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文1
一、研究背景
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视力障碍,社会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往往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表现出无所适从、粗鲁、易怒等异常心态。
我国特殊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有关低视力学生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几乎很少。为了视力残疾小学生更和谐地发展,更健康地成长,我们要探索出一些针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促进视力残疾小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因此我们提出了"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二、分析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自卑、孤独、偏执。先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和后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差异。先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看问题更容易片面,容易形成偏执、倔犟和冷漠的心理特征。后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或有残余视力的视力残疾小学生,表现出自卑、孤独和敏感多疑。
2.依赖、自私,自理能力差。平时由于父母的溺爱,使视力残疾小学生不自觉养成一种对劳动的厌恶和对他人的依赖性,自理能力差,自己能干的事不愿干。视力残疾小学生争强好胜,目中无人,怕受挫折,容易形成依赖性而缺乏独立性。
3.容易发怒,行为粗鲁。在交际中,有的视力残疾小学生容易发怒,有些视力残疾小学生行为粗鲁,容易发怒、争吵或打架,表现出攻击性,做出过激反映。
4.嫉妒,缺乏自信心。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内心非常痛苦。有个别视力残疾小学生还表现较强的嫉妒心理,患有多动综合症等。
5.青春期综合症。视力残疾小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视力残疾小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三、掌握影响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一)主观方面
1.视力残疾小学生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生理缺陷,更容易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强烈的逆反等异常心态。
2.自我评价不客观。视力残疾小学生自我评价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学生开始逐渐确立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4.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他们与他人相处时常遇挫折,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产生孤独倾向。
(二)客观方面
1.家庭方面
(1)部分视力残疾小学生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家长本身就是盲人,对视力残疾小学生态度冷漠。
(2)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3)家庭的溺爱。父母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以至造成视力残疾小学生依赖、懒惰、自私等心理。
(4)家庭分裂的创伤。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2.学校方面
(1)当前在盲校教育管理中,几乎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从时空上限制了视力残疾小学生的社会交往,限制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造成退缩、怯懦、恐怖等不良心态。
(2)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3)一些教师忽视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损害视力残疾小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3.社会方面
社会上个别人对盲人存有偏见,歧视、嘲笑盲人,致使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造成伤害,产生不满,怨恨的情绪。
四、探索出培养苏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途径
(一)自我教育
要发挥视力残疾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视力残疾小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习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1)学会放松。(2)与人谈心。(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二)学校教育
1.挖掘"隐性"的环境课程,营造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一个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对视力残疾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独特的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应该从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2.立足课堂,抓好学科渗透,培养视力残疾小学生健康心理 :每一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而数学中的心理教育任务则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创造思维的品质。艺术学科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学科着眼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3.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视力残疾小学生健康心理: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通过家长会,宣传一些心理学知识,让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4.建立心理档案,消除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障碍 :为了及早发现视力残疾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以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给特别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视力残疾小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分阶段的努力目标,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载入档案。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四)社会教育
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时刻影响着视力残疾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问题心理。应多建设一些有利于视力残疾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多开展一些符合视力残疾小学生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
五、反思
课题组对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教研中,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现代家庭教育策略浅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8.
