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1

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感染学生;多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的变化,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渗透措施,更好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质量。

一、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只有身体健康而不具备健康心理,谈不上真正的健康,只有心理上的强者,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心理健康乃人生幸福之源。心智不成熟、注意力不集中、家庭对心理教育不重视、情绪波动大等是小学生都具备的性格特征;为了避免学生多犯错、养成不良嗜好,以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三观等,就需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日后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1.心智不成熟

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很难接受外界事物的迅速变化,且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或是遇到生活不如意的事,就会产生一些消极、厌学、厌世等不良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与学生打架等偏激的行为,继而使其心理状态逐渐不稳定,对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学生长时间心理问题得不到关注和疏导,久而久之学生会出现自闭、内向等心理性格,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及综合素养、能力等的提升。

2.影响性强

小学生发散思维强,注意力不集中,且好奇心驱使着他们乐于接触一些不了解的事物,同时也容易受不良事物、不良嗜好、不良信息等的影响,没有家长、教师等及时的指导,很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直接影响后期的成长、发展以及学习等。

3.家庭教育不到位

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加,家长会更加宠爱自己的孩子,错的、对的都鼓励,长时间会导致学生心理扭曲,接受不了别人的评价和指点,甚至会出现狂妄自大、自私等性格;加上家长工作较为忙碌,常常疏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在良好心理素质养成的最佳阶段没有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也会出现不尊重家长等现象。

三、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失控、容易冲动、认知偏差、内心迷茫,对此基于心理学的积极分析,留守儿童急需几大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自信心的培养、抗挫折能力培养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1.因材施教

对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心理健康渗透,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教育渗透方式,才能更好地构建学生健康心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由此可见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例如,针对不注重卫生习惯的学生,班主任在检查个人卫生时,可以在班级制定卫生评比活动,让学生互相推选出本周变化最大的学生,教师可以以小红花、奖状等进行奖励,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针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让其参与日常的收作业、浇花、查迟到等活动,增加学生集体意识,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其打开心扉真正地接纳朋友。

2.加强日常引导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一旦接触不良事物极易形成不好的习惯,正所谓学坏容易学好难,对此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更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小学生课业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常中多讲解一些不良事物的危害,提升学生的心理应变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接触事物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心理和能力。

例如,笔者在学生打扫卫生时发现了烟头,于是就吸烟危害身心健康等事件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小学生吸烟可以说完全是一种好奇和模仿的心理,其中还有就是和同伴炫耀的意思。为了杜绝班上的吸烟现象,我在班上开展“珍爱生命,拒绝吸烟”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小学生课后搜集吸烟危害生命的一些资料,然后全班学生先是四人一个小组交流资料,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可以读自己查找到的资料,例如,第一小组汇报:吸烟对精神上的危害,“吸烟的孩子不一定都犯罪,但是犯罪的孩子几乎都吸烟”。由于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为了达到吸烟的目的,他们会想方设法去搞钱,容易诱发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发生。第二小组汇报: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一支香烟内包括了超过4000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其中有43种是致癌物质……通过这个活动,小学生对吸烟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班上再也没有发现吸烟现象。

为了提升学生的正能量,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墙壁上多布置一些名言警句、人物画像、奥运冠军照片等,其次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偶像、最喜欢的人等,说说偶像吸引自身的地方,以及从偶像那学到了什么。同时根据学生用写作业软件完成作业的问题,教师可将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危害等进行概述,使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学会信息筛选的能力,实现绿色上网。

3.时刻注重教育规划的调整

小学生的心理、性格、学习压力等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对此班主任在以学生际情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教育规划的调整,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生活等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随着学生学习内容、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对于班主任的说教也逐渐不感兴趣,对此教师可将心理教育培养的任务交给的其他学科的教师,像语文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实际中互相帮助等经历事件的感悟、评价和总结;在数学教学中,展开小组讨论、互帮互助的教学模式,继而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科学教学中,更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劳动者、接触不同的行业,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视野和见识。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演讲、辩论、唱歌以及与外国友人写信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体育教学,教师更要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多带领学生参加各项必比赛。最后班主任也可以多增加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将学生学习的效果、发生的事件等及时地进行线上交流,从而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关注,继而更好地落实班主任工作。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2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71-01

