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1

班主任所面对的学生是有限的,对学生的情况又非常熟悉,绝大多数学生对班主任都比较信任和依赖,班主任在个别心理疏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建立以班主任为中心的个别心理疏导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班主任如何进行个别心理疏导,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全面了解,奠定基础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疏导,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第一,要了解学生集体。了解学生集体主要包括所带班级学生的生源结构、年龄阶段、性别比例、基本特点、思想倾向、发展变化情况等,这些因素会对班主任的工作产生潜在影响,会影响到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疏导的方式、方法。第二,要了解学生个体。班主任要了解班内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学习基础、思想品质、校外生活环境等,这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疏导的重要依据。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如研究学生的档案材料、书面材料,还可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话、活动组织、调查访问等途径获得,也可以通过同学、教师、家长来了解。全面了解学生,为班主任进行个别心理疏导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平等关爱,赢得信任

有人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事业,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真诚关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只有这样,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才能够向班主任敞开心扉,班主任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帮助。首先,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次,班主任要关爱学生,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鼓励,行为上多指导,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班主任老师对他的关爱。第三,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放大其优点,积极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建立成长的信心。第四,认真对待学生反映的每一个问题,并能及时有效地予以解决,让学生感受到父母般的关怀。第五,在班级突发事件中,对于需要关爱的学生要能给予适当的关注,必要时还要组织全班同学关注,让需要关爱的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真诚持久的关爱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

三、个别疏导,促进发展

1.查阅周记,把握动态

班主任要坚持让学生写周记,通过周记,全面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确定疏导对象,寻找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疏导。班主任还可以在周记上通过书写评语的方式与学生“笔谈”,使个别疏导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2.个别谈心,启迪疏导

班主任每天坚持与两位以上学生开展谈心活动。谈心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确定好谈话的内容和突破口,讲究方法,态度诚恳,要以“心”换“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动心,谈出实效。而且,谈心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总之,要因事而定,创设良好的谈话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起到通过谈心达到交心的目的。

3.设立信箱,及时疏导

学校为每个班级都设立“悄悄话信箱”,教师通过与学生讲“悄悄话”走进学生心灵,巧解心结,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悄悄话信箱”是学生诉说心里话的“知心朋友”,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信息库。班主任每天都开箱收取学生的“悄悄话”,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其解开心里的疙瘩,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和疏导。通过“悄悄话”减少学生的顾虑,这一做法不受时空限制,很好地弥补了其他形式的局限,更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4.网上聊天,真诚交流

班主任向学生公布自己的QQ号码,学生可通过网上聊天或留言的方式与班主任进行交流。班主任可根据交流中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适时地进行教育和疏导,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5.曲径通幽,合力育人

在现实生活中,班内个别学生由于一些原因,可能对班主任不信任,甚至有些学生对班主任有对立情绪。面对上述情形,班主任可以避其锋芒,迂回疏导。如让与这些同学关系密切的同学了解情况,进行必要的疏导,也可让他们信任的任课教师进行教育疏导,达到异曲同工之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文化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类活动之一。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对个体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维护的必要性

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少,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压力和挫折,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维护。然而,小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情绪稳定与否,适应能力的强弱,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都大大影响其成长发育。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其心理健康进行维护,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心理问题疏导的必要性

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小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只是一时的,不必大惊小怪,从而忽略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逐渐发酵,最终导致无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包括对其心理问题的疏导。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方式众多,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方式与方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正确维护小学生心理,有效疏导小学生心理问题。

(一)正确维护小学生心理

1.善于倾听,关注小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内心情感十分丰富,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教师不能忽略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要善于倾听,了解其思想状况,关注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心想法出发,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要多与小学生聊天,引导小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体会小学生的真实情感,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开展活动,激发小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活动最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征文活动,观看心理健康视频等,通过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维护。

