破碎状岩石、裂隙和溶洞等不利情况。(2)核心筒墙体、楼板、地下室底板及基础的混凝土强度达原设计强度值,但部分框架柱混凝土强度小于设计强度,达不到原设计强度C50。

经过对场地二次勘察资料的认真分析,设计人员判断基础持力层岩体构造的复杂性没有原勘察资料显示的那么严重。由于两套勘察资料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因此设计中究竟以哪一个勘察资料作为依据,值得商榷,所以我方提出邀请省内地质勘察专家及土建专家对该场地地基进行了2次专题论证。

经过各位专家的论证,一致认为:第一,原勘察报告将场地中所见泥槽及溶隙理解为断层、断裂并将其贯通切割整个场地是有误的;第二,场地中三组断层不存在,原报告中断层应按溶洞连接,见附图三。经过专题论证会各位专家的论证,大大降低了场地地基持力层的复杂性,同时大大增加了设计人员对持力层判断的可靠性。会议明确新勘察资料为新建大楼基础设计的依据。

附图三

4、设计采取措施

“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贵州省建筑工程勘察院”的勘察报告及专题论证会各位专家的论证结论,使得设计人员明确了原建基础持力层的均匀性、稳定性等问题,接下来设计人员需对每一个柱位基础的安全性进行复核,并准确判定每一个基础的基底面积及基底持力层是否满足新建大楼的正常使用。

由于新建大楼较原设计加高了五层,房屋的自重及活荷载均较原设计大,为减轻房屋的自重,设计上采用了减轻结构自重的一些有效措施,如所有内隔墙采用100厚轻质高强墙板,3米净高房屋每米隔墙荷载较200厚轻质空心砌块隔墙可减轻40~60%,有效的减轻房屋的恒荷载等。通过计算分析得到每一个柱位的柱底内力值后,结合基底持力层情况,逐个对照复核,同时对重点部位有针对性的进行复核验算,柱下基础能满足或不满足?不满足的又差多少?保证每个基础皆有明确的结论,找出问题所在,再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5、分析与评估

“贵州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贵州省建筑工程勘察院”的勘察报告及二次省级专家专题论证的结论明确原基础下普遍存在的3.0~6.6米厚的C10等混凝土垫层可以视作人工换填地基,该混凝土垫层钻孔声波值在3500m/s以上,岩芯采取率及ROD值较高,按地基土质量等级分类属较完整坚硬岩,且“贵州省建筑工程勘察院”勘察报告中认定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5000kpa,较其下部的中风化岩层地基承载力fa=4000kpa还高。据此对原设计柱下独立基础基底面积进行复核并分析知,部份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可满足新建大楼柱承载力要求,但仍有部份不满足新建大楼柱的正常使用要求,需进行加固处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原建筑主楼范围12个框架柱基础,有1个柱位由于建筑平面改变不能利用,需调整位置重新设计修建,另原建工程基础11个柱位基础中有5个能满足新建大楼荷载要求,利用率达45.45%,有相当可观的经济价值,另外6个基础虽不能满足新建大楼的荷载要求(占总数的54.55%),但经过加宽改造处理后仍然可以为新建大楼所用。

6、地基处理建议与结论

通过对已建大楼基础及持力层的多方论证,得出以下结论:(1)原有框架柱下独立柱基有45.45%可以为新建大楼利用,基底持力层中部分有裂隙及不密实部位采取压力灌浆处理。原有柱下独立柱基54.55%虽不满足新建大楼荷载要求,但作适当加固处理后仍可继续为新大楼所用,同样不必进行拆除。(2)对原有地下室周边支护的影响可以降至最低,不会因拆除已建部分,造成原有的支护系统失效。(3)原建基坑边坡15米高,100多米长,拆除已建部分会导致边坡支护失稳,增加市政道路、管网及周边建筑及行人的不安全因素,如果加固,所需工程费用大,若拆除,又会造成很严重的噪音、浓烟粉尘,严重影响周边人群生活质量,同时还会造成极大的负面社会影响。