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并形成更好行为习惯,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坚持塑造完美身形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陶冶情操、意志坚韧、性格积极向上、理想信仰饱满等一些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实现内外兼美的全面发展。

1 简述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运用中的重要性

1.1 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健康教育中,更好地与身心健康结合在一起,开展班级篮球、排球、接力赛等比赛,形成学生之间非语言的间接交流和沟通,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1]。形成集体荣誉的感觉,学会保护,形成责任意识,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会呐喊、鼓掌、感动,养成良好心理素质。

1.2 积极投入学习的现实需求。在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学习上有大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自我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 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2 概述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内容及作用分析

2.1 营造健康教育宣传知识全覆盖的氛围。在健康知识的内容把握上,可以从各方面进行宣传,围绕当前的主要健康知识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围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的知识,分析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譬如紧张、滥用药物、暴食、过度运动或缺少运动、不注意身体的警告、吸烟、酗酒等,同时注意对健康营养的普及,例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等的营养指导,加强对学生各种健康教育内容的全面覆盖,从校内外活动安全、消防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家居安全、防震减灾安全等一些健康指数进行宣扬,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在学生心理形成对健康知识的基本了解。

2.2 发挥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最佳作用。在全面宣传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能有效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促进整体上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剔除学生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不良健康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心情,选择幽静清新的环境或人多喧闹有趣的公共场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掉那些让人心烦的事情,实现健康心理的养成。

3 探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方式应用

3.1 结合体育项目特点进行心理引导。在学校健康教学中,可以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经常开展一些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形成对抗赛的形式,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形成,学会帮助别人,友善互助等。还可以开展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形成积极乐观、果断、坚韧的心理素质[3]。

3.2 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学校对教师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研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立体化网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四个研究体系,通过这四个研究体系的全面完成,而这些研究体系的实施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4]。创设学校体育、社会外部环境、家庭的三者研究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锻炼的方法,组织家长观看优秀心理健康引导方面的电影,譬如《变形记》、《唐山大地震》等,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行的体育亲子活动,同时邀请社会专家来学校围绕法制观念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人生信仰等进行培训或者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

3.3 加强活动载体的广泛性应用。在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形成长期抓、层层抓的良好局面,在活动载体的应用上,采取广泛的活动形式,在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将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趣味教学、生活化感染、历史故事、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载体,形成浓厚的健康教育氛围,学校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围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师的健康教育手段上开展技能比赛,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效果,采取道德考核、身体素质考核等多种方式,细化标准,形成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4 总结

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 孙雅萍.加强学校建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探讨.文教资料,2007,第24期

[2] 高战儒.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第18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3

关键词:沙盘游戏;小学数学;措施

一、沙盘游戏的概述

沙盘游戏主要是在沙盘里用沙子或者是一些人以及物体的模型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自由想象,并且还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自由、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沙盘游戏一般来说分为个体沙盘和团体沙盘两种,个体沙盘游戏主要是一个心理咨询师面对一个来访者;团体沙盘游戏是一个团队共同利用一套道具,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游戏[1]。个体沙盘游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团队沙盘游戏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教师在利用沙盘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与学生的发展特点充分结合,从而保证游戏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避免制定难度过高的规则让学生的沙盘游戏无法顺利进行。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提前明确教学目的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相对来说比较低,产生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没有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小学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在课堂当中教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言语以及教具或者其他方式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但是在现在的小学课堂当中,教师并没有把实际要教学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只是一味地完成教育部门以及学校所要求的一些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也不高,而且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也无法充分发挥沙盘游戏的作用。