[2] 朴永馨.特殊教育词典[M].华夏出版社.2006.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过去,人们把“没有查出身体疾病”称作健康,许多人持有“无病即健康”的观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同生物学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问题相伴,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在对此认知方面,多数高校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目标,高校职工缺乏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在专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研究内容数据化、单一化,研究重点与现实情况脱节;在操作领域方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其数量与质量都没有达到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且组成不合理),学校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调整人员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关于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使高校教师,无论在何岗位,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划分清楚,是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事务,技术人员全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和治疗工作;设置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抓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矛盾――交友、恋爱、求职等问题,触及大学生心理问题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等。
二、健康的心理能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并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是否健康,首先要看一人是否能与自己的心灵和谐相处,是否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能够在与人接触时感受积极的情感交流。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内心会有较大冲突,因认知层面上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与自己,即由于认知上的偏差不能对自己与他人正确评价,从而在情感层面也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因而使个人情感体验受挫,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自卑。另一方面来讲,由于无法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在与人交流沟通中,个体本身就会在消极情感下与他人相处。
任何一个大学生都非常希望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内心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和肯定。所以,大学生应注重保持良好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2.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学家研究曾发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个性越健康,与他人的交往就越积极主动,人际关系就会越融洽。而一个人如果在认知、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某些障碍,必然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一些影响。
当今社会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与他人顺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融入社会。
以下结合心理健康方面,就如何构建和谐人际提出几点建议。1.掌握互利原则。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古句有“来而不往非礼也”,即与人交往中,有一方只获取而不给予,双方的交往关系就不能建立。在当今社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甚至成功都很重要,若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便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多人的支持。所以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个性越健康,人际关系越融洽,他获取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因此在与人交往中,应遵循诚实、宽容的交往态度,树立良好形象,与他人形成融洽的关系,走向成功。2.尊重原则。人与人的交往中,尊重他人是应当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是人心理上最基本的需要。尊重与被尊重是双方交往的前提,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因尊重他人而获得尊重,从而才能开始良好的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拥有健康心理,拥抱完美人生
1.心理健康有利于构建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是人们进行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健康条件。拥有健康的心理,才可以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使自己言行一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享受人生乐趣,进行积极的人生体验。
2.心力健康有利于生理健康
人的生理和心理之间是相互依赖、互相联系的,生理健康为心理健康打下基础,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长期笼罩在焦虑、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中,就会降低大脑皮层的机能,使较低的神经中枢机能亢进,导致疾病的爆发。很多疾病与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如冠心病、溃疡病和皮肤过敏等。因此,现在养生强调精神的愉悦,防止情绪大起大落。
3.心理健康有助于防治心理疾病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从某方面来讲,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所以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对于人生有更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多贮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注重心理调节,经常排解心理上的“垃圾”,时常自我反省,矫正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5).
[2]李洪华,张朝晖.论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构建之意义与实现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05(04).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文3
关键词:学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关于学生发展
大学生发展是处在青春后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个体在学校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完成此阶段的发展任务,实现此阶段的成熟并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变化历程。这是一个大学生体验人生的意义,满足自我的需要,形成个人习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自我感增强的过程。
1、大学阶段的总体发展任务
根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我国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属于青少年后期和成年早期,因此他们在大学期间要面临两个阶段的发展任务――青少年后期的自我同一性和成年早期的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在自我同一性方面,大学生要学会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自己的感觉相比较,学会如何把各种角色及早期培养的技能和当今职业的标准相联系,学会仔细思考他们积累起来的有关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并将其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以期得到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在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要学会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具备成为团体成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须承担义务的能力以及具备了为遵守这些义务而发展的道德力量的能力。