设计当初造价师估算,从拆除原建基础费用及新建基础新增费用两方面考虑,可节约工程费用:(1)拆除原有基础及边坡支护费用50万;(2)重新进行边坡支护费用250万;(3)新建基础地下室费用300万。而工程的加固改造费用在300万左右,直观来计算可节约投资300万。由此可见,对原基础进行加固改造利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简单的拆除重建,目前该建筑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际工程处理费用与造价师估算吻合。

目前该大楼已于2007年11月23日主体完工,2010年全部竣工验收交付建设单位使用,自项目建设当初即开始建立基础沉降观测点,自2006年12月14日至2008年2月26日,进行了13次沉降观测,期间大楼基础荷载由14层修建至30层,增加了14层楼的荷载,历时14个月,且经历了2007年的雨季,从沉降监测资料得知,大楼有下沉趋势,但沉降量很小,而且沉降均匀,一般在2.00mm~3.00mm之间,且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大,最大沉降量为3.55mm。裙楼沉降量一般在0.24mm~1.50mm之间变化,基本无下沉现象。观测数据显示主体结构基础沉降差较小,在规范规定的限值范围内,该大楼旧基础及地下室利用成功,可以满足新建大楼安全使用。

综上所述,对原建基础进行加固改造利用具有可观的社会、经济、环保、时间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政治意义,避免了重复建设在公众中造成政府投资管理不得力的错觉,维护了政府及建设方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本工程对类似工程的处理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GB5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叶书麟,叶观宝.《地基处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刘景政.《地基处理与实例分析》.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范文3

关键词:砖砌体;结构加固;问题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存在砖砌体的安全问题

1.1 建筑材料及施工的质量问题

许多砖砌体房屋,由于无严格的监管制度,且为了追求价格上的便宜,经常采用一些无生产许可证的私人小厂生产的砖及水泥,聘请一些无上岗证班组施工。多次的实际砌体结构加固工程调查中发现,检测报告显示的砖及水泥砂浆的强度,甚至不到规范规定的最低要求(即砖MU10,砂浆M2.5)。建筑材料及施工低质量,且不说无法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在长年风吹日晒后更是发生开裂,松动等现象,可以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此类房屋在抗震安全上的先天不足。

1.2 房屋结构受力问题

许多砖砌体房屋,无正规设计;一味的追求层高,层数,大空间,长悬挑。这样就造成了许多房屋的受力构件,如墙体、柱子、悬挑梁等,仅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就已经不满足承载力要求发生局部破坏;更有甚者,由于依照相邻建筑物的施工经验,没依据自身的实际地质情况,将5、6 层的房屋,采用浅基础建造于无任何地基处理的淤泥地上。在房子建好没多久,已经发生了肉眼可见的严重倾斜及下沉。试想一座已经发生了局部受力破坏和倾斜下沉的房屋,在地震中有何安全可言?

1.3 抗震构造上的问题

圈梁和构造柱是砌体房屋在地震中最有效的构造措施。其能够加强砖砌体机构的整体性,保证协同变形,然而我国许多砖砌体房屋,不是有圈梁无构造柱,就是圈梁构造柱都没有,就算有圈梁有构造柱的房屋,其设置位置及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规范要求。还有就是众所周知的预制板的大量应用,且在施工中预知板的搁置长度,严重不满足规范要求,且与圈梁无有效可靠的连接。抗震构造措施上的不足,也是造成砌体房屋抗震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措施

针对存在以上三个主要问题的砖砌体房屋,如何进行加固才能使其既能满足当地的抗震设防标准,又能做到因地制宜,节约造价,最低限度的影响建筑使用空间与功能呢?有一个清晰的加固设计思路:合理严谨的计算及加固方法的优选是很重要的。根据多年的砌体结构加固设计的经验,步骤和方法可简单的分为:寻找问题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整理资料,根据资料解决问题三个步骤。

2.1 设计人员的现场踏勘与房屋的检测鉴定及地质钻探(即寻找问题收集资料)

