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 儿童;死亡率;死因顺位;死因构成比

【中图分类号】R77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37-0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数据,反映我区5岁以下儿童健康水平。为准确掌握我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为降低我区儿童死亡率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现将全区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1.1 监测对象:2008年10月1日~2009年9月30日发生的孕满28周的活产婴儿至不满5岁的儿童为监测对象。

1.2 方法:依据《大连市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要求》进行,由监测医院、社区使用市统一印制的分娩登记簿、儿童出生死亡监测花名册、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每季度逐级上报活产数及死亡报告卡。

1.3 质量控制:建立区、街道二级质控体系。街道儿保专干每年对活产、死亡监测数据进行两次补漏调查。区妇幼保健所对全区各街道和全部有产科、儿科的医院及派出所、计划生育部门进行补漏调查,必要时入户调查核实。

2 监测结果

2.1 死亡率2000年~2009年全区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00‰、4.39‰、6.00‰,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比2008年降低了0.16‰、0.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较去年有所升高;2009年与2000年相比,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了5.3‰、5.3‰、6.0‰。(见图1)

图1 2000~2009年各年龄段儿童死亡率变化趋势

2.2 死亡构成比 2005~2009年各年龄段儿童死亡构成比,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以婴儿死亡为主,2009年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73.1 % ;婴儿死亡中以新生儿死亡为主,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8.4% ;新生儿死亡以7天内死亡为主,7天内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69.2%(见表1)

2.3 死因顺位 2005~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前5位死因顺位比较2009年5岁以下儿童前5位死因顺位分别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心病、其它先天异常、意外伤害、交通A瘤破裂。早产低出生体重其他先天异常与先心病始终位于近5年前4位。(见表2)

2.4 死因构成比:2009年前5位死因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为21人,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80.8% ;前3位死因中婴儿死亡16人,占婴儿死亡总数的84.2%,说明婴儿死亡原因主要集中在死因前3位。(见表3、表4)

3 讨论

3.1 从近10年的监测结果可见,我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全区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39‰、6.00‰。妇幼保健工作在我区已经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各年龄段儿童死亡率仍有下降的空间,降低死亡率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2 由2005年~2009年5岁以下儿童各年龄段构成比可见,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比例较大,婴儿死亡占73.1%,其中以早期新生儿死亡为主,提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重点在于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2

无线通信系统测量测试设备

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是无线通信测试中应用最广泛的智能仪器仪表,特别是在移动终端生产制造、数字通信基站测试等领域,其可以通过网络仿真对发射天线进行设计验证和故障诊断,兼有频谱分析仪和特定无线通信信号源功能,可进行邻道功率泄漏比、频率稳定度、带宽占用、频谱辐射、开环功率测试、误差矢量幅度等多方面的测试。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以其广泛的用途和强大的功能得到了通信技术研发实验室、移动通信运营商以及设备生产商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主要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厂商有Agilent公司、R&S公司、Anritsu公司等等。频谱分析仪:其基本分析流程:输入信号通过可变衰减器提供不同的测量范围;信号经模拟低通滤波器滤除处于不需要分析的高频分量;经模数转换后得到需要分析的数字信号(通过频率抽取式数字滤波器,不但减小了信号带宽和降低了采样率,并且改善了频率分辨率,避免了频谱混叠);FFT处理后获得信号的频谱图。频谱分析仪通常分为基于计算机处理的准实时频谱分析仪(或软件频谱分析仪)和基于通用DSP处理器的实时频谱分析仪、基于专用FFT处理芯片的频谱分析系统。在实际工程测试中由于对实时性的需求一般采用嵌入微处理器的便携设备,对实时性需求不高,但对于计算量和计算精度有较高要求的场合,通常使用基于计算机处理的频谱分析仪。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频谱分析仪可以帮助移动通信运营商严格把控区分不同频段的业务类型,防止相互串扰;有效监管无线通信信号传输质量,分析噪声分布情况;降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呼吸效应”和“远近效应”等[8]。矢量信号分析仪:具有整个微波频段的测量分析能力,可以进行快速、高分辨率的频谱测量、解调以及时域分析,通常用于表征复杂信号。矢量信号分析仪可捕获到信号的幅度与相位信息,因而适合于分析数字调制信号,对复杂数字调制信号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试测量,提供矢量图、星座图、眼图、矢量误差曲线等形式的调制参数分析结果。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矢量信号分析仪可实现无线通信信号的物理信道数据解调,并对信号输出功率、峰值误码误差、邻道泄漏抑制比等参数测试测量。矢量网络分析仪:分析各种射频/微波网络的网络特性,如S参数、传输/反射特性等,分析对象是电路网络。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衡量电缆组件质量的指标通常是S参数(电压驻波比、插入损耗、相位、延时等),通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频域测试可以方便获取参数情况。例如可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中的时域分析功能,利用激励信号在电缆传输中的反射特性实现同轴电缆故障定位[9]。信令分析仪:具有信令单元的获取、解码以及显示等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过滤获取用户查找的特殊信令消息,并通过实时统计、后台统计等查询方式自动识别错误信令流程判断故障、优化网络。以TD-LTE网络为例,可通过信令流程结合RRC连接成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CarrierRSSI载波接收机信号场强等参数的方式对网络覆盖与传输干扰、频率规划、时隙配置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10]。

