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论文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已经进入科教兴国时期的今天,小学生作为振兴民族和发展社会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但是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以弥补的,而且,它们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纪律和家庭的和睦,甚至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近几年时常发生的中小学生因病态心理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误,甚至导致了犯罪的现象,如果在小学期间,赶在小学生心理尚未定型时进行矫正和治疗,这些问题很可能会被避免。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在一些学校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渐渐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1)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人员和设备之后却从未做过实际工作,也没有为学生解决过实际问题。

(2)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实际要求,由于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工作人员耐心与学生沟通并逐步引导,其中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配备的工作人员远远达不到标准,这不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还有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许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后,却只是把它作为了应付差事的形式,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既不利于小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又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设立这些课程的最初目的。

(4)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以便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可以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机率。

三、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通过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小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不大可能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所以心理咨询室应该定期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普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并据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对象时就及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剧表演、心理主题班会、赏析心理健康电影等等,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小学生与其他年龄层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帮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心理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由于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尚未定型,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困难,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整合模式

在一个人的受教育时期,尤其是小学时期,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对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就必须把家庭和学校的功能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可以在内部开设家长学校,举行一些专业讲座,使家长能够利用有效手段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经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教育就完全由学校来完成,这样是十分危险的。而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既是给了家长与学校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能够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了解,在孩子的教育和家庭关系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校访和家访的模式。家访就不用说了,是一种实施已久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方便老师及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家表现情况。校访,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到学校去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子女所在学校和任教老师的情况。这两种方式让学校和家庭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紧紧团结起来,并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另外,为了方便家校交流,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网络、通讯等方式,保持联系。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未来,所以,这一问题应该也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联合起来将它解决,为祖国搏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张馨尹,蒋升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整合模式构建[j].科学咨询,2007,(6)

[2]课题组.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 教育误区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11-0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网络、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带手机进校园,课间聊QQ,逃学上网吧等不良现象已不再是偶而发生的了,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孩子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再有就是人们生活观念的逐步改变,很多农村家庭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矛盾极端化、过分地追求金钱等悲剧愈演愈烈。在诸多家庭因素的影响之下,大多数儿童都出现了内向,自卑,厌学,自以为是等心理健康问题。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所以,家长应当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关爱,富有亲情的家庭环境,尽量减少家庭矛盾。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一定要成为孩子的表率,从而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熏陶,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但是,在农村,许多家长由于文化知识浅薄,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始至终总认为自己真的就是一家之主,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既便是长大成人,不能改变的永远都要依旧遵从,在他们眼中孩子只是自己发号施令的对象,而所谓的家庭教育也无非就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所谓的“平等、沟通、朋友”等这些词对于他们来说怕是闻所未闻。长期如此,无疑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的多个问题:没有沟通,出现两代人严重的代沟;自以为是,缺少平等、真诚;滥用权威,忽视民主;缺乏关爱,淡化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当然不会取得好的成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在家长身边一天天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然而,不少家长平时只注重自我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调查发现,众多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因为家庭变故所导致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究竟家庭中哪些因素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呢?

1 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坏毛病,做一个好孩子,但每次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指出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是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先是一通数落甚至打骂,而过后也不再深究,总以为“收拾”一顿后总会改掉。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父母爱读书看报,那孩子也会效仿父母努力学习,父母热心、邻里关系处理和谐,那孩子也就心胸开阔,为人直率……其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之中直接影孩子的一言一行,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也许就是如此。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做家长的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2 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大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受教育的地方就是学校,而家庭只是提供给孩子衣、食、住、行的场所,不负有任何的教育义务。所以大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迁就,小错误不闻不问,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

加之近年来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好多家长不是关心自己的子女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学校的安全管理、教师的专业能力等问题都成为家长饭后闲暇之余探讨的主要话题,而当有人提及自己子女学习成绩时,大多家长都是避而不谈,如此,做为子女感觉父母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习,而是学校发展存在的更多问题,因为家长过度地片面地看待教育,从而导致子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3 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过分地给孩子施压也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近些年,农村家庭父母在教育孩子态度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我们常说慈母严父,而如今却非如此。在一般农村家庭做母亲的在教育子女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做父亲的却总把子女视为“掌中宝”。同样的,做父母的对子女严而做爷爷奶奶的却总会将其放任自流,任其“胡作非为”,由于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导致子女各种恶习的形成。如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的家庭,子女铺张浪费、说谎话、追逐名流等心理健康问题就会越多。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关心子女学习的只是一味过分看重分数的高低,只重结果,不看过程,长期给子女过重地心理压力,导致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厌学,甚至逃学、辍学。

总之,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人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王朝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认知与情感共发展―― 小学德育教学浅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12.