(二)有效疏导小学生心理问题

面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要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发现小学生的不良情绪与心理问题,引导其宣泄不良情绪,从而化解心理问题。并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以便于开展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

1.及时发现不良情绪。小学生情感波动较大,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在出现不良情绪或者心理问题时,教师不能不闻不问,而是要在发现小学生存在不良情绪时抓住时机,及时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通过其他学生侧面了解其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

2.引导小学生宣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会使小学生产生压抑、苦恼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排解,会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生成。教师要在发现小学生不良情绪时,及时进行干预,了解小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根据原因进行相应的引导。如果在积极引导的情况下,小学生的压力和不良情绪依然无法缓解,则需要正确指导小学生宣泄不良情绪。例如,一段时间,班上的一名女学生总是闷闷不乐,通过观察,教师了解到她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生了压力与焦虑感。经过教师的劝解和鼓励,这名女学生似乎轻松了一些,但依然眉头紧锁。此时,教师选择带该名女学生到空旷的地方,鼓励她大声歌唱、呐喊。经过宣泄,这名女学生的情绪得到了缓解。

3.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每一名小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也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教师在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之后,要注意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将小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心理特点和状态记录下来,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预防其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真心、真情、真爱,创新教育方法,耐心观察小学生的一言一行,维护其心理健康,有效疏导其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使小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态,帮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简惠莲 单位:广州市海珠区赤沙小学

参考文献:

[1]张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兴趣培养;疏导

目前,有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关注,但学校却过多地把精力投入到了小学生的理论知识培训及课程作业中,从而忽略了对小学生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及兴趣的培养,众多的体育锻炼场地及器材成为摆设,这显然与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求是不相符的,对此,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完善体育教学、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分析

1.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7-12岁,这一时期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和骨骼生长的早期阶段,也是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

学校和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身体特征,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按照固有的模式及经验主义去教育学生,小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运动中实现体育锻炼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双重素质,为身体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

2.在小W生的发展成长历程中,其思想能力的发展,独立自主性的逐步发展,判断能力的初步发展都是建立在思维形象的发展基础之上的

小学生理解事物主要基于事物的表面记忆,其往往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事物或参与各种行动,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意志力相对较弱。相关研究表明,伴随着小学生的年龄增长,往往会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其中。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对小学生感兴趣的运动形式及内容的建设,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使其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有效避免学生过度沉溺于在线游戏及视频游戏,这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终身的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措施

1.加强榜样教育与语言引导

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对于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很容易去模仿学习。教师作为小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与养成。对此,教师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第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时刻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教学任务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己或者其他优秀教师、运动员的实例讲授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一开始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认真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多用鼓励、激励性语言去引导他们,为学生详细讲解体育运动的优点和重要作用,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积极的运动观念。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诚然,有一些好的教学方式是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借鉴的,但是,随着人们运动观念及教育理念的改变,小学体育教学的规程也应当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及地区的优秀做法,选择最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让他们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和体育锻炼中来。

三、加强小学生体育教学兴趣疏导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

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注重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及硬件保障的前提下,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培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兴趣。

2.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

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固有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建设,时刻以榜样的作用教育和引导学生,多多鼓励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3.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及内容的丰富化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单调乏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落后,未能紧跟时展的需求。学校的教学资源应当全面适用于体育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活动要更加丰富多彩,以便能吸引更多小学生参与体育教育及活动。同时,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丰富。例如,体育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对他们进行分组,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得到各种体育锻炼。

总之,体育教学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身心健康及发展方向,对此,为了更好地加强体育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培养和疏导,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宏南.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4(35):201.

[2]孙宝全.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66-267.