智能仪器发展与应用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3

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虚拟的产品团队,每个产品团队按照图1的组织架构搭建。其中开发代表1人,对这个产品团队负责,代表用户的利益;质量设计员1人,负责指导各个小组遵守公司的流程规范;开发小组A和B工作完成某个项目,每个小组人数5~7人,设项目经理、配置管理员、度量协调员各1人,程序员若干;测试小组由1名项目经理和3~5位测试员组成。在此基础上设置变更控制委员会,由指导老师、质量审计员和开发代表组成,负责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变更进行审核和授权。通过这种架构基本虚拟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项目团队。

以一个简单的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为例,开发小组A完成书刊的借阅归还管理,开发小组B完成书刊采购入库管理,两个小组协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项目并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和开发代表交流完成需求分析,两个小组之间要协调好接口,同时要和测试团队配合修改软件测试发现的缺陷。具体团队的人选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当然我们在理论教学阶段已经把各个角色的职责定义明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对项目中的关键角色:开发代表、质量审计员、项目经理、测试经理、配置管理员、度量协调员采取额外的奖惩措施,即:小组成绩在优秀以上的关键角色可以获得加分,否则扣分。在角色选择时,无法避免地会产生冲突,例如:两名同学都要争着当项目经理,这个时候指导老师一般不干预,仅仅规定最后的期限,要求学生在1个小时内组织起团队,这样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1软件生命周期管理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软件生命周期的意识,即让学生认识到一套软件不是听到需求后直接上手写代码,代码写完就意味着项目结束,而是有一套标准的规范和流程来指导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总体来看,软件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三个阶段组成。软件定义阶段详细来说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三个阶段,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开发代表下发“工作任务书”完成问题的定义,因为项目相对比较明确和简单,我们忽略可行性分析阶段,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要求小组输出最终的经过评审通过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将问题和需求文档化的能力,这个阶段学生往往“蠢蠢欲动”,急于编写代码,指导老师要参与每个小组需求评审的过程,指出需求中模糊的不够明确的地方,引导学生输出规范的文档。这个阶段同时要输出系统测试用例,系统测试用例要经过测试小组评审和认可。

开发阶段由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以及验收测试组成。考虑到项目的规模,我们把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合并为一个阶段,只要求学生输出一份设计文档,这个阶段指导老师要关注学生的设计方案是否全面覆盖需求点,一般通过需求跟踪矩阵可以看出。编码和单元测试阶段除了要求学生的代码符合约定的编码规范外,重点是关注单元测试的覆盖率是否满足要求,这个阶段锻炼学生设计和执行白盒测试的能力。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因项目规模较小,一般综合为系统测试,由各自的开发小组完成,验收测试由测试小组完成。系统测试一般进行三轮,测试过程中的每个问题要都要由测试人员填写缺陷报告并提交项目经理审核,修改后的验收测试结果也需要提交项目经理审核。质量审计员需要关注每轮测试的缺陷率是否是收敛的趋势,并和项目经理一起给出测试分析报告。