2.学习情境创设不合理,没有针对性

一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本身是有些枯燥乏味的,这时需要教师创造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还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辅助教学,而不是在导入课堂的时候采用非常牵强的案例,硬生生把教学内容导入进来,缺乏趣味性,有些老师为了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向学生展示的一些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不理解,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在利用沙盘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时,没有将游戏的规则介绍清楚,导致学生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来进行游戏,还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三、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运用沙盘游戏的注意事项

1.控制好课堂纪律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在沙盘游戏开展中教师容易控制不好课堂秩序,给教学带来了不良影响。为了保证沙盘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要提前向学生讲明白游戏的规则和流程,并告诉学生在游戏中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那就立即停止游戏,还要说明今天的游戏与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有关系,在游戏结束之后还要提问,让学生说说自己游戏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自己在游戏的时候感受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自觉遵守课堂秩序和游戏规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从游戏中学到知识并提高能力,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完成教学目标。

2.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想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有效提升,就不能再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传统的沙盘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如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就要合理地将沙盘游戏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及时转变教师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师自身首先要明确沙盘游戏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能够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应用沙盘游戏进行教学,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沙盘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2]。

3.合理利用沙盘游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个体沙盘游戏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进行游戏,在游戏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明确学生的需求,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目前的身心情况。一旦发现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教师要注意在游戏中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游戏这一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开自己的心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教师在利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发展特点进行,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保证沙盘游戏的教育效果发挥到极致[3]。综上所述,沙盘游戏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沙盘游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等,让学生的性格更加开朗和活泼。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沙盘游戏优势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游戏时控制好课堂纪律,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投入到游戏中来,还要注意合理利用沙盘游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一个充满光明的明天及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白松凡.沙盘游戏治疗对小学生情绪问题的辅导[J].教育现代化,2020 ,7 (4 ):51-5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4

【关键词】绘画日记 小学美术课堂 作用

1 引言

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美术教育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创造力等都得到释放和发展。从小学美术课堂效果调查来看,绘画日记的教学效果明显。以下是关于绘画日记的介绍以及作用分析。

2 绘画日记的概述

绘画日记是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对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进行记录。它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直观性。绘画日记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图画型,即只运用画图的方式将想要表达的东西准确表达出来,这要求绘画者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图文型,即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对绘画者的绘画能力要求不高,但文字和图画要匹配。

3 指导绘画日记的方法

绘画日记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但要获得良好效果还需要美术老师在课堂上加以适当引导。指导绘画日记的创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3.1从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素材,激发热情

一切艺术的源泉是生活,只有懂得了生活,你才懂得了艺术。在美术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问老师:“老师,怎么画?我不会画。”其实,这就是学生缺乏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的表现。所以,绘画日记作为记录生活的一种绘画形式,应该先从生活出发。小学老师在进行绘画日记教学前,要先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有效观察,发现它的特点或者美;也可以先让学生对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回忆,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当学生心中积累了一定的素材,自然而然就能把生活画出来,把心里话写出来。

3.2帮助学生明确绘画日记的目的

小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无限的想象力,因此在进行某一主题绘画日记创作的时候难免抓不住重点,导致构图凌乱,使绘画日记的内容层次不清。这时候老师应该对其加以引导,在不违背学生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帮助学生明确绘画目的,使学生进行优秀的绘画日记创作。

3.3让学生模仿看图说话进行绘画日记的创作

小学生经常接触到看图说话,这与绘画日记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进行绘画日记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看图说话进行自己的即兴创作,先将故事情节画下来,可以是一幅图,也可以是几幅图,再给它们配上文字。在绘画日记中,绘画是关键,文字是辅助,文字表达可长可短,但要和图画内容相匹配。因为绘画日记具有故事性,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绘画日记后组织学生进行说故事比赛,让学生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4 绘画日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作用

4.1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说的是观察的重要性。如某小学美术老师在开展户外美术教学时,让学生自由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进行绘画日记创作,有的学生选择了画小草和花朵;有的学生选择了画小鸟和天空;有的学生选择了画自己的同学;等等。这种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后进行的创作,使得每一个学生的绘画都变得与众不同,打破了传统美术课堂作业的雷同性。这种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4.2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和美术创造力