[2] 胡利娟.孩子们,做生活的强者[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26.

[3] 吴培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新课改的启示[J].青年与社会,2012(2):15-16.

[4] 杨红梅.提高心理辅导课活动有效性的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52.

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校教育

中学生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时,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学校,教师应适时适宜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宣传与教育,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认清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三点:

1.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

1.2情绪和情感不平衡

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热情,却有时又会转向反面陷入极端的苦恼悲观的情感状态而泄气、绝望。故有人把青少年这个阶段说成是“疾风怒涛”时期。

1.3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能力的差异

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处在信息,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但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对各种信息不能过滤,就可能成为一种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如果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就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2.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正如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学校就成了中学生的第二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舒适、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的活动。例如: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警句、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鲜花绿叶的点缀,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不会给学生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2创设育人情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中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口头上的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情境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例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环保型的果皮箱,花坛内竖起木板并且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这样学生看了,就不再忍心乱扔果皮纸屑、随意践踏草坪了。

2.3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的内容融如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中受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及易受到伤害的、及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教师应和谐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另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三、总结语

总之,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我们教师共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这把科学的钥匙去开启青少年的天赋之门,教给他们修身养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 自我教育

课 题:本文是2011年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课题编号:2011GG249)的阶段性成果。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课题组于2013年对山东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在学业与就业、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组提出以下教育对策。

一、提高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当然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只认识到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忽视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通过调查,发现山东省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时存在的一个普遍做法:增加实训课时,减少理论课时。特别是语文、政治等基础课的课时在教学中一再被压缩,更别提针对高职学生开设心理教育的专门课程的课时了。在不少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和管理层看来,实习课对学生学习实际操作专业技能有用,基础课程和心理课程对学生培养的作用相对来讲不大。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迷惑性。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

在崇尚实用主义的当今社会,几乎所有人都在追求有用,是否有用已成为我们做事的前提,但眼前的有用和未来会产生的价值往往不同。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来自于专业技能,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他的为人处世的能力。可见心理健康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乔布斯年轻时因为兴趣学习过书法,当时很少有人能看到学习书法的价值。但正是通过学习书法,乔布斯掌握了不同的字体,培养了对美的感受力,后来这成为苹果公司开发的计算机的最大优势之一。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事实上,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往往是有大用的。试想,如果高职院校因为开设了“无用”的心理教育课程而挽救了一个潜在的自杀者的生命,这岂不是最大的功用?高职院校可以给社会输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很好应对未来挑战的高技能人才,这岂不是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的福音?相反,如果高职院校输送的毕业生只是技能合格,但没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毕业生又如何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安身立命?所以,高职院校首先要从领导层面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真正落实到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具体行

动上。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着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调适作用。

高职院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站、广播台、宣传橱窗、校报等宣传优势,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教育氛围,并让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和鼓励学生社团建设,因为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校历史传统的传承都有重要作用。参与学生社团,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高职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后,可以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特长得到锻炼发挥,因而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这也可以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高职学生参加校园社团,也使他们能够找到归属感。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归属感是人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需要,高职学生从参与社团活动中获得的归属感,又可以进一步发展成荣誉感和对集体的责任感,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教育实践要吸纳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随着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在网上的传播,积极心理学逐渐进入中国教育界的视野。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它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转向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通过对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研究,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既有理论上的可能性,更有现实的必要性。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理念,改变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模式。传统的心理咨询和医疗是等到学生心理问题出现之后,依靠外在的力量进行修补;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各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力量,预防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积极优秀的品质。这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启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帮助学生关注到自身的优秀品质,进而淡化自身弱点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做到有效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治病于未病,这与中国古老的中医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积极心理学还从提高心理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幸福感和创造力入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教师往往把自己当做教育者、拯救者的角色,把来访的学生当做问题学生。然而,常常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自己是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幸福感强的人,还是相反,且会面对生活中的一大堆烦恼而束手无策。如果是后者的话,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就会加剧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本人的分裂和痛苦。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发展的个体,教师也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增强生活和工作中的幸福感和创造力。积极心理学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性、创造性,促进了二者的共同成长。

