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科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科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4-0256-01
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替换了原来的自然课,但是比自然课增添了一些物理知识,而且在教学中已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放在首要的地位。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做实验学生看",而成为"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过程"的过程。所以如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習,积极地探索,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自觉提高全面的科学素质,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1.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2.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②但是传统教学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小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小绝的学习财富。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小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3.倡导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
科学课,就其名称而言可谓是最能与大自然和科技相贴近的学科,就其特点而言是一门能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科,就其优势而言是一门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唤醒学生创造潜能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因此,科学课堂应该是自由的天地,如果在课堂上束缚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的自由,牵着学生的鼻子,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案中规定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那么学生又怎能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满足其探究学习的需求?又怎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怎能培养学生自觉能动地探索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对自然现象和人的思维及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因此,在科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超越教学目标的即定界线,超越单纯的传承式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实践中,相信倡导这种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方式,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沿着科学的道路追求科学知识,使其学会从不同角度自主获取信息,实现全面发展。
4.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4.1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2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小学生科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衔接;小学和初中;生物教学
近三年,我同时担任学校的小学与初中七年级的科学教学,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科学学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特别是生物教学的学习尤为明显。学习效果和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在小学时是班级中科学学习的佼佼者,也对初中的科学学习不能很好地适应。针对这些情况,我进行了思考与总结,发现问题的根本在小学科学生物教学与初中科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过渡没能做好。原来,小学生物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方法,都对初中生物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从而热爱上初中的生命科学,就要解决小学与初中的生物教学在知识、兴趣、教法和学法等上的衔接问题。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对教材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小学生物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学是小学生物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所以要注意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为初中生物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平时,经常听到初中科学老师对小学科学老师抱怨,说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在小学阶段都有学过,但是并没能很好地为初中生物教学有帮助。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再与自己平时教学中实际情形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出在中小学生物教学内容的衔接没有做好。例如,种子的生物教学中,小学阶段的重点是观察种子的外形,初步探究和观察种子的萌发。在中学阶段则侧重于学习种子的内部结构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个体发育的教学中,小学着重于动植物外形结构的学习上,而中学阶段则会深入学习动植物生殖等知识。在人的生命活动的学习中,小学阶段只是初步认识人的具体活动与身体相应部位的关系,粗略地了解了人体的几大系统,而初中阶段会深入学习认识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这些都说明了中小学生物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式安排的,也是符合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所以建议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为初中的教学进行服务;针对小学生物教学内容,初中老师应该对所教的内容做好选择,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凤仙花种子的发芽中,对各种种子外形特征就进行过观察;在五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对种子的萌发也尝试进行简单的探究方案的讨论与设计。这些学习中内容到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还会涉及,那么这时就将初中的知识点有意识地渗透到小学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也能很好地为初中教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教学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就将重点放在探究种子内部结构与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内在联系上。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小学生物教学注重从感官观察、感受等情感上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而初中更注重学生生物素养的养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会更广、更深。这就要求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合理地衔接好,只有这样,初中生的生物素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才能很好地得到提高。
中小学生物教材在形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会让人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产生偏见,认为小学阶段的生物教学没有学好,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不会有影响。其实,初中生物教学与小学生物教学之间还是有很多联系的。有很多小学生物教学知识都可以用在初中教学活动的情景创设中,为初中生物教学起到对旧知识的回忆和对新知识的过渡作用。例如,四年级下册所学的动物的繁殖活动,就可以作为七年级下册动物的生长时期教学的情境创设部分。小学六年级中的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也可以用来作为初中七年级中的物种多样性的情景部分的设计。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像放电影似的想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有些初中生物练习中,也有涉及到小学教材中的知识,所以合理地利用好小学教材,对初中的生物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学生在小学进入初中时,就面临着许多客观的变化。有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学生生理上的变化、学校环境的变化、课程内容上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化、学校管理方式上的变化等。