2、大学生发展的特点
(1)全面性。学生的发展不仅是单纯意义上学习能力或专业能力的发展,而是全面智能的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心理因素。每一项智能对于个人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位大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尽可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效促进他的优势智能的再提高。
(2)连续性。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以前的发展无法割裂,这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状态都受之前阶段发展状态的影响,并会影响以后的发展状态。
(3)复杂性。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至繁、由旧质到新质的不断前进和上升的过程,各种因素不是简单地累加,发展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线性因果关系,中间会有很多螺旋形的上升和下降以及各种平台期。而大学生发展的结果也是因人而异,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和经历,而每个人的发展进程和标准都呈现出复杂的不一致结果。
(4)开放性。大学生的发展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断融合各种因素到自己的系统中并相应调整自己发展的方向。
(5)阶段性。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学年所面临的压力和完成的任务是不一样的,总体的大学发展目标会被分成阶段性目标,按照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分阶段目标。
3、大学生发展的心理内容
(1)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及自我效能感,能够达到自我同一性。绝大多数的大学新生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自我课题就是“相对平庸化”。原有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象、自我定位和自我预期在新的环境下产生了落差,有现实的自我地位反差引起的“真实落差”,也有过于贬低自己、自我定位比实际的位置低的“假象落差”,还有对未来过于迷茫和悲观而产生的“预期落差”。大学生需要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自我评价系统,通过各种实践增强自我认识,接受真实的自己,在悦纳自我的前提下发展自我,确定自我优势,树立自我目标,能够自我激励、自我反馈、自我监督,完成自我同一性的任务。
(2)成熟的人际关系。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交往中定位不当,缺乏人际交流的意识与技巧,独立性低,自主性不够,在处理感情问题上缺乏与异往的技巧以及科学的指导,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冲突。大学生要学会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找到合适的定位,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网,有人际求助的途径,能够正确客观地看待别人对自我的评价,可以和同学、老师、家人建立和谐互敬的关系,可以在团体中有集体意识,能和别人合作,并有爱的各种能力,能够在爱情中促进两个人共同生长。
(3)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包括情绪管理和挫折应对。大学生有情绪容易波动起伏的情绪特点,而在实际的生活、学业、就业、交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容易出现心理偏差和极端行为。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个体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情绪表达方式,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能够探究情绪的来龙去脉,采取自我接纳的态度,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克制冲动情绪。抗挫折能力是指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甚至是从积极事件、进步以及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的能力。需要个体保持乐观的心态,进行合理的归因,能用更积极的心态看待困难和磨难,能够客观地分析原因,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有可供求助的途径,接受现实,继续前进。
(4)自主性。自主性相当于大学生认识中的元成分,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增强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力,不断自我反馈而达到自我需要的实现与满足。
(5)强烈的生命体验。大学生要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传统文化、优秀的艺术中寻找深刻强烈的生命体验,赋予自己的生命以“价值生命”,从最朴素本原的生命和生活中体味到生命的意义和幸福,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体验到生命的乐趣、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积极主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和感恩,尊重一切的生命和生活,提高幸福能力和幸福感受。
二、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发展任务,以全体学生正常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探究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教给他们有效的策略来完成现阶段的发展任务,帮助个体去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已有的心理资源,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引导和帮助他们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建构科学化、实效性强的发展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行模式,概括来说,需要下面四个方面有机结合:
1、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普及大学生发展任务并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途径,可以实现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大学生在此方面的发展需求。
(1)课程内容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以大学生的发展任务――自我认知(人格塑造、自我意识、自信培养、情绪调控、潜能开发)和人际交往(社会心理、人际关系、恋爱与性)作为主要内容,立足于心理科学理论,结合大学生实际案例,以应用性、针对性的原则介绍心理学的实用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认知水平。
(2)教学方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型的传授课,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活动课程应该是其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感受”和“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各种情景体验、讨论分析、心理陈述、作业表达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交流和互相交流,塑造积极氛围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优化心理品质,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3)考核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应侧重于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考察,研究及实践证明,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需要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而应考察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的能力,考察学生自我觉察、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自我鼓励的能力,评估其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及心理潜能的开发程度。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保证大学生发展的开放性与丰富性