验收小组按照项目系统测试用例进行验收,同时进行发散测试,这个阶段锻炼学生黑盒测试的能力。验收测试的每个问题也要由测试人员提缺陷报告,测试经理审核后转开发经理确认是否是问题,由开发经理转相关开发人员修改,修改后开发经理确认,测试人员回归测试,这样保证每个问题都是闭环。

项目的维护阶段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在真实项目中,一般占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80%,在miniProject项目中,我们通过软件的适应性修改来让学生学习软件维护阶段的相关概念和应该遵守的流程,并强调如何保障软件维护的质量。

2关键软件过程教学

软件的质量需要通过一套完整的流程和过程来保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一些软件中的重要流程固定化,使学生体验到高质量的软件项目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评审在软件工程贯穿项目的需求、设计、编码的每个阶段,评审组织者一般先进行评审讲解,使各位评审者对需要评审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各个评审人单独进行评审后,评审组织者需要对评审意见逐一确认。评审组织者一般为项目经理,需求文档的评审人一般为开发代表、配合小组和测试团队,设计文档的评审人一般为小组内部和需要软件接口配合的小组。通过评审阶段的活动使得学生认识到软件开发不仅是个体行为,而是这个组织的一套有序行为,个人需要在组织规范内行动,通过严格执行组织的流程规范保证软件的质量。

配置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中一项基本内容,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一环,这一工作主要由配置管理员执行,其主要职责是控制变更、版本标志、配置审计和配置状态。通过引入配置管理使学生认识到软件版本变化的可回溯性,可跟踪性。软件项目并不仅仅是交付一个产品,其中间的每个阶段的历史、基线和分支对回溯软件的质量,保证软件修改的有序进行有重要的作用。试验中,学生也学会基本软件版本管理工具(如:SourceSafe、SVN)的使用,掌握Checkin、Checkout、update等基本操作,了解基本的团队协作开发的环境。

软件度量是CMM4级的一个关键过程域,为了配合本次课程改革,我们设计了软件度量表,其中包含:需求点的个数、测试例个数、投入人力、测试发现的缺陷等信息,由度量协调员负责这些数据的收集,质量审计员和项目经理在每个阶段需要对收集的这些量化数据分析,分析项目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软件度量,我们使学生理解到软件开发过程是可控的,通过一些量化的指标可以了解软件项目的运行状态,为软件项目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变更控制是减少软件开发的随意性,保障软件质量的一项关键措施。变更控制是指对每个阶段文档基线化后,因为需求的变化、重大缺陷或相互配合导致的软件变更作评审、授权的管理活动。为模拟现实中的变更控制,在软件编码阶段我们假设用户要求追加一个新的小需求。为满足用户的这种变化,开发小组需要评审新增需求对现有软件项目进度的影响、对设计方案的影响,并向变更控制委员会(由指导老师、开发代表、质量审计员组成)提交变更申请,经评审后修改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并重新基线化然后配置状态。通过这样一次变更使得学生认识到软件项目中的变更是经常存在的,为了使得变更有序和可控,需要一套流程和规范来管理软件的变更。

教学体会

通过两个班级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觉得原来枯燥的软件工程原理在实践中学来的和由老师灌输的有很大区别。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一个miniProject可以将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很多内容融入到实训中,让学生通过项目实践理解和体会“工程”的思想,并主动规范地执行一些关键的软件过程,一些同学甚至提出了一些对流程优化的小点子,这实际上已经是CMM5级的持续软件过程改进的一些苗头,这说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 软件文档;软件工程;设计和实现;管理和维护