[3]潘福林.狠抓小学体育常规,培养学生养成体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249-25.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4

一、厘清危害高度重视、

中小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其学习、生活等造成消极影响,重者则会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

1 学生本人是消极逆反心理的直接受害者。其一,逆反心理如果发展到多疑、偏执、冷漠,则会导致不合群、意志衰退、学习被动、工作消极等后果,甚至还可能产生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这不仅对学生学习极为不利,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有害的。其二,一旦被逆反心理所控制,学生总与教育者“对着干”,听不进任何教育和劝告,视野就会变得狭隘,成长就会严重受挫。

2 消极逆反心理是和谐校园的不和谐因素。存在消极逆反心理的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同伴间沆瀣一气,形成一股暗流,与校园主流背道而驰,掣肘校园的健康、和谐、稳定。

3 消极逆反心理是社会安全的定时炸弹。严重消极逆反心理使学生不能调整好情绪,控制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遇到突发事件和心理诱因的连环叠加,极有可能形成极端心理事件。时而发生的少年群殴、孩子杀父、学生弑师等恶讯就是明显的佐证。

二、建构机制 妥善应对

建立和完善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干扰防控体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有利于中小学生心康体健地学习和发展。

1 建立健全心理谈话机制。学生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逆反心理问题,如果教育者视而不见,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就会目渐加重,甚至诱发心理隐患或极端行为。必须建立健全师生心理谈话机制,对消极逆反心理学生适时进行心理谈话疏导。尤其是在新生入校时、学生情绪变化波动时、违章违纪时、受到处分时,及时进行心理预防谈话,消除其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使之能够调节好心态,积极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全力以赴投身学习生活。

2 建立健全心理关怀机制。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教育者对学生的冷暖苦痛置若罔闻,那就极易导致或加重学生消极逆反心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关爱学生,完善学生心理关怀机制,适时做好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或生活困难时、生病住院时、环境适应不良时、家庭出现纷争或成员去世时、发生天灾人祸时,要对其进行脱困指导,走访慰问,排解矛盾,给予充分的关怀和温暖,使其增强心理上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轻松愉悦地搞好学习。

3 建立健全心理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是治理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上策。必须建立健全学生消极逆反心理预防机制,加强对学生逆反心理问题个案和共性的探讨研究,与同行、学生、家长一道,切实弄清学生逆反心理的真实原因(自因和他因),依据其来龙去脉,谋求提前介入医治未病之病的良方,就是要着力“研制”应对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疫苗”,扑灭致“病”之“菌”。

4 建立健全心理分析机制。教师不是“敲钟念经”的出家人,不是“放羊填鸭”的教书匠,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必须建构学生心理分析机制,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分清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轻重缓急和类型特点,从而对症下药。一要学会透过消极逆反心理现象分析致“病”机理,从学生脸上的疑云中找出其本人、家长、教育者和社会环境里的致逆因素,搞好源头治理。二要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防止因其他心理问题未解决而引发逆反心理。三要及时掌握学生成长中的各种新动向、新苗头和新问题,做到因人因时制宜地解决问题,培育学生成才。

5 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大多数学生自尊心很强,特别反对家长和教育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其指手画脚。应当强化心理疏导机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将心理学方法寓教于乐地运用到学生管理和逆反心理治理工作中去,发挥心理疏导功能,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心理转移、心理排解、心理发泄等心理知识和技巧,调节心理、缓解压力,从而防范和化解其逆反心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经常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疏导、培训,保障其心态健康。