绘画日记使美术课贴近生活,变得生动有趣。绘画日记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这让学生增添了绘画的热情和动力。他们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描绘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构建自己的理想。他们不再被束缚,他们在绘画日记里寻找到自由。

4.3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掌握绘画技巧

绘画日记为学生的绘画创作积累了大量的与生活相关的真实素材,而且使他们的绘画表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摆脱了构图不完整、用色单一、线条凌乱等毛病。

4.4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心灵,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

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是儿童表达情绪情感的自然方式”。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很强的求知欲,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绘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情绪情感。研究表明,当一个儿童内心有一件急于表达的事情时,在他所绘制的作品中会有情绪波动的“痕迹”,这时候绘画就是儿童排解情绪、抒发内在想法的途径。小学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绘画日记,从学生绘画的色彩搭配、线条等来了解学生,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给予鼓励和赞扬;发现心理问题时则要给予帮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5 结束语

绘画日记让美术课堂走进生活,美术课不再为艺术而艺术。绘画日记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徜徉在想象的天堂,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它还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绘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保持对美术的热情,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掌握绘画技巧[3]。总之,绘画日记是美术教学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静茹.绘画日记,让童心自由飞翔[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5):5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5

心理辅导课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解决普遍的心理困扰,促进心理品质提高的课程。相对于传统的以系统知识传授的学科而言,心理课无论是在目标界定、内容选择还是在课堂组织、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根本区别。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关注学生对某一心理问题或心理品质的探究,关注他们内在的心理活动和调节。在这一意义上,心理课可以说是心理咨询室的延伸与放大,是有组织、多人互动互助的特殊咨询辅导形式。而心理咨询技术作为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沟通与治疗方法,如果能运用到心理课堂中,就能事半功倍地达成辅导目标。

心理课堂上,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活动进行感受、体验,在交流探讨中思考、感悟,从而收获心理成长。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其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回答的回应就显得尤其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体验、内心感受及思考感悟。如能将心理咨询技术与课堂回应用语相结合,不仅能体现出心理教师的专业性,也能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探索。

一、心理咨询常见技术

心理咨询技术包括用于咨询的面谈技术以及用于治疗的各个流派技术。在课堂上较常用到的是面谈技术,而面谈技术又包括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提问、鼓励、重复、内容反映、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等技术;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等技术[1]。

我将这些技术与心理课课堂回应语言相结合,建构了基于心理咨询技术的课堂回应模式。

二、基于心理咨询技术的课堂回应模式

这一模式包含八种方式,分别是:内容复述式、情感互动式、点评鼓励式、观点具体化、问题启发式,同伴互助式、非言语回应、自我开放式。以下将逐一介绍。

(一)内容复述式

这是基于内容反应与表达技术的课堂回应方式。内容反应与表达技术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观点加以综合整理,再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在心理课堂上,教师如能把学生的主要陈述内容进行综合整理、反馈,便能达到加强理解、促进沟通的作用。

内容复述式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1.归纳与重组

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词不达意或冗长繁琐,教师有必要对其发言进行归纳重组,使之言简意赅、易于理解。

2.进一步释义

在倾听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其他学生是否理解刚才学生所说的话,通过进一步释义来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如在“搭起信任之桥”一课中,教师问:“到底什么是信任?”一名学生答道:“信任就是愿意把自己的事情交给别人办,让别人帮助自己。”教师回应道:“解释得很好,信任就是一种相信他人并愿意把自己托付给他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的及时回应和必要释义不仅让回答的学生感到被理解和肯定,同时也加强了其他学生的理解,提高了思维层次。

(二)情感互动式

心理咨询中的情感反应与表达技术是指把求助者陈述的情绪、情感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后反馈给求助者。这就需要咨询师的共情能力。共情,也称同理心,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敏锐、准确地领会与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心情感[2]。