由于这些突然的变化,往往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不适应,结果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些变化、知识上又难以掌握、生活上也难以适应的“三难”局面,特别是有一些在小学是学习的佼佼者,由于不适应初中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甚至有的因此滑落为学困生,对他们的学习信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每年都有这样的学生。例如,陈群乐(化名)同学,现就读于七年级,他原先在我们学校就读小学时,科学这门学科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在小学科学生物学习中,他经常会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探究,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与同龄的同学们比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在进入初中后,由于没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这些客观的“突变”,特别是生物教学内容与教师教学方式,结果成绩是一落千丈,现在都成了老师担忧的学困生了。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如前两年升入初中的陆海东同学,现就读九年级,也因中小学生物教学方式的差异,师生交流不如小学多,导致他表现机会减少,感情逐渐被压抑,加上父母长期居住国外,亲情也没有及时得到沟通,进入青春期后,由此变得寡言寡语,不爱交往,学习热情激发不出来。而最终初中的生物成绩远不如以前。因此,作为初中的生物教师,特别是七年级的生物教师,在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提前对每个学生的小学生物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顺利地做好教学上的过渡与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发现学习吃力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关心。在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学生因客观的“突变”,生物学习吃力跟不上时,大多数的学生此时是焦虑,缺乏自信的,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2)了解清楚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初中生物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帮助学生找到生物学习不理想的原因,如,是学生学习方法上出现了问题还是教师教学方法与之不适应等,最后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生物学习中的问题。(3)做好坚持工作,逐步提高对学生生物学习的要求。有很多时候,学习吃力的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稍有进步,我们在心理上就松懈了,对他们的生物学习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求,结果学生跟不上我们的要求,出来的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教师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逐步提高生物学习要求。(4)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教师扮演好学习的合作者。课后也多找机会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对我们所教的生物产生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生物课程被误认为是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学科。其实不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一般都是在直观观察活动中获得。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他们的观察探究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和总结能力都不强。对于一些生物概念性的知识也是记忆思维较多,在学习上以被动接受的居多。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就以理解和自主探索为主了,归纳与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明显加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充分认识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及时地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适应,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行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我们需要安排学生对蚕的一生经过的各个阶段进行观察活动,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来学习蚕的生命周期。进入初中七年级下册学习动物的生长周期时,就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相应地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
教师也可以针对刚升入初一学生的具体实际,教师有意识的先放慢教学的进度,以后再慢慢加快;也可以用一些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在小学六年级的生物教学中将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缓缓地渗透,以便做好中小学学生认知特征与中小学生物教学相适应的顺利过渡。
三、对教师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在参加每次县里举办的学科培训会上,总是听到有很多非科学专业的老师在底下交流,关于中小学科学怎样教和自身的一些教学上的困惑等问题。从这些交流的内容中,我也和我学校的科学教师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真的是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我校的中小学科学教师有五位,其中只有一位是小学科学专业的教师,另外四位中,有两位还是音体美教师临时来顶课的,这样就造成中小学科学教师并不一定真正了解教材体系的特点;对学生能力了解不够,教学过程和教法不能准确地适应学生的实际;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心理认知水平,导致教学的起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的难度过高,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不能正常地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科学教师队伍中的这种非专业情形,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乃至整个科学学科的学习都是不利的,所以对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切实解决中小学生物学科教学衔接问题,我认为中小学生物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中小学生物教材,以便自己加强学习。吃透中小学的生物教材,使自己对教材体系的特点真正地做到了解。(2)在教学中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是否适应;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发展,从教学方法上搞好中小学生物的衔接。(3)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教学中大量的生物知识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从而能使学生通过体验知识,感受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好。初中教材中实验很多,有些实验方法与小学联系很密切,对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小学实验基础,做好衔接。(4)在中小学生物衔接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做好生物课的课前预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初中生物教学打下基础。也可以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和对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科学记忆,从而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做生物作业与及时订正作业的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认真检查作业,教师批改后要及时对错题进行订正,教师也要做好“二次批改”的检查,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中小学生物学习的顺利衔接做好准备。
总之,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高效是我们每一个中小学生物老师追求的目标,希望中小学生物教师一起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对于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思考与研究,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科学教育范文3
【摘 要】《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由此可见,科学教师应在基于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从生活周边汲取教学素材,或者是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加工,让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促进教学的展开。那么,应怎样利用生活内容,让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呢?