作为后续抗震加固设计的前提,设计人员的现场踏勘与房屋的检测鉴定及地质钻探是非常重要的。现场踏勘使得设计人员对房屋实际存在的问题有更感性的认识,而且能更清楚的了解什么部位适合加固,什么部位加固施工不方便或加固后会影响房屋使用功能等具体情况,避免了闭门造车;检测鉴定,能准确真实的反映出房屋建材质量,退化情况,倾斜率等,还能为无正规图纸的房屋测绘出实际房屋及构件尺寸及位置,为后续加固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地质钻探能明确该房屋地基承载力,及地下水位和地基土液化情况等,为后续的地基基础加固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2.2 设计人员的计算分析(即发现问题整理资料)

经过现场踏勘并已有检测资料后,设计人员将房屋实际构件尺寸,建材的强度,该地区实际的地质情况,抗震设防烈度,实际使用荷载等参数,输入电算。电算结果就能显示出该房屋地基基础承载力、墙体、柱子抗压抗剪承载力,挑梁抗倾覆力,梁下砌体局部抗压承载力等不足的部位。分析出承载力不足的程度如何,以便区分开来,选择不同的加固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3 根据计算结果及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抗震加固(即根据资料解决问题)

在计算结果分析整理后,设计人员就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提高该房屋的抗震承载力。砖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大致分为三个内容:地基基础的加固,竖向受力构件(即墙、柱)加固,水平受力构件(即梁、板)加固。

(1)地基基础的加固:砖砌体房屋的基础形式大多数均为墙下条形基础(分为无筋毛石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有时也会采用钢筋混凝土片筏基础。对于墙下条形基础,一般情况下采用截面加大的方法增大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来提高承载力。

如果为软弱地基,有限的截面加大无法满足承载力要求,且无法阻止基础不均匀沉降时,通常条形基础可以考虑采用换填垫层法,打木桩法,或水泥搅拌桩法,等浅层地基处理方法。提升房屋范围位置处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对于片筏基础通常可在下沉的一侧,打若干锚杆静压桩,这样既能提高承载力防止继续下沉,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2)竖向受力构件(即墙、柱)的加固:墙柱的加固,应先从结构体系上考虑其合理性,是否横墙间距太大,是否有按抗震等级在规定位置设置构造柱。在结构体系合理的前提下,对局部受力不满足的构件进行补强加固。加固方法主要有:

①钢筋网外喷射混凝土墙体加固法或钢筋丝外粉聚合物砂浆外加层加固法:该两种加固法都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但后者提高承载力的效果不如前者,相对的造价也较低,更多应用于构造上修复原受损墙体恢复其原先承载能力使用。该两种方法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墙体的抗压及抗剪承载力。在墙体厚度不足,墙体承载力不足严重时,还应采用钢筋网外喷射混凝土加固法。但应注意,抗压不足时纵向钢筋应计算确定二水平钢筋可按构造设置;抗剪不足纵向钢筋可按构造设置水平钢筋,应计算确定。墙体两侧的钢筋网,应通过拉结钢筋穿过原墙体灰缝,按一定的间距梅花型布置,使得两侧钢筋网与原墙体可靠连接。

该两种方法(即俗称夹板墙法)的优点是,加固后无建筑布局无明显变化,在提高墙体承载力的同时,不太影响原来的建筑使用。

②增设钢筋混凝土组合砖砌体壁柱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在应设置构造柱的位置增设构造柱,提高梁底墙体局部抗压承载力,提高结构整体抗侧力。然而该方法使得墙体在很多部位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建筑的正常使用,尤其是在走廊两侧将较大的影响走廊的宽度。

③局部墙体置换混凝土构造柱法:凿除需增设混凝土构造柱位置的旧墙体,将其置换为混凝土构造柱,此做法相较于增设钢筋混凝土组合砖砌体壁柱法改造后基本不改变原本墙体厚度,不影响建筑正常使用,但是施工比较麻烦,而且应做好可靠支撑,避免墙体拆除时发生危险。