师生互动中,学生不仅需要解决问题,更希望得到情感支持。因此教师应时刻把握共情这一心理辅导的精粹,巧妙进行情感反应与表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心灵沟通,也就是进行情感互动式的课堂回应。

情感互动式的课堂回应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初级就是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明白呈现的感受并进行反应,高级是指教师不但感受到学生表面上传递的情感信息,还能体会并反馈其“隐喻或未觉察”的感觉,甚至给予积极的支持。

比如,“好成绩坏成绩”一课,在引导学生回答自己对待成绩的心态时,一学生说:“我的成绩不好,妈妈总说我不听她的话不好好学习,其实我每天都认真上课做作业,但成绩就是提高不了,我也很难过。”

初级的情感互动回应:努力也没有达到自己和妈妈的期望,还因成绩不好被妈妈责备,我能感到你的委屈和难过。(能够感受并反馈学生言语信息中的基本情感信息,并且给予同情与支持。)

高级的情感互动回应:为了提高成绩,你已经很努力了,结果却不尽人愿,也得不到认可,你感到委屈、挫败,但是我看到了你不言放弃的精神,你是一个有进取心的孩子。(不仅能够说出学生表面呈现的情绪,还能反馈其深层次中渴望得到认可的意愿,而且给予了积极的情感支持。)

(三)点评鼓励式

鼓励技术,就是咨询师通过语言对求助者进行鼓励,鼓励其进行自我探索和改变。心理课堂中,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坦诚相待,畅所欲言。只要学生能够说出、敢于说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都应当加以肯定[3]。教的肯定与鼓励能帮助学生尽快消除阻抗心理,建立安全的心理体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积极意愿。

比如,在“我能行”主题课上,教师问:“你们觉得自己哪方面的表现值得骄傲呢?”一个怯生生的孩子举手说:“我学习不好,但是我也有我的优点。”教师微笑地注视着他说:“说得很好,我很感兴趣,可以具体说说吗?”学生高兴地说:“我家务做得好,会拖地、洗衣服,还会蛋炒饭!”教师:“哇,你真是既勤快又能干!”

有时候,虽然只是简单的语言,比如“嗯”“很好”“还有呢”,却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意愿。当然,如果能在鼓励时点出学生的具体表现,比如:“你的观点非常新颖,让老师耳目一新。”“说得很好,不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还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不错,你的陈述条理很清晰。”“的确是这样,可见你的感悟很深刻。”这样的回应具有针对性,彰显诚意,更能激发学生的信心。

(四)观点具体化

具体化技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以及他们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情。小学生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模糊不清、笼统不明确或者矛盾不合理的表述,这时,教师就可以以“何人、何时、何地、有何感觉、有何想法、发生什么事、如何发生”等问题,协助学生更清楚、更具体地描述其问题,即课堂回应中的观点具体化。

例一:

在“做情绪的主人”主题课上,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想法产生情绪”这一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悬崖冥想”体验,在此之前,教师出示一张悬崖图,并问:“你们在这张图片上看到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悬崖。”

师:对,是悬崖,这是怎样的一座悬崖呢?

生1:十分陡峭,很危险。

生2:又高又陡,站在上面会发抖。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一开始仅简单地回答“悬崖”这个模糊、笼统的概念,这时教师进行观点具体化,让学生的回答充实丰满,从而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和想象,为接下来的“冥想体验”奠定了氛围。

例二:

在“和苦恼说再见”一课中,教师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心情指数。

生:我的心情指数是0。

师:看来你的心情很不好,可以具体说说吗?

生:每天都是烦心事,不知道怎么说。

师:那就说最近最令你苦恼的一件事吧,看看我能不能为你提供帮助。

生:大概就是昨天……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的回答毫无头绪,也不知要怎么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时,教师进行观点具体化,引导学生从烦乱的状态进入明晰的状态,引导他就某一点进行阐述,从而打开思路。

(五)问题启发式

小学生受限于自身的认知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或难以探究事件的因果本质,或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看人论事也难免有偏颇之处,这些认知缺陷可能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时,教师就应该指出学生发言中的缺憾,启发他们对问题进行思考,促进其自我探索,从而实现心理成长。

例一:

“盲人哑巴”体验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享。

师:你在扮演盲人时,走得小心翼翼,前进非常缓慢,为什么呢?