6 建立健全心理保障机制。中小学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显著增强,盼望自己主宰自己,如若得不到自由伸展的空间,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必须架构学生心理保障机制,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是常做教育管理工作反思。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方法,以学生愉悦的方式施以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诫,“把我们的教育隐蔽起来”。切实畅通言路,及时受理学生“申诉”,认真核实学生“质询”,满足学生合理诉求,及时纠正不合时宜的批评、不当的考核决定、错误的处理结果。二是理性对待学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小学生成人意识和独立倾向的体现,他们与教育者的冲突和对立只是情绪上的,不存在本质对立和利益矛盾。理解和尊重学生是防范和逆转其消极逆反心理的前提,接纳、感化、诱导和鼓励学生是教育管理的必然抉择。同时还要看到,逆来顺受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循规蹈矩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所以对学生逆反心理中合理和积极的因素要给予充分肯定,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地反思、质疑、求异、图新,为其自主思考和自我发展创设广阔空间。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生命教育;心理疏导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只有在生命中进行的德育教育,才是鲜活的,完善的。对于学校而言,如果缺乏关注生命成长、发展与提升的生命教育,会让小学德育教育失去灵动与活力。品德新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生命发展、道德构建的教育目标,树立以学生生命为基点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要实施小学生命教育,必须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心理疏导、环境搭建、同伴交往、课堂教学、人格塑造等方面进行标本兼治,让学生在学习感悟中认识生命,在人际交往中尊重生命,引导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

一、科学分析,准确定位开展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未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正确的生命观。内心对世界、生命的向往,与社会现实、同学交往等外部影响出现矛盾时,常会迷失方向,导致一系列消极情绪的产生,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自杀、校园暴力等漠视生命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不能简单贴上“幼稚、脆弱”的标签,也不能随意归类为“家庭教育缺位、学业压力大”等外部因素。学校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对学生交往、生命认识等生命品质认识进行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和数据。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正处于好孩子的心理定向,以及法律与秩序定向的习俗水平。这一时期的孩子“不只是遵从个人的期望和社会的要求,而且是忠于这种要求,积极地维护和支持这种要求,并为它辩护,对与这种要求有关的个人和集体也一视同仁”。也就是说,对小学生必须从心理定向(即环境氛围及同学同伴的影响)与秩序定向(即对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秩序的引导)这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二、形式多样,开展定向德育教育

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采取干预措施,开展主题活动,规范行为教育,如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开设网络论坛等,同时也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成立互助小组等自主活动。此外,通过品德教学、德育教育等活动,规范学生行为。首先,必须进行好孩子的心理定向,解决“被同学排斥”的问题,教会孩子处理同伴关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如结合品德课“关心你,爱护他”,告诉孩子要学会互帮互爱,和谐相处。其次,必须实施“法律与秩序定向”的德育教育,通过心理疏导、活动教育等,如三年级品德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的教学,让学生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通过教育,以防治为先,惩罚欺凌现象,加强规范引导。

三、了解需求,创设温暖和爱的环境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给予他们生活的向往与阳光。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今“00后”的小学生,一方面,很多农村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这样的孩子情绪不稳定,表现出冷淡、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城市孩子从小在溺爱中长大,事事争强好胜,盲目追星、攀比。他们都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自闭或暴力。由此可知,孩子最大的心理需求是来自于家庭等外部环境的温暖与爱,而且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对外部环境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外部优良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的桃乐思•诺特博士说:“孩子在批评中长大学会责难,在嘲弄中长大学会胆怯,在鼓舞中长大学会自信,在赞美中长大学会感激。”由此,不管小学生发生什么样的问题,都要始终相信,温暖和爱是良方。在学校和班集体,通过品德教育与德育活动,如通过品德课“我们班里故事多”和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等,给孩子构建温馨和谐的集体。在家庭和社区,通过家、校、社区三方携手,如开展家长学校讲堂、家校沙龙等教育活动,共同将生命教育渗透、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等孩子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孩子营造温暖和爱的环境,让孩子们释放天性,与孩子进行精神的对话。