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是开放性的,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与之发生互动。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满足不了学生在特定阶段、特定时期、特定事件发生时的突发需求,在教学实施中也受限于教室。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丰富性和心理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纯采用课堂教授的方式,而大规模、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则能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开放性地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比如针对新生的入学心理适应讲座、针对女生的恋爱与性心理讲座、针对宿舍长的宿舍人际关系心理讲座、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讲座、以及各种趣味心理学知识讲座、情绪管理讲座、学习与考试心理讲座,在讲座过程中能够进行台上台下的互动。或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宣传栏、宣传板等途径宣传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这种活动内容针对性强,听众集中,普及性强,能够及时解决大学生个人成长中的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
(2)心理健康活动能够将心理学知识与文体活动相结合,表现丰富,形式灵活,在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心理征文、心理情景剧大赛、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理微博、心理电影、心理漫画、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紫手环不抱怨活动、蓝丝带传递活动,这些活动以文体艺术为媒介,激发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性,让他们以更生动的方式在浩瀚的文化世界中接触心理学知识,触摸与表达自己内心的心理发展需要,梳理内在的心理资源,体验生活与生命的丰富,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会珍惜与感恩,在一次次的自我思考中、一次次与别人的交流互动中完成自我认识与人际交往的发展任务,同时又促进了个体多元智能的发展,满足了自身的社会素能、生活素能的发展需要。
3、通过心理筛查预警系统预防大学生发展危机的产生
不同于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在发展过程出现的心理困惑是阶段性的,在大一时发展的困惑最多,在大三时个人发展的压力最大。对应这个特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强调发展性心理困惑的前摄性干预,分为两种途径,具体如下:
(1)自上而下的心理测试建档系统。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坚持每年为全体新生提供心理测评服务,用16PF、UPI等心理测量工具为每年的新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结合测评结果,建立校、院两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动态信息库”,结合日常心理测量,全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而向全校学生开展网络与纸介相结合、个别与团体相结合的日常心理测量,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解释与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通过心理测试结果可以从学生中筛选出没有严重心理问题或障碍但是存在发展性心理困惑的预警人群,通报给院系,联合关注。
(2)自下而上的心理情况上报系统。构建学生――学生――校三级心理预警工作网络,通过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培训,及时发现心理测试时未出现异常但因为个人事件出现突发心理状况的学生,及时上报学校,使信息畅通有效,迅速反应,联系家长,专家诊断,发动学生监护,并做好转介工作,避免因心理危机引起的伤害行为发生或将伤害行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时消除其发展危机。
4、通过心理辅导促进个别学生正常发展
个别学生因为自身成长环境、经历的复杂性,受了之前发展阶段的影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及情绪、行为障碍,无法正常学习、生活、人际交流、阻碍了自身的正常发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则要进行反应性干预,为其消除发展中的障碍。
(1)运用团体辅导解决部分学生的团体困惑。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语境和信任放松的环境,由领导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各种活动,使成员之间就自己关注的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交流,练习各种技能,明确自己的心理感受,通过互相反馈得到新的认识,提升心理素质。连续的、小规模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部分有具体发展困惑的学生得到有效支持,消除其发展困惑。
(2)运用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解决个体困惑。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借助一定的符号,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求助者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对社会生活做出良好适应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可以针对大学生中的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诊断、设计和帮助,缓解求助者的心理紧张和冲突,提高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并对心理异常起到应有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面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都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个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龙晓东,简论以发展为主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代大学教育,2004(2):79-8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文4
【论文关键词】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阳光心态
学生进入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学习本领、健康成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观念不断改变,有技能的人不一定被企业接受,而心理健康、为人阳光、热情达观的人更受社会的欢迎。从企业家口中得知,企业用人的首要条件是:“具有岗位需求的技能,具有知识转化能力,有较好的道德品质。”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职业学校的学生差距很大。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和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心理虽然趋于成熟,但却摆脱不了童年的幼稚,他们的成长和对环境的适应必然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年龄正处在逆反心理阶段,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对滞后,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还尚未成熟,总体表现为思想单纯,看事偏激,容易冲动,做事缺乏持久性,常下决心但无恒心,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缺少人类责任感。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自我防范意识非常强,而且极其缺乏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只要个人利益受到侵害,他们会做出非常可怕的蠢事。他们有时心胸狭隘、偏执,还具有抗拒心理和不良道德情感,这些都是他们至命的弱点,一时的冲动就会造成终身遗憾。