生:路上障碍很多,我又看不到,所以要小心一点。

师:可以说说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

生:很紧张,很害怕。

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切身的情w感受带来的,这段对话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情绪,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悟。

例二:

生:我喜欢科学学科。

师:你喜欢科学的哪个方面呢?

生:具体哪一方面?让我想想……我也说不准……

师:课外,你做过一些对科学感兴趣的事情吗?

生:没有。

这节课主题为“我的兴趣爱好”,辅导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能用积极的态度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话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兴趣和态度之间的联系,他没有对学生对某事物既感兴趣又不行动的情况提出批评,但学生却可以从老师的应答中得到启发,从而思考自己的兴趣和行动之间的关系[4]。这种抓住问题、呼应主题的提问可以说是抓住了课堂的辅导点,促进了课堂目标的达成。

例三:

在“悦纳自我”一课中,一名学生说道:“我成绩一直不好,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不难看出,“成绩代表一切”的观点已经在这位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教师马上回应:“看来你认为学习成绩就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其他同学怎么看?”教师正面地指出该生的问题,同时也把思考留给了全体学生。最后大家得出了“可以从多方面评价一个人,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悦纳自我”的观点。教师的回应及时扭转了学生片面化的错误观点,并且通过启发式的提问紧扣课堂主题,达成了辅导目的。

(六)同伴互助式

心理课是一种自助和互助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在人际互动中了解:“哦,原来你也有这个问题,原来你也有这种感受,原来遇到问题的时候,我是这么想这么做,而你却是那么想那么做的。”从而产生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链接感,并在分享中解决心理困扰,学习经验,获得成长。

心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一个学生的回答扩散到其他学生身上,激发全班一起思考讨论。

比如:一个学生发表对于追星的观点:“追星是很盲目的,一点帮助都没有,还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不置可否,而是将问题抛给全班:“他不赞成追星,觉得有害无益,你们怎么看呢?有相同或者不同的观点都可以说一说。”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全班的讨论,形成了互助式的课堂氛围。

(七)非言语回应

非言语行为主要表现在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非言语的信息能够修正和补充言语的内容,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非言语行为传达的共情态度甚至比言语还多,影响更大。心理课中,教师并不仅仅通过语言组织课堂,而是整个人在组织课堂,课堂氛围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非言语的表达。因此,在课堂回应中,教师可以巧用非言语技巧,营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发现回答的学生感到紧张,可以走过去拍拍其肩膀,传递“我支持你”的信息;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时,可以竖起大拇指或者鼓掌,用实际行动表达“我欣赏你”;比如,学生回答时,教师身体前倾,目光注视表示认真倾听;再比如:结合学生的回答中释放的情绪,传递不同的面部表情,或开怀或皱眉等。

(八)自我开放式

自我开放技术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或分享自己与求助者类似的经历、体验、情感等。在心理课上,教师适当的自我开放能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阻抗,学生也能在教师的自我开放中得到启发[5]。

例一:

在“感受信任”一课中,教师问学生:“你经历过不被信任的时刻吗?”此时课堂却陷入沉默,教师及时注意到学生状态,于是问:“老师经历过,想知道吗?”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全神贯注盯着教师看。教师说:“小时候,我把做好的作业忘在家里了,跟老师说,老师却不相信我,说我说谎。我当时可委屈了。”学生产生共鸣,纷纷诉说自己的经历。

例二:

在“换位思考”一课上,教师让学生分享近期发生的一个矛盾,进行换位思考。

生:上周,我把妈妈单位的一支笔带回了家,妈妈狠狠地骂了我,还说我是小偷,我心里难过极了,不就是一支笔吗?