(3)水平受力构件(即梁、板)的加固:梁板的加固一般分为在梁板结构受力上的加固和抗震构造上的加固。

①梁板结构受力上的加固:梁板结构受力上的加固一般可采用截面加大的方法或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加固。截面加大部分应依据实际受力情况增设钢筋。并应与原结构可靠连接(遇混凝土柱采用植筋方法;遇砖墙砖柱应凿除局部砖砌体搁置)。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应注意钢板与碳纤维布与原梁板的粘结质量,在粘贴前应充分做好梁板粉刷层的清楚,结构面的平整,避免出现空鼓。且应注意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的锚固长度满足规范要求。

②抗震构造上的加固:抗震构造上的加固一般有:增设构造上需要的圈梁、增加预制楼板的搁置长度,加强预制板之间的整体性等。增设圈梁及增加预制板的搁置长度一般采用墙体或梁两侧增设角钢且对穿锁紧的方法来实现,角钢既能充当圈梁增强墙体的整体性又能使得预制楼板的支托长度更长。

加强预制板之间的整体性可,采用挂钢丝网或钢绞线粉刷聚合物砂浆的方法实现。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范文4

它对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具有重大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与人民生命的安全,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对房屋施工质量控制进行研究与探讨十分必要。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材料控制;施工控制;人员控制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括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工程施工管理的众多方面q,,质量管理是房屋建设工程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只有做好房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才能造出更多的优质房屋建筑工程。

1严格材料控制

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对施工材料实行严控,主要是检查施工原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等质量。《建筑法》明确指出: “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等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 ”,因此工程施工必须严把采购关、检测关和使用关,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1.1严把采购关

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销售名目繁多。诸如“回扣销售 ”、“有奖销售”、“送货上门销售”等,对采购人员充满极大的诱惑,因此在建筑原材料采购方面我们尤其要把好关。采购员选择要慎重,挑选诚实、守信、爱岗、专业的人员担任,并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材料质量鉴别水平,才能充分、准确、真实的掌握信息。严把采购关,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严把检测关现在的建材市场产品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对建材、构配件和设备建立严格的建材检测取样送检制度,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对具有符合规范要求质保书的材料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对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凡发现材料有质量问题的不得使用,而且应追踪到底。力保 “三无产品”不入库,不合格材料不进入施工现场。

1.2严把使用关

对于原材料来说建筑施工过程就是材料消耗的过程,就是造出更多的优质工程的过程。

使用过程中应妥善保管进场的物资,严格且合理地使用各种材料,降低消耗,保证实现管理目标。施工前要为材料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作好场地、仓库、道路等设施的准备工作;施工r }I要掌握施工进度变化,及时调整材料配套供应计划,保证施工需要,组织材料的合理使用,加强现场物资保管;施工收尾时,要加强清理、退库、回收和利用、结算等的管理。同时,对于工程施工中的机械没备、试验仪器、测量仪器的状态也要随时进行管理检查,从而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保证工程质量。

2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通过施工现场的实践,并结合《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及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应在下面儿项分部工程中注意加强旖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2.1基础工程质量控制措施检查基坑土质是否与勘探一致,基坑支护方案是否安全合理:基坑排水是否通畅;深基坑支护措施必须考虑当边坡或挡墙处有汽车行走时,要另有安全防范措施;深基坑顶部要有观测点,控制坡顶位移;桩基与基础完成后,按规定进行复测标高轴线,如需要移交上部施工单位时要办理交接手续,各方签证。深基坑要及时检查支护结构位移状态,及时做好基坑排水确保基坑稳定,大体积浇灌混凝土时严加控制体内温度变化,施工单位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预留好上部结构的连接插筋,复查插筋、底部锚固钢筋的位置、直径、数量、搭接长度等。

2.2梁板柱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逐层复查轴线位置、标高、粱、板、柱断面尺寸是否与设计相符。模板的拼制缝隙是否严密,封堵措施是否得当,支顶是否牢靠;支撑底部受力是否均匀;模板变形后未经修理不得使用。

浇注混凝土前必须将模板内侧冲水清洗,清除模内垃圾,严格规定拆模时间。特别是悬挑结构的拆模时间,一般粱板结构可以先拆侧模,后拆底模。拆模时注意保护好棱角。防止缺棱少角。