四、重视传统文化资源,帮助高职学生找到心灵家园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多数到制造或服务性行业的一线工作,劳动强度大、节奏快、工作内容相对机械单调,劳动报酬也比较低。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缓冲,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富士康公司曾有多位年轻员工自杀的事件就折射了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

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的青年人缺乏科学的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心灵坐标。因此,在这个社会中很容易迷失,看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当工作或生活中出现了一点挫折,就轻易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所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确立心灵坐标,找到心灵的栖息地。这样当他们步入社会、应对压力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有效的缓冲地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儒家的积极入世、自强不息、中庸乐观、修身养性等人生态度,道家的顺其自然、返璞归真、超然物外、自由旷达等人生理想,能够让不同个性的同学找到与自己心灵呼应的契合点。现代生活压力大、节奏快,人常常会有一种被时间追逐的焦虑感。在本课题问卷调查中,参与调查的33%的高职学生常常会感到焦虑。这可以让学生练习一门中国古代具体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诗词吟诵等,从一笔一画中,从每个琴弦中,从每首诗词的每个音节中,体验时间静静流逝的感觉,从而有效地缓解焦虑和紧张。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机结合,既可使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层面的东西,帮助他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又可鼓励学生学习一个具体的古代艺术门类来修身养性。这样我们的毕业生在这个变动复杂的世界里,才会有坚实的内心力量去面对困难去开拓未来,才可能如南怀瑾先生所言“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五、努力推动高职学生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从教育本质上来讲,对人一生的任何阶段而言,没有任何一种教育能与自我教育相比,所有教育都是自我教育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都是要推动自我教育,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提供契机。

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43-02

目前,社会的激烈竞争已经渗入到学校中,在校大学生面对如此的竞争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情况者约占1%,并且该比例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各高校大学生轻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大学生产生轻生念头的原因主要有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以及感情问题等。

未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会认为大学校园是非常美好的,而其中却隐藏着很多问题,困扰大学生的首要问题就是心理健康问题。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18~25岁年龄阶段,从心理学观念上看,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尚处于未成熟阶段,因此,这个时期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是必然的。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卑与怯懦心理。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一遇到困难,首先就会表现出退缩和畏难的心理,对周围事物较为敏感;(2)嫉妒与报复心理。有些学生发现自己无论是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就会产生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情绪,有的甚至采取违法行为报复那些曾经让自己受挫的人;(3)孤独与冷漠心理。有些学生会表现得不合群,总是独自行动,基本上不与其他同学进行情感或者思想交流,心里总是孤单寂寞的,并且这些学生对周围任何事物都抱着与己无关的消极情绪;(4)网络心理障碍。网络的应用不仅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捷,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负面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消磨时间的工具,以致上网成瘾;(5)异往心理迷茫。有一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能够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正确区别开来,对于友情与爱情的界限划不清,而且部分学校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还不够明确,使得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往存在很多困难,从而导致不愿与异往。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且较为严重,亟需探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校各部门密切配合,将其作为全校各部门的责任,而并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室的任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管理体系中,尽可能地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解决其中的困难与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建立对加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意义重大,该小组的组长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应制定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规范教学管理,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认识心理以及调节心理的技术。再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处事方式、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空泛。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心理出现问题都是由于自己不能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认识自己,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高职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认清自己,坦然地接受真实的自己,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

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必须引起重视,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尤其应当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这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无裨益。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有利条件,挖掘潜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学校可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讲座、报告、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为载体,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次,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位教师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过程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心灵,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再次,要加强校风、班风建设。幽静的校园、优美的环境和文明端庄的言行自然会使人心情舒畅、气氛和谐,也可为转变学生认知、调整学生心态和行为创造有利条件。人际关系往往是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高职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度超过了学习,在不经意间,成为导致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根源之一。宿舍里同学之间关系的难以相处首当其冲。因此,优化人际关系,将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要成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指导协会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如心理培训、心理剧表演、心理电影赏析等,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