师:老师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我小时候,拿着粉笔在小区墙上乱涂乱画,被妈妈发现了,不仅被责令擦得干干净净,还要写一封道歉信给清洁工阿姨,当时觉得妈妈小题大做。现在长大了,站在妈妈的角度,换位思考,才知道妈妈这么做,是为了让我牢牢记得爱护环境卫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正是妈妈小题大做的教育,让我成了一个有素质的人。

以上是基于部分心理咨技术提出的小学心理课堂的回应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师的反馈语即引导语,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开拓学生思路,加深学生体验,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畅所欲言,实现心理成长。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些技术的过程中,要时时牢记,课堂回应必须围绕课堂目标进行,而且教师的倾听比说更重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比说教更重要,发现优点比直指缺点更重要,多问感受比多问为什么更重要,引导情感体验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忽略了这些,任何技术都是形式的、肤浅的。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张付山.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19):23-25.

[3]潘蓓蕾.浅析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课堂回应”[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1):20-22.

[4]吴增强,蒋美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5]左淑仪.心理咨询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课中的运用[J].东方教育. 2015(12)231-23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范文6

厌学,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共识。找到厌学原因,如何帮助厌学者克服厌学情绪,寻找到切实可行的相应对策,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教育课题。

近几年,我国学生学习情绪不容乐观,厌学情绪有由原来高学段化向现在的低学段化蔓延的趋势,有厌学情绪学生的比例不断上升,农村学生有厌学情绪的比例不断上升。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为严峻。如何认清看待我国转型过程中学生的厌学情绪,分析其成因,针对成因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也就成为当前教育者研究的迫切问题。

本人此次确定这个研究课题,是想凭借自己在教学一线的便利条件,针对厌学这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学生学习情绪的情况,总结出新时期学生厌学情绪呈现出来的新趋势。探究其厌学情绪的成因,重点分析学校和教师在其不良情绪形成中的消极作用,从而提醒我们的学校、老师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残害”学生的现象经常出现。总结出相应的厌学情绪矫正策略,应用于实践,对教育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意义。

2、选题的依据(理论依据、技术依据、前期工作研究依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夫兰德森(A.N.Frandsen)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而各种学习的发现兴趣和自我提高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而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势必就会影响学习效果。长期厌学易使学生出现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型个性,即表现出孤独、多思、反应缓慢、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焦虑、常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反应强烈,性情古怪孤僻、对他人漠不关心、心肠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征。另一方面,这些不良性格特征也是学生厌学的影响源和催化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寻找厌学情绪形成的原因,再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归因理论对学生厌学情绪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追求成功动机的意识,寻找切中“要害”的对策。

3、与选题有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对于学生厌学,这个世界性的教育课题,各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教育学和心理学层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我国对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经验理论性的层面上,实证性的研究偏少,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理论分析少,多集中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主观感受。所以,在对厌学心理的定义、表现特征、影响因素、预防矫正等方面进行探讨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结果的同时,今后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加强中学生厌学心理在心理学界的界定问题的研究,作出理论及实证性的深入探究。

(2)在中学生厌学心理影响因素等方面,应该加强实证性研究,以得出更有说服力和信效度较高的研究成果。

(3)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干预研究开展得还不够,建议把经验中得出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性的可操作的具体干预措施,让更多的厌学学生摆脱厌学心理的困扰。

(4)采取针对性更强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作深层次的探讨,以使对厌学的界定和影响因素有更准确地把握。

(5)心理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学者应共同参与研究,通过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境来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使影响厌学心理的内外部因素都能有效地改变,达到预防及改善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目的。

4、主要研究内容

一、关于学生厌学研究的现状

二、厌学问题概述

(一)厌学的涵义

(二)厌学的表现及特征

(三)厌学的类型

(四)当前学生厌学情况呈现的特点及趋势

三、厌学情绪形成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能把精力与兴趣集中到学习上来,产生厌学情绪。