关键词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教学
“精彩源于生活”,因此,在新课改下,科学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科学,了解科学,并在头脑中形成科学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清晰概念。那么,在科学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怎样提高其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学生,引进生活内容,提供探究,才能让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并充满欢乐与多元色彩,让学生愿学、乐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关键所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持久动力,促进学习的提高。因此,科学教师应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融入探究。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大多为学生所熟悉,很容易让学生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切身体验科学的学习价值。以学习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了如下生活化情境:同学们,大家想知道玩具熊是如何变成“北极熊”的吗?今天,老师将实施“魔法”,给大家秀一下。教师拿起手中的玩具熊,与班上某位女生的头发进行摩擦,以达到吸引白色泡沫的目的。教师演示完毕,玩具熊在瞬间变成了“北极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吗?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讨论起来。教师抓住学生激情,在恰当的时机引出“静电”。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欲望愈加强烈起来,教师随即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一名学生提出冬天晚上睡觉脱下毛衣时,会有一些”火花“,并伴随噼啪的声音,这就是静电。从以上案例得知,教师可以以生活化情境为载体,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调动学生思维,引发深层探究欲望。
二、贯穿生活化内容,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
在科学课堂上合理贯穿生活化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从实际上来说,科学课堂是一门兴趣学科,学生应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科学学习,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生活问题进行探究,以让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科学水平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活材料,培养动手能力
生活周边的资源是科学课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内容,越是感兴趣的内容,也越是易于理解的内容。科学课本只是学生认识科学的一扇门,透过这扇门,科学课程更为精彩纷呈。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以学习小学科学《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这一课为例。课前,科学教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从家里带上一些小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第二天,课堂上的材料丰富多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矿泉水瓶、纸张、碎布、玻璃罐头瓶、废弃钥匙、小发夹、木块等。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以更好认清不同材料具有的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把材料分为木头、金属、塑料、纸、布和玻璃几大类,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四、探究生活问题,提高科学水平
新课改下,应提倡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加深学习体验,以获取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同时,探究生活问题活动也是最能突出学生主体的一种方式,应加以利用。以学习小学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生活问题供学生探究:1.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能热胀冷缩吗,如牛奶、可乐、食用油、醋、酒?2.我们去商店购买矿泉水,但是发现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为什么?3.利用一个装满水的茶壶进行烧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请说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围绕以上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答案,更加深了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理解,从而利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五、展开生活化活动,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教室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场所,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搬到课外,拓展教学场所,让学生在室外学习,并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科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进度和教学所需,在室外展开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创新应用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总之,精彩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课程资源的大宝藏,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并加以利用。科学教师应不断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化活动,提供探究机会,提高教学有效性。当然,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授课时,科学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只有这样,生活化教学才能更受学生欢迎,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江道告.让生活化走进小学科学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5)
小学生科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用有效评价方式对小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对小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应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麻烦事”,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可以从有效正面评价、委婉含蓄评价和多元理性评价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有效正面评价,带动课堂热烈气氛
有效正面评价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状态,让表扬适得其所,真正发挥积极促进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表扬要及时有分寸,既要给予学生慷慨真诚的表扬,也要给予客观真实的表扬。不同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反应不同,同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期待和反应也不同,教师应把握课堂中学生的即时状态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在课堂“热闹”起来、“兴奋”起来,带动语文课堂的热烈气氛。
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在学生集体诵读课文后,说道:“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可是我想请一位同学再读一次给大家听。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我会给读得好的同学颁发一枚智慧星。”听后,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自己的热情,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而且被我点到的这位学生,读得也很好。这样的激励评价,可以给予小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初见成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智慧星、小红花等小活动,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功利心理”,将奖励作为语文学习的目的,让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在奖励的心理驱使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二、委婉含蓄批评,智慧课堂洋溢温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不能太多,因为小学生是敏感的,教师可以用委婉含蓄的批评,用自省式批评和幽默式批评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印象,收获持久的评价激励效果。教师用充满智慧的话语,化解学生在课堂的错误尴尬,帮助学生纠正学习错误,保护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批评智慧中成长。