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个别咨询、书信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的困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要从全局出发,不要只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与把握自己的心理,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一些心理学方法,从而能够对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自我调控。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开发全体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自尊、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建立危机干预体系 危机干预是人类处理危机、给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人或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必然的应对策略。危机干预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从不良事件中走出来。我国有些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体系,通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体系的构建,基本做到了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避免或减少了心理危机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冲击。人们有时候会把危机干预当作是危机的被动干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危机干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危机到来时的即时干预,这是被动干预。积极主动的危机干预是预防、即时、善后干预三者相结合,即要积极构建学院、系、班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形成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整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我国仍然有许多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各种悲剧一而再地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从基层和制度建设开始进行预防和干预,积极推行各种制度(如心理委员会制度、心理异常学生报告制度、院系心理危机学生月报制度等),并且要建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系与班级之间心理信息的相互沟通及交流的完善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应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院级指导层。此层由学院学工处直接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班级心理委员会的培训、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等工作。二是系级延伸层。此层主要由各专业辅导员组成,主要负责对本专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指导,一旦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汇报给学院心理中心。三是学生自助层。此层主要由大学生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会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活动,反馈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高职院校中每个协会都有权利开展各种活动,大学生心理协会也是如此,大学生心理协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积极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普通的学生社团不同,大学生心理协会、心理委员会应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宣传月、危机干预、心理剧大赛等),协助心理教育中心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通过心理剧表演,鼓励学生还原自己当时抑郁的情境,然后,让其他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给出正确的应对、处理方法,这样能让学生有更为切身的领悟。班级心理委员会要及时将所要培训的心理信息传递给学生,需要建立心理信息报送制度,每天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情况以书面的形式汇报上去,及时将有需要的学生邀请至心理中心,在班级中可以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心理咨询室已经无法满足如此规模学生的需求,网络也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网络平台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可通过学校已有的网络资源,开设资源共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环节或调解心理压力的技巧,提供心理健康测试或实施心理健康调查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实现校与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能节省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高职院校在网站上可开设留言咨询、在线咨询或电子邮件咨询等网络咨询服务,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心理咨询渠道。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困惑、不悦、压抑等倾诉出来,而且学生对于较为敏感的问题可以直接向教师求助,从而可使学生与心理咨询教师能够及时地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地将自己所遇到的困惑化解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通过网络更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健康动态,分析研究问题要有针对性,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近年来,因为面临生活困境、情感困惑、就业竞争、性格缺陷等种种原因,有很多高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障碍或疾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值得欣慰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各高职院校已经通过各种形式,证明了其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而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提升,有效地解决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余益兵,方明,陈晓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2]韩云萍,王跃,朱丽芬,余燕.课堂教学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5).

[3]李瑞玲,李笑梅,李连玉.对大学生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0,(7).

[4]郑祥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探新[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4).

[5]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

[6]柳忠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7]郭开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33).

[8]孙志林.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9).

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31-03

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学府。但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日渐突出,社会反响强烈。如大学生自杀及他杀的案件,大学生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大学生出现心理、精神疾病等。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高校则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经常看书学习的场所,应该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从而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创新的教育模式。

一、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环境适应能力差

目前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不成熟期,在这一阶段对顺境的期望值较高,对困境、逆境的心理准备不足。而加速变化的环境,是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不足。环境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要素产生更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体的流动性增强,影响人的环境因素也在变化。一部分青年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求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环境转换的过程,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同学生活在家乡和父母身边。到了大学以后,大多数同学离开了家乡、远离了父母,生活在全新的环境中,由此产生了许多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较差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交往,形成繁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所以人际关系对一个人,尤其是对大学生更为重要。因为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他们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但进入大学校园,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许多大学生多有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不会处理,他们喜欢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与人交流,与现实世界脱节,这样对他们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素质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恋爱方面的问题

在紧张的高中生活结束后,同学们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刚进校的大学生放松了自己,看到别的同学成双成对出入,自己也想谈谈恋爱,消磨时间。.另外看到别的同学谈恋爱,尤其是一个寝室的,如果自己不谈,就觉得很没有面子,会觉得很自卑。于是不管有没有感情,通过多种渠道给自己创造谈恋爱的机会。有的大学生择偶动机不纯,由于社会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的扩大,使很多大学生比较务实,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他们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是否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是以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为基础。这样容易出现失恋,从而导致心理精神压力大,学习干劲小等问题。