一、软件文档的作用

(1)管理依据。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管理者必须了解开发进度、存在的问题和预期目标。每一阶段计划安排的定期报告提供了项目的可见性,定期报告还提醒各级管理者注意该部门对项目承担的责任及该部门效率的重要性。开发文档规定若干个检查点和进度表,使管理者可评定项目的进度。如果开发文档有遗漏、不完善或内容陈旧,管理者将失去跟踪和控制项目的重要依据。(2)任务之间联系的凭证。大多数软件开发项目通常被划分成若干任务,由不同的小组去完成,学科方面的专家建立项目,分析员阐述系统需求,设计员为程序员制定总体设计,程序员编制详细的程序代码,质量保证专家和审查员评价整个系统性能和功能的完整性,负责维护的程序员改进各种操作或增强某些功能。这些人员需要的互相联系是通过文档资料的复制、分发和引用而实现的,因而任务之间的联系是文档的一个重要功能。大多数系统开发方法为任务的联系规定了一些正式文档。分析员向设计员提供正式需求规格说明,设计员向程序员提供正式设计规格说明等等。(3)质量保证。对于负责软件质量保证和评估系统性能的人员需要程序规格说明、测试和评估计划、测试该系统用的各种质量标准以及关于期望系统完成什么功能和系统怎样实现这些功能的清晰说明;必须制订测试计划和测试规程,并报告测试结果;还必须说明和评估完全、控制、计算、检验例行程序及其他控制技术。这些文档的提供可满足质量保证人员和审查人员上述工作的需要。(4)培训与参考。软件文档的另一个功能是使系统管理员、操作员、用户、管理者和其他有关人员了解系统如何工作,以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如何使用系统。(5)维护支持。维护人员需要软件系统的详细说明书以帮助熟悉系统,尽可能找出并修正错误、改进系统,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或适应系统环境的变化。(6)历史档案。软件文档可用作未来项目的一种资源。通常文档记载系统的开发历史,可使有关系统结构的基本思想为以后的项目所利用。系统开发人员通过审阅以前的系统以查明什么部分已试验过,什么部分运行的很好,什么部分因某种原因难以运行而被排除。良好的系统文档有助于把程序移植到新的系统环境中。

二、软件文档管理在项目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软件文档管理,是指在一个系统(软件)项目开发进程中将提交的文档进行收集管理的过程。文档管理在项目开发中不是很受重视,当发现其重要性时,已经为时已晚。整个项目可能因此变得管理混乱,问题无据可查。作为管理完善的项目文档,管理者完全可依顺它的轨迹看清整个项目进展的脉络,通过对阶段性文档的把握使整个项目质量得到很好的掌控。制定一套完整有序的项目文档管理规定十分必要,其作用有以下6个方面。(1)它是项目管理者了解开发进度、存在的问题和预期目标的管理依据。(2)大多数软件开发项目会被划分成若干个任务,并由不同的组去完成。文档管理则是不同小组任务之间联系的重要凭证。(3)可提供完整的文档,保证项目开发的质量。(4)项目文档是系统管理员、操作员、用户、管理者和其他相关人员了解系统如何工作的培训与参考资料。(5)项目文档将为系统维护人员提供维护支持。(6)项目文档作为重要的历史档案将成为新项目的开发资源。

现在大多数金融、通信企业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准确掌握自身数据,都在不遗余力地建立数据仓库系统。企业数据仓库(EDW)从筹建项目组到软件开发建设再到系统上线维护,基本涉及了软件项目建设的所有环节,对文档管理提出了较全面的要求。以下就EDW建设为例作了探讨,首先,借助VSS软件建立项目文档管理服务器以保存所有的项目文档。其次,项目保存的文档要涵盖项目管理、项目调研、项目开发、项目应用、系统管理、系统测试验收、项目培训、版本控制、数据质量管理、用户手册、系统上线等整个项目周期。从项目管理者的亲身体会来讲,这些文档的保存往往是混乱无序、无法快捷地获得所需信息。究其原因,项目组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虽然很重视文档的保存,但是忽视了文档的管理。文档归档没有正式的管理要求,缺少文档提交的依据和规则。最后,建立文档管理规定。由于项目文档管理员按照规定对文档进行管理,因此项目经理及小组成员都能快速得到自己所需的各类文档。项目经理还可很清晰地透过项目文档把握项目进展情况。