四、心理疏导,引导处理同伴关系

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中写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摊开你的手掌,永恒在刹那收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是来到凡间的天使。可是,有的天使会迷路。现在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缺乏成长所必需的社会交往,由此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自闭、自卑、懒散、暴力、叛逆、依赖、焦虑、厌学。他们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问题相关,因而需要心理层面的疏导,如若不然,就会引发道德问题。这时候,该如何教会孩子处理同伴关系呢?关键是要激发孩子精神世界中的美好。首先,品德教材也将同伴交往、集体生活作为重点内容,甚至一年级第一单元的“新朋友、新伙伴”就教育孩子学会交往。教师要灵活、有效利用好教材,通过课堂教学鼓舞和唤醒孩子的精神和心灵,让孩子体验同伴的友爱、交往的乐趣,进而让每位孩子充满阳光的活力。其次,要在各种课堂及活动中渗透同伴交往的行为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同伴交往行为与习惯。让孩子在交往中敞开心扉,让孩子在与同伴的心灵交流中,拔除自私、焦虑、恐惧的稗草,让生命的阳光撒入集体中的每一个角落。

五、课堂教学,让德育散发生命之美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生命教育依托课堂教学为主,多维度拓展,通过专业的生命课程及日常学科课程的渗透,开展生命教育,在潜移默化间,促进学生的人格塑造,让德育散发生命之美。

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体验生命之美。课堂里有舞动的灵魂,课堂里有精神的交融,在课堂里教授生命的课程,是让课堂渗透生命的空气、阳光、水分,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美丽、美好。因此,学校结合品德新课程标准与学校德育教育特色,积极开发以“生命”为主题的德育教材,通过学科渗透以及学生社团或学校联合,塑造热爱生命的人格,用宽容、阳光的爱关心学生,让孩子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从而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丽。

2.日常教学中融入生命意识,渗透生命之美。对于教师而言,努力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源泉,要让教学洋溢着生命的诗意和旋律,充满师生之间心与心的共鸣。如在科学课上,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愉快生活的体验。例如“食物链与食物网”一课,让他们在音乐之声中感受森林里万物竞相生长的活力,体会到生命的乐趣和美妙。教师要深挖各学科的生命特色,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塑造学生阳光的人格,牵着孩子的手走出阴影,让学生人格健康、丰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6

关键词:德育;小学;农村

一、农村德育教育不符合时代要求内容涉猎不全面教学手段单一

很多农村深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域闭塞,与外界沟通很困难,教学信息不够畅通,教学资料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导致农村小学各科目教学都受到限制,德育教育更是如此,教师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与城镇学校的交流有限,加之部分城镇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偏远地区的德语教学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重,德育教育内容涉猎不全面,很多农村小学教学多是这种模式,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多种科目的任课教师,甚至个别落后学校一个年级的教师几乎承担了所有科目,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已经占据了教师很大一部分精力,德育教育的时间和课程设置自然就减少了,加之个别教师不重视,教学压力较大,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传统的德育教学陈旧,教学手段单一,部分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十分简单,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枯燥而乏味,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互动很少,教学内容都是理性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缺乏热情。其次,由于个别农村学校的条件艰苦,学校设备设施不齐全,学校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停留在原始教学层面,没有明显进展。

二、加强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小学生人生启蒙的阶段,小学生年龄小,性格活泼好动,人格和品德意识尚未形成,这一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关乎到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小学生正确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形成,尤其农村小学生父辈接受教育较少,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接受全面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可缺少,小学生在正确的德育教育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优良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感情,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内容在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守自然法则,遵守社会公德,知晓一些法律常识等等。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养成好习惯,形成好性格。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教师关心学生,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近些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师要与他们多接触,多沟通,对这些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和德育教育,代替父母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合理约束,为他们健康发展负责。德育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符合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三、加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德育教育硬件

一些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小学教学环境比较恶劣,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些都是阻碍德育发展水平的因素。相关部门和城镇领导要积极重视这一问题,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完善农村小学的基础教学设施,保证教学所需的资料的购买和设置,保证德育教育的硬件得到满足,这是德育教学的基础。

(二)加强德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创新

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德语教学工作不到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可能进展顺利,因此,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现在农村教师缺乏、工资较低的情况,有关部门要予以调整,使一些教师能够有留下来的可能,这是保证师资力量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加强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德育教育经验,定期为农村教师培训德育知识,保证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关注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