(四)就业心理焦虑

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在面对毕业求职压力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原初就业目标或就业失败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甚至提前进入大一大二学生的心灵,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认清就业形势。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就业目标朝令夕改,变幻不定。许多大学生自认为是时代的骄子,因而就业的期望高,但现实就业的岗位却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愿望不能实现,就会出现自闭,自卑,自悲等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的原因

目前,高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上学期间费用大,大部分农村出身的学生学费靠贷款或勤工俭学完成。加之在校大学生人数多,就业实行用人单位和个人双向选择的途径。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及生活压力大,心态失衡,心理问题就容易产生。

(二)学校的原因

小学、中学学习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高升学率。升学率成为衡量学生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唯一的标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进入大学后,高校的教育重点就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品德意志教育不够重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家庭的原因

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贝,从小在父母及长辈的呵护下长大。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中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都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家庭中的“小霸王”、“小皇帝”,颠倒了家庭关系中的主次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致使孩子缺乏劳动的意识和习惯。他们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意识,从而形成了骄横跋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独生子女意志比较脆弱,虽然他们自尊心、自信心较足,但谦虚精神较差。有的孩子过于敏感,受不得半点委屈,承受挫折能力较差。有的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精神。有的还可能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生活能力薄弱,遇到问题不会换位思考,出现心理问题就在所难免。

三、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三)丰富的资源优势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帮助。高校图书馆不但有大量的电子书刊,专业数据库等,还有电子阅览室,咨询平台。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着由传统向数字化、现代化的转型,从而学生可通过网络等平台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此外图书馆还有大量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图书馆拥有更大的平台来播撒文明种子,对学生具有更为强大的吸引力。所以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普遍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增强大学生心理免疫力,将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

(二)优雅的环境影响

心理学表明,视觉信息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情绪及行为。高校图书馆馆容整洁,通风采光良好,绿化景观优美,文明的标语暗示,如“我爱你轻轻抚过我的面,我爱你静静凝视我的眼,我更爱你温柔将我送回时的呵护与不舍”;“运用你的诚心,发挥你的细心,展现你的爱心,请保持书的崭新。”;“喧闹在这里停止,思想在这里升华”;“一字一句皆深情,莫让图书再哭泣”;“把宁静给予别人,把礼貌留给大家”等,都发生着无声的教育作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心旷神怡,有利于心身健康。

(三)良好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图书馆有视听室,报告厅等活动场所及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如专题报告,读书演讲等,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利用图书馆的电子显示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还可以在大厅或学生自习室办一些展览活动,如“爱护书籍”,“做文明使者”等。图书馆领导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心理学专家给大学生举行学术报告会和心理咨询讲座,例如为了我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2011年3月13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青萍教授应邀在我们图书馆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控与压力疏导方法”的专场报告。讲座在舒展肢体的放松训练和“写名字”的热身活动中拉开序幕。陈青萍教授通过心理游戏、心理测验、心理图片、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的剖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问题,并强调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她从良好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人格特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减压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指出人生主要分为三个目标:一个是获得你想要的东西;一个是把获得的东西加以创造,一个是把创造的东西加以享受。同时,人生之旅又分为三个阶段,即投入期、产出期和享受期。机遇总是会有的,但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她用狼图腾等案例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气质类型与学习的关系和选择生存的原则做了讲解。她讲道:“你规划的是自己,你把握的是命运,你在体验的是艰辛,未来收获的是成功”!陈青萍教授通过各种生活实例,真实生动的向同学们介绍了四种人格特性,“人格即命运,人格即健康”,陈教授突出强调了人格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它影响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并希望同学们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当谈到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话题时,她强调信息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个体的性质、气质、态度、情绪、见解等的差别都会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克服内向心理,主动与人交流,通过学习与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总结能力,还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人际交往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与大家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她向同学们介绍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要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先要怎样对待别人;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不要让别人不愉快。她生动幽默、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大家受益匪浅,使同学们对心理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我校学生今后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压力具有帮助作用。

(二)注重馆藏的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保证各专业用书的前提下,应多购置一些心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方面的图书。要细化导读工作,尤其要激发学生对人文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养,使他们心胸开阔,而不是停留在个人的世界里。

(三)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

网络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图书馆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可设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心理专家咨询平台,常见心理问题解决指南等。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就能及时进行网上咨询。还可以通过用电子邮件或在线聊天的方式与图书馆员交流,这种方便快捷的网上求助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四)挖掘图书馆馆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力