三、如何建立软件文档管理规定

从不同的行业和项目的个性出发,需要管理者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合自身文档管理的规定。《软件文档管理指南》和《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以下统称《指南》)给提供了相关的指导。首先要明确关于软件项目文档的具体分类。《指南》中提出文档从重要性和质量要求方面可分为非正式文档、正式文档;从项目周期角度可分为开发文档、产品文档、管理文档;更细致还可分为l4类文档文件,具体有: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开发计划、软件需求说明书、数据要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操作手册、模块开发卷宗、测试计划、测试分析报告、开发进度月报、项目开发总结报告。这样的分类细化了项目进度中各个阶段所需管理的文档。其次需要将项目文档进行归类整理。对EDW项目组文档情况与软件文档管理指南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没有规范管理的EDW项目组文档存在以下4方面问题。(1)项目组在开发初期针对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进行了需求及信息调研,可覆盖部分软件需求和数据需求说明书的内容,但缺少业务部门对项目需求描述和变更的文档记录。这部分文档需建立相应目录予以保存。(2)对于设计说明,在系统较复杂的情况下,设计阶段应分解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步骤。目前EDW项目组只对ETL模块提供了概要设计说明书,并没有单独的存放目录,而是同其他设计文档混乱地放在一起。对于比较复杂的应用开发项目,应将这两种设计说明文档分目录管理。(3)在项目测试验收中,项目组没有要求将测试计划文档和测试结果报告进行规档,只重视了测试过程中的问题文档,因此无法掌控测试进度与质量。(4)EDW项目组的工作分为模型设计、ETL、集市应用3个工作小组,对应的文档管理需要围绕这3个主题进行。其中模型设计和ETL都是数据仓库项目实施的模块,集市应用则包括建立在数据仓库基础上的小项目开发。因此,文档管理也应该针对这3个部分不同的性质制定管理规则。

针对EDW文档管理存在的问题,EDW项目组最终依据通用规则建立了正式的项目文档管理规定。具体规定有以下5点。(1)将文档分为两大部分提交管理。项目常规文档和项目归档文档。常规文档的提交和使用根据项目组内部小组成员任务的不同进行权限划分;项目归档文档由项目管理主管(或项目文档管理员)将项目中的重要文档从常规文档中进行分类归档。(2)常规文档管理目录分为项目日常管理文档和项目流程管理文档。(3)日常管理文档包括项目报告、会议纪要、项目管理模板、重大问题跟踪、数据质量管理。项目报告可分为个人周报、小组周报、项目周报、项目简报,项目简报。并都按照不同目录进行分类管理。(4)提交完整的项目开发、应用开发流程文档。一般包括项目计划、业务需求说明书、数据需求说明书、模块、应用开发文档、系统测试文档、详细设计文档、系统测试文档、用户手册、上线文档、培训资料、系统运行维护等。(5)所有项目组成员均建立VSS软件环境下的对应用户,各自拥有对以上各类文档的读、写、增加、删除权限。由各项目小组长保证提交已保存文档的质量;由文档管理员或项目经理整体把握项目文档在各阶段的提交情况。

参考文献

[1]李成大.软件工程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5

课程项目化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课程项目化改革,实质上是要尽快摆脱以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影响,倡导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的任务要求为课程内容,以现实职业活动过程为组织教学的线索。其实质在于: 全面落实工学结合要求。

【关键词】

课程项目化;高职;职业活动

1 项目化课程内涵

项目化课程的基本内涵是:项目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等。项目化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它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明确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也是重要课程内容;强调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任务、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复杂、整体联系;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相匹配;项目完成要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等等,具有综合性、完整性、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2 《Java EE框架技术》项目化课程建设

《Java EE框架技术》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它是一套系列课程。分为三个阶段。《Java EE框架技术》是java的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面向对象的思想,学完可以做一些C/S架构的桌面程序,如聊天室、小游戏、坦克大战等。《Java EE框架技术》主要介绍JSP、Servlet等技术,可以实现基于互联网的Java Web应用程序。《Java EE框架技术》是主要使用JavaWeb主流框架技术Struts2、Hibernate、Spring等进行企业级项目开发,是对前续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技能的提升,而且开设在第五学期,后面就面临着实习和就业,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把本门课程建成一门符合Java 程序员岗位要求的项目化课程,为学生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为实习、就业增加砝码。