青少年心理处于不健康或是亚健康状态,已经给学校和社会带来很大危害。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已经从2007年的21.52%上升到2010年的37.18%,住宿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比走读生严重,职业学校违法违纪率比普通高中要高,所以职业学校急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更为严峻的是,许多职业学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重技能操作轻心理健康教育现象依然存在,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心理咨询室未建或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开展。学生接触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较少,有的也是内容高深,使学生难以理解,这些都是职业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找准学生病因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1.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1.1 厌学心理。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较差,不愿学习和不想学习的后进生,有的是从小学四年级以上就因学习成绩差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有的是在初二就放弃了学习,有的是智能水平原因几经努力还是没有跟上,被失败击倒。究其原因:①家长由于没有教育经验和能力,有的不忍心孩子过度劳累;有的经济条件差,无暇顾及;有的用强迫手段压制,遭到孩子的极力反抗怕出意外而放弃管教,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②社会不良影响场所给他们提供了弃学的娱乐场地。一所学校附近最少有两个以上的网吧、游戏厅、台球厅,上学得不到的成就感在这里非常容易得到,而且那些最被学生崇拜的打打杀杀的暴力场面非常刺激,许多学生就像着了魔似的被吸引过去,难以自拔。③由于家长抓得不紧,学生没有跟上教学进度,上课如 “鸭子听雷”,失去了兴趣,有的不能忍受学习的艰苦,选择了放弃。④重点高中的门槛太高,学生无法跨跃。⑤教师有“厌教”心理,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和升学率,不想在后进学生身上花费力气和时间。有的学生在中学擦了两年的地,三年期间上学不足一年,教师的无情使学生失去了上进的信心。
1.2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产生源于没有培养自信品质,做什么事都有恐惧感,怕别人瞧不起。总有自己在中学就是差生的心理,怕做错事让人笑话,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极强,有时把别人的夸奖误认为讥讽。自卑心理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在意志方面表现异常,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
1.3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屡遭挫折后引起不满时表现出来的反常心理。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而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受不住打击,没有能力进行自我心理调控,遇事表现出惊慌失措、怨天尤人,不能坦然面对。挫折使他们失望、痛苦,产生失去信心等消极颓废的后果。当他们对学校产生不满,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时,就会采取对立态度,把教师的正确的批评教育帮助理解成“整”自己。他们有不正常而且非常警觉的戒备心,他们有时怀疑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用敌视的心态对待一切,有时不但不听从教师的安排,反而会做出一些对立破坏性的事情,使教育教学难以正常进行。更可怕的是他们逆反心理会让他们失去理智,难以自控,给社会带来危害。
1.4 失败心理。失败心理在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严重的,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信心,带着消极的情绪和灰暗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失去了进步的基本动力。这种心态不仅导致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下降,而且使大量的学生形成一种避免失败的倾向,放弃追求成功的倾向。学生形成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最大的心愿是避免失败或减少惩罚。失败心理会导致有的学生沉默寡言,远离人群,当受到打击和挫折时,不是产生轻生念头就是产生报复心理,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危害极大。
1.5 情绪化心理。情绪化心理是指学生受情绪的影响而表现出不正常的行为。职业学校学生的情绪极不稳定,原因是心理素质差,他们表现出喜怒无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己没有严格的约束能力。他们在心情好或做自己喜欢作的事时情绪很高,做事认真、表现很好,能够听取不同意见、接受批评教育。如情绪不好时则心神不定、无所用心,甚至容易冲动莽撞,甚至做出一些令自己都不能理解的事情。
2.研究和实践教育对策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
2.1 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学双轨制。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的灵魂,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教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是不可能接受教育,也不能用心去学习。他们只是在陌生的环境中短时间约束自己,三天过后他们就会“显形”,各种心理问题就会迫不及待地表现出来,所以适时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心理专家为核心组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除有相应课时的心理咨询课外,还要要求每位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校必须建立心理咨询室,要把心理健康咨询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职业学校是一列火车,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学就是保证列车正常运行的双轨。
2.2 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有恰当的教育对策。
教育对策一:用关爱温暖他们。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从家长的望子成龙热烈期盼捧宠娇惯,到希望破灭横眉冷对,最后放任自流弃之不管,把孩子从幸福的峰顶一下子抛到哀伤的谷底,在冷眼和指责的包围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上课愈加痛苦,使小小年纪的学生对上学极其反感。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关爱他们,首先要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真言,让他们把心中的苦恼一泻而出。然后从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从感情上亲近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其次要先降低学习上的标准,不提过高的要求,如果他的数学只能达到20分,你就把要求定到30或者40分。
教育对策二:教师要取得信任。
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表明,和学生最接近、最亲近的教师,学生才能信任,才能听这些教师的话,无论在面前和背后,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要得到学生信任,教师必须先放下架子,从语言到行动都表现出真诚,说话和气,平易近人,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进行研究和探索,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与之多接触、多关心、多谈心,当取得学生信任后,就要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教育对策三:把大自然变成医治心理伤痛的icu。
心理学家们提倡,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室不好说的话,在学校不能说的话,可以到操场说,到野外说,到爬山时候说。这就是给学生创造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心情好的时候,正是进行心理疏导的最好时机。在进行心理疏导时,一定要多谈学生的优点,长处,做过的好事,取得的成绩;谈学生的不足时,注意方式,语气和蔼,耐心细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对策四:进行他们能适应的挫折训练、心理承受训练、耐力训练、生存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科学性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在思想上高要求,学习上巧要求,行为上严要求,生活上多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误认为是哄、惯、宠,管理上要人性化,要宽严得当,也要奖罚分明。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实践出发,要按照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去开展模拟训练,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到实际生活中去,去吃苦,去经受各种磨练和考验。