2.3钢筋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对进场钢筋施工前要再次查验是否符合工程需求。钢筋绑扎后还要及时查验钢筋规格数量、位置锚固长度、接头位置、焊接点,要按照图纸校核,做好钢筋隐蔽记录,混凝土浇灌前仔细检查垫块、马凳是否垫好,遗漏应补充到位。

在板筋上行走应搭设人行跳板;重点检查钢筋骨架十字接头、端部接头的钢筋锚固长度,钢筋间距能否保证混凝土的浇灌,对有抗震要求的构件要确保梁柱的钢箍弯钩1 35.,梁柱钢箍抗震间距要符合设计或规范的规定。2.4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对商品混凝土要随运输距离远近及泵送楼层高度进行调整。根据不同情况,管理人员要及时调整搅拌时间,严格控制外加剂,灌注混凝土前要再一次重点核实钢筋位置、保护层厚度,对漏放垫块、踩筋偏位、扎丝脱扣等要及时整改;倾倒混凝土落差过大时要采取措施,可用尼龙袋缓冲,落差超过 3m时,要设下料串筒,避免混凝土离析。控制好振捣间距,振捣必须确保表面出浆在钢筋密集处应改用人工插钎振捣或采用带刀片的振动棒振捣,停振时间不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超过时必须留施工缝。当气温>25℃时,停振时间不能超过 2h一3 h,在施工缝处灌注混凝土,必须先将原有混凝土表面凿毛,清洗干净后,才能继续浇灌。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要防止过早拆模,一定要保证混凝土有足够的强度才拆,拆模后要对混凝土及时洒水养护不少于 7d.

3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还要优选施工人员、并加强培训工程质量是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技术管理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协同工作的结果,所以施工人员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要控制施工质量,首先是培训和优选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紊质。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按照现代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理念,施工人员必须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重的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都应具有较强的进行质量规划和目标管理的能力,组织施工和进行技术指导的能力,以及识别质量问题、检查施工质量和处理质量问题的能力,生产人员则必须具备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能以出色的服务,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范文5

【关键词】抗震加固;方法;造价

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地地震频发,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近年来的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等大地震,无不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我国政府也于近几年将房屋建筑抗震加固提上了日程,已经逐步对中小学校进行了抗震加固,并逐步向医疗及民用建筑推广。

根据我国的国情及房屋建筑现状,我国房屋建筑加固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板墙加固、增大柱梁截面加固、碳纤维加固、粘钢加固、阻尼加固、隔震加固等,板墙加固主要适用于砖混结构,增大柱梁截面加固、粘贴碳纤维、粘钢板、阻尼加固等主要适用于框架结构,隔震加固适用于砖混及框架等常见结构类型,适用范围较广。

下面主要就以上施工方法及相关造价内容进行简要阐述分析。

1 板墙加固

板墙加固分为单面板墙和双面板墙两种,根据建筑物构造、布局及有关检测报告,经有资质的专业单位分析计算,确定选用单面或双面板墙方式进行加固。

1.1 单面板墙加固工艺

1.1.1 拆除原装修至结构层,主要指墙面装修及与墙面相交的天棚、地面的拆除;

1.1.2 墙面打孔、拉结钢筋及钢筋网的制作及固定;

1.1.3 门窗洞口等的防护及模板支护。

1.1.4 墙面喷射混凝土。

1.2 单面板墙加固造价要点

1.2.1 拆除工程施工本身相对较简单,但由于涉及渣土的倒运及场外运输和销纳,故在计价中要结合工程及地域特点重点考虑渣土的处理费用;

1.2.2 钢筋网的制作安装会涉及穿墙穿板植筋和钢筋的搭接等造价重点关注因素,在计价中要给予充分考虑;

1.2.3 墙面喷射混凝土由于受每次喷射混凝土用量较少,作业面变化大,不能连续施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施工中多采用干拌豆石混凝土,其市场价格高于预拌混凝土,且实际施工中,喷射的回弹料通常会达到30%~50%左右,施工损耗大,现有定额水平无法满足,计价时要充分考虑。另,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回弹料经过处理,可及时用于地面及屋面垫层和基础回填等,以达到降低造价的效果。