2.1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以程序员为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项目开发流程和规范、理解SSH2整合开发的工作原理、掌握SSH2整合开发技巧;能根据用户需求分析报告,进行系统架构、用例详细设计。能按照软件开发规范,进行软件编码、单元测试和集成;能够配合好团队成员,完成指定模块的研发;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喜爱专研新技术;能严谨、认真的完成代码的编写和测试,并按时提交任务。通过以上的培养目标,使学生真正达到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完成了由学员阶段到程序员阶段的角色转换。

2.2面向主要岗位

本课程对应IT企业的软件开发部门。面向的首次岗位是初级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实施员。二次岗位是高级程序员、测试工程师、实施工程师。未来发展岗位是系统架构师、系统设计师和项目经理。本课程面向的主要岗位就是java程序员。

2.3典型工作流程

java程序员典型的工作流程是:首先要通过需求分析阶段制定好的分析报告,来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业务流程;然后进行方案设计,主要进行用户界面设计、角色和权限设计、数据模型设计、系统架构设计,在本环节会生成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和测试用例;方案设计以后是系统定制阶段,主要完成程序代码设计和单元测试工作,本环节会生成系统实现的详细文档;最后是系统的集成测试和部署实施阶段,本环节会生成用户使用说明书。以上就是java程序员典型的工作流程。

2.4学习型项目

课程采用了与订单企业共同构建的学习型项目――网上购物管理系统来组织教学。该系统是通过对Java程序员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环境等内容加以分析提炼,确定出该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并按照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引领课程内容的原则而构建的典型学习型项目。本课程是采用框架技术对系统的重新架构和设计,最终实现了一个四层架构的网上购物管理系统。

2.5学习情景

确定了课程的教学项目,依据项目开发流程中各个环节对应的企业岗位,并对岗位技术能力进行分析,确定了本课程的学习情境。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学习情境是如何划分的:软件项目开发首先要进行的是系统需求分析,对应的企业岗位是需求分析师,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是系统分析能力,对职业技能进行知识转换,从而形成了第一个学习情境:系统设计;然后是系统架构设计、系统编码实现两个环节,对应的企业岗位分别是架构设计师、程序员。所需的职业技能分别是系统架构能力、软件编码能力,从而形成了第二个学习情境:系统实现;最后是系统整合测试、打包,对应的企业岗位是测试员、实施员,所需职业技能分别是系统测试能力、实施能力,从而形成了第三个学习情境:系统实施。

2.6教学模式

课程采用了“三阶段 一体化 双螺旋”的教学模式。三个阶段对应三个学习情境,并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教师的在引领中教学、在开发中教学、在应用中教学,到学生的在讨论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充分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协作等学习能力,完成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另外,学生课后独立完成拓展项目的研发,使学生巩固了专业技能,积累了项目开发经验。

2.7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考核、拓展项目考核、企业案例考核三种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拓展项目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学生的平时表现,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前提。

企业案例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企业案例考核占总成绩的60%。学生在进行案例考试的同时,就是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项目开发,使考试内容与工作实践结合更加紧密,考试结果的说明性更强。“企业案例考核”能够保证以最小的误差评定学生在Java程序员岗位的工作实践能力,能够为IT校企联盟中的企业提供最精确的人才素质信息。

以上就是《Java EE框架技术》这门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将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摒弃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 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更广泛的空间, 为行业和企业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5.