教育对策五: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学生家庭。
有许多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中多为随意性、简单性、粗暴性和感情用事,所以我们要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首先我们要通过有效手段提高家长的素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其次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协助家长解决学生在行为习惯、人际关系、意志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三,班任与家长要沟通,相互配合,携起手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教师要叮嘱家长做到:不唠叨,不要总围着一个问题说个没完;不比较,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不食言,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有耐性,不要简单粗暴;公正性,决不能偏袒护自己的孩子;要放手,让儿女去做事,扶持他们的自信心;少打击,多鼓励,多关爱,不溺爱。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要建立好双边关系,珍贵的友情,会让这个家庭欢笑起来。
教育对策六:营造良好环境、设计美好的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要呼吁政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文化娱乐阵地,充分发挥积极健康的社会导向和引领作用。我们还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让尊敬师长、热爱学生、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熏陶和感染学生。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提高心智、积极进取。
教育对策七: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宣泄、释放和注意力转移。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期,幼小的心理十分脆弱,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他们没有心理调解的能力,如果没有宣泄和释放的机会,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教他们学会“倾诉”,在倾诉过程中去宣泄和释放,如果没有找到倾诉的对象,就要学会注意力转移,先想别的事情,把不开心的事情先淡忘,“压力太大学会弯一弯。”
教育对策八:培养阳光心态,做一个“达观”的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文5
关 键 词:大学生 音乐教育 心理健康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高素质人才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外,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近年来,大学生面对连续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以及上学期间的经济、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压力,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北京、江苏、山东、天津、上海等省市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跟踪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这一点证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清华大学的樊福珉教授对清华毕业班学生所做的研究表明,约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处理压力没有信心。一系列的数据和事件提醒人们,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本文将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情感功能以及音乐的表演和欣赏角度出发,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挫折的能力;珍惜生命,关心集体,善待自己,舒缓精神压力,开启自闭的心灵,走出抑郁的阴影,迎接灿烂的人生。
一、音乐教育功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我国教育家孔子2000多年前提出的,它蕴含着深刻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于改造社会陋习、规范道德行为、健全完美人格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于1917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他认为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非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需要通过审美艺术教育来最终完成。当代大学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格障碍,它是一种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为主的障碍,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作用,那就是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情感教育,大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时,通过聆听、体验音乐进入音乐家的感情世界,审视自我、感动心灵;优美的音乐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功利、世俗的生活态度,用关爱、同情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从而培养一种真诚、宽厚的处世情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又称合唱交响曲,是一首崇高的人类共同情感的生命交响乐。大学生欣赏这首乐曲或参与演唱这首乐曲,可以充分体验到一个音乐家高尚的灵魂,深刻感悟音乐中张扬着的光明与力量、至善与友爱、和平与友谊、崇高与伟大,进而帮助大学生从狭隘的个人世界中走出来,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大学生在音乐的感召下还可以培养友谊感。大学生可以从音乐家那里学习达观的人生态度,面临失败和挫折时,要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适应时代的挑战。
二、音乐审美功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德国美学家希勒最早提出将审美作为教育方式。他认为,审美教育可以从自然、被动的人成长为一个自觉、主动的人,他充分强调了审美教育在人的理性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音乐理论家赵沨指出:“美育教育应该提到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高度来认识。”以上美学家都强调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性格养成、人生的价值实现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艺术是最具情感的艺术形式。文学和绘画艺术善于再现客观世界,而音乐的审美功能就是利用音乐的情感特征,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活动等。音乐欣赏者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使人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普通高校开设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音乐自身的情感可以把大学生萌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把冷却的情感点燃起来,把淡忘的情感浮现出来,把遗失的情感呼唤出来。