双面板墙与单面板墙工艺和造价要素基本相同,仅拉结钢筋工艺与单面板墙差距较大,由于双面板墙的拉结筋贯通墙体,两侧拉结,故常用水泥砂浆灌孔,而不用植筋胶。

2 增大梁柱截面

增大梁柱截面指通过在原梁柱的再增加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原梁柱截面尺寸变大,从面增加结构的强度,提高抗震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

2.1 增大梁柱截面加固工艺

2.1.1 拆除原柱梁及其周边结构和装修至结构层;

2.1.2 根据设计要求植筋、制作安装钢筋;

2.1.3 模板支护及浇筑混凝土。

2.2 增大梁柱截面造价要点

2.2.1 增大梁柱截面工作内容简单,但由于受作业面及现场条件制约,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都比较困难,应充分考虑措施项目费用的计价。同时这种加固方式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使用何种混凝土(商砼、现场搅拌砼、干拌料、灌浆料等),这些都要在计价中予以考虑。

3 粘贴碳纤维及粘钢加固

粘贴碳纤维和粘钢加固形式及原理均较类似,均为通过在构件表面粘贴工艺,提高构件的整体性能的方法。主要不同为碳纤维抗拉强度高、抗剪性能差、厚度薄,粘钢抗拉强度相对碳纤维较低,抗剪性能好。

3.1 粘贴碳纤维及粘钢工艺

3.1.1 拆除需加固构件的装修层至结构层;

3.1.2 在进行基层处理后,粘贴碳纤维布或粘钢板;

3.1.3 检验和维护。

粘贴碳纤维与粘钢由于材质不同,实际施工细部工艺也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按以上所述施工的。其各自详细施工工艺不在此赘述。

3.2 粘贴碳纤维及粘钢造价要点

粘贴碳纤维和粘钢加固由于施工工期短、效果好而在近些年来被广泛采用,但由于选用的主材,尤其是碳纤维布市场材料参差不齐,质量差距较大,价格差距也较大。因此,选用何种档次和品牌的材料是计价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4 隔震加固

隔震加固是指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间设置隔震橡胶支座,通过隔震橡胶支座使结构上下层分开,达到在地震时,地震的能量在通过隔震橡胶支座时大幅降低,从面减少地震的破坏的一种抗震方式。该方法具有工期短,费用低,不影响上部空间正常使用等优点。

4.1 隔震加固工艺

隔震加固会因建筑的不同结构类型而采用不同的工艺,主要包括框架结构、砖混结构,每种结构又细分有地下室和无地下室两种情况,通常有地下室的建筑较适合采用隔震加固,而无地下室则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对于框架结构,采用隔震加固工艺如下:

4.1.1 四周土方开挖及地下室隔墙拆除;

4.1.2 四周隔震沟墙体砌筑及围护;

4.1.3 分批次分部位对框架柱进行支撑、断柱、增大柱截面、放置隔震垫等工作;

4.1.4 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支撑;

4.1.5 做好全面的沉降观测。

对于砖混结构,采用隔震加固工艺如下:

(1)底层外墙四周土方开挖;

(2)拆除底层装修至结构层;

(3)分批次分部位制作上部销键、上托梁、下部销键、下托梁;

(4)按图示在相应位置进行支撑,制作钢筋混凝土柱,并放置隔震垫;

(5)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支撑;

(6)延隔震垫所在位置水平方向拆除部分砖墙(使隔震上部和下部结构分离);

(7)做好全面的沉降观测。

以上均按有地下室的情况简述,无地下室的情况工艺原理与上述基本相同,只是要先做部分工作,使建筑具有地下空间。

4.2 隔震加固的造价要点:

4.2.1 由于在建筑四周需设置隔震沟,故隔震沟四周及顶部的围挡措施要按施工方案进行计价;

4.2.2 拆除工作要重点考虑渣土的运输和销纳费用;

4.2.3 砼构件的制作由于工程量少,作业空间小、工难度大,要重点考虑用料及相关措施项目;