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网络 设计 实验 应用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拥有计算机、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应用型人才被社会广泛欢迎,探索培养网络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成为摆在计算机相关专业教育部门的课题。

二、社会网络人才需求状况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行业企业都开始依赖网络技术进行各自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可以说,没有网络,就无法进入真正的计算机时代;没有网络,企业就无法实现信息化。由此看来,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竞争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也随之成为当前网络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实施网络化建设的部门严重缺乏从事网络系统的构建、运行和维护等工作的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全国的高等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区区几万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而整个社会需要的却是数以百万计的具有专业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人才供应能力远远小于实际的社会需求。

三、高校网络人才培养情况

一直以来,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偏重于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缺乏网络技术应用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无法满足所在单位对网络技术人员的工作要求。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严重并且普遍的社会问题。

网络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一门学问,网络技术人才市场,越来越关注技术人员的实际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也有迫切接触社会、提高工作技能的需求。因此,针对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着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很多高校组建了网络实验室,在网络实验室里提供了真实的网络环境,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调试、配置网络,从而让学生直观、全方位地了解各种网络设备和应用环境,真正加深对网络原理、协议、标准的认识。通过在网络实验室的学习,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网络技能和实战能力,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开展网络设计性实验的意义

网络实验室虽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平台,但学校平常上课的时候,是一节实验课讲一个具体的实验,比如这节课讲VLAN划分,下节课讲动态路由。学生可能每节课都学得不错,可是到了学期结束的时候,他们整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就不清楚了。开展设计性实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在网络实验室中开设设计性实验,能够综合以往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单项实践技能,通过贴近实际的设计题目,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积累了实践经验。

(二)网络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方案

为使网络设计性实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即通过了解不同网络的需求和功能,研究网络的布线方案等环节,写出网络的总体需求分析报告,绘制网络结构图,进行布线选型和设备选型,确定IP地址分配方案以及网络管理方案,并在模拟环境下进行测试。

其次,合理拟定设计题目。经过对目前各行各业网络应用状况的认真考察和研究,共设题目五个,分别是:校园网络设计、智能小区网络设计、政府办公网络设计、企业网络设计和校园公共机房网络设计。五个题目的内容大致包括了目前网络组建的几种不同的应用形式,学生可以了解各种条件下的网络在需求上的特点,对建网初期最重要的需求分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次,根据各设计题目的应用特点,分别策划各设计任务的背景条件。如校园网题目的背景为“一所学校有6栋5层楼宇,平均每栋楼宇有节点150个,具有一般校园网络的基本需求,其中教务管理节点30,分布在6栋楼宇的不同楼层;另外某台分布层交换机上连接有提供学习资料的服务器,以及学生宿舍楼和教工宿舍楼,学校规定学生只能访问学习资料服务器,但不能访问教工宿舍楼。”等,使题目的设计更真实,针对性更强。

最后,完成设计方案。要求学生根据各自题目的具体要求,了解相关网络的建设情况,写出网络的总体需求分析报告,确定网络逻辑结构并绘制网络结构图,进行布线选型和设备选型,根据情况进行IP地址设计(划分的原则、方法及地址列表),写出网络管理方案(要注重网络安全的考虑),在模拟环境下测试关键技术的网络连通情况,并练习使用专业网络测试议进行线路测试。

在这个设计性实验方案中,学生需根据任务背景中的一些特殊组网要求,在网络实验室的实验条件下进行连接配置,由于所设计的关键技术实验内容都是一些网络建设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所以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益处。整个过程突出了实用性和操作性。

(三)网络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效果

通过网络设计性实验的实施,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网络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对各种常见网络的搭建环境有了直接的认识,掌握了不同环境要求下的组网方法。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95%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这样的设计性实验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真正了解了网络组建的步骤,增强了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比如企业中的网络技术人员要承担网络设计、系统集成、综合布线、系统测试等类工作,大的企业会设立不同的岗位,各自分派专人负责,而中小企业往往要求一岗或一人身兼数职。经过网络设计性实验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网络建设工程中从需求分析、物理设计、逻辑设计,到设备选型、布线施工、网络安全设计、网络管理方案,再到测试验收等建设网络各环节的流程及其设计方法,对于未来的求职从业来说,从技能的训练方面会有更多的优势,从择业的范围上会有更多的适应性。

四、结束语

在社会对于网络专业人员迫切需求的前提下,在高校相关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网络设计性实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网络设计和操作技能,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胡胜红,《网络工程原理与实践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张凤翔,《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蒋丽,《局域网、企业网实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