三、音乐表演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中间环节。普通高校开设音乐表演重在大学生参与音乐表演的过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在音乐表演的活动中体验音乐的情感、感悟音乐中的文化积淀、激发个人的表现欲望、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等。歌唱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表演形式,歌唱不仅使大学生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并且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首先从歌唱的生理角度讲,歌唱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音乐活动,人们在歌唱时脑部中枢神经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状态,歌唱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退低落的情绪。其次,歌唱具有情感释放的作用,大学生喜爱歌唱的原因是歌曲中的喜怒哀乐契合了他们内心情感世界。尤其是大学生在参加集体的音乐表演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集体的荣誉感,而且还可以学会尊重他人,以此培养自信心。
四、音乐欣赏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音乐欣赏唤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即心理反应。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有效缓解大学生精神压力,使他们正确审视内心世界、增强自信心以及培养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等,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音乐欣赏就其本质而言,它能激起人们的回忆、想象,给人以精神上美的享受。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角度出发,音乐教师要精心筛选欣赏曲目,有针对性地让大学生欣赏那些艺术价值高、积极进取的乐曲。比如,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能够使人精神振奋、圣-桑的《天鹅》能够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等。这些乐曲能引领人们从抑郁、自闭的心灵空间走出去,进而感受生活的美好、眷恋生命的可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咨询、治疗,这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探索与实践。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文6
【关键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被社会高度关注,因此各大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开办了心理咨询室。尽管如此,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是层出不穷。为什么开办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这种情况的发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出现了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我将进行一一的探讨。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从中学升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这时的大学生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大概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曾经在中学是优秀生,在大学却变得非常平凡,再加上如今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这中间的巨大落差让人一时间无法适应,致使大学生感到焦虑不安。第二种是感觉自己考上了大学,沉浸在家人朋友的赞美声中飘飘然,非常自满,并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大学校园,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没人能超越自己,学习不思进取。
(二)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以上提到的两种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大学生身上很普遍,那么高校里心理健康的有关部门是怎么对待这两种问题的出现的?
据我调查发现某些高校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入学的典礼上简单说了两句,大意就是既然来到了这个学校,就要努力地学习,要调整好学习心态,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的一概没说。在后来的了解中我也发现大学校园虽然设置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但形同虚设。在平时,心理健康咨询室大门紧闭,很少见到有人在里面上班,在调查中甚至还发现有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哪里。据该校同学回忆,有段时间学校的确重视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开放了心理健康咨询室,还进行了很多的宣传。在心理咨询室旁的宣泄室里放置了许多宣泄的器材,他当时还去过看过。但过了不久,他感觉心理压力过大想去宣泄时却发现大门紧锁,而且以后再也没见开过了。
在调查走访中还发现有些高校虽然重视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据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说,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即使有了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愿意来咨询。在那些高校大学生看来,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是一件很自卑的事,害怕让人发现,更别说主动去心理健康咨询室咨询了。高校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不敢面对,这也给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带了很大的难度。对于高校大学生不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老师也感觉很苦恼。“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不是精神出现了问题,而是指人不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但在有些大学生眼里,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就等同于患上了精神病,会受到歧视。这种认知让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开展。”一位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如是说。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于高校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在于大学生的认识错误。
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予以重视,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校应对大学生定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于刚入校园的新生,应开设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而不能草草一两句话了事。心理咨询室必须每天有人坐班,心理宣泄室也要对学生们开放。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定期出刊报,对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其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以帮助他们正确调整自己心理状态。
对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这个问题,学校需积极宣传,解释心理健康的含义,将心理健康等于精神病这个思想从学生心里剔除。对于羞于露面询问的高校大学生,学校可以公布专用的心理咨询邮箱及电话号码,以方便他们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心理健康咨询的邮箱公布后,不能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需要每天查看并进行回复,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三、小结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学校不重视,二是大学生对其认识的错误。上文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高校能将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使其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1]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4,第十九期
[2]杨秀英. 浅谈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J]. 济宁师专学报,2001,第四期
[3]张小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