2.学习中,失败体验过多,学习无望,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动机的缺失,产生厌学情绪。

4.心理负担过重,产生厌学情绪。

(二)客观因素

1、学习活动本身的特殊性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3、学校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影响

(1)厌学从“厌校”开始

(2)“厌师”加重厌学

4、家庭教育偏失的影响

(1)家庭问题的增多,势必造成更多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2)父母不管教或不善于管教,导致学生有厌学心理。

(3)父母偏颇的理想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四、消除矫正厌学情绪的对策

(一)国家和全社会应营造出“学习光荣、不学习可耻”的良好氛围。

1、要在信息时代消除和预防学生的厌学情绪,国家应多重视教育工作,增加教育投资,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正面的思想宣传工作,并进行理想教育,从大环境方面激励学生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2、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早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拔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并进行有力的督促和检查,让学生乐于走进学校,乐于走进课堂,乐于走进书本。

3、要净化社会环境,端正社会风气,特别是电影电视和音像制品宣传作品应该积极向上。

坚持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理想观和价值观,发挥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二)学校和教师要担起消除矫正学生厌学情绪的重任,“以人为本”“科学施教”。

1、学校制定的教育教学要科学合理。

(1)明确办学方针,不光是要“教学”,更是要“育人”。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丰富学生在校生活。

(3)教育教学要注重实率性,摈除“靠量”“靠时”的不科学思想。

2、教师要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1)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2)倾注教师的爱心,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4)全方位评价学生,激励上进。

(三)父母要注重家庭教育,做好孩子的身边“老师”。

1、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刚到家的温暖。

2、增加家庭文化气息,让孩子在书香的熏陶下作采撷知识的蜂蜜。

3、父母应以自身正确的言行为榜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学生应发挥自身“内力”,抗御厌学不良情绪。

1、明确“学习”的特殊性,消除“厌倦”情绪。

2、树立大学习观,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成功体验次数,减少遇挫不良体会。

4、增强遇挫能力,细心体会学习的快乐,养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5、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阶段:利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了解目前学生厌学状况及表象。

第二阶段:利用对照法,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厌学情况进行比照,总结不同学段学生厌学的不同情况,分析学生厌学趋势;对较早厌学数据与近几年厌学数据进行比照,总结分析学生厌学的总体发展趋势;对城市、农村的学生厌学情况进行比照,总结分析造成厌学的不同原因及对策;对乐学与厌学者进行比照,总结其不同表象。

第三阶段:利用反馈法、观察法,把矫正厌学的相应策略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观察学生的变化,检验策略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6、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及解决方法和措施

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 调查问卷设计的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2) 由于地域(本省与外省、城市与农村)的问题,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3) 如何深入的对课题进行挖掘,提出可行性的教育对策。

解决方法和措施: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论证,不臆断。

7、论文工作进度安排和预期成果

工作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用时大约2个月。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2)设计调查问卷,汇总调查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收集有关的论据。

第二阶段:研究资料,用时大约1个月。 (1)确定题目。(2)草写绪论,确定基本思路。

第三阶段: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用时大约2个月。

(1)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

(2)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第四阶段:修改定稿,用时大约1个月。

预期成果:论文、研究报告、访谈调查报告

8、已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

[1]洪明,吕三三.中学生厌学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2]陈静,张珊云.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原因分析.职业与健康,2019年第8期,66-67.

[3]安秋玲,李召存.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19年第13期, 43-46.

[4]方双虎.乐学与厌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对照[J].江西教育科研, 1997(3): 56-58.

[5]黄伟奇.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19: 171-172.

[6]杨惠.我区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探讨.西藏科技,2019年第7期,47-48.

[7]李开学.对中学生“厌学”现象及其转化的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2):89-90.

[8]高利兵.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与矫治[ J].教育科学研究, 2019(7): 53-55.

[9]王毓珣,韩仁生.论影响学生归因过程的因素和教育对策.中国教育学刊, 1996(2).

[10]庄全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排除厌学心理障碍.教学与管理,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