4.2.4 由于支撑及模板等措施项目均无法实现多次利用,故基本上不考虑摊销;

此外,目前还常采用外墙增设圈梁构造柱、工业化加固等方式进行加固,这两种方式对内部影响较小,仅需在建筑外部施工,且工业化加固有利于室内空间的拓展。这两种加固方式造价较低、不破坏室内居住,较适合在住宅项目加固中使用。

以上就目前常用的加固方式及造价特点进行了简要阐述,在实际施工中会因每个单体的个性不同致使工艺有所不同,但总体思路和原理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程玉姣,建筑物加固技术:碳纤维结构加固及质量控制,商品与质量,2011年第10期

[2]李小栓,李伟,建筑物加固前景分析及加固方法,企业导报,2011年第13期

房屋抗震检测报告范文6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8 文献标识码: A

一、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理念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0011-2010明确规定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这个目标可保障“房屋建筑在遭遇设防地震影响时不致有灾难性后果,在遭遇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 2008年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抗震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房屋建筑,达到了规范规定的设防目标,在遭遇到高于地震区划图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实现了生命安全的目标。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都是按照这个抗震设防目标所建设。

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建筑工程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简称甲类、乙类、丙类、丁类。按照此标准,绝大部分建筑均可划为标准设防类,将使用上需要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房屋建筑控制在很小的范围。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抗震设防分类,进一步突出了设防类别划分是侧重于使用功能和灾害后果的区分,并更强调体现对人员安全的保障。

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我国还出台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进一步明确了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各项要求。

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规定

1、场地和地基

建筑场地的选择以及地基基础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建筑抗震性能。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对于不利于抗震的各种地基,比如软弱土,液化土,新近填土、不均匀土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

高层建筑宜采用筏形基础或带桩基的筏形基础,必要时可采用箱型基础。

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2、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合理的建筑形体和布置在抗震设计中是头等重要的。提倡平、立面简单对称。建筑设计时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3、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可采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和筒体等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质量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刚度和承载力局部突变或结构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在设计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其抗震能力;抗震设计时宜有多道防线,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水平风荷载、地震作用和重力荷载的能力。

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的高层建筑结构应满足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要求;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拆除构件方法进行抗连续倒塌设计。

4、结构分析

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是复杂的三维空间受力体系,计算分析时应根据结构实际情况,进行重力荷载、风荷载和(或)地震作用效应分析,并采用准确地反映结构中各构件的实际受力状况的力学模型进行荷载效应和作用效应计算。

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 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2)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3) 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7度(0.15g)、8度抗震设计时应计入竖向地震作用。

(4) 9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以及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对于结构分析软件的结果,应进行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

5、非结构构件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建筑非结构构件一般指下列三类:①附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高低跨封墙、雨篷等;②装饰物,如:贴面、顶棚、悬吊重物等;③围护墙和隔墙。处理好非结构构件和主体结构的关系,可防止附加灾害,减少损失。

6、隔震与效能减震设计

建筑结构采用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一种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技术。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的建筑,即用于投资方愿意通过适当增加投资来提高抗震安全要求的建筑。

7、结构材料与施工

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

设计中采用的各种材料,必须具有出厂检验报告或出厂质量证明书、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或试验报告单,并在进场后按现行国家相关规范的规定进行检验和复验,并出具检验和进场复验报告,检验和复验合格后方可在工程中使用。

保证材料质量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应从源头入手,为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把关。

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承担本工程施工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结构施工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现行施工验收规范、规程的规定进行施工和验收。

8、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当建筑结构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应根据其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功能的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对选定的抗震性能目标提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综合分析和论证。

9、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随着城市中大型公共建筑越来越多,为了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对地震的认识,规范规定当抗震设防烈度为7、8、9度时,高度分别超过160m、120m、80m的大型公共建筑,应按规定设置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建筑设计应留有观测仪器和线路的位置。

三、结语

抗震设计是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结构工程师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采用正确有效的设计方法,才能设计出安全、经济、适用、耐久的结构。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2008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