如在“梦”的教学中,教师看到有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在和“周公”开小差,教师没有直接点名批评这位学生,而是说:“今天,在我们课堂上,我做了个梦。”学生们一下子笑起来,睡觉的学生也醒了,脸微微红。在课堂中,教师看到睡觉的学生,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以幽默的话语“叫”醒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化解了学生的尴尬,让学生能够较快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较为轻松地参与到后面的课堂学习活动。
三、多元理性评价,驱使课堂伯乐明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反思学习,继而更理性明智地学习。因此教师应采取多元理性评价方法,建构多元互动课堂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课堂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教师应用多元理性评价方式,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师评价、合作评价、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促进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运用评价获得发展。
如“放弃射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围绕“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学生从福勒的体育风范出发,对福勒的做法给予肯定,教师评价道:“你的想法很棒,福勒的体育风范是高尚的!”也有学生说道:“福勒的做法是错误的,从一个专业球员的角度出发,他没能把握射门机会,是不称职的。”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直接予以否定,反而看到学生的个性思考,说道:“这位同学的回答与众不同,关注福勒的身份细节,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大家有没有看法呢?”学生们听到这里,纷纷陷入思考。随后,班级内分为两大派,一方拥护放弃射门,一方主张射门。看着学生们的积极讨论,教师感到非常欣慰,并没有打断学生的讨论。最后,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课文中“放弃射门”的“是与非”。在整节课中,学生们热闹非凡,教师并没有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而是运用多元化的评价,给予学生肯定,还引导学生去思考深层内容,使课堂充满智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教与学的“对话”,对学生实施科学评价,从学生的需要和学状态出发,通过有效正面评价,带动课堂热烈气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体验学习的成功,给予学生更多的评价动力,让学生更努力学习。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评价的背后,可能会导致课堂“热闹”的浮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真正实现评价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黄 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对学生科学的评价[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84.
小学生科学教育范文5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一、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科学课的教学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对待科学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发挥科学课程生活化独特的教育价值,实现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功能呢?我通过教学,反思其出现的问题。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将科学课教学生活化,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融入科学知识当中,把一些科学现象与结果通过动手实践,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在生活理念下的小学生科学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培养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二、源于生活,创设“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应该解放被禁锢已久的思想,将新模式、新思想融入教学当中。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弥补传统教学不足的同时,大大缩短了科学知识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小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科学,表达感情。
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一节课时,教师在授课前可创设情景,先播放一段声音,其中有鸟叫声,小河流水的声音,微风阵阵和细雨绵绵的声音以及各种乐器发出的优美旋律。在播放的时候,对学生提问:“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呀?”优美的声音不仅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还可以“唤醒”对声音的认识。这时老师可以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是怎么产生的吗?”可以看到学生的眼睛中透着对知识的渴望,此时可以安排学生应用身边的事物做实验,可以选择尺子、皮筋、喝水后剩下的空瓶子。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当学生波动尺子、皮筋时,不仅可以清晰地听到声音,还可看到发声时尺子与皮筋都发生振动,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让小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蕴含丰富的知识。
综上所述,将生活理念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还可以让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科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充分体现以小学生作为主导、以实践作为整个课程重心的课程,要小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积极进行现场参观以及调查访问,并因此而获取到丰富的社会经验。
在品德与社会的实践课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让小学生主动去关注社会、走入社会、提升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小学生进行自由合作,大胆、有规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对收集回来的资料逐一进行归纳整理,使得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找到一定的成就感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
一、收集资料,培养爱心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是建立在小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并以调查访问的方式,让小学生主动了解身边人与事。在这个了解过程中既对社会有所认知,同时也可以培养小学生收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要更好地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引导小学生自主地去进行一些关于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小学生去社区服务实践。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展示自己的特长,并根据社区的需要开展有效的活动。
在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小学生不但学会了关爱他人,同时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加从事社会实践的经验。
二、利用实践,拓展知识和提升品德
教师要不断地充实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学到的关于思想道德的知识,把书本上的知识恰到好处地融合到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去。学生亲身实践不仅可以扩充知识还可以提升道德素质。随着现在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敢于去想、去试、去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了小学生了解社会和自身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的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快品德内化过程,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
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颠覆传统老套的教学理念,把说教转变为实践,让小学生从实践中学东西,使得他们外在有实践活动,内在有内心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李黎红.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社会实践中教师的指导[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